魏征指出唐太宗三次失信采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作者&投稿:采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魏征指出唐太宗三次失信采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谏太宗十思疏》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来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还为人们传颂。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增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谏唐太宗时,也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唐太宗的心从而引以为戒,故答案是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


李世民几次征高丽?
你好!这个问题我来回答!李世民晚年三征高丽,不过都失败了。唐太宗病崩后,其子唐高宗李治汲取了他的教训,改取先灭百济,再灭高丽的战略,一则孤立较强大的高丽,二则拓宽了进高丽的通道,先后发兵50万,征战10余年,最终取得了平定朝鲜半岛的胜利。唐高宗将高丽划分为九都督府,置安东都护府于平壤...

唐太宗的过失和贡献
贞观后期,唐太宗有了一些变化,先从纳谏开始体现出来。贞观十年,魏征发现他“渐恶直言”,这是唐太宗走向一些错误的开始。一是征伐高丽,前后两次,不听大臣们的劝告,虽然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得不偿失。不但唐太宗得了病,因为要大量造船,结果引起农民起义,激化了国内矛盾。还有奢侈现象增多了。在贞观...

唐太宗有没有过失?
那么,形势便要求李世民不断示弱退让,保存实力,营造环境,以求一击必杀。史载突厥退兵后,李渊命兄弟三人驰射角胜,李建成将一匹劣马付于李世民,结果劣马连蹶三次,李世民都适时跳离马背,免于遭殃。此事疑点有四:一是李世民与李建成明争暗斗多时,如何会让李建成为其挑马,又如何会乘上这马?二是李建成如何会在父皇...

请写出唐太宗的1.生平事迹2.玄武门之变3.治世之道4.后人评价,不用很多...
2.玄武门之变:这有些历史学家批评过他。但是,他弑兄是为了自保,在中国那个时代,就是尔虐我诈的时代,更何况在皇家,而且因为有这次玄武门之变他才登上皇位,才有后来的盛唐,觉得他在这是政变客观上为后来盛唐“埋下伏笔”。3.治世之道:“贞观之治”这是对唐太宗的统治时期的赞誉。唐太宗能...

隋唐时期对高丽的征战分别有几次 结局如何
文帝对高丽的战争起于髙元主动进攻辽西。文帝大怒,命汉王谅、王世积率兵三十万伐高丽,无功而还。此后便是隋炀帝的三次史无前例的大规模东征。第一次是大业八年(612)的御驾亲征,水陆大军总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兵分二十四路,从涿郡出发,杀奔辽东。但由于隋炀帝的招降政策和行军缓慢,军队失去...

唐太宗李世民征伐高丽小国:兵有余为何还失败
”而后来征高丽的诏令一下,立刻有数以千计不预征名,自愿以私装从军的志愿者要求参军报国,这些人都说:“不求县官勋赏,惟愿效死辽东!”可见唐朝自上而下都没有忘记收复故土报仇雪恨,辽东永远只能是中国人的辽东,这土地上的每一寸上都浸满了中国人的鲜血!后面内容更精彩 隋朝三次征高丽失败,...

唐太宗想三征高句丽,房玄龄说了什么,唐太宗直接放弃征高句丽?
但是凭唐太宗的领悟力,想必他早就已经从心里接受了房玄龄的建议。三、房玄龄一生都在为唐太宗的江山操劳,唐太宗虽然固执己见,可是也明白房玄龄的直言进谏也是为了自己好。唐太宗其实已经尝试过很多次征讨高句丽了,只是高句丽没有唐太宗想象的那样弱,而唐太宗自己的准备和实力也没有像唐太宗想象...

论文如何评价唐太宗的功绩与过失
然考诸史实, 贞观之治值得称道的方面主要在贞观前期, 应归功于唐高祖治国方略的功效延伸。而唐太宗本人的有关作为却所失甚多, 许多方面还足以导致败家亡国。透视贞观二十三个春秋的治乱得失, 唐太宗贞观之失的教训比”贞观之治“的光环更值得后人深思。首先, 唐太宗失德于家, 在一定程度上也贻害于国。专制...

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是个怎样的盛世,它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在重视法治的同时,唐太宗让臣下按宽大、不苛求的原则修订法律,制定 《贞观律》。 在唐太宗的统治下,贞观时期的 社会 秩序非常稳定,到 贞观三年 ,全国被判死刑的仅仅只有29人;但到 贞观六年 ,死刑犯突然增加到二百九十人,于是在这一年年末的时候,唐太宗特意准许他们回家料理后事,到次年的秋天再回来行刑。次年九...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原文及翻译
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一年原文及翻译(前一段原文,后一段翻译): 唐纪十一太宗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中之上...[3]丁巳,上幸明德宫。 [3]丁巳(初四),太宗巡幸明德宫。 [4]己未,诏荆州都督荆王元景等二十一王...便可以居住。从外面运来的修缮材料,都供给城中屋舍塌坏的人家。命令文武百官各上书言事,极力指出朕...

诸暨市19880084006: 资治通鉴 魏征在回答唐太宗的话时提出的观点是什么/ -
壤骅卫乐: 据《资治通鉴》记载,贞观二年春正月,唐太宗曾问魏征:“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魏征回答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诸暨市19880084006: 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提出了什么观点 -
壤骅卫乐: 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

诸暨市19880084006: 古代贤臣向皇帝进谏的例子 -
壤骅卫乐: 魏征进谏,凡是他认为正确的意见,必定当面直谏,坚持到底,决不背后议论,这是他的可贵之处.有一次,唐太宗对长孙无忌说:“魏征每次向我进谏时,只要我没接受他的意见,他总是不答应,不知是何缘故?”未等长孙无忌答话,魏征接...

诸暨市19880084006: 秦始皇、唐太宗在民生问题上分别采用的是哪家学派的思想主张? -
壤骅卫乐: 一个法家 一个儒家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

诸暨市19880084006: 《太宗纳谏》的解释与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
壤骅卫乐:[答案]【原文】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人卧内,访以得失;徵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 以使百姓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朕怎么失信了?”魏征答道:“...

诸暨市19880084006: 如何用矛盾和阶级的分析方法评价李世民? -
壤骅卫乐: 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问他的宰相魏征;“为人君怎样才能明智?怎样就会昏聩?”魏征答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还说:“尧舜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国家治理得很好;秦二世、梁武帝、隋扬帝由于偏听偏信于宠臣,所以遭到了失败.”...

诸暨市19880084006: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
壤骅卫乐: 资治通鉴 也作“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出自《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馆陶(今河北馆陶县)人.为唐朝初期的政治活动家和历史学家.唐太宗时,曾任谏议大夫.他学识渊博,并且敢于向皇帝直言谏劝和提出各种建议,在朝廷中威信很高,唐太宗对他也相当尊重. 有一次,唐太宗问他:“为君何道而明?何失而暗?”魏征回答说:“君所以明,兼听也;所以暗,偏信也.” 这段对话,在北宋司马光编纂的《资治通鉴》卷一百九十二中,记载得更详细些.它说,魏征当时回答唐大宗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并以两个贤明的古帝尧、舜和三个昏君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为例来加以说明.

诸暨市19880084006: 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属于什么文体 -
壤骅卫乐: 疏做为古代的一种文体,有三解: 1.臣子分条向帝王分条陈述说明的意见书.如:“奏疏”. 2.对古书经典类的注解和对书籍注解的进一步注释.和注合称“注疏”. 3.僧道拜忏时所焚化的祝告文.如“疏文”.

诸暨市19880084006: 谏太宗十思疏文言现象总结 -
壤骅卫乐: 解读《谏太宗十思疏》一太宗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古至今,像魏征这样冒死上书的是绝无仅有.啊,想象一下商朝纣王时,有一位臣子也是像魏征这样----结果,纣王...

诸暨市19880084006: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启示 -
壤骅卫乐: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