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2):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作者&投稿:莱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自省勿自怜。

有一种拖延,粉饰起来叫敬畏。

从6月5日开始建读书笔记公众号,一个半月的时间写了19篇读书笔记,接近3万字。有13次被推荐至首页,于是开始心有懈怠,到了是否坚持下去的关口。

恰恰遇到了三件事情,中秋活动、英国度假,以及在这个节点,选择看唐浩明先生所著的《曾国藩》。

后面笔记就开始拖延下来。

我写读书笔记的初衷,就是 培养自己的克制力,培养一个阅读的好习惯。

但曾文正公恰恰在克制自我上,近乎古今第一完人。

相形之下,不胜愧赧。

这部书已经看到第五章,讲述他已经墨绖出山,初办团练,从湘乡荷叶塘来到了省城长沙。

这期间,每每有提笔的冲动,但总觉修为太浅,领悟不深。

这期间,这本书就像一方明镜,悬在心头,照出内心的挣扎,迟疑,卑微与骄傲,总之,境界造诣,一览无余。

如果说在14年前看这本书,打开了自己朝望圣人之门,那14年以后,如果自己还是停留在对圣人的人云亦云的感佩和激赏之中,那有什么意义?

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所以关键是,自己在读的过程中,要如何正心正行。

在这段时间,我最大的收获,应该就是开始真正在践行老先生的一句“笨功夫” ,读书为人,善于“守拙”。

所以这段时间,开始养成了这样一个习惯。

每天早上6点准时起床,先不管什么,打开电脑写一个小时,写到哪,算到哪。时间一到,立刻停止出去跑步,不给自己太大的压力,用一个好的习惯去化解在内心承诺而生的焦虑和悔恨,日拱一卒,不疾而速就是这个道理。

回到这本书的前五章。

阳明之后,细读国藩,从王文成公,到曾文正公。前者开创心学清流,后者升华理学正魂。

两个人的轨迹还是汇聚到李贺的这首诗上: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就是这句诗, 唤醒两代士子雄心,救黎民出水火,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曾国藩21岁考取秀才,23岁中举人,27岁中进士,点翰林。一个寒门学子,在北京就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而这一切都发生在道光年间,这段时间,也是曾国藩理学精进的十年,官运亨通不忘修身克己。

怀内圣外王之志,以待时势。

而本书正是从咸丰二年开笔,彼时曾国藩离京赴江西主考任,在安徽途中得知母亲去世,一路奔丧至岳阳城遇险,这个时候的曾国藩已经即将年满四十三岁。

这中间交代了一个细节,就是曾国藩在岳阳“喜得一人才”康福,两人从益阳走旱路回湘乡至宁乡境内,这位曾大人竟然被太平天国起义军擒去写通告,幸得康福连夜相救才逃回老家。

第二章节对左宗棠着墨甚多。这里面的逻辑是,长沙城濒危,当时的湖南巡抚张亮基在江忠源的举荐下,推荐了正在东山避难的左宗棠,左宗棠回长沙当了幕僚,众人协力同心保住了长沙,西王萧朝贵中炮而亡。太平军为早日夺取岳州,率大军顺江而下直取金陵,使得长沙赢得喘息之机。

这个时候,清廷开始颁旨兴团练,组建当地武装平定叛乱,在湖南团练大臣的人选上,左宗棠向张亮基举荐了曾国藩。

曾国藩在此前的仕途生涯中,几乎风平雨顺。 最大的危机发生在咸丰元年,新皇帝初登大宝,是年5月,曾国藩在刘蓉、罗泽南等人的推动下,上《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疏》批评咸丰皇帝。 咸丰帝没有读完,就愤怒地将奏折摔到了地上,立刻召见了军机大臣要定他的罪,若非祁寯藻、季芝昌等人苦苦为他求情,他很可能陷于不测之罪。曾国藩了解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紧张,立刻对此次谏争之举上奏自责。

依他谨小慎微的个性,在加上之前平顺的仕途经历,在风雨飘摇之际出任镇压起义军的团练大臣,而且是在洪杨风头最劲、官场流弊最多的老家湖南,可以想见,刚开始曾国藩必然是拒绝的。

于是开始了小说这几章中最为精彩的情节描述:

首先,在左宗棠的举荐下,时任湖南巡抚张亮基给曾国藩写了一封信,邀请他到省城办团练,殷殷之意,跃然于纸上:

“亮基不才,承乏贵乡,实不堪此重任。大人乃三湘英才,国之栋梁,皇上倚重,百姓信赖,亟望能移驾长沙,主办团练,肃匪盗而靖地方,安黎民而慰宸虑;亮基也好朝夕听命,共济时艰。”

曾国藩提笔则回:

"国藩自别家乡,已历一纪,思亲之情,与日俱增,几欲长辞帝京,侍亲左右,做一孝子贤孙而终此生。"

"明公雅意,国藩再拜叩谢。然岂有母死未葬,即办公事之理耶?若应命,不独遭士林之讥,亦己身所深以为耻也。国藩此时别无他求,惟愿结庐墓旁,陪母三年,以尽人子之责,以减不孝之罪。乌鸟之私,尚望明公鉴谅。"

清朝和很多朝代一样,都以孝治天下。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拒绝理由。

接下来的这封信则来自于曾国藩在北京的一位老乡贵人,当世大儒唐鉴,湖南善化人,世称镜海先生。 这位理学名臣并不是埋首故纸、空谈心性的书呆子,而是关心民瘼、留意经济、学问渊懿,亦不乏谋略的能吏。同样,唐鉴也知道曾国藩是老成深重、极有心计的干才。 在京期间,唐鉴、国藩师生之间往往探讨程朱之学少,推究兴衰治乱的历史多。

曾国藩将唐鉴视为黄石老人,而唐鉴也以张良期待曾国藩。

咸丰二年七月,唐鉴奉召入京。两个月内,咸丰帝召见十五次,极耆儒晚遇之荣。就在这次,他与大学士肃顺都举荐了曾国藩在地方办理团练,出于对曾国藩的深刻了解,唐鉴对咸丰帝说,曾国藩翰林出身,久任京官,对地方事不熟悉,刚开始时会有不顺利,请皇上自始至终信任他。唐鉴以自己一生名望向皇上担保,曾国藩必可成大事。

老夫子认认真真地用蝇头小楷写了一封长长的信,语气极为亲热,极为诚恳。他把这次由江宁入京,皇上所给予的破格隆遇详细地介绍一番,特别把最后一次陛见、皇上的垂询及自己的密荐写得更为生动。

"贤弟数十年来,已备尝人世艰苦,现正当年富力强、担当大任之时,况贤弟素有以天下为己任之壮志,此为老夫所深知。老夫往日与贤弟,一起读圣贤之书,讲经世之学,所为何事?”

这一次,曾国藩心动了,但并没有立即行动,他还在冷静的洞悉时势。

最后出场的郭嵩焘,当年正是在岳麓书院,他与曾国藩、刘蓉等相识,互相切磋学问、砥砺气节,成为志同道合的挚友。

这位好朋友用了点计谋,让陈敷打前站,陈敷是一个方外高人,到了荷叶塘给了老太太选择了一处吉壤安葬,并且从曾国藩的面相看出他终将拜相封侯。

《孔子三朝记》上说,“尧取人以状,舜取人以色,文王取人以度。”古代圣贤选择辅佐,总先从骨相着眼。

曾国藩本来就喜欢卜卦观相,后来还写了《冰鉴》,无疑这个心理暗示得恰到好处。

郭嵩焘见了曾国藩,发挥了他的极佳口才和霸蛮性格。

先是一语中的:“涤生,今世知你者莫过于我,你是担心长毛不好对付,怕万一不能成功,半世英明毁于一旦!”

“东坡问贾太傅,‘ 然则是天下无尧舜,终不可有所为邪? ’嵩焘借这句话问仁兄,‘然则是天下无乐土,终不可有所为邪?’”

“古人云,‘ 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 。’又云,‘难得而易失者,时也;时至而不旋踵者,机也。故圣人常顺时而动,智者必因机以发。’”

“李贺说得好,‘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五等之爵从来靠沙场猎取,几曾见过以文章封侯的?”

最后这句话直接戳中了曾国藩的内心,用十多年前的一句广告语:唤醒你心中的豹子!

加上之前层层铺垫,咸丰皇帝的诏书也下了,他在母亲遗像前,烧掉了之前写的请辞折子,决定墨绖出山。

曾国藩之所以这么慎重,因为他自始至终就没有认为这是一门差事,而是一份使命。 这种认真和野心,决定了他接下来组建湘军的方向。主动组建一支军队与领差办理团练,简直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他做成了,有足够的使命,就有足够的手段和方法。


曾国藩的著作有哪些?
这套理论不同中国传统的关于教育后代的核心理念,反对孔孟朱子颜氏等著名家训所一贯坚持的学而优则仕的学说,并付诸实施。它对当今社会几乎每个家庭所面对的教育困惑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2、《冰鉴》《冰鉴》是2009年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图书,作者曾国藩。是一部纵横中外的人才学教科书,一部关于识...

曾国藩说的文言文警句
1. 曾国藩经典语录文言文曾国藩的经典语录文言文是怎么样 曾国藩六戒为必读知识点。可以说读懂曾国藩的人生“六戒”,就学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1.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2.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3. 第三戒: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4. 第四戒...

《曾国藩家书》(曾国藩)读书笔记
曾国藩家书,很多人推荐过的文章,因为一向不喜欢政治军事处世哲学类,所以很久都没有看,今天断断续续花费了一周多的时间终于看完了。 家书里,曾国藩有血有肉...二.【立身】 1.《中庸》其要归于愚必明,柔必强。最主要的就是把不明白的变明白,不坚强的变坚强。 2.早起也,有恒也,重(稳重)也,三者皆尔最要之...

曾国藩的生平简介
9月,两江总督马新贻遇刺身亡,曾国藩调任两任总督,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 10月17日,起程南下。 11月3日,六十大寿,御赐“勋高柱石”匾额。 24日,作家训日课四条:一曰慎读则心安,二曰主敬则身强,三曰求仁则人说,四曰习劳则神钦。 1871年(同治10年)61岁。 8月19日,挈李鸿章联衔会奏《拟选子第出洋学艺折...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
古人谈读书(一)(二)原文和翻译如下:《古人谈读书》其一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古人谈读书》其二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古人谈读书》二则全文翻译是谁?
翻译如下: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

曾国藩告诫我们:饭桌上有这种行为的人,万不能深交,哪种人?
曾国藩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成功为自己的军队避免了一次可能的灾难。在曾国藩仔细、严格的挑选与培训之下,一支训练有素,作战实力过硬的湘军很快组建起来。对于朝廷交代的平定叛乱的任务,曾国藩依靠着这支短时间内组建而成的湘军,在历经波折之后成功大败叛军。"12月2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杀敌数万,焚舟...

曾胡治兵语录的经典语录名言(2)
---曾国藩 大抵莅事以明字为第一要义,明有二:曰高明,曰精明。同一境而登山者独见其远,乘域者独觉其旷,此高明之说也。同一物,而臆度者不如权衡之审,目巧者不如尺度之精,此精明之说也。凡高明者欲降心抑志以遽趋于平实,颇不易易。若能事事求精,轻重长短,一丝不差,则渐实矣,能...

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是什么意思?
该句话的意思是:不要因为小的缺点而忽视别人的大的优点,不要因为与人的小的怨愤而忘掉别人对你的大恩。出处:(1)清·申居郧《西岩赘语》(2)清·曾国藩《曾国藩家训》该句的释义:人只要做事就会犯错,这两句话都是告诉我们,不要因为别人的一点小过失,一点道德上的小瑕疵,一点小恩怨,就全盘...

《曾国藩家训全文》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永泰县19837793905: 名人传记2000字的读后感 -
车颜施华: 读《曾国藩传》有感近日读《曾国藩传》颇有感触,特别是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精神很是佩服,我觉得此种精神可用“呆子”哲学来形容.曾国藩前半生的治学可谓书呆子.此种精神我思之为当今中国少有之精神,因为双耳不闻窗外事,一心...

永泰县19837793905: 曾国藩的思想核心是什么? -
车颜施华: 我试着从《曾国藩家书》的角度谈谈对其思想的理解: 曾国藩的思想极为朴素,务实.“进德”、“修业”而已.他并不求名,名望却跟随他. 他自认为无恒,却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读书写日记. 只有亲自去读才能了解这个人的生活、思想,...

永泰县19837793905: 读曾国藩传有感 -
车颜施华: 昨天刚刚读完《曾国藩》最后一部《黑雨》,看完后内心澎湃,陷入长思. 大三时利用闲暇时间读完了《张之洞》,在看的过程中觉得行文古朴,意境幽远,并带有一种严谨的纪实风格,很少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有点看报纸的意味.而且文中...

永泰县19837793905: 《曾国藩家书》中的名篇佳句关于爱国的,越多越好. -
车颜施华: 1,胸怀广大,需从平常之事用功 2,功不独居,过不推诿

永泰县19837793905: 曾国潘传的读后感就100字就行不要太多我有急用.?曾国潘传的读后
车颜施华: 读了《曾国藩传》,感觉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人.在阶级矛盾方面,他为了平定太平天国,不顾一切,杀人如麻;在道德学问方面,他以理学为标准,知人之明,谋国之忠,不让他人;他也有忧患,后半生的津门教案一事,使其毁名于世,让他体会了“弱国无外交”的痛楚.曾国藩从心底发出了要奋发图强,大办洋务,支持出洋留学等等,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总之,曾国藩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但终究走不出历史.

永泰县19837793905: 曾国藩家训百家讲坛作文600字 -
车颜施华: 读《曾国藩家训》有感作文 上马,他是一个能让人马首是瞻的帅才,下马,他是一个力挽狂澜的大臣;对上,他也有刚正不讹的衷心,对下,他也有令人惊艳的文采.他就是曾国藩 我非常钦佩曾国藩,佩服他的才干和思想.许多人看了他的日...

永泰县19837793905: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 -
车颜施华: 我读《曾国藩家书》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曾国藩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永泰县19837793905: 求曾国藩家书的读书笔记 -
车颜施华: 曾国藩家书 读书笔记曾国藩的家书行文从容镇定,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的家常中蕴藏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从中,可以感知其修身、教子、持家、交友、用人、处世、理财、治学、治军、为政等各个方面,...

永泰县19837793905: 读书明理,学以致用,诸位都明白了哪些道理 -
车颜施华: 好,培养情趣.心境到了那个层级,这句自然而然便理解,您的心境不到那个层次,也是不能透彻的理解,还是望您多读书.八个字送您:提升境界,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也. 这是原话.即使给您解释,对于文正公的处世态度.您可以先从《曾国藩》唐浩明著的这本长篇历史小说读起.然后在读一读《曾国藩家书》您便知道曾文正公的心里所想了.常人多愿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

永泰县19837793905: 《曾国藩家书》大概写了什么内容 -
车颜施华: 《曾国藩家书》记录了曾国藩在清道光30年至同治10年前后达30年的翰苑和从武生涯,近1500封.所涉及的内空极为广泛,小到人际琐事和家庭生计的指际,大到进德修业、经邦纬国之道的阐述,是曾国藩一生的主要活动和其治政、治家、治学之道的生动反映.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到,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中蕴育真知良言,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尽管曾氏留传下来的著作太少,但仅就一部家书中可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