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一些佛教思想,要求是用白话文阐叙且有道理

作者&投稿:驷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想看一些佛教对人有启发的东西,该看什么书?要求能在网上找并且是白话文的~

三世因果经。太上感应篇 或者 了凡四训。或者是 莲池大师的戒杀文。

入门最基础的《觉海慈航》《佛教的精神与特色》《一个科学家研究佛经的报告》《认识佛教》赵朴初的《佛教常识问答》《居家学佛行仪》《净土资粮》以上都是白话文,依这些书收益的人太多啦!

1.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2.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3.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条疯狗咬你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口吗?
4.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5.永远不要浪费你的分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6.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7.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8.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9.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10.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11.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12.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13.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起。当有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14.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15.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16.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17.多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18.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哪样是你的。
19.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尸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爱吃肉的人注意啦!)
*20.憎恨别人对自己是种很大的损失。
*21.每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种惩罚。
22.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23.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24.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要在随缘中精进,精进后随缘。
25.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26.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27.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8.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29.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种布施。
30.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位官端正的人。
31.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种无形的布施。
32.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33.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34.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35.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36.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37.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38.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39.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40.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度。
41.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42.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43.虽然你讨厌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44.若能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45.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46.如果你能每天呐喊遍“我用不着为这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47.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48.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49.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50.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51.大多数人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52.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53.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54.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辈子。
*55.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56.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57.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
58.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点。
59.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60.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61.要了解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62.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63.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64.与其去排斥已成的事实,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65.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66.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67.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68.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69.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70.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71.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72.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73.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74.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75.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76.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77.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78.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79.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80.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81.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82.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83.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84.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85.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86.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87.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88.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89.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90.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那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91.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92.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带走你的烦恼吧!
93.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94.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95.学佛第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96.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97.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98.每种创伤,都是种成熟。
99.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100.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101.你不要不满人家,你应该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102.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03.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104.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105.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106.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107.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108.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109.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10.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111.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112.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113.说句谎话,要再编造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114.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115.世界上没有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沉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个不被批评的。
116.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117.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18.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119.白白的过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样。
120.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121.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个人。
122.沉默是毁谤最好的答复。
123.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24.拥有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切。
125.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126.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127.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128.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129.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130.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131.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132.愚痴的人,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133.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134.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135.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136.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137.良心是每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138.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139.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140.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141.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142.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143.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144.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145.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146.学佛不是对死亡的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147.当你手中抓住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固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148.人家怕你,并不是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种辱。
*149.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15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151.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152.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153.吃了就定要拉,人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154.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155.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
156.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157.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158.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天,那就是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159.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160.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161.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162.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163.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164.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165.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166.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
167.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定要保有颗完整的本性和颗清净的心。
168.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份债。
169.出家是生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170.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切苦海中的众生。
171.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172.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173.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世界会变得丑陋可恨。
174.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175.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176.如果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177.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定会好。如此我们反复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178.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样,只是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问一答一智慧 作者:佛使比丘(泰国)

志同道合的学佛朋友们:
今天演讲的主题是给学习者的法义原则。
在此我想先向大家说明,今天的演讲只谈佛法重要的基本原则,所以主要是针对学生,也可以说是针对知识份子而说的。我将采用问答方式来讨论这些法义原则,也就是先提出一个问题问你们,再提供答案,如果你先听过问题,就会发现比较容易了解并记住答案。我认为对学生或知识分子说法,这是最恰当的方式。在佛世时,知识分子除了问及佛法的基本观点和重要原则,不会再问其他事情,因为他们不想要冗长迂回的解释,以便能节省时间。
因此,今天我会这么做:先提出问题当成主题,然后从基本法义原则的观点回答这个问题。用这种方式会帮助你掌握论题的要点,并且能建立良好的基础。拥有这些基础知识,将来会蕴育出美好的果实,方便各位日后自行阅读或听其他人演讲。再者,我演讲的另一个目的是,以后如果有其他国家或宗教人士问你问题时,这些问答内容能帮助你回答,而且不会引发对教义的误解。
好好记住这些主题或主要内容,如果你能把它背下来,那是最好不过了!而且,我相信这样对你们会有很大的益处。现在我们依次来讨论这些主题。

(1)假如有人问你:
“佛陀教导什么?”
这个问题最好引用佛陀所说的话回答:“比丘们!现在和从前一样,我只有教导苦(dukkha)和苦的止息。”(泰本巴利藏第12册,278页)。
不管这回答是否符合你原来的想法,请好好思惟它。我们当然也可用其他方式回答,但是在这段话中,佛陀确实已将自己的教导归纳得相当简洁了。
佛陀只教导“苦”和“苦的止息”,所有和止息苦没有直接相关的问题就不回答,例如“死后会再投生吗?”、“是什么去投生呢?”这些问题可以日后再思考。
所以,若有西方人问起这个问题,我们应依照这个准则回答:佛陀除了教导“苦”和“苦的止息”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

(2)接下来,可能有人问我们:
“佛陀有什么特别的教导?”
如果有人问起这问题,我们可以由许多不同角度来回答:
(一)首先我们可以说:佛陀教导我们践行不松不紧、不偏不倚的中道。一方面避免修禁欲的苦行,因为它只能带来无谓的困扰和麻烦;另一方面也避免纵容感官的满足,对于只爱享受感官乐趣的人,有一个相当贴切的反讽:“明天可能就要死了,好好地吃喝玩乐吧!”
相反地,中道则主张不自我折磨,同时强调不耽溺在感官的满足上。践行中道能使生活、学习、修行和灭苦各方面都恰到好处,它可广泛地应用在许多不同的情况,而且让你不会误入歧途。践行中道与“七知”——知因、知果、知己、知节、知时、知人、知众,是并行不悖的,“七知”让我们懂得践行中道。这是一种回答方式。
(二)我们也可采用另一种回答:佛陀教导“自助”(self-help)。“自助”的意思你们可能都懂,似乎不必再作解释。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别想依赖运气或命运,也不应该依赖天神和所谓的“上帝”,我们必须自己皈依自己,这在巴利文藏经中有记载。甚至有神论者也这么说:“上帝只帮助愿意帮助自己的人”。其他的宗教里或多或少存在着“自助”的教义,但在佛教中则要完全“自助”,例如当一个人在悲惨、迷惑的处境中,身心遭痛苦时,他必须“自助”。佛陀说:“诸佛只指出道路,用功则需要靠自己。”换句话说,佛陀教导“自助”。我们应谨记在心!
(三)另一种回答是:佛陀教导一切是缘起,随因缘而改变,有其自然的法则。这种叙述很像舍利弗出家前,由一位比丘那里所得到的答案:“佛陀教导一切事物由因生起,必须认识现象的因和现象因的息灭。”这个教义在本质上相当科学,可以说符合科学原则。佛教是主张“依法不依人”的理性宗教。
(四)还有另一种可被用来实修的准则,佛陀如此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个在一起被称为“别解脱教诫”,意指“教诫总纲”(summary of all exhortations)。“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在此不需要诠释,但是“自净其意”的意义就不是那么一目了然了。人一旦执着任何事(甚至善事),他的心就会混乱:害怕得不到善报或担忧善报会消失,并执取一切为“我所有”,而这一切都会招致痛苦。所以,即使已成功地避免作恶事,也作了许多善事,仍必须知道如何放下。别执着任何事为“我”或“我所有”,否则它会带来悲惨的结果,成为沉重的负担和痛苦,就像背负或执着某种东西,一定会感到沉重或受苦一样。换句话说,执着善或恶和背负珍宝或岩石是一样的,虽然珍宝很有价值,但背在肩上或放在头上,是同样沉重的。因此不要背着岩石,也不要背着钻石,别把岩石或钻石放在自己的头上(译者注:在此意指心中)!不论善或恶都不要执着,就是所谓的“自净其意”。所以,“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即是佛陀的教导。
(五)另外,还有一种重要的教导提醒我们: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在不停地流转迁变,这就是“诸行无常”。各位同学虽然还年轻,但我希望你们能仔细聆听,佛陀的教诲适合各年龄层的人,甚至不分性别,这是各位必须要明白的。希望大家不要放逸,所谓“不放逸”就是不与因缘假合的事物游戏,而沉迷其中,不然它将会咬你、打你,把你绑得紧紧的,你会不由自主地痛苦一场,甚至可能自杀而白白送掉生命。
总结上面各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佛陀有那些特别的教导?”我们可以有下列的答案:
他教导践行中道;
他教导自助;
他教导正确认识因果法——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我们正确认识它的因,才能获取想得到的结果;
他教导“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实修原则;
他提醒我们: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变迁的,应自精勤,不可放逸!
这个问题有这几种不同的回答方式,若有人问起,可任选其中一种回答。

(3)如果有外国人问你:
“佛教中最简要的根本思想是什么?”
我们可以引用佛陀最简短的一句话来回答:“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是佛陀亲口宣说的简明格言。我们不必花时间到浩翰的三藏(Tipitaka)中去寻找答案,因为佛陀已用这句话,把佛教教义描述得相当清楚。
若把佛陀所有的教诲,乃至八万四千法门归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一切都不要执着!”这句话提醒我们:执着只会带来痛苦。当我们了悟这道理时,可以说已经明了了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当我们实践这句话时,也可以说已实践了一切法门。
为什么人会犯戒?因为他有所执着,如果没有任何喜欢或讨厌的执着,就不会犯戒。为什么人的心会散乱不定?因为执着某些事物。为什么人会没有智慧?因为他愚痴而执着某些事物。如果一个能修证到“一切都不执着”的地步,他当下便能悟道、证果,得到究竟涅盘。
佛陀是个完完全全没有执著的人,佛法教导“不执着”的“行”和“证”,僧伽是一群正在修行或已经修证“不执着”的出家众。
当有人问佛陀:“可否将你的全部教导归纳成最简短的一句话?”佛陀回答:“可以!”接着说:“一切都不要执着!”

(4)如果他接下来又问:
“如何修习不执着?”
如果有外国人问起:“如何才能修习佛教的精髓——不执着?”我们可以再度引用佛陀的话,不必以自己的观点回答。佛陀会简洁又完整地解释如何修习:眼睛看到可见的对象时,只是看;耳朵听到声音时,只是听;鼻子闻到气味时,只是闻;舌头尝到味道时,只是尝;身体有所接触时,只是触;当心中生起念头,例如情绪等时,只是清楚知道它。
我为不曾听过的人再说一遍:看只是看,听只是听,闻只是闻,尝只是尝,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这表示不要造作出“自我”。佛陀教导我们:如果这样修习,“自我”就不会存在,当“自我”不存在,苦也就止息了。
“看只是看”这句话需要解释:当所看的对象和眼睛接触时,只要认清对象,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理就好了,千万别让喜欢和讨厌的念头趁虚而入。如果你生起喜欢的念头,就会想拥有它;如果生起讨厌的念头,就会厌弃它。如此一来,我们自己就成为那“喜欢的人”和“讨厌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自我”,走向“自我”就是走向痛苦和错误。所以当看东西时,保持了了分明,要有智慧远离烦恼,清楚什么动作是正确、适当的,如果是没有必要的动作,就保持冷静,不要去做它。如果想获得某种成就,就得完全应用了了分明的心念去做,不让“自我”产生,使用这种方法,你就能得到想要的结果,而且心中没有苦恼。
这是一个最好又简洁的修行原则:看只是看,听只是听,尝只是尝,嗅只是嗅,触只是触,起念只是觉察。让一切只停留在这个层次,当下就能产生智慧,可以正确又恰当地处理一切,不会产生爱、恨的“自我”。如果随着喜欢或讨厌的欲望去做,“自我”就会生起,让心不能自主,也就无法具足智慧了。以上是佛陀为某比丘所作的开示。
接下来,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我们讨论最易证果的修行方法时,没有提及戒、定、慧、行善、布施等呢?”实际上,这些都是辅行,而不是佛法的核心。行善、布施、持戒、修定和修慧,终究都是为了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而修习“看只是看、听只是听”等等,就足以使我们成为“如如不动”的人——当接触任何外境时,都不会产生“自我”,能保持平常心,而不被境转。
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如果有外国人问你修行的问题,就这样回答他。

(5)假设外国人或他教教徒问你:
“可以去哪儿学习?可以到哪儿研究?”
我们再一次引用佛陀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就在这结合心、想[译注一]的六尺之躯内学习”(泰本巴利藏第21册,62页),也就是在这结合“心”、“想”的身体中学习。这六尺之躯要随着“心”、“想”活动才成为活生生的“人”,“心”存在就能思考、认知,“想”存在就能醒觉。
如来(Tathagata)曾开示世间(world)[译注二]、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当他说到世间、世间的起因、世间的灭尽,以及到达世间灭尽的修行之道,就是指:一切法存在于结合“心”、“想”的活生生的六尺之躯中。就在这儿学习,而不是在学校、洞窟、森林、山上或寺院中学习,那些地方都是外在的!
要把学校建在心里,把大学设在身中,而后去学习、研究、分析、探索,去发现世间的实相:世间如何生起?世间如何引生痛苦?什么是世间的灭尽?怎样的修行道路能让世间灭尽?这就是所谓的“四圣谛”。其中,佛陀有时用“世间”(world)这个字,有时用“苦”(dukkha)这个字。
“世间”或“苦”是什么?“集”——苦的起因是什么?“灭”——不苦,什么是没有动乱的世间?“道”——如何修行?这一切都得从身体中发现,不在其他地方。如果在书本、传闻、文字等地方发现它,那是虚幻不实的。相反的,一旦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寻找、发现到它,那才是真实不虚的。
所以,若被问及在那儿学习,应说:“就在这结合‘心’、‘想’的六尺之躯中学习”。

[译注一]依照佛使尊者著,曦比丘等译《人类手册》第五章<五蕴>:“‘想’是一种自觉,有如在醒觉中的感觉,称为有着良好的记忆和有觉知,不会有迷醉入睡的情形。‘想’是一种在觉知中去认识‘什么是什么’,‘想’有着良好的觉醒使我们不迷醉、不昏沉。”
[译注二]“世间”依本节第三段,通“苦”之意。

(6)接下来,也许有人想更了解佛法而问我们:
“可以用什么比喻‘法’?”
佛陀说:“‘法’可比喻为筏”,他用“筏”这个字是因为当时普遍用筏渡河,以筏喻“法”很容易了解,这个比喻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因为它提醒我们,不应该去黏著“法”,以致忘了自己,而自高自大地以为我是老师、学者或是哲学家。如果忘记“法”只是筏,将会引生以上的危机。
“法”是筏,是载我们渡彼岸的工具,一旦到了彼岸,并且上了陆,我们就不可能还愚蠢地背着筏。这在教导我们要以正确的方法使用它,而不要因执着它,以致忘了自己。如果不理解筏的用处,我们就会用它互相夸耀、争执,有时或许还用它来竞赛呢!这一切毫无是处,只是徒然耗损精力罢了!“法”如筏,它应该被正确地应用于渡过河流。
“法”比喻为筏,“法”的智慧应该用来渡过苦海,不应该以它为唇枪舌剑而相互伤害;不可执着它,甚至已到岸、登陆了,还背着筏,不愿与它分手。“法”比喻为筏,还意味着不论在家人或出家人都一样可以应用它。

(7)假设我们补充问:
“在家人应该学习什么?”
我们不必浪费时间自己去想答案。若有人要有自己的想法也可以,没人会阻止他。但如果依据佛陀所教的回答,我们必须说:“在家人应该学习所有如来(Tathagate)宣说有关‘空’(Sunnata)的教示(suttantas)”。“素旦答”(suttanta)是佛陀所有教诲的核心,是经系统化且完整、妥善地结集而成,这就称为“素旦答”。
sutta指的是经典,anta的意思是究竟,因此“素旦答”(suttanta)是完整又系统化,将最精华的部分结集而成的经典。它就像“吠檀多”(vedanta)这个字,“吠陀”(Veda)的意思是知识,“吠檀多”是知识中的精华,是将知识作最完整而有系统化的结集。
请记住“素旦答”这个字!所有“素旦答”都是如来所说,是如来所教,而且都与“空”相应。关于这点,有人问佛陀要如何修法,才能获得永恒安乐的利益,佛陀回答:“所有‘素旦答’是如来所说,与‘空’相应,义理奥妙深远,超越世间。”这句话的重点在于“与空相应”。
“空”(sunnata)这个字,你听起来也许会觉得有些奇怪,但先不要退缩[译注一],因为它正是佛教最重要的字眼。请注意听:“空”字或可译为“空无一物”,它有好几个用法与意义,佛陀所说的“空”,不是指什么东西都没有的“物质空”。这里的“空”,是指智慧的“空”,因为所有事物仍然存在,也许会多到充塞整个世界,但佛陀说它们是“空”或“空性”,因为所有的一切都不是“我”、“我所有”。我再说一次,这些都是为了教我们不要去执取任何事物。
在家人尤其应该学习佛陀所说“空”的教示。一般说来,普通的人都误解“空”,以为它对在家人而言是太过高远的理论,究其原因,是因他们没有听闻过佛陀对“空”的教示。所以请好好记在心里,不只是出家人,即使是在家人也必须学习“空”、理解“空”、践行“空”[译注二]。
佛陀开示过这句话:“在家人应该学习与‘空’相应的事”(泰本巴利藏19册,512页),期望你们不要再害怕“空”或与“空”关的事。
请跨出你的脚步,多去了解“空”。若要深入、详尽地解释“空”,那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在此,我们只讨论它的核心及实质,也就是空掉“我”及“我所有”的感觉——空性,这样就足够了。心若没有任何“我”、“我所有”的感觉,这心就是“空”的,“世间空”就是这个意思。
[译注一]泰国佛教界对“空”误解极深,说到“空”都无法理解。泰国的高僧从来多谈苦、无常、无我,少谈到“空”,直到佛使比丘发现经典多说“空”,佛陀甚至说:“ 一切教诲不与‘空’相应,则非佛说。”佛使尊者四十多岁就开始宣说“空”是佛陀最高的教诲,当时 一般人以为他疯了,或有人以为他不过是位“佛教学者”,只会说不会做。直到今日泰国佛教谈及“空”的著作,还是多为佛使尊者所撰,少部份弘扬空理的人,也多是曾在其门下修学的法师。
[译注二]泰国在家人以为“空”高深莫测,是根本做不到的事,甚至说:“‘空’是出家人的事。”

(8)现在,假设我们被问到佛教最殊胜的字:
“什么是‘不死之法’?”
“阿马答”(amata)的意思是“不死”,“阿马答达磨”(amatadhamma)则为“不死之法”。那是什么呢?有次佛陀说“贪、瞋、痴止息是不死之法、不死之境。”内心一生起贪、瞋、痴,就是“有死之境”(mortai state)就痛苦,有“自我”就会有生、老、病、死苦。当贪、瞋、痴止息,不再因感觉有“我”而起惑,就不会死亡,因为没有了“我”,那有什么将会死亡呢?所以人如果要追求不死之境——不死之法,就必须寻求贪、瞋、痴止息的境界。这是佛陀所教导的“不死之法”,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佛陀最究竟、无上的教诫。其他的“不死”(undying)与这“不死”(amata)是不同的,如前所说,无上的“不死之法”是贪、瞋、痴的止息。
最高、最深奥的“法”,有各种名称,假使有人提出这个问题:“至高至深,能超越世间与死亡的法称为什么?”佛陀称它为“空相应法”(sunnatappatisamyutta)或“空”(sunnata),“空相应法”至高至深,它能超越世间和死亡,也就是“不死之法”。

(9)那么,
“后期革新的”法“是什么呢?”
佛陀说:“诗人、学者所作的诗偈或论文,纵使辞藻华丽、音韵和谐,若脱离“空”的轨道,就与‘空’不相应。”(泰本巴利藏第22册,132页),请记住其中重要的字句:脱离“空”的轨道、与“空”不相应,这就是指后期弟子革新的说法,不是如来的说法,它是劣等的。
如来的说法必定与“空”相应,若是后期佛弟子革新的说法,就与“空”不相应,脱离“空”的轨道。如果我们期望找到佛陀所教示最原始、无上的法,除透过“空相应法”或“空”之外,就没有其他的方法了。

(10)假使有外国人问你:
“根据巴利经典所载,佛陀最常强调的教示是什么?”
我再次引用佛陀的话回答:“五蕴(khandha)无常、无我(anatta)”,每个个体都是由五种积聚——五蕴组成。身的积聚称为“色”(rupa),乐、苦等感受的积聚称为“受”(vedana),记忆与醒觉称为“想”(sann),造作思考称为“行”(sankhara),能透过六根而认知称为“识”(vinnana)。如此而已,色、受、想、行、识被称为五聚或五蕴。
五蕴无常、无我,这是在所有教义中,佛陀最常强调的部分。五蕴无常,因它们持续地流动、变迁着;五蕴无我,因它们始终迁流变化 ,任何人都不能将它们执取为“我”或“我所有”。
我再归纳一次,请各位把这主题的要点铭记在心:佛陀最常强调——所有事物都是无常的,而且没有任何一物可以当作是“我”、“我所有”。

(11)接下来,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
“佛陀教我们应该相信谁?”
假如有人问你这个问题,那么你可在以噶拉玛经(Kalama Sutta)里找到佛陀所说的答案——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么[译注一]。现在我们有必要了解“看清楚”的意义,“看清楚”意思是不需推论、不需思索、不需假设,如同我们将眼前的物体看清楚一样,只要这样做,就有效果了,这就是“看清楚”的定义,它不需要依靠任何理由或想像。
佛教教导我们除非已亲自“看清楚”,否则不要相信任何人、任何事。我们可以由下面的问题知道这个定义,为什么不要相信三藏经典(Tipitaka)、不要相信导师、不要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要相信常识、不要相信逻辑推理?这是帮助我们建立正见的原则,因为所有盲目的相信是迷信,例如我们翻开三藏经典,阅读了几页,没有经过思考,没有经过试验,没有经过任何评论,便相信它,那就是对三藏经典的迷信,这是佛陀所喝止的。
“相信导师”是指盲目地相信导师的每一句话,而没有经过思考、试验,亲自去“看清楚”,这就是所谓的“相信导师”。
以此类推,“相信逻辑推理”是指学习使用前提,或熟练地运用前提作正确的推理,并且从这前提推论出结论。但这还是不够的,也不可倚赖这类的推论。
请听清楚这一点:以上的说法不是禁止我们去阅读三藏经典,去向导师求教,去听研究报告和传说,或去运用逻辑的推理。它的意思是:虽然我们会阅读、会听,但不要轻易接受以这些方式所提供的一切讯息,除非我们已深入地探讨、思惟它,而有所领悟,直到亲自“看清楚”它真的是如此为止。
举例来说,佛陀教导贪、瞋、痴是引起痛苦的原因,假如我们自己不熟悉贪、瞋、痴,就不能相信这个说法,如果我们相信,那就是迷信。但是当我们亲自体验贪、瞋、痴是怎么一回事——当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会像被火烧灼一样痛苦,这就是所谓亲自“看清楚”的“相信”。
在三藏经典中,不论佛陀教导什么,当读到或听到时,我们必须要研究、思考,直到“看清楚”为止。假如我们还没有“看清楚”,就势必会重新回到推论,如果这样,则不妨暂时放下,先相信和践行已“看清楚”的部份,那就足够了。不必害怕,逐渐地,我们就会愈来愈相信,且愈看愈清楚,这是佛陀所说非常盛行的噶拉玛经教法。
如果你需要对外国人演讲,请务必正确地解释“不要相信”这句话,假如你解释错误,就是冒犯了佛陀。不可相信三藏经典,不可相信他是导师,不可相信研究报告或传说,不可相信逻辑,隐藏其中的深义,我们必须去发现它。
立即相信就是迷信,佛陀曾如此坚定而明确地喝止,甚至纵使是如来所说的也不要相信,必须经过思考、试验,直到“看清楚”时,我们才可相信。立即相信就是迷信,“看清楚”后再相信才是正信,这是佛教徒的“相信”。不要愚蠢地相信人、经典、推测或推论,而是要相信亲自所“看清楚”的是什么,这就是佛教所说的正信,身为佛教徒的我们也要这样相信。

[译注一]在噶拉玛经(Kalama Sutta)里佛陀说:“不可因为口口相传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奉行传统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轰动一时,流传广远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引经据典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合乎逻辑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符合先入为主的观念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说者的威信就信以为真;不可因为他是导师就信以为真。”

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我即为佛,佛即是我,你也是我,我也是我。每个人都是佛,都可以通过修行而至极乐圆满之境。在这世上你即是你,你是你的世界,你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虽然感觉上怪怪的,有点唯心论,但是这是事实,你要是挂了,这个世界也不是你的世界了,你也没有你自己了,而你自己的世界也理所应当的消失了。)

做个好人 开心快乐

出来混的迟早要还


求教一些佛教思想,要求是用白话文阐叙且有道理
171.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172.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173.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世界会变得丑陋可恨。 174.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175.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

佛教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苦谛是把社会人生的一切判定为苦,集谛是讲造成痛苦的原因,灭...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核心思想如下:1、一切现象皆是因缘所生。佛教常说缘起性空。所以缘起性空就是佛法的根基,佛教认为宇宙不是神创造的,世间也没有独存性的东西,更没有恒常不变的东西,一切都是因缘和合所生起。2、一切皆是因果。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情的发生,都是因果的循环,我们能来到这里,必然有过去的因,我们...

佛教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佛教的核心是缘起,也就是诸法由因缘而起,其中的十二因缘亦称“十二缘起”。佛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他是对宇宙人生究竟实相的揭示,同时也是对众生的脱离苦海做出最究竟指导的方法论。佛教可以从教义角度归纳成几部分:1、诸行无常,诸法...

佛家的思想精髓是什么?
1、佛家的思想精髓:无缘大慈,通体大悲。既出世,也入世。入世,为了挽救众生;出世则是教一切众生,认识生命宇宙的真谛,脱离苦海,到达彼岸。佛家讲的是人与心的关系。2、道家的思想精髓:天人合一,无为而治。顺其自然,不强求、不逆天。道家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3、儒家的思想精髓:入世、治世...

总结佛教思想的精髓的8个字是什么?
1、观法如化,三昧常寂。2、但契本心,不用求法。3、色即是空,空即是色。4、万发缘生,皆系缘分。5、诸行是常,无有是处。6、苦海无边,回头是岸。7、真心应物,不生分别。8、生不带来,死不带去。9、制心一处,无事不办。10、厚德载物,有容乃大。11、无色无相,无嗔无狂。12、...

佛教的核心思想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缘起理论。佛学核心,用四个字可以表述完,叫缘起理论,或者用三个字表述叫缘起说,它的最完整表述见于《阿含经》,由二十个字组成,这就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简评:可以确切的说世上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是各种因缘的和合产生的现象,若是这个世界上少了任何一样事物,也...

为什么我现在特别讨厌佛教?
因为他们这些做法都不是佛教育他们的。他们学的不是佛,而是魔。他们只是打着佛教的旗号在做一些让人特别讨厌的事情。你反感他们的行为正常。但是不能归结到佛的教育上来,佛教育他们要慈悲,要忍辱,要不争执等等很多好的习惯他们一个都没有。唯一想对你说的就是请不要把他们的行为看成是佛的形象...

佛教的中心思想重点理念是什么?简单的一句话说
佛教中心思想应为三法印,即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诸行无常是说一切世间法无时不在生住异灭中,过去有的,现在起了变异,现在有的,将来终归幻灭;意指世间一切事物,皆在刹那间迁流变异,无一常住不变。有为诸法概皆无常,众生执以为实,认假作真,而起诸妄想,或求长生不老,或徒务...

佛教禅宗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意思是大雁飞过湖泊并没想到把影子留在湖泊上,湖面映照大雁的影子但湖面本身也无意要留住大雁。大雁和水,皆无念。无相,即无视各种外在现象,接触周围的事物却不执着于这些事物。“能离于相,法体清净”,换言之,是相带来了人世间的不清净。佛告诉大家:五蕴皆...

赤水市13645737343: 哪位对佛法比较理解的用通俗易懂一些的白话阐释佛理 -
邰霍消银: 修行佛法的目的是解脱生@死@轮@回 修行就是改变个性的过程 就是改变毛病的过程 修行具体内容是菩萨六度万行

赤水市13645737343: 【佛教】佛教的基本思想? -
邰霍消银: 佛教的基本思想 一、人间性:佛陀不是来无影,去无踪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来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间的性格.他和我们一样,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间的生活中,表现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间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间...

赤水市13645737343: 需要一些佛家语句 -
邰霍消银: 唯佛一乘 藏通别圆 括尽三藏 次第整齐 吾于教下 不甚通达 “信为道德功源母,长养一切诸善根.” 真心如大海 宇宙如水泡 诸佛大自在 凡夫却颠倒不知谁知? 知谁不知? 诸佛皆知, 唯我不知.自心若知, 众生皆知. 心佛众生, 原来如此! ...

赤水市13645737343: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邰霍消银: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赤水市13645737343: 想看一些佛教对人有启发的东西,该看什么书?要求能在网上找并且是白话文的 -
邰霍消银: 三世因果经.太上感应篇 或者 了凡四训.或者是 莲池大师的戒杀文.

赤水市13645737343: 开阔心胸的佛家白话文 -
邰霍消银: 佛家禅理白话版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去管别人...

赤水市13645737343: 佛教经文求白话解释 -
邰霍消银: "如噬脐人:噬以口咬也.脐即肚脐,谓口脐相远,终不能及,以是自作妄语,销灭佛种,更欲望谁而成就耶?”----------------节选于元瑛法师《楞严经讲义》就好像咬肚脐的人,始终够不到.

赤水市13645737343: 谁有佛教思想的总汇? -
邰霍消银: 善哉,施主想造一个空中阁楼,未尝不可能,山人且告诉你,佛所说,无非是让人去明心见性,见自性!!认识自我,所谓人生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那么只有完全认识了自己,才有办法让自己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一切的一切,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自欺欺人,所以你一定会快乐,祖师曰“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亡时罪亦灭,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至于浩瀚如海的经论,于一般基础来说,确实也必不可少,但金刚经云”汝等比丘,知我说法,以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切记,身心自在,得大解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