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亲得相首匿在现代刑法的体现

作者&投稿:许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亲亲得相首匿在现代刑法的体现具体如下:

亲亲得相首匿”是西汉时期确立的刑法适用原则,即亲属之间可以相互包庇罪行而不受法律追究,目的是维护封建王朝家族秩序。“亲亲得相首匿”的思想一直为后世历代所沿用。“首匿”即现代意义上的隐瞒包庇,在刑法上属于一种犯罪。

但是剖析“亲亲得相首匿”的渊源和具体内涵,该原则体现的立法人性化和礼治中注重亲情,强调法律的教育功效和保障人权等,在现代法制中仍存在可借鉴之处。

原则概念

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我国封建法律制度中一项重要原则,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

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负有向官府告发的责任;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它是儒家伦理道德观“亲亲”在刑法中的落实,其在中国古代历朝的法律中均有体现。

原则确立

西周时期,“为亲者讳”就成为我国的传统宗法伦理原则,西周统治者把“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等宗法伦理道德看作维护统治秩序的基本规范。

春秋末期,孔子又将这一传统宗法原则概括为一种司法主张。孔子主张父亲应替儿子隐瞒罪行,儿子也应替父亲隐瞒罪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父慈子孝的道理。由于这一原则顺应了人的亲缘本性,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因而得到统治者的青睐。

唐律中规定:凡同财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母、外孙、孙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皆可互相包庇隐瞒,部曲、奴婢也可以为主人隐瞒犯罪,即使为犯罪者通风报信,帮助隐藏逃亡,也不负刑事责任。小功以下亲属相容隐者,减凡人三等处罚。




亲亲得相首匿 具体是什么意思
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是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

自唐律开始,中国法律就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制度,是否正确?
【错误】【解析】“亲亲得相首匿”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

老师一定知道“亲亲相隐”制度吧
汉宣帝时桓宽在《盐铁论》中表明了自己主张父子相隐,反对父子间首匿相坐的立场:“自首匿相坐之法立,骨肉之恩废而刑罪多。闻父母之于子,虽有罪犹匿之,岂不欲服罪尔?子为父隐,父为子隐,未闻父子之相坐也。” 汉宣帝四年,在董仲舒“春秋决狱”及桓宽等儒生的影响下,汉宣帝以诏书的形式第一次正式确定...

2.论述汉代刑事法制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在汉代的刑事法制中,"亲亲得相首匿"是一项重要的原则。这一原则允许亲属之间相互隐瞒犯罪行为,不予告发或作证。它源自孔子在《论语·子路》中的说法:“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意味着亲属间的这种隐瞒行为是合乎道德的。具体来说,这项原则规定,在三代以内的血亲之间,以及夫妻之间,...

简述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答案】: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汉宣帝时期确立的,它主张亲属间首谋藏匿罪犯可以不负刑事责任。它来源于儒家“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的理论。宣帝地节四年(公元前66年)诏令说:“父子之亲,夫妇之道,天性也……自今子首匿父母,妻匿夫,孙匿大父母,皆勿坐。其父母匿子,夫匿妻,大...

亲亲得相首匿 具体是什么意思
奴婢为主人隐匿等行为均不被追究。宋律、元律直至明清,容隐范围不断扩大,甚至包括了姻亲关系。这一原则反映了人的情感本能和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统治者的统治,同时也维护了小农经济的稳定。因此,"亲亲得相首匿"在封建社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并对现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简述汉代定罪量刑中“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内容。
在汉代的司法实践中,存在一项被称为“亲亲得相首匿”的原则。这一原则允许亲属之间相互隐瞒犯罪行为,不进行告发或作证。具体来说,如果祖孙三代、夫妻之间有人犯罪,卑幼者可以选择隐瞒尊长者的罪行,不会因此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反过来,尊长者隐匿卑幼者的罪行,除了死罪需要上报皇帝外,其他罪行不负...

如何看待古代的亲亲相为隐
虽然实行这项原则主要是为了维护封建伦常和家族制度,巩固君主专制统治,但亲亲相隐制度对现代社会家庭伦理价值和刑法制度也有其积极的一面,所以亲亲相隐制度仍有去研究、探讨的价值。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曾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今天,当我们走向法治国家时,如何科学地对待“亲亲得相首匿...

明知道父母犯法,却一直替他们隐瞒,这种行为违法吗?会不会被处罚?_百度...
我想,这与“亲亲得相首匿”制度是一脉相承的,虽然现代法律要求所有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但要求近亲属到法庭上赤裸楼的去指控自己最亲近的人犯罪,仍然是有悖于伦理的,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法律才规定了近亲属有免于出庭作证的义务。值得一提的是,作证与主动检举揭发也是不同...

"亲亲得相首匿"匿的是谁的罪
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具体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应相互包庇隐瞒,不得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

梁河县15279319590: 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是什么意思
羊栋扶达: “亲亲得相首匿”作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一项基本法律原则,在古代司法实践中曾发挥了重要的社会职能.今天,当我们走向法治国家时,如何科学地对待“亲亲得相首匿”...

梁河县15279319590: 我国现在的法律中能 亲亲得相首隐 吗? -
羊栋扶达: 你说的是“亲亲得相首匿”原则,这个正式确立与汉宣帝.在明朱元璋的《明大治》后基本废除,清代和民国法律没有继承,新中国移植的是前苏联的法律,也没有这方面的规定.所以现行法律中没有这个规定.还规定有包庇罪和窝藏罪.这个是对这一古老原则的重大打击,更没有生存的空间了.

梁河县15279319590: 中国法制史案例分析解答,急急急!!! -
羊栋扶达: 汉代司法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所谓得相首匿即时指在一定范围内的亲属之间可以首谋藏匿犯罪而不负刑事责任,或减轻刑事责任.这是汉代在儒家“父子相隐”思想下形成的重要的刑法原则.亲亲得相首匿原则是孔子“亲亲相隐,直在其中”的伦理观念在封建法律中的直接体现.意在维护以父权和夫权为中心的封建家庭伦常关系,确保社会秩序的稳定.这项刑法原则,被唐律所吸收,发展成“同居相为隐”的律条

梁河县15279319590: 关于包庇窝藏,希望大家能帮我我的一个亲亲,她的男朋友帮人卖了一辆
羊栋扶达: 这个,在古代叫做亲亲得相首匿.就是亲人间为彼此相官方隐瞒罪行不算犯罪. 但这里的问题就是~那个人是你亲戚的男朋友.而不是亲人.如果她们结婚了就没关系了....

梁河县15279319590: 在汉朝,十恶之罪是否适用亲亲得相首匿原则,为什么 -
羊栋扶达: 从“亲亲得相首匿”原则的确立和传承轨迹不难看出,这一原则不仅贯穿了中国的整个封建社会,同时也对现代社会产生了影响.其之所以被长期沿用并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大体有以下原因:其一,该原则从根本上体现了人的亲缘本性.人的...

梁河县15279319590: 2.论述汉代刑事法制中的“亲亲得相首匿”原则. -
羊栋扶达: 亲亲得相首匿 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指亲属之间可以相互首谋隐匿犯罪行为,不予告发和作证.这种亲属之间隐匿犯罪不负刑事责任的原则,来源于孔子宣扬的“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论语·子路》) 具体指三代以内血...

梁河县15279319590: 法律不外乎人情,这出现现实中,该怎么办. -
羊栋扶达: 法理不外乎人情是说立法者、执法者在订立法律或者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公众的价值判断和可接受度,所谓“法律不能强人所难”就是这个意思,尤其在执法过程中,既要考虑处罚符合法律规定,但是也要考虑社会大众的价值判断,举个具体例子,儿子犯了罪,父亲没有向公安机关举报,反而支持儿子逃走,那么这个父亲是否要按包庇窝藏罪定罪处罚呢?我们古代就有“亲亲得相首匿”的制度,就是说亲属之间没有互相揭发的义务,反而应该相互隐瞒,这是为了保护人伦亲情,维护和谐的社会关系之故,现代刑法对这种情况也有减轻、免除处罚的相关规定,这就是“法理不外乎人情”的一个具体体现吧.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