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字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边律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什么意思~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本来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本来的句式是
不知句读
不解惑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

一、原文: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二、译文: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

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

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801—802),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贞元十七年(801),辞退徐州官职,闲居洛阳传道授徒的作者,经过两次赴京调选,方于当年十月授予国子监四门博士之职。此时的作者决心借助国子监这个平台来振兴儒教、改革文坛,以实现其报国之志。

但来到国子监上任后,却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致使不少学子对科举入仕失去信心,因而放松学业;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国子监的教学和管理。作者对此痛心疾首,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并从祀孔庙。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没有实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还原为本来的句式是: 不知句读,不解惑。意思是:“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之“的常见用法
  一、用作代词,在句中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第一人称代词,可译为“我”“我们”。
  如:“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代“我”。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他们)”“她(她们)”。
  如:“遂使之行成于吴。”(《勾践灭吴》)之:代大夫文种。
  3.近指代词,可译为“这”。
  如:“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师说》)之:这样的。
  4.代事。
  如:“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阙秦以利晋”这件事。
  5.代物。
  如:“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劝学》)之:代木。
  6.代军队。
  如:“子犯请击之。”(《烛之武退秦师》)之:代秦军。
  二、结构助词,分以下几种情况。
  1.宾语的标志。用于宾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有时不译。
  如:“是寡人之过也。”(《烛之武退秦师》)之:可译为“的”。
  2.宾语前置的标志。为了强调宾语,有时借助“之”把宾语从动词后提到动词的前面。
  如:“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之”把动词“有”的宾语“何厌”提前到了动词前。
  3.定语后置的标志。通常情况下,古代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中的一样,用在中心语之前,但为了强调定语有时将定语放在中心语之后,有时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之”连接。翻译时应将后置了的定语调整到中心语之前。与“之”有联系的定语后置格式有两种。
  ①“中心语+之+定语”的格式。
  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利”“强”分别作中心语“爪牙”“筋骨”的定语。
  ②“中心语+之+后置定语+者”的格式。
  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千里”作“马”的定语。
  4.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
  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第二个“之”,是“得”的意思。
  5.用在主谓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也可省去。可分以下三种情况。
  ①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
  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主谓短语在句中作宾语。
  如:“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勾践灭吴》)其中“其力之不足”在句中作“知”的宾语。
  ③用在复句的一个主谓式分句里面。
  如:“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者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如:“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之”用在动词“鼓”(击鼓)后,无实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
  三、固定格式“……之谓也”,表总结性的判断语气,译为“说的就是……啊”。
  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该句句意为:“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过上百种道理,便以为没人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
  四、用在表时间的分句中作状语,常与“也”字呼应,相当于“……的时候”。
  如:“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本来的句式是
不知句读
不解惑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
  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句逗之不知,惑之不解!读是通假字,就是不知道怎么停顿,就不能读懂文字!

句读之不知的之若为宾语前置,那师道之不传为何为取独。
设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句读之不知也久矣。
后面的 也久矣 应该不影响之的意义。它作一个主谓句子的补充成分。因此这2句 之 的意义应当一样。
以现代汉语设例看其意义。
英语作业不会。
这样的句子是可以的,无所谓宾语,只有一个主语。若硬要说 英语作业 是宾语,那么
句子就应该是 是因为都知道可以加一个隐藏主语他进去。但若某些句子不能加隐藏主语呢。但 师道不传 大家又当它主谓句了。
请网友解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意思是什么?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意思是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该句出自唐代汉语的《师说》。所在段落原文: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怎样翻...
这句话的意思是: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出处:唐·韩愈《师说》选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翻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的翻译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选段: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怎么翻译?
释义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不知道文句,不能解决疑惑,有的人向老师学习,有的人却不向老师求教,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丢弃,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出处 该句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作者 韩愈: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字什么意思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的出处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实义。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原文节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什么...
要点: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这属于古汉语中的否定句宾语前置。按现代汉语即“不知句读,不解疑惑”。2、或-不定代词,相当于“有的人”。3、小学而大遗-“小”小的方面,指“句读之不知”;“大”指“惑之不解”。焉 ⑴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例: ①三人行,必有...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翻译
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 不知道断句分逗,就想请教老师;不能解决疑难,却不想请教老师。句读之不知是不知句读的倒文 惑之不解是不解惑倒文书上有的啊~!

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一、译文 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二、出处 唐代文学家韩愈的《师说》。三、创作背景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出自哪里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

怎样翻译“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_百度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拱墅区19216271768: “句读之不知的之”是什么意思?
鄣罚花红: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本来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即“不知句读,不解惑”.

拱墅区1921627176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意思 -
鄣罚花红:[答案] 两个之都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本来的句式是不知句读不解惑 译文:“不懂得断句,不明白疑难问题……”句中的“句读”,“惑”都是要强调的宾语,动词是“知”、“解”.“句读”、“惑”前置到动词前面.“之”是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拱墅区19216271768: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中的之什么意思 -
鄣罚花红: 这里是个虚词.没有实际意义.

拱墅区19216271768: "句读之不知"中"之"的含义
鄣罚花红: 旧版高中语文课本(1987年版,1990年修订)在“句读之不知”句解释说:“句读... 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这是把“句读之不知”中的“之...

拱墅区1921627176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现代汉语意思?? -
鄣罚花红: 宾语前置句 不知道断句(的方法),疑惑也得不到解答. 师说里的把

拱墅区1921627176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是什么意思? -
鄣罚花红: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出自唐·韩愈的《师说》.原句的意思是:不知句子(如何)停顿,向老师请教.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拱墅区19216271768: 怎么解释“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鄣罚花红: 正常的语序应是“句读之不知,或师焉;惑之不解,或否焉.”大意是:“不会句读的小孩子在家长的安排下拜师求学,而那些对'道'存在疑惑的人却不去从师.”在韩愈看来,这无疑是“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拱墅区19216271768: 《师说》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这句话解释 -
鄣罚花红: 译文:不懂得文辞休止和停顿,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书本上的字句)向老师学习,有的(疑难)却不向老师学习.

拱墅区19216271768: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啥意思?
鄣罚花红: 就是“不知句读,不解惑”,不通晓断句,有不明白的疑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