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秋田索画

作者&投稿:解骅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靳秋田索画(之二)~

1原文
选自《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2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那些平常的客人不过来,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内心也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3翻译
1.修:长。
2.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
3.仄径:狭窄的小路。
4.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此是何等雅趣之事,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烦人的俗事,面对知心的好友,为有这样难得的闲适的日子而感叹。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郑燮(号板桥)所做之画唯慰那些劳苦的人民之苦后思甜...

原文
选自《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编辑本段译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 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天的闲暇时光,才会关上柴门,扫净小路,面对芬芳的兰花,品着苦茶,有时微风细雨,滋润着篱笆和小路。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所以我画兰花竹子石头,是用来慰劳那些劳苦的人民,而不是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
编辑本段翻译
1.没没墨墨:义同“懵懵懂懂”,糊涂,不明白。 2.仄径:狭窄的小路。 3.适适然:形容快乐开心的样子。 [ 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编辑本段画家简介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编辑本段画家生平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编辑本段扬州八怪
清代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郑燮、高翔和汪士慎,被人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会于诗文书画之中,他们用诗画反映民间疾苦,发泄内心的积愤和苦闷,绝不去趋炎附势,粉饰太平。郑板桥在潍县署中的那首画竹题诗,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做官者的座右铭,诗曰:“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编辑本段背景故事
板桥诞生的时候,清朝的武力征伐业已结束,他所生活的“康乾盛世”实则是一幅在繁荣背后由各色人等组成的众生图,即奴才走狗、市侩、狂生、考据迷、理学家等混迹一堂。之前,郑板桥曾于扬州鬻画;待到罢官后,再来扬州,其画受欢迎的程度虽远非从前可比,但卖画养家糊口却是相同的。因此,他用一方“二十年前旧板桥”来表达人世瞬忽而我依然如故的感慨。既傲于自己不曾因当官而稍改自己为人的风骨,亦悲叹于自己卖画糊口终老的实际境况。 其实,板桥起于青萍之末,是很想用自己进仕机会为民众做点有益的事。科举应试是彼时士子腾达的惟一途径,故尔板桥于此用心尤多,用力甚勤,一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就是他苦学历程的一个缩影。本来这样的苦苦追求,对于长于寒素之家,生于草莽之间的板桥来说,是无可厚非的。但这样猛烈的追求,所寄希望越大,其失望就是命中注定的,因此当他想以寒微之躯为劳苦大众做点事,以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时,现实对他的教育却是无情的。要达到在官场游刃有余的境界,除非你与大批的贪官庸官同流合污,打成一片,否则生活在官场上就于心不安。而要想救民于水火,又谈何容易?想以德泽加于民,而又不善于趋迎阿谀,溜须拍马,在官场哪有不失败的呢?板桥为官后,正是做不到糊涂圆融,常常得罪上峰,尽管他耿介地自称为“橄榄轩主人”,以放言高论、臧否人物自许,但最终就在他书写“难得糊涂”一年后而去官。鲁迅先生说,他只不过“叉手叉脚”地“表现了一点名士的牢骚气”而已(鲁迅《淮风月谈·难得糊涂》)。但是板桥万万没有想到,他的那些神出鬼没的艺术创造,竟然不如这句牢骚话能得到更广泛的响应,而被今人所青睐。
编辑本段难得糊涂
说起“难得糊涂”,还有一段神奇的来历。郑板桥在山东任上,一次游览莱州的去峰山,本想观赏其山中郑文公碑,但因盘桓已晚,便借宿于山中一茅屋,茅屋主人是一儒雅老翁,自称“糊涂老人”。主人家中陈列一方桌般大小的砚台,石质细腻、镂刻精良。郑板桥大开眼界,赞叹不已。次日晨,老人请郑板桥题字:以便于刻于砚背。郑板桥即兴题写了“难得糊涂”四个字,后面盖上“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方印。因砚台大,尚有余地,板桥就请老人写上一段跋语。老人提笔写道:‘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他也用一块方印,字为“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郑板桥见之大惊,方知老人是一位隐居于此的高官。由于感慨于“糊涂老人”的命名,板桥又提笔补写道:“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著,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两人如遇知音,相见恨晚,遂谈文说词,畅谈人生,结为挚友。
编辑本段后人评价
纵观郑板桥的一生,从“一官归去来”,到“三绝诗书画”,人们可以看出,政治抱负与艺术创造,虽然所需要的素质和评价标准不同,而要将其集于一身,其难度可想可知。当官,有的时候甚至需要不惜手段地洞明人事,而且还须具备运筹于股掌之间的本领,而对艺术创作则需要一副与世无争的“在野”心态,能不时以民间的活力,作为一块浇灌自己心灵的圣地。郑板桥正因为有“一官归去来”的经历,最后才有“三绝诗书画”的收获。虽然我们不能就板桥绝大的艺术成就而感谢官场对他的“修理”,使他及早迷途知返,但官场的失败,带来了艺术的幸事,却是不争的事实。板桥的晚年生活,在他自己的《靳秋田索画》里曾作过详尽的表述:“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非以供天下人之安享也。”其实板桥作为一位狂放的文士,活在那个暗昧专制的时代,不合时宜的命运是铁定了的。他的苦处不仅在于“我于困顿已无辞”,而且还在于他的艺术创造对时代的超越性,所带来的对他无尽的误解。即使他与世俗社会妥协,且向它们投降,世俗社会仍然认为他不够彻底,“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自遣)。既然事情是这个样子,板桥也就只好放野,一路的狂怪下去了。


靳秋田索画文言文翻译
板桥的晚年生活,在他自己的《靳秋田索画》里曾作过详尽的表述:“终日作字作画,不得休息,便要骂人,三日不动笔,又想一幅纸来,非以供天下人之安享也。”其实板桥作为一位狂放的文士,活在那个暗昧专制的时代,不合时宜的命运是铁定了的。他的苦处不仅在于“我于困顿已无辞”,而且还在于他的艺术创造对时代的超...

靳秋田索画的主要内容
原文: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

有古文功底深厚的赐教。郑板桥《靳秋田索画》的翻译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彩多么绚丽啊 外观精美内心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子啊 长得繁茂又美观,婀娜多姿毫无瑕疵啊。 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

《靳秋田索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兰,花竹,花石

秋田索画·之二
靳秋田索画(之二)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靳秋田索画之二原文
没有俗世的打扰,知心朋友来访,他们会对这样的日子感到惊喜,感叹难得的安宁。因此,我画兰、画竹、画石,其意并非为了取悦那些安逸享乐之人,而是为了慰藉那些在世间劳碌的艰辛之人。我的艺术创作,是为那些在生活重压下寻找片刻宁静的劳苦者而作,他们才是我真正的灵感源泉和目标观众。我希望通过画作,...

靳秋田索画之二翻译
在宁静的环境中,靳秋田的生活显得独特而惬意。他的世界里,"没没墨墨",意味着他沉浸在一种懵懂的状态,对生活的理解犹如一条狭窄的小径,需要细细探索。尽管生活之路并不宽阔,但他的心境却如"仄径"中的风景,狭窄中透露出深深的宁静。每当那些世俗的访客未曾到来,唯有几位知心好友造访,这种时刻对...

靳秋田索画体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
《靳秋田索画》体现了无拘无束,随意而谈,使得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变得生动亲切的情趣。同时这也正是作者的生活和人生观的写照。

靳秋田索画之二后人评价
尽管我们不能将板桥的艺术成就全归功于官场的挫折,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的失败为他的艺术生涯带来了意想不到的转机。板桥晚年的生活,他在《靳秋田索画》中自述,他整日沉浸在创作中,甚至到了无法自拔的地步,不时爆发的脾气与对艺术的痴迷形成了鲜明对比。他的艺术追求与当时的社会格格不入,这不仅...

靳秋田索画之二难得糊涂
老人以“得美石难,得顽石尤难,由美石转入顽石更难”开篇,寓意内心的纯真比外在的显赫更为难寻。他接着写道:“美于中,顽于外,藏野人之庐,不入富贵门也”,并以“院试第一、乡试第二、殿试第三”的方印表明自己的身份。这使郑板桥大为惊讶,他这才意识到这位“糊涂老人”其实是一位隐居的...

桂阳县18380599435: 靳秋田索画 -
王贡欣能:[答案] 原文 选自《郑板桥集》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

桂阳县18380599435: 靳秋田索画(之二)译文 有谁知道? -
王贡欣能:[答案]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从窗里遥望山上幽竹,因此这是何等优雅风趣的事啊,但是能有如此享受的人,自己却不懂得,真是令人遗憾.而那些懵懵懂懂,胸无点墨的人,身处如此情景,他们更是不懂乐在何处.只有那些劳苦之人,忽然有10几...

桂阳县18380599435: 靳秋田索画的主要内容 -
王贡欣能: 原文: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

桂阳县18380599435: 《靳秋田索画》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王贡欣能: 兰,花竹,花石

桂阳县18380599435: 有古文功底深厚的赐教.郑板桥《靳秋田索画》的翻译 -
王贡欣能: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你的品质坚贞不变,生长在江南的国度啊. 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一的意志啊 绿叶衬着白花,繁茂得让人欢喜啊 枝儿层层,刺儿锋利,圆满的果实啊.青中闪黄,黄里带青,色...

桂阳县18380599435: 秋田索画·之二 -
王贡欣能: 靳秋田索画(之二)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相同点: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对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桂阳县18380599435: 靳秋田索画体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 -
王贡欣能: 《靳秋田索画》体现了无拘无束,随意而谈,使得粗茶淡饭的清贫生活变得生动亲切的情趣.同时这也正是作者的生活和人生观的写照.

桂阳县18380599435: 靳秋田索画之二描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王贡欣能: 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

桂阳县18380599435: 陋室铭的刘禹锡和靳秋田索画的郑板桥有什么共同之处 -
王贡欣能: 首先是人格上,他们都有很高的气节,他们都曾当过官但又不满于朝廷的黑暗而归隐.刘禹锡的讽刺诗往往以寓言托物手法,抨击镇压永贞革新的权贵,涉及较广的社会现象.晚年所作,风格渐趋含蓄,讽刺而不露痕迹,陋室铭尤为著名;郑板桥为官十年,洞察了官场的黑暗"立功天地,字养生民"的愿望无法实现以有了归隐之意.就象陶渊明一样成为了中国士大夫精神世界的一座堡垒.其次是他们作品的风格有相近之处,刘禹锡的诗反映民众生活和风土人情的诗,题材广阔,风格上汲取巴蜀民歌含思宛转、朴素优美的特色,清新自然,健康活泼,充满生活情趣.郑板桥自小生活贫苦,其诗画反映了底层百姓的生活,也涉及到了很广的社会范围,其实这也就是他们都选择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

桂阳县18380599435: 求郑板桥 难得糊涂的赏析 -
王贡欣能:[答案] 清代乾隆年间活动在扬州一带的郑燮(号板桥),金农等,被人称为“扬州八怪”.“扬州八怪”一生的志趣大都融会于诗文... 带来了艺术的幸事,却是不争的事实.板桥的晚年生活,在他自己的《靳秋田索画》里曾作过详尽的表述:“终日作字作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