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年来主要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作者&投稿:梁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近几年所实施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工具。它通常指一国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要求,那么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政工作的基本方针、准则和相关措施。
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以及调节国民经济总量方面功能的不同,财政政策通常被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方式。
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的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是党中央针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烫平”经济周期的调节措施。

扩展资料:
政策分类: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将财政政策分为自动稳定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财政政策,是根据财政政策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的。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的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
在经济萧条时,个人和企业利润降低,符合纳税条件的个人和企业数量减少,因而税基相对缩小,使用的累进税率将对下降,税收自动减少。因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的下降幅度,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力,防止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过度下降。
从而起到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如果经济出现衰退,符合领取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标准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的发放趋于自动增加。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作用:一是控制赤字 二是增收节支。 三是推进改革 四是调整结构分类: 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1)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是指财政制度本身存在一种内在的、不需要的政府采取其他干预行为就可以随这经济社会的发展,自动调节经济运行机制。这种机制也被称为财政自动稳定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包括个人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累进所得税自动稳定作用。在经济萧条时,个人和企业利润降低,符合纳税条件的个人和企业数量减少,因而税基相对缩小,使用的累进税率将对下降,税收自动减少。因税收的减少幅度大于个人收入和企业利润的下降幅度,税收便会产生一种推力,防止个人消费和企业投资的过度下降,从而起到反经济衰退的作用。在经济过热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另一方面,是政府福利支出的自动稳定作用。如果经济出现衰退,符合领取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标准的人数增加,失业救济和各种福利的发放趋于自动增加,从而有利于抑制消费支出的持续下降,防止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在经济繁荣时期,其作用机理正好相反。  (2)相机决策的财政政策,是指政府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状况,主动灵活选择不同类型的反经济周期的财政政策工具,干预经济运行行为,实现财政政策目标。在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中,美国实施的罗斯福-霍普金斯计划(1929-1933)、日本实施的时局匡救政策(1932年)等,都是下那股额册财政政策选择的范例。相机抉择财政政策具体包括汲水政策和补偿政策。汲水政策是指经济萧条时期进行公共投资,以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使经济恢复活力的政策。汲水政策有四个特点:第一,它是以市场经济所具有的自发机制为前提,是一种诱导经济恢复的政策;第二,它以扩大公共投资规模为手段,启动和活跃社会投资;第三,财政投资规模具有有限性,即只要社会投资恢复活力,经济实现自主增长,政府就不再投资或缩小投资规模。补偿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识的从当时经济状况反方向上调节经济景气变动的财政政策,以实现稳定经济波动的目的。在经济萧条时期,为缓解通货紧缩影响,政府通过增加支出,减少收入政策来增加投资和消费需求,增加社会有效需求,刺激经济增长;反之,经济繁荣时期,为抑制通货膨胀,政府通过财政增加收入、减少支出等政策来抑制和减少社会过剩需求,稳定经济波动。

[国研专稿]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效果和问题
内容摘要:1997年以来,我国财政政策经历了由从紧到积极,再到稳健,直到向中性转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国债水平不合理限制了财政政策效果发挥,财政政策手段之间、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仍存在财政冲突。对此,今后应重点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关系,借助税费改革放宽企业经营空间,完善分税体制下的地方税体系,适时下放税收立法权,协调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关系。

关键词:财政政策,财政体制,效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始终偏低,但是由于财政政策快速、有力的作用特点与我国长期以计划手段为主的宏观政策调控体系相符合,因此财政政策在宏观调控实践中仍然占据主要地位,在对短期经济波动调控时是首选政策。在经历了一段时期调整后,这一情况已开始改观。�

一、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的有关情况

自1992年以后,随着“软着陆”这一经济调控手段的实施,我国经济增长连续6年逐步降温,GDP增幅从1992年的14.2%下降到1998年的7.8%。从1997年下半年开始,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当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外贸和整体经济造成了巨大冲击。�

(一)1998-2002年:财政政策从“适度从紧”转变为“积极”

1997年7月始于泰国的亚洲金融危机是20世纪末本世纪初破坏力最强、影响范围最广的一次金融风波,是近年来最严重的一次全球性经济事件。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性经济衰退和我国国内需求不振的局面,从1998年第四季度起,我国实施了以增发长期建设国债为主要内容的积极财政政策。�

1998年至2005年8年间,我国累计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900亿元,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财政政策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今后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1999年滑落到7.6%的谷底之后,从2000年开始逐步扭转局势,增速稳定在8%左右,之后进入了新的上升通道。�

应当承认,财政政策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具有较强的指令色彩,是一种政府比较“喜欢”的经济手段。积极财政政策不可避免存在一定挤出效应:首先,大规模财政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其中也包括一部分竞争性的项目,从而排斥了私人部门进入这些领域。这一时期居民储蓄存款的快速增长,部分原因也在于一些私人投资受到影响导致转化不畅;其次,积极财政政策在短期和中长期内挤出效应不同。在政策初期,由于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效需求不足、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因此挤出效应不明显。当经济景气好转、私人投资有所启动时,这种挤出效应会释放出来。�

但我们也应注意到,积极财政政策较好地把握了“该进则进”的时机,不但抑制了经济下滑趋势,同时将财政政策力度施加于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卫生等公共项目,既弥补了以往在这些领域的投入不足,也与金融改革的有关措施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挤出效应”的扩大。同时,诸如进一步放宽对国有企业的管制、财政资金退出一些竞争性领域等具体措施为私人投资让出空间,既有利于市场经济法则的深入贯彻,也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合理转换,实现了通过公共投入稳定经济增长和保护私人投资利益的“双赢”结果。�

(二)2003年以来:财政政策由“积极”转向“中性”

2003年以来,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种非国有经济成分投资大幅度上升,国债投资在全社会投资中所起的作用逐步下降。长期建设国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已从2000年的9.4%下降到2003年的5.9%,2006年进一步降至1.5%,占财政债务发行总额的比重从2000年的35.9%下降到2003年的22.8%,2005年进一步降至11.6%。可见,全社会投资资金结构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分依赖国债资金的状况得到了改善。�

2004年5月,财政部首次提出将采取中性财政政策,有保有控。这意味着财政政策面临重要转折。财政政策转向中性的依据主要在于:首先,由于结构性矛盾长期未得到缓解,我国经济从2002年出现了局部过热的风险,并有加剧趋势。在这种形势下,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可能会阻碍政府采取的一些改革措施;其次,财政的可持续性令人关注。积极财政政策持续了6年,到2003年总计发行了8000亿元的长期建设国债,财政的可持续性令人怀疑;再次,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GDP增长速度的贡献逐步降低。民营经济自主增长动力上升之后,GDP的增长开始更多地依靠私人投资推动;第四,虽然政府规定了国债资金使用的结构,但资金仍然偏重于国有企业,资金使用效率不高。民营企业进入国债项目十分困难,这种歧视性行为进一步阻碍了市场竞争。应当说,财政政策适时转型是非常必要的,也是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

(三)数量评估

我们借助模型评估了近年来财政支出乘数和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

1.财政支出乘数�

通过模型估计结果的计算,1998~2006年间我国的财政支出乘数基本处在1.21~1.4之间,呈下降趋势,1997年之后的3年均保持在较高水平,从2000年开始逐渐降低,近两年已经接近1.2。这种变化印证了积极财政政策的拉动作用在初期较强,中后期则由于市场逐步活跃以及政策的主动调整而开始降低。�

表1 财政支出乘数

2.财政支出政策的效果�

第一阶段是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从1998年开始直到2002年左右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时期。需要说明的是,其中个别年份财政赤字变动微弱,我们略去了对这些时段的分析。

在各个考察年份中,增加财政支出引致GDP增速比假定预测增速(指财政赤字保持上年水平时的模型计算结果)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1998年最高为1个百分点,2000年最低为0.1个百分点。1998年政府采取的财政政策对遏制经济增速下滑起到了关键作用,但从1999年之后,由于增加财政赤字对固定资产投资的促进作用比较有限,并且作用不稳定,因此对经济增长起到的促进作用逐步减弱。�

分析原因在于,财政政策措施存在不协调之处,政策作用被部分抵消。一是扩大内需政策的多数具体措施是以刺激投资增长为主,较少考虑刺激消费增长,并且同期一些改革措施对居民预期产生了负面影响;二是有关政策措施促使财政收入增速提高,而财政收入增加、特别是税收增加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一定的收缩效应,部分抵消了增加财政赤字对经济增长产生的扩张效应。�

第二阶段是从2003年起,中性财政政策逐渐提上议事日程的时期。2003年,我国政府象征性减少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00亿元,标志着财政政策开始向中性过渡。此后,2004年和2005年也分别比上年各减少300亿元,2006年比上年减少200亿元,并且个别年度国债资金开始向下一年结转。�

模型结果显示,削减财政赤字对2004年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固定资产投资实际增速仍然保持在高位。分析原因是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动力已经逐步恢复,成为带动生产增速提高的主力,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影响效果在逐步减低,因此,削减财政赤字进一步为非国有部门投资让出了空间,使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

削减财政赤字对2006年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施加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一方面,经济过热时期,国有经济投资增长仍然是影响GDP的主要力量,另一方面,虽然财政政策的影响效果总体呈减弱趋势,但财政资金仍然有一定惯性拉动作用。因此,削减财政赤字可以进一步为过热领域降温。�

模型结果也表明,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具有的“凯恩斯效应”并不稳定,对经济波动的稳定作用也较难把握。当经济步入平稳阶段后,财政政策应适时转向中性,避免出现成熟市场经济体中遇到的财政政策非平稳问题。�

二、制约我国财政政策的有关问题

结合上文的分析,我们提出财政政策存在的以下一些问题。�

(一)“两个比重”仍然偏低制约着财政可支配资源数量

我国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部收入比重均处于较低水平。1995年至今,财政收入的年增长速度只加快了不到3个百分点,且增长势头波动较大。从比重上看,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10.3%提高到了18.5%,但是这一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平均每年只提高0.7个百分点。总体上看,财政可支配资源比重偏低造成财政能力仍然很低。�

表2 我国财政收支基本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摘要》,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

(二)国债水平不合理限制了财政政策效果发挥

根据下表所示,我国的国债监测指标表现为“两超一低”:一是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的“两超”,二者近年来分别保持在20%以上和13%左右,均已超过20%和10%的国际公认的警戒线水平(国债依存度2006年刚刚降到20%以下);二是国债负担率的“一低”。我国九十年代以来的国债负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1998年达到10.88%,最高的2005年达到17.32%,与国际上公认的60%的警戒线相距甚远,而且也远低于其他国家的比率。例如,日本2004年国债负担率达112.9%,美国在同时期为55.6%,英国、德国和法国2003年分别为37.4%、34.4%和33.7% (有关国家负担率指标参见〔日〕木下康司(主编):《图说 日本的财政》,402页,日本东洋经济新报社,2005。)。�

可以看出:一方面,国债负担率远低于国际警戒线水平,表明发行国债仍有一定空间;另一方面,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过高,而且正处在上升趋势,从这个角度看,中央政府已没有继续大规模举债的能力。�

从三项指标的计算方法上看,国债依存度和偿债率的分子和分母均为财政指标,而国债负担率的分母为经济总量指标GDP。考虑到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增长较快,而财政总量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因此,“两超一低”既反映了目前在有限的财政收支中债务总量超高和收支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也反映了制约财政政策能力因素之一的债务收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3 国债各项指标(%)

注:①依存度=当年国债收入/当年财政支出;②中央财政依存度=当年国债收入/当年中央财政支出;③负担率=国债余额/GDP;④偿债率=当年国债偿还额/当年财政收入;⑤警戒线标准参见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经济研究》,2000(10);⑥2000-2004年负担率数据为计算所得,计算公式为:负担率=(上年全部国债年底累计余额+本年财政债务发行总额-本年国家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本年GDP,2003、2004年数据与《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2005(1)图示数据对比基本相符。

(三)财政政策手段之间存在冲突

中央政府实施宏观调控需要一定的财力作后盾,但并非是只要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就必然能够强化财政政策效果。比如从1998年下半年始我们通过扩大财政支出刺激内需,但同时为了保证财政收入,又开始强化税收的征管力度,使扩大内需的财政政策效果受到削弱。实际上,就增加收入而言,除了提高税率,加强税收征管,还可以修改与地方的分税规则,增加中央税种的数目;就刺激内需而言,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比如通过相对少量的财政补贴鼓励某种产业发展等。�

(四)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财政冲突

在履行事权方面,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仍按行政隶属关系划分管理范围,缺乏法律依据,职责仍不明确、不合理,职能交叉现象仍很普遍。中央政府目前处于主动地位,不愿意放弃在支出责任划分上的决定权,缺乏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事权范围的动力。�

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事权划分不清晰造成了财权关系的不稳定。从财权划分上看,我国中央政府集中了所有的征税权(分税权)和负债权,而地方政府没有负债权。地方政府希望不断扩大对财力的运用和制定措施的权力,如果这种要求和希望得不到满足,地方政府就可能擅自越权,出现一些违规行为,如变相减免税收逃避中央税款和默许制度外收入等等。同时,由于地方政府的预期变坏,在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方面的积极性会受到打击,对本应承担的事务和责任持等待和观望态度,这些都会动摇财政体制的根基,影响财政政策效果的发挥。

三、完善我国财政政策体制的有关建议

“十一五”期间,平稳适度增长仍将是我国经济的基本走势,经济结构调整将成为宏观调控重点。准确把握经济结构变化的基本特征,适时、有效地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是对经济平稳运行的有力保障。�

(一)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关系

中央政府必须科学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范围,明确各级预算主体的支出职责,通过法律手段约束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使各级地方政府形成稳定的预期,避免短期行为的产生。界定各级政府事权范围的前提条件是政权层级的扁平化和政府职能的具体化:一是将现行五级政权简化为三级政权,即中央、省、县(市);二是细化各级政府职能,明确划分各级政府间的事权。应按照公共产品的层次性来规范三级政府间事权及财权范围,将监督权交于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二)借助税费改革放宽企业经营空间�

单从税收角度看,我国企业的税收负担率并不算高,在国际上属中等偏下水平,当前减轻企业负担主要是在清理乱收费方面多做文章,将不合理的项目免除,还给企业一个正常的、宽松的经营环境。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整顿乱收费,来达到实际的减税效果。这样,一方面可以真正为企业减轻负担,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保护了各种合理合法的税收和收费,减少了对税基的侵蚀,有利于国家集中有限的财力,充分发挥财政政策效果。�

(三)完善分税体制下的地方税体系

科学划分分税制中的中央与地方税种,实现财政收入总量的提高和税收政策的顺利执行:一是中央政府要明确目标,即通过税种的划分保证在公平的基础上维护中央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二是所得税划分应本着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有利于企业之间公平竞争的原则,改变现在按行业、按征税难易度、按税收量来随意划分的状况;三是明确税种归属,避免过多的共享税影响中央与地方的收入来源,不利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理顺关系。�

(四)适时下放税收立法权

我们应当在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税收权限,实现合理分权的前提下,适当改变立法权集中于中央政府的现状,逐步将地方税的实施条例、实施细则等权限下放给地方人民代表大会,进一步完善现行地方税的征税办法。在部分地区开展赋予地方政府独立税收立法权的试点,鼓励适时开征符合本地人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发展需要的地方税种,提高其提供相应的公共产品的财力。�

(五)协调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配合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宏观经济政策效果的发挥有极密切的联系,首先,政策的配合实施要充分考虑时滞问题。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制定要具有预见性、超前性,并注意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努力避免各项政策之间出现冲突;其次,政策的定位要准确。客观上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有局限性的,我们要正确认识政策的短期调控功能与支持中长期改革发展作用之间的关系,切不可依赖宏观经济政策解决制约经济增长的所有问题;再次,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要合理分工。财政政策更多的是政府行为,货币政策更多的是市场行为,因此要根据政府与市场的分工来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一年的财政收入大约是多少?
1. 财政收入的构成:中国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多个方面,包括税收、政府收费、国有企业利润上缴等。其中,税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占据了很大比例。此外,随着国有经济的不断发展,国有企业利润上缴也逐渐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补充。2. 年度财政收入的变动:中国的年度财政收入会随着经济发展和政策的调整而...

中国的财政赤字是多少?
1. 在2018年,中国的财政赤字达到了2.38万亿元人民币。2. 在这之中,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为1.55万亿元,而地方政府的财政赤字为8300亿元。3. 为了应对经济下行压力,2019年中国政府计划继续扩大财政支出,预计全国财政赤字将增至2.76万亿元,较2018年增加3800亿元,并将赤字率从2.6%提高到2.8%。4...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构成相当多元,支撑着国家的日常运营和发展。首先,税收占据了财政收入的主体,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等,这些都是企业经营活动中的必要支出,直接反映了经济活动的活跃程度。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城市土地使用税和印花税等,也是税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确保...

我国近年来主要的财政政策及其效果
分析原因是非国有经济投资增长动力已经逐步恢复,成为带动生产增速提高的主力,另一方面,财政政策的影响效果在逐步减低,因此,削减财政赤字进一步为非国有部门投资让出了空间,使民间投资继续保持较高的积极性。�削减财政赤字对2006年经济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主要作用施加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分析原因可以发现,一方面,经...

中国近几年所实施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通常被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方式。我国从1998年开始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要是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及调整税收政策,更直接、更有效的刺激经济增长,促进社会稳定发展的措施。是党中央针对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采取的“烫平”经济周期的调节措施。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有,税收收入、企业收入和债务收入。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形式有税收、行政性收费、国有资产收益、公债收入等等,其中税收是最主要的部分。

中国总财富有多少?
可以看出,中国总财富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财富和家庭财富,而财政资产和金融资产的比重较低。中国总财富的变化 中国总财富的变化,主要受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变化影响。根据统计局的数据,中国近年来GDP的增长一直保持在6%左右,而中国总财富也在不断增长。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总财富增长了约3.5...

国家财政收入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财政收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税收收入:这是政府通过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所获得的收入。税收是政府收入的最主要形式,通常占政府收入的90%以上。2. 债务收入:国家通过信用方式从国内外借入的资金。3. 国有企业收入:国有企业上缴的利润、租金、股息和资产占用费等。4. 国有财产收入:政府...

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什么?
 \\x0d\\x0a\\x0d\\x0a(2)专项收入:包括征收排污费收入、征收城市水资源费收入、教育费附加收入等。 \\x0d\\x0a\\x0d\\x0a(3)其他收入:包括基本建设贷款归还收入、基本建设收入、捐赠收入等。 \\x0d\\x0a(4)国有企业计划亏损补贴:这项为负收入,冲减财政收入...

目前我国财政收入来自价值v的部分有哪些?
【答案】:目前我国来自价值v的财政收入项目主要包括:一是直接向个人征收的税收(如个人所得税);二是直接向个人收取的规费、社会保障费和罚没收入;三是国家出售高税率的消费品(如烟、酒、化妆品等)所获得的一部分收入;四是服务性行业和文化娱乐业等企事业单位上交的税收和利润;五是居民购买的国债。

明水县18469641092: 近年来的我国财政政策是怎样变化的呢、 -
夔罡丁那:[答案] 我国财政政策现放慢,加快金融发展,以货币政策为主导,97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又开始积极地财政政策,03年差不多任务完成,退出~到现今金融危机又导致财政政策积极~

明水县18469641092: 我国自2000年来主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措施及其经济影响是什么呢? -
夔罡丁那: 2000年财政政策适度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 通货紧缩使实际利率上升,实体经济的平均利润率下降,储蓄倾向上升,投资意愿减弱,是导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的直接原因.不断加深的通货紧缩将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尽...

明水县18469641092: 谈谈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情况 -
夔罡丁那: 概括为“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当前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宏观调控客观需要作出的重要决策,也是在宏观调控中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必将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步伐. 通货膨胀时期一般采取紧缩性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增税,减少政府购买和投资,减少转移支付.货币政策主要包括提高再贴现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央行卖出政府债券.

明水县18469641092: 今年来我国实行了哪些主要的财政政策 -
夔罡丁那: 政府性支出,包括政府购买(修路造房等等)、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福利的发放)

明水县18469641092: 2009年我国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的内容和效果 -
夔罡丁那: 2009年将继续加大“三农”投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三农”支出增长 38% 截止到目前中央财政对农民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达到1027.7亿元,增长 107.7%.预计去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 ...

明水县18469641092: 我国目前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效果如何? -
夔罡丁那: 前几天国家提高了25点的利率,这显然是紧缩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抑制现在出现的通货膨胀的萌芽;不过,现在的国内经济形势很复杂,如果以偏概全也不好,该加以区别,不同的行业采用不同的货币政策,这样有才能使国家的政策得到最佳的效果,所以 本人认为笼统的讲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太适合. 而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不过也应该有方向性,对于高污染,高损耗,效能低的行业应当加以限制,而一些能源行业,农村基础设施改革,医疗教育,高新行业都应该大力支持.

明水县18469641092: 积极的财政政策指什么?具体体现于何? -
夔罡丁那: 积极的财政政策就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增加政府支出来扩大社会总需求. 包括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降低税率. 比如今年我国政府实施的主要财政政策: 1.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在2008年末增加安排保障性...

明水县18469641092: 近几年财务政策的改革? -
夔罡丁那: 近几年财务政策的改革近年来,围绕着支持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国务院及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财政财务政策,这些政策主要包括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鼓励高技术企...

明水县18469641092: 近年来我国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具体内容及其变动情况? -
夔罡丁那: 银行会进一步的压缩贷款,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也很高,现在银行几乎不在出流贷了,几乎全部是承兑汇票,贴现率很高的!现在的中小企业越来越难了!

明水县18469641092: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与“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经济背景、理论依据与效果 -
夔罡丁那: 一、金融危机形势经济背景: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 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 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