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既以

作者&投稿:字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既”“即”在文言文中各有哪些意思

既的中文解 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旡 部外笔画:5 总笔画:9 五笔86:VCAQ 五笔98:VAQN 仓颉:AIMVU 笔 顺编号:511541535 四角号码:71712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5E2 基本字义1. 动作已经完了:~往不咎。

~而。2. 已经:~ 成事实。

~定。3. 常与“且”、“又”连用,表示两者并列:~快又好。

详细字义 〈动〉1.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

本义:吃 罢,吃过)2. 同本义 [eat up] 既,小食也。——《说文》。

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不拜既爵。

——《义礼·乡饮酒礼》3.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

——《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 王充《论衡》4. 完 毕;完了 [plete;end] 既而曰。

——《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 毕也。”

既者,尽 也。有继之辞也。

——《谷梁传》既月。——《虞书》董泽之蒲可胜既乎。

——《左传·宣公十二年》薮泽肆既。 ——《国语·周语》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

——《庄子·应帝王》5.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

意指万事皆 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 年) 〈副〉1. 已经 [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语·季氏》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

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既克。

——《左传·庄公十年》既其出。——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既加冠。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入 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 右者。——《聊斋志异·促织》既泣之三日。

——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2. 又 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3. 不久;随即 [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昔李斯与 包丘子俱事 荀卿,既而 李斯入 秦。

——《盐铁论·毁学》 1. 常 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 [since;as] 既定策 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2. 又 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

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3.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 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 [both…and;as well 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4.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常用词组1. 既成事实 jìchéng shìshí [fait acpli;acplished fact] 已完成的、并且推定是不可改变的 事2. 既定 jìdìng [antecedent;established;fixed;set] 已定的,已为前提的 既定 方针3. 既而 jì'ér [soon;after a while;afterwards;later;subsequently] 不 久,一会儿,副词。

指上件事情发生 后不久 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既而得某尸于井。

——《聊斋志异·促织》既而 胡即放。—— 清· 梁启超《谭嗣 同传》4. 既来之,则安之 jì lái zhī,zé ān zhī [since we are here,we may as well stay and make the best of it;now that we have e,let us stay and take the rough with the *** ooth;now you are here,you'd better stay;since this is so,it's better to accept it and enjoy it] 既已来此,那 就随安于此 他果然既来 之,则安之,我也只得因居之安,则资之深。

——《儿女英雄传》5. 既然 jìrán [now that;as;since] 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既然 他已经好些,他就可以回学校去了6. 既是 jìshì [since;now that] 既然 是 既是干不成,就算 了吧7. 既往 jìwǎng(1) [past]∶ 以前 既往之事(2) [bygones]∶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既往 不究8. 既往不咎 jìwǎng-bùjiù [let bygones be bygones;do not censure *** . for his past misdeeds;do not go into past misdeeds] 不追究已经过去的错误 既往不咎,立功赎罪9. 既有 今日,何必当初 jì yǒu jīnrì,hébì dāngchū [if there must be today,then why should there have been other days;if I had known it would e to this,Iwould have acted differently;if it has to be like this now,it's a pity it was even like that in the beginning] 既然有今日的如此结果,何必在当初那么做。用以感慨现今的不如意,而 深悔过去的错误 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红楼梦》即的中文解 释 以下结果由汉典提供词典解释 部首笔画 部首:卩 部外笔画:5 总笔画:7 五笔86:VCBH 五笔98:VBH 仓颉:AISL 笔顺 编号:5115452 四角号码:7772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5373 基本字义1. 就是:知识~力量。2. 当时或当 地:~日。

~刻。~席。

~景。在~。

~兴(xìng )。3. 就,便:黎明~起。

4. 假如,倘若:~使。~便(biàn )。

~或。~令。

5. 靠近: 不~不离。6. 到,开始从事:~位。

详细字义 〈动〉1. (会 意。甲骨文作坐人形(后讹为卩)面 对食器(皀)会意。

本义:走近去吃东西)2. 。

2. 文言文既什么意思啊

“文言文”是相对于“白话文”而言。

春秋、战国时期‘纸’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记录的字数有现,为了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的事情,就需要将不重要的字删掉。

可以说“文言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压缩’格式。

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第一个“文”,是书面文章的意思。“言”,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及用书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例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而语言进行表述,就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我国的古代,所有的文章都是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所以,现在我们一般将古文称为“文言文”

文言文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言文。在国内,中学语文课程中,文言文的学习更是占了很大的分量。

3. 古文"既"有几种解释

“既”在古文当中,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词义不同。

一、“既”充当实词

“既”充当实词时,多为动词,其多种词义为:

1、本义:吃罢,吃过。例如:《说文》:既,小食也。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2、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例如:《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杜预注:“既,尽也。”

3、完毕;完了。例如:《公羊传·宣公元年》:既而曰。注:“事毕也。”

二、“既”充当虚词

“既”是副词时,其多种词义为:

1、已经。例如:《论语·季氏》:既来之,则安之。又如:《左传·庄公十年》:既克。再如: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既加冠。

2、不久。随即。例如:《韩非子·内储说下》: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又如:《盐铁论·毁学》: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

“既”是连词时,其多种词义为:

1、常与“则”、“就”、“那么”相呼应,可译为:“既然”。例如:梁启超《谭嗣同传》: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

2、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可译为:既。例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既嫉之。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4. 文言文中 既的用法有哪些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可译为“在”“到”“从”等。例如:

(1)能谤讥于市朝。(《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在”)

(2)皆朝于齐。(同上,译为“到”)

(3)虎兕出于柙。(《季氏将伐颛臾》译为“从”)

2、引进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译为“向”“对”“跟”“与”等。例如:

(1)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译为“向”)

(2)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对”)

(3)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跟”)

3、引进比较对象。译为“比”。这种情况中,“于”的前面往往是形容词。例如:

(1)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译为“比”)

(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译为“比”)

4、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被动。它往往跟在动词后面,译为“被”。例如:

(1)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为“被”)

(2)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译为“被”)

有时,它还与“见”“受”合在一起表被动,构成一种固定结构的句式。例如: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见…于…”译为“被”)

(2)吾不能举全吴之地 受制于人。(《赤壁之战》“受…于…”译为“被”)

(二)、“于”和名词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不后置的情况。一般可译为“对于”。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译为“对于”)

2、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寡人之于国也》译为“对于”)

二、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补语

这种情况比较少见,而且与作状语后置在句子结构上非常相似,所以,人们一般与把它作为状语后置来解释。其实,两者在性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例如: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刻舟求剑》“于水”作补语)

2、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于河东”作补语)

三、有时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1、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2、至于今,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同上)

四、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例如:

1、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2、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例如:

1、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崤之战》译为“从这时”作状语)

2、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译为“在这职业上”作补语)

5. 古文"既"有几种解释

既 jì

【释义】 ①已经:既已如此|既得利益|既往不咎。②既然,常跟“ 就、则 ” 连用:既来之,则安之|既要干,就干好。③跟“ 且,又,也 ” 等配合,表示两方面同时存在:既勇敢又机智|既聪明又用功|既快且好。

【既然】 jìrán 与“ 就、也、还 ” 连用,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

〖例句〗既然你答应了别人,就应该守信用。

【既往不咎】 jì wǎng bù jiù 对过去的错误不再追究责备。也作“ 不咎既往 ” 。

〖例句〗对犯过错误的人,只要他诚心悔改,我们都应既往不咎。

===================关于这个字的更多的信息=================

既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同本义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王充《论衡》

完毕;完了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jì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食~(指日蚀、月蚀的蚀尽)。

⒉副词。已经:~成事实。~往不咎。

⒊副词。不久,后来:~而缝合。

⒋连词。常跟"且"、"又"、"也"等连用〈表〉两种情况并存:~矮且小。~做得快,又做得好。~要数量多,也要质量高。

既xì 1.赠送人的谷物或饲料。

6. 古文中"既"共有几种解释

【动】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食器的形状,右边象一人吃罢而掉转身体将要离开的样子。本义:吃罢,吃过)

同本义〖eatup〗

既,小食也。——《说文》。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既,象人食既。许训既为小食,义与形不协矣。”

君既食。——《礼记·玉藻》

不拜既爵。——《义礼·乡饮酒礼》

食尽。指日全食或月全食〖eclipse〗

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春秋·桓公三年》。杜预注:“既,尽也。”

其合相当如袭辟者,日既是也。——汉·王充《论衡》

完毕;完了〖plete;end〗

既而曰。——《公羊传·宣公元年》。注:“事毕也。”

既者,尽也。有继之辞也。——《谷梁传》

既月。——《虞书》

董泽之蒲可胜既乎。——《左传·宣公十二年》

薮泽肆既。——《国语·周语》

吾与汝既其文,未既其实。——《庄子·应帝王》

又如:既济(六十四卦之。离下坎上。意指万事皆济);既冠之后(成年之后。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副】

已经〖already〗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既祖,取道。(祭过路神,就要上路。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送别。)——《战国策·燕策》

既克。——《左传·庄公十年》

既其出。——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既加冠。——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既入宫中,举天下所贡…遍试之,无出其右者。——《聊斋志异·促织》

既泣之三日。——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又如:既成(已经完成);既位(已就其位);既醉以酒,既饱以德(宾客称主人优厚待客的客气话)

不久;随即〖soon〗

楚成王以商臣为太子,既欲置公子职。——《韩非子·内储说下》

昔李斯与包丘子俱事荀卿,既而李斯入秦。——《盐铁论·毁学》

【连】

常用“则”、“就”、“那么”相呼应,相当于“既然”〖since;as〗

既定策则仆须急归营。——梁启超《谭嗣同传》

又如:既要革命,就要有一个革命的党;既以(既然已经);既不沙(既不阿,既不呵,既不唦,既不是呵,既不索。都表示:既然不是这样,如果不是这样,不然的话)

跟“且”、“又”、“也”、“还”等词配合,表示同时具有两种情况〖both…and;aswellas〗

屈平既嫉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又如:既高且大;既快又好;既坚持原则,又灵活运用

既成事实

jìchéngshìshí

已完成的、并且推定是不可改变的事

既定

jìdìng 已定的,已为前提的

既定方针

既而

jì'ér

不久,一会儿,副词。指上件事情发生后不久

既而儿醒。——《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既而得某尸于井。——《聊斋志异·促织》

既而胡即放。——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既来之,则安之

jìláizhī,zéānzhī

既已来此,那就随安于此

他果然既来之,则安之,我也只得因居之安,则资之深。——《儿女英雄传》

既然

jìrán

表示先提出前提,而后加以推论,常用“就”、“也”、“还”等配搭

既然他已经好些,他就可以回学校去了

既是

jìshì

既然是

既是干不成,就算了吧

既往

jìwǎng

以前

既往之事

指已经过去的事情

既往不究

既往不咎

不追究已经过去的错误

既往不咎,立功赎罪

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既然有今日的如此结果,何必在当初那么做。用以感慨现今的不如意,而深悔过去的错误

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红楼梦》

7. 文言文中,既的意思

这是古汉语字典上的谢谢!!

很全了,现在考得一般是“已经,完全的意思”但在文中还要靠自己的理解哦!

既的古汉语意思

①<;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卫人赏之以邑。”

③<;副>;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连>;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季氏将伐颛臾》:“~来之,则安之。”

⑥<;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取图奉之。””

【既而】不久;过了不久。

【既且】已经过去。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日。

【既夕】古丧礼土葬前最后一次吊哭的晚上。

这是古汉语字典上的谢谢




文言文翻译!急死人!
却把他摆在后面,行吗?”文公说:“这不是你们能理解的。舅犯的主张是权宜之计,雍季的主张才是符合长远利益的。”有人说:雍季的回答,没有针对晋文公的询问。凡是回答问题,关键在于根据所问问题的大小缓急来回答。如果所问的问题高尚弘大,而回答以卑下狭隘,那么明白的君主是不会接受的。

文言文美利坚
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撙节安静以借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 陈灵公行僻而言失,泄冶曰:“陈其亡矣!

张平宽厚文言文偶罹斯患
1. 张平宽厚文言文 宋史·张平列传 【原文】 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日:“吾...

王朗华歆业文言文阅读
3. 《华歆王朗》文言文翻译题 难:认为……困难。意动。这里有“表示困难”的意思。 以:同“已”,已经。 王欲舍所携人:王朗想甩掉那个搭船人。 既以纳其自托,宁可怠相弃邪:既然已经答应了他的请求,怎么可以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他呢? 赞同华歆。王朗表面上大方,实际上是在不涉及自己利益的情况下送人情。一...

曹沫劫盟文言文答案
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 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以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以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

《说范·复思》文言文
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疾,顾此悢悢,如何可言。 今但欲守陋巷,教养子孙,时时与亲旧叙离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意毕矣,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时为欢益,一旦迫之,必发狂疾。自非重仇,不至此也。 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翻译--文言文
戴胄慷慨陈词说:“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胄为陛下惜之。”戴胄的这番话终于说服了唐太宗,唐太宗转怒为喜说:我执法上有缺点,你能把它纠正过来,我还有什么忧虑呢。 另一个版本 戴胄执法 ...

有哪些关于李贽文言文
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假人喜;以假事与假人道,则假人喜;以假文与假人谈,则假人喜。无所不假,则...

庾亮传文言文答案
既跻重位,每以柔克为用。谢奕性粗,尝忿述,极言骂之。 述无所应,面壁而已,居半日,奕去,始复坐。人以此称之。 (选自《晋书一·王述传》,有删改) 8. 郭默,河内怀人,文言文阅读答案 郭默,河内怀人。 少微贱,以壮勇事太守裴整,为督将。永嘉之乱,默率遗众自为坞主,以渔舟抄东归行旅,积年遂致巨富,...

王济文言文
非内含于章美也,非笃实生辉光也,欲求一句有德之言,卒不可得,所以者何?以童心既障,而以从外入者闻见道理为之心也。 夫既以闻见道理为心矣,则所言者皆闻见道理之言,非童心自出之言也,言虽工,于我何与?岂非以假人言假言,而事假事、文假文乎!盖其人既假,则无所不假矣。由是而以假言与假人言,则...

集贤县15835995848: 既 在古文中的全部用法 -
鄘衫倍洁: 在文言文中,“的”的读音是“dí”,而不是“de”.它既可充当名词,又可充当副词,其所有用法如下:一、当“的”充当名词时 1) 本义:鲜明、明亮的样子.例如:战国楚·宋玉《神女赋》:朱唇的其若丹.2) 箭靶的中心目标.例如:《荀子·劝学》: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二、当“的”充当副词时 1) 确实;实在.例如:秦观《淮海集》:不因霜叶辞林去,的当山翁未觉秋.又如:五代 齐己《寄南岳诸道友》诗:“谩为楚客蹉跎过,郤是边鸿的当来.”2) 必定;一定.例如:《金史·逆臣传·纥石烈执中》:“执中怒,殴伤移剌保,诏的决五十.”又如:清·林觉民《与妻书》: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求采纳为满意回答.

集贤县15835995848: 文言文中既的用法 -
鄘衫倍洁: 既,在古汉语中是一个多义词.常用意义有: 1、已经,在……之后.这个意义最常见. 2、既然. 3、不久,时间不长.

集贤县15835995848: 在文言文中,“既”字有多少种意思? -
鄘衫倍洁: 在文言文中,“既”【jì】字的意思是:1. 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2. 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卫人赏之以邑.” 3. 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功大,...

集贤县15835995848: 古文"既"有几种解释? -
鄘衫倍洁: “既”在古文当中,既可充当实词,又可充当虚词,在不同的语义环境中,词义不同.一、“既”充当实词 “既”充当实词时,多为动词,其多种词义为: 1、本义:吃罢,吃过.例如:《说文》:既,小食也.罗振玉曰:“即,象人就食;...

集贤县15835995848: 文言文中 既的用法有哪些 -
鄘衫倍洁: 因语境不同,“于”这个词往往有多种含义. 一、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 (一)、在文言里,“于”经常与名词组成介宾短语放在句末,构成一种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这也是|“于”作为介词的常见用法. 1、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时间...

集贤县15835995848: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并举例 最好是初一书上的 -
鄘衫倍洁: "以"字在古文中,就词性而言,有六种,至於语法上的用法,也大致如是.详见下文.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

集贤县15835995848: 文言文中“以”的一词多义 -
鄘衫倍洁: 1、因为,由于: 例: ⑴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⑵臣是以无请也. ⑶惟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 ⑷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⑸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⑹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⑺赵王岂以一璧之故...

集贤县15835995848: 文言文中既有哪些意思 -
鄘衫倍洁: 人之立志:虚词,无意义在古汉语中“之”字用法颇为复杂,“之”字在古汉语里可作实词,也可作虚词,不同的语境里“之”有不同的用法. 作实词的“之”有两种情况:一作代词;二作动词. “之”字作动词,意为“到……去”、“往”...

集贤县15835995848: 古文中文言虚字<以>有几种用法? -
鄘衫倍洁: "以"字在古文中 (一)动词 1.用.如:“以礼待之”.左传˙襄公十年:“我辞礼矣,彼则以之.”汉˙王充˙论衡˙程材:“洗洿泥者以水,燔腥者用火.” 2.仰赖、凭藉.韩非子˙五蠹:“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汉˙王充˙论衡˙卜筮:“欲...

集贤县15835995848: 既古文中是什么意思 -
鄘衫倍洁: 既 (jì,)jì ①<动>尽;完;终了.韩愈《进学解》:“言未~,有笑于列者曰.” ②<副>后来;不久.《左传?成公二年》:“~,卫人赏之以邑.” ③<副>已经,……以后.《廉颇蔺相如列传》:“~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④<副>全;都;皆.《屈原列传》:“楚人~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⑤<连>既然;既然是.《归去来兮辞》:“~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季氏将伐颛臾》:“~来之,则安之.” ⑥<连>与“且”、“又”、“亦”相呼应,表并列关系.《芙蕖》:“有风~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谋攻》:“三军~惑且疑,则诸侯之难到矣.” ⑦<副>通“即”,就;便.《荆轲刺秦王》:“轲~取图奉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