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作者&投稿:永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君子和君子,君子和小人,小人和小人之间的交往各不相同,他们之间的友情和纷争也大相径庭。 然而最令我感动的,当是司马光、苏东坡等与王安石之间的恩怨是非与大义之争,是的,他们曾经势不两立,然而最终,他们无不以独特的人格魅力征服了世人,受人景仰与崇拜。不管谁对谁错,他们所能保持的、常人难以做到的便是自始至终都以国家民族的社稷为重,而从不涉及个人恩怨。 是的,司马光与王安石的争斗,是世人所景仰的君子之斗。 司马光 司马光比王安石长两岁,都曾在包拯手下为官。两人才华横溢,且相互仰慕,一度时期是互相倾慕的好友。然而后来,由于不少人对历史缺乏足够的认识,从而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让人沉默的「 ”保守派”,把王安石当成改革的先锋,大加赞叹。 就象我,一直以来,简单地把司马光当成老顽固而从不对他的历史加以研究甚至光顾,以至于他在我的心中,始终是一片空白。可是后来,我终于对这位天才的大文人肃然起敬,对王安石大刀阔斧的改革也进行了重新审视。 司马光与王安石两个人同升翰林学士的时候,同样受到了宋神宗的赏识,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这一对好朋友却开始因政见不同而渐渐开始争吵疏远甚至决裂。由于当时官吏过多,俸禄颇高,整个大宋的国家财政已经入不敷出,出于对国家财政的考虑,宋神宗大胆起用一直以来在地方上享有声誉、干脆果断且深知百姓疾苦的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让他主管变革事宜。 王安石一上任,立即显出了他非凡的行政才能和魄力,对旧有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出台了青苗法,规定在每年青黄不接之时由 *** 贷款给农民,让他们购买棉粮种子,待秋后丰收再行偿还。现在看来,王安石当时的青苗法的确有他超前并相当现实的作用。一千年后,如今的农民享受的「 ”贴息贷款”制度的出台,是否受到了王的启发,我当然不清楚,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时王的改革内容相当程度上是符合「 ” *** ”的。 可是这些制度一出台,立即受到以司马光、文彦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正直文人的强烈反对。其实历史的模糊就模糊在,司马光反对的并不是王安石变法,而是他急功近利的改革方式。司马光认为所有这些,都必须循序渐进,稳妥进行,而不可能立杆见影,不然会发生好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比如青苗法,他认为这样一来必然会给地方官吏带来更大的腐败空间,他们会借机不断提高贷款利息,从而进一步加重农民的负担,而且后来的好多事实证明,由于王用人上的不当,导致的结果也被司马光不幸言重,这不得不说是王安石变法中让人不得不遗憾的一面。 君子的伟大就伟大在,在和对方的争斗中不能得胜时,便选择了回避和退让,而不是伺机报复和恶意中伤。 曾有人劝司马光弹劾王安石,然而我们的司马大文人却一口回绝了他们: 王安石没有任何私利,为什么要这样做?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回家开始了那场令世人惊叹的浩瀚之举,历经十几二十年之光阴,终于写出了惶惶巨制《资治通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安石政治上的得势无疑给了司马光一个传世著说的机会。历史总是让人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之处,中国历史上两部最伟大的史实巨制,既然都出之司马家之手,尽管本人从未考察过司马迁和司马光是不是本家,但光是两部巨著和两个同姓文人,在表面上看来就足以使人荡气回肠。 多年后,王安石宰相之职被免,告老还乡。一向支持王安石的神宗皇帝在继续施行了近十年的新法之后驾崩,十岁的哲宗即位,由太后垂帘,时年66岁的司马光被召回开封,出任宰相,开始大刀阔斧地起用旧臣,恢复原有制度。 尽管司马光在政治上全盘否定了王,可在生活上,在王安石死后,他仍然吩咐手下要善待王安石的安葬事宜,由此足见其作为君子的坦荡之处。而且他在所著的《资治通鉴》中对社会对王安石的偏颇之言给予了斧正,他说世人都说安石奸诈,其实这对安石来讲实在太过分了。 君子的优点就在于,不管对方能不能成为朋友,他总是能客观地对其作出评价,并且从不避乎自己对对方人格魅力和才华的欣赏和仰慕。 王安石死后不久,司马光也因积劳成疾,长眠于黄土之下。这一对伟大的君子,从好友到政敌,不管有多么大的纷争和不平,最终双双成为世人的楷模,将伟人的形象和光辉流传于世。 王安石 司马光死后,长街陋巷被自发赶来的民众堵得水泻不通,其盛况甚至超过了千年后发生在首都北京的「 ”十里长街送总理”,一个宰相,一个总理,身份相当的两位伟人,在历史的不同阶段为人们留下了难忘的瞬间,他们的光辉典范和人格,将是我们中华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 而王安石呢?当年追随他实行变法的那些「 ”改革者”经过历史的筛选,终于逃脱不了历史的审判,纷纷被划归为「 ”奸佞”的行列,而他,也只有他,千年来扛着「 ”改革”的大旗一路走来,无人能够将他「 ”改革先锋”的冠冕摘下,这一切,非是君子,非是极其正直无私之人,谁又能够成为历史的护冕者呢? 北宋的历史颇为短暂,疆地和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相比,可能都无法相提并论吧。加上连绵不绝的战乱,宋代的历史,似乎很不愿意让人光顾。然而就是这个寿命不长,疆域狭小的朝代,却出了那么多令世人震惊的伟大的人物。 是的,他们当中,甚至比欧阳修、司马光和王安石还要辉煌的文人,当要数留下无数绝篇的苏东坡了吧。 作为后起之秀,苏轼一开始便成为颇受赏识的人物,顽固派赞赏,改革派也羡慕。当时,年轻的苏轼受司马光等的影响,也一度对王安石的变法进行了猛烈的抨击。神宗赏识苏轼,想提拨他,不想王宰相一句话便断送了他升迁的机会。实在应付不了朝廷里复杂的政治斗争,苏轼终于请求到地方做官,神宗说好了让他去杭州,可到王宰相那儿却成了安徽。 苏轼也曾常常嘲笑王安石,而今在民间还流传着好多笑话。按理说,这样势不两立的人,一定会斗得你死我活吧?然而错了,当苏轼因「 ”乌台诗案”招来灭门之祸时,确因王安石一句话而保住了他的性命。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王安石赏识他,爱护他,喜欢他,所以关键时候就会保护他,尽管他们是水火不容的政敌,可是他们「 ”敌”的是政见,而不是人格和才华,最主要的,他们都是君子! 苏轼 王安石退下来后,苏轼曾经去拜访了他,这一拜不要紧,两个人才发现他们之间有太多的东西要交流。他们 重新认识了对方,相互对对方的才华和人品有了真正的了解。 王安石曾慨叹说,不知道从此几百年后才会再出苏这样的人才。当然苏轼也从此认为世上真正有才华的人是王。因为他的一首藏有两个典故的小诗从来无人能够识透,而王安石,这位曾经在政治上呼风唤雨却经常让他嘲笑的前辈,竟然一眼就看出了其中奥妙,从此苏轼,再无异议。 君子相斗几十年,转头还是真君子,他们之间的纷争和大义,将是我们在君子和小人学术研究上难得的史料。 君子坦荡荡,争吵又何如?争的时候是君子,争完了还是一个大写的「 ”人”字,不管是改革派还是保守派,他们的人格魅力和才华,将引导我们在看问题时不再那么简单地对立和对等,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之上,而是用更加理性的方式去挖掘人性中最为光辉的一面。 是的,君子,他们总是让人无法不去长时间地感动和缅怀甚至效仿!




君子之间的较量:司马光、王安石与苏东坡的故事
面对身为副宰相的王安石的如日中天,司马光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退让,回家开始了那场令世人惊叹的浩瀚之举,历经十几二十年之光阴,终于写出了惶惶巨制《资治通鉴》。 从某种意义上说,王安石政治上的得势无疑给了司马光一个传世著说的机会。历史总是让人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之处,中国历史上两部最伟大的史实巨制,既然都...

司马懿父子三人如果和曹操较量会怎么样?
司马父子三人,都不同时期都为以后做了不少准备!曹操还在的时侯就一直防着司马懿的,可见要是以他们的地位来比的话,他们三人必被曹操所杀,或逃亡。对于这一点曹操和诸葛亮防魏延一样(只是一个失败了一个成功了),可惜曹操的后人没有曹操的精明,与他本人的能力相差太远了,连诸葛亮对司马懿都...

西晋帝国(三十二)弱者之间的较量:看司马炎死后的权力博弈,比起前代简直...
西晋帝国晚期,司马炎的去世引发了权力的微妙较量。他在生前期待司马亮能平衡局势,但这位汝南王并未能在关键节点上站出来。司马炎去世后,杨骏虽看似占据优势,但葬礼上不见司马亮,实则源于司马亮的恐惧和谨慎,而非杨骏的刻意排挤。杨骏进入太极殿的举动,暴露了他企图篡权的野心,但《晋书》记载显示,...

一样都是谋权篡位,司马懿父子为什么会被唾弃得这么惨烈?
然而司马懿父子却很是猖狂,不仅敢弑君,而且还光明正大的弑君,毫不嚣张。魏帝曹髦与司马昭之间的政治较量,最终以曹髦被杀而告终。司马昭大搞专权,曹髦有心想除掉司马昭,于是率军前往讨伐,不料在讨伐途中反而遭到司马昭大军的拦截,而司马昭更是直接授意贾充公然弑君。这一行为令天下人震惊,众人皆知...

诸葛亮之子为什么不是司马昭的对手
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较量,从“演义”看,是诸葛亮占先机;历史上看是平手,而从未来看,又是谁敢言勇呢?这就必须提到他们的后代作为。司马懿生有两子,大儿子司马师,次子司马昭,这对兄弟在司马懿尚未发动剿灭草包大将军曹爽的“政变”之前,就已跟着父亲东挡西杀多年,“街亭之战”就有哥俩很重的...

司马懿被被诸葛亮困在上方谷被火烧最后逃脱是不是因为下雨
说到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较量很多时候网友都想到了空城计,但是其实还有一场战役就是在上方谷啊,这一次司马懿也还真的就是中计了被骗入了上方谷,眼看就要被乱箭加火烧死,但是这个时候却下雨了,所以司马懿逃出生天了,那么就当时的情况来看,真的是因为下雨这件事情吗?下面跟随小编继续揭秘看看吧!诸葛...

明明识破了空城计却下令退军,司马懿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因此,司马懿连小规模的试探都不敢,万一真的打下来了,他承担不了这个后果,因此,他只能装作中计仓皇撤退。小结 这样看来,空城计并不是阴谋,而是阳谋。诸葛亮的疑阵,对于司马懿来说假装中计是最好的办法。这就是三国时两位顶尖谋士之间的较量,若是司马懿的水平达不到这个高度的话,那么恐怕早...

司马懿说诸葛亮有神出鬼没之际我不是他的对手神出鬼没之际指的是什么...
文中提到的“神出鬼没”,意为像神鬼那样出没无常;形容出没无常,不可捉摸,后泛指行动变化迅速。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淮南子》中的“善者之动也;神出而鬼行”。小说中提到的此次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并非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情节。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七年,亮遣...

《孙子兵法》顶级思维
为什么你的一生总是磕磕绊绊?因为你从来就没有感悟过一句话: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这是孙子兵法之中的顶尖思维,叫不败思维,曹操就是典型具备这种思维的人。你们都听过空城计是诸葛亮与司马懿之间的较量,其实在真正的历史上,空城计是曹操与赵云之间的较量。当时曹操大军压境,赵云是守城将军。赵云看...

诸葛亮和司马懿在死后依然在较量,最终哪一人胜了?
不过,与诸葛亮的计谋比起来,司马懿的就要逊色了一些,最终还是被后人给找到了。所以说,其实诸葛亮与司马懿死后仍在暗中较劲。但最后的结果却是司马懿败下阵来,他们的较量被一位老农给终结了。司马懿的陵墓已经现了身,但是诸葛亮的陵墓却还是没有一点踪迹,不知道何时才能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南关区15360574749: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王安石、司马光、苏轼为什么相互掐呢? -
闵货萘普:[答案]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之说本无可厚非,但在这里不能将其作为判断依据. 观其三人,在宦海中“喜则摩足以相懽,怒则反目以相噬”,“不和”乃常有的事,可谓互相压榨排挤.然他们共同的理念都是“朝朝染翰侍君王”,是为“同”,...

南关区15360574749: 苏轼到底是支持王安石变法还是司马光保守? -
闵货萘普: 苏轼与王安石持不同的政见,但他们并非有矛盾,实际上他们在生活中是关系很不错的朋友.苏轼不是保守派,他反对王安石变法,不光是因为政见不合,还是因为王安石在变法中由于用人不当造成了危害百姓的现象.他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

南关区15360574749: 王安石,苏轼,司马光,三人,之间,的关系 -
闵货萘普: 关于这个问题,研究已经多时,在此不加详述,尽简介耳. 三人生于同一时代,斯为中国文坛之大幸!然,又是中国政治之大不幸! 三个人几乎都被推倒政治的波尖,所以,个人的功名进取、治国平天下心理,必定是相互排斥,不能达成一致...

南关区15360574749: 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他们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是什么关系? -
闵货萘普: 1. 主要可以分为以司马光和王安石为首的两大阵营,其中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 2. 苏轼的立场分为前后期,前期不支持变革,后期支持变革 3. 欧阳修也是支持变法的,不过更倾向于科举改革 4. 其实王安石的变法很有一套的,包括他自己的威望,能力和人品都是很为人称道的,唯独一个败笔,就是任人不贤,他不会察人,识人和用人,只看其才不查其德,所以才会导致人人离心,一步步走向失败.

南关区15360574749: 2.如果你是宋神宗,面对司马光、苏轼、王安石的政治主张,你会怎么做?原因是什 -
闵货萘普: 我更支持苏轼的主张,王安石太偏激,司马光太保守.在当时的情况下变法是很有必要的,但是王安石变法所用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而司马光等人也太过保守,完全否定了变法.而苏轼的主张是不支持激进的变法,承认变法的必要性

南关区15360574749: 司马光为什么和王安石是一对死对头?司马光为什么和王安石在政治上是一对死对头?两人的作品流传有几? -
闵货萘普:[答案] 他们的政见不同 公元1067年,即宋英宗治平四年,正 月,可能患有严重精神疾病的英宗皇帝,在 位不到4年就死去了.皇太... 不好意思变成没有意思.以此为皇家节省一 笔开支. 由此,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 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

南关区15360574749: 苏轼为什么反对王安石变法 -
闵货萘普: 主要是政见不同.苏轼与王安石的主要分歧是在财税政策改革上,王安石搞租税、差役、兵役等货币化改革,同时给农民提供小额贷款,而苏轼则主要保留出劳力代役等传统形式,认为政府不应当与小民争利.其他方面的意见不是很大.苏轼与司马光等人是不同的,只有王安石赞同的,司马光一律反对,而苏轼则是相结平和的,因此后来司马光上台执政,苏轼也是受排挤的.

南关区15360574749: 和而不随什么意思 -
闵货萘普: 这里所说的和,就是彼此推心置腹,谦虚友善.随,即跟着前辈的脚印亦步亦趋,依照别人的样子画自己的葫芦.和而不随 谢 逸 ①这里所说的和,就是彼此推心置腹,谦虚友善.随,即跟着前辈的脚印亦步亦趋,依照别人的样子画自己的葫芦...

南关区15360574749: 司马光与王安石争论的焦点问题是什么? -
闵货萘普:[答案] 公元1067年,宋神宗继位.由于国库空虚,引发了王安石与司马光二人在神宗皇帝面前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争论.王安石认为:“造成国家财政状况不好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善于理财的人,这并不是当务之急.” 司马光则反对道:“你所说的善于理财...

南关区15360574749: 王安石与司马光谁对谁错 -
闵货萘普: 二人本没有根本性的对错,一个是保守,一个想变革,当然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说,当然是王安石变法是更加正确的、有前途的,也是更加符合生产力发展需要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