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作者&投稿:武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道德经》本身是一门帝王之学,老子西出函谷关著《道德经》。道德经本身并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也和后来的道教没有半毛钱关系。道德经本身分为道经和德经,所谓“道”指的是天地世间万物运行规律,所谓“德”是指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德即是对道,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理解。道德经全面的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在修身齐家,治国安邦,管理下属,驾驭权力,用兵打仗等多方面都有所涉及。很多后来的学说在道德经中都可以找到思想源头。
我随便举两个例子:
1:《道德经》开篇点题“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在高中语文课本中解释为“道”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道”。“名”也是可以用语言来表述的,它也不是普通的“名”。”事实上这个理解是不对的,当时我也是因为这个解释对道德经嗤之以鼻,认为他是胡扯。真正这句话的读法应该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其解释应该是:"世间的运行规律,可以被人所掌握,但这些规律都不是永恒不变的;世间一切认知(知识),都可以被人们所认知(掌握),但这些认知并不是永恒不变的。"这句话套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解释就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解决问题。不能犯教条主义错误。
2:《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后来被儒家学派有意的曲解为“老天没有仁爱之心,把万物当成刍狗;圣人没有仁爱之心,把百姓当成当成刍狗一样对待”。这句话的本意应该:“天地没有所谓的偏爱或者情感,对待世间万物都一视同仁,都如同对待祭祀用的草狗一样;圣人在待人时候也不应该有所偏爱,对待所有百姓都应该一视同仁。”个人认为通过这句话在结合全文是基本可以确定老子是一个无神论者,所以后来的道教硬生生把老子作为自己祖师爷,如果老子地下有知,会不会骂两句道教?
如果你仔细阅读《道德经》你会发现这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一本书,里面可以教你很多道理:比如:以正治国以奇用兵、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里面很多意思和你平时理解的字面都不一样,需要仔细理解。

因为《道德经》是老子对人生和社会规律的高度概括,学习《道德经》,可以让我们知道高智慧者是怎样处世的。
《道德经》讲:”揣而锐之,难以长保“。意思是把刀磨得太锋利,会难以保持长久。引申到人的身上,就是人不要过于锋芒毕露,锋芒毕露的人难以长久。汉朝著名的大将霍去病从小就练习各种武艺,少年时就精通骑、射等各种武功。17岁时在当地已经很有名气,所以被汉武帝选去攻打匈奴。他第一次出征就率领800人的队伍深入敌境,斩获敌人2000人,包括匈奴的相国和单于的叔父,勇冠全军,被封为冠军侯。他和卫青一起大败了匈奴,使匈奴在100年之内都没有再敢与中国大规模的交战。他从未尝过败绩,擅长快速作战,有人称他为闪电战的创造者。但恰恰是这样一个稀有的军事天才,只活到了24岁,便因病去世。天妒英才,霍去病就是因为自己过于出众,过于锋芒毕露,所以使自己短命。历史上过于出众的人,不少都是短命的,无法长保自己。
《三国演义》中的杨修自恃才高,多次显示自己的才能。使曹操很难堪,遭到了曹操的嫉恨。也终于因为他的锋芒毕露,最后被曹操找借口杀掉。可见如果做人锋芒毕露。必然使自己不能长保。
《道德经》讲:富贵而娇,自遗其咎。意思是说,富贵之后就傲慢起来,是自己给自己制造灾祸。韩信是汉朝的开国功臣,刘邦的天下几乎一半都是由他打下来的,被称为是汉初三杰之一。在刘邦坐稳天下后。韩信自恃有功极其狂傲。他不见了当初可以忍受胯下之辱的风范。他在给灾民发放赈济物品时对灾民说,这是大爷赐给你们的。韩信的狂傲在大臣中引起了公愤。这是日后刘邦除掉韩信的重要原因。这就是他富贵之后的狂傲,给自己制造了灾祸。
《道德经》讲:适可而止,知止可以不殆。意思是说,做事不能过分,如果做到一定程度就停止,就不会引起失败,也不会引起灾祸。萧何在辅佐刘邦打天下时,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刘邦坐稳天下后封萧何为丞相。萧何体恤民情,勤勉为政,在大臣和百姓中有很高的声望。这时有别的大臣来劝他。说你的功劳和声望已经过高,已经影响到皇帝的声望,你不要再这样做下去,这样会引起皇帝的嫉恨,给自己带来灾祸。萧何认为他说的有道理,变改变了做法,注意积累自己的私人利益,降低自己在大臣和百姓中的声望。果然,刘邦后来除掉了韩信,却没有除掉萧何。而且刘邦死后,萧何还继续做下一任皇帝的丞相。这就是做事适可而止,没有引来失败和灾祸的例子。
《道德经》讲:功成身退,天之道。意思是说,建立功劳之后,退出高的地位 ,是天道的做法,是大智慧的做法。春秋战国时的范蠡辅佐越王勾践复仇成功之后,因为功劳巨大,勾践拜他为丞相。但范蠡发现越王勾践是一个只能与人共甘苦,不能与人同富贵的人。如果继续长时间与勾践相处的话,自己恐怕会引来灾难,于是他就主动辞职告老还乡,来到外国隐姓埋名做起了生意,后来成为了天下有名的富商。在他辞职以后还给另一个大臣文种写信,劝他也辞职,以免惹祸上身,但文种没有相信他。结果后来勾践果然除掉了文种。正是范蠡的功成身退保全了自己。
做人不能锋芒毕露,不能富贵之后就骄傲狂傲,这样会引祸上身。做事应该适可而止,功成身退。不与其他人争夺高的地位。这样的做法才是高智慧者的做法。

老子的“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智慧,我们其实并不难于理解:天上的风是最柔的,但是却能通过肌肤,拔坚倒屋,再小的孔隙也能通过;电是最柔弱的,但它能通过金石,透过钢铁。

为何能至柔治刚呢?从物理的角度来看,刚性越大,物体的脆性就越大,抗打击的能力也就越低,钻石的确是自然界最硬的东西,但又有谁注意到,钻石甚至比玻璃更易碎呢?而硬度极差的铅,柔韧性却极好,你甚至可以用锤子把它砸的像纸一样薄,但仍然不能将它砸为两半。

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太过于嚣张的民族,往往越容易被低调的民族所征服。

冒顿是匈奴单于头曼的太子,头曼后来又喜爱别的妻子生的小儿子,想废掉冒顿而立小儿子为太子。冒顿便杀掉头曼,自立为单于。

当时东胡强盛,听说冒顿弑父自立,内部形势不稳定,乘机挑衅,派使者到冒顿那里,索要头曼的一匹千里马。

冒顿问左右大臣,大臣们都说:“千里马是匈奴的宝马,绝不能送给他。”

冒顿沉吟着说:“东胡索要千里马不过是个借口,假如我们不给,他就有理由攻打我们,就要发生战争。”

左右大臣都攘臂愤慨地说:“宁可和他们拼一生死,也绝不可示弱送马。”

冒顿说:“打起仗来就要损失几千几万匹马了,人死得更要多,不值得为了一匹千里马付出如此大的代价,况且都是邻国,在乎一匹千里马也显得过于小气。”冒顿便派人把千里马送给东胡。

过了不久,东胡又派人来索要单于的一个阏氏(单于的妻子称为阏氏),冒顿又问左右大臣。左右大臣都义愤填膺,说:“东胡太没有道义了,竟敢索要阏氏,是可忍,孰不可忍,请您下令发兵攻打他。”

冒顿说:“为了一名女子和邻国大动干戈,损失人马牲畜无数,太不值得了,况且和人家邻国友好,何必吝惜一名女子。”便又把东胡索要的阏氏送了出去。

东胡王见所求辄获,意气骄横,根本瞧不起冒顿单于,又派使者见冒顿,说:“你我两国边境之间有块空地,有一千多里,你匈奴也到不了那里,把这块地送给我吧。”

冒顿又问左右大臣该如何。左右大臣们说:“这本来就是块无用的土地,给他也可以,不给也可以。”

冒顿闻言大怒,说道:“土地是国家的根本,怎么能把土地送给别人?”凡是说可以把地给东胡的大臣都被他斩首,然后下令国中,集中兵马,有敢迟到者一律斩首,便亲率大军袭击东胡。东胡素来轻视匈奴,全然不加防备,冒顿一举消灭了东胡,把东胡的百姓和牲畜占为己有。

冒顿弑父自立,虽属自保,也显露出他凶猛残忍的天性,然而面对东胡的无理要求,却一忍再忍,而且忍常人所不能忍,这是因为他要成就常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

当时东胡最为强大,东胡敢于提出无理至极的要求也是倚仗自己的实力,索要千里马和阏氏不过是想挑起事端,以便自己出师有名,假如此时冒顿不答应请求,正式开战,一定占不到上风。

冒顿偏偏都忍住了,要马给马,要人给人,就是不给你开战的理由。另外也以谦卑懦弱的姿态达到骄敌、愚敌、痹敌的目的,同时用所受到的耻辱来激发国内斗士的血性,“知耻近乎勇”,耻辱常常会增强斗志。

东胡见所求无不获,心满意足,既不把匈奴放在眼里,也不屑出兵攻打了,却不知“骄兵必败”,在表面的胜利中,已经输掉了最关键的战争要素。

冒顿战胜东胡的智慧,正是以老子“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为指导思想才成功的,或者说是一种退一小步而进一大步的胜利。倘若东胡是一块巨石的话,那么冒顿就必须要让自己成为一堆棉花,而不是同样硬的岩石,因为棉花与巨石相碰,则会很轻松地将其包在里面。而如果巨石与巨石相碰,必然会两败俱伤。

至柔治刚的智慧并非让我们在面对强者时一味退缩、忍让,而是让我们适时地避开锋芒,与别人巧妙的周旋,最终达到制胜的目的。历史上最有名的以柔克刚的事例莫过于《将相和》——蔺相如正是善于使用柔术,不但避免了窝里斗,还使廉颇自己认识到错误、主动请罪的。

阳刚是年轻人的标志,然而处事过于阳刚就不明智了。遇到问题应该以冷静的心态去对待,在某些不能直接解决的问题上不妨退一步,以一种柔弱的态度转到另一个方向去解决,这就是那些会办事的人的做法。

免责声明:本文转载自网络,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经检索无法确定原创者,故未标明作者。我们转载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如涉著作权事宜请联系小编更正。



《道德经》读后感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游。 老子不好推辞,便著《道德经》以警后人。
《道德经》只有五千余字,后人分其八十一章。虽然字数不多,却是章章锦绣,字字珠玑。可谓旷世奇书。个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让很多人望“道”兴叹。这也不奇,毕竟此书森罗万象,其中涵盖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方法,包括治国之道、处世哲学、人性修养、军事哲学、养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许多人都曾给《道德经》写过书评,还有人曾为其写书。例如鲁迅,他曾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再比如说日本的鲁川芳郎,他认为此书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给世俗世界压迫下疲惫的人们一种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经》一书告诉我们应该怎样释然的对待事物,怎样体悟万物的阴阳两面,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以一个乐观的人生观、世界观看待天下万物。
我读此书的第一感觉就是一个字——深!可以说,此书中的每一个字都足以让我们用一生去诠释!《道德经》一书只有五千余字,而“道”字却出现了八十多次,那么究竟什么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说,这便让我更难以理解此书了,然而,他又在后几章多次为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脑海里还是很模糊的,毕竟老子是在多方面为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为人处世,军事治国。老子的这些注解,反而让我对“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罢,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这样就失了老子著书之意。书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开章就是“上善若水”,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接触这个成语,而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就我个人而言,水是至阴至柔的,而道也就是这样的,善利万物而不争,孕育了我们却不求回报,是故“居善地,心善渊,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天尤”。我们学习的就应该是象水一样的品行道德——无为而无所不为,不争而不所不得。 处众人之所恶,而得万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无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会被我们所尊崇!于是我便从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军万马难敌一张巧嘴,刀剑锋芒难劈至柔之水。我们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极致!我们可以用刀枪炮弹摧毁一些坚硬的事物,例如建筑物,铜墙铁壁。然而你能用刀剑劈开水么?你能用炮弹把水炸一个窟窿么?我们不能!这些强硬的物质只能在水中隐于无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水与道是没有形体的,你难以捉摸而又触手可及。身边都是道,因为道是“无”。我们知道宇宙是一个无限的空间!这个无限的空间孕育了无数星球,而我们的地球只是这其中一点不起眼的颗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独特。我们并不能因为这一点儿自居,应为宇宙中可能会有无数个更高的生命体!他们的科技可能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谓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们永远都只是她的孩子。永远不能超越她!应该她本就没有形体,只是一种“柔”的表现形式,我们应该学习道和水的柔,只有这样我们的道路才会更平坦,我们的为人处世才会更圆滑。
有些人常认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然而实际并非如此,万事万物都不可以独立在“有”之上,只有通过一定的形体才能显示出“有”的价值。而这种无形的形体就是“无”,之所以会“有”是因为“无”。上面曾提到我们宇宙中的星球都是从无中演化而来的。“无”其实就是指空间。比方说我们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处是因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个实体,他就没有任何价值了。再比方说一个糖果盒,因为里面是空的,可以装糖果,也就实现了他“有”的价值。“有”与“无”这两个概念不仅适用于物质与空间。还适用于我们的心理,我们常对父母说,给我们一些空间。如果其他人过多的涉及我们的空间,我们就会觉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过气,非常的闷。宇宙之所以为宇宙,是因为其有足够大的空间,能把万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这么大的空间,我们就会自由!(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绝对的自由)但是,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不可能与无形的“道”成相同阶级,或高之。所以我们内心总告诉我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内心的空间是有限空间,而宇宙是一个很大的概念,是无限的!我们不可能与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无”。追求一个现实与虚拟“有”与“无”并作的境界。只有这样,才可能达到相对自由,身理心理都会得到放松。
无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驱与我们共同学习的对象,永远都不会停止。
老子的辨证观可谓是玄妙无比,最有名的就是阴与阳了。阴阳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对的概念,比如正与负,对与错。为什么太极图中的阴阳会是旋涡形的呢?为什么不是由一条线将其分割呢?为什么黑颜色中会有一点白,白颜色中有一点黑呢?我认为这样的设计就是“福祸相倚”和“物极必反”的最好体现。白色中有一点黑,黑色中有一点白是因为世事都有相对面。“塞翁失马”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而当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时候,就会成其相反的颜色,循环往复。而有其他物质肆意破坏就会浑浊。就象人类,万物循环往复是其道之根本。而人类却施加干预——破坏树林、大肆捕杀。这样只会打乱正常的秩序,最后人类也会在这团浑浊的气流的中沉没。然后又恢复正常。古人说过不能涸泽而渔,伐木而猎。翻译成现代也就是不能破坏生态平衡。我们应该正确的、不干预的攫取利益。同时认清福祸的相互转换,不能因为一时的成功而高兴的忘了本象,可能灾难正潜伏在明天,也不能因为一时的失败而气馁,可能幸运就藏在你身后。
读道德经后我总结三十六个字。为无为,无不为,骋至柔,克至坚,习水性,与人善,明阴阳,晓情理,知可止,利于本,有无生,悟道德。
道德经不愧是我们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中妙理,还得是你亲自去读才可,每个人读“道”,都可得不同道。

读《道德经》读后感
其实我还是第一次读道德经呢,因着老师这此布置的作业,没办法硬着头皮去图书馆借了本道德经,从读书馆回来的路上,拿着那本道德经,我突然间觉得这本书该是我应该早去读的,看着封面上的几个大字,豁然间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经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上部道,下部德。(长沙马王堆出土过上德下道的版本,不过公认是上道下德)
按照这种划分,我们来分开来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
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且不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我们就不难知道。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某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我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小编最近又在进一步的熟读《道德经》,发现其中的好多内容,真的是深不可测,内容之大,不是仅仅几百文字就能说清楚的。

老子五千真言都道不明《道德经》的智慧,我又怎么能够理的清,道的明呢!在此,我也只是简单的抒发一下个人的感慨,给大家列举一下我认为特别忠恳的几个道理,互勉。

一、老子为何向西走?

老子看见水流的方向,发现我们中国的水,都是自西向东流。有一句话大家非常熟悉,叫作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他就想到,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一定在西方。现在的考古也证明,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从西北慢慢向东南发展的,这是事实。所以,老子就往西走。当时洛阳要往西,唯一的路,就是函谷关。函谷关在当时非常有名,有名到只要讲到“关”,大家就认为是函谷关,否则就是没有常识的表现。

二、老子为什么要骑牛?还是倒着骑牛呢?

因为越往西走,人烟越少,骑马的速度比较快也比较颠簸,老子年纪大了,吃不消的。

当老子从洛阳一路走过来的时候,发现本来很平坦的地面,越往西越不平坦,越有丘陵起伏,他就知道自己离开故乡越来越远了,不知道什么时候还能回来,到底还能不能回来。在这种心情之下,老子虽然骑在牛上,可不断地往后看,一直往后看,所以他给尹喜的第一印象,就是倒着骑牛的。这些都是跟《道德经》有非常密切关系的,因为我们中华民族的学问,是从象开始的,有什么样的象,就会想出什么样的道理。

三、老子为什么要把《道德经》传给尹喜?

尹喜,尹就是欢迎的迎,喜就是天大的喜事,表示他是抱着一个诚恳、很恭敬的心,把老子的到来,当作一件天大的喜事。所以,当尹喜跟老子要求,既然要离开故里,总得为家乡子弟留下点什么。老子才著写道德五千言,可实际内容上,只写了一个字,就是“道”。

四、为何中国的大门一般都有两扇?

因为如果只有一扇的话,做的太大,小孩子推不动,做的太小,东西又放不进去。两扇门也寓意着一阴一阳,中国人讲一就是二,讲二就是一,一个门由两扇组成,阳跟阴是门的两扇,代表《易经》,《易经》有两扇门,一个阴一个阳。

五、为何儒释道三教要合一?

因为儒家给我们讲的是求生的道,叫作生存之道,即求生、惜生。如果我们完全照儒家行事,就会很辛苦,时时警惕,处处小心,一点错都不行,实在太累。道教告诉我们要保生、贵生,它说求生是不错的,但是用身体去换取,是不对的,所以要保生,并要视生命如宝贵的宝物,不要怠慢它,珍惜它。因此,道教在养生方面,世界第一。佛教即不叫你保生,也不叫你求生,而是叫你乐生、乐死,修来世,轻身体,现世的躯体就是臭皮囊。所以,先人叫三教合一是在思想上为人类着想,这就叫作同,即《道德经》中的一句“同,谓之玄”。明明没有什么不同,这就是玄妙之所在。

《道德经》中的智慧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讲完的,而简单一本书,一千人读有一千种读后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领悟,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有时候也许不能参透其中的最简单的智慧,所以,拾人牙慧也不失为一种学习的方式,况且,还是拾圣人的牙慧,何乐而不为呢?

希望大家多看看《道德经》,学习其中的做人之道,生活之道,处世之道,学以致用,就算不能一步登天,也许还能修得正道,成就一番事业,实现最初的理想。福生无量。

文章由道山不老编辑整理



《道德经》又名《老子》,是春秋时期李耳所著,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上是有名的一部奇书,寓意深刻而深远,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修身、健体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受到该书影响。

《道德经》提倡“道法自然”,这是李耳的根本思想,也是道德经的精髓。

在《道德经》中,还提到了“无为而治”,这个观点应该主要是针对治国和施政来讲,可能是李耳察觉到当时各国纷争当权者横征暴敛,底层百姓生存艰难朝不保夕才发出的呼喊吧!

但是自从"无为而治"四个字一出来,后人都把"道法自然"的根本给忘了!

无为而治容易记忆,容易理解,容易操作!而且道法自然中的自然,不也是天地间自然存在,不需强求的意思吗,这样一来也正好是无为而治的意思,正好给包含进去了!

所以很多人说起《道德经》,首先想到的就是“无为而治”,至于“道法自然”,既然包含在“无为而治”里面,就不需要特别强调了。

看上去很完美?可惜却是大错特错!

“无为而治”是“无为而治”,“道法自然”是“道法自然”,两者可能偶有交集,却绝对不能用“无为而治”强行代替“道法自然”!

第一,“道法自然”是《道德经》总纲,道之一字,就包罗万象寓意深刻,自然二字,也不仅仅是简单的自然存在,是万事忍让的无为而治,而应该是有时天晴有时雨的自然,是包含相对立的白天黑夜的自然,是同时包含所谓无为和有为的自然!

而“无为而治”,仅仅强调了无为二字,没有作为只是自然的一种存在,当然无法取代大象无形的大自然!

第二,“道法自然”是李耳哲学思想的精髓,是他哲学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是一种相对应用面很广的通行哲理。

而“无为而治”是特定历史时期内的产物,是李耳对当时社会情况作出的一种分析和总结,针对的是特定春秋时期,所以不太具备通用性,从这一点上来,无为而治当然不能跟道法自然相提并论!

所以呢,《道德经》一书的精髓是“道法自然”,而不是很多人认为的“无为而治”,您觉得呢?

当然,懂得了《道德经》的精髓是道法自然,并不意味着你就能怀揣“利器”,纵横天下,现实社会是很复杂的哦,具体成就还要看个人的运用和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个人认为:人,分两类,一类是注重过程的人,一类是注重结果的人。《道德经》,更适合于注重结果的人。 道德经广受推崇吗?虽说我是老子的信徒,不过没发现道德经广为流传,倒是孔门子弟春风得意。春秋末年,老子见王室衰败,决心西出函谷关隐居,在函谷关遇到了守关令尹喜,喜是老子的忠实信徒,于是求告老子:您要隐居了,...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有个成语叫:“四两拨千斤。”讲的正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各有特点,又各有利弊。然而纵观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往往刚烈之人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太过于嚣张的民族,往往越容易被低调的...

很多人推崇《道德经》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道德经》是老子对人生和社会规律的高度概括,学习《道德经》,可以让我们知道高智慧者是怎样处世的。《道德经》讲:”揣而锐之,难以长保“。意思是把刀磨得太锋利,会难以保持长久。引申到人的身上,就是人不要过于锋芒毕露,锋芒毕露的人难以长久。汉朝著名的大将霍去病从小就练习各种武艺,...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道德经》本身是一门帝王之学,老子西出函谷关著《道德经》。道德经本身并不是让人什么都不做,也和后来的道教没有半毛钱关系。道德经本身分为道经和德经,所谓“道”指的是天地世间万物运行规律,所谓“德”是指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去做事。不违背自然规律发展去发展社会,提升自己。德即...

《道德经》为什么备受推崇?
讲了:心💕,以及心💕与事物的联系。自然天道之人心,以及人之人为之心💕。为心找到方向,为心得到安慰,为心得到快乐。为人找到信心,找到希望。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是一部论述道德的著作。事实上,道德二字各有不同的概念。道德经前三十七章讲道,后四十四章言德,简单说来,道是体,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2.《道德经》是道教中被注释最多的一部经典,有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应弟子尹喜之邀而撰写的不朽著作,被尊为...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道德经主要讲的是天地万物发生的本源,宇宙中的最高法则“道”。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军事家从道德经里看出了军事策略,哲学家从道德经里看出了哲学道理,学医的人从道德经里看出了医学深理,修道的人也从道德经里看出了修道的方法,我,作为一个平凡的人,在看了道德经几年...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广受推崇?
1、道德经的上篇是《道经》,下篇是《德经》。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主要内容不能用几句话来简单概括,是要全身心去感悟的,表面上道看,它是讨论治国策略的论文,可是他也讲了万事万物的自然规律。不同的人来看,有不同的感受。那种深意是无法说出来的,可是它明明就在那里。这也是为什...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汉书艺文志》谓:"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西汉史学家司马谈《论六家要旨》谓:"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其为术也,因阴阳之大顺,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喜欢《道德经》 -
富贩乳疾: 《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因为《道德经》论述的是人世间的道理,并且屡试不爽,所以被有一定文化修养、地位层次的人所喜爱,汲取营养,借取经验,但并一不定按《道德经》上面说的那样去办事.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为什么很多人推崇《道德经》 -
富贩乳疾: 《道德经》读后感 开篇之前我认为应该先提一个成语——紫气东来.传说老子当年西游函谷关,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便出关相迎,果见一道骨仙风的老者驾青牛翩跹而来,尹喜见这老者长须如雪,有圣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关内,并请他...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道德经》为什么会流行这么广? -
富贩乳疾: 我说《道德经》流行广,是有根据的,原因有二:一是时间上的广,这个不用说了,2000多年了,一直流行,从未下架.二是空间上的广,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道德经.据说德国平家每家有一本《道德经》.而且,《道德经》是世界上翻译最多...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道德经》讲了什么?为什么它广受推崇 -
富贩乳疾: 道德经讲的是一些智慧,例如.慈爱,节俭,谦下,有很多智慧.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我们为什么尊敬道德经 -
富贩乳疾: 道德经功参造化,太上之无上智慧.所以受我道家之人尊敬. --步踏凌云,剑指七星,风靡兮日月;袖纳清风,襟染芳闻,笑依临兮佩雪.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道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
富贩乳疾: 简单地书,《道德经》就是一本智慧书.据统计,世界上被译成外文版本最多的书,第一是《圣经》,第二是《道德经》.但《圣经》是宗教,只适用于特定的人群;《道德经》是哲学,哲学是普适性的.所以,可以认为,《道德经》是天下第一智慧书.本人为什么对《道德经》如此推崇?因为《道德经》实在是太伟大了,受用无穷……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道德经是讲什么的书啊 -
富贩乳疾: 《道德经》中的“道”可以与“德”联系起来理解.《道德经》主要论述了两个问题:“道”与“德”,“道”不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大部分论述修道之“德”.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概括全文的内容.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春秋时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学著作.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道德经》为什么能"热"满全球? -
富贩乳疾: 道是人类走向和谐世界的精神家园,道是世界科学发展的理论基础,道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道无处不在与人类朝夕相处,中国文化的根底全在于道并越来越广泛深入地走向全世界. 有鉴于此,对于《道德经》,有必要学习之,领悟之,宏...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为什么国学班对道德经推崇备至? -
富贩乳疾: 品道家处世之精华,得人生智慧之真谛.“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自律及自由.”道家既有指导实际生活的经验性方法、技巧,也有待人接物的理论性原则、价值,更有超越实际生活、追寻心灵自由的超越性境界.武汉大学...

扎赉特旗17867896811: 为什么说《道德经》是中国人的圣经? -
富贩乳疾: 《道德经》是在世界上翻译成外文数量仅次于《圣经》的书. 西方人对道德经的认可程度,其实比对孔儒要高得多. 鲁迅有讲过“中国人文化的根基其实在于道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