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的中央和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是如何进行权利制衡的?

作者&投稿:秋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三省六部制 。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它确立于隋朝,此后一直到清末,六部制基本沿袭未改。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调整和补充。

唐太宗依山川形势分全国为 10道,但道制仅有监察区划性质,不是一级行政区。隋唐州、郡同级,在建都之地设府,与州同级;在少数民族区设羁縻府州,具有地方自治性质,隋唐 州、郡、府、监—县唐朝加强京畿地区的治理,在长安设京兆府,以京兆尹为长官,地位高于外地各州刺史。地方设州、县两级,州置长官刺史,县置长官县令,下置各类官吏负责具体政务。县以下的基层机构,乡设乡正,里设里正,除协助官府完成各项行政任务外,还负责协助维持地方治安。

中央
唐朝沿用隋朝制订的三省六部制,主要机构有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三省即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此外中央还有掌帝室器物车马的殿中省、掌帝室经史书籍的秘书省、掌宫官内侍的内侍省三个职权较小的省。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下设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本为尚书令,但因唐太宗曾任尚书令,后以左、右仆射为。中书省是皇帝颁布大政文书的机构,长官为中书令,副手为中书侍郎,下有中书舍人六人,此外右散骑常侍、右谏议大夫等谏官。门下省则是审核大政文书之机构,长官为门下侍中,副手为黄门侍郎(又称门下侍郎),下有给事中四人,此外与中书省相似,有左散骑常侍、左谏议大夫等谏官,也有掌符策印玺的符宝郎、掌起居记录的起居郎等官员。由于尚书权力太大,因此后来设立左右仆射代行大权。左右仆射就是宰相。后来,此二职要加同中书门下的头衔才是宰相。但中书令和门下侍中的名位很高,也不常设。于是,给其他管理加上参议朝政、参议得失、同中书门下三品等头衔就为宰相。宰相平时在政事堂讨论朝政,政事堂会议成为协助皇帝统治的最高决策机构[52]:135。至玄宗,差遣制成为制度,特点是官位与职位的脱节。官仅代表官位与俸禄的高低,其实际职务完全由皇帝或上官灵活掌握。差遣官官衔中多有“使”字(如转运使、盐铁使、团练使等)。开元末年置翰林学士院,学士参与决奏议疏表,专掌内制,对中书省的权利产生少许威胁。

六部分管各种具体行政事务,下各设四司。六部有高低之分,吏、兵二部为前行,户、刑二部为中行,礼、工二部为后行。其中吏部主管全国文官升迁,下设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户部掌管全国土地、民众、财赋,下设户部、度支、金部、仓部四司;礼部掌管祭祀,下设礼部、祠部、膳部等四司;兵部负责武人选举、地图、车马、兵械等事务,下设兵部、职方、驾部、库都四司。刑部主管律令刑事,下设刑部、都官、比部、司门四司;工部负责山泽、纸笔、屯田、工匠等事务,下设工部、屯田、虞都、水部四司。三省六部制在中国政治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一台就是御史台,其负责监察中央和地方管理,参与大狱的审讯。其长官为御史大夫,副长官是御史中丞。五监为国子监(掌文教);少府监(掌皇家工业生产);将作监(掌国家工程);军器监(兵器制造);都水监(掌水利建设)。九寺有太常寺(掌礼仪祭祀);光禄寺(掌皇室食物);卫尉寺(掌兵器和仪仗);宗正寺(掌皇室族谱);太仆寺(掌皇帝车马);大理寺(掌刑法);鸿胪寺(掌邦交典礼);司农寺(掌国家仓储);太府寺(掌国家财政)。此外,唐朝还有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等荣誉职务。在盛唐时期还设立过如节度使、观察使、枢密使等临时职务,后来则成为定职。
地方
唐朝行政区大体上继承隋朝晚期的郡县制,
为州县二级制,后期划分成节度使州县三级制。唐朝的州继承隋朝制度,然而有时改郡为州,有时改州为郡,并且对州县进行整并。唐朝的府有三种,共有府、都督
府与都护府,地位均不同。府是将京都、陪都及行在的州提升其地位的特别第二级行政区。最早是开元元年升长安、洛阳与太原三都所在的州为府,之后陆续升各地
陪都和皇帝避难的州为府。都督府有时又称总管府,主管军事,不理政事,多设于国内要冲之地,每府督统数州。贞观年间,全国共有四十一个都督府,除了京畿九州外,其余隶属都督府。都护府用以统理、册封归顺外族的行政单位,算是外族的自治单位,共有六个以上的都护府。有些因为地位重要,升级成大都护府以统管其他都謢府。其下有若干都督府和州,称羁縻府州。羁縻府州的刺史,大致上由外族酋长担任,而都督府和州的长史则由内地人担任。
627年唐太宗将全国分为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是为贞观十道。武后时设立十道巡察使、十道存抚使和十道按察使等监察官,当时为临时派遣、没有固定治所。开元廿一年又从关内道分立京畿道,从河南道分立都畿道,分山南道为东西两道,分江南道为江南东、江南西和黔中三道,共十五道,是为开元十五道,每道设立的观察使,有如汉朝的刺史,也设立固定的治所,正式成为十五个监察区。

主要行政区分布:

1.监察区的十五道:京畿道、关内道、都畿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西道、山南东道、淮南道、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陇右道、剑南道、岭南道
2.六个主要都护府:安西(大)都护府、安北(大)都护府(旧称燕然、瀚海)、单于都护府、安东都护府、安南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旧称金山)与其他时间较短的都謢府:昆陵都护府、濛池都护府、东夷都护府、保宁都护府

唐朝后期的行政区划形成节度使、州(府)、县三级行政区划。节度使最早于唐玄宗前期设立,以驻守各道的武将称都督,都督带使持节的称节度使,不带者不称,开元、天宝时期共有十镇。在安史之乱结束后,为了安抚拥有兵权的安史降将,唐室册封他们为节度使。而为了防止他们叛乱,又在各地设置节度使。这些节度使掌控地方军事、政事与财政,又被称为藩镇。当中央衰退时,这些藩镇都呈现半独立的状态。唐德宗时期,河朔一带的藩镇叛乱,占领京师长安,唐德宗逃到汉中,最后是与藩镇妥协才平定乱事,这也使全国藩镇割据的局面加深。唐宪宗年间平定一些藩镇,使得各地藩镇继归顺中央,当时共有元和四十八镇。唐宪宗死后河北三镇又再度叛乱,但是中央系的藩镇大致上是服从中央。直到晚唐时期,唐朝因为黄巢之乱已经彻底崩溃,除京兆府和河南府外,其余都分成四五十个半独立的藩镇。最后唐朝就亡在新兴藩镇朱全忠的手中。而后的五代十国实际上是藩镇割据的延续而已。

地方行政区方面,州级政区多称“州”,有刺史,少数称“郡”,有郡守。县有县令。县级政区以下按照乡里制设乡与里。百户人家为一里,由里正管辖;四家为一邻,由邻长管辖,五邻为一保,由保长管辖,五保为一里,由里正管辖,五里为一乡,由耆老管辖。一自然村为一村,设村正。在城市聚居区域以坊代替村,设坊正,和村正同级。在边疆、京畿、军事要塞等重要地区设立都督府,由武官都督兼管多个州郡的军事和民政。


秦汉隋唐宋元明清中央机构分别是什么
宋朝的“中书”,与唐朝的“中书门下”性质相同,是宰相办公的地方。中书之外,尚书、门下两省名号虽存,但已成外朝,不是宰相机构。中书、枢密、三司分掌政、军、财三大务,宰相之权为枢密使、三司使所分取。宰相、枢密使、三司使三者的事权不相上下,不相统摄。中枢官制是中央集权的轴心,官称和...

...隋、唐、宋、元、明、清)政治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选官、监察建议...
秦朝的选官主要是: 世袭, 军功, 举荐, 门生大概这些.汉朝出现的察举征辟选官制度 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 隋唐之后就都是科举制度了

两汉至明清时期中枢、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规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从两汉到明清,中枢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都是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使皇帝的权力得到加强和巩固,而地方行政机构的演变则使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更加严密和有效。这种趋势在明清时期达到顶峰,形成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秦、隋、元、明四朝在中央和地方设立的行政机构是什么
秦朝实行中央官制,推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下设若干县,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地方各项事务。 中央 三公九卿 地方 郡县 隋炀帝时,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定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废除州制,恢复推行郡、县二级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除河北、山西、山...

魏晋南北朝的中央官制,地方官制,选官制是什么?
魏晋南北朝 中央官制:三省体制——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看门弟)地方官制:刺史制 (一)中央官职——三省的产生与发展 总体而言,魏晋南北朝是皇权的衰微时期,且三公九卿制度的结束和三省六部的创建。从权力关系演变讲,三省的发展顺序大致是东汉政归尚书,魏晋政归中书,...

中国各个朝代的中央行政机构
(5)加强于北宋内容:集中军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设三衙统领禁军并与枢密院互相牵制。集中行政权——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政、军、财权;派文官做知州,与通判互相牵制。集中财权——在各路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集中司法权——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司法人员。通过以上...

中国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5、加强(北宋时期):北宋采取“杯酒释兵权”等措施,将地方的行政、军事、财政权力收归中央,防止了地方割据局面的出现,加强了中央集权。6、发展(元朝时期):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保证了中央统一政令的实行。在地方设立“行省”,实行行省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7、强化与衰落...

古代各朝中国的行政区划体系是怎么样的?
三、两晋、南北朝 西晋时期(公元265年--316年),疆域和地方行政区划一如前朝,只是州的数量增多,辖区变小,全国分为19州及西域长史府,工173郡、国,1132个县。这一时期州郡设置激增,不少郡名重复。北周时期(公元557年--581年),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作了较大的调整,全国设置215州,552郡,...

中国古代朝代各有什么制度
三国时期,九品中正制的建立对官员选拔产生了一定影响。两晋南北朝,中书省和门下省的设立标志着中央行政机构的进一步细化。隋朝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为后来的官僚体系奠定了重要基础。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并建立了监察道,开始了地方政治的三级建制。宋朝设立枢密院以分割军事...

历史朝代秦的中央,地方,选官,监察制为
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 地方:郡县制 选官考官制:军功爵 纯手打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朝中央行政体制的特点 -
利肤小儿:[答案] 唐初所行制度,基本上沿用隋制,但在某些方面有所改进,因而比隋制更完善,更严密,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政治制度有 唐初,中央的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实行州县两级制.太宗时,又在州之上设道,作为监察区. ...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朝地方行政制度 -
利肤小儿: 唐朝地方行政制度为“道州县”三级制.唐朝的“道”实际具有一级行政区的性质,是虚设的一级管理层.道一级的机构有监、观察使、节度使、防御使、都督、都护等,由中央任命,但只有一定的辖区和相应的人口数.道这一级,不是地方正式的行政机构,在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军事的原因,道一级的权力大大加强,道成为了事实上的地方一级行政机构.唐朝的州县根据辖区大小分为上、中、下三等,又根据户口多少分为望、紧、上、中、下五等,各州县按照地域相邻的原则组合,大体上每百平方公里为一州,每州辖十到十五个县,每县人口二到三万.唐朝地方行政制度是沿袭隋朝的,但唐朝对于地方过于放任,导致地方节度使权力越来越大,最后演变为藩镇割据.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代中央政治制度的特点 -
利肤小儿:[答案] 唐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唐朝的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中书省的正副长官是中书令和侍郎,下设中书舍人,负责起草诏制.门下省的正副长官是侍中和侍郎,下设给事中,负责审核中书省起草的诏旨,驳正违失,并审批尚书省的奏钞.尚书省的...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朝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利肤小儿:[答案] 唐代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结构图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中书省和尚书省是两汉时期基本形成,东汉废除中书省,只设尚书省,三国时恢复中书省...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朝沿袭和完善隋朝创立的中央行政制度是? -
利肤小儿:[答案] 三省六部制.从唐朝开始正式设立的中央政权体系,分别为: 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 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 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 尚书省下设有六部,分别为: 吏部:负责...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朝实行的行政制度是什么 -
利肤小儿: c、三省六部制 答案补充 郡县是基本制度;科举是考试制度;至于第四个答案,我不清楚. 题目是问行政制度,那么似乎也只有三省六部制了.

南关区18065012930: 秦 西汉 唐三个朝代的政治 经济 文化各有什么? -
利肤小儿:[答案] 秦 政治上: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在中央,皇帝以下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3、地方上,推行郡县制 经济上:1、统一货币 2、统一度量衡 3、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驰道,排除了路障. 文化...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代的中央官制是什么制度,其具体分工如何 -
利肤小儿: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草拟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在执行政令时尚书省分为: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代地方的政治制度?
利肤小儿: 唐太宗将全国划为十道作为监察区,肃宗时期道逐渐成为行政实体,道州县三级

南关区18065012930: 唐朝的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
利肤小儿: 实行道、州、县制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