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做了哪些努力

作者&投稿:聊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后出师表,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是怎样做的~

诸葛亮为蜀汉基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蜀汉建兴五年(227),他率师北伐,在出师前写下这篇表文。 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不懂得治理政事;如果出师后国内政局不稳,前方必然会受到重大影响。因此,出师后的国内政局就成了辅政者诸葛亮最放心不下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为此,诸葛亮在这篇表文里一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一面又向他举荐人才来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地阐明亲贤远佞的道理。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国内政局稳定,有了“平明之理”,诸葛亮才能无后顾之忧,可以专力伐魏,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二是要看诸葛亮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北伐的决策,实际上是诸葛亮的决策。当时在蜀国内部也有不同意见,有些人持静观态度,“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反对立即出兵。在这篇表文里,没有重提这种争论,只是对出师原因做了适当的说明。这种说明没有反复陈说得失利弊,而是抒情言志,作者把“北定中原”看做自己“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为此,他历叙自己的身世,从“躬耕”说到“许先帝以驱驰”,又从刘备的“寄大事”说到这次北伐的决心,其间五次提到“先帝”,极力表达自己的“感激”和“忧叹”之情。这种方式既能打动君主,又有利于说服持不同意见的人。
来源很好,推荐作者看看!

你好,

供你参考,

诸葛亮究竟几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229),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231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正史中诸葛亮没有六出祁山。 先引凌云雕龙关于祁山、岐山地理位置的片段: “祁山与岐山不同,岐山为山名,位于今日陕西省岐山县东北附近,古公亶父曾率领周室迁居于此,兴建开创周朝八百年天下。祁山亦为山名,位于今日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光从地图鸟瞰,一个在天水以南,一个在陈仓以东,两地航空距离超过一百公里,实际山路弯涎,更胜于漫漫途遥。” 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用兵共有七次: 1、建兴六年(228)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张郃出拒,大破马谡于街亭。诸葛亮拔西县千余家返回汉中。这是第一次出祁山。 2、同年(228)冬,诸葛亮出散关(陕西宝鸡市西南)围陈仓(宝鸡市东),粮尽而退还汉中。魏将王双来追,被斩。 3、建兴七年(229)春,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甘肃省成县周边)、阴平(甘肃省文县周边)二郡。雍州刺史郭淮引兵救之,亮自出至建威(甘肃省西和县西),郭淮退。遂得二郡。 4、建兴八年(230)秋,魏军三路进攻汉中,司马懿走西城(陕西省安康县西北),张郃走子午谷,曹真走斜谷。诸葛亮驻军于城固(陕西省城固县东)、赤坂(陕西省洋县东二十里)。时大雨三十余地,魏军撤退。 5、同年(230),诸葛亮使魏延、吴懿西入羌中,大破魏后将军费曜(瑶)、雍州刺史郭淮于阳溪(南安郡内,当在甘肃省武山西南一带)。 6、建兴九年二月,诸葛亮率大军攻祁山,始以木牛运。时曹真病重,司马懿都督关中诸将出拒。诸葛亮割麦于上邽(甘肃省天水县)。司马懿追亮至卤城(天水市与甘谷之间),掘营自守,有“畏蜀如畏虎”之讥。五月,司马懿与诸葛亮交兵,魏延等将斩获敌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六月,李严因运粮不济呼亮还。张郃追亮退兵至木门,中箭身亡。此为二出祁山。 7、建兴十二年(234)二月,诸葛亮率大军出斜谷道,据武功五丈原(陕西省岐山南),屯田于渭滨。司马懿据守不出。八月,诸葛亮卒于五丈原。杨仪等率军还,有“死诸葛走生仲达”事。 这七次用兵,出祁山只有两次。第四次用兵是防守,蜀魏并未交战。第五次只出偏师,诸葛亮未出汉中亲至。因此人们通常按照清人俞樾《小浮梅闲话》中的说法,称诸葛亮五次北伐。清人梁章钜称诸葛亮四次北伐,未记建兴七年出兵。

一、诸葛亮受三顾之恩,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保刘禅。这是总纲。

二、刘备一死,孔明安居平五路,他最慎重地来对待的一件事,就是恢复与吴国建交,再次结成孙刘联盟——这是三国鼎立的基础,是当年他与先主隆中对的主旨。重新交好东吴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慎重地选了邓芝这样的能者去当说客,弥补了刘备冲冠一怒为二弟造成的恶果,营造了平衡局面,为西蜀换来了短暂的和平时刻和发展空隙。

三、扫荡蛮方,然后北伐,以图中原,——为了北伐,先要平定南方之后顾之忧。其中,后主苦留、王连苦谏,都不能使孔明留步,可见意志之坚定。

但是,南征时也需要北方没有后顾之忧,孔明是这样安排的:一是与东吴讲和,料无异心;若有异心,李严在白帝城,可当陆逊。曹丕新败,不敢南下,且有马超守把汉中诸处关口,不必担心。再派关兴、张苞等分两军为救应,保后主万无一失。

四、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忍受着瘴气厉鬼,与南方地头蛇进行战斗,他接纳了马谡的意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演义上还说他为了南蛮永远不反,还七擒七纵孟获,终于平定了南方,并在南方废除落后的人头祭河等落后习俗,把蜀锦等技术传教给当地人民,使蜀国有了稳定的大后方,兵源粮仓都有了。蜀国本位于天府之国,鱼米丰富,这下更好了。

五、平定南方后,上《出师表》,力排众议,决心北伐。
在出师表中,劝后主亲近贤人,远斥小人,重用人才等。

六、六出祁山,屯田来占地为营,辛苦经营。收服姜维等青年才俊,为革命寻找接班人。演义里这一段有许多感人的说法,惜乎伐魏无功。——历史上孔明本人是整顿内政的高手,经营云贵川就是明例,却并无军事天才,而他以一国总理之身份,一定要趁各国不安定的时机,趁蜀国还有一定实力的时候去北伐,完全可以认为他不是穷兵黩武,而是在拼命报恩。

七、北伐中逝世军中,留下遗计,全军而退。而且他留下了一套人马。政治上蒋琬可代替他,蒋琬百年之后,费祎可接任。军事上,他留姜维守剑阁,即便不能北伐,也可保西蜀无患。演义上还说他在摩天岭这边的阴平设置了军寨,防备敌人偷袭(可惜后主废之),惊了邓艾。定军山还显圣,吓退钟会。

深读《出师表》,你会知道的!如进谏给后主亲贤臣,远小人,还有赏罚分明等!接着还有北伐!出师表译文如下:
臣诸葛亮上表进言:先帝开创大业未完成一半,竟中途去世。如今天下分成三国,我益州地区人力疲惫、民生凋敝,这真是处在万分危急、存亡难料的时刻。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的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出不恰当的话,以至于堵塞了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标准不同。如有作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不应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增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则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达官显贵。先帝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因此我深为感激,从而答应为先帝驱遣效力。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患难期间我受到委任,至今已有二十一年了。
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鼓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远念先帝遗诏中的旨意,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激动得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平定南蛮哎 六出祁山哎


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做了哪些努力
一、诸葛亮受三顾之恩,托孤之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来保刘禅。这是总纲。二、刘备一死,孔明安居平五路,他最慎重地来对待的一件事,就是恢复与吴国建交,再次结成孙刘联盟——这是三国鼎立的基础,是当年他与先主隆中对的主旨。重新交好东吴是刘备死后诸葛亮做的第一件事,慎重地选了邓芝这样的...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达对先帝怎样的感情?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他在此叙述了自己的身世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以及效忠刘氏父子的忠心。以下是出师表中的相关内容:“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

孔明点灯延寿
三国时期,蜀君驾崩,托孤於诸葛亮。为完成先帝之遗愿,诸葛亮七出祁山伐魏。西元234年,在进军至五丈原时,诸葛亮旧病复发,他用祈禳之法布七星阵向北斗续命。但疫鬼却希望诸葛亮死去,得到他的智慧。他们派厉鬼附身于将军魏延身上,闯入帅幕,踢翻七星灯,七星阵法被打破,七星乱位,它们拖著灼热的...

诸葛亮为何北伐曹操呢?
那么,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执意北伐呢?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完成先帝“遗愿”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都对刘备十分敬重,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第一次北伐前所上的《出师表》只有600多字,却13次提到“先帝”...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统一中原的遗愿,先后()出祁山进乓
诸葛亮究竟几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

诸葛亮六出祁山是真实的吗?
为了完成先帝遗愿,诸葛亮不得不去做。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九伐中原都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史书记载都要求根据历史事实而编写,而三国志作者早年在蜀汉为臣,对于蜀汉征伐肯定是第一知情者,而且当时蜀汉被奉为正统,陈寿是不可能做出自毁长城的事情出来的,因而六出祁山必是史实无疑。

出师表!(诸葛亮)
诸葛亮指出是时候完成先帝的遗愿 准备北伐曹魏 把蜀汉的首都回归洛阳 (东汉的京城)阅读本文应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诸葛亮跟后主刘禅之间既是君臣关系,又是辅政者与被辅政者的关系(刘备临终托孤)。诸葛亮这次出师时,刘禅只有20岁,昏庸无能,...

曹魏有40多万军队,蜀汉只有9万,诸葛亮为何还要北伐?
那么,诸葛亮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为何还要执意北伐呢?分析一下,原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为了完成先帝“遗愿”刘备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都对刘备十分敬重,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感到身上的责任重大,第一次北伐前所上的《出师表》只有600多字,却13次提到“先帝”,7次提到“陛下”,...

诸葛亮临死之前留下的锦囊究竟是什么意思?
诸葛亮的身上颇具传奇色彩,三顾茅庐出山、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不得不让人敬佩他的足智多谋。但是诸葛亮不仅将生前的事都算无遗策,就连他死后的事也全在他的掌控之中,让人感到十分意外。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的遗愿,开始了第五次的北伐,但是他事必躬亲,多年的苦累...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要坚持北伐,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而刘备一心想要恢复汉室,所以北伐也是刘备毕生的心愿。这份心愿即便是刘备弥留之际,还是托付给了诸葛亮。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安顿好蜀中大事之后,便开始筹谋北伐事宜。在他看来只有通过不断地北伐,才能够完成刘备的遗愿,也才能够报答刘备对于自己的知遇之恩。二、为了消除刘禅顾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成为了蜀国...

寒亭区18214847884: 三国演义诸葛亮为了完成先帝统一中原的遗愿,先后()出祁山进乓 -
邢家月见: 你好,供你参考,诸葛亮究竟几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

寒亭区18214847884: 出师表的主旨是什么? -
邢家月见:[答案] 《前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志》本传.当时为建兴五年,蜀汉已从刘备殂亡的震荡中恢复过来,外结孙吴,内定南中,励清吏政,兵精粮足;诸葛亮认为已有能力北伐中原,实现刘备匡复汉室的遗愿.于是,决意率军北进,准备征伐曹魏.临行上书...

寒亭区18214847884: 后出师表中为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是怎样做的课文中哪些内容相纇i -
邢家月见: 鞠躬尽瘁 励精图治 主持北伐大业

寒亭区18214847884: 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但势单力薄,最终(、). -
邢家月见: 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势单力薄,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寒亭区18214847884: 为什么诸葛亮要去伐魏
邢家月见: 一是报答先帝刘备知遇之恩、三顾之情.自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之情打动答应为其效力之后,诸葛亮对刘备一直忠心耿耿,竭尽全力辅佐刘备,使刘备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而北伐中原,一统天下,是刘备临终之遗愿,为了完成先帝的这一遗...

寒亭区18214847884: 前出师表中表明作者志趣的是什么? -
邢家月见:[答案] 作者意向(志趣):临行上书后主刘禅,强调自己为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和临终托咐,以“讨贼兴复”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规劝后主采纳忠言,和辑臣吏,励志自振,使他能专心一致于北伐大业. 《前出师表》出自《三国志·蜀志》本传.当时为建兴...

寒亭区18214847884: 《出师表》的主旨是什么? -
邢家月见: 告诫后主刘禅要亲贤远佞

寒亭区18214847884: 未完成先帝的遗愿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
邢家月见: 表示不忘本,也表示对刘禅进行教导.刘备托孤给诸葛亮.诸葛亮管刘禅的轻重就值得考究了.重了史官会说他跋扈.太纵容了后世史官又该说他无方.所以只好谆谆教诲.先帝创业不易,要刘禅善自珍重.这一点在其上表中常有体现.

寒亭区18214847884: 对诸葛亮重要精神品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理解 -
邢家月见: 蜀国后期,刘禅昏庸无能,诸葛亮心中也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受政治影响明知无法完成先帝统一大业遗愿,但也无回天之力只能殚精竭力战死沙场带着遗憾离开这个世界.

寒亭区18214847884: 诸葛亮为什么一直坚持北伐 -
邢家月见: 诸葛亮北伐的原因: 主观原因:履行职分,报答先帝; 客观原因: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文臣武将都已经安排妥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