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孔子“好学”的标准

作者&投稿:史炊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理解孔子“好学”的标准?~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记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同时他也应称为一个伟大的学者,论语里记载了他许多关于学习的言行和观点。在孔子的眼中,应该怎么样学习呢?在整本《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行主要集中于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与思的关系以及学习与实践这几个问题,这些言行在中国产生了几千年的影响,现今仍将继续影响中国。下面,我将谈谈我对孔子关于学习的理解。



一 学习的乐趣



孔子无疑是一位勤奋的学者,终生精力都花在学习和教育上。是什么促使孔子有这样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的乐趣。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第一章里,孔子就提到了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孔子的眼里,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应该是孔夫子本人对学习的感受。因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在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也应该以学习为乐,享受学习。这以学习为乐的事情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更容易实现了,因为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自由和选择权来选择我们洗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二.学习的态度



要想获得知识,就的学习,要想学习好,首先得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即使学了,也不会巩固。在1.8中说道,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就是庄重,这就是态度。在2.17中,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应该是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只有你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你才有可能虚心地从老师或者是他人那里学到你缺少的东西。在5.15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见贤思齐”,应该以贤良作为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不贤作为对照,不断剔除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修养和知识丰富起来。当然,现在的贤良是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这样你就得明白你自己所学习的东西用在哪些地方是好的,用在哪些地方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在4.19中,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就要求读书人以至于道为己任,而不能以过分的注重外部的物质条件。在15.32种,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认为以谋食而非谋道为目的,也同样是有违君子之道的。这对当今的中国知识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充斥着学术造假。而造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资助和更好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态度明显的是有违孔子的“士志于道”的要求的。



三学习的方法



孔子是很注重学习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才叫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真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别人就是你的老师。所以,你的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己身上的缺点,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间断的提高自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你有了敏而好学这种态度,你就能够虚心的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改进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



四学与思的关系以及学习与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好的概括了学与思的关系,其实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学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思能使自己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只学不思就不能理解,就会越学越迷惑,只思而不学的人终会越来越懒惰,以至思无所成。在15.31种,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是学习别人或者是前人已积累的东西,思就是力图在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东西。在当今世界知识的大潮中,吸收和创新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与思的关系。如果只一味的学习人家的东西而不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就永远也赶不上别人的脚步。而闭关锁国,不能从别国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则更只能被国际科技浪潮所抛弃。正确的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既注重学习也注重实践,在1.1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中的“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温习,而应该理解为实习。只有享受了实习的乐趣,才能更加热爱学习。在13.5中,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学以致用的。如果只是读死书,那是毫无意义的。学而不能用,既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个非常勤奋于学习的人,在5.28中,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7.2种,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8.17中,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孔子的博学多才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虽然孔子认为个人的能力或智力存在差异并且承认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是完全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只要你肯学,你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论语》中许多关于学习的句子已成为成语和俗语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和学习观仍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导读:对于学习,孔子不但当仁不让。他对诸弟子的肯定,好学往往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好学在孔子那里简直是最重要的品质。以下是对孔子“好学”的理解。
在孔子看来,一个好学的人首先要将学习与物欲脱开。一个求学者如果孜孜于衣食居住的安适,一定谈不上好学。
同样,好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锦衣玉食,心灵之养甚于居养之安。在孔子看来,学习的目的是成为“有道”之人,名闻利养并非先务。
这不是排斥物质,而是强调学习就是学习,不要附带上物质目的。

孔子“好学”的启示:
学习一定与实践结合,要防止唯实践而功利。如求学只为事功,就很容易抛弃和忽略学习,一味在事功上求成。
孔子说敏于事,是指对事的反应要敏捷而非事功要强大。同时,也要防止唯口头而轻实践。孔子说慎于言,则指不能以言带行,言甚于行。

如何理解孔子“好学”的标准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在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记述了他的教育思想。同时他也应称为一个伟大的学者,论语里记载了他许多关于学习的言行和观点。在孔子的眼中,应该怎么样学习呢?在整本《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言行主要集中于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与思的关系以及学习与实践这几个问题,这些言行在中国产生了几千年的影响,现今仍将继续影响中国。下面,我将谈谈我对孔子关于学习的理解。

一 学习的乐趣

孔子无疑是一位勤奋的学者,终生精力都花在学习和教育上。是什么促使孔子有这样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呢?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学习的乐趣。在论语的开篇学而篇第一章里,孔子就提到了学,“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在孔子的眼里,学习应该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这应该是孔夫子本人对学习的感受。因为是件很快乐的事情,所以何乐而不为呢!同时在第六篇雍也篇第二十章,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我们也应该以学习为乐,享受学习。这以学习为乐的事情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更容易实现了,因为我们有着越来越多的自由和选择权来选择我们洗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学习更应该被看做是一种愉快的经历。

二.学习的态度

要想获得知识,就的学习,要想学习好,首先得端正学习态度,没有好的学习态度,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即使学了,也不会巩固。在1.8中说道,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重”就是庄重,这就是态度。在2.17中,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应该是学习的最基本的要求了。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只有你了解了自己的弱点和缺陷,并有一个好的学习态度,你才有可能虚心地从老师或者是他人那里学到你缺少的东西。在5.15中,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既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一种学习方法。“见贤思齐”,应该以贤良作为标准,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不贤作为对照,不断剔除自己的缺点。只有这样,你才能使自己的修养和知识丰富起来。当然,现在的贤良是不可能有一个确定的标准的。这样你就得明白你自己所学习的东西用在哪些地方是好的,用在哪些地方是社会所不能接受的。在4.19中,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这就要求读书人以至于道为己任,而不能以过分的注重外部的物质条件。在15.32种,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认为以谋食而非谋道为目的,也同样是有违君子之道的。这对当今的中国知识界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在今天的中国学术界,充斥着学术造假。而造假的目的就是为了得到更多的资助和更好的社会地位。这些人的态度明显的是有违孔子的“士志于道”的要求的。

三学习的方法

孔子是很注重学习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才叫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真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别人就是你的老师。所以,你的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己身上的缺点,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间断的提高自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你有了敏而好学这种态度,你就能够虚心的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改进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

四学与思的关系以及学习与实践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很好的概括了学与思的关系,其实学与思是相辅相成的,学能使自己获得更多的知识,思能使自己获得的知识更加深刻。只学不思就不能理解,就会越学越迷惑,只思而不学的人终会越来越懒惰,以至思无所成。在15.31种,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习是学习别人或者是前人已积累的东西,思就是力图在学的基础上有所突破,形成自己的东西。在当今世界知识的大潮中,吸收和创新也就是这样的一种学与思的关系。如果只一味的学习人家的东西而不能有自己的发明创造,就永远也赶不上别人的脚步。而闭关锁国,不能从别国学习先进的知识和理念,则更只能被国际科技浪潮所抛弃。正确的处理好学与思的关系对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孔子既注重学习也注重实践,在1.1中,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中的“习”不能够简单的理解为温习,而应该理解为实习。只有享受了实习的乐趣,才能更加热爱学习。在13.5中,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是非常强调学以致用的。如果只是读死书,那是毫无意义的。学而不能用,既失去了学习的意义,也失去了学习的乐趣。

从《论语》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个非常勤奋于学习的人,在5.28中,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7.2种,子曰:“默而知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在8.17中,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从这些方面都可以看出,孔子的博学多才并非是生而知之,而是通过勤奋学习得来的。虽然孔子认为个人的能力或智力存在差异并且承认自己并非生而知之者,但是通过个人的努力学习是完全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的。只要你肯学,你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博学的人。《论语》中许多关于学习的句子已成为成语和俗语一代代的流传了下来,对现在中国的教育和学习观仍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好学不如乐学的出处是哪里?
使用了顶针(珠联)的修辞。顶针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修辞。它是用前一句的结尾做后一句的开头,使邻接的两个句子上递下接、首尾蝉联。在古诗文中使用甚多。三,理解 ➡何为学习的三种境界?孔子说这句话,是为了表明学习的三种境界 第一是“知之”境界,即对于知识、学只是出于一种理性的知道、...

结合《论语》,谈一谈你对孔子人生观的理解?
(《为政篇》)“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述而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述而篇》),这就是孔子的座右铭。 孔子乐观勤奋,见义勇为。他说:“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述而篇》)“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宪问篇》)盛赞...

孔孟论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理解的问题,要虚心求教,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并不是耻辱的事,请教别人不要觉得不好意思。“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出自:孔子《论语·公冶长...

编关于学无常师的故事,要快
后世景仰的儒家宗师,绝不是偶然的.问礼老聃孔子好学、乐学,拥有渊博的学识,当时就有人惊诧夫子的学问是从哪儿学来的,孔子的弟子子贡作了回答:夫子何所不学,亦何常师之有?后人据此总结孔子为学的特点之一是学无常师.唐代韩愈在其名作《师说》中,就提到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什么意思?
含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是子贡对孔文子被谥号为“文”感到不理解,孔子给予的解答。“下问”的“下”可以指地位、身份、知识不如自己的人。“不耻下问”一句已经成为成语,这也就是“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掩盖自己,不怕因丢面子丢身份而不问,这才是一种真正的文采,实乃一种...

孔子的思想对当代教育还有那些可借鉴的意义
中国的品德品德教育首先推崇的就是孔子,孔子的思想统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我们在用学术的眼光去看待孔子的同时,也要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去解释孔子,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思想水平之下是有超越性的。最少他让中华民族领先了世界同期水平几千年,抗战,内乱已经过去了。当我们从新审视孔子的思想的时候,我们要说,中华民...

面试题 对孔子有何看法?
孔子是一个文人,一生之中没有多少时间从政,但人们认为孔子是圣人,什么都懂,其实一个没有从政经验的人,他对政治的了解是感性的,对政治的理解仅仅是理论的,如果以他的言行作为从政格言,那肯定是要失败的,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可以无法想象,在中国古代,特别是隋炀帝朝以后,人们做官的有条门槛,...

对孔子的理解
当我从积满厚厚尘埃的书架上取下这本书时,不禁肃然起敬——两千多年前的著作,至今仍然完好无损,这本身就是一个奇迹。这薄薄的小册子,其中究竟有怎样的魔力?怀着对先贤的思慕,我开始了《论语》的诵读。 读《论语》,不能不谈孔子。在我的记忆里,孔子的形象一直是模糊而矛盾的:他时而是...

你是怎样理解“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与“好学”的关系...
除此之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亦还有一层较为消极的意义即是:注重追求物质上的安饱,便容易因陷于物欲而失其应有的向学之志。 第二种意思: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此章的大意是:孔子说:“顾不上追求饮食的满足,顾不上...

孔子的门人眼中孔子是个怎样的人???
孔子就说「我这一生不怨天,不尤人,从 基层的学识与艰苦的人生经验起步,但不为现实所困,而可以升华的形而上的境界, 可是真正了解我的,恐怕只有上天了!」言下不胜感慨之意,却也侧面勾勒了孔子 的一些特质。由以上这些资料,我们可知孔子的确是一个好学不倦的人。只是不免 感叹自己的理想不能在现实中获得发挥。

饶阳县15143405292: “子曰:君子食无求.可谓好学也已”中孔子认为“好学”是怎样的 -
禹管醋酸:[答案] 孔子所谓"好学"具有三层含义:1、物质生活层次:"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知足常乐,不把心思放在这里.不贪求物质生活的享受故也.2、处世待人的言行层次:"敏于事而慎于言",保持勤敏的做事态度与谨慎的说话习惯.3、...

饶阳县15143405292: 如何理解孔子“好学”的含义 -
禹管醋酸: 孔子是很注重学习的,学习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并不是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在各种各样的学校学习才叫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真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所以学习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都有自己擅长的地方,在某些方面,别人就是你的老师.所以,你的善于发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自己身上的缺点,就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间断的提高自己.“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你有了敏而好学这种态度,你就能够虚心的接受各方面的意见,改进自己的缺点,提高自己的修养.

饶阳县15143405292: 孔子的好学观包含哪些内容 -
禹管醋酸: 孔子在世的时候,对别人给他的赞誉都推掉,如“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唯独对于学习,孔子不但当仁不让,而且经常自我肯定.他甚至认为很少有像自己这样“好学”的人.他对诸弟子的肯定,好学往往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好学在孔子那...

饶阳县15143405292: 孔子论学 孔子认为怎样的态度才称的上是好学 -
禹管醋酸: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2)而正焉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1)有道(2)而正(3)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1)就:靠近、看齐. (2)有道:指有道德的人. (3)正:匡正、端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要求舒适,对工作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

饶阳县15143405292: 3.+孔子的人生哲学是什么?教育主张是什么?怎样理解孔子的“学而优则仕”? -
禹管醋酸: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一个公认的对世界文化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孔子思想、学说的精华,比较集中地见诸于《论语》一书,该书共二十篇,一万五千余字.此书对中国历史...

饶阳县15143405292: 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简要点概括.】 -
禹管醋酸: 是我贴过来的,呵呵,你看看 学习方法:第一是多读多悟,孔子晚年好《易》,读到韦编三绝的程度.后来有人说孔子能预测上下五百年,看来也并不是空穴来风.这里也说明孔子是个活到老学到老的人,能在两千年前就达到这种学习精神,...

饶阳县15143405292: 论语中,孔子有怎样的治学态度 -
禹管醋酸: “好学”一词素为称道人治学态度之常用语.此语于《论语》书中凡多见.对此语涵义,《论语》中曾有两处论及:其一见于《学而》篇,其中有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饶阳县15143405292: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下面这则论语的意思子曰:君子食无求绝,居无求
禹管醋酸: 第一种说法: 君子不会致力于饮食及居住环境上追求安饱,努力勤快地做事而且谨慎... 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关于“好学”的标准.我想,这一要求和标准,在当今仍然是适用...

饶阳县15143405292: 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在学习方法和态度上有哪些主张?试就其中一点谈谈你的体会 -
禹管醋酸: 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主张有: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②学而不厌.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关于学习方法的主张有:①学而时习之.②温故而知新.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说说 温故而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