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包庇大臣的典故

作者&投稿:藏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大臣冒犯皇帝威严,为何叫"逆龙鳞"?~

逆鳞乃龙之痛痒之处,触之则痒,逆之则痛.由于古代君主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利,其权利是不可侵犯的,故逆皇权或让皇帝痛痒称之为逆龙鳞
一是将“逆龙鳞”解释为“拔掉龙鳞”,很不准确。逆鳞,原来的意思是“倒生的鳞片”,后来衍生出“逆龙鳞”一词,指忤逆、触犯皇帝(君主)的尊严和旨意。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还有的是历史上最著名和珅,乾隆晚年发因为现他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案件,不由大发牢骚。由于乾隆宠信和珅,使政敌无法在奏折里对他弹劾,于是都察院透过奏交的京控案来向皇帝表达国家政治出现的问题,故意不给皇帝筛选。所以当时的故事有一大把,没有特别的典故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宴”。正当君臣喝得尽兴时,庄王把自己的宠姬许姬叫出来给群臣敬酒。突然吹来一阵大风,把大厅上的蜡烛都吹灭了,顿时全场漆黑一片。这时有一员武将因垂涎许姬的美色,加之趁着酒兴,凑上去摸了许姬一把。许姬大惊,左手奋力挣脱后,右手顺势扯下了那人帽子上的系缨。
  许姬将缨握在手中,连忙告诉庄王说:“刚才敬酒时,有人乘烛灭欲有不轨,现在我把他帽子的系缨抓了下来,大王快命人点蜡烛,看看是哪个胆大包天的家伙干的。”谁知庄王沉思片刻,却让人暂缓点蜡烛,然后对众人说道:“今天大家都喝得这么高兴,我看还是都放松放松吧,干脆把头盔帽子什么的都摘下来,那样喝得更痛快些。”蜡烛点上以后,酒宴重新开始,庄王照样谈笑风生,始终没有追查那个冒犯宠姬的人。 许姬对此感到非常惊讶,席后,许姬埋怨庄王不为她出气。庄王笑着说,人主群臣尽情欢乐,现在有人酒后失礼有情可原,如果为了这件事诛杀功臣,将会使爱国将士感到心寒,民不会再为楚国尽力,许姬不由的赞叹楚王想得周到。
  七年之后,周定王十年(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兴兵伐郑,前部主帅襄老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带百余名士卒做开路先锋。唐狡与众士卒奋力作战,以死相拼,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使后续部队兵不血刃杀到郑都。
  论功行赏时,唐狡辞谢说:“绝缨会上,扯许姬衣袖的正是下臣,蒙大王不杀之恩,所以今日舍身相报。”庄王听后感慨万千。


古代皇帝包庇大臣的典故
周定王二年(公元前605年),楚庄王经过艰苦作战,平定了叛乱之后,大摆酒宴,招待群臣,欢庆胜利,名曰“太平宴”。正当君臣喝得尽兴时,庄王把自己的宠姬许姬叫出来给群臣敬酒。突然吹来一阵大风,把大厅上的蜡烛都吹灭了,顿时全场漆黑一片。这时有一员武将因垂涎许姬的美色,加之趁着酒兴,凑上去...

皇上对违法之人屡屡“护短”,究竟有多过分,导致大臣被气得呕血而亡...
可就是这么一个廉臣,却因皇帝的包庇犯人,最后被气得呕血而亡。他身前一直受得文帝喜爱,但是没过多久,文帝死去,景帝即位。那时有个叫晁错的人官拜内史,他凭借景帝的宠信,徇私枉法,根本不顾其他人的劝阻。他能这么逍遥法外就是由于景帝对他的包容。他虽权力不高,但却大肆更改国家的各项法令。这...

乾隆为什么那么包庇宠爱和珅?
乾隆包庇宠爱和珅,一是和珅自身是非常有才能的,能够为乾隆分担很多事情。在遇到乾隆之前,和珅还只是一个小侍卫,就已经非常有才能,但是怀才不遇,直到接驾乾隆。和珅既是军机大臣,又对六部有极大的管理权,这么多职位和珅却依然游刃有余,没有出过任何差错,可见和珅是很有才能的。另外和珅情商特别高...

郑普思聚众作乱是十恶不赦的大罪 唐中宗李显为射门还要包庇此人
等到唐中宗李显圣驾回到西京长安,苏瑰上了金銮殿,当面力争要给郑普思治罪。不料,唐中宗居然拒绝了他,一意包庇郑普思,令群臣大跌眼镜:郑普思聚众作乱,威胁皇权和朝廷,无论在哪个朝代都算是犯下了十恶不赦的大罪,皇帝为何要包庇他呢?难道,一名国家图书馆馆长竟然有操控皇帝意志的能力?郑普思的秘密 ...

田文镜有什么特殊的地方,为什么能的到两代皇帝的庇护?
田文镜办公出了这么多差错,使得河南受灾群众更加艰辛,雍正帝竟然一点罪责都不追究。根本原因在于田文镜是雍正的肱骨大臣,同时也是雍正改革先锋队员。田文镜不畏权贵,坚决执行雍正帝政策,推动了整顿吏治、摊丁入亩、清查亏空、火耗养廉等政策的实行,对朝廷立有大功,所以雍正帝要保下他。雍正十年田文...

大臣胆子太大,甚至睡了皇后,皇帝却泰然处之,最后被太子杀了
最后甚至睡了皇后,然而皇帝在知晓这件事情之后,不仅没有挑明,反倒是泰然处之,有意包庇。 但正所谓是水涨船高, 皇帝的一味忍让恰好助长了大臣的嚣张气焰, 最终太子把大臣杀死了,而戏剧化的是,皇后联合皇帝的女儿,一举将皇帝毒害了。 如此无能的皇帝究竟是何人? 面对大臣的“挑衅”,他又是为何选择无动于衷?

为什么皇帝明知谁是奸臣却不铲除他?
除此之外,奸臣大多数独揽大权,在朝廷的关系非常复杂,牵一发动全身,就是皇帝也不敢轻易动手。比如鳌拜至于康熙,鳌拜作为先帝任命的顾名负辅政大臣,手握大权,结党营私,一手遮天,康熙但是年幼,虽有心铲除他,但是羽翼未丰,不敢动弹。很多时候不是不动,不是不铲除,而是时机未到。

萧衍掌控国家长达半个世纪,最后却众叛亲离活活饿死,他为何会有此下场...
其次,萧衍纵容亲信,比如他的弟弟犯了错,杀了人,他不仅不怪罪,而且还公然包庇,这实在是令很多大臣心生不满。最后一个就是,萧衍一生信奉佛教,并为此耗费了大量的财物,而且又不理朝政,致使朝政腐败。尤其是面对侯景的时候,很多人都劝他说,侯景有狼子野心,不得不提防,可萧衍还是坚信,侯景...

狈论南唐(二六)南唐"五鬼"奸佞横行,为何中主李璟包庇纵容呢?
可是由于朝中奸佞横行,党争遍地,使得腐败严重,国家政策成为攫取私人利益的工具。于是国家内耗严重,国力和军力被白白浪费,最终走向了亡国通道。然而面对种种失败,李璟竟然依旧对朝中奸佞包庇纵容,实在让人难以理解。李璟的皇帝继承于父亲李昪,是南唐的第二位皇帝,史书上称为元宗或者中主。他登基后一...

明末第一案,“梃击案”,万历为何包庇凶手?
明末“梃击案”,万历皇帝为何包庇凶手?我们要从他一个宠妃郑贵妃谈起。《明史》说“明之亡,实亡于万历。”而万历这个失败的皇帝背后,站了一个充满负能量的宠妃。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的看到宫斗剧的现实原型就是郑贵妃。明末的“妖书案”、“梃击案”、“红丸案”都与她密切相关。因为郑贵妃是...

绥滨县17870277080: 古代皇帝包容酒后犯错的臣子,折掉帽子上的记号 -
邢屈舒瑞: 不是皇帝,是楚庄王. 楚庄王有次宴请群臣喝酒,喝得正欢,蜡烛突然灭了,有个大臣拉美人的衣服.美人扯下这个人的帽缨,告诉楚庄王说:“刚才蜡烛灭后,有人拉我衣服,我把他的帽缨扯下来了,你催促人点灯,看看是谁的帽缨断了.”...

绥滨县17870277080: 古代皇帝把头上的冠拿掉.帮助大臣的故事 -
邢屈舒瑞: 绝缨之宴 楚庄王宴群臣,日暮酒酣,灯烛灭.有人引美人之衣.美人援绝其冠缨,以告王,命上火,欲得绝缨之人.王不从,令群臣尽绝缨而上火,尽欢而罢.后三年, 晋与楚战,有楚将奋死赴敌,卒胜晋军.王问之,始知即前之绝缨者.后遂用作宽厚待人之典.

绥滨县17870277080: 皇帝给大臣好处,关键时刻大臣救了皇帝的典故 -
邢屈舒瑞: 1冯谖是投奔田文的一个门客,在没有任何功劳的情况下,再三向田文提出丰厚的待遇,田文都满足了他.他后来担任了替田文向农民收租的任务,但是他却将所有的契约,免去了农民的负担,为田文在国民中赢得了好的名声,而在田文受到齐...

绥滨县17870277080: 求一个历史故事:古代一官员向他上司弹劾他的一个同僚,上司却包庇他的同僚.他很生气对他上司说他将要去 -
邢屈舒瑞: 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元·无名氏《鸳鸯被》第四折:“好也,你两个官官相为我死也!”还有的是历史上最著名和珅,乾隆晚年发因为现他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案件,不由大发牢骚.由于乾隆宠信和珅,使政敌无法在奏折里对他弹劾,于是都察院透过奏交的京控案来向皇帝表达国家政治出现的问题,故意不给皇帝筛选.所以当时的故事有一大把,没有特别的典故

绥滨县17870277080: 举四个大约30,40字的古代君主纳谏的故事 -
邢屈舒瑞: 有个叫元律师的官员犯了法,唐太宗一气之下,决定2113处死他.大臣孙伏伽不同意5261,反对说“元律师固然有罪,可按照法律是不能定为死4102罪的.您的处罚未免也太重了吧!1653应当改一改.”唐太宗想了一下,说“你说得对回,要不,俺就错杀了人啊!”他便马上改变了原来的决定,还下令把一座花园赏给孙伏答伽.

绥滨县17870277080: 古代君王善于纳阑成大志的故事 -
邢屈舒瑞: 虚心纳谏的齐景公 齐景公爱喝酒,连喝七天七夜不停止.大臣弦章上谏说:“君王已经连喝七天七夜了,请您以国事为重,赶快戒酒;否则就请先赐我死了.”另一个大臣晏子后来觐见齐景公,齐景公向他诉苦说:“弦章劝我戒酒,要不然就赐...

绥滨县17870277080: 中国古代帝王和名士的故事? -
邢屈舒瑞: 这个应该就有很多了,比如说是唐朝的唐太宗李世民和魏征的故事,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古诗,还有后面的唐玄宗和李白的故事,这些也都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前面还有汉武帝和司马相如的故事,总之,这一类故事很多.

绥滨县17870277080: 关于古代帝王的小故事50字,
邢屈舒瑞: 史上死的最窝囊的皇帝----东晋孝武帝司马曜 司马曜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了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的对着吵架.最后把司马曜给惹急了...

绥滨县17870277080: 古时候,皇帝的权力不是想干嘛就干嘛,得合理!请各位给我举几个例子,就是大臣不同意皇帝的做法,把皇帝 -
邢屈舒瑞: 汉文帝时,似乎有个农夫为躲避圣驾藏在桥下,结果在他出来的时候没有掌握好时机,偏偏惊了圣驾.汉文帝想要杀掉这个农夫,当时的廷尉(主管司法的九卿之一,名字记得不确切,似乎叫张释之)坚决不同意,认为其罪不至死.后来廷尉还是按照自己的意思宽大了这个农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