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的德治

作者&投稿:淳查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孔子名言中有关德治的问题~

《论语·为政》开篇第一段话就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昭公五年》记载了孔子的另一段话,借用《诗经》中《大雅·抑》所谓“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发表自己的政治评论,同样强调“为政”必须坚持“德”的原则。据汉代学者郑玄的解释,《抑》篇的这一诗句,是说国君如果倡行德治,“则天下顺从其政”。值得特别注意的是,孔子重视通过政治史的总结来宣传“德”的原则。《大戴礼记·五帝德》回顾传说时代帝喾、帝尧、帝舜以及禹的政治功绩,记录了孔子“其德嶷嶷”、“其德不回”、“其德不慝”的评价。同书《诰志》又可见孔子对于“舜治以德使力”的赞扬。孔子以历史昭告未来,提醒执政者“德”的重要。他认为,是否以“德”作为政治主导,可以决定执政的成败和政权的兴亡。古来政治的得失,都体现为“德”的作用。夏商周迭兴,都是因为前代“德昏政乱”,后代“发厥明德”方才实现的。

实行德治,是对为政者的根本要求,而为政必先正己: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颜渊》第十七章)(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回答说:“政字的意思就是正。你带头正,谁敢不正?(这里有问号)”)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子路》第六章)(孔子说:为政者自身行为正,不下令也能行得通;为政者自身行为不正,即使下令也无人服从。)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这里有问号)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有问号)(《子路》第十三章)(孔子说:如果自身正,治理国政有什么困难呢?(这里有问号)自身不能正,怎么能正别人呢?(这里有问号))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子路》第一章)(子路问为政。孔子说:“辛劳在前。”子路请求再补充一点。孔子说:“不知疲倦。”)孔子教导为政先要正己,处处以身作则。你提倡廉政,你必须廉洁;你要求部属积极工作,你应该工作勤敏;你要求遵守工作制度,你绝对不能违反制度;如按时上班制度,做领导的天天迟到早退,这个制度绝对行不通。在工作中你吃苦在前,做出示范,就能带动众人齐心来干。

德治是一种以道德自律手段的政治理论。这是中国儒家的主要政治理论,亦是中国古代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理论,它支配中国古代社会几千年,深层地研究和发掘德治理论,不但对于梳理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于今天的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都有莫大的理论和现实的意义。 “德治” 思想由孔子开创的,它是指以 礼乐 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以令人主动地心悦诚服的,而不是靠严刑峻法来迫使人民畏敬。德治也是孔孟儒学大力提倡的政治主张,后来儒家把这种德治思想进行了发挥与弘扬,对传统政治影响巨大。 "以德为主,以刑为辅"便是历代王朝政教奉行的一条基本原则。 “德治”在中国,其最早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与“法家”之争。这两家在治国方略的选择和运用上针锋相对,见仁见智,古代中国的“法治”学说与“德治”学说就诞生在这场纷争的硝烟之中。先秦法家管仲最早的提出“法治思想”,从“以法治国”到“贵族上下皆从于法”赵国的慎到的从“尚法”到“势、法”并重,商鞅从“缘法而治”到“以刑去刑”等法制主张。法家反对德治,从人性论出发,法家认为人性无法改造,因此反对儒家的德治,认为只能以力服人,主张“不务德而务法”,强调法律的强制作用,甚至把法律说成是唯一有效的统治手段。儒家与法家这样针锋相对。法家反对儒家主张的“为政在人”,认为把国家治理系于个人的道德和能力是不可靠的,依于对人性的怀疑。先秦法家提出的“法治”并非我们现代法律意义上的法治。虽然它们之间有共同点:都是用法来治国,但是古代中国法家思想的主旨在于维护君主集权,法律的主要价值在于防止暴乱,“法治”完完全全是统治阶级的集权,是统治阶级的一种驾驭人们的工具。从汉代开始,儒家思想被统治者作为正统思想取得了独尊的地位。汉代之后的儒学实质上是内儒外法的学说。因此,出现“礼法合一”的东方特有现象,德治超越了法治,法治被包含于德治之中。在中国古代哲学家中,就关注社会、人生问题的程度而言,孔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孔子生活的春秋时期,正是衰退着的奴隶制与萌芽着的封建制交相包孕。社会形态的新旧交替,打破原有的社会秩序,“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把这个时期看作是“礼坏乐崩”,臣杀君,子杀父,犯上作乱的“暴行”。于是他他感叹“天下无道”,传统的价值体系、行为规范和意义已经失去或正在失去原有的功能。因此,孔子在春秋季世社会内部机制大调整时代,对三代文化的特征、古今文化的异同、夷夏文化的差别等进行了认真的审视。他认同传统,力主回归传统,努力继承和弘扬华夏文明;积极回应社会变革所引起的传统文化的危机,在重新理解和阐释传统的基础上解答当前面临的问题,这对我们今天正确对待历史文化、传统文化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孔子提出以礼乐制度作为维系统治者统治的思想核心,并强调“仁”是作为礼的重要内容。他说“人而不仁如礼何”,这就是说,一个不仁的人是不能够真正的理解礼和实行礼的。这也就是用德化来进一步充实和加强礼治,而仁就是德化的具体内容。孔子首先说明的仁基本性质和内容,就是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于礼的规范,能做到这一点的,就公认是仁。其次,求仁完全是自觉的,不依靠他人。要达到仁必须在视、听、言、动各方面全面地符合礼,这就是说仁是一种全面的道德行为。从社会政治方面看,孔子所谓的礼无疑是重要的,因为他规定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维系着整个上层建筑的宗法等级制。仁作为重要的政治理念,成为这个社会各利益集团之间的调节剂、粘合剂,对于维持社会的正常运转,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根据仁的观念,既然管理不是牲畜而是必须予以关心爱护的人,那么就要用德政取代苛政。德政即仁在政治上的应用又怎样呢?“庶矣哉!”“富之”“教之”。孔子在的“德治”思想中与众不同的就是他把国家管理和治理的对象归结为人,用“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 作为治国的理念,强调人的重要性,他意识到在战争频频发生,社会动荡不安时,民众在政治上显示出自己的力量,认识到民的问题实际上是人的问题,要在政治上解决重民的问题,就必须首先在思想上树立爱人,爱他人的观念,亦即仁的观念。主张 “爱人”所以他要求统治者尊重民众的,要对民众进行教育,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行为,提高民众的道德自觉,使他们在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去遵守社会规范,从而达到社会的平衡和和谐,反对简单的用刑法,用法律来对。德治追求的是和谐安宁的社会,它是以民为本,而不是以君为本的。在古代社会,这一思想是异常难能可贵的。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这是颠扑不破的真理。古今中外,政制虽有不同,亦不必同,但只要利于人民,益于百姓的,即是好政制。同一政制下,政体虽有不同,亦不必同,但只要利于人民,益于百姓的,即是好政体。古今中外,改革层出不穷,亦不必同,但只要是利于人民,益于百姓的,即是好改革,值得肯定;如不利于人民,扰乱百姓,就不是好改革,应该否定。清代思想家魏源说:“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默觚下·治篇五》)是不是爱民、厚民、宽民、利民、益民,这应是我们评价一种政制和政体的好坏,一种政治理念的好坏的价值标准。历史上的德治所以值得肯定,首要的原因即在这里。孔子关于“德政”思想的经典表述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就是说,用法制禁令去引导百姓,使用刑法来约束他们,老百姓只是求得免于犯罪受惩,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百姓,使用礼制去统一百姓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也就守规矩了。换句话说,如果只用政治去开导民众,用刑法去惩罚民众,虽然可能畏法而不敢犯法,但缺乏道德自觉。如果用仁德去教导民众,启发他们的道德自觉,同时又用礼去规范他们的行为,民众的行为就能合乎社会的规范,达到社会的和谐。反对专以政令、刑法治国。他说:“上好礼,则民易使也”,只要统治者做出表率,自觉地遵守礼制,人民也就好治理了。孔子提出的与政令刑法相辅而行的礼治德化的两手办法,成为以后历代统治者一贯使用的统治手法。这与我们国家所倡导的构建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现在,我们国家推崇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构建“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以及“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均源于儒学文化。儒家认为,民众的拥护就能巩固统治者的政权,得民最重要在于得民心;任何一个政权,它如果失了民心,失去了民众的拥护和支持,它早晚都要垮台的。所以儒家深刻认识到民众在国家中的地位,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个重要的社会哲学命题。在法制社会的今天,德治是人类社会用道德控制和评价社会成员行为的一种手段。主要通过榜样示范、道德礼仪、教化活动、制定乡规民约和宗族家法、舆论褒贬等形式实现。它是靠社会舆论道德规范的说服力、劝导力、影响力、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而法治是靠法律权威性和国家的强制力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德治靠自律,法治靠他律,两者如鸟的左右臂,不论对一个国家来说,德治和法治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德治与法治的区别并不是“存德废法”或“存法废德”,德治中有“法治”,法治中也有“德治”。 德治与法治的结合是德治与法治关系在现代社会发展背景下的一种科学形态。探讨德治与法治结合的科学精神,需关注以下几方面,首先,德治与法治的结合决不仅仅意味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应该从更深刻层面上把握两者结合的科学精神;其次,合理定位德治民法治结合的价值旨归,以避免治理理念的混淆;第三,明确治国理念如何变为治理实践,使德治与法治的结合获得可操作性。 伴随着工业化的实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人口流动急剧增大,中国社会经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传统的道德来规范与约束的方式显得越来越不适用了。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当今社会经济迅猛发展,国民生产总值以百分之八递增,商品交易空前频繁,交易主体多种多样,有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人和公司。交易方式也多种多样,有实物交易、货币交易、网上交易和电话交易,人们的许许多多复杂的经济行为,迫切需要法律对它们进行统一规范。如果按照界限模糊约束力低的道德来规范,显然会使经济秩序遭到破坏。因此,法治是人们的必然选择。法治并不排斥道德,法治需要道德,它会在道德的帮助下变得更加富有成效。大学之道,在于明明德,在于亲民,在止于至善。中国自古就是一个重德治的国家,以德教化使百姓自古以来就安居乐业,在远古时期,在没有成文典法之前,依靠德治的力量,人民一样可以生生不息,所以,我认为,德治先于法治,德治重于法治”。综上所述,德治的核心是以民为本,反过来说,唯有以民为本,才能谈得上德治。一如明末思想家朱舜水言:“常怀一点爱民之心,时时刻刻皆此念充满于中,自然事事为百姓算计;有一民不被其泽,便如已溺已饥,安得无不忍人之政?”(《朱舜水集·问答三》)这道出德治亦不忍人之政和民本理念的关系。离开了民本,就所谓德治。”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什么?
在孔子看来,要深刻地认识仁义,并把它转化成自己的内心信念,就要在行为上坚守仁义,不违仁义。诚信。儒家思想中的诚信主要是指做人应该从自身出发,追求真正的人格的实现。“诚”的含义等同于孔子思想的知,就如同知一样,其核心的思想内涵主要是指精确的、自我实现的预言的意思。“信”就是不失言于人...

孔子的思想主张
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以德治民,取信于民”是哪家思想
“以德治民,取信于民”是儒家思想。孔子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孔子生活在西周宗法礼制传统较深的鲁国,这时周王朝的统治权力已经名存实亡,诸侯间相互争战不断,社会矛盾的激化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精神和信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摧残。这些...

何为孔子的‘德’?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

礼治和德治的政治伦理观是什么?
而且孔子德治教化要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要做到自己所不喜欢的,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又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意思是仅靠行政、刑罚的强制手段进行统治,只能使人们免于犯罪而不会以犯罪为羞耻;如果以道德礼义进行教化,人们不但以犯罪...

论述孔子的哲学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严格了等级制,把贵族和庶民截然划分治者与被治者。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孔子的经济...

简述儒家“德治”的内容。
只有贵贱、尊卑、长幼、亲疏各有其礼,才能达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 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的理想社会。国家的治乱,取决于等级秩序的稳定与否。儒家的“礼”也是一种法的形式。它是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 心,如违反了“礼”的规范,就要受到“刑”的惩罚。 儒家的“德治”主义就...

孔子,墨子,荀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孙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_百度知 ...
二、孟子(前372—前289)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典型的“德治主义”,故而和孔子政治主张完全一致。他们两人的政 治思想都是道德的延伸,都想使政治手段和目的都是以道德为依归,而他们的道理思想又几 乎是完全相同的。 孟子的思想来源于孔子,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其“仁政”思想的基本精 神理念与孔子相同即用“仁政”、“德治”,...

告子中的入则无敌国外患者的全文是什么?
全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

扬中市19688244942: 如何理解孔子的“德治”思想?
吉蒋泰诺: “德治”,是指以礼乐教化来提高人民的道德素质,将遵守社会等级秩序及其行为规范变为一种自觉,从而达到国泰民安的目的,其中心思想便是对人民施行道德教化,...

扬中市19688244942: 举例证明孔子的"德治主张"? -
吉蒋泰诺: 孔子对于为政之道有过这样的表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一个执政者,如果自己的行为端正,那么他就是不下命令,大家也会去做事;但是如果执政者自己很邪恶,做不到清廉方正,他就是办不了一条又一条的法令,也不会有人跟从他. 再比如,孔子又说:“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他的意思是说:执政者如果端正了自己的行为,治理国家能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端正自己的行为,又怎么能使别人端正呢?! 所以说,执政者要清廉为官,以身作则.这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也是德政的起点.

扬中市19688244942: 为政以德 -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什么意思
吉蒋泰诺: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什么意思? 答: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源自《论语》:“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

扬中市19688244942: 儒家的德治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吉蒋泰诺: 儒家的德治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为政以德:强调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以道德感化人民,使社会和谐安宁.2. 正人先正己:强调统治者要以身作则,以道德示范人民,成为人民效法的榜样.3. 以民为本:强调统治者应该以人民为中心,关注人民的利益,尊重人民的权利.4. 教而后刑:强调统治者应该先通过教育和引导来治理国家,只有在教育和引导无效的情况下才采取刑罚措施.5. 德主刑辅:强调统治者在治理国家时应该以道德教化为主,刑罚为辅,二者相辅相成.这些思想都是儒家德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统治者应该以道德治理国家,尊重人民的权利和利益,使社会和谐安宁.同时,统治者自身也应该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成为人民的榜样.

扬中市19688244942: 举孔子说过的话证明他的"德治主张"? -
吉蒋泰诺: 一、为政以德:-------"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 二、强调以德服人,反对使用苛政暴:-------- “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这是孟子的:----------------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孟子·公孙丑上》 孔子的"仁治、礼治、德治、人治"思想 在这里有很详细的解说 请参考这个↓ http://www.china-handan.gov.cn/html/dushupindao/dushupindao_486_3691.html

扬中市19688244942: 孔子“以德治民”,其中“德”指什么? -
吉蒋泰诺:[答案] 以德治民,应该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中的,为政以德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道德,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

扬中市19688244942: 孔子的'德治'对我国目前的'以德治国'有什么影响?孔子的'德治'对我国目前的'以德治国'有什么影响? 结合自己的感悟,确定主题,独立成文,字... -
吉蒋泰诺:[答案] 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已经看到人们的道德面貌、道德思想和道德素质在维护社会秩序中...

扬中市19688244942: 孔子的政治主张的积极意义? -
吉蒋泰诺: 德治主张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这种方略把德、礼施之于民,实际上已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信条,打破了贵族和庶民间原有的一条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循循善诱 在孔子游春中,孔子用水来教育弟子们要学习水的品格,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

扬中市19688244942: 孔子的治国主张是什么?
吉蒋泰诺: 孔子一身所追求的都是“仁”的思想,他所在的春秋时期是一个较混乱的时期,所以他提倡用“仁”来治国

扬中市19688244942: 孔子名言中有关德治的问题 -
吉蒋泰诺: 《论语·为政》开篇第一段话就说:“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左传·昭公五年》记载了孔子的另一段话,借用《诗经》中《大雅·抑》所谓“有觉德行,四国顺之”发表自己的政治评论,同样强调“为政”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