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孔子的‘德’?

作者&投稿:麻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以德报怨”是孔子说的吗?那何以报德呢?~

“以德报怨”是孔子说的。“何以报德”也是孔子说的。原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出自《论语 宪问》。
整句意思是有人问孔子:“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样?”孔子回答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我以为应以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回答恩德。”
以德报怨是一个成语,读音是yǐ dé bào yuàn,意思是指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扩展资料:
相关辨析:
以德报怨原句:“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以德报怨”不过是孔子的一句设问,并不是结论。原来在孔子这句”以德报怨”的后边还跟着另外一段话,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的一个弟子问他说:老师,别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对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养羞死他,让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以正直的态度去对待人,不卑不亢,事情该咋办咋办,以一个正确客观的态度去解决。
可是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报怨”,“直”字的意思是有不同意见的,相对来说,我更愿意取北京大学教授李零的解释,把“直”解释成对等的东西。
此种解释也颇与辞典相合(存在争议,古代汉语词典中无上文所说意象,但无法肯定李零教授的说法是对是错,根据词典,可能的意象是“公正合理”,如是非曲直,理直气壮,耿直等)。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德报怨

德”的本意为顺应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需要去做事。不违背自然发展,去发展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自己的事业。 值得注意的是,社会关系中“道德”的内涵与修炼意义上的“道德”有本质的不同。这个“道”是社会秩序而非“天序”;是统治阶级意志而非“天意”——自然规律。“道”在封建社会就是封建等级制度;“德”则是体现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功能。例如“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德”,实质上体现和捍卫的正是封建社会中男性的利益,其功能则是保障私有财产严格按照血缘关系继承。这是封建社会价值观的集中体现。《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段话:或曰:“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意思是:有人(孔子的弟子)问:“我用我的恩德来回报别人对我的怨恨,好不好?”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显然即便是孔圣人也不主张对有负于自己的人施与恩德。圣人主张“以直报怨”, 所谓用正直去回报别人的怨恨,也就是说要恩怨分明,是非曲直要辩个公道,而不是一味地逆来顺受,无原则地以德报怨。从孔子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圣人的仁爱也是有底线的!

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在个体层面主张“仁、礼”之德性与德行。德道思想体系是以性善论(“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为基础,以立人极(“三极之道”)为旨归,以人道与天道、地道相会通,人道中庸又适时之变为方法论的完足思想体系。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为政》。

扩展资料

“德道”与“道德”有什么不同?也有学者认为是个本末位置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探讨究竟是“德”为先,还是“道”为先的问题。当然,从常理来阅读,“道”本身就是法则,是万法之源,当中即包括自然法则,也包括人文法则,循道而生可以演绎出不同的实战道法形态,例如商道,文道,人道等等。

但是万道归一,“表”不同但“里”相近。这里我们就必须要关注到“里”究竟是什么?其实“里”就是“德”。“德”是“道”之本,也就是说“德”在先,“道”在后。有“德”的“道”才是正道,是好道,是符合自然法则之道。无“德”的道,自然偏离了“道”的本质,可能成为邪道或歪道。

假如一个无德之人有道,那将给人与自然带来灾害。反之,一个有德之人有道,则滋润万物,造福苍生。因此,道法自然,其本质是德道。

影响

“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上的区别。德道思想为易学重新走向国际扫清了主要的理论障碍;提供了近代法制的人文原点;为执政党长期执政、服务人民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找到了理论依据。

发掘“德道”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我们倡导的社会核心价值观,绝不是从浩瀚的辞海中搜寻出诸多好听、好看的字眼让人们识记。社会核心价值观,正是来自于我国古老、厚重的传统文化,来自于《易经》的德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孔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德道



孔子以“道”论“德”,并在“道”的视角下观照“德”的意义,把“道”置入人心,从而为他的人性理论建立起了形上依据。实际上,孔子思想中包含着后世心性理论的因子,并不代表孔子本人已经建立起心性理论;以后学的思想来表述孔子的德论,亦有过度擢拔孔子理论高度的嫌疑。“德”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道德品性,还具有神秘力量的意味。他因“天”言“德”,在“天”的帷幕下论述“德”,并试图将“德”置入人心,为儒家后学继续发展心性理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文献中德字含义却是千差万别。
《论语》中的德字虽然很多,但是其间却有着有机的联系,可以给以一元化的解释。
西周的德字有三个含义,两个特点,具有配天的地位。三个含义包括一、恩惠,二、行为,三、特指合乎行为规范的行为。两个特点包括一、与礼仪密切相关。二、与政治密切相关。
德是决定政权的归属的根本原因,与天紧密相连。这些是解释《论语》中德字含义的历史前提。
孔子以“道”论“德”,并在“道”的视角下观照“德”的意义,把“道”置入人心,从而为他的人性理论建立起了形上依据。实际上,孔子思想中包含着后世心性理论的因子,并不代表孔子本人已经建立起心性理论;以后学的思想来表述孔子的德论,亦有过度擢拔孔子理论高度的嫌疑。“德”在孔子那里不仅是道德品性,还具有神秘力量的意味。他因“天”言“德”,在“天”的帷幕下论述“德”,并试图将“德”置入人心,为儒家后学继续发展心性理论作了必要的理论铺垫。

喀什大案覅 屗 怾乁 大赛 啊

“德”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但是文献中德字含义却是千差万别。
《论语》中的德字虽然很多,但是其间却有着有机的联系,可以给以一元化的解释。
西周的德字有三个含义,两个特点,具有配天的地位。三个含义包括一、恩惠,二、行为,三、特指合乎行为规范的行为。两个特点包括一、与礼仪密切相关。二、与政治密切相关。
德是决定政权的归属的根本原因,与天紧密相连。这些是解释《论语》中德字含义的历史前提。

《论语》中的德字有两大类含义,一是基本含义,二是特定含义,所谓基本含义是指当时普遍应用,非儒家一家独有的含义。德字的基本含义包括一、恩惠,二、行。基本含义是特定含义的基础。儒家的特定含义主要表现为对“行”的含义特殊化理解,“行”的含义是德字一元化解释的基础。
《论语》中德字的特定含义。特定含义可以用四句话概括:“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志于道,据于德” 这四个特定含义以行的含义为基础,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主忠信,徙义”,是对个人行为的要求,德是指一种合乎规范的行为。统治者以个人合乎规范的行为引导人民,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这两个含义又可以一个词概括,就是“中庸”,中庸以义为中介,其必然指向就是“道”。在这个链条上,“主忠信,徙义”是第一个环节,忠是指行为厚道,信是指行为不欺,义是指合于事之所宜,是行为的标准。所谓崇德就是指行为合乎厚道,不欺的原则,并以义作为最终的标准,德的内容也就是指忠、信、义,德是指合乎这种要求的行为,并不是有神秘主义倾向的德性。

德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所谓德治就是由个人之德扩大到政治之德,统治者以自己合乎规范的行为引导人民,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德治有其特定的背景--礼制,礼制的存在使人民处在一种有组织的状态下,使德治的实现成为可能。德治的目的在于取消政治与教育的差别。与西周相比,在大的框架上,孔子并没有跳出西周的限制,延续了政治与德的紧密关系,但是在内容,境界上大大超过了西周之德。第五章主要阐明德与中庸、道的关系。中庸是对德的抽象概括。其含义是指行为上执两用中,避免过与不及。中与和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又有巨大的区别,两者都强调统一性,“中”又有着明确指向性。中庸又可以称之为义,义又是以道为目的。道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一种合理的秩序,具体指的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是指一种世界观。道是全部理论的最终目标,含盖了从个人到社会的全部真理性认识,具有本体的性质。德由中庸而道,摆脱了西周以来的以德配天的限制,摆脱了非理性概念“天”的束缚,在广阔的理性意义上,开始新的思考。人类最基本的行为规范,政治的基本原则,到思维、信仰的最深处,由于德的这一概念的连接,而贯通为一。以上四种解释可以完满的解释《论语》中的大多数的德字。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我们当今道德教育有哪些启示?
一、德育为主的教学内容 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包括德、智、体、美,而以德育为主。由此我们看到他的教育内容与我们目前提倡的「德育为先,实用为主」的思想是吻合的。多年来的办学经验已验证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两千五百年前孔子就认为教育要从做人开始。首先要有崇高的...

小议孔子所提倡的“德治”的精神内涵是“仁”
道德低下的人即“小人”就应该被道德高尚的人即“君子”所领导,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④]。这些在《论语》中是没有明确表示的,需要我们在读《论语》的过程中细细斟酌。那么,领导者应该怎样做呢?首先是要道德高尚,必须“以德治国”即孔子所说的“为...

德 是孔子的第几辈?
明代家谱已不存世,清代康熙年间家谱共记孔子后裔近2万人,乾隆年间家谱为10万余人,民国时期第四次修谱,孔子后裔已增至56万人。孔德墉介绍,孔子后裔信息登记表的征集自1999年3月正式启动,去年12月31日结束,共收到新登记表120万份。加上“民国谱”中的56万人,这次新修谱中的孔子后裔人数将...

请问,孔子的道德修养有哪些要求?他主张的作为老师的基本条件是哪些?
教师有传递和发展文化知识的使命,既要注意继承,又要探索创新,需要对学生,对社会有高度责任感来为其服务。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不仅仅要有言传,还有身教。教师爱护关怀学生,表现在要学生们努力进德修业,成为具有从政才能的君子,为实现天下有道政治目标而共同奋斗。教师对学生不只是单方面的知识...

孔子为什么认为“中庸”是“德”?对现代教育有什么启发?
道德也。庸者道也,中者德也。 教育是划圈圈框框道道,是对人的限制,中庸是多种自然环境,或人为纵合成的事实,是悟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这段话是孔子对“中庸”之道的阐述。 “中庸”是什么?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道德,并且是一种最高的道德。何为“中庸”?自孔子提出这一概念以来,众说纷纭,据传孔子的孙子...

为政以德孔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彰显其深远的世界影响力。孔子的思想及其儒家理念对中国及周边地区,如朝鲜半岛、日本和越南等,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和文化影响,至今仍被广泛传承和尊崇。他的智慧和理念不仅塑造了古代社会,也对当今世界有着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异同
孔子德政与孟子仁政的异同。相同点:1、孔子德政和孟子仁政的目标都是重建社会伦理秩序。孔子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讲“正名”; 孟子讲不“遗其亲”、不“后其君”, 讲“尧舜之道, 孝弟而已矣”。《中庸》以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五伦为“天下之达道”。在儒家理念中, 五伦既...

谈谈你对孔子道与德的看法
德,德行,德操,品德,道德,言行举止。这是说的一个人的 表现。道,天理,道理,伦理,自然规律。这是说的 前进方向与目标。三人行必有我师,是让自己虚心听取意见,博采众长,以利于今后自己可以走正确的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是为直也。 说的是父亲对于子女的一些过失,侄女对于长辈的一些...

孔子为什么主张以德治国?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是对现实政治深刻反思的结果,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而设计出来的一项治国方案。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政治思想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不朽的价值...

孔子的主要思想?
1、在道德和政治方面,孔子主张仁说和礼说,主张个人层面上“仁”和“礼”的道德修养和品行,主张以德、礼治国。他强调人道主义,同时也强调建立一定的秩序和制度。而孔子的这些思想适用于任何时代,从中可见孔子在思想方面具有一定的先进性。2、在经济方面,孔子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主张在利和义两者...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孔子“以德治民”,其中“德”指什么? -
曾研同奥:[答案] 以德治民,应该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中的,为政以德是一样的意思,也就是道德,也就是儒家所说的仁、义、礼、智、信.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什么意思 -
曾研同奥:[答案] 这是儒家德治论的主张,儒家继承和发展了西周的“明德慎罚”,但也进行了改造.儒家突出了“德”的政治意义,主要包括宽惠使民和实行仁政,认为“德”是治理国家、取得民心民力的主要方法;二是抬高了“德”的地位,认为“德”高于君主...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什么意思 -
曾研同奥: 为政以德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孔子治国思想的具体体现.孔子的德治主义理论不但具有强烈的伦理政治意义和政治实践精神,而且对中国几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孔子为政以德的基本思想特征可以从以下四个层面阐释:1.德治的内在规定及逻辑展开 ;2.德治主义之前提设定:君主的道德修养与自觉.3.民本原则:以富民教民为政治归趣;4.德主刑辅:一种宽猛相济的治民方法.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不但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具有不朽的价值,就是对今天我们所从事的事业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孔子奉行的德的理念是什么 -
曾研同奥: 仁即:子所不欲,勿施于人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孔子的“仁”和“德”分别是指什么,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
曾研同奥: “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仁”字始见于儒家经典《尚书·金滕》:“予仁若考.”仁指好的道德.孔子首先把仁作为儒家最高道德规范,提出以仁为核心的一套学说.仁的内容包涵甚广,核心是爱人.仁字...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历史上儒家所说的为政以德的德指什么 -
曾研同奥: 指封建道德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为政以德 -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什么意思
曾研同奥: 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是什么意思? 答:孔子提出的“为政以德”源自《论语》:“为政以德,比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意思是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执政者...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儒家的六德与六行是什么意思 -
曾研同奥: 六德:智、信、圣、仁、义、忠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六德六行六艺是华夏族的传统礼仪道德,周朝以前就已经存在,在周代完成形态.孔子本来就是主张克己复礼(周礼),自然是全盘继承. 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自由民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社会化教育.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孔子的主要道德观是什么 -
曾研同奥: 仁,是孔子道德观的核心.孔子其思想以“仁”核心,以为“仁”即“爱人”.希望可以帮到你!

谢通门县13137416802: 何为德,何为圣 -
曾研同奥: 做人要重视“仁德”.这是孔子在做人问题上强调最多的问题之一.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处于第一位的.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这说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孔子还认为,只有仁德的人才能无私地对待别人,才能得到人们的称颂.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季氏》)充分说明仁德的价值和力量.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