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臣魏征靠什么躲过政敌的算计

作者&投稿:彘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谏臣?~

魏征以直言敢谏而名留青史。人们在赞扬魏征为一直臣时不应忘记,是李世民的宽容,凸显了魏征的敢言。所以有魏征更须有太宗,才能成就一段佳话。然而历史上魏征常有而太宗不常有。不少人傻气十足,一心要做个敢言的魏征,却没有想到自己的顶头上司不是李世民,诤谏的结果,轻者去官,重者丢命。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俯首皆是。


“载舟覆舟”是古今多少政治家耳熟能详的箴言警训。但真正视民为“水”,兢兢惕惕者十分罕见,倒是视民为“膏”拼命榨取者层出不穷,于是他们的结局也多是翻船。

 ◆触龙巧谏赵太后

  触龙,战国时代赵国人,深入人心的历史故事“触龙巧谏赵太后”就源于他。公元前267年,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求救于齐国,齐国虽然答应救援,但是要求赵国长安君入齐为人质。长安君是太后幼子,太后不肯。大臣极力劝谏以至太后盛怒。此时左师触龙求见太后。他见到太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道歉:“老臣患脚病,步行艰难,好久不来拜见太后了,请太后原谅。今恐太后玉体欠安,所以特来探望。”太后说:“我也是步行艰难啊,出入还要乘车子。”触龙问太后的饮食,太后答:“食粥。”触龙深有同感的说:“老臣原也厌食,便每日散步三四里,食量稍为增加,身体也好些了。”太后说:“老妇不行。”太后怒容稍退。触龙接下来说,“老臣最小的儿子舒祺,不成器,但是我年纪大了还是最怜惜他,现冒昧请求太后让他当一名宫廷卫士。”太后说:“可以啊!”然后主动问:“孩子多大了?”触龙答:“十五了。想趁老臣未死前将他拜托。”太后又问:“男人也爱小儿子吗?”触龙答道:“比妇人还甚!”太后笑道:“妇人爱更甚!”触龙说:“太后爱儿子燕后(太后女儿,嫁给燕国国君)胜过长安君啊。”太后说:“您错了,远远不如爱长安君。”触龙乘机说:“父母爱子,一定要为他们长远打算。太后送燕后走时,恋恋难舍而痛哭失声。女儿嫁后,太后拜神时必为她祈祷说:‘一定不要使她回来。’这难道不是为燕后的长久打算,希望她的子孙相继为燕王吗?”太后答道:“是啊。”触龙说:“今从三代以前算起,再上推到赵氏建国时,那时国君的后代还有人继位为侯的吗?”太后答道:“没有听说过。”触龙说:“这是因他们当中早遭祸的祸及已身,晚遭祸的祸及子孙,并非国君的子孙不好,而是由于位尊无功,禄厚无劳,不能掌握国家的权力。现在太后给长安君封高官肥土,却不使他为国立功。太后百岁后,长安君能保其位吗?老臣认为太后没有替长安君作长远打算,所以说太后对他的爱不如对燕后。”太后心悦诚服的说:“您说得对啊!任凭您派他到哪里去!”于是触龙立刻为长安君整理车马,送他入齐做人质了。触龙的劝谏讲究艺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情于理,通过旁敲侧引,层层深入,逐步合二为一,即从对立到统一,使彼此不同的意见顺理成章地取得了一致,该典故不愧为一则成功的劝谏范例。

  ◆陈元达锁腰谏主

  陈元达,本姓高,因占卜者言元达生辰八字妨忌其父,遂改姓陈。晋代匈奴后部人,出身贫困,少有志操,历任匈奴汉国黄门郎、廷尉、左司隶校尉、御史大夫、仪同三司等重要职务,为官清正廉明,禀直敢谏,是历代言官的楷模。

  东晋初年,汉主刘聪打算为皇后修建宫室,陈元达闻之,立即到刘聪所在的宫廷后花园恳切诤谏,他说:“先帝刘渊以朴素爱民起家,而陛下自从即位以来,却大兴土木,已经建造了四十多座宫殿楼阁,人民又遭受各种灾难,怨声载道。更何况关中和江南还是晋朝的土地;李雄据守巴蜀;晋将王浚和刘琨还守在幽州、并州等地;石勒等人更是心怀异志。汉国真正所拥有的实力也并不强,所有之地,不过二郡,如今岂可再在后宫问题上如此奢侈呢?”由于言辞激烈,刘聪大怒,下令要将元达全家斩首示众。陈元达高叫道:“我所说的,乃是为国家,而陛下杀我。若死者有知,我要上诉陛下到天庭,下诉陛下到先帝面前。‘臣得与龙逢、比干同游于地下,足矣!’只是还不知道陛下是什么样的帝王啊!”兵士奉命来拉陈元达,可是他早有准备,事先已经用锁链锁住腰身,入园后将自己锁在堂下的树上了,这样军士怎么费力拖拽,都徒劳无功。此时其他臣子们都来为他求情,通情达理的皇后也来劝说,这才保住了陈元达的性命,这就是“陈元达锁腰谏刘聪”的故事。但是“佼佼者易折”,不久贤明的皇后病死,刘聪更加宠幸奸佞,胡作非为,太宰刘易也因劝谏无效,忧愤而死,陈元达失去内援,深感:“‘贤人已死,国家将危’,我既然不能再进言,何必再苟且偷生呢?”万般无奈之下,自杀身亡。

  ◆肱骨良臣魏玄成

  魏徵(580~643),字玄成,谥文贞,馆陶(今属河北)人,后移居相州内黄(今属河南内黄)。太宗时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太子太师,封郑国公,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谏臣,在位期间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等主张,向太宗陈谏二百余事,多为太宗采纳。

  太祖李渊在位时,魏征曾辅佐太子李建成,几次劝谏太子除掉其弟,即后来的太宗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太子被杀,太宗派人质问魏征为何挑拨离间,魏征神情自若的说:“可惜先太子没有听我的话,否则他不会落得今天这样的结果。”李世民转怒为喜,更加器重魏征的正直,并任命他做了谏议大夫。一次,太宗派人征兵,规定年纪不满18岁的男子,只要个头大,也可以应征。但魏征扣住诏书不发,太宗雷霆大怒,问其为何胆敢抗命,魏征说:“我听说,将湖水抽干捉鱼,虽能捉到,但到明年就无鱼可捉了;将树林烧光捕兽,虽也会捕到兽,但到明年就无兽可捕了。现在陛下将那些身体强壮,但不满18岁的男子征来当兵,以后还从哪里征兵呢?国家的租税杂役又由谁来承担呢?”太宗觉得魏征所说有理,承认了自己的失误,并提升魏征做了太子太师。贞观中期以后,文武百官都尽力歌颂盛世太平,魏征却给太宗上了一道奏章,指出太宗十个方面的缺点,太宗将之写在屏风上,早晚阅读,引为戒鉴。由于魏征处处为国家的利益着想,对皇帝的批评也毫不留情,太宗对他既敬且怕。一天,唐太宗正在逗弄一只小鹞子,看见魏征走来,怕其责怪,急忙将鹞藏在怀中。魏征装作没看见,向唐太宗奏事,故意拖延时间,等他离开时鹞已死在太宗怀中了。魏征死后,高祖感慨的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知得失。征役,朕亡一鉴矣!”,这是历代君主对谏臣最高的评价。

  ◆骨鲠谏臣陈公辅

  陈公辅(1076-1141),字国佐,号定庵居士,台州临海人。北宋政和三年(1113)参加上舍考试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宋朝一度采用“三舍”考试法,“上舍”为最高档次考试,第一名相当于进士试的状元),被授予平江府教授,后来历任应天府少尹、秘书郎、右司谏、南剑州知州、吏部员外郎、礼部侍郎、处州知州、徽阁待制等职。

  陈公辅崇尚气节,为人耿直,史书载其:“襟怀坦夷,无城府,待人以诚,训家以俭,不问产业”,但“论事剀切,疾恶如仇”。在任平江府教授时,有贼臣朱某身受皇帝宠幸,气焰嚣天,许多官员屈服于其门下,但公辅“绝不与交”,朱某的哥哥办丧事,公辅不但自己不去吊唁,还严禁其弟子学生前往。投降派人物李邦彦被罢官,但没过几天又被授为太宰,一时“人情震骇”,朝中官员大都怒而不敢言,陈公辅连夜写奏章弹劾,列举了李邦彦卖国投敌的种种劣迹,终于使其及党羽又被罢职。公辅晚居田里,著书自乐,逝后赠为“大中大夫”,入祀乡贤祠。著有《骨鲠集》20卷,奏议12卷行世。
  ◆刚正不阿海青天

  海瑞(1514~1587),字汝贤,号刚峰,琼山(今海南海口)人,明代著名谏臣。海瑞为官勤政爱民,任浙江淳安和江西兴国知县期间,推行清丈、平赋税,屡次平反冤假错案,打击贪官污吏,深得民心。海瑞性格耿直,朝野闻名,嘉靖四十五(1567)年任户部云南司主事时,他逆龙鳞,上疏直陈世宗迷信巫术、生活奢华、不理朝政等弊病。世宗读后,十分愤怒,将奏疏扔在地上,吩咐左右立刻将海瑞逮起来,以防他跑脱。宦官黄锦告诉皇上,海瑞向来有傻名,听说他上疏前,就知道自己罪责该死,已经买好了棺材,现在正跪在外面等候治罪呢,他是不会逃跑的。世宗听了沉默不语,只得把奏疏留中不发。他曾对手下说:“这个人可和比干相比,但朕不是商纣王。”后来世宗生病,心情郁闷,又对阁臣说:“海瑞所说的都对。朕现在病了很长时间,怎能临朝听政。”“朕确实不自谨,导致现在身体多病。如果朕能够在便殿议政,岂能遭受这个人的责备辱骂呢?”于是很快海瑞被逮捕入狱,判处死刑。判决送上后,仍然没有下文。两月后,嘉靖驾崩,穆宗继位,海瑞被释放出狱,官复原职,不久改任兵部。隆庆三年(1569)调升右佥都御史,他一如既往,惩治贪官,打击豪强,疏竣河道,修筑水利工程,并推行一条鞭法,强令贪官污吏退田还民,在民间有“海青天”之誉。

  海端一生居官清廉,刚直不阿,深得民众的尊敬与爱戴。据说他去世的噩耗传出时,百姓痛哭于路,如丧亲人。他的灵柩从南京水路运回故乡的途中,长江两岸站满了送行的人群。关于他的传说故事,民间更广为流传,后经文人墨客加工整理,编成了著名的长篇公案小说《海公大红袍》和《海公小红袍》,或编成戏剧《海瑞》、《海瑞罢官》、《海瑞上疏》等。

  ◆直言敢谏杨继盛

  杨继盛 (1515~1555),字仲芳,别号椒山,谥忠愍,河北容城人,明代著名谏臣,著有《杨忠愍集》。

  嘉靖二十六年(1547),杨继盛考中进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后升兵部员外郎。嘉靖年间,严嵩父子勾结仇鸾等人,把持朝政,作恶多端,朝野内外人神共愤,但由于其党羽众多,势力过大,所以臣下多敢怒不敢言。嘉靖二十九年(1550),蒙古俺答汗率军侵扰大同,大同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汗,使俺答汗未损一兵一卒,直逼北京郊外。在严嵩的授意下,几十万明军屯而不战,坐视敌军烧淫掳掠,为非作歹,数日乃去。事后,仇鸾还以开“马市”为名,与敌媾和。杨继盛不畏强暴,挺身而出,给嘉靖上《罢马市疏》,直言“我朝地广人多,只要奋发图强,就一定能打败敌人。”之后,杨继盛遭严嵩等人陷害,被贬至甘肃狄道县做了一名小小的典史(管缉捕、监狱)。嘉靖三十一年(1552),仇鸾罪行败露,很快死去。此时的明朝已是千疮百孔,内忧外患,民不聊生。嘉靖三十二年(1553),皇帝将杨继盛召回京城,杨继盛上奏道:“方今外贼唯俺答,内贼唯严嵩,未有内贼不去,而可去外贼者。”并列举了严嵩“十大罪状”、“五大奸”。严嵩知道后恼羞成怒,使用毒辣的“众口烁金,积毁销骨”之策,指使党羽栽赃,诬陷杨继盛,昏庸的皇帝听信馋言,将杨继盛打入天牢。杨继盛虽然受尽酷刑,皮开肉绽,但仍然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亲朋好友送去药膏,他都斩钉截铁的决绝,他说:“椒山(杨的别名)自有胆,何蚺蛇胆(医药名)为。”杨继盛被打得遍体鳞伤,惨不忍睹,伤口腐烂。半夜他用打碎的瓷碗的瓷片刮身上的烂肉,鲜血横流,狱卒们吓得魂飞魄散,杨继盛却面不改色。杨继盛在大牢里一直被关了三年,严嵩始终没能找到杀害他的丝毫证据。此时,社会上声讨严贼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一些大臣和社会名流、侠士也在积极筹划营救杨继盛的良策。严嵩深知杨出狱后对自己的利害,于是借刀杀人,将杨继盛混在一批要处斩的死囚犯名单中间,皇帝不知有鬼,未细看就批准了。据说当时人们听说杨继盛要被处斩的消息,四城的百姓蜂拥赶到西市,为壮士送行。沿街人山人海,哭声震天。杨继盛昂首挺胸,当众高唱:“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国,留作忠魂补。”

唐贞观年间,著名的谏臣魏征在不同岗位上着实说了不少“咬人”的话,肯定得罪一批被咬的人。除了唐太宗不时流露出对他的厌恶情绪外,其他大臣也时不时要给魏征找点岔儿,然而,魏征面对谗言和陷害,最后却毫发无损,安然无恙,职务不停地升,奖金不断地拿,成了唐太宗时期名符其实的政坛不倒翁。那么,魏征究竟是如何规避政敌的算计呢?
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右仆射封德彝征兵时,欲取不满十八岁的中男,唐太宗同意后传出
敕令,可魏征固执己见,坚决反对,就是不给签署,如是往返四次,让太宗大怒,后经说服虽然这道征兵命令作废了,可魏征不小心却得罪了封德彝。对于逆耳之言,君子会一笑而过,小人则会当作仇报。这档子事儿,后来唐太宗忘了,而封德彝却深深记在了心里,当时没报,只是时机不到。
果然,到了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唐太宗、封德彝和魏征一起议政时,封德彝提引子说:“今大乱之后,其治难乎?”魏征回答说:“大乱之易治,譬饥人之易食也。”封徳彝认为自尧舜禹之后,人心不古,世风日下,已不可救药。魏征借古论今,直言反驳:如果真的是这样,现在人应该早变成鬼了,怎么会是人呢?结果驳得封德彝哑口无言。他一看魏征又冲着自己唱反调,在太宗面前狠狠反咬了魏征一口,他对太宗说:“征书生,好虚论,徒乱国家,不可听。”显然,这是在报征兵时的一咬之仇,也是在抬高自己,压制魏征。然而,唐太宗并没有听信封德彝的观点,而被魏征的话所折服。
这一次面对面的交量,魏征没有退缩,而是利用自己的正确观点,把封德彝逼到了死角,自己完全占了上风。主动出击,似乎是魏征应对明枪攻击的一贯作风。不过,魏征进谏时,很多时候也曾让唐太宗处于尴尬处境,不但让唐太宗丢了美女,死了宠物,而且在群臣面前丢尽了主子的面子,为此,唐太宗曾愤怒地骂魏征“乡巴佬”。而当他认识到魏征的直谏对大唐江山有好处时,还是在愤怒之中接受了魏征。这次交量,明的是魏征主动,实际起关键作用的外因,则是唐太宗对魏征的深信不疑,他在魏征遭遇谗言时,往往站在魏征一边,替魏征说话,的确充当了一堵挡风的墙。
对魏征来说,贞观四年是一个多事之秋。这年的二月,萧瑀授御史大夫,参与朝政。他很快把对房玄龄、魏征、温彦博等人不满化为小报告,要求弹劾这几个人。结果,“上竟不问”,之后,萧瑀由此怏怏自失,到了七月反而被免御史大夫,“不复预闻朝政”。如果不是唐太宗看破萧瑀的公报私仇,魏征也许难躲一难。
玄武门之变时,魏征坚定地支持太子李建成,唐太宗的小舅子长孙无忌对此一直怀恨在心。一次,唐太宗在丹霄门楼设宴请客,长孙无忌很不高兴,奏称:“王珪、魏徵昔在东宫,臣等疾之如仇,岂谓今日并坐而宴。”试图说服妹夫把魏征挤出宴席,唐太宗反而站在魏征一边,对长孙无忌耐心说服,不但没有把魏征撵出宴席,反而对饮甚欢。唐太宗说魏征“婉媚”,就是在这场宴席上发出的肺腑之言。
明枪易躲,暗箭难防。怕的是,受到政敌的排挤,而不知对方是谁。当时,权贵们都憎恨魏征,告发魏征的闲言碎语不断,唐太宗多次接到匿名的小报告说:“魏征凡所谏争,委曲反覆,不従不止,意以陛下为幼主,不同于长君。”意为魏征根本看不起唐太宗。如果太宗听信此言,魏征可是有砍头之罪的。然而,太宗以“魏征与导我以礼,弘我以道”为由,坚定地认为他“非私之也”,谗言这才慢慢平息下来。在魏征担任秘书监时,也曾有人诬告魏征
很多时候,唐太宗能分清谗言和良言,主动站出来替魏征说话,可有些时候唐太宗是挡不住或不想挡的。贞观元年(公元627年),魏征被升任尚书左丞,不久,就有人暗地奏告他私自提拔亲戚。唐太宗感到事态严重,立即派御史大夫温彦博调查此事。面对压力,魏征没有站出来为自己争辩,也没有找唐太宗求情,更没有贿赂办案人员,他以静制动,静等结论。最后查无证据,纯属诬告。这一点,更显示出魏征应对小人暗算的内在硬功,他深知自己在大唐政坛办事公正,为人干净,不贪不占,公私分明,没有什么小尾巴可揪。魏征之所以淡定,正是应了民间一句话:心里没闲事,不怕鬼敲门。
贞观十年(636)以后,魏征的仕途之路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他开始害怕当官了。当年的六月,他因患眼疾请求解除侍中一职。唐太宗将其任为特进,名义上退居二线,实际仍让其主管门下省事务,其俸禄、赏赐等与侍中完全相同。之后,魏征一再找理由辞官,强烈要求退出政坛,这与他以往锐气十足的个性似有天壤之别,这里边一定暗藏玄机。
原来,贞观后期,魏征看到唐太宗享国日久,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听不进去大臣的进谏,而靠直言进谏吃饭的他再如此走下去,自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与其顶风冒险,不如激流勇退,这显然是魏征明哲保身的一种选择。更让魏征感到闹心的是,贞观十年的二月,同朝为官的房玄龄被免职,卷铺盖走人,这样忠心耿耿的人还落如此下场,将来自己呢?魏征似乎从房玄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未路。
之后,魏征虽然曾上奏著名的《十渐不克终疏》,但进谏的次数显然比以前少了,语气显然比以前软了,他不想在历史上落个晚节不保的名声,他想趁着唐太宗还没的抛弃他,见好就收。他辞去侍中,就是为了避开锋芒,使自己不再成为大臣群咬的焦点,避免遍体鳞伤、被赶下台。他除了写书,躺在病床上教育太宗的儿子,偶尔也发出几声干嚎,但不再像从前一样较真,而是在平和的心态中等待着生命的终结。
贞观十六年(642),魏征染病卧床,他回想贞观年间自己在政坛的明枪暗箭中纵横驰骋,化险为夷,从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代为侍中、加左光禄大夫、进封郑国公、拜为特进仍知门下事,一路下来,全是绿灯,此时的他,嘴角不由露出淡淡的笑。不难看出,魏征之所以成为太宗时期的常青树,究竟靠的是什么?其实就是四招:太宗信任拚命挡,政敌面前露锋芒,为政清廉没尾巴,明哲保身好收场。不久,魏征病逝,唐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对死去的魏征没有忘记加官进爵,“赠司空”为魏征的政坛生涯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谏臣魏征靠什么躲过政敌的算计
原来,贞观后期,魏征看到唐太宗享国日久,逐渐怠惰,懒于政事,追求奢靡,听不进去大臣的进谏,而靠直言进谏吃饭的他再如此走下去,自感不会有什么好果子吃,与其顶风冒险,不如激流勇退,这显然是魏征明哲保身的一种选择。更让魏征感到闹心的是,贞观十年的二月,同朝为官的房玄龄被免职,卷铺盖走...

魏征怎样让岭南百姓躲过了一场大规模战争呢?
魏征便分析:冯盎是经历过南北朝和隋末乱世的名将,他如果造反的话,肯定先派兵抢占交通要道和险要地形,进攻邻近的州县。可地方报告说冯盎已经造反数年,他的军队却从未离开自己的辖区。魏征以此认为冯盎并没有造反,只是害怕朝廷听信邻近州县政敌的报告而不敢入朝。于是魏征建议唐太宗立刻派遣特派员前往...

谏臣魏征简介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

揭开一代铮臣魏征的为官之道:不做忠臣做良臣
魏征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留下自己鲜明的足迹,有史家评论说:魏征最大的政绩,就在于对唐太宗的犯颜直谏。魏征能对唐太宗犯颜直谏,就因为他以国士自居,以事天下高于事一人。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忠义谏臣魏征
有一次,唐太宗根据右仆射(掌管奏章文书的官员)封德彝的建议,决定十八岁以上身体强壮还没有服役过的男子都要去当兵。但魏徵不同意。因为按照当时的规定,皇帝的敕令,要由谏议大夫签名才能生效。唐太宗问他:“你不同意这样做,有什么理由?”魏徵回答:“臣作为谏议大夫,有义务向陛下...

魏征多次进谏都没有被李世民治罪 魏征到底说了什么
回到京城李世民了解了之后呢就夸奖魏征,这事做的很好,从此以后就对魏征更加信任。有一回李世明征募各地的府兵,秦王府的旧臣就上书,不满十八岁的男子只要身材高大身体结实皆可以招募来当兵,李世民同意了。可是诏书一直被魏征压住不发,李世明有点不太高兴。把魏征找来,说未满十八岁但长得结实的男子...

唐太宗问政于魏征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首先,我们先共同回首一下魏征其人。他,生于我们今天河北省的晋县。也许凡是牛逼人自小都要有些与众不同或是天资聪颖。换言之,他从少年时代起,便博览群书,志向高远,而经历则更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不但成为了李世民的肱骨之臣,还曾经效力过大唐初年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李密、窦建德,以及唐太宗...

唐太宗时最著名的谏臣是谁?
唐太宗时期最著名的谏臣是魏征。魏征以其直言敢谏而闻名于世,他不仅在唐太宗治国理政的过程中提供了许多宝贵的建议,还以其高尚的人格和卓越的才华赢得了唐太宗的敬重和信赖。魏征的谏言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其中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对唐太宗的“十思疏”,这篇文章详细阐述了...

为何唐代名臣魏征并不是忠臣?求解
谏臣魏征被历代封建帝王表面广为推崇,而实际并不喜欢这样的臣子;可百姓却真心实意喜欢这样好官。究其原因,魏征并不是忠臣,而是良臣。忠臣就是以君主的利益为最大利益,为了维护君主的最大利益不惜遭至杀身之祸而冒犯君主的官吏。然而,忠臣并不等于良臣,因为忠臣所做的事,不一定对国家有利,对...

《一代良臣魏征》帮忙翻译一下
但现在居然又不去了,是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答:“起初确实有这样的打算,但是担心爱卿你责怪,所以就半路停下了。”皇上曾得到一只很好的鹞鹰,放在手臂上把玩,看见魏征前来,藏到怀中。魏征上奏故意久久不停,鹞鹰最终闷死在皇上怀中。二、原文 魏征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

南通市15085779935: 魏征的独门武器是什么
定兔胰酶: 我认为他的独门武器是他的嘴和一颗忠诚之心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t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

南通市15085779935: 魏征为什么能成为著名的谏臣? -
定兔胰酶: 自己敢于进谏,不怕死,且唐太宗又是明君,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何况他那时伯乐千里马齐具

南通市15085779935: 忠臣与良臣的告诉我们神么道理 -
定兔胰酶: 魏征是唐朝有名的谏臣,因为性格耿直,常常得罪人. 一次,唐太宗李世民接到别人的告发,说魏征结党营私、意图不轨.唐太宗便派御史大夫闻彦博前去查办,但闻彦博并没有查出魏征有结党营私,意图不轨的问题.闻彦博向唐太宗汌古...

南通市15085779935: 魏征有什么优秀品质 急!!! -
定兔胰酶: 魏征---敢于直言进谏

南通市15085779935: 唐太宗和魏征的宽宏大量故事 -
定兔胰酶: ●魏征是唐朝著名的谏诤之臣.一次,唐太宗怒气冲冲地回到后宫对皇后长孙氏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掉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忙问杀谁�,太宗说,魏征常常在朝堂上当众刁难他,使他下不了台.皇后听了,连忙向太宗道喜说,魏征之...

南通市15085779935: 纳谏成功的事例 -
定兔胰酶: 张良、樊哙向刚进入咸阳的刘邦纳谏.

南通市15085779935: 大唐名相魏征的敢言之处是什么? -
定兔胰酶: 瓦岗军师千古诤臣——大唐名相魏征魏征,大唐名相,以直谏扬名天下.隋末,投瓦岗,兵败归唐,佐太子,玄武兵变,易主辅秦王.唐太宗时,进为宰相,成为大唐王朝决策主要人物之一.魏征,有胆,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之言,而且不达目的不罢休,创了历史上君“畏”臣之先例,树了历代君臣关系的典范.魏征曾向太宗面谏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谏诤多至“数十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烈,态度之坚定,在中国历史上只有魏征一人.难怪魏征一死,太宗大发感概“魏征殁,朕亡一镜”!

南通市15085779935: 深受唐太宗赞赏的是哪位人物? -
定兔胰酶: 魏征.魏征是唐朝著名的政治家,唐太宗手下的谏臣,以犯颜直谏闻名.唐太宗当政期间,正是因为魏征的犯颜直谏,才多次阻止了唐太宗的错误;同时,魏征也为唐太宗提出了很多治理国家的好政策,直接促进了唐朝的发展.后来,魏征病重卧床,唐太宗派遣使者去看望他.魏征病逝,唐太宗亲自去吊唁,痛哭失声,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可见,魏征深受唐太宗赞赏.

南通市15085779935: 结合太宗新即位说说魏征是个什么样的人 -
定兔胰酶: 魏征580年出生于馆陶(今河北),家境贫寒,曾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寨起义;唐初为太子洗马;唐太宗即位后擢为谏仪大臣,他正直坦言,能毫无畏惧的向唐太宗提出谏言,成为唐太宗身边的名臣,也是历史上著名的良臣,李世民的“...

南通市15085779935: 魏徵“不做忠臣做良臣”这句话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
定兔胰酶: 唐太宗重用从前的政敌魏征,引起一些权贵的嫉妒和不满.他们到处散布流言蜚语,造谣中伤魏征,并向唐太宗进谗言,侮蔑魏征包庇自己犯法的亲属.太宗听信了谗言,心中十分恼怒,认为魏征辜负了自己的重托和信任,立即派温彦博去查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