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小说的理论主张?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写作特点?萧红小说的文体特点?

作者&投稿:旁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写作特点~

大河无声走东海
——李劼人的文学史地位片论
张义奇
被文学史遗忘的李劼人
李劼人先生为什么会长期遭受冷落呢?我以为,首先是因为文学史研究“遗忘”了李劼人。
李劼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文学史遗忘了。这其中有复杂的原因。李劼人是新文学史上在创作中一个索群独离的作家。他早年留学法兰西,归国后一直“蜗居”于巴山蜀水之间,既不是作家群中的京派,又不是海派;既非“左联”成员,又非延安派,又不是共产党员。他只是一位坚守在故乡土地上默默耕耘的成都乡土作家,当三十年代作家们纷纷将自己的作品贴上政治意识的标签的时候,李劼人却在尘封的历史岁月中淘金。从他的作品内容看,一系列短篇小说虽然取材现实,富于强烈的批判现实主义的特点,但奠定他地位的“大河小说”系列,却全部是历史题材,用今天时髦的话来说,那就是远离了当时文学的“主旋律”。可是用李劼人评价早年鲁迅的话来评价他自己,则是:“他不是弄潮儿,他是开山祖师啊!”⑵李劼人正是新文学长篇历史小说的“开山祖师”!抗战期间,李劼人虽然与入川的作家们联系十分紧密,并积极参与了抗敌文协成都分会的工作,但他仍然没有去随大流创作,除了1947年发表了一部揭露大后方某些人大发国难财的长篇《天魔舞》之外,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修改《大波》上。因此,无论从地域、还是从身份抑或是从作品的取材来看,李劼人先生都很难获得当年握有绝对话语权的文学史家的青睐。除了人和,天时、地利都不在李劼人一边,这就难怪他不能进入新文学史的视野。这是李劼人先生的不幸,其实也是李劼人先生的大幸。历史决不是由历史家左右的,正因为李劼人先生执著地耕耘在一片被人遗忘的土地上,他所收获的成果恰恰是独特的。随着岁月的流失,这一丰硕的果实会越发显得沉甸甸。
李劼人先生及其作品在新文学史研究中的缺位或错位,表面看是文学史家的遗忘,实质则是由于历史的思想缺陷所致。长期以来,占据高等院校中文系教材地位的许多新文学史著作,对于李劼人要么视而不见,要么轻描淡写。人们非常遗憾地看到,对新文学史研究具有奠基作用的王瑶先生的《新文学史稿》,对于李劼人是只字没提。后来刘绶松先生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丁易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林志浩先生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等等具有权威性的著作,都不约而同地“遗忘”了李劼人和他的“大河小说”的存在。这真是专家们的遗忘吗?不是。在这故意的“遗忘”背后,想必既有观念的因素,更有当时政治的制约。
直到唐弢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才开始涉及李劼人。在该书第十章第五节“其他作家作品”中,用了600余字介绍李劼人、《死水微澜》和《大波》。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是一部有特色的新文学史教材,但对李劼人作品的论述也只有吝啬的800余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出版,贵阳师院、四川大学、西北大学等十四所院校编写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将李劼人作为了新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书中由四川大学伍家伦、王锦厚两位研究李劼人的老专家撰写的第六章第五节“李劼人和他的《死水微澜》”,不仅介绍了李劼人的生平,而且介绍了李劼人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和“大河小说”系列,并且重点分析了《死水微澜》的人物形象和李劼人长篇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上述各类大学文学史教材的回顾,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李劼人先生在新文学史上的未定位,是与史家的观念局限有密切关系的。在过去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文学史家秉承的是一条机械唯物论的革命文学路线,即:以现代革命史的模式来写现代文学史。刘绶松就明确地表示:“必须在新文学史研究中,划清敌、我,分清主从。”而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指导下,所谓分清敌、我,就是一种最典型的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和文学史观,这不仅导致文学史家误判了许多优秀的作家,譬如胡适、沈从文、陈铨等都成了“反革命”;而且也大大地阻挡了文学史家的视野,可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李劼人和大量的所谓“中间作家”、“边缘作家”无论文学成就有多大,也都变得无足轻重、可有可无了。所以人们在许多新文学史著作中看到的便是无一例外、一以贯之的“鲁郭茅,巴老曹”传记模式,或者是以革命运动带文学思潮的模式。在这样的模式中,只有与共产主义密切相关的“革命作家”才有资格成为文学史著作中的“坐上宾”,换句话说,文学史对作家的取舍标准是革命而不是艺术。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这种线形

京派概说乡村中国的文艺形态,意蕴深厚的文化小说。①文化保守主义立场。 对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呼唤。②远避政治斗争和商业势力的态度。文化批评的自由立场。③乡村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发现平民世界,对平凡人生的审美。④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追寻逝去的美。⑤抒情体、讽刺体小说样式。废名①作品分析《莫须有先生传》《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着重内心生活的揭露和人物对自然景物的反应,隐逸气息。诗境中加入荒诞和讥刺。后稍向现实人生倾斜。《桥》乡村景物风俗人情之美,透露出人生态度和体悟生命的方式:对人间纯美的向往。②文体贡献“作为抒情诗的散文化小说” 淡化故事的戏剧性,词句简僻有涩味,用唐绝句方法写小说。周作人文艺观念在小说领域的实践。富于理趣。西方哲学与东方禅宗的调和。萧乾体现京派发展的多样性。①早期作品“城中两个世界”的结构,“忧郁者的自白”。《篱下》《矮檐》人间炎凉和不平等,坚忍的“妈妈”形象《印子车的命运》《花子与老黄》《邓山东》下层人物的自爱自重性格,审美的距离。感伤而有生气、有诗味。②宗教题材和社会斗争反宗教姿态,社会批判笔力的加强。《皈依》《昙》《鹏程》《参商》贫富世界形象化的延长,暴露“吃教者”的伪善。《栗子》 “一二·九”中青年思想变化。《邮票》以东北救亡运动为背景。③爱情小说都是自我经历的写照。爱情体验是其所有小说的感情基础。 《蚕》《梦之谷》芦焚①叙述立场“精神还乡”的结构,印象式写人写景。荒凉与辛酸交织,充满悲音的诗意。沉思默想的叙事风格。《谷》第一个短篇集,深切表现北方农村的衰败,悲哀的抒情气质。《春梦》《掠影记》人物的回乡过程。②艺术个性贫富的区分明显。 《人下人》忠于主人而被嘲弄仇视的长工。抒情与讽刺结合。 《无言者》 士兵死前的想象。《百顺街》寓意。叙事技巧的讲究。“回叙”的品格,旁观叙述人,多样的角度。③“孤岛”时期(师陀)对河南家乡的哀伤回忆。文体创造的倾向。《无望村的馆主》 三种类型地主的衰亡,传奇色彩和哀叹笔调。《果园城记》短篇集。凄凉又温暖的回忆手法,小城的历史和人物的命运。《城主》《桃红》《颜料盒》《一吻》《狩猎》《结婚》 讽刺长篇,极端利己主义者的悲喜剧,小知识分子的毁灭,给讽刺文学加入了传奇和寓意的性质,奇幻和暴露结合。杨振声 《玉君》长篇。 《报复》《抢亲》《抛锚》渔民美好人性。李健吾 《终条山的传说》 收入《大系》《陷阱》《坛子》 平民化京派特色。《心病》长篇。叙述角度转换,意识流和日记体交叉的现代性。林徽因 《九十九度中》 酷暑天北京胡同里形形色色的人生。《模影零篇》年华易逝的生命体验。李劼人《编辑室的风波》收入《大系》 《暴风雨前》《大波》“大河小说”《死水微澜》史诗性质与世态描写的高度结合。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

  美学特征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派文化是乡土文化的典型象征,具有双重的文化和美学特征:
  一,对现代性既追求,又怀疑,从而导致对现代性的焦虑;
  二,在现代性的强大冲击下,对本土的传统美感日渐消失而感受到了一种挽歌情怀。
  京派小说家们的文学观念和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坚持自由主义,反对政治和意识形态对文学的干预和制约;
  二,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李劼人作品最大的特点是以方言写作,真实记录成都地区生活百态。
  李劼人小说中关于川剧的描述甚多,他的“大河三部曲”被称为“小说的晚清川剧史”。《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和《大波》中,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川剧艺术中那简练而经典的对白、丰富的方言以及浓郁的乡土氛围,也都自然融入到李劼人先生的作品中,从而增加了他作品的艺术魅力。
  李劼人先生一生热爱川剧。他的小说中到处都有关于川剧的描述。川剧研究员蒋维明先生曾化用郭沫若的评语,称“大河三部曲”是“小说的晚清川剧史”。
  既然是“史”,当然就有对川剧的全方位描写。川剧的演变,川剧、唱腔、演员、观众,川剧演出的环境等等,在李劼人笔下都有生动而亲切的记述。《死水微澜》写邓幺姑对成都的向往就是从川戏开始的:“她知道(成都)有很多会馆,每个会馆里,单是戏台就有三四处,都是金碧辉煌的;江南馆顶阔绰了,一年要唱五六百台整本大戏,一天总有两三台戏在唱。”对于川剧的剧目和演员,作家借书中人物之口,随意就拈出一大串:“悦来茶园三庆会的川班,老角色也多,新角色也好。杨素兰的《大劈棺》,刘文玉、周名超的《柴市节》,李翠香的《三巧挂画》,邓少怀、康子林的《放裴》,蒋润堂的《飞龙寺》,还有游泽芳的《痴儿配》,小群芳的《花仙剑》。这才是高尚娱乐啊,好不安逸!”诸如此类的文字,在《暴风雨前》《大波》中也比比皆是。往往一段对话,一段场景,就把当年川剧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出来。
  一、 创造了中国现代长篇历史小说的一种新形式"大河小说"。
  在这个形式中,波澜壮阔的社会历史大变动,被有声有色地以风俗史的面貌再现出来,而探讨社会历史变动的原因,也成为小说隐含的主题。郭沫若曾经称赞李劼人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史"、"小说的华阳国志"。《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江源(四川崇庆县)人常璩写以四川为中心的方域史,李劼人在民国史还没有问世之时,以过来人的身份对地域史料征之于野,集中描绘历史转折时期一个多事的内地省份的政治风云和人情世态,带有地方域史小说的色彩。所以,称他的小说为"小说的近代《华阳国志》",是恰到好处的。
  二、 注重细节刻画及环境描写的真实性和整体性,追求客观、冷静地再现现实。
  这一点体现着对法国19世纪现实主义的借鉴,而与中国现代小说主流现实主义,即不避主观抒情的、表现手法开放的现实主义,有着明显的差异。
  三、对女性形象的塑造,具有福楼拜、左拉作品女性形象刻画的某种特征。
  《死水微澜》中的邓幺姑,《暴风雨前》中的伍大嫂,《大波》中的龙兰君(黄澜生太太),以及后来写的《天魔舞》中的陈莉华等人一起,构成了李劼人小说的女性形象系列,而在注重女性形象塑造方面,法国文学对李劼人的影响是明显的。
  总之,在中国现代现实主义文学的具体形态中,李劼人代表了一种古典的、法国式的追求客观真实的风格。

  《呼兰河传》是萧红后期完成一部完整的长篇小说(相对于《马伯乐》的未完成而言),是萧红小说创作的颠峰之作。萧红对小说文体的追求,萧红小说风格的建树,都见之于这部作品。而我认为,萧红小说风格最重要的特质,远非所谓抒情的、感性细腻的,而是在于戏剧性的讽刺。适应这种想像方式,萧红创造出场景性的小说结构,发展了一系列反讽手段,从而建立了她个人的成熟的小说文体形式。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最重要的特质,我们也就忽略了这位女作家孜孜以求的艺术建树,我们也就会错过在中国现代女性写作传统中如此可贵的一个新要素。
  文字,是文学作品诉诸读者的审美情感和认知活动的最原初的物质形态。它直接体现着作家的情感心理和作品的艺术风格。在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不同艺术风格的女作家都呈现出不同的语言特色。如冰心的清莹圆润、蕴藉空灵,丁玲的细腻直白、激切酣畅,庐隐的凄丽悱恻、感伤沉郁……,均各呈异彩,各有千秋。而萧红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别具一格,表现为超常规的句法形式及由此而来的新鲜自然、稚拙浑朴的美学意趣,形成了独特的“萧红味”。
  读萧红的小说,最初最直接的感受便是她超常规的文体语言。她并不是按照常人的思维循规蹈矩地写,而是以一种极自然的陌生语言去描写她所熟悉的一切,借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非常的生疏,又非常的新鲜”(《九一八致弟弟书》)。比如《王阿嫂的死》中的首段文字:

  “草叶和菜叶都蒙盖上灰白色的霜。山上黄了叶子的树,在等候太阳。太阳出来了,又走进朝霞去……
  这里,不说霜覆盖了草叶和菜叶。而说草叶和菜叶都盖上霜;不说山上的树黄了叶子,而用一个修饰语来修饰中心词“树”,让它去“等候”太阳;不说太阳被朝霞挡住,而说它“走进朝霞去”。显然,前者都是日常的语言,而后者则多少都超乎规范了。这就给读者带来了一种生疏感和新鲜感——一种“明丽和新鲜”
  萧红对语言的超常规运用既表现为新鲜、生疏,同时又表现为直率、自然。萧红语言的直率首先表现在她率性而言,以她特有的童心观照世界时对这个诗意世界不加雕饰的语言描绘。这里有《牛车上》中的三月春阳,有《后花园》中的六月鲜花,有《小城三月》中的初春原野等等,它们都是一个个儿童眼中的世界,毫不雕饰,秀韵天成。同时,这种直率的语言又表现出自然的特点,因为直率,毋庸伪饰、矫情,就更显得自然质朴。在萧红的文学语言中,直率和自然这两种特性是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萧红的小说语言清纯童稚,拙朴天成,纯而多韵,拙而能巧;于浑朴中带有隽逸的色彩,在清纯中内蕴醇厚的意韵,从而成为“萧红体”小说叙述风格的重要特征。
  萧红在本质上是一位自传型和情感型的作家,她认为“一个题材必须要跟作者的情感熟悉起来,或者跟作者起着一种思恋的情绪”。【33】正是基于这样的审美意识,自传式叙事方法才成为萧红自觉的选择与追求。在她的小说中,这种自传式叙事方法主要体现在下述的两个方面:
  首先,是自传性的怀旧笔调。
  萧红最成功、最富艺术魅力的作品,大多是那些融进她个人生命体验和生活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如《后花园》、《家族以外的人》、《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它们均无一例外地运用了自传性的怀旧笔调,通过回忆的方式,“以我观物”叙事记人,写景状物。
  萧红之所以如此执着地运用自传性的怀旧笔调,缘于其一种自觉的创作观。一般说来,与现实贴得太近,常常不容易把握住生活的本质与内涵;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适当的审美心理距离以后,才有可能看清它的全部价值。因此,萧红非常重视“思索的时间”,她曾以雷马克的创作为例强调了这种时间距离的重要性【34】。正是这种心理距离,使她有充分观照和反思的时间,从而为她深入地揭示生活以至人生的真实底蕴创造了条件,她的自传性怀旧作品因此获得了巨大成功。此外,这种适度的心理距离不但为萧红提供了一种“思索的时间”,而且也为她提供了一个题材与她的情感熟习的时间。萧红也是这样认为的,题材与情感的熟习,“这多少是需要一点时间才能够把握的。”【35】而这里所说的情感不再是简单的原始情绪,而是较高层次上的审美情感。由于萧红在时空上已远离故事中的题材、人物和环境,过去的一切已经经过时间的过滤与沉淀,这就使她能够抽身事外,而以一种审美静观的态度去回忆,用怀旧的笔调将自己的原始情绪升华为一种审美情绪,并进而与题材溶为一体。《呼兰河传》回忆的是故乡呼兰河的平庸的生活,刻画的是动物般生存着的人们,但这里“仍然有美,即使这美有点病态”。【36】


京派小说的理论主张?李劼人“大河小说”的写作特点?萧红小说的文体特点...
二,追求纯正的文学趣味,对抗文学的商品化。 在30年代的政治历史语境中,京派作家无疑是处在边缘的,因为左翼要求文学为政治服务,海派主张文学商品化,而他们的主张与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他们所追求的文化价值和人文理想,他们对人的尊严、对和谐生命境界的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固守,都具有某种永久的启示意义。 李劼人作品最...

新小说派作家的具体理论观点有哪些?
新小说派作家的具体理论观点并不完全一致,罗伯·格里耶认为小说应主要描写物质世界,应把人与物区分开来,不在作品中表达道德判断和思想感情。萨洛特主张小说的主要目的是透过平凡琐碎的日常生活,表现“潜在真实”。但该派作家都认为,小说不应以塑造人物性格为中心,不应按因果律和时间顺序去写一个从头...

京派的文学思想是什么?
1、着力描写淳朴、原始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如沈从文所描写的湘西世界人物,都那么淳厚、真挚、热情、善良、守信用、 重情义,自己生活水平很低却那么慷慨好客,粗犷到带点野蛮却又透露出诚实可爱,显示出一种原始古朴的人性美、人情美。2、京派小说把东方情调的诗情画意融合在乡风民俗的从容隽逸的描述中...

海派的文学追求和艺术主张
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海派小说主要是以描写都市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家和作品有初期海派的叶灵凤的《紫丁香》、第二代海派新感觉派的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和茅盾的《子夜》、张爱玲《金琐记》《倾城之恋》。海派文学大...

创造派的文学主张
本文以创造派的文学主张为核心,研究其特点、内涵和发展历程。特点 创造派文学以诗性为首要特点,即以诗情感染人,以诗般的语言打动人心,致力于发掘文学与诗的内在联系,反对陈腐和僵化的文学。其次,以矛盾冲突的主题为主,表现人类历史开发性的现代性,强调文学的社会意义,并探索人类自然的动态。第三...

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理论有哪些主要内容罗伯格里耶的新小说理论有哪些主...
4、他的论文《未bai小说的道路》(1956)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1958),被称之为新小说派的宣言。5、新小说派又称“反传统小说派”,20世纪50年代出现于法国文坛,开始不被理解,60年代后逐步扩大影响。6、新小说派认为传统的文学创作方法无法表现动荡、变化的现实和人的主观世界,因此主张革新...

新小说派的作家有什么独特的观点?
他们认为传统的小说技法已经失去了活力,小说家有必要运用“非人格化的”语言客观冷静地表现事物,把人物作为表现某种心理或状态的“临时道具”。常用冷静、明确和像摄影机一样忠实的语言,在叙述上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主要作品有萨洛特的《马尔特罗》、《天象仪》,罗伯-格里耶的《橡皮》、《在迷宫中》,...

新小说派
查看答案解析 【正确答案】 新小说派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蜚声西欧、美国、日本及东欧的文学流派。它既没有严密的组织,又没有统一的文学主张。其出现以罗伯-格里耶1953年发表的小说《橡皮》为标志。新小说派作家认为,世界是荒诞的、虚无的和不真实的,以描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

什么是浪漫感伤派小说?请说明这种派别小说的出现时间,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1921-1927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1、 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2、 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3、 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被大量翻译。4、 社会黑暗,封建...

外国现代小说流派特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介绍
起初,他们并没有明确的理论主张,只是在“反传统小说”的大前提下,各自作自己的创作试验。1956年到1958年,法国作家阿兰·罗伯一格里耶先后发表了《未来小说的道路》和《自然、人道主义、悲剧》两篇论文,系统地论述了小说创作反传统的主张,被人们看作是“新小说派”的理论宣言。 新小说派认为:当今时代变了,工业...

定海区18064442811: 大河小说对现代历史小说叙事模式的贡献是什么?
宥江仙林: 李劼人第一次在长篇历史小说领域内实现了内形与外形的革命.在外形方面第一次打破了结构上的章回体例,使“大河小说”实现了对中国历史传奇的超越.在内形方面第一次将我国长篇小说发展的两大类型,即:历史传奇与世情小说融会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文学新的历史小说模式.这种模式不同于中国传统的历史小说,也有别于西方的历史小说.是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崭新的历史小说形式,对后世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参考) 他以社会世俗生活画面反映历史本来面貌的可信性,并从西欧十九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找到渊源,以世情小说手法书写历史进程.

定海区18064442811: 什么是大河小说 -
宥江仙林: 大河小说:原是法国文学中的一种形式,特指那种多卷本连续性并带有历史意味的长篇巨著.李劫人曾留学法国,受其影响.30年代中期,他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发展变迁为基本线索,完成了三部曲式的历史性宏篇巨著《死水微澜》、《暴风雨前》、《大波》,具有宏伟的构架与深广度,被人称为是"大河小说",其长篇巨著亦被称为"小说的近代史".

定海区18064442811: 《大河小说三部曲》谁写的 -
宥江仙林: 黄娟

定海区18064442811: “五心不做主”的意思是什么?
宥江仙林: “五心不做主”指心烦意乱,没 有主张.五心:心思.出处:李劼人《大波》 一部四章五:“在关外搞久了,手搞滑了,输 得五心不做主,连青红皂白都分辨不清 了!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