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特点和史学发展主要成就。

作者&投稿:牛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书画成就有哪些~

还有沈括的《梦溪笔谈》、郭守敬的《授时历》等等

沈括

沈括(1031—1095),字存中,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杰出的科学家。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青年时代即在沭阳(今属江苏)任主簿,大力修治沭河,灌田70万亩。宋仁宗时中进士,授职扬州司理参军,因熟悉天文学,还命其兼管司天监事,负责观测天象和修订历法,提出了与现今阳历相似的“十二气历”。宋神宗时参加过王安石变法运动,时常出京到各地察访新法实施情况,先后到过两浙、河北等地,还奉命出使过辽国。每到一地,都留心观察自然风物和风土人情,随时做记录。他由浙江雁荡山的地形,认识了水的侵蚀作用;从太行山岩石中海洋生物的遗迹,推知山东的陆地原为海洋。他博学多才,对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和历史、考古等都有较深的研究。晚年,定居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修筑梦溪园,举平生见闻,撰《梦溪笔谈》一书。

《梦溪笔谈》

《梦溪笔谈》是沈括集科学研究、社会考察、文史掌故以至街谈巷议、奇闻异说等,兼收并蓄写作而成的。该书完成于11世纪末。包括《梦溪笔谈》26卷,《补笔谈》3卷,《续笔谈》1卷,共30卷。全书分为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术、书画、技艺、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共17目,609条,是一部综合性的著作。其中最有价值的是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部分,有二百多条,包括天文、历法、地理、制图、地质、气象、数学、物理、化学、水利、建筑、冶金、医药、农业、动物、植物以及武器制造等,足以反映北宋的科学水平。

郭守敬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顺德邢台(今属河北)人。元朝天文学家和水利专家。他的祖父郭荣“通五经,精于算数水利”。郭荣曾让郭守敬拜当时天文、地理专家刘秉忠为老师。郭守敬32岁那年,刘秉忠的老同学张文谦将郭守敬推荐给元世祖。元世祖召见郭守敬,郭守敬面陈发展华北水利的六项建议,每奏一项,元世祖都叹曰:“任事者如此,人不为素餐矣。”当即授提举诸路河渠。不久,郭守敬随张文谦视察宁夏一带,修复了不少古渠,提升为都水少监。

元朝初期,承用金朝的大明历。大明历的误差已很显著。至元十三年(1276年),元世祖下令由太子赞善王恂、都水监郭守敬领导,设立太史局,召集南北历官,修订新历。并且命御史中丞张文谦、枢密副使张易主管此事。王恂主要负责历法本身。郭守敬主要负责仪器和观测。郭守敬创制了近二十件天文仪器,主持了大规模的测量,他自己也作了许多观测。经过四年努力,新历告成,被命名为《授时历》,于至元十八年(1281年)颁行。就在这一年,王恂病故,当时尚有许多材料尚未整理定稿。郭守敬花了两年时间,最终写成定稿。

晚年,郭守敬又转归水利工作。至元二十七年(1291年)春,他领导整修大都至通州的运粮河,经一年多的时间,运河修通,定名通惠河。为了解决通惠河水源不足的问题,郭守敬主持修筑了白浮渠,“引北山(今北京昌平神山)白浮泉水,西折而南,经瓮山泊(今北京昆明湖),自西水门入城,环汇于积水潭”。充足的水源,保证了漕粮船只可以直接驶入大都积水潭,积水潭上出现了“舳舻蔽水”的盛极景象。




中医成绩显著.


宋元时期,隋唐两代兴起的国家对医药进行管理与教育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与发展。

宋代的医学管理机构与教育机构是分开设立的,新设翰林医官院是管理机构,太医局则是医学教育机构,这与唐代有所不同。元代以太医院为管理机构、医学提举司为教育机构,名称虽不同,路子是一样的。

作为国家的医学教育机构,对医学的分类是整个医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对医学发展起促进作用的重要因素之一。

唐代的医学教育分为四科:医科、针灸科、按摩科、咒禁科,显然较为粗糙。宋代分为九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咽喉科、疮肿兼折疡科、金镞书禁科,比唐代一下子多了一倍以上。元代更是增加到了十三科:大方脉科、风科、针灸科、小方脉科、眼科、产科、口齿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疮肿科、杂医科、祝由科、禁科,是唐代的三倍多。

从唐代到元代,医学分科的发展速度相当之快。这种快速的发展,正说明原来的不成熟。而从元代再往后,分科的速度又趋缓,则表明了宋、元时代是从不成熟到成熟的重要时期。

医学分科的成熟与精细,对于医学人员的专门化、技术的精益化,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国家对医药技术发展更直接的促进措施,是国家组织编纂医药著作,主要是本草类与医方类的医书。

在本草方面,宋政府先后编撰了《开宝本草》、《嘉佑本草》、《图经本草》。此外,根据当时唐慎微私人撰修的《证类本草》三次加以重修而出版枣《大观经史证类备用本草》、《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绍兴校定经史证类备急本书》,成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以前最优秀的本草类著作。

在医方方面,先后组织编纂了《神医普救方》1000卷、《太平圣惠方》100卷、《圣济总录》200卷,成为收方最多的著作。

编纂这样的大型医药书籍,一般的私人自然是无力组织进行的,而它们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由国家组织编纂医书,其功至伟。

北宋景佑二年(公元1035年),宋仁宗下诏编修院设置校正医书局,组织校正出版重要的医书。这是个重要的举措,对于重要医书的出版起了保证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系列促进医学发展的举措。

如北宋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翰林医官院铸造了俞穴铜人两个,作为针灸教学与考试医生之用。这两个铜人的声名甚至传到了金国,以至在高宗建炎二年金宋议和时,金方居然将索要铜人作为议和的条件之一。

又如,北宋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在开封设立了太医局卖药所(又称熟药所)。接着,又陆续在各地开设和剂惠民局(简称惠民局或和剂局)。这种药局既卖药也看病,完全是现代国立医院门诊的雏形。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创举,因此,元、明两代也依然采用。

在国家对医药事业的大力推动下,整个国家的大形势对医药的发展极为有利,从而为这时期的医药科学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有利条件。

二、迟迟成形的法医学与艰难起步的解剖学

法医检验,是对凡有人生伤亡案件进行审理的首要而重要的步骤。

在《礼记·月令》、云梦睡虎地秦简律书中,都有临案勘察伤亡情况的记录,这是我国最早的法医萌芽状况。

法医学的起源虽早,但成形较迟。据说在北齐有徐之才的《明冤录》,是我国最早的法医学专著。但这部书不久就失传了,具体内容无从知晓,反映出法医这一学科依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没有成形。

但经历了千余年沧桑磨炼考验,法医学成形的时刻有幸降临在五代至北宋时期。

五代时期,和凝、和□父子联手撰著了《疑狱集》(公元951年)。

到两宋时期,这类著作犹如雨后春笋一般一下子涌现出了许多部,如无名氏的《内恕录》、郑克的《折狱龟鉴》(公元1200年)、桂万荣《棠阴比事》(公元1213年)、赵逸斋的《平冤录》、郑兴裔的《检验格目》等等。在淳佑七年(公元1247年)诞生了一部汇集众说,体系完整的法医学名著枣《洗冤录》。

《洗冤录》,又名《洗冤集录》、《宋提刑洗冤集录》,五卷,宋慈撰著。

宋慈(1186??249),字惠父,福建建宁建阳童游里人,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进士。宋慈长期职事政务,尤其是历任广东、江西、湖南等处提刑,对于法医学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

《洗冤录》卷一载《条令》等4篇,总论法医的法令原则与基本方法;卷二载《初检》等12篇,讲述各种尸体的情况与尸检方法;卷三载《验骨》等5篇,卷四载《验他物及手足伤死》等10篇,卷五载《验罪囚死》等22篇,都是讲述各种伤亡的状况与原因,以及尸体发掘、救死方法等。

宋慈对法医的重要性、法医的职责,有许多重要的论述,对法医的责任心尤其重视,强调必须不惧脏累,"审之又审,不敢萌一毫慢易心"。

宋慈指出,法医的工作程序应该是:到达现场后,先要进行对有关人员的询问,再记下尸体的位置,验看周围场所,最后进行尸检。

宋慈对于各种伤亡的鉴别极为精细、准确,对自杀、他杀、病故的区别十分精细和准确。

如,对于吊尸,宋慈指出:要仔细观察吊起的现场与被吊者颈部的情况,还有绳索的情况。要注意吊的高度、绳子的结法、上面有没有尘土、绳子是否移动过。如果是死后遭绳扎的,死尸上就没有"紫赤"、"血 "而只有"白痕"。

其他如溺死、烧死、自刑与杀伤等等,都有详细的阐述。

在书末,还附有各种救死方。如人工呼吸、用明矾蛋白解砒霜毒等等,有些至今仍在使用。

《洗冤录》是一部集大成的法医著作,既是《内恕录》等著作的经验总结,也有宋慈自己的经验心得,达到了一个相当系统而高超的水平,标志着我国古代法医学的正式形成。

在《洗冤录》问世后直到西方近现代法医学传入以前,它一直是古代中国法医学的指导性著作。在现代,《洗冤录》已经被译成荷、法、德、日、朝、英、俄等多国文字,真正成为了世界法医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与法医事业紧密相关的是解剖尸体的工作。

在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尸体解剖是一件不足为奇的医学工作,对于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在古代中国却是一个不见于明文的"禁区",是一个不可逾越一步的"雷池"。

但历史记载在宋代有两次尸体解剖,而且绘成了图谱,难道是这"禁区"与"雷池"从此就被打破了?

第一次尸体解剖是在庆历年间(公元1041?048年),由画工宋景绘成《欧希范五脏图》。

第二次是崇宁年间(公元1102?106年),也由画工绘成图,经医生杨介整理校对,著成《存真图》一卷。

这两幅图的原件都没有能流传下来,但《存真图》的图谱被元代孙焕的《重刊玄门脉诀内照图》录用而保存了下来,多少还能让后人有些幸运感。

从当时的记载来看,解剖是成功的,记载的内容是基本正确的,所存的图虽然疏略粗糙,但价值依然极高,因为这毕竟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著。

可从此以后,人体解剖又在中国销声匿迹了。于是,不由人们要探究宋代解剖的人体究竟是什么人。

幸好在文献中有据可查,才使后人不致永远被蒙在鼓中。第一次被解剖的,图名中写得很明白,姓名是欧希范。欧希范是何许人呢?原来他本是广西的一位农民起义领袖,被统治者诱杀后,又被剖腹刳肠(参见郑景壁《剧读录》)。第二次被解剖的,人名已经无从可知了,但也可能是一位农民起义者(杨介《存真图》自序。皆录自《中国医籍考》)。

由此可知,宋代的解剖实在是偶尔为之的特殊例子,"禁区"与"雷池"并没有被打破,一切依然如旧。

然而,正因为如此,宋代的两次解剖,在中国传统的医学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价值。

三、金、元四大家

这一时期,临床医学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名医与流派层出不穷。达到这一时期最高水平的、最负盛名的,则是著名的"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即刘完素、张从正、李杲、朱震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既恪守《内经》、《伤寒》的传统体系,又各有所创新,形成各自的风格。

1.刘完素

刘完素(公元1110?200?年)字守真,河北河间人,人称"刘河间"。

刘完素一生嗜好医学,不愿为官,坚持在民间行医。由于他医德高尚,医技精良,深得民众欢迎。他一生医著甚多,有《素问要旨》、《宣明论方》、《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药证》、《伤寒直格》、《医方精要》、《三消论》等。其中《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与《三消论》两书,后人疑为托名之作。

《素问要旨》,主要论述五运六气。《素问玄机原病式》是将《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加以引申、发挥,从而确立他的火热立论的主张。《宣明论方》也是在于阐发他的运气之理。《伤寒直格》是将致病机理中的寒、热二症加以区分,并继续主张他的热病之长。

总的来看,刘完素在运气学说上颇有发展,强调运气的"常"与"变"应该辩证相待。在致病机理上,对火、热的因素更有心得,治疗也以寒凉药物的运用为长,故有"寒凉派"之称。

2.张从正

张从正(1156?228)字子和,自称"戴人",睢州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兴定中(公元1217?222年)曾任太医,但不久即辞去,亦在民间从医。

张从正的著作较少,今存仅《儒门事亲》一书。

《儒门事亲》15卷,由零散的10种著作合成,为后人所编。前3卷是原本《儒门事亲》,张从正原著。其余部分是他对学生麻知几、常仲明等"讲求医里"的实录,由麻氏等编辑成书。

除前3卷《儒门事亲》外,其余卷4?为《直言治病百法》,卷6~8为《十形三疗》,卷9为《杂记九门》,卷10为《撮要图》,卷11为《治病杂论》,卷12为《三法六门》,卷13为《治法心要》,卷15为《世传神效名方》,另有《三复指迷》1卷,文已佚失。又,《撮要图》后附有《扁鹊华佗察声色定生死诀》与《病机》,在《治病杂论》后附有《河间先生三消论》,最后附有《太医先生辞世诗》5首。

张从正的医学思想沿着刘完素的思路而又有所发展,他赞从刘完素一直信仰的"六气致病"说,把各种疾病的主要致病因素归于六淫的邪气入侵,在治病原则上很自然地以"攻邪"为主,补养为次,在具体治疗手段上也就以汗、吐、下这三法为主,甚至认为攻就是补,于是得了"攻下派"的称呼。

张从正的医学风格十分鲜明,三法的运用有独到之处,但他的"速攻"之策颇招致异议,因此对他的评价往往赞扬与批评兼而有之。

3.李杲

李杲(1180?251)字明之,晚年自号东垣老人,河北真定(今河北正定)人。

李杲出身于"赀富乡里"的财主之家,因母病死于庸医而立志学医,拜张元素为师,学成后名在其师之上。

李杲的医学著作有《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脾胃论》、《医学发明》、《用药法象》等。

李杲的行医特点非常鲜明,他的医学思想集中在脾胃诊治上,他以传统的五行理论"脾胃为土"枣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为基础,建立起他的理论:(一)元气为人生之本,脾胃为元气之源;(二)脾胃之气必须升降有序,序乱则致病;(三)火为元气之贼,治则以"甘温除热"为主。

李杲这一思想,是与"外感"论相反的学说,因此他力主内补除病。他的这种偏重于内的倾向,也在获得好评的同时招致了某些批评。

4.朱震亨

朱震亨(公元1281?358年)字彦修,义乌(浙江义乌)人,人称丹溪翁。

朱震亨学初宗文,后因母病、师病而改学医,44岁始师从刘完素再传弟子罗知悌。学成后,又深研《内经》、张仲景、张从正、李杲等学说,参以《易经》太极之理,作"相火"与"阳有余、阴不足"之论,名声始传于四方。

朱震亨的著作有《格致余论》、《局方发挥》、《伤寒辨疑》、《本草衍义补遗》、《外科精要新论》等,以《格致余论》与《局方发挥》最为著名。

朱震亨最著名的思想就是"相火"与"阳有余,阴不足"理论。

"相火"论的要点为:(一)人有居火(心火)与相火(在肝肾、膀胱、三焦、心包、胆)。(二)相火主动,所以能生生不息。(三)相火为元气之贼。

"阳有余,阴不足"论的要点为:(一)天地、人身都是"阳有余,阴不足"。(二)相火易动,故阴易泄,故阳更有余而阴更不足。

朱氏的这一思想,是刘完素火热说的新发展,因此他的医术强调滋阴降火,并创制了"越鞠丸"、"大补阴丸"、"琼玉膏"等养阴膏丸,从而得到了"滋阴派"(或称"养阴派")之名

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史的第二个时期,可以说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它的童年过去了,它长大成人了,它做出童年时期所做不到的事情。
这个时期出现了两部史学巨著:司马迁的《史记》和班固的《汉书》。特别应当指出来的,《史记》是史学领域里有意识地要“成一家之言”,而在史学实践上也做到了“成一家之言”的第一部史书,在历史观点、史料搜集、文字表述上都有显著的成就。这是中国史学已成长起来的显著标志。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特点和史学发展主要成就具体如下:

一、史学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史学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1、官修史籍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宋朝设立国史院,实录院,会要所等机构负责修史。宋代官修史籍体裁有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多种,官修史籍记述之详,篇幅之大,超过汉、唐等盛世。元朝中央有翰林国史院、艺文监等机构负责修史,所修史书种类很多。

2、私人撰述活跃

宋朝近三百年的时间裏,文化发达,私人修史之风盛行,除了私家撰述的当代史以外,还有通史、制度史等史书。元朝对境内各民族不进行思想控制,促成了私人撰述史籍的活跃。私人撰述的史籍包括前代学术总结,典章制度、通史、当代史等。

3、宋元时期,儒士,学者的诗文集成为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大多数知名儒士,学者的诗文集保留下来,这些诗文集或由本人撰稿或由其后代门人整理,数量非常庞大,内容涉及当代史实、典章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成为我们认识宋元历史的重要参考。

4、方志成为宋元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

宋元方志的修撰已近完备,不仅中央政权重视全国性的总志编撰,地方政府也支持地方志的修撰。现存宋代方志有近三十种,元代方志也有近十种。

5、游记体史籍大量增多

一些使臣将出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当时人们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参考。宋朝以后,蒙元王朝疆域广大,与周边国家联系紧密。因此更多的学者、使臣、旅游者、商人包括一些外国人有游记留下来。

6、非汉文史籍开始出现

元朝非汉文的史籍变多,元代通用蒙文藏文,波斯文也在不同场合使用。这些非汉文典籍的敍事方式,关注的重点与汉文典籍不同,既可以与汉文史籍相印证,也可以补充汉文史料的不足,使宋元史学更加丰富多彩。

二、史学发展主要成就

在宋元王朝统治的四百多年的时间裏,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宋朝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进入高度繁荣时期,元朝统一以后大量外来文化流入中国。文化的交流与涵化日益活跃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元时期对前代史学成果的总结与整理有较大成绩,司马光编成巨著《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新局面。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对此前历代典章制度进行了总结。



宋元史学发展的特点 与成就
在宋元王朝统治的四百多年的时间裏,中国社会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宋朝以儒学为中心的传统文化进入高度繁荣时期,元朝统一以后,大量外来文化流入中国,文化的交流与涵化日益活跃,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一时期的史学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第一,官修史籍体裁多样,内容丰富.五代时期,虽然战乱不断,历代仍然沿袭唐制,设立史馆,编撰历代皇帝实录及前朝正史.945年后晋宰相赵莹完成唐书(史称旧唐书).宋朝设立国史院,实录院,会要所等机构,宰相兼任「监修」或「提举」,负责修史.宋代官修史籍体裁有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多种,官修史籍记述之详,篇幅之大,超过汉,唐等盛世.宋孝宗在位时编撰的日历,达二千卷,宋代官修的会要内容也同样丰富,现存宋会要辑稿仅为当时官修会要的残本.辽朝在圣宗时期设立国史院,置监修国史,学士,修撰等,修撰实录,起居注,辽朝诸帝的实录,成为以后元朝编修辽史的重要依据.金朝也重视设官修史,设立记注院掌修起居注,秘书监属下设立著作局,掌修日历,国史院掌修实录和国史.西夏也有专门的史官和修史机构,只是所修实录,国史失传.元朝中央有翰林国史院,艺文监等机构负责修史,所修史书种类很多,主要有:历朝实录,前朝正史,权臣传记,法典,政书等.
第二,私人撰述活跃.宋朝近三百年的时间裏,文化发达,私人修史之风盛行,除了私家撰述的当代史以外,还有通史,制度史等史书.元朝对境内各民族实行「各仍其俗」的政策,不进行思想控制,促成了私人撰述史籍的活跃.私人撰述的史籍包括前代学术总结,典章制度,通史,当代史等,内容非常丰富.
第三,宋元时期,儒士,学者的诗文集成为史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大多数知名儒士,学者的诗文集保留下来,这些诗文集或由本人撰稿,或由其后代,门人整理,数量非常庞大,内容涉及当代史实,典章制度,经济发展,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内容,成为我们认识宋元历史的重要参考.
第四,方志成为宋元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成果.宋元方志的修撰已近完备,不仅中央政权重视全国性的总志编撰,地方政府也支持地方志的修撰.现存宋代方志有近三十种,元代方志也有近十种,涉及的地方有江苏,浙江,上海,福建,广东,山东等地.
第五,游记体史籍大量增多.宋朝与辽,金,西夏,蒙古等政权对峙,使臣往来频繁,一些使臣将出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游记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当时人们认识少数民族政权的重要参考.宋朝以后,蒙元王朝疆域广大,与周边国家联系紧密,因此,更多的学者,使臣,旅游者,商人,包括一些外国人,有游记留下来.南宋赵珙,彭大雅,金朝乌古孙仲端,蒙元时期耶律楚材,邱处机,张德辉,刘郁,周达观,徐明善,刘佶,以及外国商人,教士,使者马可·孛罗(Marco polo),普兰诺·迦宾尼(Plano Carpini),鲁不鲁克(Rubruquis),伊本·白图塔等,都有游记传世.
第六,非汉文史籍开始出现.辽,金,西夏政权分别创立了契丹,女真,西夏文字,一些相应的文字资料也流传下来,特别是西夏文献资料,内容比较丰富,涵盖政治,法律,社会经济,佛教多个方面.元朝非汉文的史籍更多,元代通用蒙文,藏文,波斯文也在不同场合使用,於是从元朝开始,一些蒙,藏等文字写成的典籍开始出现.另外,在蒙古帝国控制的西域等地,更是出现了一些卷帙浩繁的波斯文史学著作.这些非汉文典籍的敍事方式,关注的重点与汉文典籍不同,既可以与汉文史籍相印证,也可以补充汉文史料的不足,使宋元史学更加丰富多彩.
此外,宋元时期对前代史学成果的总结与整理也有较大成绩,司马光编成巨著资治通鉴,开创了编年体通史的新局面.宋郑樵的通志,元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对此前历代典章制度进行了总结.


宋元时期中国史学的特点和史学发展主要成就。
一、史学的特点 这一时期的史学形成了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官修史籍体裁多样,内容丰富 宋朝设立国史院,实录院,会要所等机构负责修史。宋代官修史籍体裁有日历、实录、会要、国史等多种,官修史籍记述之详,篇幅之大,超过汉、唐等盛世。元朝中央有翰林国史院、艺文监等机构负责修史,所修史书种类很...

中国古代史学家有哪些特征?
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具有以下特征:注重史料的研究: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非常重视史料的研究,并且创造了一些史料编纂方法,如「元」、「明」等,以便更好地收集和研究历史资料。强调史学的客观性:中国古代的历史学家重视历史学的客观性,并努力避免个人情绪和偏见对历史学的影响。重视历史的整体性:中国古代...

中国文学史上各个朝代的特点是什么?
明代文学主要成就是小说和戏曲。明代小说无论长篇还是短篇都呈现了空前的繁荣。产生于元末明初的长篇历史小说的《三国演义》开辟了章回小说的先河。与英雄传奇小说《水浒传》一道总结历史,反映深刻现实。清代文学是中国封建社会总结时期的文学。样式繁多,各具特色,以小说成就最大。作者着意对社会现实、人生...

介绍元朝政治的特点及文化的成就能不能稍微详细点
促进了中国的国际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对外影响最大的王朝是唐朝和元朝.但是,如果从对外影响范围、往来国家数量和国际地位角度比较,唐朝与元朝是无法比拟的.优惠的通商政策、通畅的商路、富庶的国度、美丽的传说,使元朝对西方和阿拉伯世界的社会各界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上都、大都、杭州、泉州、广州已具有国际化都市的...

中国古代史学完善
在五代宋元时期,中国古代史学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以其编年体裁展示了历史的连续性;郑樵的《通志》和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则分别在纪传和典制体裁上取得了显著成就。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作为纪事本末体史书的典范,更是增添了史学的多样性。这一时期的编撰工作,...

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时代特征
秦汉唐宋元明清的时代特征:封建专制不断加强。秦:15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朝代,是由战国后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汉:409年,汉朝(前202—8年,25—220年),分为西汉和东汉,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29位皇帝,国祚...

宋元时期史学领域的代表作有
《资治通鉴》,《通鉴纪事本末》。1、《资治通鉴》是一部由北宋著名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主编的中国古代编年体史书,是中国古代史学史上的一部巅峰之作。2、《通鉴纪事本末》是中国南宋史学家袁枢编纂的一部纪事本末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事本末体通史。

中国古代史学三种主要体例的差异和特色
自汉以后,中国史书(不包括笔记野史)的体制大致可以分为纪传体(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编年体(也有通史和断代史之分)和纪史本末体三类。如究其特点,则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 纪传体首创于司马迁的《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这种体例,以人物为中心,通过记叙人物的生平事迹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中的本纪、世家...

宋元时期的史学、文学、书画成就有哪些
宋、元是中国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从宋元时期开始中国史学的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基本上宋代开创了一些史学编著的新体例、新方法、新思想,后两者加以继承并发扬,但由于具体时代背景不同,两者又呈现出自己的特点。 宋代是中国封建时期史学的鼎盛期。当时由于内忧外患形式的加剧,“使得北宋最高...

中国古代朝代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现在已经更新完毕,希望大家好好利用,这个含金量绝对高。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与初步发展——先秦、秦汉时期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远古 禅让制、公天下 耒耜、刀耕火种、制陶、养蚕 原始文字、绘画夏商西周 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土地制度:井田制;耕作方式:奴隶集体耕作;生产工具:金石并用;手...

长汀县15078006233: 简要说明隋朝五代辽宋夏金元的时代特点 -
貊哄复方:[答案] 简单说: 隋朝是我国历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朝代.隋的统一,使社会秩序安定下来,隋朝开创或沿用前代的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和府兵制对唐朝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阶段特征是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具体...

长汀县15078006233: 宋元文化的表现有哪些 -
貊哄复方:[答案] 宋元时期,我国不仅在自然科学方面取得了辉煌成就,在社会科学领域也呈现出百花齐放、全面繁荣的局面.涌现出许多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把我国在史学、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推向一个新的繁荣阶段.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宋元时期社...

长汀县15078006233: 宋元时期的显著特征 -
貊哄复方: 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的主流与时代特征是: A.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B.政权分裂与民族融合 C.经济重心南移和民族关系发展 D.统一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答案:C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的学生对宋元这一时期特征的认识,需要学生对知识有个整体上理解升华的能力.宋元时期,虽有过民族并立与民族战争,但是这一时期由于政权统治者的一系列措施:议和、统一,促进了经济发展.尤其是南宋的临安城,元朝运河的开通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的主流是经济中心转移到南方,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故符合题意的是C.

长汀县15078006233: 8. 唐宋时期中国史学的特点 -
貊哄复方: 有严格的格律特点

长汀县15078006233: 高中历史关于宋元文化的全部内容归纳 -
貊哄复方: 宋元时期,我国古代文化在科学技术,史学、文学、艺术、体育、宗教等方面,均达到高度繁荣的水平.最突出的重大成就是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用于航海和火药在军事上的广泛应用,这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也是我国成为世界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之一.科学家沈括创制的“十二气历”和农业气象紧密结合,是当时先进的历法.郭守敬的《授时历》,与现在通行的公历基本相同,但比现行公历的确立早三百年.这些成就,不仅是古代科技高度发展的体现,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的先进地位.

长汀县15078006233: 宋元文化特点 -
貊哄复方: 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特点是 1.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 3.影响且促进了欧亚等世界文明的发展 4.开始总结传统科技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进一步繁荣的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的阶段,在科学技术方面有突出发展,对发展文明的进步起了重要作用.

长汀县15078006233: 宋元时期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 -
貊哄复方: 官府减小对商业的压制,商业贸易活动繁荣,期间,出现朱仙镇,,汉口镇,佛山镇等商业名镇.文化.经济的发展在这一时期较为迅速.

长汀县15078006233: 列举宋元时期的文学史学和艺术成就. -
貊哄复方: 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主编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二、宋词和优秀词人1.苏轼开创词的豪放风格2.著名女词人李清照3.辛弃疾发扬苏词的豪放风格三、元曲和关汉卿1.元朝的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2.元朝剧作家关汉卿及其代表作《窦娥冤》四、绘画和书法1.山水、花鸟、风俗画和《清明上河图》2.书画家赵孟3.“宋四家”和赵孟的书法

长汀县15078006233: 宋元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其历史发展主流是? -
貊哄复方: D 经济中心南移主要是因为都城的南移带来的发展机遇和由于北方战乱,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商人南移,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充足的劳动力,加之南方的自然条件较北方更为优越,因此在宋元时期内,经济中心较明显的南移. 民族关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战争带来的机遇.宋朝军事实力并不十分强盛,因此在边境问题上比较弱势,汉族与少数民族通婚、杂居的现象渐渐变得普遍.北宋王朝失败后,原先大片的北方的疆土以及那里的汉族进入了少数民族的统治范围,直至后来元朝的建立及在中华大地上的统治,少数民族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接受了封建文化及其通知方式.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民族关系有了较大的发展. 因此应该选择D选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