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的教育作用观和教育目的观

作者&投稿:宗政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洛克的教育作用观和教育目的观~

作为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洛克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对教育在绅士培养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洛克坚持“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与塑造,极为重视教育的作用,尤其是重视教育在形成人的过程中的作用。他在《教育漫画》中一开始就指出“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如果从教育的最广泛的概念来解释,洛克的这一论断基本上是正确的,是唯物主义的,完全不同于封建社会把人仅看作是遗传决定的产物,也不同与天赋观念等唯心主义的教育主张。但是,洛克并没能认识到教育与环境、遗传之间的辨证关系,更没能认识到教育受经济、政治制约的本质。然而,由于他否定了教育发展人的天赋观念或上帝在人心中植入先天的智慧种籽等神秘主义的说法,而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提出了教育对形成人的作用,这是有进步性的。此外,洛克还说到了教育的社会作用,使儿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不仅是父母的责任,而且对于国家的幸福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
  良好的教育便是儿童成长为绅士,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绅士。绅士必须是“有德行、有用、能干的人才”,必须具备“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等四种品质,“绅士需要的是事业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于国家的一个人物。”这些都反映了当时英国贵族-资产阶级统治者对自己的子弟的要求,要求他们必须具有上层社会所理解与要求的道德思想与行为;有开拓资本主义事业的广泛能力、机敏与自信;善于与人交接,在各种社交场合都具有高贵的文明的礼貌与仪态;并且具有多方面的学识,足智多谋等等。所以,培养绅士即是要培养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需要,又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资产阶级事业家。可以说,“绅士教育”理论是专门用来培养新一代统治者的理论。
  在绅士教育培养的途径上,洛克坚决主张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而只能通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来进行。孩子必须由父亲或聘请优良的家庭教师来培养。他认为,社会上“到处流行着粗野与邪恶”,青年到学校去,就会被“传染”而失去“纯洁”。另外,洛克还认为,当时的文法学校只知教授一些希腊文与拉丁文的知识,而不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礼仪与谦顺行为的培养,因而是不实用的。而且,学校中众多学生的家庭习惯、父母的人品也非常复杂而水平不齐,青年绅士在这里“日与顽童为伍,斗骗欺诈,无所不学”,就会与之同流合污,不能养成良好的的思想道德。另一方面,洛克也反对青年多与“没有教养、没有德行”的“下贱仆人”经常接触,以避免从他们那里学到粗鄙的“言词、诡计与恶习”。所以,洛克极力主张,凡是有经济能力请得起家庭教师的家庭,应不惜重金聘请具有良好品格,具有丰富的社会实际经验和良好的文化素质的人作为家庭教师,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起来也更迅速。总之,青年绅士所应具有的品质,在学校里是学不到多少的。
  洛克反对学校教育的见解,反映了自中世纪以来,英国贵族阶层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的阶级偏见。他认为当时只供统治阶层子弟入学的文法学校中的学生缺乏教养,成分复杂,会给绅士不良影响。由此可见他对一般学校教育的歧视。
  无论从洛克重视教育对发展人的作用,还是重视教育对国家发展的作用及他对教育目的的主张中都可以看出这些教育观念与他的阶级的、政治的意图密切相联的,具有阶级局限性。但是,值得肯定的是,在他的教育理论中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洛克提倡的绅士教育是培养统治阶级接班人的教育,不是全民教育,这受他时代局限性的限制。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教育被国际社会所选择以用来解决全球问题、迎接跨世纪挑战的重要手段之一。于是,扩大教育对象以至全民的全民教育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趋势。关于全民教育的背景情况,我们从个人、社会或国家及世界发展这样三个层面进行分析,这样层次比较明晰。
  首先从个人发展层面看,全民教育既是使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保证,又是使个人获得生存发展能力的基本手段。现代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平等,社会平等的核心是人的平等,而人的平等首赖社会能给予他们平等的教育,可以说这即构成了全民教育的最重要的具有政治含义的理论依据。法国认为:“如果学校本身不能消除标志着儿童与青年生活条件的不平等,那么它就应当对机遇均等作出贡献。”其实这种教育机遇的均等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包括生活条件在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不平等现象。
  其次,从社会或国家层面看,全民教育既是社会经济进步的必然结果,又是社会和国家走出危机、摆脱贫困、实现繁荣的必然选择。工业革命后,大工业生产促进了劳动的智化和生产的日益社会化。科学技术革命的结果进一步改变了劳动的结构,从而也对劳动者提出了更高的文化和技术要求,否则大生产社会因生产者素质低下而受到损害。全民教育正是顺应了现代社会大生产这样一种要求而应运而生的。有人预测:每提高相当学校教育一年的科技水平,平均掌握新技术的速度可加快50%,提出合理化建议的人增加6%。正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观认为:“义务教育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普及既不是'天赋人权'的实现,也不是资产阶级人道的普照,而是社会化大生产对劳动者技术文化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形成、发展的必然产物。”事实上,任何一个社会改善的先决条件就是要求构成这个社会的每个成员都要接受一定的程度的教育,因为教育通过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而决定了整个社会或整个民族的命运。
  我们说,全民教育是促进世界文明和共同繁荣的需要。由于经济、技术、人口等问题的全球性,解决任何问题已不是一两个国家所能胜任的,必须通过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国际行动方能使全球性问题得以解决,以使整个人类的利益得到保障。在这样一种社会条件下,我们有必要从全球的角度来看待教育,这样,教育也就不再只是满足个人和国家需要的一种手段了。它不仅需要通过全民教育,使贫困落后国通过治穷先治愚的道路摆脱贫穷落后,逐步向繁荣昌盛过渡,还要通过对人类所有成员施以诸如和平与合作的教育、参与和团结的教育、生态与环境保护的教育、同情与理解的教育以培养人们的全球意识并提高世界公民的整体素质。消除世界各国间、各地区的不平等、不稳定,在全球范围内采取一致的行动--全民教育,是不能不走的道路。当然,全民教育的产生不仅来自于个人、社会或国家及世界这样三个层面发展的需要,同时还来自于观念变化、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为全民教育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物质保证。
  全面教育就是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亦即教育必须向所有人开放,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概言之,全民教育包含如下内涵:一是教育的民主化,二是教育的普及化。
  1、教育民主化
  在教育改革的范围问题是上,人们认识到教育的发展不能像六七十年代那样只把注意力在普通学校和大学的学制上,而应当通过改革和改造使其首先满足多数贫困贫民的基本需要。随着教育对整个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教育的范围及其目的不再职能看作是少数个人的成果和收获,而应当为社会每个成员承担永久性义务。80年代教育改革的目的中,一个具有突破性的教育改革的目的就是消灭六七十年代教育制度中特有的教育不平等现象。这些不平等现象包括: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平等、教育基本设施增长速度的不平等、教育水平和成就的不平等、以及教育文凭和证书地位的不平等。其次,各国内部同样也存在必须改变的一系列教育不平等现象,如每个国家分配给城镇和农村的教育设备的不平等,在成人教育中对待男女的不平等,在正规学校教育系统里存在着阶级偏见等。
  而八十年代的情况是,上述诸多社会因素不仅仅以过去无与伦比的高速变化强给我们这个世界,这种变化使我们已有的知识体系与社会实际产生了不相一致并面临着体系上的突破问题,更需要我们予以重视的是由此导致的“在道德和精神领域内包括不平等可能日益加深,剥削可能更广泛,不公平的现象也可能更严重“的问题。真实基于这样一种变化,教育改革的实质就在于使教育能够成为一个解决不平等现象的、能够促进并反映一个成长的和公平的社会的独立的社会变因。
  事实上,教育民主化作为80年代国际教育改革的主流已被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接纳并成为一种共识。所谓教育民主化,其实质就是国家必须从政治上或法律上保证社会全体成员不论其地位、种族、性别等都有机会不受限制地受到教育。这一表述实际包涵了两层涵义:人人有受教育的权利;在教育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争取教育民主化的最重要的努力方式就是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
  在一些发达国家,由于较早追求民主政治并有较好的经济基础,故对教育机会均等的努力也较之他过要早,力度也大。在发展中国家,教育民主化正在成为各国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另外,在发达国家和包括发展速度较快的发展中国家已经注意到了教育民主化的质量问题并提出了教育民主化的更高目标:不仅教育机会均等,而且要达到教育效果均等。
  2、教育的普及化
  教育的普及化可以说是教育民主化的基本保证,没有教育的普及就根本不可能有教育机会的均等。只有实现了教育普及,人人才有可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也只有人人都获得了应有的教育,我们才能说这个社会已经迈向了平等的道路,因为教育机会均等是是社会平等的一个最基本的判断标准。然而教育的普及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阻力。在政治、经济地位和家庭背景都不平等的社会条件下,在条件歧视还未消灭的情况下,追求绝对的教育民主化和教育机会均等都是脱离现实的空想,要实现教育普及唯有依靠强制性效力的教育法规的建立,这个教育法规就是义务教育。故此,教育普及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义务教育制度的建立。
  所谓义务教育就是:国家根据法律规定对一定年龄范围的儿童所实施的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我国学者对义务教育从五个方面理解就是:国家有制定法律强迫人民在学龄期受教育的义务;国家有开办学校、任用教师、供应教材等便利儿童入学的义务;儿童及少年在学龄期有入学受教育的机会;家长有送子女入学受教育的义务;社会有缴纳捐税或集资兴办学校、发展教育的义务。
  全民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教育思潮之一,它主导了当前国际教育改革和努力的方向,体现了未来教育进步的发展趋势,是世界教育最宏大的目标之一。但全民教育目标的实现还是存在着许多困难的,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努力。

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二者之间的对比:

一、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卢梭、洛克、裴斯泰洛奇、福禄倍尔等人为代表。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依据个人需要来确定。
该理论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能、本性的需要决定的,教育的根本目的就在于使人的本能和本性得到自由发展;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评价教育价值应当以其对个人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衡量。
个人本位论兴盛时期,正是欧洲资产阶级进行反封建斗争的时期,它对反对宗教神学对人的思想禁锢,反对封建蒙昧主义强加于人的一切教育要求,提倡个性解放,尊重人的价值,具有历史进步意义。但是,个人本位论排斥社会对教育的制约,排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二、社会本位论是在19世纪下半叶产生的,代表人物有孔德、涂尔干、赫尔巴特等。其基本观点是主张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
该理论认为,个人的发展有赖于社会,教育结果也只能以其社会功能加以衡量,教育结果好坏,主要看它为社会贡献了什么,贡献的程度如何;教育的一切活动都应服从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教育除了社会的目的之外,没有其他目的。
社会本位论看到了教育目的受社会制约的一面是对的,但却完全否认了教育目的的个体制约性,因此也是不全面的。
三、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都是不正确的。只有将社会发展需要与个人发展需要统一起来,才是科学的。

扩展资料: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除了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外,还有教育无目的论、辩证统一论、生活本位论等。
“生活本位论”把教育目的与受教育者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他们或提出教育要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准备生活说”,或以为教育即是生活本身而提出“教育适应生活说”。这方面典型的代表是斯宾塞和杜威。
斯宾塞是19世纪中后期英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和教育家,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教育准备生活说”的思想(也称作“教育预备说”)。在斯宾塞看来,教育应当教导一个人怎样生活,使他获得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科学知识,为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
根据人类活动的重要程度,斯宾塞把教育排列成以下的次序:准备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间接保全自己的教育,准备做父母的教育,准备做公民的教育,准备生活中各项文化活动的教育。这是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体系的出发点。
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有限的学习时间条件下学习最需要知道和掌握的知识。他明确提出,教育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人们怎样生活,教会他们运用一切能力,做到“对己对人最为有益”。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正是不满于斯宾塞为完美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观而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校即社会”的著名观点。与斯宾塞不同,杜威反对将教育视为为未来生活的准备。杜威认为,教育就是儿童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
他说:“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 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因此,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因此,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这就是杜威关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著名的“过程说”。他认为,教育就是要给儿童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的条件;教育就是社会生活本身,是个人经验的不断扩大和积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个人本位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社会本位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生活本位论

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是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经验论的巨子,著名的教育思想家。 洛克出身于一个乡村律师家庭,父亲信奉清教,曾站在国会军方面参加过英国内战。洛克幼时受过严格的家庭教育,1646年入威士敏斯特中学受古典主义教育,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学习,1656年毕业后留校。曾先后担任希腊文、修辞学和伦理学等科目的教师。1665年,洛克离开牛津大学,被任命为英驻德公使馆秘书,翌年归国,结识了艾希利勋爵(即后来的莎夫茨伯利伯爵),担任他的秘书兼家庭教师和医师。
洛克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终结时期的思想家,他的主要著作是在1688年以后发表的。如其政治学巨著《政府论》和关于宗教信仰的著作《论宗教宽容的书信》发表于1689年,而哲学名著《人类理解论》则是在1690年出版的。这些著作都是论证1688年阶级妥协,为君主立宪制作辩护的。因而,恩格斯曾说:洛克“是1688年阶级妥协的产儿”(恩格斯:《致康·施米特1890年10月27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485页)。洛克思想中的这个基本特点,在其教育思想中也表现得极为明显。
在知识和观念的起源问题上,洛克反对天赋观念论,指出,人之初生,心灵犹如“一张白纸,上面没有任何记号,没有任何观念”(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240页)。观念既非生来俱有,那么心灵是怎样获得那么多观念的呢?洛克说:“我用一句话来答复这个问题,是从经验得来的。”(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240页)他断定“凡是存在理性中的,都已先存在于感觉中” (洛克:《人类理解论》,《十六~十八世纪西欧各国哲学》,第240页),一切知识都导源于感觉。
洛克把人们的全部观念归之于凭借感觉经验得来,这无疑是唯物主义的。但他并没有把它贯彻到底。他认为,人的观念除来源于感觉,即外部经验外,还来自于诸如知觉、思维、怀疑、信仰、推论、认识、意愿等心理活动,即内部经验。他说:“我们的心理活动是观念的另一个来源……当这些心理活动为灵魂反省和审查时,便供给理解以另一套观念;这一套观念是不能从外物取得的”(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56页)。洛克不理解心理活动也是离不开感觉经验的,不认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内在联系,从而把内部经验作为与外部经验并列的认识来源,这就陷入“二重经验论”,保留了唯心论的成分。
洛克在认识论上的不彻底性,还表现在他对上帝的看法上。他否认上帝的观念是天赋的,用幼儿没有上帝观念,许多无神论者根本否认上帝的存在,不少民族不知上帝为何物等事例加以论证。但他并不是无神论者,仍然承认上帝的存在,认为对世界事物的认识和理解,除了人们的心智能力外,“我们对于其他精神的最明白和最大的发现都是上天以默示的方法给予我们的”(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人民教育出版社,1963年版,第111页),把“神启”也看作认识的来源,这显然是唯心的。

洛克的绅士教育是有其渊源的,文艺复兴时期发端于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教育,虽仍带有贵族色彩,但它注重健康体魄的锻炼、举止仪态的修养、实用知识的掌握,这种德智体并重,造就身心和谐发展的人的新教育,较之中世纪培养出世僧侣和封建贵族的旧教育前进了一大步。因而它伴随文艺复兴运动在欧洲的普遍兴起,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并得到进一步发展。 《教育漫话》原为洛克与其友人爱德华·葛拉克讨论教育问题的通信,1688年后,为了帮助英国上流社会家庭用“最容易”、“最简捷”的方法培养青年绅士,洛克把信札加以编辑,于1693年公开发表,成为一本教育专著。
洛克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出发,高度评价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他把儿童天性喻为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可以任人随心所欲地涂写或塑造。在他看来,一个人所以成为这样或那样,决不是先天秉赋所决定的,而是后天教育的结果。他说:“凭着天赋的才力”和体质“做出伟大的事业”的人,或许会有,但为数极少。从现实生活看,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4页)。
洛克关于人之千差万别取决于教育的论断,显然过高估计了教育的作用,没有认识到遗传、教育、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但是他反对天赋观念,强调人不是生来就有优劣之分,而是受教育后才有好坏之别,这一思想在当时是进步的,它沉重地打击了封建贵族为维护等级差别而鼓吹的遗传决定论,为资产阶级要求政治平等、教育民主提供了理论根据。此外,它对18世纪的法国唯物思想家也发生了深刻影响,成为爱尔维修的教育万能论的思想渊源。
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绅士。他说:“绅士需要的是实行家的知识,合乎他的地位的举止,同时要能按照自己的身份,使自己成为国内著名的和有益国家的一个人物”(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78页)。他既要有健壮的身体,又要有“德行、智慧、礼仪和学问”。实际上,就是具有清晰的理智和坚强的意志,掌握经营工商业的知识与技能,仪态高雅,举止适度,通晓世故人情,善于处理公私事务,勤奋勇敢,既能满足个人幸福生活需要,又能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资产阶级事业家。这个教育目的反映出英国资产阶级新贵族培养新人的理想,与封建教育培养目标相比是进步的。但洛克的教育目的仍然保有封建贵族精神面貌的残迹,表现了他的妥协性。
洛克认为,绅士的培养决不能通过学校教育。因为第一,当时上层子弟进的文法学校是古典主义的,青年绅士“只能学得一点点希腊文和拉丁文”,不能学到治事处世的胆识与方法;第二,学校里的学生良莠不齐,成分复杂,让小绅士和那些没有教养的孩子交接,就会与之同流合污,性格变得乖戾、粗鲁;第三,学生人数太多,教师难以进行个别的细致考察,必然影响良好品格的形成。因此,洛克极力主张凡是请得起导师的家庭应不惜重金聘请具有严谨的性格、良好的礼仪、丰富的社会实际经验、较好的文化教养的人作为导师,对子弟施以个别教育,以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洛克说:“导师较之学校里的任何人必定更能使他的儿子举止优雅,思想刚毅,同时又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是合适的,而且学习也更容易,成熟也更迅速”(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51页,4页,5页,23页)。
洛克出于对当时英国学校中重视古代语文、轻视实际知识,重视形式、轻视内容的古典人文主义教育的不满,对学校采取了否定态度,这当然有其客观原因,但也暴露了他对学校教育的轻视,对上流社会旧传统的偏爱。洛克的保守立场在这里也有所反映。
洛克认为干练的事业家,必须受到身体、道德、智力等多方面的训练。他从经验论出发极为重视训练的作用,成为蒙台涅之后倡导训练主义最积极的教育家。

洛克十分重视体育,因为健康的身体是满足个人幸福,获得事业成功的前提条件。他说:“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这是对于人世幸福一种简短而充分的描绘”(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51页,4页,5页,23页)。又说:“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我们要能忍耐劳苦,要能出人头地,也必须先有强健的身体”(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51页,4页,5页,23页)。
怎样才算“强健的身体”?洛克说:“身体强健的主要标准在能忍耐劳苦” (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51页,4页,5页,23页)。据此,他坚决反对上流社会对儿童的娇生惯养,主张自幼开始就锻炼身体。
洛克娴于医理,并有实践经验,他从医学理论出发,详细论述了养护和锻炼儿童健康的一系列问题。
洛克指出,儿童的衣服宜宽大,以免束缚身体,影响发育。不论冬夏,衣着都不可过暖,使之习惯于气候的变化,经得起严寒酷暑的考验。儿童常戴帽子实有害身体健康,“脑袋戴得温温暖暖是最容易惹起头痛、伤风、发炎、咳嗽等等疾病的”(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6页,13页,19页),所以,白天晚上最好都不戴帽子。
常用冷水洗脚、洗澡是锻炼身体的好方法,它可以使衰弱者恢复健康,健康人增加体质和适应能力。
在饮食方面应粗食淡饮。洛克反对风靡当时上流社会的精食主义,主张多用牛乳、乳羹、稀粥、面包等,少吃或不吃肉类;禁用酒类或烈性饮料;饮食应有节制,用餐不宜定时,以适应开拓事业的需要。洛克强调培养节制精神,他说:“这种节制的精神无论在健康方面,在事业方面,都是十分必要的”(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6页,13页,19页)。
睡眠能增进儿童的生长与健康,应让儿童有充分的睡眠,并养成早睡早起,睡醒即起的良好习惯。儿童的卧床应是坚硬的,寝具应为棉絮,以锻炼其身体,洛克认为孩子睡在羽绒被褥里,必将消融其体魄,那简直是“虚弱的原因,短命的先兆”(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6页,13页,19页)。
洛克重视游泳及户外活动,认为儿童常在冷水中游泳,常嬉戏于户外宽阔的场所,呼吸清新空气,他的身体会越来越强壮的。
此外,洛克还认为儿童稍大还要学习击剑、骑马,以锻炼身体;学习园艺、手工,以解除精神疲劳,增进身体健康。
洛克关于体育的一系列论述,今天看来虽不无失当之处,但他的“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的论断,是唯物的、正确的。体育的锻炼主义也有可吸取的地方,具体的方法更有不少可资借鉴。

在洛克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中,德育居于首要地位。因为,在他看来,德行是一个绅士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品质。他说:“我认为在一个人或者一个绅士的各种品性之中,德行是第一位,是最不可缺少的;他要被人看重,被人喜爱,要使自己也感到喜悦,或者也还过得去,德行是绝对不可缺少的。如果没有德行,我觉得他在今生来世就都得不到幸福”(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 漫话》,第119~120页,53页,51页,23页,32页),而“德行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 漫话》,第119~120页,53页,51页,23页,32页)。因此,他强调只有“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 漫话》,第119~120页,53页,51页,23页,32页)。
什么是德行?洛克站在唯物主义经验论的立场上,否定天赋道德原则,认为凡是给个人带来快乐和幸福的行为就是善,反之,凡是给人带来痛苦和不幸的行为就是恶。可是,人类本性有种倾向,就是耽嗜眼前的肤体之乐,而不考虑长远的快乐和幸福。因而,常常是寻欢作乐,放荡不羁,缺乏进取精神,失去对事业的责任感,以至碌碌无为,潦倒终身,得不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洛克认为这是一个绅士所必须戒除的。
基于上述思想,洛克把服从理智的指导,克制欲望的能力作为道德的基础。他说:“一切道德与价值的重要原则及基础在于:一个人要能克制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顾自己的倾向而纯粹顺从理性所认为最好的指导,虽则欲望是在指向另外一个方向”(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 漫话》,第119~120页,53页,51页,23页,32页)。洛克指出:“大凡不能克制自己的嗜欲,不知听从理智的指导而摒绝目前的快乐或痛苦的纠缠的人,他就缺乏一种德行与努力的真正原则,就有流于一无所能的危险”(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 漫话》,第119~120页,53页,51页,23页,32页)。因此,洛克要求及早培养服从理性,自我克制的能力。当儿童刚有知识,刚能懂事的时候就要着手把这关系到他未来快乐与幸福的“真正基础”,“打进他们的心里”。
“一个绅士的第二种美德是良好的礼仪”(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24页,125页,72页,25页,28页)。礼仪是一个有教养的绅士不可缺少的品质。洛克强调,作为一个绅士,“容貌、声音、言词、动作、姿势以及整个外表的举止都要优雅有礼”(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24页,125页,72页,25页,28页);他既不“忸怩羞怯”,局促不安,也不行为不检,轻漫无礼;既尊重别人,也不轻视自己;谦逊温和,明达事理,给人以好感,与人合得来。洛克认为礼仪“具有效用”,它可以使一个绅士“获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与好感”,在社会活动中取得成功。洛克说:“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但是使它们生出光彩的则是良好的礼仪”(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24页,125页,72页,25页,28页),所以也应自幼加以培养。
道德品质的培养和身体一样也需要锻炼,只有通过行为训练,人的精神才能保持正常,“使它的一切举止措施,都合乎一个理性动物的高贵美善的身份”。
如何训练?洛克提出许多具有进步意义的方法。
(1)及早实践。洛克认为“及早实践”是培养服从理智、自我克制力的有效方法。他说:“我觉得一切德行与美善的原则当然在于克制理智所不容许的欲望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和增进靠习惯,而使这种能力容易地、熟练地发挥,则靠及早实践”(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24页,125页,72页,25页,28页)。儿童自出生起,就应严加管束,使之习惯于克制自己的欲望。
克制欲望,并不是让儿童摒弃一切欲望,而是使其放弃不合理的要求。因为“我们人类在各种年龄阶段有各种不同的欲望,这不是我们的错处;我们的错处是在不能使我们的欲望接受理智的规范与约束”(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24页,125页,72页,25页,28页),即缺乏管束欲望的能力和克制欲望的功夫。所以父母与教师既不可因孩子的哭泣恳求而满足其不合理的“想望”,又应该对他们的合理要求给予适当的满足。洛克说:“儿童究竟是儿童”,“他们应该作游戏,应该有玩具”(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28页,33页), 不能希望他像议会里面议员一样有理智、懂规矩。洛克的这一思想表现了他对儿童的理解,是正确的。
(2)及早管教。洛克反对父母对子女的过失放纵不管的溺爱态度。他说,被溺爱的孩子必定学会打人骂人,刚愎自用,桀骜不驯,为所欲为,缺乏自我克制能力。他根据儿童缺乏判断力而又容易塑造的特点,主张在儿童极小的时候早早加以管教,幼时养成他们绝对服从父母意志的习惯,长大后就能服从自己理智的约束了。
洛克还指出,儿童固宜及早严加管束,但要宽严适度。儿童受过严的教育,虽可治好目前的任性,但会造成其心情沮丧、性格懦怯、精神抑郁、意志消沉,反而带来更大危害。他反对体罚,认为这是一种奴隶式的管教,只能养成奴隶式的脾气。当“教鞭威迫着的时候,儿童是会屈服的,是会佯作服从的;可是一旦不用教鞭,没人看见,知道不会受到处罚的时候,他便愈会放任他的本来的倾向”(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28页,33页)。
(3)奖惩得宜,培养羞耻心和荣誉感。洛克认为奖励与惩罚是教育儿童的一种方法,但要施用得当。应注意避免用儿童心爱的东西,如漂亮的服饰、甘美的食品,奖励儿童,讨取他们的欢心,以免养成奢侈、骄傲、贪婪的心理,奖励应重在培养荣誉感。荣誉感对儿童是最有力量的刺激,如当众赞扬儿童良好行为,并加传播,则他们就会尊重自己、约束自己,自觉地保持荣誉。
惩罚特别是体罚应尽少运用,因为它不利于使儿童变成“聪明、贤良、磊落的人”。假若偶尔非用不可则应该使儿童产生一种“出自衷心的羞耻心和不愿见恶于人的畏惧心”(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38页,63页,64~65页)。这样才能产生约束儿童行为不越出正轨的作用。
(4)说理和规则。洛克认为人是“具有理性的动物”,儿童一到懂话的时候就懂得道理了。所以“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无论什么应守的德行,应戒的过失,他们无不可以用理说服”(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38页,63页,64~65页)。说理必须照顾儿童的年龄特点,应措词明白,道理易懂,适合儿童的理解能力,切忌“长篇大论的说教和富有哲学意味的辩难”(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38页,63页,64~65页)。因为,这些只能使儿童迷惑不解,决不能打动他们的心灵。
说理的同时,还可提出一些规则,使儿童有遵循的依据。但所订规则不宜过多,以便儿童记忆。确立之后就应利用一切机会,甚至创造机会使之反复多次进行练习,养成习惯。洛克很重视习惯,认为一旦养成良好习惯,就不需要死记规则,自然做到了。
说理与教诫都应态度温和,耐心诱导,绝不可声色俱厉,气势汹汹,以免伤害他们的童心。
(5)榜样。洛克认为,在各种教育方法中,榜样是“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 (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38页,63页,64~65页)。它的教育力量较之口头上的说教要大得多。儿童具体地看到别人行为的优与劣、善与恶,“必能懂得更清楚,印象更深刻”(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38页,63页,64~65页),成为吸引或阻止他模仿的力量。因而,最好把儿童“应该作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的眼前”(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38页,63页,64~65页),使之一目了然,知所去从。洛克说:“没有什么事情能像榜样这么能够温和地而又深刻地打进人们的心里”(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38页,63页,64~65页)。
父母、导师是儿童的直接教育者,必须以身作则,示以模范,给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家中的仆人,他们的行为对儿童的影响也很大,应当慎重选择,否则将不堪设想。
此外,洛克还要求通过各种训练培养儿童正直、同情、刚毅、勤敏等品德,通过朝夕祈祷、阅读圣经,在心灵中“印上上帝的观念”。
洛克把道德的基础建立在追求个人快乐与幸福上面,这种个人功利主义道德观,虽然服务于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但较之宗教的禁欲主义道德是进步的。他重视理性,强调自我克制,这反映了当时英国资产阶级急欲开拓事业,走向世界市场的愿望。在道德教育方法方面,洛克依据儿童的心理特点,提出许多有益的见解。而他把培养上帝观念列入道德品德之中,则表现了他反宗教的不彻底性。
洛克从培养资产阶级事业家的立场出发,认为学问固属必要,但与德行相比却居次要地位。他说:“读书、写字和学问,我也认为是必需的,不过不是主要的工作而已”(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33页)。在洛克看来,学问之所以必要,主要是因为它可以“作为辅助更重要的品质之用”,即有助于发展理性,增长才干,处理事务。
基于上述思想,洛克认为知识教育的目的不只在于传授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理解能力、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他说:“教育的事务……并不是使年轻人在任何一门科学上达到完善的程度,而是开放和安置他们的心,使他在需要专心于某种科学的时候,能够很好地学习它”(洛克著:《关于理解的指导》,见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89页)。因此,他强调指出,教师应该记住:“他的工作不是要把世上可以知道的东西全都教给学生,而在使学生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他自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75页,180页)。洛克认为,只要学生的智力发展了,他就可以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观察、探索、领会和掌握知识,使自己的聪明才智不断得到发展。
为发展思维能力,在教学科目方面,他特别重视数学,认为凡是有时间有机会受教育的人,都应学习数学,这并不是要使所有的人都成为深奥的数学家,而是因为“研究数学一定会使人心获得推理的方法;当他们有机会时,就会把推理的方法移用到知识的其他部分去”(洛克著:《关于理解的指导》,见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87页)。洛克强调数学能培养人的准确的、精密的推理能力,在探究和推理中锻炼理解力,使人的思维愈益敏锐和灵活。
所学科目除应有助于发展思维能力者外,还应注重对培养绅士品格和日常生活有实际用处的知识。洛克说:“在全部教育上面,大部分的时间与努力都应花在日后青年人的日常生活里面最有结果、最常利用的事情上面”(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75页,180页)。为此,他提出了一个范围广泛的学科体系。具体为:阅读、写字、绘画、语言、文法、本国语文、法文、拉丁文、算术、几何、地理、天文、自然哲学、伦理学、年代学、历史、法律、速记等等。此外,还要学习骑马、击剑、舞蹈等知识和技巧。
为了传授知识,特别是为了发展智力,洛克提出了许多今天看来仍然颇有价值的教学方法。他认为教学首先应启发儿童求学的欲望,激起读书的兴趣。为此,教师应向学生讲明白学习的重要意义,使其认识到读书是一种“光荣的、荣誉的”事情,主动要求受教。教学要从儿童的年龄特点出发,使读书变得饶有趣味,从而产生一种轻快感和愉快感,如选用附有字母的玩具学习字母,再用印有动物名字的图片学习拼音,而后选择一本容易的有趣而又适合儿童能力的插图书籍来学习阅读,这样寓学习于兴趣之中,他们就会把“求学当成另外一种游戏或娱乐去追求”,“自己去要求学习” (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63页,165页,134页,135页,107页)。若非如此,缚之以种种约束,强力加以逼迫,他们必定毫无兴趣,“一生一世憎恶书本,憎恶学问”(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63页,165页,134页,135页,107页)。
其次,应鼓励和培养儿童的好奇心。洛克认为:“儿童的好奇心……只是一种追求知识的欲望;所以应该加以鼓励”(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63页,165页,134页,135页,107页)。鼓励好奇心的方法有:①按照儿童的年龄与知识的能量,认真地回答他们提出的一切问题;②当着儿童所敬重的人赞扬他们求取知识的欲望,并鼓励年长的孩子把所学习的知识教给他的弟弟妹妹;③对问题的回答必须是真实的,全部应是“不可侵犯的真理”。否则,就会阻碍他们学习知识的兴趣;④“故意使他们看到新奇的事物,使他们发生问题”(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10页,148页,149页),引起他们的好奇心。洛克认定如果儿童的好奇心不断得到鼓励与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和判断能力就会得到发展,理智就会逐步完善。因而,父母与导师应特别注意培植儿童的好奇心。
再次,要集中和保持学生的注意力。洛克说,这是“教员的巨大技巧”。因为只有做到了这一点,学生才能专心地勤敏地接受知识,留下深刻的印象,学有所得,迅速进步。否则,教师的一切“纷扰忙碌”都会很少结果甚至没有结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教师首先应尽量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用处。当儿童真正了解到懂得这些知识能做更多事情,并能胜过不懂这些知识的人时,他就会集中注意去学习。其次,教师态度应该慈爱、温和。洛克认为,见异思迁,漫不经心,疏忽大意,思想混乱,“这都是儿童时期的自然的过失”。对此,教师“都是应该温和地加以提醒,逐渐地去制服的”(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10页,148页,149页)。绝对不可“恼怒与申斥”并举,“责备与惩罚”交加。因为这样会造成儿童恐怖的心理,而恐怖的心理是不能接受教导,增加知识的。洛克说,“你不能在一个战栗的心理上面写上平正的文字,正同你不能在一张震动的纸上写上平正的文字是一样的”(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10页,148页,149页)。只有在学生与导师相处时思想上感到“安舒与自由”,只有当学生心理保持一种“安闲澄静”时,他“才能接收新的知识,容受印象”(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10页,148页,149页)。
第四,要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已知到未知,循序渐进。洛克根据人的认识是从简到繁的特点,强调教学也应从易到难,由简及繁,循序渐进。他说:“要从明白简易的地方开始,一次教的分量越少越好,要等他们完全掌握了所教的材料,才可再教那门科学里面的新材料”(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62页,178页)。又说:“应该从心理所已具有的知识入手,进而探求那些与它相邻相关的知识,这样推演下去,使它从事物的最简单、最单纯的可分的部分去达到它的目的”(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162页,178页)。教学如能这样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进行,儿童的“悟性就可以开发,思想就可以进展”。
洛克极为重视思想方法的训练,认为良好的方法可以清除前进道路中的障碍,有助于掌握知识,领会事理。方法有多种,但主要的有二,即从一般到特殊的方法和从特殊到比较一般的方法。他强调应该使学生在这两种方法上都得到训练。
洛克针对当时知识教育只重视强记硬背,忽视发展智力的严重弊端,提出在教学过程中提高人的心智能力较之获得具体知识更为重要,强调知识教育不是给予学生“种种知识与知识宝藏,而是种种思维与思维的自由,是增进心的活动与能力而不是扩大心的所有物”(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第90页)。这一思想在当时有着极大的进步意义,在教育

洛克的教育思想在现当代的教育教学中,影响依然是深远的!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为此他提出一套保持健康的建议。如他认为儿童从小时候开始,就应多进行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多运动,多睡眠,少吃药,衣服不能过暖或过紧;他主张饮食要清淡,认为儿童最好的食物是牛奶、粥、面包、蔬菜和水果。儿童的卧床要坚硬以锻炼身体,这样可以把孩子培养成强壮、勇敢又坚定的人。

  洛克在品德教育方面也有明确的思想。他认为道德教育是绅士教育的灵魂,拥有理想的德行,可以使个人获得幸福,也有助于他的事业成功.洛克主张对儿童实施德育时父母要做榜样和示范;要充分练习好的行为使之成为习惯;要和儿童讲道理,还应该给儿童奖励,这包括尊重、称誉和赞扬,但洛克反对体罚。认为惩罚应尽量避免,但必要的责备、斥责也可保留,但不可挫伤儿童的自尊心。

  在智育方面,洛克强调培养有学问的人。关于智育的方法,洛克认为关键要使孩子爱好知识尊重知识,在于使学生采用正当的方法去求知,去改进自己,提高求知的欲望。他首先提醒我们“应该极力注意,决不可把读书当作他的一种任务,也不可使他把读书看成一种工作。”一旦读书成为儿童的负担,他就会立刻讨厌它,哪怕他们以前本来很喜欢读书。应该把学习看做是一种游戏、消遣,把它当作一件做了别些事情以后的奖励。这种观点,他在书中曾多次提起。在语文学习上,洛克先生是反对机械学习,反对靠文法学习语文的,他举了个例子:一个法国妇人教一个英国女孩学习法文,只是和她闲谈,一点不需要什么文法,只是口语,有了一两年的功夫,英国女孩就能把法文说得很好,读得很好了。主张重视儿童的兴趣,“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对儿童充满求知欲望的好奇心给予鼓励。在本书的最后,作者指出“每个人的心理都与他的面孔一样,各有一些特色,能使他与别人区别开来。两个儿童很少能用完全相同的方法去教导的。”对儿童的教育要根据儿童的不同特点进行,和我们的祖师爷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是一致的。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再读《教育漫话》,洛克教育思想的高瞻性和先进性,让我体会的更为深刻。

俺们和洛老头一样的地方是都没有学过《教育学》还有《教育心理学》,不一样的地方是老头的悟性俺们是望尘莫及的,俺们能理解洛老头只有2条,一条是:最能助我之人切莫委身从之!一条是: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洛克的教育作用观和教育目的观
从现实生活看,在人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教育:“我敢说我们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第4页)。 洛克关于人之千差万别取决于教育的论断,显然过高估计了教育的作用,没有认...

孔子主要教育思想
以下是孔子主要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作用:提出“庶、富、教”的观点,认为人口,财富,教育是立国的三个要素。孔子认为教育对国家稳定、社会的发展有作用。2、关于教育对象:他提倡“有教无类”,创办私学,广招学生,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的垄断,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3、关于教育目的:...

千克和克教学反思
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1个2分硬币的重量、500克盐、1千克的洗衣粉的重量等,感受1克、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一千克的苹果、1千克的铁块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

孔子对后世的影响,他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

洛克:严格教育≠惩罚教育
接着,洛克详细谈到严厉惩罚在教育中的危害。在教育孩子时,人们常用的一种偷懒的、简便的惩罚方法是鞭挞,但实际上,它是最不适合教育的一种方法,因为它可能导致以下几种危害:首先,它不仅不能帮助人们克服沉溺于肉体和现实的快乐、避免一切痛苦的自然癖性,反而会对这种癖性产生鼓励作用,加强它在我们...

孔子教育思想
孔子在教学方法上要求老师“有教无类”“经邦济世”的教育观,“因材施教”“启发式”的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他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新知识引申拓宽、深入,“举一而反三”。他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他说:“不愤不启,...

谈谈孔子是如何论述为师之道和从师之道的,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拜托...
师道,我理解为“孔子的教育观”和“孔子所提倡的教育方法”,从师之道,我理解为“接受教育的态度”。 在教育观上,1、孔子提出人的天赋素质相近,个性差异主要是因为后天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因而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应该受教育。2、他提倡“有教无类”,打破了奴隶...

孔子的教育思想
总之,孔子的因材施教思想对我们仍有启示作用。第一,要了解教育对象,要深人学生,细心观察,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和教学,使教育和教学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实际,避免盲目性。第二,对学生既要有基本的共同的要求,又要善于发现和注意培养学生的某些特长,适应个别差异去进行教育,使各尽其才,发挥开发人才...

世界著名的幼儿教育思想家有哪些他们的主要理论成就
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幼儿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并不意味着教育无能为力。相反,教育可以影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与掌握人类社会的历史文化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当然,这要以尊重幼儿的主体,尊重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规律为基础。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

考教资《教育知识与能力》要背吗?
必背客观题知识点:1、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对象:有教无类;教育作用:性相近,习相远;教育内容:《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易经》、《春秋》;教学方法:启发诱导、因材施教、温故知新 2、《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著作。3、《学记》教育原则:教学相长、预时孙摩、不...

永康市13368639878: 洛克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及其意义 -
江丹盐酸: 额这个....开发儿童智力(任务的条件难,如化学公式H2O) 使儿童学会节省(洛克贝难挣,又好花,一不注意就没了) 扩大交流圈(认识天南地北的人) 增强信心(获胜后..)

永康市13368639878: 如何理解洛克的《教育漫话》? -
江丹盐酸: 《教育漫话》是17世纪英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洛克的一本有关家庭教育性质的教育名著.全书围绕培养身体健康、有德行、有理性、有教养、有才干的绅士或具有开拓精神的事业家的教育过程而展开.洛克认为,美好的心灵寓于健康的体魄之中,只有拥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人生才有幸福可言;高尚的德行和优雅的礼仪是一个绅士最重要的品质;此外,广博的知识和多才多艺的技能也很重要.在论述每个方面时,洛克都给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和具体的指导建议,对于今天家庭教育尤其是独生子女教育、和谐家庭乃至和谐社会的构建都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永康市13368639878: 简要评析洛克绅士教育的内容与方法~谢谢(*/ω\*) -
江丹盐酸: 浅析洛克的“绅士教育”川大附小西区 刘朝义 雷玉茗摘 要:英国教育家洛克曾针对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子弟的教育而提出一种“绅士教育”.他在《教育漫话》通过长达15万字的书信阐述了自己对“绅士”的理解,“优雅的状态永远是可...

永康市13368639878: 约翰·洛克:全面教育法是什么基本的观点 -
江丹盐酸: 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孩子树立榜样.他非常重视儿童的年龄特点,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儿童什么教育,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产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父母行动的榜样.” 在各种教育儿童的方法中,最简单明白又最容易见效的方法就是找出孩子应该学习和应该避免的榜样,放在他面前.

永康市13368639878: 形式教育论的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
江丹盐酸: 形式教育论起源于古希腊,纵贯整个中世纪,形成于17世纪,盛行于18-19世纪,衰落于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洛克和裴斯泰洛齐.主要观点是:教育的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各种官能或能力;形式学科(如希腊文、拉丁文、数学、逻辑学等...

永康市13368639878: 洛克对儿童发展的内涵,意义和价值 -
江丹盐酸: 作为唯物主义经验论者,洛克坚决反对唯心主义的天赋观念论,对教育在绅士培养中的作用寄予厚望.在遗传、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洛克坚持“白板说”,认为儿童的天性就像没有痕迹的白板或柔软的蜡块,教育者可以随心所欲地涂写与塑造.

永康市13368639878: 1.英国教育家洛克说:“我敢说我们日常生活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就是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 -
江丹盐酸:[答案] 英国的洛克《教育漫话》中的“白板说”,不能说这个观点正确与否,他的观点是外铄论,有点倾向教育万能论,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有点片面,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由环境和教育机械决定,否认遗传的作用,否认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作用,...

永康市13368639878: 洛克的早期教育思想是什么?
江丹盐酸: 洛克非常重视健康教育,提出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身体,我们要能工作,要有幸福,必须先有健康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