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来历

作者&投稿:蔺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姓氏的由来?~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最早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底,如姚姓。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传说黄帝住姬水之滨,以姬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为姓。皇天以大禹治水有功,赐姓为姒。此外,部落首领之子亦可得姓。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随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是人类历史的脚步在迈进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夏、商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为氏,意思相当于家或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阿(ā 音啊)姓出自回族姓氏:
① 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主要来源。 
② 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阿贺氏、阿伏干氏,汉俗改为阿氏。

扩展资料:
一、 ā 音源流
源流一:
源自蒙古族,大部分在青海省境内,姓取自以阿开头为名的祖先,本来生活在内蒙草原,后辗转迁至宁夏,南京等地,最终于明万历年间随柴国柱(柴总兵)迁至西宁卫境内(今青海省大通县)。由于当时是阿氏两个兄弟在为柴总兵负责管理马匹粮草等物资,所以柴总兵让其分开驻扎在两个地方。
一个离柴总兵驻所(大通县柴家堡村)近(即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台村),而另一个相对较远一些(即大通县朔北乡阿家堡村)。经过四百多年的繁衍,两兄弟的后人已经成为两个单独的村落,即大通县朔北乡阿家堡村和大通县黄家寨镇阿家台村。
而到今天青海省境内很多地方都能找到阿姓后人,如大通县黄家寨镇下陶村和湟中县上五庄村等地。
源流二:
出自回族,以经名为氏。在中国回族中,以“阿”音起头的经名很多,这是形成阿姓的来源之一。如在元代的官员中就有阿刺浅、阿刺瓦而思、阿里罕、阿思兰、阿葩实、阿都赤、阿都刺、阿里、阿合马等几十人。在明代,还有回回天文学家阿答兀丁、阿都刺等。
一些回回人将与阿无关的经名改为阿姓的也有。如清代内务府回回人海里玛,后改阿姓,遂成为了回族阿姓的又一支。阿姓回族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
源流三:
姓出自满族姓氏:在中国满族中,也有很多以“阿”音起头的姓,在改汉姓(几乎没有满族人用满姓了)的时候大多直接改为阿,改为阿姓的满族老姓包括:巴尔拉氏、乌扎库氏、阿哈觉罗氏、阿塔穆氏、阿喇氏、阿尔布氏、阿赉氏,以及加入满族的阿其格查依尔氏(鄂伦春族)、阿尔丹氏(达斡尔族)等。
二、 ē 音源流
源流一:
出自商代伊尹之后,以官名为氏。据《管子·地数》称伊尹“善通移轻重、开阖、决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辅佐商汤先后灭掉葛、韦、顾、昆吾等方国,最后一举灭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被商汤尊为“阿衡”(相当于宰相)。其支孙有的以祖上官职为荣,遂以阿字为姓,称为阿氏。
源流二:
出自南北朝时鲜卑族复姓、三字姓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阿贺氏、阿伏干氏,入中原后随汉俗改为阿氏。据《魏书·官氏志》载:“阿伏于氏,后改为阿氏。”这是孝文帝十 九年(495年)迁都洛阳后的事。
在孝文帝正式下诏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于(或称阿伏干)这一少数民族姓氏就自行简化作阿了。这种简化便成了后来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据。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阿姓

  一、姓氏源流
  蒲(Pú)姓源出有四:
  1、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今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于是他的子孙就把封邑名“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2、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3、出自少数民族,扈氏的后代,同样来源于蒲草。据十六国春秋《前秦录》载,古时西羌族的扈氏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为时人所异,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又据据《路史》的记载,蒲姓出自姒姓,是有扈氏的后代,世袭为西羌的酋长。
  4、出自中东人后裔。宋、元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
  ★★★得姓始祖:虞舜。蒲姓家族是虞舜的后裔。《万姓统谱》记载,舜曾建都蒲坂,所在地在现在的山西省永济西蒲州一带,他的子孙后来又被封在这里,后代中就有以受封地名为姓的,而称蒲氏,望族出于河东,故蒲氏后人奉虞舜为蒲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蒲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蒲姓出自己姓。夏朝时,舜帝的后代被封在蒲邑(今山西省永济县西),建立了蒲国,后来蒲国的王族就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蒲氏,是今天蒲姓的起源。又有一支起源。春秋时期,帝少昊的后代有封地在蒲(今山西省隰县北),后建立蒲国,蒲国王族的后代称为蒲氏。远古时蒲草可当食物,长老后可织衣编席。蒲草多生在水边,被看作是吉祥之地。所以在一些说法中蒲姓的起源和蒲草有关。十六国春秋中说:“其先有扈氏之苗裔,其后家池生蒲,谓之蒲家,因以为氏。”意思是扈氏有后代,家里面的池子里长了很多蒲草,当时人们就成他们为蒲家,后来也就渐渐地干脆用蒲作为姓氏了。按宋、元时期,西域阿拉伯人东来经商居住后,即有以蒲作为汉姓的。回族中的“蒲氏为唐宋时回教商人常用之姓。”(《中国伊斯兰史存稿》)早在南宋时,福建泉州就已经是“回半城”“蒲半街”了。蒲姓的来源也比较广。如回回名“普刺”(蒲拉)就可以转化为蒲姓。同时,蒲姓又“是由‘Ahu’的读音而来,而阿拉伯的人名之前,多加‘Abu’一字,中国读其音为“阿蒲”,后省其‘阿’,则视为其姓‘蒲’了。”(《回教徒与中国历代的关系》)作为地名和部族名,也是蒲姓的一个来源。蒲姓望族居于河东郡,就是现在的山西省夏县北部。(余略)
  三、历史名人
  蒲 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临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省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2、堂号
  揖让堂、帝师堂:均源出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
  【蒲姓宗祠通用对联】
  〖蒲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与巢由偶;
  为虞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联典指虞舜时贤人蒲衣子,自幼聪明博学,十八岁为舜师,舜欲让以天下,蒲衣子不受而去,莫知所终。
  龙从塞北;
  鳌占川西。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广州市黄埔区黄埔街的珠江村蒲氏宗祠联。珠江村蒲氏宗祠是西亚阿拉伯人后裔的宗祠,宗祠保持完好,深二进,硬山顶,青砖灰瓦,木雕短柱,看起来与珠江三角洲常见的祠堂无甚区别,没有任何体现“异国风情”的地方。唯一能露出“端倪”的,是祠堂正中所悬挂的《蒲氏族谱》:无论是蒲氏的初太祖“玛稪阿”,还是其子孙“阿嘟嗻咭”、“啪”、“嗨哒耴”等,如此晦涩拗口的名字,显然不是中国人的。根据《族谱》记载,自蒲氏初太祖起,蒲氏四代都娶汉族妇女为妻。世代混血,加上世居广州,子孙早被“汉化”。该宗祠建于清朝同治癸亥年,日军侵华时曾受损,1997年进行了维修,现作蒲氏族人喜庆和商讨大事之地。目前珠江村里姓蒲的人有200多名。此支蒲氏老祖宗是从“塞北”内蒙古迁徙而至,但来自何国,当今的蒲氏族人也说不清、道不明。由于该宗祠的建筑跟普通宗祠没什么不同,直到专家组对该宗祠进行核查时,才为这座“番客”宗祠正了“名”———蒲氏宗祠是西亚阿拉伯人后裔的宗祠。专家组成员之一、广东文物专家黎显衡说,众多蒲氏后人中,以宋代的蒲寿庚影响最大,他祖籍阿拉伯,南宋时随其家人由广州移居泉州,曾官拜福建安抚沿海制置使、闽广招抚使,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活动中的重要人物。他经过调查发现,,建蒲氏宗祠的蒲氏族人与蒲寿庚同出一族,应该也是西亚阿拉伯人的后裔。据介绍,蒲氏一族的迁徙,是以广州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与变迁为背景的。从汉朝始,广州对外贸易繁荣,不断有外商到广州定居。这些“番客”尤以阿拉伯、波斯商人为多,大多聚居在城西南濠东岸番舶码头区的“番坊”里,即今光塔街一带。蒲氏就出自其中的“蒲宜人巷”,即今天的普宁巷。元代海外贸易中心移至泉州,很多番客便迁离广州,但还有一部分留了下来。黎显衡说,珠江村的蒲氏族人极可能就是当时留在广州并移居到黄埔的阿拉伯人后裔。
  -----------------------------------------------------------------
  〖蒲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通经源于母教;
  早慧可为帝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蒲卣自幼受业于母而中进士。下联典指上古·蒲衣子十八岁为虞舜之师。
  逊让巢由之偶;
  岐嶷虞帝之师。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上古·蒲衣子。
  -----------------------------------------------------------------
  〖蒲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明代誉称清白吏;
  宋时荣中状元公。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崇善令蒲宗瑞,字信之,永州人。居家孝友,为官爱民如子,以疾归,遇盗,掠其行李,止竹笼一肩。其廉可知,时称清白吏。下联典指宋代状元蒲国宝,富顺人。入元不仕,耽志经史。
  鹏起天池风九万;
  龙游艺苑字三千。
  ——清·蒲松龄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自题联。
  荡气回肠疑屈子;
  主义谲谏胜庄生。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山东省淄川蒲松龄故居联。
  巧匠铸刀三千口;
  名家志异四百篇。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三国时蜀中巧匠蒲元,多奇思怪想,曾于谷为孔明铸刀三千口,能断竹筒铁砂,人称神刀。下联典指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
  〖蒲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闲居丛稿,平实显易;
  聊斋志异,笑骂文章。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元代国子博士蒲道源,字得之,眉州人。所著《闲居丛稿》,平实显易,有承平之风。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事典。
  汲水贮瓶,证明心事;
  清风建阁,留戒子孙。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宋泉州人蒲寿,咸淳年伺任梅州知州,著有《心泉学诗稿》,具有冲淡闲远的情致。他常常汲两瓶水放在身边,当时有人写诗说:“蒲侯心事一般清。”下联典指北宋新井人蒲宗孟,字传正,皇祜年间进士,历官集贤校理、翰林学士、尚书右丞,后因对司马光不满,被贬知亳、杭、郓三州。家中藏书很多,建有清风阁,曾诫子孙说:“寒冷可以没有衣服,饥饿可以没有食物,书不可一日不读。”
  居官甘淡泊,不谋口腹;
  教子务读书,无虚饥寒。
  ——佚名撰蒲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泰和知县蒲尧仁,字彦性,福州人。绍兴进士,廉白端谨,自奉尤薄,或经旬不知肉味曰:“吾不以口腹累人。” 下联典指宋代集贤校理蒲宗孟的事典。蒲宗孟,字傅正,新井人。皇佑进士。曾官毫、杭、郓三州。
  ============================================================
  附录:【蒲姓典故、趣事】
  〖延年术〗
  蒲传正任杭州太守时,一天,有个方术之士前来拜谒。这方士大约九十多岁,然而面容却像婴儿一样鲜嫩。蒲传正愉快地招待他,二人谈得甚是投机。传正便向他请求延年长寿术。方士回答说:“我的长寿术极为简便易行,基本上没有什么可禁忌的,只有一件须牢记,必须禁绝性欲。”
  传正听了,俯首沉思良久,感叹道:“如果是这样,那么即使寿逾千岁又有什么益处呢?”
  ——宋·范正敏《遁斋闲览》
  【中国人民解放军蒲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蒲大义少将
  蒲大义(1916-1973),四川省平昌县人。1933年红四方面军到平昌,蒲大义参加儿童团,同年率领11名儿童团员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31军93师274团3营营部通讯员。由于作战勇敢,1934年被调到274团团部当警卫班长。1935年被送到红军大学学习,毕业后到红5军团任侦察排排长。1936年升任31军93师274团特务连连长。参军4年,负伤8次。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7连1排排长。在神头岭战斗中,指挥全排冲进神头村,勇猛杀敌,以伤亡5人的代价将日军赶出了村,获刘邓颁发银质奖章一枚,所在的排被誉为“蒲大义排”。1938年升任连长,为掩护旅部和彭德怀转移,率领全连和工兵连坚守阵地,大部分人员牺牲,自己亦受重伤,被彭德怀记功一次。1940年升任副营长,为掩护李达和129师师直机关战役,率部队阻击日军,战至最后5人,第10次受伤,与主力失去联系,仍收集100多人,作战5天,突围回到部队,获奖章一枚。在抗日战争中6次负伤,升任八路军129师386旅772团营长,太岳军区第2军分区30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在晋南战役中第15次负伤,左腿骨被炸断。后担任华北军区第15纵队45旅旅长,第18兵团第62军186师师长。战争年代16次负伤,荣立大功3次,小功8次,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0年入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86师师长,1952年调任志愿军第46师师长,1954年升任志愿军第16军副军长。参加了1953年春季反登陆战役准备、夏季进攻战役和金城战役。回国后,1955年继续在南京军事学院学习,1957年毕业于军事学院炮兵系,任昆明军区炮兵司令员。1962年任昆明军区副参谋长。1969年中共中央决定组建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出任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73年4月19日在开会时,因心肌梗塞逝世,终年57岁,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

蒲性的来源主要有三: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2 同样来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 迁徙分布
蒲姓的望族居住在河东(今天的山西身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
1 揖让堂、帝师堂: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四 历史名人
1 蒲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2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临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3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4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5 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6 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参考资料:http://www.lz.zbjn.com/show.aspx?id=167&cid=51
回答者:吴田田 - 榜眼 十三级 12-28 08:17

一 姓氏源流
蒲性的来源主要有三: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2 同样来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二 迁徙分布
蒲姓的望族居住在河东(今天的山西身境内)》

三 郡望堂号
【郡望】:
1 河东郡:秦朝时期置郡,地点在今天的山西省黄河以东夏县一带。
【堂号】:
1 揖让堂、帝师堂:舜帝的时候,十八岁的蒲衣是舜帝的老师。舜帝要把天下送给他,他不接受,后来就消失了。

四 历史名人
1 蒲元:三国时期蜀国人,是刘备的大臣。是一个铸造刀的能人。相传那时的西南民族很善于铸造刀,蒲元就是其中的一位佼佼者,他为诸葛亮铸造3000把刀,他说汉水不能使刀很锋利,于是派人去蜀江取水。水取来以后,他告诉取水人说这水要是不纯就不能用,取水人说是纯水,蒲元用刀划了一下水就断定其中有八升不是蜀水,取水人马上承认了。后来重新取回蜀水,打造的刀子果真锋利无比。
2 蒲松龄:字留山,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朝文学家,临淄人。年少时就以文章闻名,但是后来屡试不中,71岁的时候才考上贡生。一生穷困潦倒,教书度日。他一生创作了很多文学作品,有诗、词、赋、戏曲、小说等,每种都有杰出的代表作。其中的《聊斋志异》最为有名,这部小说集采用了浪漫主义的手法,通过讲述奇异的鬼怪故事,揭露了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腐朽、封建统治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现实生活,被看作是古代文言小说的最高峰。
3 蒲殿俊:字伯英。四川广安人。光绪三十年进士,后留学日本。是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社会活动家。为中国的进步作出了贡献。晚年隐居家乡,退出政治。民国23年在北平逝世。终年59岁。
4 蒲宗瑞:明代有名的县令,字信之,永州人。作官的时候爱民如子,留下了很好的口碑,因为疾病退居乡里。回去的路上,碰到强盗,将他的行李抢去,才发现只有一个竹笼的东西。由此可知他作官的清廉。当时他被称为清白令。
5 蒲国宝:宋朝状元。对宋朝很忠诚,进入元朝以后不再做官。对经史很有研究。
6 蒲尧元:宋朝时期的泰和知县,福州人。绍兴进士,为官清廉,他的俸禄要得很低,经常数月不吃肉。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350390.html
1 来源于一种称为蒲草的植物。东晋时期怔北大将军、冀州刺史苻洪的家中有一个水池,里面长了茂盛的蒲草。很多人看到以后都感到奇异,于是人们就把他家称为蒲家。得到蒲姓。

2 同样源于蒲草。传说古时西羌族的酋长的家中有一个池子,其中生长的蒲草长约五尺,节子象竹节一样,人们于是把酋长一家称为蒲家,后来他们家也以蒲为姓。

3 来源于封邑名。相传夏朝时舜帝的子孙被封在蒲坂,于是他的子孙就把蒲作为自己的姓氏。

「蒲」是一个动词,原本应作「浮」,有游荡的意思。
在香港,很多时下的年青男女都喜欢过夜生活,的士高啦、酒吧啦、派对啦,各式其色,各自各精彩。
「蒲」就是用作形容年青人晚上到此等场地留连消遣。 「出口黎蒲」或「去蒲」亦有同样意思。
另外,「蒲头」就是指「出现」的意思。若某人经常不出现,像失了踪似的,你就可以用「成日(经常)唔(不)蒲头」来形容他。
http://baike.baidu.com/view/37916.htm

这个说法很全了


可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及区别?
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妊人(女子)称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天下同姓是一家,...

姓的起源,氏的来历,姓氏是怎么回事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四是因事物或...

为什么古代要在姓后面加个氏
2 氏的来历:氏本是古代姓的分支,在母系社会,子女随母姓,随时间发展到父系社会后,姓则随父亲。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另外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这就是“氏”。也就是说,姓是一个家族的所有后代的共同称号,而氏则...

中国姓氏的由来,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氏是由姓衍生出来的分支,在古代同一姓族的人,由于人口繁衍,迁居到各地,加上身份职业的变化,同一祖先的后代子孙,便逐渐分成一些支派,每支又用一个特殊的号来做标志,这就是“氏”。所以说姓是氏族的标记,氏是家族的标记,姓因生而定,是不变的,氏则因家族而分,是可变的。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我国姓氏的来历,大致分有几种
“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

我国姓氏的来历,大致分有几种
一、姓氏来历大致有一下几种:(一)以部落为姓,这是最早的姓氏来源,而且多数与母系有关,如姒(夏朝)、姬(周朝)、姜姓等,这是姓氏的源,也是姓氏中的贵族。(二)以封地为姓,如吴、陈、郑、卫等,都是周天子分封诸侯后,诸侯以所在封地的名称为姓。(三)以官职为姓,多为复姓,如上官、...

中华百家姓氏起源来历?
而氏的产生则在姓之后,是按父系来标示血缘关系的结果,这只能在父权家长 制确立时才有可能。因此,当我们读到“黄帝轩辕氏,姬姓”以及“炎帝列山氏,姜姓”时,可以明白,中华民族共同始祖炎黄二帝原分属两个按母系血缘关系组织 起来的部落或部落联盟,一姓姜,一姓姬,而他们又分别拥有表示自己父权...

可否举例说明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及区别?
一、中国古代姓和氏的来源:姓——产生于母系氏族时期,代表母系血统,区别血缘,后区别婚姻,姓不可变。氏——产生于母系氏族晚期,代表氏族分支,区别子孙,后区别贵贱,氏可变。中国姓氏的最初来源,是基于“天道”的原始宗教崇拜、图腾崇拜与祖先崇拜。三代(夏商周)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

我国姓氏的来历有哪些
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11)以谥号为氏。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

姓是因为生而得 氏是怎么产生的 氏是什么意思
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

宁河县18323188054: 姓氏起源(历史文化) - 搜狗百科
游和丽英: 有多种起源,有的是古时的国名,如鲁,秦,赵等,有的是驻地名,如东郭,南郭......有的是官爵名,如司马,司徒......

宁河县18323188054: 姓氏的由来 - 姓氏是如何得来的?
游和丽英: 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5000年前),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现代欧美各国的姓氏大多来源于中世纪,最早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罗马帝国.中国早在...

宁河县18323188054: 中国姓氏的由来 -
游和丽英:[答案]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蟜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

宁河县18323188054: 中国姓氏是怎么由来的 -
游和丽英: 中华姓氏的起源,追溯到距今大约5000多年前伏羲氏时期.相传伏羲氏始画八卦,教人捕畜牧,以充庖厨,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始有姓的人,而且自伏羲氏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人数极大的大国,汉...

宁河县18323188054: 姓氏的由来?
游和丽英: 中国有文献可考的姓氏,大多起源于商周时期,距今有两三千年的历史.夏、商、周时期,贵族间区别不同血缘关系的一种制度.自秦汉以后,姓氏不分,合二而一.姓在母系氏族社会以后,逐渐增多,来源极广.主要来源于封国名、谥号、爵位名、官名、居地、职业等.

宁河县18323188054: 姓氏起源 -
游和丽英: 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所以中国的许多古姓都是女字旁或底.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如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宁河县18323188054: 姓氏是怎么产生的...
游和丽英: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

宁河县18323188054: 中国姓氏的由来是怎样的?
游和丽英: 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若干民族组成一个原始部落,部落内各氏族又独立存在,同时,各氏族之间又有着密切的婚姻联系,姓就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

宁河县18323188054: 谁知道姓氏的由来??百家姓 -
游和丽英: 每个人都有名、姓,姓名是人的代号.名是长辈在孩子出生后给起的 我国的一些主要姓氏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 我国历史记载过的姓氏共有5652个,其中单音姓氏3484个,双音姓氏2032个,三音姓氏146个,目前的姓氏大约2800多个.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