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的问题

作者&投稿:止澜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曹刿论战》几个问题~

1.战前 鲁庄公把取胜的希望寄托在近臣的拥护和神灵的保佑上
战中 无知急切求战 在作战中不察敌情 急躁冒进
战后 仍不知战胜原因 平庸的国君
2战前 取信于民百姓拥护上下齐心一致
战中 沉着冷静果断地号令军队 胸有成竹 具有卓越的军事智谋和指挥才能善于掌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 机智 勇敢 爱国
战后 为鲁庄公讲解战胜原因 耐心 细致
3战前 在曹刿的启发下终有所悟
战中 愿意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
战后 不耻下问取胜原因

曹刿论战中描绘的鲁庄公的确像个白痴,出战前想依靠小信小惠作为出征依靠(拉拢人心),开战只想硬刚,追敌只看表象。全文都在表达一个中心思想: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我们作业也好多呀,2天一本卷子~~~~~~~~唉,,,(+﹏+)~(~ ~帮不了你的~~sorry,建议你去百度搜这篇文章,应该很详细《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庄公十年》,讲述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对此次战争的一番评论,并在战时活用“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击退强大的齐军的史实。题目是后人所加。本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长勺之战发生在公元前684年,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特殊句式
判断句 倒装句 省略句对比阅读文章讲解文章赏析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研讨与练习后世影响
从文中出现的成语创作背景人物分析人物评价
  本文对战争原因和战前双方部署等都略而不写,对战争过程也只是用“齐人三鼓”“齐师败绩”“遂逐齐师”十二字做了交代,但对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写得很详尽。   本文通过写曹刿对长勺之战的论述以及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表现了曹刿卓越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说明了只有取信于民和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把握好作战时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本文重点
  重点写曹刿“论战”,而不是战争经过。并通过对比体现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军事才能。与鲁庄公的愚昧目光短浅形成对比。
编辑本段成语
  一鼓作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做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衰三竭:形容士气低落,不能再振作——(《曹刿论战》)   辙乱旗靡:车迹错乱,军旗倒下。形容军队溃败——(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曹刿论战》)   彼竭我盈:他们的士气已丧尽,我们的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论战》)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出自人教版教科书九年级(下)】   左丘明,中国春秋时史学家。鲁国人,双目失明,春秋时有称为瞽的盲史官,记诵、讲述有关古代历史和传说,口耳相传,以补充和丰富文字的记载,左丘明即为瞽之一。   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题目是编者加的,《左传》是一部文学名著和史学名著,传说是春秋时期左丘明(由于左丘明双眼失明而史记中,左丘与明之间有一块破损,所以也有可能叫左丘。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根据鲁国史料编写的编年体史书,《左传》是我国最早一部记事详备、文辞优美的编年体史书。以鲁国的十二公系年,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四年(前453年),记载这一时期(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的情况。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尤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行动描写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书名原为《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作为解经之作,称为《春秋左氏传》,又称《左氏春秋》,简称《左传》。作者写这部书的目的,并不全是为解经而作,而是从历史家的角度,采取《春秋》的大纲,再参考当时的许多史籍而写成的。因此,《左传》大大丰富了《春秋》的内容。
编辑本段背景介绍
  齐僖公对侄子公孙无知与王子诸儿(齐襄公乳名)同等待遇,早已引起诸儿的不满。后诸儿继位为齐襄公。他以公孙无知待遇过高为由,予以降低,“绌无知秩服”,引起公孙无知的不满,阴谋乘机生事。大夫连称、管至父因为出戍葵丘没有得到及时更替,也怀恨在心,于是勾结公孙无知,密谋欲杀害襄公,拥立无知为齐君,这件事引起大夫管仲、鲍叔牙等人的不满。他们感到“君使民慢,乱将作矣”,便分别拥戴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出奔鲁国和莒国避难。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外地狩猎时,被连称、管至父暗杀,立无知为国君,引起全国的反对。接着几位大夫杀死公孙无知,宣布迎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为君,并和鲁庄公会于蔇,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而奔往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管仲闻讯后,于途次邀击,射伤小白,但被鲍叔牙机智营救,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就了侯位,即为齐桓公。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又趋紧张。   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鲁庄公却以为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境干时地区,齐桓公即与鲍叔牙等商讨对策,决定“以兵拒之”。双方各以兵车300辆投入战斗。齐军一举击破鲁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鲁庄公把大旗改插在将领梁子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装突围,才免于被俘。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干时战后,鲁庄公吸取失败的教训,加强军队训练,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与此同时,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当齐军逼近鲁境,鲁国北部形势紧张时,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这时一位名不见经传但确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素养的人曹刿,怀着拯救祖国的决心,进见鲁庄公,陈述了自己对战胜齐国的策略,对庄公的战争指挥和鲁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齐桓公
  春秋时齐国国君(前685—前643),姜姓,名小白。因是齐国公子,常称为公子小白。在其兄齐襄公被杀后,由莒回国即位。任用管仲改革,选贤任能,加强武备,发展生产。号召“尊王攘夷”,助燕败北戎,援救邢、卫,阻止狄族进攻中原,国力强盛。联合中原各国攻楚之盟国蔡,与楚在召陵(今河南郾城东北)会盟。又安定周朝王室内乱,多次会盟诸侯,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编辑本段原文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
曹刿(3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编辑本段译文注释
注释
  春秋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现在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但也有可能不是左丘明而是其他战国时人编写。   【 1】《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注:选自《左传·庄公十年》。标题是编者加的。近人认为是战国时人所编,是一部史学名著和文学名著。本文所写的战争是齐鲁之间的一次战争,因战  第一段(曹刿问战)   总: 叙述战前曹刿求见鲁庄公,通过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分两层   第一层(开头到“乃入见”):写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    第二层(“问”到段末) :写曹刿和鲁庄公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民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曹刿参战)
  叙述齐鲁长勺之战的经过。
第三段(曹刿论战)
  战后曹刿论述战役取胜的原因。
译文
   1、省略主语:   对曰:“小惠 未徧,民弗从也。” 省略了主语“曹刿”。   译文: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   2、省略宾语:   必以分人。 省略介词“以”的宾语“之”,“必以之分人。”   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3、省略动词: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面省略了动词“鼓”。“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勇气就消失了。
编辑本段对比阅读
  【原文】 晋明帝年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洛阳)消息,潸然(流泪貌)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显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译文】晋明帝只有几岁的时候,坐在元帝膝盖上。有个从长安来的人,元帝就向他询问洛阳方面的消息,不由得流下了眼泪。明帝问元帝因为什么哭泣,元帝便把东迁的原委详细地告诉了他。于是问明帝说:“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明帝回答说:“太阳远。没听说有人从太阳那边来,这显然可知了。”元帝感到很诧异。   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把明帝所说的意思告诉了大家。然后又重新问明帝,明帝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大惊失色,问:“你为什么与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因为抬头就能看见太阳,但是总是看不见长安。”
编辑本段文章讲解
  这篇《曹刿论战》是从《左传》里摘录出来的短文。曹刿是春秋时候的鲁国人,他有勇力、有见识,也有谋略,曾经为鲁庄公作了不少事情。春秋时候,齐和鲁是邻国,齐国比较强大,鲁国比较弱小。鲁庄公十年(前684)的春天,齐桓公小白因鲁国曾帮助公子纠与自己争位,兴师报复讨伐鲁国。齐鲁两国在长勺打了一仗。对鲁国来说,这是一次抵御强敌、保卫国家的带有正义性质的战争。曹刿所论的就是这次“长勺之战”。   《曹刿论战》这篇散文,可以分成四个段落。下面逐段地加以讲解,第一段的原文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在这里,作者把战争发生的时间和齐国进犯、鲁国准备抵抗的形势作了简要的交代。可是,直接叙述历史事件的文字是很少的,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来,作者是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曹刿这个历史人物的身上了。怎样描述这个人物呢?作者着重写了曹刿和乡人的两句话,这两句话是十分出色的。它直接表现了曹刿那卓越的见识和果敢的作为,使得这个人物一出场,就让我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另外,这两句对话也从侧面告诉了我们,“乡人”是不明事理的,“肉食者”是腐朽无能的,从而,又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衬托、对比当中,更进一步地、突出地表现了曹刿的性格特征。两句简单的对话在刻画人物上就起了这样重要的作用。文学的语言要求简练,要求用最少的话说出最多的意思,这就是所谓“言简意足”。从这两句对话里,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左传》的文章是具有这种“言简意足”的特点的。   《曹刿论战》的第二段写的是曹刿见到鲁庄公以后,他们两人的谈话。庄公所讲的三条依据,即他进行战争的三个条件,第一条是对官僚贵族的,第二条是对天地神灵的,只有第三条是给人民办的好事。曹刿否定了前两条,只肯定了第三条,这里面表现了他的卓越见识。他已经初步认识到了要想战胜敌人必须依靠广大人民这样一个正确的道理,所以他和鲁庄公谈话的时候,才不去讨论军队的数量和兵刃、战车的装备,而把着眼点放在最重要的政治基础上、放在人心的向背上。这种观点对于古人来说,无疑是进步的、是高明的。讲到这儿,再对照一下前边曹刿所说的“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那句话,我们对于曹刿这个人物,以及从谈话中所表现出来的他的见识,就会理解得更加清楚了。这一段的内容很重要,它是鲁国对敌作战的基础和取得胜利的保证,所以作者用了较多的笔墨,占去了全文的三分之一的篇幅。这三次问答写得很紧凑,一种战胜敌人的依据被推翻了,接着就提出第二种,一波才平一波又起,使得三组平列的句子活泼起来,文章出现了波澜。“长勺之战”是弱国抵抗强国的一次战争,曹刿问鲁庄公凭借什么条件去跟敌人作战,这个问题也正是我们读者所关心的。所以,每听庄公说起一条依据,我们都替鲁国抱着一线希望,这样一起一伏,直到曹刿说出“可以一战”的时候,我们心里的悬念才平定下来。这段文章在读者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映也是波澜起伏的。   第二段讲的是战前的准备。作为一个故事,它是情节的“发展”阶段。下面第三段写到具体战争场面,就是“高潮”了。这一段写的是“长勺之战的具体经过,读这段文章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左传》的作者在文章的剪裁上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两国交兵的战争场面,可写的事情太多了,但是,左丘明却只写了“击鼓”和“逐师”两件事,这是文章的剪裁之妙。作者是有意识地略去了战场上的一般情况,略去了和这次战争的特点没有密切关系的东西,这样,剩下来的这两件最重要的事情,也就在简练的叙述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我们再进一步看,即便是这“击鼓”和“逐师”两件事,作者也没有作原原本本的叙述,指挥作战的曹刿只是反复地说了“未可”和“可矣”四个字——这又是文章的剪裁之妙。这样写法,至少有两方面的好处。第一是符合实际情况,在紧张战斗的时刻,曹刿只能用简明的话语作出判断和决定,而不可能把他那观察、推论的过程和理由作出详细的说明。曹刿只说四个字,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出了战场上的紧张气氛。第二方面,这样写也为下一段的议论发挥设下了伏笔,使得文章曲折多姿、引人入胜,而且每段之间又各有重点,紧紧相连。   读完了第三段,我们也不禁要问:曹刿为什么要这样指挥军队呢?他的根据是什么呢?作者在最后一段里作了解答:“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这一段是《曹刿论战》的议论中心。古时作战是“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击鼓就是向士兵发布前进冲锋的命令。第一次击鼓,士兵的勇气正足,所以说“一鼓作气”;第二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逐渐衰落下来,所以说“再而衰”;等到第三次击鼓的时候,勇气就完了,所以说“三而竭”。在"长勺之战”的战场上,齐国的统帅击了三通鼓以后,鲁国的曹刿才第一次击鼓,这样,鲁国士兵在勇气上压倒敌人,也终于战胜了敌人。所以曹刿总结说:“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刿的这种见解,在战略思想上说,是非常高明的。以上是解释“击鼓”,接着,曹刿又解释“逐师”。他经过实际调查,看到“辙乱”、“旗靡”,证明了敌人是真正的溃败而不是有计划的撤退,证明了敌人没有伏兵,这才长驰直下地率领军队向败退的敌人冲上去,取得了这次战争的彻底胜利。从故事发展的过程看,这最后一段是情节的“结局”部分。到这里,曹刿已经把致胜的原因交代完毕,这个历史故事也就结束了。   这篇文章很简短,全文只有256个字,但它所包含的内容却又是非常丰富的。概括地说,《曹刿论战》的内容有三个方面:第一,它全面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齐、鲁“长勺之战”,包括了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而且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第二,它生动地描绘了曹刿这个人物形象,介绍了他的思想、见识和才干,也刻画了他的言行和声音笑貌;第三,它深刻地发挥了战略的议论,对“敌疲我打”、“一鼓作气”这样精辟的理论,结合事实作了简要生动的阐述,使人非常信服。上述三方面,又有着它们内在的有机联系,构成了一个整体,段与段之间各有重点,相互联系。整篇文章一气呵成,有转折,也有波澜。只用二百多字写成的这篇短文,在写作艺术上的成就可以说是相当惊人的。
编辑本段文章赏析
  战争题材在《左传》中写得最好,详略得当,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虑开始的出发点是鲁庄公能否以百姓利益为重,所以他并不看重鲁庄公对侍从施舍小恩惠和祭神的诚实,而非常注重鲁庄公以民情审判大大小小的案件,认为这属于对百姓忠心,可以一战。   面对实力强大的齐国军队,曹刿没有贸然行事,当齐军三次击鼓进军,才建议击鼓,一鼓作气,战胜齐军于长勺成为以弱胜强的典范。《左传》对这场战争没有细致的描绘,简单地用曹刿的“未可”“可矣”概括了战争的经过,以便使战前战后的论战更加突出。如果说战前论战体现了曹刿的以民为战争之本的基本战略思想,那么,战后论战则体现了他的神机妙算,有很高的军事才能。“一鼓作气”成为作战打仗的经典理论。不过他不是只凭借勇力,“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则体现了他谨慎的态度。   本文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故紧紧围绕“论战”来选取材料。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第二段简述曹刿指挥鲁军进行反攻、追击和最后取得胜利的过程,显示曹刿的军事指挥才能,为下文分析取胜原因作伏笔;第三段论述取胜的原因,突出曹刿善于抓住战机,谨慎而又果断的战术思想。全文叙事清楚,详略得当,人物对话准确生动,要言不烦,是《左传》中脍炙人口的名篇。
编辑本段鲁国能够以弱治强的原因
  鲁国能够以弱胜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这一点在鲁庄公和曹刿战前对话中表现得十分清楚。曹刿见到庄公以后,开门见山地问其何以为战。庄公讲,生活中的衣服食物,不敢独享,必定要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却认为“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庄公又说,祭祀时所用供品必定如礼,从不敢擅自更改。曹刿同样不以为然,认为“小信未孚,神弗福也”。直到庄公讲到他在处理案件时,无论大小,总是根据实情、慎重处理时,曹刿才表示赞许,认为“忠之属也,可以一战”。从这番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曹刿的军事思想是以政治优劣和民心向背为基石的。鲁国抵御齐国不义之师,本来就是正义之举,加上国人支持,取胜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第二,上下团结,君民一心。面对强敌压境的紧张形势,鲁国上自国君庄公。下至平民曹刿,均以国家利益为重,精诚团结,奋起抗敌,其势当然难以被击败。曹刿出身卑微,平素生活困苦,面对乡人“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的困惑,毅然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动力,尽力报国。鲁庄公虽贵为一国之君,却不固执武断,他唯贤是举,将有才能却出身卑微的曹刿引为谋臣,关键时刻又能从谏如流,屈身听命于曹刿,明君风采令人钦佩。曹刿如有才而不出,庄公就无从得一贤辅;庄公如有贤而不用,曹刿亦无从发挥其才智。所以说,曹刿和庄公的合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争的胜负。第三,曹刿能够掌握正确的战略战术——避其锋芒,以逸待劳。临阵而斗,用智为上。曹刿根据齐军来势凶猛、人数占优的实际情况,采取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的策略,没有一开始就盲目地”以卵击石“。通过双方勇力的此消彼长,很快就扭转了双方力量对比的优劣关系,结果一举溃敌。第四,曹刿能准确地把握战机,后发制人。在齐军三次击鼓时,曹刿没有焦躁,而是待齐军气势衰竭时才开始攻打。同时,取胜之后,曹刿并未盲目追击,因为他深知兵不厌诈之道,惟恐中齐国诱敌伏击的圈套,表明他在极善用计的同时,高度警惕,时刻防备对方运用计谋。曹刿在战争中知己知彼,运筹帷幄,表现出一位军事家的卓绝风采。他谋略得当,正是鲁军战场取胜的关键所在。   综上所述,原因有四:一、政治清明,民心所向 (在政治上取信于民)   二、上下团结 君民一心 (团结曹刿 知人善用)   三、掌握策略 以逸待劳 (不盲目于强齐硬战)   四、把握战机 后发制人 (彼竭我盈 一招致胜)
编辑本段研讨与练习
  一、   1、曹刿求见鲁庄公的原因是什么?   2、曹刿是如何评价鲁国的战前准备的?   3、在战争中,曹刿是怎样帮助鲁庄公选择反攻时机的?   4、鲁国获胜后,“公问其故”,曹刿的解释分几层意思?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前提下,理清课文的思路、层次,以利背诵。)   参考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3、彼竭我盈。   4、分两层。第一层:“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第二层:“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二、本文仅用二百余字却写了长勺之战的全过程,想一想:作者是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此题意在让学生体会课文剪裁详略得当的特点。)战前与鲁庄公的对话,战中准确把握战机,详察敌情,战后论述战争原理详写,与曹刿的远谋无关的战争的规模,战争的情形一概不提,请见、从战等一笔带过,这样写有利于突出曹刿军事家的形象   三、解释下列加粗的词,注意它们意思的差异。   (此题意在让学生整理过去接触过的文言词的义项,积累文言词。)   1、十年春,齐师伐我(进攻)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砍伐)   2、牺牲玉帛,弗敢加也(虚夸)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更)   3、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养)   安能辨我是雄雌(怎么、哪)   四、课外收集古今中外战争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战例,了解其中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本文的基础上,联系古今类似战例,融汇贯通,从而悟出决定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在于人心的向背。战例如中国古代的淝水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中国近代的抗日战争。)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对长勺之战的评价   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时的情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出战,后来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从文中出现的成语
  一鼓作气    一鼓作气
【现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劲头十足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曹刿】①具有正确的战略思想,懂得“取信于民”是作战的重要战略。 ②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感,在国难当即之时,挺身而出为国效力。③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善于详察敌情,把握有利战机。   【鲁庄公】鲁庄公是个平庸的国君,但不是一个昏君。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施行“小惠”和祈求神灵的保佑上,说明他在政治上的无能;战场上他急切求成,胜利后,不知道胜利的原因,说明他对军事的无知。但在曹刿的启发下,他有所感悟,明白了民心向背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并在作战过程中听从曹刿的正确指挥,而且他能听从曹刿的建议、批评,是一个从谏如流、重视人才的国君,是一位明智的国君。   中心   本文记叙了曹刿向鲁庄公献策,并在长勺之战中帮助鲁庄公采取了正确的战略战术,终于使弱鲁战胜强齐的史实,说明了要取信于民以及善于掌握战机才能战争胜利的道理。
编辑本段人物评价
鲁庄公评价
  鲁庄公的不足之处是,性格急躁,不懂军事,缺乏政治才能,遇事慌张鲁莽,总将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不能够冷静的思考与分析问题,抓不住事情本质,但绝对不是一个昏庸的君主,他能够敬天保民、善待臣工、忠于职守、从谏如流,知人善用,是一个少有能虚心听取他人意见的明君。
曹刿评价
  政治上远见卓识,敢于进谏,善于进谏,在国家危难之际挺身而出,有强烈的责任心与爱国热情;在军事上,指挥从容镇定,胸有成竹,面对不利局面,冷静与睿智,善于把握战机,详查敌情,计谋出众,做事谨慎,对战场形势的判断洞若观火,是一个极为不凡的指挥家形象。

no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回答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1.(1)军队(2)鄙陋。文中指目光短浅(3)虚报(4)战胜,攻取2.C3.(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也必定按实情判断。(2)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开始衰落,第三次击鼓则士气完全消失了。4.“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取信于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曹刿论战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2010-01-16 《曹刿论战》几个问题 28 2019-06-15 曹刿论战的问题 2009-03-14 关于《曹刿论战》的一些问题,急需 76 2010-12-11 曹刿论战问题答案 26 2012-10-20 曹刿论战问题6个及答案快 2010-01-25 曹刿论战的问题 174 2010-07-27 关于《曹刿论战》的问题!! 3 2013-12-09 ...

阅读《曹刿论战》,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
1.A2.(1)同“遍”,普遍(2)充满,这里是士气旺盛3.(1)衣食一类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用,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2)这种小信用不能受到神的信任,神灵是不会降福的。(意对即可)4.大国难测,怕有埋伏;通过考察敌情,弄清齐军退却真相,再决定是否追击齐军。既克,公问其故。

阅读《曹刿论战》一文,完成问题。 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
1.①参与;②“徧”通“遍”,遍及、普遍;③赐福、保佑;④倒下。2.①祭祀用的猪牛羊、玉帛之类,(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要做到诚实可信。(重点考查“牺牲”、“弗”“加”、“信”等词语的理解。)  ②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就减弱了,...

阅读《左传·曹刿论战》,完成问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
1.(1)同“遍”,遍及(2)赐福、保佑(3)案件2.C3.做官的人会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呢?4.示例:从四个方面表现鲁庄公的不“鄙”——广开言路,礼贤下士;尽职尽责,取信于民;知人善用,用人不疑;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答对其中一个方面即可。

刿论战中齐军大败之际,曹刿为何阻止鲁庄公即刻乘胜追击?
因为鲁庄公没有看清局势,因此不易即刻趁胜追击。在曹刿论战中,曹刿发现齐国打败,而且败走的非常混乱,因此可以趁胜追击。但是鲁庄公没有及时看清情况,是兵家大忌,因此需得看清情形才能做出下一判断。

曹刿论战内容理解的问题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德育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
1.(1)参与。(2)“徧”通“遍”,遍及,普遍。(3)赐福,保佑。(4)指猪、牛、羊等。 2.曹刿为什么必待“齐人三鼓”而后才认为可以击鼓进军?曹刿为什么在“齐师败绩”之后还要“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然后才认为可以追击? 3.(1)衣服食物(这些)养生的东西,(我)不敢独自...

曹刿论战问题曹刿在鲁国是什么人
《东周列国志》的第十六回《释槛囚鲍叔荐仲战长勺曹刿败齐》中找到了一些对曹刿的介绍:鲁庄公问施伯:“齐国人太多,怎么能挡住他们呢?”施伯回答:“我推荐一个人,他可以打败齐军。”庄公问:“卿推荐的是什么人?”施伯说:“下官认识一个人,姓曹名刿,在东平的乡下隐居,从未出来做过官...

曹刿论战的经典题目和答案
曹刿论战《左传》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其他类似问题 2008-12-13 曹刿论战练习题及答案 961 2013-04-27 曹刿论战练习题和答案 2 2011-03-15 曹刿论战各种题目快~~~ 3 2008-12-31 曹...

建昌县18746567675: 曹刿论战“论”了哪些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哪一个 -
鞠强枢霖: 1.论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2.论开始进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3.论开始追击的时机.——“辙乱旗靡”之时 其中最重要的是“取信于民”

建昌县18746567675: 关于曹刿论战的三个问题求解答1.根据原文回答问题:为什么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必要条件?这体现了曹刿怎样的思想?2.曹... -
鞠强枢霖:[答案] 1、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建昌县18746567675: 曹刿论战中的一些问题1.主要内容2.作者怎样安排详略的?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3.怎样评价鲁庄公?4.作者采用什么写法塑造了曹刿怎样的形象?5.概括曹刿... -
鞠强枢霖:[答案] 1.又何焉 (古义:参与 今义:中间,空隙) 2.小大之 (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 3.弗敢也 (古义:虚报 今义:增加)... 而且都有声有色,这篇文章就是一例.曹刿论战以“肉食者鄙”即当官的见识浅薄,不能考虑周全为理论基础,而他的深谋远...

建昌县18746567675: 文言文《曹刿论战》中问题在关于战前准备的对话中,曹刿否定了鲁庄公前两次的回答,这是因为鲁庄公把战争取胜的希望第一次寄托于( ),第二次寄托于... -
鞠强枢霖:[答案] 臣子的辅佐 神灵的保佑

建昌县18746567675: 关于 曹刿论战 的问题 -
鞠强枢霖: 这一段应该是4个问题,怎么少了一个标准答案: 1. D 2. (1)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

建昌县18746567675: 曹刿论战简答题 -
鞠强枢霖: 曹刿与“其乡人”的对话是否多余?请说说你的见解.(3分) 不是多余的.(1分)这一对话点明了曹刿拜见鲁庄公的原因,(1分)同时也显示了他不同于一般人的见识 试从齐、鲁双方分析长勺之战“齐师败绩”的原因.(3分) 齐师倚仗强国,没有讲...

建昌县18746567675: 曹刿论战问题曹刿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曹刿论战问题曹刿给
鞠强枢霖: 曹刿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的“远谋”.文章的第一段通过曹刿与鲁庄公的对话,强调人心向背是取决于战争胜负的首要条件,突出了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

建昌县18746567675: 《曹刿论战》课后题,急.一、《曹刿论战》中鲁国能以弱胜强,仅仅是因为曹刿有军事谋略吗?曹刿问鲁庄公“何以战”鲁庄公似乎答非所问,曹刿却说“... -
鞠强枢霖:[答案] 一 鲁庄公善于听从建议 能做到取信于民 二 1 鄙视 2 茫然 三 古 今 祭祀用的猪牛羊 为正义事业献身 案件 监狱 可以凭借 能够 第二次 又一次 翻译1 祭祀用的猪牛羊 丝织品等,不敢以少报多,一定言语真实 2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弄清楚,一定根...

建昌县18746567675: 读《曹刿论战》用原文语句回答下列问题. (1)曹刿主动求见鲁庄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曹刿认为... -
鞠强枢霖:[答案]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3)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4)夫大国,难测也. (5)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6)惧有伏焉. (7)彼竭我盈,故克之;辙乱旗靡,故逐之.

建昌县18746567675: 关于语文课文 曹刿论战 请问文中曹刿论战的论体现在哪些方面?文章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
鞠强枢霖:[答案] 论主要体现在作战前的谋划.作战时的冷静和作战后追击的沉着.主要体现了曹刿的有勇有谋,也体现了他的爱国这一方面(关键时候挺身而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