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的解释和中心思想

作者&投稿:秋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请问观刈麦的译文和中心思想~

译文 :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家里的粮食都已交光,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中心思想: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诗人自己摆进去,觉得他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问心有愧。白居易的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全诗在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作者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酷行为,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希望能帮助你!!

我觉得名句更应该是“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白居易在诗中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白居易《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题解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诗题原注云:“时为盩厔县尉。”盩厔,今陕西周至。这是三十六岁的诗人于元和二年(807)任盩厔县尉时所写,是诗人早期一首著名的讽喻诗。

句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诗一开头,即交代背景。“少”、“倍”二字,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垅”,田埂。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前两句是互文,“荷箪食”、“携壶浆” 的主语是“妇姑”和“童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壶浆”,用壶盛的汤水。“饷田”,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饮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篇章至此,视角突然转向拾麦者,描绘出令人心酸的场景。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割麦者和拾麦者,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评解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浆水,
  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在割麦者旁边,
  右手拾着遗落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充填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却不用从事农耕蚕桑。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第一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法正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人民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人民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人民的差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人民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最后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皇帝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请问观刈麦的译文和中心思想
中心思想: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而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又有可能沦落成凄...

观刈麦的解释和中心思想
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白居易观刈麦的 断句、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中心思想。急急急!谢谢回答...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

观刈麦佳句
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在诗的最后发表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社会病根,而是表现为作者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社会的隐约批评.白居易只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其实更应该感到自疚自愧.赋税是皇帝管的,作者无法...

割发代首的故事简述
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意思是说:有一次,曹操率军经过麦田,下令说:“士卒不要弄坏了麦子,有违反的处死!”军中凡是骑马的人都下马,用手相互扶着麦子走,未想曹操的马竟然窜进了麦地,招来手下的主簿来论罪,主簿用春秋的典故应对说:自古刑法是不对尊贵的人使用的。曹操说:“自己制定的法律而自己违反,如何能统帅...

文言文《赵执信》解释
如:反映虫灾的《纪蝗》;反映水灾的《大堤叹》、《碧波行》;反映旱灾的《纪旱》、《久旱》;反映雹灾的《刈麦二十韵》。反映农民暴动的《氓入城行》则是他现实主义诗篇的顶峰。在诗歌理论上,他对王士祯的“神韵说”持不同见解,这些不同见解,主要收集在他的诗话《谈龙录》里。雍正三年(1725...

反映唐朝盛世经济繁荣的诗句
解释:长安城内一片月光,千户万户都在捣衣。 2、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黄巢《不第后赋菊》 解释:盛开的菊花璀璨夺目,阵阵香气弥漫长安,满城均沐浴在芳香的菊意中,遍地都是金黄如铠甲般的菊花。 3、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杜甫《丽人行》 解释:三月三日阳春时节天气清新,长安曲江河畔...

唐朝有关社会经济繁荣的诗
李实解释这句话说:“川中水车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这是一种利用水力转动的筒车.筒车用竹或木制成一个大型立轮,由一个横轴架起,可以自由转动.轮的周围斜装上许多小竹筒或小木筒.把这个转轮安置在溪流上,使它下面一部分浸入水中,受水流之冲击,自行旋转不已.轮周...

耕作技术一直延续到现在,更新慢 是为什么?
《管子·治国》中所说的“四种而五获”;《荀子·富国》中所说的:“一岁而再获”;《吕氏春秋·任地》中所说的“今兹美禾,来兹美麦”等,都可据之解释推测为轮作复种制的创造。秦汉时期的轮作复种制有了初步发展,《周礼》郑注中所说的“芟刈其禾,于下种麦”;“芟荑其麦,以其下种禾豆”...

初三上册课外古诗前5首重点句子及解析急!急!急!
他的诗歌以通俗浅显著称,今留有作品三千多首,收集为《白氏长庆集》。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

卓尼县15621141817: 观刈麦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麻解氯膦:[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赞美, 通过对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描写,也 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卓尼县15621141817: 观刈麦中心思想是什么?(简短 -
麻解氯膦: 中心思想:诗歌描写了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悲惨遭遇,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也表现出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卓尼县15621141817: 观刈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麻解氯膦:[答案] 此诗描写了麦收时节的农忙景象,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诗人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

卓尼县15621141817: 《观刈麦》体会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麻解氯膦:[答案] 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赞美, 通过对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描写,也 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卓尼县15621141817: 观刈麦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急 .多点,他给了四行呢. -
麻解氯膦:[答案] 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及赞美, 通过对劳动人民艰苦劳动的描写,也 对当时的黑暗社会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卓尼县15621141817: 观刈麦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麻解氯膦: 揭露了赋税繁重和社会不公的现象,表达了诗人对贫苦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自己没有“功德”却过着富足生活的愧疚.

卓尼县15621141817: 谁知道白居易的《观刈麦》(整首诗的内容) -
麻解氯膦:[答案] 观刈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卓尼县15621141817: 白居易的《观刈麦》的意思,以及表达的情感 -
麻解氯膦: 编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本的《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成人民贫困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

卓尼县15621141817: 请问观刈麦的译文和中心思想 -
麻解氯膦: 译文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妇女们担着竹筩粟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操劳在南冈.两脚被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灼烤着火般...

卓尼县15621141817: 答案《观刈麦》哪几句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割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
麻解氯膦:[答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 哪怕脚下暑气蒸腾、背上烈日烘烤,哪怕... 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作者从“观刈麦”这个特定窗口,看到了农民苦痛生活的全部,从而传达出一种对农民深深同情的思想感...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