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下潮剧

作者&投稿:佛疫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介绍几部经典潮剧~

http://www.chaonet.net/chaoju/
http://www.chaoju.com/
http://chaoju.shantou.gov.cn/
自己进网站找。
希望能帮你

潮汕音乐大全:寒鸦戏水、大八板、月儿高、平锦上添花、沙落燕、昭君怨、小桃花、凤求凰、黄鹂词、玉连环
新编潮州音乐:V.A.-.[新编潮州音乐⑥·柳青娘.(流行弦诗与唢呐曲)].专辑
V.A.-.[新编潮州音乐①·普陀晨钟.(潮州佛乐)].专辑、
V.A.-.[新编潮州音乐②·红梅头.(流行弦诗)].专辑
V.A.-.[新编潮州音乐③·十仙庆寿.(潮州大锣鼓)].专辑
V.A.-.[新编潮州音乐④·灯楼.(潮阳笛套音乐)]
V.A.-.[新编潮州音乐⑤·雨溅海棠花.(细乐)].专辑
雨果唱片.-.[广东音乐系列5-潮腔].专辑
群星.-.[戏谭-中国潮剧传统曲牌荟萃].专辑

潮剧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戏曲剧种,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等,为广东三大地方剧种之一。流行于广东东部、福建南部、海南岛、台湾、香港以及东南亚一带,因活动中心在潮州并以潮州方言演唱而得名。潮剧又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剧种之一,明代称为潮腔、潮调,清代初年称泉潮雅调。

历史沿革

潮剧历史悠久,是元朝、明朝南戏的遗音。潮剧在明代中叶以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剧目、唱腔和完整的戏剧演出形式,当时也叫“潮调”、“潮音戏”、“潮州白字戏”,用潮州方言演唱。

南宋时中国东南沿海出现戏曲,史称南戏。到元末明初,南戏比北杂剧更为兴盛,流播各地。南戏最迟到明初已传入潮州。(1547年)《潮州府志》记载正德年间“潮阳俗尚戏剧”,可见明代戏剧活动,已蔚然成风,相沿成俗。

早期的潮剧与南戏有历史渊源关系,是逐渐地方化了的南戏。明、清两代弋阳腔 、 昆山腔 、 西秦戏 、外江戏相继流入潮州,潮剧兼收弋、昆、梆、簧和当地民间音乐、说唱、歌舞, 唱腔、表演都更加丰富多采。

清代前期,潮剧称为“泉潮雅调”和潮州戏。泉潮雅调从音乐唱腔得名;潮州戏则是从地域而得称。福建泉州的泉腔和广东潮州的潮腔相互汲收,渗透融合,1566年就已有“潮泉二部”合刻的《荔镜记》,再进一步发展,成为“泉潮雅调”。潮泉二腔融合中也接受戈阳、昆山等声腔影响。泉潮雅调是曲牌联缀体,以“其歌轻婉,闽广相半”为特征。南北曲是潮州戏的源来,发展中又有地方的特点,被形容为“南音土风”。据康雍、乾隆年间文献记载,当时潮州戏已有管弦乐器和锣鼓伴奏。

清代前期潮州戏的演出活动频繁,戏棚、神庙戏台、庭园戏台都有演出。莲阳还建有戏馆,其中戏厅、观戏台、戏班人员宿舍等俱全。

清代中叶,全国各地方戏曲蓬勃兴起,以板式变化为主体的戏曲逐渐取代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戏曲,成为主流。广州外省戏班云集,潮州虽偏处一隅,也受乱弹诸腔影响,乾嘉、道光年间西秦戏、外江戏相继流入并逐渐扎根。潮州戏在曲牌联缀的唱腔基础上也开始汲取板式变化灵活的唱腔。

从1840年(道光二十年)鸦片战争到1911年辛亥革命的70多年间,中外文化交流的开展和政治风云的变幻对潮州戏都有影响;各艺术品种相互汲取,潮剧吸收正音、西秦、外江诸戏曲艺术,从民间音乐、大锣鼓中汲取滋养,在戏曲内容和音乐表演各方面都有所改进和发展。这一时期的称谓有潮音戏、白字戏、本地班等,潮剧一词也开始使用。潮剧用土语土调,妇孺易晓,因而日趋繁荣,戏班数量大增。新编剧目增多,内容扩展,改编的传统戏有《张古董借妻》《三打王英》、《五台会兄》等,新编的时事戏和时装戏有《林则徐》、《滴水记》和《女英雄记》(《印度寻亲记》)。新编剧目促进了表演的丰富,丑、生、旦诸行当都有所创新。音乐唱腔变化更为明显,在曲牌的基础上融汇板式,与诸戏融合,但唱腔仍以柔婉为特征,少有激越的音调。舞台美术方面用刺绣幕布帘代替竹帘;服饰穿戴上开始采用潮绣,在戏曲舞台上成为时尚。清末,许多潮剧班社还到暹罗等东南亚地区华侨聚居处演出。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抗日战争爆发十多年间,潮剧有较大的变化发展。在海外形成以曼谷为首的潮剧中心,从曼谷到暹罗、新加坡、柬埔寨、安南等地的演出网点纵横交错,30年代形成海外潮剧的黄金时代。音乐唱腔形成曲牌联缀与板式变化的综合体制,演出场所由神庙戏台进入戏院。

建国后潮剧进入改革的新时期。1950年成立潮剧改进会,进行“改人、改戏、改制”的潮剧改革工作。戏班主动停演庸俗、低级的旧剧目,创作和编演的新戏有《长城白骨》、《韦昌辉》、《闯王进京》、《生死恨》等,还相继移植改编《刘胡兰》、《王贵与李香香》等。1951年废除童伶制,烧掉卖身契,并改革班主所有制,招收培养青年演员,一批新演员先后崭露头角。

1956年广东潮剧团成立,同年举办潮剧演员训练班,这是潮剧发展的标志。1955至1957年间各县相继建立专业潮剧团。

1958年12月成立广东潮剧院,下分五个演出团。1957年至1959年两次进京演出并在沪、杭公演,与各戏曲剧团接触和交流,提高了表演艺术。1960年赴柬埔寨和香港演出,使潮剧在海外扩大了影响。1963年到1965年,潮剧出现了上演现代戏的热潮,剧目有《焦裕禄》、《滨海风潮》、《江姐》等。“文革 ”结束后,1978年广东潮剧院恢复建制。新创作了《彭湃》、《七日红》等现代戏,优秀传统剧目恢复上演。

90年代以来,潮汕三市职业剧团的数量空前增加。还出现一批民办剧团活跃于城乡农村。 这些剧团创作、整理了一批优秀的古今剧目。1979年以来,每年都有一至两个潮剧团到泰国、新加坡或港澳演出。1979年至1989年10年间,潮剧院及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属剧团,共21个剧团,1000人次到海外演出。加强了海内外潮剧艺术的交流,促进了潮剧的繁荣发展。

艺术特点

潮剧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其音乐和表演形式兼收并蓄、博取众长而融为一体,程式严而不僵。潮剧唱腔轻婉低回,抒情优美;语言注重本土特色,善于运用方言、俚语,又具文采,有特殊的方言文学风味;生、旦表演轻歌曼舞,柔美俏丽;丑行分工细密,程式丰富,机巧灵活,形体动作遵循蹲、缩、小的原则;舞台美术使用潮绣等民间工艺,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特点。

潮剧唱腔是曲牌联套体和板式变化体的综合体制,并有一唱众和的帮腔、帮声形式,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曲调以地方化的南北曲兼收昆、弋、梆、黄牌调及潮州民间弹词、歌册、小调融和而成。潮州方言语音具有八个声调,演唱出字行腔讲究“含、咬、吞、吐”,形成潮剧唱腔的地方风格。

潮剧伴奏音乐先后吸收民间锣鼓、古诗乐、细乐、庙堂音乐等乐曲和演奏形式,具有地方色彩和独特的演奏特点。潮剧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唱词典雅,曲牌完整,唱腔缠绵,音乐多用重六、活五调;善于表现低沉气氛及悲怨情绪;小锣戏的剧目多是生活小戏,词语生动,采用地方舞蹈,生活气息浓厚,音乐多用轻六、反线调;苏锣戏气氛庄严、热烈,剧目多为公堂诉讼、征战打斗戏。

行当流派

潮剧有四大行当:生、旦、净、丑。每一行当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

生行

小生: 多扮演风流潇洒的青年男子,穿项衫,重唱工,表演庄重文雅,多为正面人物,如《荔镜记》的陈三。

老生: 扮演中老年男子,挂髯口,唱做并重,注重髯口、水袖的运用,如《闹开封》的王佐。

花生: 也称丑生,多扮演行为不端或举止轻浮的人物,属小生行当,如《三笑姻缘》的唐伯虎。

武生: 扮演武士或有武术的青年男子,重武工的发挥运用,如《杀嫂》中的武松。

旦行

乌衫旦: 扮演已出嫁的中青年妇女,多属贤妻良母或贞节烈女,重唱工,多为悲剧人物,如《井边会》的李三娘。

蓝衫旦: 扮演官宦的干金小姐或富家的闺秀,表演唱做并重,如《荔镜记》的黄五娘。

衫裙旦: 扮演富家小姐或风骚少妇,重身段做工,正面人物如《戏珊瑚》的吕珊瑚,反面人物如《戏叔》的潘金莲。

花旦:扮演村姑或婶女,穿窄袖衣衫,系腰带,多属天真乖巧、聪明伶俐的喜剧人物,如《苏六娘》的婢女桃花。

老旦: 扮演年迈的老妇,重唱工,如《杨令婆辩本》的杨令婆。

武旦: 扮演江湖侠女或巾帼英雄,多为机智豪爽的正面人物,表演以刀枪拳棍见长。如《武松打店》的孙二娘。

净行

按表演风格,分为文乌面和武乌面。

文乌面:注重袍蟒工架造型,如《摘印》中的潘仁美。

武乌面:也称草鞋乌面,表演注重武工做派,如张飞、鲁智深等。

丑行

官袍丑: 扮演官场人物,穿官袍,多为府县官爷或下属门官驿丞等,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表演重提袍揭带,重须眉眼脸,重靴帽等做工。

项衫丑: 多扮演中青年男子,多为品格低下的人物,如《活捉张三》中的张三。表演注重技法的发挥,如水袖、折扇等,其模仿皮影动作的表演,富有特色。

踢鞋丑:扮演相士、老艺人等走江湖或市井码头的低层人物,多为有正义感、喜打抱不平的正面人物,如《柴房会》的李老三。表演注重腰腿工,常带有特技表演。

武丑 : 多扮演有武艺而性格善良、豪爽的正面人物,如《宿店》的时迁,。表演多属南派武工。

老丑、小丑 :这两类丑多扮演正直善良、性格风趣的底层人物,如艄公、更夫,以及家僮、店小二等童角。老丑表演重口白,带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女丑 :扮演势利的媒婆、鸨婆、店婆或善良风趣的乳娘、农妇等中老年妇女。化妆造型表演均有特色,头饰为梳大板拖鬃,足穿翘头红鞋,身穿大边镶的衣裤,手执大葵扇,多为男角扮演,动作夸张,粗中透娇,滑稽可笑,如《骑驴探亲》的农村亲姆,《换偶记》的张幼花等。

潮剧
一、简要描述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
潮剧的形成和发展,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如潮州音乐等,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风格。
潮剧的语言并非一开始就使用潮州方言。从明刻本《摘锦潮调金花女大全》可以看到,这时的潮剧主要用潮州方言演唱,但其中一些场次的唱腔和道白,标明用"正音"(即"官腔")演唱,这说明潮剧从南戏演化的过程中,开始可能全用"官腔",其后才逐渐减少"官腔"的分量,而最终完全地方化。
二、发展历史
潮音班,流行于粤东、闽南、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等地。
潮剧是宋元南戏流传到粤东潮汕地区之后,融化吸收了潮州音乐以及潮汕其它民间艺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地方剧种。明代戴璟在《广东通志初稿》卷十八《风俗》中载:“潮俗多以乡音搬演戏文。”清初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载:“潮人以土音唱南北曲曰潮州戏。”1958年在揭阳的明墓中出土的、用潮州方言演唱的抄本《蔡伯皆》和1975年潮州挖西山西在凤塘鹤陇施工时发现的明墓中出土的明宣德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是明代潮人以乡音搬演戏文的文物佐证。
三、艺术特点
1、角色
潮剧行当齐全,生、旦、净、丑各有应工的首本戏,表演细腻生动,身段做工既有严谨的程式规范,又富于写意性,注重技巧的发挥,其中丑行和花旦的表演艺术尤为丰富,具有独特的风格和地方色彩。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
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童艺人担任,这些艺人长大后,声音改变,即被淘汰,这一体制严重阻碍潮剧艺术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废除了童伶制,并在各方面锐意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演员,使潮剧这一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2、唱腔
潮剧演唱用真声,唱念用古谱"二四谱",韵味浓郁。唱腔是以曲牌联缀为主的曲牌体和板腔体的联和体制,至今仍保留着一唱众合(帮腔),二、三人合唱一曲或曲尾的形式,风格独特,表现力很强。
早期潮剧的"帮声",即登台演员唱至最精彩片段时后台众声"齐唱"相和的现象,在其他戏曲中甚为少见,是潮剧的特点之一。
3、音乐
潮剧音乐属曲牌联套体,唱南北曲,声腔曲调优美,轻俏婉转,善于抒情。清代中叶以后,它又吸收板腔体音乐,显得灵活多姿。潮剧中有传统曲牌二百多支,乐曲一千多首,是研究中国戏曲声腔的重要资料。
伴乐部分,保留了较多唐宋以来的古乐曲,又不断吸收了潮州大锣鼓乐、庙堂音乐、民间小调乐曲等,音乐曲调优美动听,管弦乐和打击乐配合和谐,善于表现感情的变化。
潮剧的伴奏乐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而不断发展丰富。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乐器只有竹弦、唢呐、椰胡和月琴,以竹弦为领奏乐器。二三十年代,竹弦被二弦取代;月琴为扬琴取代,还增加了大笛和小笛。四十年代开始,有增加二胡、琵琶和大胡。潮剧曲牌很多,板式多变,常用二板、二板慢、三板慢等板式。
根据乐器的不同组合,传统的剧目又分为大锣戏、小锣戏、苏锣戏;大锣戏最具特色也最为古老,善于表现低沉气氛、悲怨情绪,小锣轻巧,苏锣气氛庄严。
四、传统剧目及代表人物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早期潮剧剧本有明代宣德七年(1432年)的手抄本《刘希必金钗记》。潮剧也能结合时代需要,编演一些与现实生活关系密切的剧目,如抗日战争期间,反映抗战时事的剧目大批出现,著名的有《卢沟桥纪实》、《韩复榘伏法记》等,对鼓舞群众投身抗日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潮剧的著名编剧有谢吟,代表作有《秦凤兰》、《赵少卿》、《大义灭亲》等;还有吴师吾、林先玉、洪逊、陈名振等,各有一批名作传世。著名艺人有李德意、蔡龙汉、洪妙等。
五、现状
潮剧是中国古老戏曲存活于舞台的生动例证,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表现形式的代表之一,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较高的审美价值。1990年以后,潮剧受到市场经济的制约和多种现代文艺形式的冲击,投资减少,人才流失,艺术水平下降,优秀的传统表演艺术濒临灭亡,正处在艰难发展的状况之中,亟待保护和扶植。


潮州潮剧的介绍
潮剧又称潮州戏、潮音戏,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汉族戏曲剧种。它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距今已有四百三十多年的历史,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传统剧目分宋元南戏和明清传奇、文明戏和新编历史剧两大类,有剧目两千多个。传统剧目在潮剧中占据重要地位,有《荔镜记》、...

介绍潮剧小作文100字
从表演上来看,潮剧的脚色行当中以生、旦、丑最具地方特色。生旦戏《扫窗会》被誉为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典型代表;潮剧丑角分为十类,其中项衫丑的扇子功蜚声南北,为世所称。老丑戏《柴房会》中,丑角的溜梯功为潮剧所独有,在戏曲界享有盛誉。潮剧在过去一直实行童伶制,小生、青衣、花旦均由儿...

潮剧的介绍
潮剧(英文:Teochew opera、Chiu-chow opera),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潮州白字(顶头白字)、潮曲,主要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潮州、惠来、汕头、揭阳、普宁、澄海、潮阳、饶平、丰顺、陆丰等地)以及福建省闽南地区的南部(诏安、东山、云霄、漳浦等地),还有海外的东南亚诸国(主要是越南、泰...

介绍一下潮剧
潮剧传统剧目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来自宋元南戏与元明清传奇杂剧,如《琵琶记》、《白兔记》、《破窑记》、《玉簪记》等,此类剧目文词典雅,乐曲古朴、做工细致;一是取材于地方民间传说或地方实事编撰的剧目,如《荔枝记》、《苏六娘》、《金花女》、《龙井渡头》等,这类剧目故事生动,戏文雅俗共赏,富于地方色彩。 现存...

潮剧的特点
潮剧的特点如下: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港和东南亚等地。潮剧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吸收了戈阳、昆曲、皮黄、梆子戏的特长,结合本地民间艺术,最终在唱腔、语言、音乐、表演、舞台和服饰...

潮汕民俗文化介绍
1. 潮剧:潮剧是潮汕地区的传统剧种,以其独特的音调和表演形式闻名于海内外。潮汕潮剧的人物造型独特,舞台布置多以宫廷场景为主。2. 打三箭:打三箭是潮汕地区的传统民间娱乐活动之一。这个游戏需要两支队伍分别站在两个铁桶上,用弹弓射箭,把箭射到对方队员所在的铁桶中。3. 镇街龙船:潮汕地区的镇...

潮剧的历史、来历?
潮剧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指 神明)的尊敬,老百姓也喜爱在非常热闹的氛围下观看,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重,因此,潮剧要比其它剧种更具浓郁的民俗色彩。宋元南戏的分支潮剧是宋元南戏的一个分支,由宋元时期的南戏逐渐演化,是一个已有4 4 0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主要吸收了弋阳、昆曲、梆子...

潮剧发源地是哪里 中国十大剧种之一
潮剧,中国十大剧种之一,广东三大剧种之一种,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南国奇葩”的美誉,以优美动听的唱腔音乐和独特的表演形式,融合成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而享誉海内外。潮剧是上千年潮州文化的重要传承载体,也是联络世界各地潮州人之间情谊的重要纽带。“莫夸骑鹤下扬州,渴慕潮汕数十秋,得句驰书...

介绍潮剧的作文不少于四百
每天清晨,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第一缕阳光时,总能听到爷爷奶奶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着潮剧的选段;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伴随着鸟语花香,在大街上散步,时不时总看见一些中老年人三五成群地围在一台收音机旁,边听边哼唱着潮剧。可见潮剧在潮汕的中老年人的心目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是,潮剧却无法“...

潮剧的来历是什么啊
潮剧,一种融合了优美唱腔和独特表演形式的戏曲艺术,在中国戏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起源于潮州,是潮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连接全球潮州人的精神纽带。潮剧的发展历程可通过以下几个阶段来追溯:【历史见证】潮剧的确切形成时间及基础,长久以来存在不同说法。一种观点认为潮剧起源于潮州巫术中的“关戏...

合浦县15119913037: 潮剧 - 搜狗百科
昔左延龄: 潮剧 一、简要描述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州方言区,是用潮州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主要分布于粤东、闽南、台湾、香...

合浦县15119913037: 潮剧是怎样的剧种?
昔左延龄: 潮剧是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 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 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 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 窗会》、《芦林会》等.

合浦县15119913037: 潮剧的历史发展 -
昔左延龄: 潮剧又名潮州戏、潮音戏、潮调、白字戏,主要流行于潮汕方言区,是用潮汕方言演唱的一个古老的地方戏曲剧种.潮剧在国内主要流布在广东、福建闽南南潮语区,也流行于香港和台湾,也经常在庙会上演出,表示于对“老爷”的尊敬,老百...

合浦县15119913037: 潮剧有哪些著名的曲目,演员;潮剧的分当? -
昔左延龄: 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

合浦县15119913037: 潮剧罗衫记简介 -
昔左延龄: 《罗衫记》简介: 新任知府苏云携眷南溪赴任,不意误乘江湖大盗徐能贼船,中途被其沉江杀害.苏云之妻郑氏貌美,徐能意图占有,幸能之弟徐用见郑氏身怀有孕,不忍其受残害,暗中将郑氏及乳娘放走. 荒郊途中,郑氏产一子,并以家传...

合浦县15119913037: 潮剧的历史发展概况和基本特点 -
昔左延龄: 尾巴上的毛很丰富,像狐狸尾巴,恰好位于背线之下,犬立正时尾巴通常以优美的镰刀形曲线背在背上.尾巴举起时不卷在身体的任何一侧,也不平放在背上.正常情况下,应答时犬会摇动尾巴.尾巴上的毛中等长度,上面、侧面和下面的毛长度基本一致,因此看起来很像一个圆的狐狸尾巴.缺陷:尾巴平放或紧紧地卷着;尾根的位置太高或太低. 前半身:

合浦县15119913037: 我要一篇关于介绍潮剧或潮汕的特色食品的作文 -
昔左延龄: 我的家乡——美丽的汕头,一提起汕头,不禁联想到了丰富多彩的潮文化:香气怡人的潮汕功夫茶,美味可口的潮汕小吃,更有韵味独特的潮剧……每天清晨,当我睁开惺忪的睡眼,看到第一缕阳光时,总能听到爷爷奶奶的收音机里正在播放...

合浦县15119913037: 潮剧的独特之处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
昔左延龄: 潮剧语言有着鲜明的三点特色:一是鲜明的地方色彩;二是浓郁的生活气息;三是生动的形象比喻.这三点,在潮剧传统剧目的本子中随处可见.但由于旧社会的潮剧艺人多是卖身的童伶,文化层次很低,他们传习下来的戏剧语言虽有上面提到的三点特色,但大多数偏于粗俗.有些经文人参与编写的,则又偏于典僻深奥.潮剧唱腔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唱腔的用调上.曲牌唱腔或对偶曲唱腔一般都应用四种调即[轻三六调]、[重三六调]、[活三五调]、[反线调],此外还有[锁南枝]调、[斗鹌鹑]调,以及犯腔犯调.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