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唐代李白《渡荆门送别》全文翻译赏析)

作者&投稿:仲长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渡荆门送别》中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 *** 。
  
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辽阔原野的意象,而气势开扩;而且还由于动态的描写而十分生动。大江固然是流动的,而山脉却本来是凝固的,「随、尽」的动态感觉,完全是得自舟行的实际体验。在陡峭奇险,山峦叠嶂的三峡地带穿行多日后,突见壮阔之景,豁然开朗的心情可想而知。它用高度凝炼的语言。极其概括地写出了诗人整个行程的地理变化。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形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指的就是这一壮游。这时候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已是平原旷野,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写完山势与流水,诗人又以移步换景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到的奇妙美景。如在崇山峻岭的三峡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夏水襄陵,江面水流湍急汹涌,那就很难有机会看到「月下飞天镜」的水中影像;在隐天蔽日的三峡空间,也无从望见「云生结海楼」的奇景。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颔颈两联,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李白在欣赏荆门一带风光的时候,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不禁起了思乡之情: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向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唐诗别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像瑰丽。「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写得逼真如画,有如一幅长江出峡渡荆门长轴山水图,成为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果说优秀的山水画「咫尺应须论万里」,那么,这首形象壮美瑰玮的五律也可以说能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包涵长江中游数万里山势与水流的景色,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山随田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赏析
这样的景色没有让年轻诗人留恋忘返,看着这浩浩西来的长江水,反而引起他的思乡之情,水是故乡亲,是他不远万里相送我的行舟。明·胡应麟:“‘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太白壮语也;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骨力过之。”近·高步赢:“语意倜傥,太白本色。”(《唐宋诗举要》卷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如何赏析?
这首诗中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象,同时也传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首先,从字面上理解,这句诗描述了山峦逐渐消失在平野之中,江水汇入广袤无垠的荒原,流淌不息。这种景象展现了自然的广阔与深邃,使人感受到宇宙的无限和生命的渺小。在这里,诗人...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翻译
详细解释:山的消失与平野的展现 在这句诗中,“山随平野尽”可以被理解为山脉的终结与平原地带的开始。当行者身处其中,随着前行的方向,山逐渐消失在视野之中,取而代之的是广袤平坦的原野。这是一种视觉上的转变,也是诗人通过笔触展现出的壮阔景象。江水的流向与大荒的融合 “江入大荒流”描述的...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一、对诗句的解读 这句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景象描绘,展现了一种开阔的视野和深远的意境。首先,“山随平野尽”,描述的是山脉在视野中随着平地的出现而逐渐消失的情景,表现出地势的广阔和视线的延伸。接着,“江入大荒流”,则描绘江水流入荒原的景象,表现出江流的浩荡和荒野的辽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翻译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翻译描绘了唐代诗人李白在《渡荆门送别》中的壮丽景象。原句意为,青山逐渐消失在广阔的平原尽头,而长江则奔流不息,融入那无垠的荒原之中。这句诗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出蜀东行时,山水的壮丽景色和个人的豪情壮志。该诗句出自李白的名篇《渡荆门送别》,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踏上...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 处望去,仿佛...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意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这句话是一句充满哲理的古诗,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意义。它不仅是对大自然景色的描绘,更是对人生道路的比喻。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山峰、平原、江河和荒野,但只有在不断地前行中,才能领悟到其中的真谛。山随平野尽 人生道路就像一条崎岖的山路,有时候我们会遇到高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什么意思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江从落差极大的三峡奔泻而下,至此也渐次平静下来,浩浩荡荡地流向这...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急需,要正确的啊!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赏析是什么?
赏析“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

红星区1701708453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解析 -
闾贪脑得:[答案] 出自李白《渡荆门送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十字勾勒出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观.这里的写景,角度是移动着的,而不是定点的静的观察.这从“随、尽、入、流 ”四字体现出来 .因此这两句诗不仅由于写进“平野”、“大荒”这些...

红星区1701708453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两句诗中的“随”和“入”请简要说说好在哪里 -
闾贪脑得:[答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李白《渡荆门送别》 【赏析】这两句诗紧承起句,写出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两句中的“随”和“入” 二字提炼得好.这两个字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直接地表现出来,将景写得活了,给人以空间感...

红星区17017084535: 对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进行赏析 -
闾贪脑得:[答案] 是李白《渡荆门送别》诗的颔联.(李白)乘舟顺流而下,(看到)远近高低起伏的山峦和近处、远处辽阔美丽的原野,因空... “流”字描绘出原野、山峦如同与长江奔泻而下,长江又像融入了无穷尽的漫野和群山大荒之中,整个世界融为一体.诗句词...

红星区1701708453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星垂平野尽,月涌大江流.各出自哪首诗?作者是? -
闾贪脑得:[答案] 渡荆门送别 李白渡远荆门外①, 来从楚国游②.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 云生结海楼⑤. 仍恰故乡水⑥, 万里送行舟.诗文翻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

红星区17017084535: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写了什么景象 -
闾贪脑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解释: 青山渐渐消失,平野一望无边.长江滔滔奔涌,流入广袤荒原.这两句诗是出自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原文: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红星区1701708453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要简短一点的 -
闾贪脑得:[答案]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江流到荆门山时,地势已经渐趋平缓,眼界也随之开阔起来,大荒,是辽阔无边的原野.李白刚刚从两岸高山夹峙的三峡中出来,随着江船的东下,身后蜀中的群山已经越去越远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汉平原,而长...

红星区17017084535: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翻译扩写 -
闾贪脑得: 1、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山随着低平的原野地出现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 江面月影好似天上飞来的明镜,云层缔构城外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不远万里来...

红星区17017084535: 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闾贪脑得:[答案] 渡荆门送别①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②.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③. 月下飞天镜④,云生结海楼⑤.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①荆门:即荆门山,在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相对,形势险要,战国时是楚国的门户.②楚国:泛指今...

红星区17017084535: 山随平野尽 江入大荒流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
闾贪脑得: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句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红星区17017084535: 杜兴门送别这首诗写出了怎样的情感 -
闾贪脑得:[答案] 渡荆门送别朝代:唐代作者:李白原文: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