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袁崇焕?

作者&投稿:郑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上的真实的袁崇焕?~

对于袁崇焕这个人近年来一直争议不断,捧他的说其是"民族英雄",“大明最后的长城”;踩他的则扣上“汉奸”,“国贼”,“大清第一巴图鲁”等帽子。而明史尤其是明末史料繁杂,自相矛盾,《明史案》以及修了近一百年,漏洞百出的《明史》导致正史可信度存疑,所以我们能了解到的关于袁崇焕的真实面目相当模糊。笔者也无法完全做出一个定论,不过根据现有比较可信以及流传度比较广的史料试着进行分析。

袁崇焕与崇祯
首先是关于袁崇焕的战绩,其最大的闪光点是宁远之战,号称使用红衣大炮重伤了敌军大头目(有说法是努尔哈赤,迫使其退兵甚至直接导致其逝世)。“奴贼攻宁远,炮毙一大头目,用红布包裹,众贼抬去。”关于这段历史,《满文老档》中有相关记载,宁远之战是在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一月,努尔哈赤死亡日期是天命十一年(1626年)七月中旬,间隔了半年时间,而这半年也并没有养伤记录,反而仍在东征西讨——同年四月,努尔哈赤又亲率大军,征蒙古,“进略西拉木轮,获其牲畜”。五月,明将毛文龙进攻,努尔哈赤回师盛京。五月二十一日,努尔哈赤出城迎接前来沈阳的科尔沁奥巴贝勒。就古代医疗条件而言,被大炮击中绝不可能生龙活虎大半年(现在貌似也不行- -),所以袁崇焕奏章里所说的红衣大炮所击中的“金色营帐”里的人至少绝非努尔哈赤本人,至于究竟努尔哈赤退兵是因为头目被大炮击中,还是在觉华岛抢够了,毛文龙又威胁其后方,在宁远只能徒耗兵力,不好说。不过宁远之战就战术而言确实是阻击了后金的进攻脚步,而且是明朝从失陷以来的第一个胜仗,政治影响深远。
而后是宁锦大捷,关于此次战役,袁崇焕本人奏章《锦州报捷疏》有详细描述:”仰仗天威,退敌解围,恭纾圣虑事:准总兵官赵率教飞报前事,切照五月十一日,锦州四面被围,大战三次三捷;小战二十五日,无日不战,且克。初四日,敌复益兵攻城,内用西洋巨石炮、火炮、火弹与矢石,损伤城外士卒无算。随至是夜五鼓,撤兵东行。尚在小凌河扎营,留精兵收后。太府纪与职等,发精兵防哨外。是役也,若非仗皇上天威,司礼监庙谟,令内镇纪与职,率同前锋总兵左辅、副总兵朱梅等,扼守锦州要地,安可以出奇制胜!今果解围挫锋,实内镇纪苦心鏖战,阁部秘筹,督、抚、部、道数年鼓舞将士,安能保守六年弃遗之瑕城,一月乌合之兵众,获此奇捷也。为此理合飞报等因到臣。臣看得敌来此一番,乘东江方胜之威,已机上视我宁与锦。孰知皇上中兴之伟烈,师出以律,厂臣帷幄嘉谟,诸臣人人敢死。大小数十战,解围而去。诚数十年未有之武功也!” 虽然明末奏章普遍有夸大战果的现象,但是整体上明军确实是胜利了的(虽然斩首只有两百余级,而且袁崇焕事后请功说毛文龙奇袭辽阳也是后金退兵的主要原因)。

宁远之战
而关于袁崇焕的过错,也就是最终议罪被杀的原因,《明史》所谓反间计,结合己巳之变前后崇祯的态度来看,基本可以确定是子虚乌有的。而明代官方对袁崇焕的定罪为:“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种种罪恶。命刑部会官磔示,依律家属十六以上处斩,十五岁以下给功臣家为奴。今止流其妻妾,子女及同产兄弟于二千里外,余俱释不问。”
“以市米则资盗”
所谓的袁崇焕的“卖粮资敌”的嫌疑,不是指直接对满清卖粮,而是指袁崇焕卖粮给了蒙古的喀喇沁部,这个部落又转卖给了满清,即间接资敌。从时间上看,由于蒙古内部各部落的征战,从崇祯元年二月喀喇沁写信给皇太极请求帮助开始,直到九月双方联合击败盘踞在喀喇沁旧地的察哈尔部,喀喇沁和后金开始有了共同利益。同年九月,喀喇沁又接受了明朝的封赏。从此时开始,这些明清夹缝中的蒙古部落开始了两面讨好的生活。崇祯二年正月,皇太极命令科尔沁、敖汉、奈曼、喀尔喀和喀喇沁等蒙古部“悉遵我朝制度”,定旗分,从此喀喇沁成为后金非女真族的旗人。虽然史学界也认为,直到崇祯八年喀喇沁才接受后金定的旗分,分为喀喇沁左翼和喀喇沁右翼。第一任喀喇沁左翼的旗主,就是袁崇焕资敌问题中的主角之一“束不的部”的酋长。但不可否认的是,喀喇沁部已经成为后金一个重要的政治盟友。袁崇焕卖粮一事,是记录在崇祯二年三月部分,崇祯早已知晓,但在袁崇焕的强烈要求下,批示只允许计口卖粮。为什么袁崇焕要坚持卖米?袁崇焕的理由是:不卖米喀喇沁肯定会彻底倒向后金,卖米则可以稍为笼络。问题是,束不的部于五个月后与后金结盟。(八月束不的派使者到沈阳,而六月皇太极召集蒙古各部计划伐明时还没有束不的部参加)。这个结果明确的说明了袁崇焕的招抚政策失败。而至于在这个过程中到底有多少米粮经由喀喇沁部运送至后金,目前尚无定论。但在当时的东江镇几乎要饿死士兵的情况下,袁崇焕用米粮去和已经和后金结盟的蒙古喀喇沁部进行希望不大的招抚,的确有资敌之嫌,十分可疑。
“以谋款则斩帅”
谋款者,议和也。早在天启帝之时,袁崇焕奏请议和,他认为:如此计议和一成,则贤于十万甲兵,乘势以窥彼虚实,乃复我防线……。奏请天启帝予以“便宜行事”,天启询问原因,袁崇焕解释道:以议和为缓兵之计,争取时间,以加强关外宁、锦等重镇的防御。 但凡有积极作用的议和,都是在本方取得一定优势的情况下,进行妥协,保住胜利成果的一种方式。而在当时,明军完全被后金压制,已经到了野战必败的程度,以这样的军事实力和后金进行议和,只能是与虎谋皮。而且,从实际效果来看,袁崇焕完全被皇太极的议和之计耍弄了: 在皇太极的兵力有限,无法多线作战,于是假装和明朝议和。第一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时,皇太极正暗中准备攻击朝鲜,第二次由袁崇焕主持议和时,皇太极准备着南下征明。议和对于袁崇焕或皇太极来说都是为赢得时间而采取的计谋。皇太极开出的条件:每年十万两黄金,一百万两白银,一百万匹布作为和好之礼;又以每年东珠十颗,貂皮一千张,人参一千斤换取大明一万两黄金,十万两白银,十万匹缎,三十万匹布的互市条件,皇太极的苛刻条件证明了其毫无诚意可言。因此议和究竟为谁赢得了时间,历史已经证明了一切。另外,在明军军事上一败涂地的同时,议和作为政治上示弱的手段,大大影响了其他友邦对大明和后金的外交。蒙古各部一直首鼠两端地在大明和后金的争斗中进行观望,客观上讲稍稍偏向大明,正是袁崇焕的议和,让他们认清了大明对后金的畏惧,从而加剧了倒向后金的过程。
斩帅者,杀也。,字振南,浙江杭州人,万历四年(1576年)正月十一出生于杭州府钱塘县的松盛里。天启二年,毛文龙袭镇江,不数月,实授总兵官,开镇东江。官累至左都督,挂平辽将军印,加太子太傅,正一品节将。崇祯二年六月五日,被袁崇焕矫诏斩于双岛。
首先,袁崇焕是“擅斩”毛文龙,即“矫诏”。袁崇焕是正二品文官,按明朝条律,有权节制毛文龙正一品武官。尽管袁崇焕有尚方宝剑,但是诛杀这样的地方大员,没有经过朝廷的许可,还是无法令人信服的。做个不恰当的类比,这有点四川省长突然把成都军区的司令员斩了的意思。何况,毛文龙很可能也有尚方宝),那么袁崇焕的作为就更加胆大包天了。再者自我国古代,像毛文龙这样的一品武将,未经皇帝批准,未等朝廷问罪,而擅自斩杀的,千古来便只有毛文龙一人!
其次,袁崇焕为毛文龙定的罪名是:“祖制,大将在外,必命文臣监。尔专制一方,军马钱粮不受核,一当斩。人臣之罪莫大欺君,尔奏报尽欺罔,杀降人难民冒功,二当斩。人臣无将,将则必诛。尔奏有牧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语,大逆不道,三当斩。每岁饷银数十万,不以给兵,月止散米三斗有半,侵盗军粮,四当斩。擅开马市于皮岛,私通外番,五当斩。部将数千人悉冒己姓,副将以下滥给札付千,走卒、舆夫尽金绯,六当斩。自宁远还,剽掠商船,自为盗贼,七当斩。强取民间子女,不知纪极,部下效尤,人不安室,八当斩。驱难民远窃人参,不从则饿死,岛上白骨如莽,九当斩。辇金京师,拜魏忠贤为父,塑冕旒像于岛中,十当斩。铁山之败,丧军无算,掩败为功,十一当斩。开镇八年,不能复寸土,观望养敌,十二当斩。”
说几个其中典型的:其“一当斩”,朝廷先后数次查核毛文龙的兵马,就在崇祯元年才核查过一次,而且天启帝和崇祯都有过旨意,对毛文龙粮饷从宽,因为东江镇有屯田军,是收留辽东流民的,所以东江镇不比一般军镇;而袁崇焕出关督师的时候还请崇祯撤了东江镇巡抚,毛文龙官拜左都督,要说没文官监制,首先就得找袁崇焕的责任。反观袁崇焕,由于在崇祯面前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又怕完不成任务,于是向崇祯提了很多苛刻的条件,例如“崇焕又言:‘以臣之力,制全辽有余,调众口不足。一出国门,便成万里,忌能妒功,夫岂无人。即不以权力掣臣肘,亦能以意见乱臣谋。’帝起立倾听,谕之曰:‘卿无疑虑,朕自有主持。’”因此,袁崇焕是辽东军事力量中唯一没有其他监军的,没有登莱辽东巡抚,除了东江,没有其他持有尚方宝剑的督师。也就是说,毛文龙死后,整个蓟辽天津登莱,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越过他直接向皇帝上奏的,这是多么大的权力啊,简直就是土皇帝了。因此可见这个“一当斩”的荒谬。
其“三当斩”和“四当斩”,毛文龙有水师海船,也作海上贸易,因为就朝廷那点军饷还时常被克扣和拖欠根本不够,毛文龙从天启元年(1621年)到敌后开创东江镇几乎没有军饷粮饷,毛文龙死前上书崇祯还说明了八年只领了三次饷,一共120多万两银子,而袁崇焕一出关就有480万辽饷、米180万,另发内帑120万、铠甲40万具,红夷大炮10门,其他弓箭军械无数……这能比吗? 其“九当斩”,此条完全查无实据,纯属袁崇焕捏造。拜魏忠贤为父一事完全没有任何证据,仅见于袁崇焕一人所说,袁崇焕杀毛文龙后朝中亦为此哗然。而且即使要“塑冕旒像”也应该在登州等繁华之地,塑于荒岛岂不可笑,这个所谓的魏忠贤生祠,也从来没有人见过,只有袁崇焕一人认定此生祠的存在。
总之,袁崇焕为毛文龙定的这些罪名,比之崇祯为袁崇焕定的罪名,更加无稽。 而毛文龙生前对后金的牵制作用,是得到历任辽东督师的充分肯定的。
“管铁骑营加衔都司毛文龙,弃儒从戎,志期灭虏,设防宽叆,凡夷地山川险阻之形,靡不洞悉;兵家攻守奇正之法,无不精通,实武牟中之有心机,有识见,有胆略,有作为者,岂能多得!” ——经略辽东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 熊延弼
“文龙以孤剑临豺狼之穴,飘泊于风涛波浪之中,力能结属国,总离人,且屯且战,以屡挫枭酋。且其志欲从臣之请,牵其尾,捣其巢。世人巽软观望惴惴于自守不能者,独以为可擒与,真足以激发天下英雄之义胆,顿令缩项敛足者惭死无地。”——督理辽东军务大学士 孙承宗
即使是对毛文龙战绩不满的兵部,给出的评价也是:“毛文龙灭奴虽不足,牵奴则有余。”
袁崇焕擅斩毛文龙的重要原因,就是要统一指挥权,那么毛文龙死后东江镇是什么情况的呢?东江镇兵力二万八千被袁崇焕分为四协,以文龙子承祚、副将陈继盛、参将徐敷奏、游击刘兴祚主之。其中毛文龙之子毛承祚才17岁,经验不足,而刘兴祚为从后金叛逃回来的汉军,由于向袁崇焕诬告毛文龙有降清之心得到提拔,是袁崇焕强行安插进入东江镇的一颗钉子,东江镇的实际掌权者其实是毛文龙的女婿陈继盛,问题是陈继盛即便管不到刘兴治,刘兴治更别想管到陈继盛。毛文龙死后,陈继盛也还干得不错,但仅一年后,崇祯3年4月,刘兴祚、刘兴治兄弟叛乱,杀陈继盛及钦差通判刘应鹤等官及其军卒百余人,然后投奔后金。东江镇自此不可收拾。后金失去了东江镇的牵制,迅速开始南侵,10月入关围北京城。

东江镇的垮台,同时还带来了两个恶劣的后果:
1、正一品的武将随便就被杀,没有任何安全感,大明武将变得非常敏感,其后袁崇焕和武将满桂闹到不可收拾,满桂最后在金銮殿上向崇祯哭诉袁崇焕要杀他),成为压倒袁崇焕的最后一根稻草,除了平时满桂和袁崇焕的积怨,我认为也有毛文龙事件的心理影响。
2、东江镇混乱以后,由于长期的矛盾,不少东江武将相继叛乱,最后竟投入后金。东江士卒,多于后金所略之地的辽人,和后金多有家破人亡的刻骨仇恨,当皇太极继位后,大肆笼络汉人,东江叛将竟能投降后金,与辽东守军的矛盾可见一斑。投降的人中,最有名的就是东江三矿徒(这三个武将都当过矿工):尚可喜、耿仲明、孔有德。孔有德因为死得早,名气稍差,耿仲明也是死得早,爵位被孙子世袭了,其孙子叫耿精忠。不用说了吧,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的两个主角就在这里了。他们投入后金以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比如尚可喜,他投入后金以后,他的水师成为清军水师的核心力量,干翻了残余东江水师,还把大明的辽西、北直隶和山东水师也拍得不敢出港。
当然,怀疑袁崇焕,也不用抬高毛文龙。毛文龙前期舍命杀敌是真,后期保存实力,有贪功,冒饷、不肯受节制,难以调遣等问题也是真。而且毛文龙把总部设在朝鲜,清军攻朝鲜却不救,最后还是由袁崇焕来背失去朝鲜这个黑锅,可见毛文龙自己小算盘也是打的很精的。但小疵不能乱大谋,袁崇焕杀毛文龙系冤杀,这基本是定论。
“纵敌长驱,顿兵不战,援兵四集,尽行遣散,及兵薄城下”
这个说的就是皇太极入关围北京城的己巳之变。 袁崇焕作为蓟辽督师,于榛子镇接到崇祯圣旨,得调度指挥各镇援兵之权,这个情节也很重要,清楚的说明了蓟门失手不单单是蓟门守将刘策的责任。事实是袁大人获得指挥权。但其指挥非常值得商榷。十一月初九,袁大人到了蓟州顺天府。十一月初十,袁崇焕上疏崇祯,曰:“入蓟州稍息士马,细侦形势,严备拨哨,力为奋截,必不令敌越蓟西”。(《明实录》十一月丙申)其中这个“必不令敌越蓟西”是袁大人继“五年平辽”、“断不敢诱奴入犯蓟辽”后又一经典。
袁崇焕上疏后便开始部署蓟州防御。此时,蓟门守将刘策和各路兵马汇集蓟州。刘策驻地是在密云,昌平总兵尤世威原来是驻守昌平的。十一月初九,刘策率军援守蓟州,尤世威而防通州蓟州两地之间,但袁大人却将兵力分散布防于蓟西各地,他令刘策回守密云,命尤世威回防昌平,许多史料都记载了袁大人这个部署: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其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怀宗实录》
“保定总督刘策兵亦至,令还守密云。”崇祯二年十一月已丑《崇祯实录》
“令刘策着还镇,调度诸将,分信防守密云。”《崇祯长编》
其余:玉田蔡裕及龚彰部关宁军步兵3千,丰润参将邹宗武部关宁军步兵2千,永平关宁军步兵参将杨春部3千并游击钟宇部(数量不详),迁安游击满库部关宁军步兵2千,建昌刘镇华关宁军步兵2千。总督刘策部回密云,尤世威回昌平,三河侯世禄。 事后看来除能守住蓟州城外,玉田、丰润、迁安、建昌、三河、顺义,若皇太极主力攻击没有一处能守住。 皇太极力强却兵力集中,袁崇焕力弱却分兵。 袁崇焕是想处处设防,但等于处处不防。 朝野对袁崇焕战守布置非议甚多,孙承宗更指出集中兵力紧守蓟州三河一线为要务,否则敌人越蓟州三河则可直扑北京。事实证明,由于保定兵和昌平兵的远去,蓟州防备兵力严重不足,连起码的侦防也做不到,结果皇太极轻易越过蓟州直趋北京,袁大人直到十一月初十四才发觉方提兵追赶,被朝庭寄与厚望的蓟西防线竟不经一战便完全失效。
袁崇焕的关宁军在北京保卫战中同样让人失望。
先来看与袁崇焕势不两立的满桂的德胜门之战。德胜门之战是满桂5000本部、侯世禄5000本部和 1万多京营,对阵皇太极亲自率领的6万主力。满桂在德胜门与皇太极血战数日,大小二十余战,虽然因为兵力的悬殊未能取得胜势,但也压制住了后金的攻击势头,互有伤亡,使得皇太极一举占领北京的计划破产。在一次战斗中,满桂因为兵少不支,退往广渠门附近,想要袁崇焕的部队接应,却遭流矢射中,而一直心怀芥蒂的满桂从而一口咬定,是袁崇焕放的冷箭,直至闹上金銮殿。
说完了德胜门之战,我们来看广渠门之战。袁崇焕15000关宁军面对的仅仅是正白旗2000游兵和数千被裹胁参战心无斗志的蒙古军队,即使是这样,袁崇焕的部队竟然有三分之一在副将王承胤带领下临阵逃跑,这就是袁崇焕竭天下之饷练成的“关宁铁骑”的真实写照。 等到崇祯将袁崇焕下狱,关宁军随袁崇焕回京救援的祖大寿惧并诛,毁山海关出。思宗命崇焕以书招之,乃安。这到底是朝廷经制之兵啊?还是袁督师的袁家军阀啊?

所以袁崇焕的死,从史料上来看,并不冤枉,他后来做的那些事情不能说一定是通敌,但是确实是越权了,而明朝灭亡与袁崇焕之死甚至与后金乃至清朝政权也并无太大影响(连年天灾,大规模农民起义,内忧外患之下想不灭亡都难)。不过说其为汉奸,也是很偏颇的,究其一生没有关于其投靠后金的明确证据。

正史写本朝的根本不可信,用脑子想想可知,自己杀了一个‘大汉奸’,当然要搞些‘史料’,来证实自己杀得正确,不然,那不是自打嘴巴?反而清修明史更可信,这从康熙为史可法等抗清烈士修祠褒扬,可知清修明史更可信(康熙基本可说是明君,也只有他才能做到)。这就好像小日本写历史一样,它肯定不会说是‘侵略’中国的。所以,引正史证明袁崇焕是汉奸的,应该闭嘴。另外,清军是绕道蒙古攻打北京,怎说成袁放进去的?另外,毛文龙不受节制、虚报人数骗军响是真,至于说牵制清军云云,实是前期在陆上时有些作用,后来被逼到皮岛后,只到村庄抢了女人、财物溜走,根本不敢同清军接触,在岛上滛逸享乐,还不停伸手要大量虚报旳军费,实在该杀!

1.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这和崇祯的性格和心理有关。明朝的朱家皇帝,皆有近乎病态偏执性格,莫不多疑刻薄,刚愎自用,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崇祯即位之际,国家早已积重难返,国事日非,朝上“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埸则将骄卒惰。” 民间“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忧愤之中的崇祯,不免“临朝浩叹,慨然思得非常之材,而用匪其人,益以偾事。”愈是如此,妄想性的偏狭愈强烈,到后来,崇祯发展到认为一切皆归于“士大夫误国家”。对身担重责的大臣,崇祯通常是先寄予极大的,甚至是超出实际的期望,一旦令其失望之后,又一变而为为切齿愤恨,必杀之而后快。故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总督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有讽刺意味的是,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其真无人乎?其个性不容人也。
2.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
崇祯刚开始对袁崇焕也是寄予厚望的。“崇焕入都,先奏陈兵事,帝召见平台,慰劳甚至,咨以方略。对曰:‘方略已具疏中。臣受陛下特眷,愿假以便宜,计五年,全辽可复。’帝曰:“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崇焕顿首谢。” 袁崇焕说了句不该说的大话,五年平辽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不过崇祯信以为真了,而对臣僚一些纸面上娓娓动听,却无实际收效的言论祟帧总是非常反感。这就种下了第一个祸根。 袁崇焕把话说得太满,崇祯平边心切,也不顾是否可行,一味下注,而后又感觉亏了本,以至认定袁崇焕辜负其信任,有被欺之感。这种下了第二个祸根。“崇焕始受事,即欲诛毛文龙。”这是第三个祸根。当时,尽管明屡战屡败,但基于天朝尊严,“诸将罔敢议战守。”而“议战守,自崇焕始。”后来京都危机,袁崇焕议和之事被曝光张扬,为祸根四。 崇祯三年十月,皇太极率精骑十万,避开袁祟焕把守的锦远防线,绕道察哈尔入长城,攻占遵化。京都百姓和一些无知官员不懂这些国家政治军事大事,只觉得既然是袁崇焕戍边,敌大军压境,自是袁守疆有过,何况袁崇焕有与敌和议的事实,更使得“朝士因前通和议,诬其引敌胁和,将为城下之盟。”这是祸根五。 袁崇焕下狱是崇祯二年十二月,处斩是三年八月,中间有近九个月的时间,如果要慎重审讯,反间不难破解。崇祯虽偏狭,但并不昏庸,对国事也不是不了解。京都危机无需仔细分析就可明白与辽东防线无关,这根本是基本事实。然而,崇祯痛恨的是袁崇焕戍边以来,未曾为他分忧,尽管辽东稳固,但清军依然可以大模大样的绕过山海关骚扰边境。五年平辽的诺言看来是不实之词。这是对大臣要求苛刻的崇祯所不能容忍的。此外,后金居然兵临京师,引发了朝野的骚动、惊恐和不安,所以这等奇耻大辱必需一个罪不可赦的替罪羊来平息,否则天朝面子何在?此事之后,袁崇焕因和议曝光而广受非议,对辽东局势,当时朝野虽有危机感,却并未真正警醒,始终停留在战事不利始于将帅无能的旧思维方式上,恰恰和议对如此的一个依旧狂妄自大,目中无人的的王朝是最难以启齿的羞耻,这是最后一个祸根。
有此六因,袁崇焕的悲剧就在所难免的发生了。应该说,崇祯也未尝没有过思想斗争,但性格因素让他更愿意以妄想和猜疑了结。事后,崇祯为自己辩护说:““朕御极之初,摄还内镇,举天下大事悉以委大小臣工,比者多营私图,因协民艰,廉通者又迁疏无通。己已之冬,京城被攻,宗社震惊,此士大夫负国家也。”
3. 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乾隆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为袁崇焕平反?
乾隆上位后平反多尔衮,抚平了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另一方面,乾隆对如何争取和收买汉族的民心更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因为他是清朝的皇帝,是满清取代了明朝统治中国的,他不能说明朝的好话;但是说明朝的坏话,又会得罪汉人,到时更失人心。经过和汉族一些大臣和士子反复商议,他这个清朝的皇帝,竟然挖空心思,下诏为一个在150多年前被明末皇帝崇祯冤杀的著名抗清将领袁崇焕平反,以此来收买汉族的民心。乾隆在为袁崇焕平反的诏书上是这样写的:“袁崇焕督师蓟辽,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彼时主暗政昏,不能罄其忱悃,以致身罹重辟,深可悯恻”。这样的平反诏书,明眼人一看便可看出,忠心耿耿为明朝抗敌的袁崇焕,是被明朝的昏君杀害的。潜台词是,袁之死和乾隆的祖宗清太宗皇太极无关。而乾隆作为清朝的英明君主,对袁崇焕的死是怀着恻隐之心深表怜悯的。只有大清的君主如此英明,才会为袁崇焕的千古奇冤平反。乾隆藉为袁崇焕平反来收买汉族民心的用心,真是昭然若揭。不过,乾隆为此举对缓和汉族广大民众对满清统治者的仇恨和不满,还是起了一定作用的。 当然,乾隆虽然平反了这两桩百年前发生的特大冤案;但他和清代其它帝王一样,本质上是皇权至上的专制君主,因此他在位时也制造冤狱,仅乾隆年间,兴起的文字狱竟达七十多宗。尤其是对被当政者主观武断地认为有反清复明倾向的人,更是杀无赦,连已死去的人也要开棺戮尸,其后人、老师、朋友也受株连。由此也可看到:乾隆为多尔衮和袁崇焕二人平反,并非突然大发善心,而是为了巩固他的皇权统治而已。
4. 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好像不一样?
阎崇年老师感叹袁崇焕是中国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英雄之一.我觉得阎崇年把对袁崇焕不利的史料都选择性忽略了,比如毛文龙的战功、袁崇焕在辽东一年多寸土未复、在北京城外跟皇太极兜圈子这些事。袁崇焕的功劳固然不应该抹煞,但他做的错事也不应该忽略。
《明朝的那些事》则第一就是基本采用主流观点。第二就是如果有争议则尽量两边不得罪。对袁的功过都有较多的论述

先回答你最后一句话,真实的历史总是在迷雾中,别人给的历史总会带有立场,真实的历史早已经消失,不能信史学家,不能信评论者,真实的历史应该是你了解时代背景后,屏蔽掉其他人对事件的评论,自己读取事件的经过后,自己得出的看法。
下面我回答你的问题:
1.崇祯为什么杀袁崇焕?
崇祯杀袁之时的定罪是:市粜资敌-输款斩帅-顿兵不战-纵兵长驱-遣散援兵六大罪状。白话文是:破坏对满清的粮食封锁;用钱给敌方买平安和没有权限下斩杀大帅;手中握有重兵不战斗;让敌军长驱直入;遣散纷纷前来救援的友军。
当然还有咐托不效,潜携喇嘛,坚请入城,这些不谈。
2.为什么是磔死袁崇焕?
袁崇焕是文官,不是武将。袁崇焕被崇祯委任辽西全权防御,袁崇焕自己也对皇帝称5年平辽,没想到2年就被打到北京城下,京师腹地,百姓重多,满清攻入主要是为抢掠财物和人口,京城周边百姓多遭毒手,磔死袁崇焕是为了平息民愤。
3.为什么是乾隆为袁崇焕平反?
这要了解背景,满清和明朝从来不是国与国的战争,满清关外异族,人口不过数十万,明朝开国数百年,中原汉民,扬威天下,因为农民起义原因,被满清窃取天下,国朝义士皆奋起反抗(参见中国抗日战争),明末清初的抗清复明运动层出不穷,清初打外敌、内臣大兴兵力,到乾隆年间基本太平,需要对百姓进行洗脑,来证明自己政权的合法性,所以应该摸黑明朝,而当初满清入关,是以为被李自成杀害的明朝皇帝崇祯报仇为名,所以只能讲崇祯愚蠢、昏庸,被崇祯杀掉的袁崇焕可以树立为很好的证明例子,良臣被杀,肯定是皇帝昏庸。
4.当年明月的《明朝的那些事》和阎崇年老师的《明亡清兴六十年》对袁崇焕的评价好像不一样?
当年明月在《明朝事》写袁崇焕时候,正是舆论中对袁崇焕争议声音最大的时刻,当年明月这么写属于带点贬义的中立吧,他说袁崇焕只有在一、两次守坚城中起到点作用,其他没什么贡献。至于阎崇年的书极度夸耀满清,被人称为满遗,这也就算了,在媒体上公然宣称满清烧杀抢掠有助于民族融合,他也在某城市签名售书中,被愤怒的人扇。
5.金庸老先生的袁崇焕评传跟阎老师的差不多。
袁崇焕真正出名其实就是因为金庸的小说《碧血剑》,而后金庸写的外传中对袁崇焕大加赞美,请注意去看袁崇焕子嗣的族谱可以发现,袁崇焕的儿子在明末救国期间已经入了满籍,成了满人,所以《碧血剑》中袁崇焕儿子抗敌救国之举完全是虚构的。最后提出金庸自己就是个满人。

问题回答完了,下面有些材料推荐去看下。
看完《碧血剑》,建议去看下《窃明》,是相反的题材。里面相对准确的明朝历史背景、国家间的关系,官员的关系和战争模式,比如明朝的科技发展,朝廷的内阁制,文人治国,以文人制武人,一个3品文臣殴打1品武将,武将不敢反抗,明朝水师的水平,明朝的经济情况和社会结构,都可以参考。

敬请尚赏:自然是有的,那位袁崇焕受冤,被崇祯皇帝凌迟寸剐了。忠臣的代价,但是误会的威力让你不能这样怒气冲天哟。平心静气的看待历史就行了。

不是说了袁崇焕只是因为和他无关的斗争,莫名其妙就死掉了吗?
乾隆是为了巩固统治让那些想反清复明的人死心吧。


真假袁崇焕:历史上最有争议的民族英雄
公元1619年(万历四十七年),袁崇焕考中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在任时喜欢与人谈论兵法,遇见退伍的老兵时,袁崇焕与其讨论边塞上的事情,所以对边塞的状况比较了解,自认为有镇守边关的才能。少年崇祯继位后,为了辽东战事召见袁崇焕,袁崇焕在见皇帝的第一面就说出“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直到别人提...

在真实的历史上袁崇焕是个忠臣,为何却是凭骂名流传千古?
袁崇焕赴辽作战 袁崇焕是广东东莞人,35岁时中进士,被任命为了福建的邵武知县。在任内,袁崇焕因为喜欢军事,所以经常向一些老兵打听边塞地区的战事。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被提拔进入了兵部。不久,后金攻破广宁,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此时,他在朝堂上夸下海口,只要有足够的兵马钱粮,自己一人便...

现代关于明朝末年的袁崇焕的评价为何有较大的分歧,真实历史上的是什么...
这个虚构的“冤案”就是要说明朝是个“黑暗腐朽”的王朝,所以才出了“冤枉”袁大人的“冤案”,满清御用文人为此还不惜捏造“反间计”来显示真有“冤情”,而实际上袁大人的每一条罪名都是真切成立的。袁大人被凌迟的罪名在《崇祯长编》里记载得很详细:“谕以袁崇焕付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

历史上的袁崇焕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金庸曾评价:“袁崇焕真像是一个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他有巨大的勇气,和敌人作战的勇气,道德上的勇气。他冲天的干劲,执拗的蛮劲,刚烈的狠劲,在当时猥琐萎靡的明末朝廷中,加倍的显得突出。”更有人直接坦言,袁崇焕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英雄,我们岳飞、袁崇焕都是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褒有贬,经历...

袁崇焕简介
当清和升平的时日,悬在壁上,不免会中夜自啸,跃出剑匣。在天昏地暗的乱世,则屠龙杀虎之后,终于寸寸断折。7539年8月16日,袁崇焕因崇祯中皇太极的反间计而被无罪枉杀。155年后,乾隆49年修史,披露了当年皇太极利用反*计除袁崇焕的真相,并为他平反。百年沉冤终于得到昭雪,而这昭雪却是来自当年...

袁崇焕真实死因。
那么有本事的人,自然而然脾气就会差点,就不会拍马屁。那么袁崇焕真的是这样的吗?其实在历史上的袁崇焕其实并没有像人们刻板印象中那样,耿直和一根筋。前朝嘉靖年间的名将戚继光不但是一个天才的战术技巧专家,同时,在搞关系上,当时也是无人企及。每次打了胜仗,除了把一部分战利品分发给士兵之外,...

历史上袁崇焕真的是“卖国贼、汉奸”吗,有什么说法?
‍‍‍‍提起袁崇焕,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可以说是分为两个极端。第一种说法,说他是民族英雄、大明的长城;第二种说法,说他是大汉奸、大卖国贼,出卖民族利益,是明朝灭亡的元凶之一。我觉得袁崇焕虽说谈不上有力挽狂澜的能力,却也军事才能出众,谈不上是名垂千古的忠臣,却...

功到雄奇还是罪有应得,袁崇焕这个人被杀到底冤枉不冤枉?
有人将毛文龙投书于官员将领的事情报给朝廷,由于毛文龙手中的军事实力,这种事情朝廷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难免受到牵连,最终,毛文龙的处境并不好,袁崇焕抓住了这个机会,将毛文龙斩头。历史上说,袁崇焕杀毛文龙是后金方面提出的议和条件,就像秦桧杀岳飞一样,但是也有人说毛文龙是真通敌。不过,...

历史上的袁崇焕到底是个怎样的人?
绝对不是汉奸更不是反贼,这一点早就洗白了,我认为袁崇焕是一个骄傲自大容易膨胀的天才。现在应该没有人认为袁崇焕是汉奸了吧,当时人人啖其肉,百姓受了皇帝蛊惑认为袁崇焕是汉奸。但是他把皇太极大军引到北京城下是有据可循的,他的战术也是有道理甚至是可以成功的。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他不是汉奸。...

历史对袁崇焕的争议非常大,难道他真的是被冤枉的吗?
历经坎坷之后,他虽然萌生了知难而退,从此归隐山林的念头,但实际却并没有放弃考学,而是愈挫愈奋,更加努力学习,逆流而上,时时告诉自己一定要金榜题名。终于,功夫不负苦心人,袁崇焕在之后的一次会试考中,成为贡士。但袁崇焕明白,这并不是结束,因为接着还有参加最高一级的考试——殿试。 只有...

民乐县15840866844: 正史袁崇焕的简介 -
谏瞿九味: 袁崇焕(1584—1630)明朝名将,原为一介书生,为万历四十七年进士. 万历四十五年努尔哈赤起兵攻明,逼近山海关.天启二年(1622年),明军广宁大败,13万大军全军覆没,40多座城失守,明朝边关岌岌可危. 就在这一年,袁崇焕挺...

民乐县15840866844: 袁崇焕为什么被处死,袁崇焕被吃怎么回事?
谏瞿九味: 袁崇焕塑像明朝著名将臣袁崇焕,千古以来,功罪难定.即使是清朝乾隆皇帝已经下令将袁崇焕的冤屈洗净,却仍然无法消除人们心中的疑惑以及偏执.袁崇焕为什么被处...

民乐县15840866844: 袁崇焕到底是忠还是奸我看许历史资料能确定?袁崇焕到底是忠还是奸我
谏瞿九味: 袁崇焕怎么会是奸臣,他对大明朝廷忠心一片,热血为国,战功昭著,刚正不阿,屡屡击退后金军的进攻,至于斩毛文龙一事,也是由于其过于骄横,而他的一些小错误也是正常的,最终是被诬陷致死,他绝对不是奸臣.

民乐县15840866844: 袁崇焕是个二流的历史人物?真的无法改变明朝的命运? -
谏瞿九味:[答案] 袁崇焕此人心胸狭窄,好意气用事,宁远大捷非袁之功,只是巧合.明终败错不在崇祯,在于万历、天启年间皇帝昏庸,贪图享乐.以至于到崇祯时国力潇零.崇祯虽有大才,但也无力回天,袁亦如此.

民乐县15840866844: 袁崇焕是怎么死的?
谏瞿九味: 明思宗(1610—1644)在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初将袁崇焕逮捕入狱.囚禁审讯半年后,在崇祯三年(1630年)八月,明思宗以“袁崇焕咐托不效,专恃欺隐,以市米则资盗,以谋款则斩帅,纵敌长驱,顿兵不战.及至城下,援兵四集,...

民乐县15840866844: 袁崇焕真是崇祯害死的吗? -
谏瞿九味: 个人观点: 1、崇祯志大才疏,年轻气盛,诛杀魏忠贤后更是刚愎自用;一心急于振兴朝政,却又生性多疑,信不过任何臣子.袁崇焕的军事才华得到了他的赏识,委以重任,突然得知袁“背叛”自己,自然无比愤怒,冲动的将袁崇焕打入天牢...

民乐县15840866844: 明朝第一名将袁崇焕为什么含冤而死?
谏瞿九味: 袁崇焕(1584—1630年),字元素,号自如,广东东莞桑园客家人,广西梧州 府藤县籍.袁崇焕于明万历年间中进士,初授福建邵武知县,后任兵部尚书、右 副督御史、...

民乐县15840866844: 袁崇焕是哪里人 -
谏瞿九味: 袁崇焕(1584年6月6日-1630年9月22日),字元素,号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属广东省东莞市)人

民乐县15840866844: 袁崇焕在历史上是个什么样的人物 -
谏瞿九味: 按现在的说法,他是民族英雄,不过在明朝,人们认为他勾结外贼,是个不打折扣的汉奸.我认为,他是个骄狂的人,杀毛文龙这事干得太不地道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