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清谈和魏晋清议

作者&投稿:潭柱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东汉的”清议“和魏晋的”清谈“分别代表什么意思呢?两者有什么区别?~

这是存在历史上的两种现象“清谈”和“清议”。其中东汉的“清议”指的是要按儒家的要求在国内选拔人才,还有一点就是在东汉末年的时候,士人阶层对于宦官的的专权不满,从而进行的一种抨击活动。“清谈”则是另一种情况了,要知道魏晋多名士,爱聚集一起谈论,则是说的对学术的一种探讨。

“清议”是对政治、时政的谈论抨击,而“清谈”则是对一些学术知识的探讨。
其实“清议”是广大的庶族对士族的反抗批判的一项制度。主要指的依据儒家的伦理道德,谈论当世的人物。类似于一种民间的监督机构。当为官者触犯了清议,就是犯了众怒,之后传达上听,致使丢官免职,只能回家反省,不能再入官为政。

说白了“清议”就是一种监督,通过评议来看一个官员的为人做官如何,有利于国家上层维护封建的统治,也维护了封建的伦理道德。还有到东汉末年,“清议”也成为了士大夫和文化阶层也就是士人反对宦官当权,抨击朝政的手段。说白了也就是民间对上层的风评。

清议的出现其实原本是为了一些在野的读书人为了监督当时的士族,毕竟原来选择官员多是推荐,大多都是家族体系出来的,容易官官相护。但是当时人很注重道德规范,清议可以限制这些人的一些行为。到了东汉末年,当时宦官当权垄断仕途,卖官鬻爵,让士大夫和儒生非常不满,太学生和士大夫官僚联合起来反抗的一种社会政治力量。
“清谈”则是魏晋的文人对于文化的探讨,以娱乐和消遣的方式来交流学术。

今天我就跟大家讲一下这些知识,清议有两种含义,一指按儒家伦理来选拔人才,二指东汉末年官僚士大夫阶层为打击宦官专权而进行的抨击朝政的活动,谈论内容多和政治有关。

“清谈”则属于魏晋名士对哲学的探讨。清议是庶族反对士族的一项制度。 它是指以儒家的伦理道德为依据,臧否人物。为官者一旦触犯清议。
便会丢官免职,被禁锢乡里,不许再入仕。 清议禁锢之科的设置从政治上来说是为了利用庶族来遏制士族,但客观上也起到了维护封建家族关系和封建伦理道德的作用。此外,清议还指东汉末年官僚士大夫阶层和太学生反对宦官。

抨击朝政的行为。当时宦官垄断仕途,引起士大夫和儒生等的不满,当时太学生已经发展到3万余人,各郡县的儒生也很多,他们入仕无门,就与官僚士大夫结合。
在朝野形成一个庞大的官僚士大夫反宦官专权的社会政治力量。公开与宦官集团相对抗。 清谈则是魏晋文人一种娱乐和消遣的方式。

围绕本和末、有和无、动和静、一和多、体和用、言和意、自然和名教的诸多具有哲学意义的命题进行深入的讨论。清谈的进行有一套约定俗成的程式。
清谈一般都有交谈的对手,藉以引起争辩。争辩或为驳难、或为讨论。 所以二者虽然都有“清”字,但在概念和意旨上却相去甚远。

魏晋清谈
清谈是我国中古史上最值得注意的一种文化现象,因其伴随魏晋玄风而兴起,故习惯上常称之为魏晋清谈。所谓“魏晋清谈”,据台湾学者唐翼明的定义,“指的是魏晋时代的贵族和知识分子,以探讨人生、社会、宇宙的哲理为主要内容,以讲究修辞技巧的谈说论辩为基本方式而进行的一种学术社交活动。” [1] 由此可见,清谈作为玄学思潮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其文化上之意义要远比其学理上之价值来得重要。

  关于魏晋清谈,古今关注点颇不相同。清谈对于今天来说,固然可以高雅文化视之,但在其所以发生之时,实有关于政治。如玄学的“有无之辨”实关乎士人名教与自然之选择,而“才性四本”之论更与当时政治集团之归属向背紧密相关,绝非“仅作名士身份之装饰品也”。 [2] 清谈家们祖述虚无,好为玄远,对政治上“不以物务自婴”的风气不能没有影响,对社会上放达任诞之士风亦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因此在古代,清谈常成为“五朝不竞”的替罪羊,正视不足而讨伐有余。西晋傅玄在《举清远疏》中的一段有名的话最能说明问题:“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外矣。”(《晋书》本传)范宁更将“礼崩乐坏,中原倾覆”的责任归诸王弼、何晏,指斥“二人之罪,深于桀纣”!(《晋书·范汪附子宁传》)余如干宝、葛洪、裴頠、江惇、卞壼、应詹、熊远、陈 頵 等亦著论严辞批评,就连清谈名士如王衍、桓温、王羲之诸人,也都或自责或反省,将亡国之咎归诸清谈。

  可以说,“清谈误国”的罪名并非后人追加,而是清谈当代士大夫阶层多数人“痛定思痛”的共识。既然“肇事者”主动投案,无怪后人盖棺论定时要作诛心之论。唐修《晋书·儒林传序》云:“有晋始自中朝,迄于江左,莫不崇饰华竞,祖述玄虚,摈阙里之正经,习正始之余论,指礼法为流俗,目纵诞以清高。遂使宪章弛废,名教颓毁,五胡乘间而竞逐,二京继踵以沦胥。运极道消,可为长叹息者矣。”顾炎武《日知录》“正始”条亦称:“讲明《六经》,郑玄、王肃为集汉之终;演说老、庄,王弼、何晏为开晋之始。以至国亡于上,教沦于下,羌戎互僭,君臣屡易,非林下诸贤之咎而谁哉?”又说:“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魏晋人之清谈何以亡天下?是孟子所谓杨墨之言,至于使天下无父无君而入于禽兽者也。……自正始以来,而大义之不明遍于天下。”将“亡天下”之罪一概归诸清谈。赵翼《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条亦溯其源,察其变,于清谈习尚之弊端致意再三。古今虽偶有持平之论, [3] 然终难翻案。

  总之,古代对于清谈的评论无论褒贬毁誉,皆与政治有关,直至近代,人们对于魏晋清谈的认识才真正由政治批评转向文化研究。近代以来的清谈文化研究,首先发端于东瀛,以市村瓒次郎发表于 1919 年的《清谈源流考》 [4] 振起先声,其后方波及海内,至今不绝。察波观澜,其所注意者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清谈的起源问题 叙述清谈文化兴衰嬗变之过程,尤以近人钱穆所说最为简明生动。钱穆说:“东汉之季,士厌于经生章句之学,四方学者,荟萃京师,渐开游谈之风。至于魏世,遂有‘清谈'之目。及正始之际,而蔚成风尚。何晏、王弼为时宗师,竹林诸贤,闻声继起。至于王衍、乐广,流风愈畅。典午既东,此风盛于江左,习尚相沿,直至隋业一统,始见革除。” [5] 话虽不多,清谈之起、承、转、衰无不一一点逗清楚。而清谈起源之问题实际上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清谈的思想源头,二是清谈风气之肇端。对前一问题,学界不约而同追溯至东汉,但在思想渊源究竟出自王充还是马融则存在争议。 20 世纪 20 年代,钱穆以翔实材料和滔滔雄辩,率先接橥王充《论衡》一书对于魏晋玄学思潮形成的开创意义,指出:“寻至于典午清谈,视亡国若无事,亦未始非王氏之论有以助成之也。” [6] 40 年代,探讨和争鸣仍在继续。先是贺昌群 在《清谈之起源》一文中将汉末大儒马融作为清谈“一启蒙人物” [7] ,而孙道升则认为“王充的哲学思想是魏晋清谈家之思想的唯一源泉,魏晋清谈家之思想,滥觞于王充,导源于王充之《论衡》” [8] 。两年后,杜国庠撰《魏晋清谈及其影响》一文,认为“清谈的滥觞也不能限自正始”,在东汉一些经学大师如贾逵、许慎、卢植、郑玄、马融的身上,“已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了清谈的作风和因素”。 [9] 近年来,范子烨又提出清谈“由西汉时代著名学者和作家扬雄开其先河”的观点。 [10] 其实,一味地上溯还可追溯到战国时代的庄子,但也会使论题离清谈的思想实质越来越远。我以为在这个问题上,钱穆、孙道升等人的“王充说”较为妥帖可靠。 [11] 对于清谈作为一种谈辨风气的形式肇端问题,学界大多持“汉末清议说”,陈寅恪、唐长孺、杜国庠等学者多持此说,几成定论。 90年代, 唐翼明在钱穆、余英时的基础上,力驳众议,认为汉末“清议”主要在于议论时政和品评人物,实无关于抽象之哲理,故可排斥于清谈定义之外,而清谈之风则源自汉末太学的“游谈”之风。 [12] 尽管唐氏魏晋清谈之概念或有可商,但其条分缕析的逻辑论证的确使许多前人无暇深究的问题得到了廓清。

  (二)清谈的分期及流派 这一研究实际上包含了对清谈起于何时、宗于何人、如何发展嬗变等诸多问题的回答。古之学者如 赵翼称“清谈起于魏正始中”,以何晏、王弼为宗,“直至隋平陈之后,始扫除之”,论列清谈流变甚清楚,但尚未作出明确分期。(《廿二史札记·六朝清谈之习》)现代学者方始措意此一问题。陈寅恪根据与政治之关系将清谈分为前后两期,以“魏末西晋时代为清谈的前期”,“东晋一朝为清谈后期”,(《魏晋南北朝史讲录》)视野宏通而略显笼统。缪钺则认为:“魏晋清谈之变,可分为四期。魏正始为第一期,魏晋间为第二期,西晋为第三期,东晋为第四期。”(《冰茧庵丛稿》)线条清析而失之简单。同持“四期说”的还有无畏,他将魏晋清谈分为“正始”、“正元至景元”、“咸宁至元康”、“永和”四期,较为具体而有欠舒展。 [13] 唐翼明采用的是“三分法”,将汉末“游谈”及魏太和初作为清谈的“酝酿与成形”期,魏末至西晋至元康为“将绝而复兴”期,东晋及南朝为清谈的“重振与衰落”期,时间和空间的广度均有拓展。范子烨在其新著《中古文人生活研究》中综合 诸说,以年号和公元纪年两种方式出之,将中古清谈厘为萌芽( 147-239)、形成(240-249)、鼎盛(250-419)、衰落(420-589)四期,思路清晰,针脚绵密,遂将中古清谈演变之迹尽显其中。至于清谈的流派问题,一般在分期问题中就被涉及。通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刘大杰的“名理”和“玄论”两派说, [14] 一是日本学者宫崎市定的“清议”和“清谈”两派说, [15] 一是汤用彤的“贵无”和“崇有”两派说。 [16] 三说着眼点不同而各有理路,特别是汤氏之说,将魏晋清谈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学说有机贯穿,乃最具通识之卓见。

  (三)清谈之内容 清谈谈什么?自然是学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其最著名者当首推汤用彤氏的《魏晋玄学论稿》(人民出版社 1957年版),有关清谈的主要论题大都做了深入探讨。此后,许多学者的研究都涉及了此一问题,较为深入的专著有王葆玹的《正始玄学》(齐鲁书社1987年)。研究表明,清谈核心的内容就是由《老》《庄》《易》所组成的所谓“三玄”。“三玄”之说大概兴于南朝,而始见于《颜氏家训·勉学篇》,其文略曰:“何晏、王弼,祖述玄虚,递相夸尚,景附草靡,……直取其清谈雅论,辞锋理窟,剖玄析微,妙得入神,宾主往复,娱心悦耳。然而济世成俗,终非急务。洎于梁世,兹风复阐,《庄》、《老》、《周易》,总谓三玄。”王僧虔《诫子书》也提到“诸玄”,亦当指此三书。在关于魏晋玄学家们的记载中,善言《老》《庄》《易》的说法屡屡出现,何晏、王弼都注过《老子》,王弼、钟繇钟会父子及阮籍等皆阐发《周易》,向秀之前,注《庄子》者已有数十家。可见“三玄”在玄学清谈中实有至高无上之地位。其它作为“言家口实”的尚有(1)本末有无之辨,(2)才性四本之论,(3)自然名教之辨,(4)言意之辨,(5)圣人有情无情之辨,(6)名家论理之学,(7)佛经佛理,(8)养生论,(9)声无哀乐论,(10)形神之辨及鬼神有无论等等众多所谓“理中之谈”。(详 见唐翼明《魏晋清谈》)清谈的内容实际上就是玄学的内容,许多问 题已经 偏离了更具形式感和现象学意味的清谈文化本身,成为纯粹哲学思想史上的研究课题了。

  (四)清谈的形式研究 此研究包括清谈活动的场所、阶层、程式、术语、道具等诸多方面的探讨,是最具文化色彩的课题。唐翼 明的 博士论文《魏晋清谈》专设一章,主要利用“清言渊薮”《世说新语》中的清谈材料,从参与方式、程序、术语、准备、理想境界、游戏与社交色彩诸方面勾勒了清谈论辩在形式上的大致轮廓。指出清谈“是一项精致的、学术性很强的智力活动,跟一般的游戏不同,即使有争胜的心理羼杂其中,而求真的本性始终未去”。 [17] 唐氏的研究细致而周到,有填补空白之意义。同样是对“清谈之方式”的研究,范子烨则拈出“口谈”一词,对口谈的场所、基本模式、音调、“番数”、道具等问题进行“历史还原”,生动翔实,别开生面。 [18] 此外,叶柏村、信应举等人也都撰文论述魏晋清谈的风貌及影响,丰富了 20 世纪以《世说》为中心的清谈文化研究。

  (五)清谈的评价问题 前面说过,“清谈误国”是古人对清谈的总体评价,考虑到封建社会的政治状况及士大夫所特有的天下关怀,这一观点自有其合理性和现实意义。但随着时代发展和学术进步, 20世纪以来,学者观照清谈之意义,则多从哲学思想史及文化发展史的角度入手,重新认识魏晋清谈的价值。除了从学术思想上做客观研究,不少学者还对清谈文化注入了主观感情,大作翻案文章。1934年,容肇祖出版《魏晋的自然主义》一书,开篇第一节标题便是:“何晏、王弼的冤狱”,较为系统地梳理了何、王、阮、嵇、向、郭等魏晋清谈家的思想,并称何、王之思想“实为魏晋间的第一流”, [19] 从而肯定了清谈的积极的一面。这种思想几乎主导着整个学术界对清谈的认识和评价,如孔繁认为:“清谈主要是剖玄析微,阐扬老、庄义理,在我国哲学史上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清谈有益于消弭士族各集团间的激烈斗争,于动乱之中求得相对安定,有益于各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以及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有积极作用的。” [20] 蒋凡也在其近著中专列“清谈未必定误国”一章,指出:“玄理清谈对于中国传统思维的发展,特别是对于理论思辨,曾起了推动进步的积极作用。”“魏晋清谈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它冲击传统儒家经学,是一次思想的解放。” [21] 于此,我们可以窥见 20世纪人们对魏晋清谈的认识不断深入的清晰脉络。

  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不难看到,魏晋清谈自它产生之日起,就牵动着政治精英和文化精英的神经,吸引着历代知识阶层或艳羡或鄙夷的目光,对于清谈早已成为历史陈迹的今天,从政治批评向文化研究的转型,不仅体现了认识视野和研究方法的进步,也是当代文化生态在价值取向上日益多元化的一种折射。

注释:

[1] 参见唐翼明《魏晋清谈》,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2 年 10 月版,页 43 。这个定义的好处在于,既没有采用清谈的广义的用法(即将魏晋清谈作为魏晋思潮的代名词),又排除了具体的“政治批评”(“清议”)和“人物批评”(“品藻”)的含义,从而将清谈的内涵和外延凸现出来。

[2] 参阅陈寅恪《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及《书世说新语·文学类钟会撰四本论始毕条后》二文,三联书店 2001 年版,页 201 - 229 ,又页 47 - 54 。

[3] 如王通《中说》、叶正则《习学记言》、朱彝尊《王弼论》、钱大昕《何晏论》及章太炎《五朝学》等,皆为之辩护,文繁不赘引。

[4] 《史学杂志》 30 卷 4 、 5 、 6 、 9 、 11 号 连载。

[5] 案:此段原文中有夹注,今略去。参见钱穆《国学概论》第六章《魏晋清谈》,商务印书馆 1997 年版,页 141 - 143 。

[6] 钱穆《国学概论》第五章《晚汉之新思潮》。

[7] 原 载《文史哲季 刊》 1 卷 1 期, 1943 ,收入《魏晋清谈思想初论》,商务印书馆 1947 年版。

[8] 孙道升 《清谈起源考》, 《东方杂志》 42 卷 3 期, 1946 。

[9] 原载《新中华》复刊第 6 卷 11 期, 1948 ,收入《杜国庠文集》,人民出版社 1962 年版 。

[10] 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 社 2001 年版,页 149 。

[11] 按:《后汉书·马融传》:“卢植……少与郑玄师事马融,能通古今学,好研精,而不受章句。”贺昌群误读此句,谓指马融。故其以马融为清谈“一启蒙人物”,实于理难安。余英时对此已有驳正。详见《士与中国文化》,页 353 下注。

[12] 唐翼明《魏晋清谈》,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1992 年版。

[13] 无畏《清谈之分期及其领袖人物之年代》 ,《中国文化 》 2 期, 1946 。

[14] 刘大杰《魏晋思想论》, 1939 年出版,今可参阅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年“蓬莱阁丛 书”本。

[15] 宫崎市定《清谈》,载《史林》 31 卷 1 号, 1946 。

[16] 此说出自汤用彤《崇有之学与向郭学说》一文, 原载《燕园论学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4。后作为附录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蓬莱阁丛书”本《魏晋玄学论稿》 , 2001 年版。

[17] 唐翼明《魏晋清谈》第二章《清谈形式考索》,页 37 - 62 。

[18] 参阅范子烨《中古文人生活研究》中篇《从黄金到土泥:名士清谈及其历史时代》。

[19] 容肇祖《魏晋的自然主义》,东 方出版社 1996 年版,页 30 。

[20] 孔繁 《从〈世说新语〉看清谈》 ,载《文史哲》 1981 年第 6 期。

[21] 蒋凡《世说新语研究》,学林出版社 1998 年版,页 69 - 138 。

魏晋清议
略论汉至魏晋的清议
清议是指东汉以来乡里形成的关于人物的评论,其内容主要是对被评品者在道德上的优缺点两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的标准主要是儒家宣扬的伦理道德规范。《通志·选举略》曰:“凡士之有善者,乡老论士之秀者,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士之秀者,而升诸学,曰俊士。既升而不征者,曰造士。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论士之贤者,及乡老群吏献贤能之书于王。”①从乡老到司马的对被选之士的论断即为“清议”。杨园先生对此论道:“古者选士于乡,以乡党耳目近至众,其为贤不肖,如鉴明物,不可掩也。盖一人之爱憎喜怒则莫不私,众人之是非好恶莫不公。”②这种乡举里选的办法,也算是一种早期的具有一定民主精神的选拔人才的方式,有着积极的意义。一、西晋以前选士评价的清议汉代对士人进行品评、清议的社会风气最为突出,汉代的察举制即依据乡里的清议来向中央推荐人才。在东汉的抵制宦官的清议运动中,士人以广泛交友结社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利用清议风谣品题人物来影响舆论。如“天下楷模李元礼,不畏强御陈仲举,天下俊秀王叔茂”。可见清议早期的目的是评价士人的德行品行才能,为为官取士提供参考依据。


魏晋"清谈误国论"是怎样形成的
魏晋清谈显然直接承继了东汉后期“匹夫抗愤,处士横议”的清议运动,但魏晋名士们却不再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转而通过自由平等的论辩,运用“得意忘言”的学术方法创造性地重新解释经典,以“本末体用”关系将儒家名教与道家自然融为一体,开创了新的学术思潮。 清谈不仅是魏晋时期士人的一种学术交流方式,也是士人的...

危机与考验(八)
汉末有清议,魏晋有清谈!实际上从清议到清谈,间还加了个游谈的过程。 清议:以清流的立场来议论时政,结果大家都知道,发生了党锢之祸。 游谈:“以浮华相尚”,追求有趣甚至诡奇的谈话。因为党锢之祸和章句之学的没落,太学里的人得找个支柱,太学里的人集结,必须寻找新的原则和标准。怎么样能找到适合集结的人?又...

从《世说新语》中,怎样看待晋人清谈的历史风貌?
之所以在此处提及竹林七贤,是因为他们这次竹林聚会是历史上比较有名的一次清谈聚会。那么什么是清谈呢?所谓清谈,简而言之是清雅的谈论,是魏晋时期的文人骚客,承袭东汉的清议之风,大谈特谈玄学问题,并对这些玄学问题进行反复辩论的一种文化现象。 关于晋人清谈的历史风貌,在南朝刘义庆所编撰的《世说新语》里有着详细...

清谈魏晋“清谈”的内容与形式
在清谈中,气氛较为随意,参与者可能通过手势、身体动作甚至舞蹈来表达激动的情绪。然而,也存在一些诡辩者,如王苟子与许洵的辩论,许洵凭借机敏的思维和出色的辩论技巧,使王苟子在不同命题下都未能获胜。总的来说,魏晋时期的“清谈”是一种以哲学、学术为主要内容的高雅活动,它强调新颖观点和深刻...

清议是什么意思
2、清议还可以以清正的议论为主要形式,公开或半公开地对时政弊端发表议论。这种形式在魏晋时期表现尤为明显。当时,针对时政弊端发表的议论,多表现为激浊式的贬议行为,其对象主要是弄权祸国的宦官集团和放肆妄为的权贵子弟。3、清议还可以表现为清谈的形式。这是指知识分子在谈玄论道中评价人物、事件,...

魏晋清谈的起源、产生的现实基础,谈的是什么?意义和目的是什么?_百度...
90年代, 唐翼明在钱穆、余英时的基础上,力驳众议,认为汉末“清议”主要在于议论时政和品评人物,实无关于抽象之哲理,故可排斥于清谈定义之外,而清谈之风则源自汉末太学的“游谈”之风。 [12] 尽管唐氏魏晋清谈之概念或有可商,但其条分缕析的逻辑论证的确使许多前人无暇深究的问题得到了廓清。清...

魏晋的清谈之风
清谈是一种就玄学问题进行分析、推理、问难、辩论的文化现象,承袭于东汉清议的风气。 刘禹锡诗云:“清淡如水玉,逸韵贯珠玑。高位当金铉,虚怀似布衣。”元好问亦云:“新诗互酬唱,清谈见滋味。” 据《二十二史・记》记载:清谈之风盛行于乱世多灾,老天爷也来祸害百姓了。年夏天,瓢泼大雨...

两晋期间,清谈兴起流行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作为一种文化风尚,魏晋清谈之兴起,有其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等多方面的原因,大致说来。约有以下数端:其一,魏晋之际,政治险恶,各政治集团的争斗日趋激烈。士人稍有不慎,极易招来杀身之祸。故士人由原先的弹劾朝政转而口吐玄言,东汉末年的清议也由此转为清谈。

魏晋崇尚清谈的原因
魏晋崇尚清谈的原因魏晋时期,社会动乱不安,朝代更迭频繁,文人们在朝代的变迁中创作的文学题材呈现悲剧性的基调,多表达生死、游仙、隐逸的文学主题,来寄托对时代不幸的情感宣泄。这一时期的诗学摆脱了儒家礼教的

魏晋风尚和隐士文化
魏晋清谈风气之盛、之烈,后人很难想象。清谈又称“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这种清谈经常通宵进行,所谓“微言达旦”;有人耽溺清辩,到了忘食的地步,所谓“左右进食,冷而复暖者数四”;更有甚者,有的名士为了在清谈中应对制胜,竟至彻夜苦思而累病甚至累死的。晋人卫体弱而...

复兴区15144932869: 东汉“清议和魏晋清谈是一回事吗?东汉清议和魏晋清谈”
茹梅聚甲: 在中国历史上,存在“清议”和“清谈” 两种现象.清议有两种含义,一指按儒家伦理 来选拔人才,二指东汉末年官僚士大夫阶层为 打击宦官专权而进行的抨击朝政的活...

复兴区15144932869: 对比和联系东汉清议和魏晋风度,谈谈自己对两者的认识、评价.至少500字, -
茹梅聚甲:[答案] 东汉末年,一批代表庶族地主和平民利益的官 吏,对社会腐败政治猛烈批判,与古文经学对做纬 儒学的批判相互唱和,尉... 名士们思想的深刻性决定了魏晋风度内涵的深刻性.风 行于魏晋时期的清谈和隐逸之思全面体现了魏晋风度的思想 层面.名士生...

复兴区15144932869: 魏晋南北朝时期 玄学的代表人物是谁 -
茹梅聚甲: 魏晋的清谈与玄学 清谈与玄学是魏晋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这一时期很多士人因参与政治斗争而招致杀身之祸,于是,他们为了明哲保身,便不敢预闻政事,而是采用过去“清议”的形式,口谈玄学. 魏晋玄学的开创者是曹魏正始年间...

复兴区15144932869: 清谈家是什么意思? -
茹梅聚甲: 清谈,亦称“玄言”、“玄谈”、“谈玄”,是魏晋时期崇尚虚无空谈名理的一种风气.始于魏,上承东汉末清议,从品评人物转向以谈玄为主,以《周易》、《老子》、《庄子》“三玄”为基本内容,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义,摈弃世务,专谈本末、体用、有无、性命等抽象玄理,到晋王衍辈,清谈之风大盛,东晋佛学兴起后渐衰.所谓清谈,原是清议、谈辨、雅谈、正论的意思,其来源与先秦以来的谈辨风气及东汉的清议有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士大夫,多手执尘尾,不谈世事,尚论玄理.魏晋玄谈又称清谈,玄谈或清谈与玄学有密切关系,因为玄谈之主题多为玄学之内容;严格来说,玄谈是由魏正始年间王弼、何晏提出玄学开始的.

复兴区15144932869: 晋朝文人盛行清谈,他们到底谈些什么?有没有清谈的文集? -
茹梅聚甲: “清谈”是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魏晋时期,社会上盛行“清谈”之风.“清谈”是相对于俗事之谈而言的,亦谓之“清言”.士族名流相遇,不谈国事,不言民生,谁要谈及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强兵裕民,何人政绩显著等,就被贬讥为专谈俗事,遭到讽刺.因此,不谈俗事,专谈老庄、周易,被称为“清言”.清谈文集好像没有,不过《世说新语》中有一些关于清谈玄言的故事.

复兴区15144932869: 清谈的介绍 -
茹梅聚甲: “清谈”是魏晋时,承袭东汉清议的风气,就一些玄学问题析理问难,反复辩论的文化现象.

复兴区15144932869: 正始之音与清谈区别有哪些?
茹梅聚甲: “清谈”,指的是魏晋之际名士之间所崇尚的一种讨论方式,因为兴起于魏正始年间(公元240-249年),所以这种清谈的风气又被称为“正始之音”.清谈,又称为“清...

复兴区15144932869: 魏晋玄学如何产生的?有何内容和意义?
茹梅聚甲: 『魏晋玄学』 汉末随著儒家经学的衰微,党锢诸名士遭到政治暴力的摧残与压迫,一变其具体评议朝廷人物任用的当否,即所谓清议,而为抽象玄理的讨论;另一个原因就...

复兴区15144932869: 魏晋时的“清谈”是什么:类似于现在的心灵鸡汤 -
茹梅聚甲: 清谈如同现在的心灵鸡汤,在士大夫的“朋友圈”发疯似地流传蔓延.一方面是因为关在儒学的屋子里太久了,死板沉闷,透出僵尸的味道.突然窗户打开,吹来了一阵清新之风;另一方面,可以忘记现实的苦痛,在麻醉中得到暂时的快乐.清谈在两晋非常流行 清谈是两晋的特产.哪个人不会清谈,就像现在不会打高尔夫球一样,进不了上流社会.名士们举办高级沙龙,娱乐活动主要就是清谈.清谈到底是什么呢?一般都是谈哲学问题 先来说说清谈的形式.人数:两三个、七八个或者十几个,很随意,大家高兴就凑一起.地点:陋室中、树林里、山坡上、溪水边,哪儿舒服就在哪儿.时间:不分白天黑夜,只要觉得爽,通宵也可以.参与的人比玩网络游戏都来劲,像打了鸡血似的,越说越亢奋,毫无倦意.

复兴区15144932869: “清淡误国”是什么意思? -
茹梅聚甲: 清谈就是指不结合现实的实际情况,从理论到理论,将空洞的理论机械地套现实,来分析现实的做法.清谈一说的根源,起于清谈之风.该风始于魏齐王曹芳正始年间,史称“正始之音”.而清谈之根,又源于玄学.玄学一派,始于何晏等人后人将清淡雅论逐渐演化为清谈.但何晏等人所研究的玄学是一门哲学,与中国传统的儒学政治思想不同,多是些被当时人看来不着边际的事物,是何晏等人新发现的一个高层知识分的精神家园.意思与现代多有不同. 现代词语中的清谈最早见于恩格斯的一篇文章(篇名忘记了),他将资产阶级议会叫做“清谈馆”. 其实清淡与误国是当时清流们提出的,两者不一定就是充分关系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