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琴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战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释义
编辑
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1]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

概述
编辑
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
译文:
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是以韩信的典故为名的成语。刘邦曾经问他:“你觉得我可以带兵多少?”韩信:“最多十万。”刘邦不解的问:“那你呢?”韩信自豪地说:“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嘛!”刘邦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说:“那我不是打不过你?”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据《史记》和《汉书》记载,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善于带兵打仗。刘邦从实战中加深了对韩信的认识,经常同韩信探讨带兵打仗策略,同时评论诸位将军带兵能力。一次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曰:“臣多多益善耳”(《史记·淮阴侯列传》)。这段对答说汉王问:“以你之见,我能带多少兵?”韩信答:“你最多带十万。”汉王又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韩信答:“我多多益善,”即越多越好。后来人们把这个典故归纳成“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赔了夫人又折兵”比喻机关算尽, 想占点便宜,结果弄巧成拙,鸡飞蛋打。 这个谙语出自《三国演义》。孙权和刘备联合对抗曹操,火烧赤壁 之后,刘备占据了荆州。孙权和周瑜认为荆州应该归东吴,决定夺回荆州。这时, 刘备的妻子甘夫人去世。周瑜假意把孙权 的妹妹孙尚香许给刘备,让他到东吴提 亲。诸葛亮识破了周瑜的计谋,并将计就 计,答应了这门亲事。到了东吴之后,大 肆宣扬,弄得东吴上上下下都知道孙权的 妹妹许给了刘备。刘备讨得乔国老和吴国 太的欢心。吴国太真的做主把女儿嫁给刘 备。孙权是孝子,只好顺着母亲。成亲之后,刘备和孙夫人不辞而别。 周瑜马上派人追赶,诸葛亮知道周瑜要来 追赶,沿途设下埋伏,使周瑜损失很多兵 士。诸葛亮让兵士高喊:“周郎妙计安天 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意思为: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
译文:
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一般原则是,以能使敌国完整无损的降服于我为上策,而攻破敌国使其残缺受损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军(12500人为一军)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军,便略逊一筹。
能使敌人一旅(500人为一旅)将士完整无缺全员降服为上策,而用武力击溃敌人一个旅便略逊一筹;能使敌人一卒(100人为一卒)官兵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卒兵众就差一等了;能使敌人一伍(5人为一伍)士卒全员降服为上策,击溃一伍士卒就差一等了。
所以百战百胜,虽然高明,但不是最高明的;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包括指挥能力和作战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是高明之中的最高明的。

扩展资料孙武的一些军事观点和治军思想,为后世的军事家传诵和应用,它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他编写流传至今的《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兵书,北宋神宗时,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被誉为兵学圣典。
全书共分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十三篇,5900余字。《孙子兵法》揭示了战争的规律,论述了战争论、治军论、制胜论等多方面的法则,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被誉为“兵经”、“兵家鼻祖”。
其宏富的思想内涵和精辟的辩证哲理,为古今中外军事家、政治家所重视。《孙子兵法》已有英、日、德、法、俄、捷、朝等文译本,国际上认为它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书”,现在不仅于军事领域,而且在经济、体育等方面,都受到了关注和应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孙子兵法·谋攻篇
春秋末年 孙武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战略理论。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敌我力量对比的话,我军在数量上要多于敌军;从实行的手段而言,一是伐谋,一是伐交;从实行的范围而言,既适用于孙子当时的春秋末年的诸侯国与城池,也适用于当今世界;从实行的目的而言,孙子强调的是“全胜”,即“必以全策争于天下”。“安国全军之道”是孙子所认为的至高无上的战略原则。 第一, 以“威加于敌”作为达到目标的心理战术。《九地篇》:“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由此可见,“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以心理学上的威慑,使敌人在心理上产生畏惧作为基础的。 第二, 以优势的实力和充分的迎战准备作为全胜的物质基础。《形篇》:“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从前善于打仗的人,先造成不可胜的形势,来等待敌人有可以胜的机会。《九变篇》:“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所以备御外敌的法则,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来犯的可能上,而要我们做好准备足以备御才是可靠的;也不要把希望放在敌人不会发动进攻的可能上来,而要我们充分做好防御,使敌人无隙可乘才是可靠的。这一点是我方全胜的物质基础,首先要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才有可能去“屈人之兵”。要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待之,才有可能实施“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否则,自己国小民微,无兵可战,自保尚不足,何谈什么“屈人之兵”呢? 第三, 以非军事手段的“伐谋”、“伐交”作为达到全胜的有效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不战”,指的是军事斗争的不战,而在军事以外的领域里则可达到激战的程度。其中最为激烈的当属外交了,外交为军政之眼目,军政为外交之后盾,外交详审,军政修明则可全胜。这里的“谋”、“交”即为达成全胜目标的各种手段,也是“知彼”的各种方法,是综合敌我双方进行全面比较的手段。第四,以周全的“修道保法”措施作为达到全胜目标的可靠保证。《形篇》:“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敌。”善于用兵的人,既修明治道又确保法纪,所以才能作出制胜的策略来啊。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太多了,最常见的就是分化对手,激化对方内部矛盾制造内乱也好,扶植其中一股势力也好,通过种种手段引诱对方做出错误的决定也好,都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手段,简单来说,就是通过谋攻抵消对方的优势.也可以通过暗杀,谗言等手段保证对方的优秀人才被排挤打压或者是彻底从肉体上消灭,要保证对方的主事者不能太聪明.

也可以通过示弱,夸大第三方势力的威胁等手段来起到保证自己置身事外,坐收渔利的效果.说到不战而屈人之兵,我觉得子贡出使是相当经典的例子.仅靠语言说服就做到了弱齐,破吴,疆越,兴晋,存鲁的结果.

它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想达到某一目的,可以有很多种方法.最聪明的就是不费一兵一卒,从而取得胜利.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
不战而屈人之兵,意思是不通过交战就降服全部敌人。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是故百战百胜 非善之善者也 不战而屈人之兵 善之善者也什么意思_百度知 ...
意思是:因此百战百胜,不算是最好的用兵策略,只有在攻城之前,先让敌人的军事能力严重短缺,根本无力抵抗,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出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谋攻篇》:“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译文:使敌人全...

不战而屈人之兵简介及详细资料
释义 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子兵法》的核心之一。战争本身是损人伤己的事,军事威胁、经济手段等都更有利于本国,当今大多数国家遇到纠纷也很少直接诉诸武力的。此通常为全局上的大的谋略(当然也可以在具体战争中使用)。概述 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哪个典故中的成语?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现多指不通过双方军队的兵刃的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释义:不通过双方军队兵刃交锋,便能使敌军屈服。

简述不战而屈人之兵
A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真正涵义 一、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孙子兵法》中的名言。这句话,过去一般都理解和表述为:不用发动或进行战争,就让敌人屈服、投降。对《孙子兵法》的历代注解中,曹操是第一个,他对“不战”,解释为“未战”;对“屈”解释为“屈服”,这种解释对后世影响巨大!

孙子兵法为何提倡“不战而屈人之兵”?
孙武认为战争是残酷的,它关系到国家的兴亡和百姓的生死,需要考虑周全,经过周密思考后,才能决断。一般人以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武力,其实不然,胜败依武力决雌雄,这是下策,不战而胜才是上策。孙武是春秋时期最为著名的军事家,有兵圣的美誉。孙武由齐至吴,经吴国重臣伍员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
本经:不战而屈人之兵 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注解:屈:低头,降服 兵:军队,军事力量。 译文: 孙子说:衡量战争取胜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谁提出的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孙武提出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的兵书,作者为春秋末期的吴国人孙武(字长卿)。一般认为,《孙子兵法》成书于专诸刺吴王僚之后至阖闾三年孙武见吴王之间,即前515至前512年。该书共十三篇。有《计》《作战》《谋攻》《形》《势》...

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
孙子的“全胜”智慧,以其独特的不战而胜理念,深入人心。这种理念并非单纯追求和平,而是通过深思熟虑的策略,使对手在无需直接冲突的情况下心悦诚服。然而,这个理想在孙子自身的实践上并未得到直接体现,《孙子兵法》虽是战争的指南,但现实中无血的胜利却是凤毛麟角。关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边界,...

文言文中那句话印证了 不战而屈人之兵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孙子兵法·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即是说,用兵之道,最高明者乃以谋略取胜;其次以外交取胜;以兵戎相见,攻城拔池,乃为最下之策。不用通过战争的手段,就使别的国家放下武器,...

汉滨区13269249577: 不战而屈人之兵指的是什么?
载琦曲克: “不战而屈人之兵”,语出《孙子兵法•谋攻第三》:“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屈,指的是使人屈服的意思.“不战而屈人之兵...

汉滨区13269249577: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含义? -
载琦曲克: 尽可能不让自己的士兵受到损伤,而使用计谋让对方自我崩溃

汉滨区13269249577: 什么是不战而屈人之兵? -
载琦曲克:[答案] 言战而谈不战,不战才是上策,这几乎又是一种怪论,一般人很难理解,西方人包括克劳塞维茨也不赞成.战争策略有上策丶... 此安国全军之道也.”《孙子兵法·谋攻篇》提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

汉滨区13269249577: 对孙子兵法中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解如题 但是字数不要太多 考试用 -
载琦曲克:[答案]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意思是说上策是挫败敌人的战略阴谋;其次是挫败敌人的外交;再次就是战胜敌人的军队;下策是攻占敌人的城池...

汉滨区13269249577: 请问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请问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什么意思,源自
载琦曲克: 不战而屈人之兵,出自《孙子兵法谋攻》,原意为让敌人的军队丧失战斗能力,从而使己方达到完胜的目的

汉滨区13269249577: 不战而屈人之兵,什么意思? -
载琦曲克: 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在外交中采取种种手法,或施以小恩小惠,或以甜言相诱,或以卑辞相接,使对方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当对方毫无警惕的时候,突施攻击,一举成功.用得民心的战术来迫使敌方主动投降.

汉滨区13269249577: 不战而屈人之兵?
载琦曲克: 不战/而屈人之兵. 这是出自《孙子兵法》里面的话.从整句来看就容易理解意思了.“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思是百战百胜都不算是好中之好(也就是说不是最好),不通过战斗就令对方的军队屈服才是好中之好(也就是最好). “不战而屈人之兵”中的屈是使动词,不战而能令人之兵屈.

汉滨区13269249577: 何谓不战而屈人之兵 -
载琦曲克: 孙子曰:“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一套完整的系统的战略理论.从实际的条件而言,要有强大的综合国力;从实际的力量而言,敌我力...

汉滨区13269249577: 孙子所谓“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
载琦曲克: 通过非暴力的政治战、经济战、外交战、心理战等而威加于敌,使对方屈从于己.战:兵刃相见的军事斗争.屈:屈从,屈服.《孙子兵法·谋攻篇》:“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意为:为了达到自己的某种目的,在外交中采取种种手法,或施以小恩小惠,或以甜言相诱,或以卑辞相接,使对方放松警惕,麻痹大意,当对方毫无警惕的时候,突施攻击,一举成功.用得民心的战术来迫使敌方主动投降.

汉滨区13269249577: “不战而屈人之兵”究竟是啥意思? -
载琦曲克: 许多后人解读为“孙子主张尽可能避免直接战斗”,事实上读完全部十三篇兵法就会明白,孙子不仅主张该战时必须坚决抓住战机. 此句出自《孙子兵法*谋攻篇》.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①;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