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预言老头往河下丢了三次鞋 那个小伙子就捡了三次鞋 说的是什么事

作者&投稿:彭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传统服饰的来历和特色~

一、来历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
汉服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民族服饰之一。在未有考古实物支持的年代之前,汉服最早的出现应该是殷商时期。
约五千年前,中国在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时期,就产生了原始的农业和纺织业,开始用织成的麻布来做衣服,后又发明了饲蚕和丝纺,人们的衣冠服饰日臻完备。
殷商以后,冠服制度初步建立,西周时,服饰制度逐渐形成。周代后期,由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冠服制被纳入了“礼治”的范围,成了礼仪的表现形式,从此中国的衣冠服制更加详备。客观上的汉族人某些历史阶段的民族服装例如汉化旗装、旗袍、马褂等绝对不可以被称作“汉服”,因为它们与真正的汉服没有正常的演变衔接过程。
二、特色
中国传统服饰设计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夸张、更强烈,也更具有自由度。
民族服装在特定的社会生活及自然环境中形成,符合民族的生活习惯和审美意识。其民族特征主要表现于服装的造型、款式、色彩、材料和服饰件等方面。
民族服装形象的设计提炼应该更抽象、更鲜明、更具标识性。在设计过程中,设计师思维模式应为浪漫性能动的构思方式,具有敏锐的形象感知能力。
民族服装的审美特征较其他戏剧形式对更夸张、更强烈,也更具有自由度。在造型和色彩上,抽象与夸张是其最鲜明的特征。
民族服装的造型较其他戏剧形式对适应演员动作的要求更严格,对演员在大幅度动态的要求更高,表现在材料上也具有更大的空间。

扩展资料:
传统服装汉服有两种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连属制。
上衣下裳制,相传起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易·系辞下》载:“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这一传说可以在甘肃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绘中,得到印证。这可以说是中国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
上衣下裳的服制,据《释名·释衣服》载:“凡服上曰衣。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下曰裳。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上衣的形状多为交领右衽,下裳类似围裙的形状,腰系带,下系芾。这种服制对后世影响很大。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礼记·深衣》注称:“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传统服饰

我国素有“衣冠古国”的美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的民族文化,服饰文化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着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人们的精神价值追求及思想文化底蕴。
郭沫若说:“衣裳是文化的表征,衣裳是思想的形象。”我国传统服饰经过历代的积累和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融合不同时期人们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情趣,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服饰文化系统。
民族服装除了具备保护人类身体的自然属性外,还具有表现某些象征价值和文化意义的社会属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扩展资料:
衣服也有社会及文化上的功能,例如表现个人特色、职业、性别及社会地位[10]。许多文化中,服装的标准反映了有关端庄、宗教、性别及社会地位等。服装也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品味及个人风格。
衣服可以有很多不同的材料组成。衣服材质可以是皮革、皮草到天然或合成的纤维。不过不是所有盖在身上的物品都称为服装。
如果是携带而非穿戴在身上的物品(比如皮包、拐杖和雨伞),通常应该算是配件而非服装。至于珠宝和太阳眼镜,虽然在普通口语中会说“穿戴”而非“携带”,但是它们通常也被视为是配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服饰文化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我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美学思想

说的应该是张良纳屡的故事吧。

汉代人张良从小就知道诚实守信。

  有一天,张良正悠闲地在桥上散步,忽然有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他跟前,当着他的面故意把脚上的 草鞋丢到了桥下。随后老人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
张良愣了一下,十分不解,但是看他年老衣破,顿生怜悯,就真的走到桥下取回了鞋子。
上来之后,老人坐在桥头,眼皮也不抬一下就说:“给我穿上。”
张良虽然觉得奇怪,但还是跪在地上,帮老人穿上了草鞋。穿好之后,老人笑了几笑,也不道谢,抬脚就走。张良念他是个老人家,也不放在心上。谁知刚走几步,老人又转过身来,对着张良招了招手,示意他到跟前儿来。
张良便乖乖地走上前去,老头和蔼地对他说:“我看你这娃不错,值得教导。五天后天一亮,你在这里等我。”

张良恭敬地行了个礼,答应了老人。
五天后,天刚刚亮,张良一来到桥上,就看见那个老人已经坐在桥头等他了。老人见到张良来了,很生气地说:“现在天已经亮了,年轻人这么不守信用,和长辈约会还迟到,长大后还能有什么作为?再过五天吧,鸡叫的时候来见我。”说完,老人径自走了。
又过了五天,鸡刚叫,张良就来到了桥上,可是老人又已经先到那里了。老人十分生气地说:“我已经听见三声鸡叫了,你怎么才来?看来你还得等五天。”两次都落在老人后面,张良自己也感到很惭愧,便暗下决心,下回一定不能再迟到了。
五天的时间很快到了,这次,张良半夜就到桥上去等着那个老人。一会儿,老人也来了,他高兴地说:“年轻人要成大事,就要遵守诺言,说什么时候到就什么时候到。”
接着老人从怀里掏出一本又薄又破的书,对张良说:“读了这本书,你就可以成为皇帝的老师。你看着,我的话会在十年后应验的。”说完,老人就离开了,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出现过。
好容易天亮了,张良赶紧打开老人送的那本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非常高兴,开始认真学习。同时,他还记住了老者的教诲,严格要求自己,立志做一个信守诺言的人。
后来,老人的话果真应验了,张良帮助刘邦完成了统一大业,成为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将领。

应该是你要找的答案吧!

说的是张良受书的故事。据《史记》记载:留侯张良者,其先韩人也。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 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谷城山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字子房。他原是韩国的公子,姓姬,后来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来到下邳附近的圯水桥上散步,在桥上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喂!小伙子!你替我去把鞋拣起来!”
张良心中很不痛快,但他看到对方年纪很老,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见了,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
张良很不高兴,但转念想到鞋都拾起来,又何必计较,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谢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伙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五天后的早上,请到桥上来见我。”张良听了,连忙答应。
第五天早上,张良赶到桥上。老人已先到了,生气地说;“跟老人约会,应该早点来。再过五天,早些来见我!”
又过了五天,张良起了个早,赶到桥上,不料老人又先到了,老人说:“你又比我晚到,过五天再来。”
又过了五天,张良下决心这次一定比老人早到。于是他刚过半夜就摸黑来到桥上等候。天蒙蒙亮时,他看到老人一步一挪地走上桥来,赶忙上前搀扶。老人这才高兴地说;“小伙子,你这样才对!”
老人说着,拿出一部《太公兵法》交给张良,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
张良对老人表示感谢后,老人扬长而去。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不是预言,是寓言。应该是来自《史记》“留侯列传”,张良的故事。原文是:“良尝从容步游于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欧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好像没提到捡了三次鞋。

汉代名臣张良,年轻时,一次在过石桥时见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丢进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张良捡回,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捡回了鞋,可谁料,当他刚把鞋递与老人时,老人却又顺手将鞋丢进了河里,并再次让张良去捡,于是,张良不厌其烦地捡草鞋。这样,一连三次,最后张良终于将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脚上。老人满意地会心一笑,通过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张良的道德操行,遂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此后,张良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最后一统天下。

张良椎击秦王未遂,被悬榜通缉,不得不埋名隐姓,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一穿着粗布短袍的老翁,这个老翁走到张良的身边时,故意把鞋脱落桥下,然后傲慢地差使张良道:“小子,下去给我捡鞋!”张良愕然,但还是强忍心中的不满,违心地替他取了    张良题跋全身像
[4]上来。随后,老人又跷起脚来,命张良给他穿上。此时的张良真想挥拳揍他,但因他已久历人间沧桑,饱经漂泊生活的种种磨难,因而强压怒火,膝跪于前,小心翼翼地帮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谢,反而仰面长笑而去。张良呆视良久,只见那老翁走出里许之地,又返回桥上,对张良赞叹道:“孺子可教矣。”并约张良5日后的凌晨再到桥头相会。张良不知何意,但还是恭敬地跪地应诺。   5天后,鸡鸣时分,张良急匆匆地赶到桥上。谁知老人故意提前来到桥上,此刻已等在桥头,见张良来到,忿忿地斥责道:“与老人约,为何误时 张良题跋坐像
[5]?5日后再来!”说罢离去。结果第二次张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张良索性半夜就到桥上等候。他经受住了考验,其至诚和隐忍精神感动了老者,于是送给他一本书,说:“读此书则可为王者师,10年后天下大乱,你可用此书兴邦立国;13年后再来见我。”说罢,扬长而去。这位老人就是传说中的神秘人物:隐身岩穴的高士黄石公,亦称“圮上老人”。


有一个预言老头往河下丢了三次鞋 那个小伙子就捡了三次鞋 说的是什么...
说的应该是张良纳屡的故事吧。汉代人张良从小就知道诚实守信。有一天,张良正悠闲地在桥上散步,忽然有位穿着粗布短衣的老人走到他跟前,当着他的面故意把脚上的 草鞋丢到了桥下。随后老人看着张良说:“小子,去把鞋给我捡回来!”张良愣了一下,十分不解,但是看他年老衣破,顿生怜悯,就真的...

急需与鬼(阴间)有关的民俗,文献,小说等,有追加分。
想来有这麽几个原因:首先,宗教中的神,很多都具有人间性,捉拿恶鬼,不能一天到晚只有一个司此职,总得轮个班吧,不然,一个神司此职,长期是受不了的。因此,白天一个,黑夜一个;其二,从黑白阴阳来讲,才符合道教阴阳说;其三,从很都民间传说故事中分析,白无常多为惩治那些“不够称”的,而黑无常是专拿链子、镣铐...

杭州市15536826785: 有一个预言老头往河下丢了三次鞋 那个小伙子就捡了三次鞋 说的是什么事 -
越狭活血: 张良(?—前186年),是西汉高祖刘邦的军师,他的祖先是韩国人.在秦灭韩后,张良立志为韩国报仇.有一次,因刺杀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张良在下邳闲暇无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桥上散步,碰到一个老人,穿着粗布短衣,...

杭州市15536826785: 张良为老人拾履是怎么回事 -
越狭活血: 张良捡鞋 汉代名臣张良,年轻时,一次在过石桥时见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丢进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张良捡回,张良出于对老人的尊敬捡回了鞋,可谁料,当他刚把鞋递与老人时,老人却又顺手将鞋丢进了河里,并再次让张良去捡,于是,张良不厌其烦地捡草鞋.这样,一连三次,最后张良终于将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脚上.老人满意地会心一笑,通过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张良的道德操行,遂将闻名于世的《太公兵法》传授给他.此后,张良辅佐刘邦,为他出谋划策,最后一统天下.耐心和容忍是成功所必备的德行,而一个人的美德就是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出来的

杭州市15536826785: 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比鸭少 3 5 .养了多少只鸭 -
越狭活血: 200÷(1-35 )=200÷25 =500(只) 答:养了500只鸭.

杭州市15536826785: 一群老头去赶集,路上遇到一堆梨,一人分3个剩3个,一人分4个少2个,问你是多少个老头多少个梨.求经过? -
越狭活血: 解:设梨有x个,老头y个,由题意可知,则x=3y+3 ① x=4y-2 ② 将①代入②,可 3y+2=4y-2 解得:y=4 将y=4代入①,可得: x=12+3 解得:x=15 故,梨有15个,老头有4个.答题不易,望采纳~~~~

杭州市15536826785: 书分给几个同学,如没人3本,那余8本;如前面同学分5本,那最后一人分不到3本,书有多少本?有多少人? 用2元1次方程解
越狭活血: 解:设书为X,人数为Y,X Y 都是整数则有3Y+8=X (1) 因为最后一人分不到3本,所以有三种情况,即最后一人分0本、1本、2本1> 最后一人分0本时 5(Y-1)=X,联立(1)式得 2Y=13,因为Y是整数,所以舍去.2>最后一人分1本时 5(Y-1)+1=X,联立 (1)式得Y=6,X =263>最后一人分2本时5(Y-1)+2=X,联立 (1)式得2Y=11,舍去. 所以有书26本,人6个.

杭州市15536826785: 1.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鸭的只数是鹅的3/4.养了多少只鸭? 2.张大爷养了200只鹅,鹅的只数比鸭少3/4.养了多少只鸭? -
越狭活血: 1、200x3/4=150 只 养150只鸭;2、200/(1-3/4)=800只 养800只鸭

杭州市15536826785: 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李大爷一次买12棵,花了多少钱? -
越狭活血: 每棵树苗16元,买3棵送1棵,李大爷一次买12棵,花了 16*9=144元

杭州市15536826785: 年轻人3次给老者捡鞋子是什么故事呢帮忙说一下好吗 -
越狭活血: 张良,孺子可教的故事

杭州市15536826785: 《阅微草堂笔记 滦阳续录》中的《丁一是》译文..... -
越狭活血: 乡里中有一个叫丁一士的人,身手敏捷,力气很大,又学过搏击、纵跃之类技艺.两三丈的高度,他可以翩翩然飞身而上,两三丈的距离,他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越过去.我小时候还见过他,也曾经求亲眼目睹他的本领.于是他让我待在一间过厅...

杭州市15536826785: 一百个和尚吃一百个馒头,大和尚一人吃三个,中和尚一人吃四个,小和尚三人吃一个,问大、中、小和尚各多少
越狭活血: 大和尚25个,小和尚75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