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指于鼎的古籍典故

作者&投稿:源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一饭千金”这个成语出自哪个古籍或典故?~

秦朝末年,有个叱咤风云的人稀,他便是帮助汉高祖打平天下的大将韩信。

韩信是淮阴人,少年时丧父,家境贫穷,他既不会种田做买卖,又不能去当官,只能过着游荡的生活。为了填饱肚子,不得不常借故到别人家里去吃饭。他的母亲不久也去世了。

母亲死后,韩信更是游手好闲,四处游荡。有个亭长与他有过往来,他便常常到这个亭长家里去吃饭。亭长的妻子见他常来白吃很不高兴。

有一次她故意一清早便烧好了饭,早早就吃完了,韩信来了好长时间也不见亭长家吃饭,知道人家不愿留自己吃饭,就愤然离去,发誓再也不去亭长家了。

他时常要饿着肚子,为了能填饱肚子,他常常到淮阴城下的河边去钓鱼。河边有几个老婆婆常在那里洗衣服,日子久了,其中一个看韩信落魄无聊,很同情他,一次家人送来午饭,她分一点给韩信吃,韩信饥不择食,狼吞咽地吃了起来。从此,那洗衣婆每次都分给韩信吃。

一次,韩信吃过分来的饭后,向洗衣婆深深施了一礼,激动地说:“承老大娘这般厚待,我永生难忘,将来我得了志,会报答您老人家的!”

洗衣婆听了,责怪韩信说:“男子汉大丈夫说这种话干什么!我看你相貌堂堂,好一个王孙公子,不忍你挨饿,才给你吃点饭,哪里想到要你报答!”说罢,拿了洗好的衣服离去。

望着老婆婆的背影,韩信暗下决心,有朝一日发迹了,一定要实现今天的诺言,重重报答这位老人家。

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楚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洗衣婆的恩惠,便命从人把她从淮阴请来,当面向她致谢,并赠给她黄金一千两以答谢她。接着,他又派人把那个亭长找来只赏给他一百小钱,并说“你是个小人,没将好事做到底。”

这个成语故事是说,受人的恩惠,切莫忘记,虽然所受的恩惠很微小,但在困难时,即使一点点帮助也是很可贵的;到我们有能力时,应该重重地报答施惠的人。

成语释义
词 目:上善若水

发 音:shàng shàn ruò shuǐ

释 义:最高的善像水那样。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它停留在众人所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上善的人居住要像水那样安于卑下,存心要像水那样深沉,交友要像水那样相亲,言语要像水那样真诚,为政要像水那样有条有理,办事要像水那样无所不能,行为要像水那样待机而动。正因为他像水那样与万物无争,所以才没有烦恼。

出 处:老子《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于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他日指动,必食异物。”及入,见灵公进鼋羹,子公笑曰:“果然!”灵公问其笑故,具告灵公。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 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入,宰夫将解鼋,相视而笑。公问之,子家以告,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子家曰:“畜老,犹惮杀之,而况君乎?”反谮子家,子家惧而从之。夏,弑灵公。书曰:“郑公子归生弑其君夷。”权不足也。君子曰:“仁而不武,无能达也。”凡弑君,称君,君无道也;称臣,臣之罪也。
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非常高兴,便令厨子烹煮作羹。正巧公子宋与子家来到殿前。公子宋食指大动,于是悄声对大家说:“我每次食指大动都能尝到珍奇美味,这次君王一定把美味分与大家。”
及至入殿见厨师正解割大鼋,便相视而笑。灵公很奇怪,便问,大家据实相告。灵公听后不悦,暗想:我不赐予你,无论你食指怎么动,也是没用。
鼋羹煮好后,灵公招来许多大臣,赐予他们鼋羹。最后宋灵公才召见公子宋,却没有赐食鼋羹。公子宋大怒,不顾一切地将食指伸入鼎中蘸食鼋羹后拂袖而去,灵公暴跳如雷,声称非杀掉公子宋不可。
公子宋回家后也怒气难消,又听说灵公要杀他,便先杀死灵公,报了未赐鼋羹之恨。郑国在经历了一场混乱之后又重新建立了一个国家,公子宋亦由于谋杀国君而被诛。后人将此事浓缩为成语“染指于鼎”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此事虽起于口腹之欲,然而最终则导致一个国家陷于水火之中。由这个小故事便可知道古圣人的“去人欲,存天理”,“克己复礼”实在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呀!虽口腹之欲,纵容它,也会成为日后杀身的隐患!




机字开头成语故事?
把手指伸到鼎里蘸点汤。比喻沾取非分的利益。 出处 《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古籍典故 编辑 史记郑世家 二十二年,郑缪公卒,子夷立,是为灵公。 灵公元年春,楚献鼋于灵公。子家、子公将朝灵公,子公之食指动,谓子家曰:“他日指动,必食...

染指浮生,搁浅不念 的意思是什么?五分求解
1. 《左传·宣公四年》:“ 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 (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唐白居易《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诗:“...

爇怎么读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聊斋志异·促织》;又如:爇烧(燃烧);爇薪(用为家贫而好学的典故);爇客(指自称能用丹头把铁点成金子的人);如:爇鸡(烤鸡。后用以计谋破敌之典) ;3、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爇《唐韵》《集韵》《韵会》如劣切《正韵》儒劣切,??音焫。《说文》本作??。烧也。

_怎么读_如何读
问者_香于鼎,再拜。——《聊斋志异·促织》;又如:_烧(燃烧);_薪(用为家贫而好学的典故);_客(指自称能用丹头把铁点成金子的人);如:_鸡(烤鸡。后用以计谋破敌之典);3、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_《唐韵》《集韵》《韵会》如劣切《正韵》儒劣切,??音_。《说文》本作??。烧也。从火_...

爇怎么读 爇如何读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聊斋志异·促织》;又如:爇烧(燃烧);爇薪(用为家贫而好学的典故);爇客(指自称能用丹头把铁点成金子的人);如:爇鸡(烤鸡。后用以计谋破敌之典) ;3、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爇《唐韵》《集韵》《韵会》如劣切《正韵》儒劣切,??音焫。《说文》本作??。烧也。

爇怎么读 爇如何读
问者爇香于鼎,再拜。——《聊斋志异·促织》;又如:爇烧(燃烧);爇薪(用为家贫而好学的典故);爇客(指自称能用丹头把铁点成金子的人);如:爇鸡(烤鸡。后用以计谋破敌之典) ;3、古籍解释:康熙字典 爇《唐韵》《集韵》《韵会》如劣切《正韵》儒劣切,??音焫。《说文》本作??。烧也。

染指的古籍典故
灵公召之,独弗予羹。子公怒,染其指,尝之而出。公怒,欲杀子公。子公与子家谋先。夏,弑灵公。郑人欲立灵公弟去疾,去疾让曰:“必以贤,则去疾不肖;必以顺,则公子坚长。”坚者,灵公庶弟,去疾之兄也。於是乃立子坚,是为襄公。《左传·宣公四年》斋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

皮丘麒麟神兽来历
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

皮丘麒麟神兽来历
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

皮丘麒麟神兽来历
不过《升庵外集》也载有龙有九子的事,除与《玉芝堂笔荟》所载蒲牢、狴犴、睚眦三名相同者外,又说:“形似龟好负重,今为碑下龟跃是也;螭吻,形似兽,性好望,今屋脊兽头是也;饕餮,好食,故立于鼎盖;趴蝮,性好立,故立于桥往,金猊,形似狮,好烟火,故立于香炉;椒图,形似螺蚌,性好闭,故立于门首。”按...

突泉县17876336781: "染指问鼎“出自? -
充娥特非: 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左传·宣公四年》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晋书·王敦传》

突泉县17876336781: "染指"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意思 -
充娥特非: 《左传·宣公四年》:“ 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 (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 唐白居易《答皇甫十郎中秋深酒熟见忆》诗:“未暇倾巾漉,还应染指尝.” 清金人瑞 《道树遣人送酱醋各一器》诗:“馋子背人先染指,老妻报我只攒眉.”

突泉县17876336781: "染指问鼎“出自? -
充娥特非: “染指”一事发生在公元前605年(鲁宣公四年).郑灵公得大鼋,经过烹制,味美色鲜,正准备用来享宴大臣,炫上一把.此时,郑公子子公(名宋)和子家(名归生)正好去进见灵公.途中,子公的食指莫名其妙地抖动起来,他让子家看,...

突泉县17876336781: "染指"在古代指的是什么意思啊?好像指的是男女之事
充娥特非: 染指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rǎn zhǐ,指人们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法利益.出自《左传》.染指释义1.比喻分取利益...

突泉县17876336781: 染氏、染指 -
充娥特非: 染指指人们用“染指”指分取不应该得到的利益,也指插手某件事情. 典出《左传》:郑灵公请大臣们吃甲鱼,故意不给子公吃,子公很生气,就伸出手指蘸了点汤,尝尝味道走了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左传·宣公四年》2. 后用以比喻插手以获取不应得的利益 详细解释 1. 《左传·宣公四年》:“ 楚人献鼋於郑灵公.公子宋 (字子公)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 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本谓用手指蘸鼎中鼋羹,后用为典故.泛指品尝某种食品.2. 比喻分取利益.多指分取非分利益.3. 比喻参与做某种事情

突泉县17876336781: 中华饮食文化中有趣的故事 -
充娥特非: 【染指于鼎】楚国向郑灵公进献一只鼋.郑灵公非常高兴,便令厨子烹煮作羹.正巧公子宋与子家来到殿前.公子宋食指大动,于是悄声对大家说:"我每次食指大动都能尝到珍奇美味,这次君王一定把美味分与大家.及至入殿见厨师正解割大...

突泉县17876336781: “染指于鼎”出自什么时候? -
充娥特非: 出 处 先秦·左丘明《左传·宣公四年》:"及食大夫鼋,召子公而弗与也.子公怒,染指于鼎,尝之而出." 用 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比喻句.

突泉县17876336781: 染指的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
充娥特非: 《史记•郑世家》 《左传•宣公四年》 希望对你有帮助

突泉县17876336781: 子公染指于鼎的翻译 -
充娥特非: 一个楚国人把一只鼋进献给郑灵公,郑灵公下令召大臣公子宋和子家来观看.接到召令的时候,子公的食指无意识地动了一下,他就把这现象告诉子家说:“以后只要我出现这现象,就会吃到奇珍.”等到进见灵公的时候,屠夫正要杀鼋,子家与其相对哈哈大笑.灵公就问(为什么笑),子家把子公的话告诉了灵公.等到大家要吃及鼋时,灵公故意不让子公吃.子公生气了,把手指放到锅里一染,尝了下手指,就走出去了.子家说:“牲口老了,尚且怕杀,何况国君?”抱歉,只能找到这么点了.

突泉县17876336781: "染指"的出处 -
充娥特非: 公元前605年,郑国大夫子宋与子家一同上朝,路上子宋的食指无缘无故地颤动起来,子宋就对子家说:“以前,只要我的指头颤动就一定有好吃的异味可品尝”.入朝一看,果然国君郑灵公要宴请大臣们吃“水鱼(即甲鱼)”.子家感受到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