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出处

作者&投稿:揣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出自:王守仁[明]《传习录》。

意思是: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实际行动胜过言辞,比言辞更能说明问题。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这是由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来的。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一,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王阳明在贵阳北部修文县县城龙场镇龙场悟道之后,非常深切地了解到了生命的真相,是一种苦思后的彻悟。王阳明认为心灵态度决定行为方式、世界观点,例如《列子》故事之“疑邻窃斧”。从此与朱熹学说分道扬镳,建立了心学体系大成的开端。

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反对程朱理学“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了然后能行”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

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纠朱学之偏。




沈阳新北方高级中学的学校文化
“弘毅”:出自《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一语,意为志向远大,坚强刚毅。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毅更是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的崇高追求,成就事业当以此为训。“厚德”: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心胸宽广,品行端正,品德高尚,谓之厚德。“明诚”:出自《中庸》...

行胜于言,金牛座男生是如何花式不解风情呢?
1.不善言辞沉稳内敛的金牛座无论什么时候基本都维持了自己的沉默无言,哪怕是在面对自己最亲切地女友时他们会这般。这类言谈举止在女性来看无疑是不谙世事的一个存有,她们也不会像双鱼男一样有时候搞点烂漫,反倒抵触他的这种做法。但是在金牛男心里自己是一个极致的男友。2.言行合一爱情中的金牛男...

走进陶行知读后感
(三)"为师"行胜于言 陶行知先生曾精辟地指出:"行动是中国教育的开始,创造是中国教育的完成。"陶行知教育思想一个突出的特点,即是具有与时俱进的前瞻性、实践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培养人,造就人,发展人。一所学校,一个教师如果真正感悟学陶实质,不断赋予其新的内涵,就会在新一轮课程改...

太原工业学院将大四学生强制性的让其去化工厂打工是真的吗?
入选教育部首批国家级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西省“1331工程”,是全国高等军工院校课程思政联盟、山西省高等学校新工科建设联盟成员,是兵工高校高等教育研究会、兵工高校教材工作研究会成员教学单位。院训:知行合一,行胜于言 校训要求学院师生厚德诚信、言行一致、知行相长、摒弃空谈、重在执行、重在...

山西悬空寺山西悬空寺天气预报15天
悬空寺建于北魏491年,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 历史 ,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悬壁式木质建筑。悬空寺是儒道释三教合一的场所,景点介绍其名“玄”取自于道教教理,“空”取自于佛教教理,又因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悬”与“玄”同音,故得名“悬空寺”。在我看来,行胜于言,名字来源也许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三教融合...

200分收集各大名校的校训!!!
清芬挺秀,华夏增辉,今天的清华大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新时代的清华人继承爱国奉献的优良传统,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和“行胜于言”的校风,努力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2.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Peking University)简称“北大”,诞生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中国...

固本强基 行稳致远 测试96分
固本强基行稳致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相关论述的解读(一)测试题目共:30,总分值:100,测试时间:60分钟第1题、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重要方针。(是否题)(分值:3)A.对B.错第2题、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

知行合一行胜于言出处
《传习录》是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理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良知,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

知行合一作文
知行合一作文 (一)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

知行合一,重在行动的作文
知行合一,是中国传统教育的核心。我们常常会说知行合一、行胜于言。但这些还仅仅停留在话语上,没有化为我们切实的行动,没有化为我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指南。但老实讲,这一条是中国文化的重点,也是中国教育文化的重点。《中庸》里有一句话:“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简单的意思是...

中市区19152788995: 有一句话叫行胜于言,原句是什么? -
和苛银芩: 事实胜于雄辩. 【拼音】:shì shí shèng yú xióng biàn 【解释】: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强有力的辩论更有说服力. 【事例】:事实胜于雄辩.一贯火暴性子的乡长,这回不得不认错了. 【用法】:作宾语、分句;指用事实说话 【近义词】:“君子...

中市区19152788995: 求“知行合一”的出处 -
和苛银芩: “知行合一”的出处《王阳明全集·传习录》)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

中市区19152788995: "知行合一"最初出自哪里?由谁提出及其确切意义 -
和苛银芩: 出自王守仁讲学,由王守仁提出及其确切意义. 明武宗正德四年(1509) ,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所谓 “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认识和实践的关系. “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念.“行...

中市区19152788995: 行胜于言的出处 -
和苛银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的校训以及“行胜于言”是清华的校风

中市区19152788995: 行胜于言还是言胜于行? -
和苛银芩: 行胜于言 “行胜于言”为梅贻琦所说,也是清华大学“校风”.“行胜于言”四字来源于1920级毕业纪念物——位于大礼堂前草坪南端的日晷上的铭言. “行胜于言”不是不言,而是言必求实,以行证言.“行胜于言”是清华精神中“重视实干”的体现.

中市区19152788995: 成语知行合一的由来 -
和苛银芩: 知行合一 zhī xíng hé yī 【解释】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

中市区19152788995: 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体是什么意思? -
和苛银芩: 1、德才兼备 德:品德;才:才能;备:具备.既有好的思想品质,又有工作的才干和能力. 读音:dé cái jiān bèi 出处: 元·无名氏《娶小乔》第一折:“江东有一故友,乃鲁子敬,此人才德兼备.” 译文:在江东有我的一位老朋友,他就是...

中市区19152788995: 知行合一,的意思? -
和苛银芩: “知行合一”,语出明人王阳明《传习录》:“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知识、智慧,指认知能力和理论能力;“行”,行动、行为,体现的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中市区19152788995: 知行合一是哪位古人说的 -
和苛银芩: 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 王守仁(公元1472-1528年),字伯安,余姚(现在属浙江)人,因为曾经筑室于绍兴的阳明洞,所以世人称他为"阳明先生".所以也称王阳明,他死后三十九年,在1567年,皇帝追封新建侯,谥文...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