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不只会砸缸、编史书,他主张的割地求和让后人骂了千年

作者&投稿:英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司马光,北宋时期著名宰相,编写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成为后人研究 历史 的重要参考。宋神宗称之为“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砸缸营救小伙伴儿”的故事更是流传千年,妇孺皆知。

然而就是这位司马光,在 历史 上却是一位 毁誉参半 的人物。

因为反对“变法”,他被革新派所诟病,弃之如敝履,死后还要秉奏皇帝对齐“掘坟砍棺”。有人甚至说他是 “伪装最好的千古罪人,宋朝灭亡的祸根就是由他所埋下”。

欣赏他的人,称他心中始终装着老百姓,反对变法是对事不对人,思想虽然顽固守旧,但心中装着老百姓,称其“大忠大义,充塞天地,横绝古”。

为什么会出现爱他爱到骨髓里,恨他恨到棺材里,本文就聊一聊 司马光的AB面

到底是好是恶,还请读者朋友来评论。

司马光是一个官二代,生于1019年,他出生时父亲司马池任光山县令(现河南信阳光山)。他6岁开始读书识字,7岁即可背诵《左氏春秋》,同时还能讲明白书的要意。世人对最初司马光的认识则是他7岁那年的一件事——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家喻户晓,传说中的他聪慧机敏,身为手无缚鸡之力的幼童在危急时刻以一己之力砸缸救出了小伙伴。

古董收藏家马未都却认为司马光并没有真的砸缸。理由就是宋代还没有制做出能够盛得下一个孩子大小的水缸。此外我们所见的水缸内外都有一层坚硬的釉质,以一个孩子的力量很难用石头将其打破。

司马光真正打破的是装水的“瓮”,

其实 历史 书也说了司马光砸的不是缸。《宋史》记载: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至于为什么将瓮说成缸,原因可能就是后人感觉砸缸比砸瓮讲起来顺口吧。

《资治通鉴》的名字的来历“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一样,这本书其实是写给帝王看的帝王书。

为什么会写出这本旷世巨著?直接原因就是在与王安石的朝堂争斗落了下风,被排挤出了朝廷,使他得以腾出大量的精力来写书。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司马光自请罢相(枢密副使,副宰相),以“不通财务”、“不习军旅”为由,连上5道札子,自请离京并退居洛阳。在洛阳他将自家的花园取名为“独乐园”,在随后的十余年间,他不闻世事,潜力编撰《资治通鉴》。

经过不懈努力,这巨著于1084年完稿。

《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巨著,记载了从战国至五代之间1362年的 历史 。

书中包含了朝代变更的因果脉络,既有帝王将相的治国理政方略,亦有先贤的智慧结晶和待人处事之道。

曾国藩评价其为“先哲惊世之书”

毛泽东十分感慨地说: 这部书我读了“一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

时钟往回拨到1067年,这一年,仅19岁的宋神宗继位。

面对积贫积弊的大宋江山,血气方刚的新天子萌生了变法革新、富国强兵的思想。在参军韩维的举荐之下,时任翰林学士侍讲的王安石走进了宋神宗的视野。

在了解了王安石的变革主张之后,宋神宗决定任命其为参知政事,次年又升任为宰相,开始推行变法工作。

为了表明变法的决心,王安石还发出了“天变不足惧、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畏”誓言。

任何一种变革总要受到各种各样的反对与阻挠,王安石变法也不例外。变法在推行过程中触碰到了大地主和官商的利益,这此新法的施行者在推行中还故意曲解政策,导致新法从一定程度上毁伤了老百姓的利益。因此,虽然变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遇到的各种阻力却日益增大。

为了能让变法走得更顺畅,王安石在皇帝的默许之下对朝中的大臣进行了一番清洗,凡是反对变法的一根打压,凡是支持变法的一律使用。朝中大臣围绕是否支持变法也划成了两派,这也为后期的朋党之争埋下了祸根。

如御史中丞吕诲申斥变法有十大过失,王安石唆使神宗将其贬任地方;后来程颢、刘述、范纯正等不支持变法的官员也被贬离。

司马光由于和王安石“政见不合”,自请远离朝堂,偏安于洛阳。

就这样“王安石变法”逆水而上,断断续续地坚持了十余年。

1085年,神宗皇帝驾崩,哲宗继位。在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之下启用司马光为相。

由于早就对变法不满,司马光甫一上位,便开始全面废除王安石的变法。

按照祖制,为彰显对先帝的尊崇,继位的哲宗应当“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司马光给太皇太后进言,以“况太皇太后以母改子,非子改父。”的方法绕过祖宗法制,刚变法彻底废除。

在金陵的王安石听说自己的所有政策均被废除,失声痛哭后一病不起,当年去世。

而司马光也随后离世,享年68岁。

经过王安石变法,神宗年间大宋的国力军力均得到了提升,在与西夏国的对峙中,收复了不少的土地。

熙宁五年(1072)七月,秦州(今甘肃天水)边官王韶率军击溃羌人、西夏的军队取得熙河之役的胜利,收复熙、河、洮、岷、宕、亹五州,拓边二千余里。

但司马光上台后,认为以前占领的土地是因变法时采取的积极进攻策略而取得的成就,是错误的,这些土地是“夏国旧日之境”应当把这些土地归还给夏国。说占领土地是“窃人之财”,所以必须归还。

这个说法按照当今的价值观来判断,完全是 “圣母婊” 的作派!

为了能够堵住幽幽众口,他还编出了一套说辞:如果不把那些土地归还给夏国,夏国人就有用武力夺回去的可能,这不是引来战火、祸国殃民吗?

这个决定引发争论不断,枢密院长当面指责了司马光的卖国行为。驻守西北的官员孙路说“兰州弃,则熙州危;熙州弃,则关中震动”。

眼看群臣坚决反对,司马光最终选择了妥协,但还是将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等给了西夏。

让世人感到讽刺的是,尝到甜头的西夏国变本加厉地袭扰大宋,直到宋哲宗亲政后重新启用改革派章惇,章惇命陕西诸道数万宋军分兵五十余路进攻。同时在西夏东北边境集中了近七十万大军分兵三十路进攻。近百路大军多面出击,打得西夏心服口服,自此一役西夏对大宋俯首称臣。

由于痛恨司马光守旧的思想和“卖国”的行为,行事极端的章惇甚至“忽悠”宋哲宗追夺司马光的谥号,将其“掘墓砍棺”。

1100年,哲宗去世,徽宗上位,27年后,靖康之变后北宋亡国。

明朝学者陈汝琦给靖康之变的一个说法则是: “靖康之祸,论者谓始于介甫(王安石),吾以为实始于君实(司马光)。非君实能祸靖康,而激靖康之祸者君实也”。

可见司马光误国之深。




文言文之司马光
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4. 司马光砸缸文言文翻译 原文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父池,天章阁待制。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中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

写出文言文《司马光》的现代文翻译
皇帝逝去后,司马光赶到宫殿。他所到之处,老百姓拦在路上聚集围观,以至于马都不能通过,大家说:“您不要回洛阳了,就留下来辅佐天子,救活百姓。”后来拜授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司马光想要以身报国,于是他亲自过问所有事务,不分昼夜地工作。病危将死之时,他已不再有知觉,然而他对别人仍然...

司马光砸缸是不是历史故事?
司马光砸缸是历史故事。讲述了司马光和别的小朋友们玩,突然一个小朋友掉进缸里,别的小伙伴看见都吓跑了,只有马光勇敢的把那个小伙伴救了出来。

司马光这一课有三个儿字,三个儿字中表示什么?
左氏春秋》)的大意。从此手里不放下书本,甚至不知道饥饿口渴,寒冷炎热。一群人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站在缸上,失足掉了进去,大家都扔下他离去,司马光拿起石头砸破缸,(缸里的)水涌出,落水的小孩得救了。(那件事)之后,北宋时的开封和洛阳中(流传)用(司马光砸缸这件事)画的图画。

马光砸缸这一篇文言文适合用什么图?
司马光砸缸译文我觉得可以用网上的图片,就是小孩子。聪明才智。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是真的吗
有一定的可能性。但这种事情,不可能记录在正史中。总体来说,一个人,在成名前,小时候干的这些事,肯定是不可能记录在史书里的,而一旦他成名了,他小时的事,会有无数的人帮他回忆起来。

司马光和司马迁的关系?
马光司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伟大史学家,他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的编辑者。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一、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写作文250字
司马光砸缸故事可以说是家喻户晓,老少 皆知。我非常佩服司马光年纪虽小,但是 遇到紧急事情能够沉着应对、冷静思考。 有一个问题一直令我很惊讶,当年司 马光只有7岁,和其他的孩子一样喜欢大 家在一起玩耍。然而,在遇到突发事件 时,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冷静,对于 一个阅历尚浅、乳臭未干的...

宋史。列传第九十五选段翻译?
司马光七岁时,风度一如成人,听人讲《左》,非常喜欢,请他为自己的家人讲授,直到了解它的大意。从此手不离书,不知饥渴寒暑。(一天)一群小孩子在庭院玩,一个孩子登上水缸,足下打滑掉入水中,其他人都跑开了,(只有)司马光搬起石头砸缸使之破,水迸了出来,孩子得救了。马光砸缸之后,长安...

宋史列传第九十五文言文答案
马光砸缸之后,长安、洛阳的人将这件事用图画记载下来,广为流传。 年龄刚刚满20岁,生性不喜欢奢华浪费的生活,听说到别人因为喜事而办宴席,赴宴时只有他没有戴花,身边的人说:“(花是)君王赐戴的,不能违反圣意啊。”他才(在帽檐上)插上一枝花。 4. 宋史、列传第九十五 解析 ◎儒林一 ○聂崇义 邢昺 孙奭 ...

武宁县14760393761: 司马光除了砸缸还有什么别的故事?什么时候的都行,只要不是司马光砸缸!长短随便,不要太短.说的具体点, -
不骨重组:[答案]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当四川省郫县县尉时,生於官廨的,不少学...

武宁县14760393761: 有关司马光的资料 -
不骨重组: 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东北)人,汉族.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但宋人袁说友著《成都文类》记,司马光是在他父亲司马池当四川省郫县县尉时,生於官廨的,...

武宁县14760393761: 司马光成才的根本原因 是什么 -
不骨重组:[答案] 司马光以惊世之举砸缸救友,醒世名著《资治通鉴》而名满天下,司马光家族也因此成为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代名门大家.司马光的成才之道值得今人研究,我的观点是司马光的成才之道在于有良好的家教,在于如饥似渴的苦读,在于执着地追求. 司...

武宁县14760393761: 请问:司马光砸缸救人的真实性???
不骨重组: 一、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宇君实,号迂叟,是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出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公元1019年)十一月,当时,他的...

武宁县14760393761: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
不骨重组: 小小的司马光遇事沉着冷静,从小就是一副小大人模样.这就是流传至今"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偶然的事件使小司马光出了名,东京和洛阳有人把这件事画成图画,广泛流传.

武宁县14760393761: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告诉了我们什么
不骨重组: 宋神宗熙宁年间,司马光强烈反对王安石变法,上书请求外任.熙宁四年(1071年),他判西京御史台,自此居洛阳十五年,不问政事.这段悠游的岁月司马光主持编撰了294卷300万字的编年体体史书《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上起周威烈...

武宁县14760393761: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 主要内容 20字以内 -
不骨重组: 主要内容:有一个小孩,在和司马光玩,一不小心掉了缸里,司马光一点也没慌,赶紧用石头砸,刚杂碎了,一堆人就过来表扬他. 司马光七岁的时候稳重的就像一个大人,听到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放学之后又为家人讲他所学到...

武宁县14760393761: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是不是小时候砸缸那个 -
不骨重组: 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是小时候砸缸那个. 司马光1019年11月17日出生,有一次,司马光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玩,一不小心,掉到水缸里. 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

武宁县14760393761: 资治通鉴是通过什么来描写人物
不骨重组: 一是统治阶级的需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司马光原先就编过一本史书《通志》,献给宋英宗,英宗看后大为赞赏,要求司马光接着《通志》往下编修,并决定设立书局,由司马光自择官属作为助手.治平三年(1066),诏置书局于崇文院,着手编纂.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司马光已66岁,《资治通鉴》全部修完,神宗皇帝十分重视,将书的每编首尾都盖上了皇帝的睿思殿图章,以其书“有鉴于往事,以资于治道”,赐书名《资治通鉴》,并亲为写序.随后又下诏奖谕司马光,擢升司马光资政殿学士.这些都充分说明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对这本书寄予了厚望,这是《资治通鉴》成书的基本条件.

武宁县14760393761: 司马光编什么书 -
不骨重组: 资治通鉴 司马光本人对历史很有研究,他认为治理国家的人,一定要通晓从古以来的历史,从历史中吸取兴盛、衰亡的经验教训.他又觉得,从上古到五代,历史书实在太多,做皇帝的人没有那么多时间看.于是,他在被贬洛阳之前就开始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