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沔花鼓戏的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

作者&投稿:主父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天沔花鼓戏的湖北省沔阳花鼓剧团~

仙桃市的一所专业花鼓戏戏曲团,前身油陈花志、胡顺兴、龚一香、刘明仿等十九名花鼓戏艺人组合的戏班,于1951年在沔阳县登记,接受管理时更名为联合楚剧团。剧团成立于1956年,40多年的风雨历程,几辈人的辛勤努力,目前,剧团已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00多万元,演职员工128名的专业艺术表演团体。1956年5月,正式定名为沔阳县花鼓剧团,1996年定名为湖北省沔阳花鼓剧团,该团连续多次被湖北省文化厅评为“百团上山下乡’,先进集体,解放前《十三款》就以口头文学、韵文唱本的形式在沔阳民间流传。1957年《十三款》剧本五次定稿后公演,大受群众欢迎。在文化革命前的十年间,演出场次达三百多场,引起了省,地,县各级领导的重视,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好评。外县有些剧团还把《十三款》改名为《沔阳恨》进行移植演出。1980年《十三款》被省电视台制成电视片,并在中央电视台向全国转播。1979年演出的现代小戏《小坚决》参加湖北省现代戏创作评奖中获创作一等奖,1980年由湖北电视台录制成电视片,同时录制了现代小戏《好亲家》电视片,先后在湖北和中央电视台播放。1988年9月应中国戏曲现代戏研究会和《戏剧评论》邀请进京演出,将整理的传统剧目《送香茶》、创作的大型现代戏《向老三招婿》演进了中南海,并参加中国艺术节(中南片)演出。1990年,现代戏《泥塑》和新编古装戏《白狐传奇》参加湖北省首届荆州花鼓戏艺术节获创作、演出、导演、音乐设计和表演等多项奖。近十年来,该团每年下乡演出300多场,观众累计达600多万人次。剧团在保留>;、>;等地方传统剧目基础上,先后推出了>;、>;等一批思想性、艺术性俱佳的现代戏,深受群众喜爱。2008年在首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上,剧团选送的大型古装花鼓戏《贬官记》、传统折子戏《陈琳拷寇》、现代小戏《老邻居》等一大两小三出花鼓扛鼎之作,以其厚积薄发的艺术水准和惟妙惟肖的表演实力,在强手如林的艺术节上脱颖而出、炫耀荆楚,一举揽获十四项奖项。尤其是《贬官记》,分别摘取优秀移植剧目奖、音乐创作一等奖和演员表演一等奖三项艺术桂冠。

即荆州花鼓戏,旧称“花鼓子”,曾称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亦称“中路花鼓”。形成于清嘉庆年间,已有100多年历史,发源于沔阳通顺河、襄河一带,形成于沔阳、天门地区,沔阳、天门地处湖北中心江汉平原腹地,同属汉水水系,亦同天沔语系。2005年,被湖北文化厅改为“湖北花鼓戏”。流行于沔阳(今仙桃)、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钟祥、荆门、江陵诸县,以及孝感、湘北、鄂南等地。早年由民间艺人发起并组成班社,由闹年的 “地黄鼓”逐渐走向半职业化和职业化。荆州花鼓戏声腔有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丰富的小凋。现代小戏《借牛》、《木兰花轿》、《春姑拾斧》曾轰动一时,《花墙会》则搬上银幕。现代大戏《家庭公案》、《水乡情》,小戏《小坚决》,新编历史戏《海峡情》,古装戏《送礼记》、《十三款》,传统小戏《王瞎子闹店》等数十个剧目,均在全省会演中获奖。《家庭公案》更被省外200多个剧团移植,沔阳、潜江、监利、天门花鼓戏剧团多次应邀进京演出。

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前身为“复联”剧团,初建时由喻浩生、李祥焕负责,1952年11月迁天门岳口落户。
1953年,著名艺人沈山主演的<<打莲湘>>;、<<;绣荷包>>;作为天门花鼓戏的代表首次参加了中南五省和全国民间艺术会演,花鼓戏以其特有的表演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第一次登上了首都大舞台,并受到了与会代表和专家的高度评价,获得了首都观众和同行们的好评。沈山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演出,对推动天沔花鼓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1954年到天门城关欲名 “天门花鼓剧团”, 因剧团魏泽斌、萧作君(女)等大批沔阳名演员要离团回沔,经有关部门协调,遂名“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选李新年、沈山为正副团长。
1955年,省文化局将天门复联楚剧团改名“天沔花鼓剧团”,沈山被选为第一任团长。之后,原荆州地区的沔阳、潜江、洪湖、监利等县先后相继成立了县级民营公助专业花鼓剧团(后改为地方国营)。
1956年,省戏工室派吴群来天门天沔花鼓剧团,为花鼓戏配上了弦乐伴奏(花鼓戏原为帮腔加锣鼓),古老的花鼓戏获得了新生。此后,天门花鼓剧团排演了第一台现代花鼓戏<<;两兄弟>>;,在大型神话剧<<;张羽煮海>>;中第一次配置了灯光和布景,为剧种的提高和发展开创了新局面。
五十年代中期和六十年代初期,花鼓戏剧目生产和演出逐渐繁荣起来。经过整理、改编、移植、创作的剧目<<;打莲湘>>;、<<;双撇笋>>;、<<;招郎>>;、<<;斩经堂>>;、<<;站花墙>>;、<<;借牛>>;、<<;拦花轿>>;、<<;夺印>>;等先后参加省、地组织文艺汇演,多次获得表彰和奖励,上演的剧目从最初的几十个发展到了二百多个。中央和省领导朱德、董必武、李先念、张体学等曾观看过花鼓戏演出,并给予高度评价。这样花鼓戏在全省戏曲界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发展成为在湖北省内较有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花鼓戏又焕发出了新活力。
1981年,天沔花鼓戏改名为荆州花鼓戏,天沔花鼓剧团易名天门荆州花鼓剧团,荆州地区成立了荆州花鼓戏学会,天门县著名花鼓戏老艺人沈山任会长。学会成立后举行了一次讲习会,
各地花鼓戏名老艺人和部分专业戏剧工作者汇集荆州,对花鼓戏艺术进行了系统研究总结和挖掘整理,会上还组织了天、潜、沔等县花鼓剧团的青年演员学习各行当的代表剧目,有力地提高了青年演员们的表演艺术和理论知识,这次讲习会对花鼓戏剧种的继承与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1979年,将天沔花鼓剧团演出的传统剧目<<;站花墙>>;改写成电影文学剧本<<;花墙会>>;。
1980年由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彩色影片,向国内发行、放映,使花鼓戏第一次登上了电影银幕,从此,天沔花鼓戏这一地方剧种一跃成为享誉全国的四大地方小剧种之一。<<;花墙会>>;也成为了最能体现天沔花鼓戏传统艺术风格和特色的经典保留剧目。
天沔花鼓剧团通过该剧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深受观众喜爱至今仍活跃在江汉平原的花鼓戏新秀,如:胡新中、胡想英、彭云娥、熊惠敏、温晓蓓等。这些新秀为天沔花鼓戏剧种的繁荣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1987年天门荆州花鼓剧团创作的大型现代喜剧<<;水乡情>>;应邀赴京进中南海演出,受到中央领导和首都观众及戏剧专家的高度赞扬,中国戏剧大师曹禺看戏后在贺词中写道:喜滋滋、“水乡情”、活生生、盛日新景;怪不得、个个叫“好”、个个说“行”、真“行”。中宣部原副部长、文化部代部长贺敬之在看<<;水乡情>>;后欣然题词:源流百年花鼓戏,面貌一新水乡情。




天沔花鼓戏艺术特色
天沔花鼓戏的艺术特色独具一格,其唱腔源自当地民歌、小曲和渔鼓、道情音乐,渗透着浓厚的民歌韵味,部分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民歌形式,并汲取了楚剧、汉剧、汉滩小曲的音调和曲牌,丰富了剧种的唱腔多样性。主要声腔包括高腔、圻水、打锣、四平四大主腔和众多小调,戏剧台词采用口语和歇后语,展现出直接、明快...

天沔花鼓戏传统剧目
天沔花鼓戏的唱腔曲牌种类繁多,约有80余种,以民间小调为主,诸如思凡、绣荷包、放风筝、芦花调、双撇笋和站花墙等,这些曲牌都富有乡土气息,展现出浓厚的生活气息,旋律优美而质朴。其中,站花墙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传统剧目,讲述了湖广应山的杨玉春与燕山天官王洪之女王美蓉的动人故事。玉春因父母双...

天沔花鼓戏的湖北省天门市花鼓剧团
沈山还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这次演出,对推动天沔花鼓戏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54年到天门城关欲名 “天门花鼓剧团”, 因剧团魏泽斌、萧作君(女)等大批沔阳名演员要离团回沔,经有关部门协调,遂名“天门县天沔花鼓剧团”,选李新年、沈山为正副团长。1955年,省...

荆州花鼓戏是怎样形成的?
荆州花鼓戏最早称为“天沔花鼓戏”,诞生在湖北中部的天门、沔阳一带。这一带平原辽阔、湖港交织,是古楚文化的腹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盛行崇巫善舞之风。当时的巫师在春日或农闲时经常敲锣打鼓,以“媾通神灵,驱邪祈福”。这些风俗流传在民间,百姓利用锣鼓的节奏、速度、力度和音色等的对比变化...

湖北地方文化湖北花鼓戏
湖北地方文化中,湖北花鼓戏,原名“花鼓子”,历史上也称作沔阳花鼓戏、天沔花鼓戏或“中路花鼓”,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已有超过百年的历史。它的发源地在沔阳通顺河、襄河周边,主要在沔阳和天门地区,这里位于湖北的中心地带江汉平原,属于汉水流域,且语言相同,统称为天沔语系。湖北花鼓戏的影响力广泛...

天沔花鼓戏的天沔花鼓戏由来
”(《荆州府志》)。最早与天沔花鼓戏有直接关系的就是花灯锣鼓,这是指它的源头,其实从歌舞到戏曲,则不能不说薅草 歌。“每夏耘时,择善讴者一人击鼓而歌,锣钹应之,谓之薅草歌。”(转引刘正维编著 《湖北省民间音乐概论》)除了薅草歌、栽秧、扯草都有歌,统称田歌。天沔民间常说:“打工...

湖北的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近的鄂南、湘北等地。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197出,包括《抽门闩》、...

荆州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1、沔阳花鼓戏 沔阳花鼓戏,俗称花鼓子,中路花鼓戏。清道光年间起源于湖北沔阳州,已有2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北省江汉平原一带备受观众喜爱的传统戏曲剧种。在民间,盛传着“听了花鼓戏的哟喂哟,害起病来不吃药”的美誉。2、天沔花鼓戏 天沔花鼓戏又称沔阳花鼓戏,荆州花鼓...

荆州花鼓戏的介绍
荆州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1954年命名为天沔花鼓戏,1981年改称“荆州花鼓戏”,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发源于湖北沔阳州一带1,是湖北省江汉平原地区备受观众喜爱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 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渔鼓、道情等汉族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

湖北花鼓戏的起源发展
湖北花鼓戏,俗称“花鼓子”,亦称中路花鼓戏,原称沔阳花鼓戏,形成于清嘉庆年间,是湖北三大地方剧种之一,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回顾它的发展史,可归纳为丝个阶段,即普及传播阶段,快速发展阶段,改革闯新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中,由于行政区划的变化和剧种发展的要求,其称谓也三易其名,即1954年定名为“天沔花鼓戏”,...

平阴县15676792500: 湖北什么戏曲出名
乾娟世可: 楚剧、汉剧、荆州花鼓戏为主要的三大剧种.另外发源于湖北的黄梅县的黄梅戏应该也算汉剧:汉剧是湖北主要地方戏曲,也叫“汉调”,俗称“二黄”,辛亥革命前后改...

平阴县15676792500: 天沔花鼓戏的现状 -
乾娟世可: 90年代以来,花鼓戏进入了迷茫期,文化多元化对花鼓戏剧产生了巨大影响,天门市花鼓剧团等剧团陷入了生存危机.进入21世纪后,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剧团的发展出现转机.2000 年以来,沔阳花鼓剧团先后推出《十三款》、《双玉...

平阴县15676792500: 湖北省的传统戏剧有哪些? -
乾娟世可: 湖北素有“戏曲大省”的美誉,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来外省传入的高台...

平阴县15676792500: 湖北的花鼓戏 -
乾娟世可: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省的主要地方剧种之一,旧称花鼓子、天沔花鼓戏.它是明末以后在江汉平原三棒鼓、踩高跷、采莲船等民间演唱形式上不断吸收其他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乡土戏曲,流行于原荆州所辖各地区,波及邻...

平阴县15676792500: 为什么花鼓戏种类繁多? -
乾娟世可: 花鼓戏是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各地的花鼓戏、采茶戏、灯戏和杨花柳等剧种的统称.主要曲调来源于民间小调,如花腔、打锣腔、川调、口子调、筒子腔等.湖南各地的花鼓戏剧目就有400余出,湖北有“大本三十六,小出七十二”的说法...

平阴县15676792500: 荆州花鼓戏《双撇笋》的资料,越详细越好. -
乾娟世可: 荆州花鼓戏,因它生根于天门、沔阳一带,故曾经又名“天沔花鼓戏”.清道光年间在江汉平原的民间歌舞说唱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其它剧种的剧目、声腔和表演逐渐发展起来. 荆州花鼓戏的剧目,据统计有一百九十七出.其中,有的是从...

平阴县15676792500: 湖北有什么戏曲 -
乾娟世可: 湖北现有22个地方剧种,有属于皮黄系统的汉剧,南剧和湖北越调;属于花鼓系统的东路花鼓,天沔花鼓,襄阳花鼓,远安花鼓,黄梅采茶戏,梁山调,提琴戏和文曲,还有属于高腔系统的清戏,以来外省传入的高台戏,灯戏等,其中最具影响是汉剧、楚剧和荆河花鼓戏.如按地区划分,则恩施自治州有南剧、灯戏、堂戏、傩戏、柳子戏;十堰市有山二黄、郧阳花鼓戏;宜昌市有远安花鼓戏;荆州市有荆州花鼓戏、皮影戏;黄冈市有东路花鼓戏、黄梅戏、文曲戏;黄石市有阳新采茶戏;咸宁提琴戏等.湖北的地方戏曲剧种可分为皮簧、大筒、高腔、打锣四个腔系.

平阴县15676792500: 什么是花鼓戏啊 -
乾娟世可: 花鼓戏源出于民歌,逐渐发展成为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初级形式.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刊行的《浏阳县志》谈及当地元宵节玩龙灯情况时说:“又以童子装丑旦剧唱,金鼓喧阗,自初旬起至是夜止”.说明一旦一丑演唱的花鼓戏——地花...

平阴县15676792500: 沔阳花鼓戏的起源是什么?
乾娟世可: 荆州花鼓戏,曾称“沔阳花鼓”,后正式命名为“天沔花鼓”

平阴县15676792500: 荆州花鼓戏词作者是谁 -
乾娟世可: 荆州花鼓戏是湖北三大剧种(即楚剧、汉剧、花鼓戏)之一,形成于沔阳(今仙桃)、天门一带,流行于江汉平原.旧称“花鼓子”、沔阳花鼓、天沔花鼓.它的表演形式是民间歌舞和地花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些艺术形式也在艺人们实践...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