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邲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何谓无明?众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无明,经云:‘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
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便是真如守自性,凡夫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妄动,故有无明,无明无实体,有了无明必定有行,所谓不觉是无明,妄动就是行,行分善行、恶行、不动行,总称为业行,行必有识,善行有善识,恶行有恶识,不动行有不动识,行即业,人业有人识-例如见水是水,天业有天识-见水如琉璃,饿鬼业有饿鬼识-见水成火焰。
有了识,业牵识走去投胎,识与父精母血,三缘和合而成胎,是为名色,色是父精母血,自己的识是心,心有其名而无作用,所以称为名色,名色七日一变,四十九日后有五个胞:即头、双手、双脚,十个月后六根成熟,六根有入六尘的功能,故称为六入,小儿出生后与六尘相触,所谓六入缘触,触境有苦有乐,属受,故触缘受,受是果报,受果报时心生系著,故受缘爱,若乐受爱其长合,若苦受爱其常离,爱合爱离而生取,取即作业,若依理而取属善业,若非理而取属恶业,故取缘有,有即业,有业故有生,生故有老病死忧悲苦恼。
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受缘取,取缘有,有缘生老病死忧悲苦恼,名十二因缘,若以般若智观,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病死忧悲苦恼灭,十二因缘是空的,可以证辟支佛果,若以般若观照诸法的实相,不但无无明,无凡夫的无明,亦无辟支佛的无明尽。
圣一法师讲

元音老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是度缘觉的。缘觉是从十二因缘上悟道,这段文是破缘觉所执著的十二因缘法。十二因缘法也属于五蕴总法的范围,五蕴既空,十二因缘法也根本不能著实。天台宗所分的藏、通、别、圆四教中,藏教的中乘圣人就是缘觉,大乘是佛菩萨,小乘是声闻(即罗汉)。佛在世的时候,为缘觉乘开示了十二因缘法。缘觉圣人看见花开花落,就悟道了。因为花不常好、月不常圆、人不长寿,都短暂得很,好不了多久,所以都不可得。他们就是从因缘所生法而觉悟的,故称为缘觉。但是他们只能了分段生死,还不能了变易生死,还没有到佛的境界。佛说般若经,其中包括这部《心经》,就是度中、小乘圣人回小向大的。佛广说般若空慧之理,为他们开示,过去所讲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真空所显,都不能执为实有。若执为实有,就是法执,就不能了变易生死,就不能成佛。不能住一切相,一切皆不可得。从而,荡其执情,使他们彻悟,以证到佛果。

前面我们曾讲到,上根利智的凡夫,一旦了悟到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心无所住,真心就常明。心一有所住,就利令智昏了,这叫做‘情生智隔’。情见、爱著一生起,智慧就被遮盖、被隔断了,总不得自在。因为心被物境所迷,执了相,有所贪著,从而患得患失、烦恼多端。所谓不自在者,皆因心为物转之故。我们现在明白了诸法空相,前面已讲过,空相的‘相’作‘义’讲,即诸法皆空之义。所有一切相都是幻相、都是假相,仅一时之用而已,都不可得,所以不要执著它。心里面一点也不系念它、一点也不住著它,用物而不为物所用、转物而不为物所转,那就会在一切事缘上得大自在。真成道者,就是饥来吃饭、困来打眠,一点事都没有。

从前,有位古德开示众人。他说:穿衣吃饭就是了,举心动念就不是了。有人问:穿衣、吃饭,哪一个不会?可为什么都不能了呢?这是因为凡夫穿衣,总要百般的挑剔,或是衣料不满意,或是花色不美,或是款式不好等等,心生种种烦恼。吃饭呢?也是这样,百般地挑剔,喜欢这个、厌憎那个,总为物缘所缠绕,心总不得自在,故名众生。这就叫做‘情生智隔’。反过来,‘智生情隔’就好了。我们有般若大智慧,知道一切诸法都不可得,心不系念,随缘接物,不贪取、不做作,哪还有什么念呢?我们若真能随缘,今天缘来了,当上我们就上;明天缘尽了,当下我们就下,心里面一点也不去盘算计较,不是上了就喜、下了则忧,那就得大自在了,就得真实受用了。

学佛最要紧的是在事上的运用。如果只是烧香拜佛,求佛赐给我们什么东西,那就不是真正信佛,而是被神佛所困扰了。信佛就是要信我们的自性佛和过去的古佛一样,没有两样,就会放下一切,求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晓得一切作为都是佛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就要利用这个佛性,获得在事上的运用。无论是待人接物,还是做任何事,都尽管做,而不著相。我们工作时,尽我一技之能,为众生服务,利益众生,一点也不著相,成功了不喜,失败了不忧。因为我们已尽己之能了,而不是马马虎虎、敷衍了事。同时,因为自己没有私心,尽己之能为众人做事,所以在处理家庭中或社会上一切事情时,都会恰到好处。只有这样在事上运用,才是真正学佛,才得真实受用,才能得大自在。

现在,社会上很多人认为学佛是迷信,其实他们自己才是迷信。因为他们迷恋世间的色相。明明世间诸法都是空相,了不可得,但他们却认为是真的可得,所以无止境地追求,从而造业受报。所以说,是他们自己实实在在地迷。另外,我们也要看到,确实有些佛教徒是迷信的人,因为他们不明白佛教的真谛所在,而是在那里烧香拜佛求佛,求人天福报,心外求法,迷真认假,执妄为真,所以说他们是迷信的人。真正学佛的修行人,不是求佛,而是求自己,不断地打扫清除自己的习气。因为我们有执著色相的习气在,所以一碰到事缘就会著相。我们要时时刻刻地和自己作斗争,革自己的命。因此之故,我们不是迷信,而是真正的智信。

一旦凡夫明白了诸法空相,当下就可成佛,何况中乘圣人呢!中乘圣人能明白十二因缘法根本不可得,他也就成佛了。缘觉,顾名思义,是由观察因缘而觉悟的。因缘有助缘和攀缘之分。助缘是帮助之缘,攀缘是攀附之缘。助缘是说,我们人本来不迷糊,但偏偏有了这个缘,而助成了自迷。这是哪些缘呢?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十二因缘就成为十二种助缘,帮助人入迷、入昏昧。它包括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起惑、造业、受生等一系列因果,周而复始,以至于无穷。下面我们就把这十二因缘一个个地讲一下:

无明,就是我们平常人所说的糊涂、不明真理。由糊涂之助缘,就有妄行了,无明是帮助我们妄行的。我们之所以妄行,皆因无明之故,所以谓之无明缘行。无明并不是有个实在的东西,它是妄觉、是迷惑、是贪嗔痴等等烦恼。我们怎么样打破它呢?只要一觉悟,无明就破了。若不明真理,就有了妄行,此即‘无明缘行’。

行,就是妄行,就是造作诸业。又因有妄行之助缘,就有所辨识,即分别、识别。这个东西好,则喜欢,就要得到;那个东西坏,则厌恶,就不要它。因妄行的帮助,使我们生起分别的妄识,所以谓之‘行缘识。’

识,即分别、辨别、识别之心,是糊涂的认识、错误的认识。我们过去世因为糊涂,不明真理,而有妄行。有行就造业,造业就受报。中阴身投胎的时候,是根据过去世所造的业,经过识别,选择有缘的父母而投胎。有何种业识就生成何种胞胎,故谓之‘识缘名色’。中阴身的归宿,均是随过去所造的业,由业缘所支配。你过去做的好事多、善业多,就会见到光明之地,遇到环境条件好的有缘父母。反之,因恶业的缘故,则只能见到昏暗不好的地方,而投胎到穷苦之家,甚至三恶道中。若一个人恶业做得多,他的中阴身见不到光明之地,所见到的都是种种可怖之境。譬如:下冰雹打他、夜叉追他、虎狼要吃他等等,吓得他慌不择路,以致躲进坏的地方,投到条件恶劣、穷苦潦倒的人家。另外,因为恶业多、业障深、心性昏暗之故,他只能看到幽暗、昏昧的光,即三恶道光。他认为这些暗光和他的心相应,就跑到那里,投到三恶道里去了。我们要了分段生死,就要在修行的时候,见一切境心不动,不为境所摄引,不生爱惑。功夫真正做到有把握了,纵然到了中阴境界,见一切境,你心也不动了。就是见到男女同房交媾,你心也不动,那你就不会投胎了。人之所以投人胎,就是因为他在中阴身时,见到了有缘父母而心动了,作为第三者加入到同房的父母当中去了。当男人射精时,就将其冲到女人的子宫里面去,这就是投胎、住胎,住进去了。

名色又是什么呢?就是初入胎中,刚到了子宫里面,这时只具色蕴,而受想行识四蕴尚徒有虚名。这个名色是什么东西呢?是一胞脓浆,像疮里面的脓一样,这是男女精卵汇合在一起而成的,无以名之,则叫做‘名色’。借这个名色之助缘,渐渐长出胎形,六根也渐渐长成了,谓之‘名色缘六入’。人死后作七,就是因为中阴身七天一个生死,七天一个变化。投胎后也是七天一个变化:最初像一团浆,慢慢像一个脓疮,慢慢长成一个胞,慢慢长成胎形,慢慢长出头、四肢,但六根未具,慢慢长出眼、耳、鼻、舌等等六根,慢慢长出毛发、指甲……。

六入,指的是什么呢?就是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心性。在胎胞里,人的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都已长成,能起见、闻、嗅、尝、觉、知诸种作用。根对境时,则会有这六种性能,这就是六入。又由于六入之助缘而成‘触’。

触,是什么意思呢?是六根接触六尘的意思。怀胎圆满了,要下生出胎了,胎儿初生面世,开始与外界环境接触了。名色、六入是在胎胞里,而‘触’是出胎了,母胎和外界环境的温度相差很多,所以婴儿刚出胎时,和外界空气一接触,全身就感到像针戳一样难受,其痛苦犹如活马剥皮,所以出生的胎儿没有一个是笑的,都是哭著来到这个世上。我们常说生、老、病、死苦,生的确是苦,胎儿硬是从母亲的盆骨间(像两座大山)被挤出来,不仅婴儿苦,母亲也是痛得死去活来,有时遇到胎位不正、难产或大出血,还有生命的危险。但是,人就是这样一种贱骨头,这个痛苦他能忍,痛苦过后就忘掉了,要他离开这个世界,他还恋恋不舍,还觉得惬意快乐,所以这个娑婆世界以‘堪忍’而得名。由于与外界环境接触,则会生起苦、乐等感受,所以叫做‘触缘受’。

受,就是领纳、领受、接受的意思。小儿一开智慧,就有受。如:眼受色、耳受声、鼻受香、舌受味、身受触、意受法。由于六根对六尘,则会生起色、声、香、味等等感受。从业识投胎以来,识、名色、六入、触、受则是感过去世无明、行所造的因,而于现在世所得的五种苦果。由此受而贪爱,所以谓之‘受缘爱’。

爱,是对境产生爱欲之意。心起了贪爱,就一定要想法得到手,取为己有,即‘爱缘取’。前面我们说了,缘是帮助之意,那么,爱就帮助你把所爱之物取到手。

取,是追求、造作。既然有求取,则有得。因有得之故,所以谓之‘取缘有’。因为你要得到手,你这个求取之心就会帮助你把它得到而拥有之。

有,即业已形成。‘有’是求取而得,因为求取之故,则造作成业。譬如:打乒乓球、排球,要想拿到奖牌、创出好成绩,平常不进行刻苦训练,诸如体能基本训练、大运动量训练、超负荷训练、战时训练等等,怎会具有高超的技能水平、坚强的毅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呢?我们修行,若有所求也是造业。做任何事情都是造业,只是业有善恶不同而已。这里我们要强调,有求、有所得,皆是世间的事。我们学佛,若有所求、有所得,那就坏了。有所得,就不是成佛,而是成魔了。《心经》云:‘以无所得故’,要一丝不挂、一尘不染,才能成佛。凡夫俗子执妄为真,执著假相,认为实有,则要有所得。因为有求、有所得之故,就会造业受报。所以,爱、取、有,是人现在世所造的三种因。你现在造业就是造因,将来就要受果。业果不亡,必缘来世之生,受未来的生死苦果。因为有所得之故,必然生死流转,生死就不能了。所以,‘有’就是有生死,叫做‘有缘生’。

生,是受现在世所造的因,而感得未来世的五蕴身。有生则一定有老死,这是相对的、辩证的,所以叫做‘生缘老死’。

老死,是未来世之身又要渐渐老了、死了。人老了,不免忧苦悲恼。人到死的时候,家属哭哭啼啼,舍不得亲人离去。要死的人也是哭哭啼啼,舍不得离开亲人家属,舍不得丢掉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舍不得离开这个娑婆世界。人老将死,生离死别,谁不忧悲苦恼呢?因为我们执著很深,不甘心马上就死去,都希望多活些时间,所以说人是愚痴的啊!人们不知道自己的佛性并不是随著人的生死而生灭。就是说,这个佛性并不是由于小毛头出生了才有,也不因为人死了,灵识就没有了。人死了,只不过是这具皮囊坏了,就像房子坏了,要搬个家、另换间房子一样。所以,不要执著这个身体是真的,以至于贪恋这个世界,不肯离去。尤其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更要坦坦然然、欢欢喜喜地去。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是令人痛苦烦恼的地方,而西方极乐世界是最快乐的光明世界。离开痛苦烦恼之地而到快乐光明的地方,又何乐而不为呢?所以,真修行人,他的妄念是比较轻的,他是不怕死的。再说,人死时是痛苦万般的。因为这时四大要分散了。地大分散时,就像一座大山压在身上一样沉重;水大分散时,就像整个身体浸在水里一样,潮湿寒冷;火大分散时,就像火烧一样,身体热得难受极了;风大分散时,就像大风吹卷山上的泥土,一层一层地削掉,这叫做‘风刀解体’,这种痛苦最厉害。最后一口气不来,风大分散完了,呼吸不来了,这时就像生龟脱壳一样,痛苦凄楚,无以复加。所以,每个临死的人,都是呻吟哀嚎、痛苦万端的。

佛说的十二因缘法,又名缘觉法十二支,揭示了一切众生在六道轮回中,生而死、死而生,无始无终地生灭流转、轮回不息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遵循著因果规律。以生命而言,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三世可以说是个长时间,缩短来看,一世中的过去、现在、未来,乃至昨日、今日、明日……,无不遵循这个因果规律。结合因果关系来看,由过去的‘无明、行’之二因,则有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五果;由现在的‘爱、取、有’三因,故有未来的‘生、老死’二果。即,由过去造作的因,形成现在所受的果;由现在造作的因,又将形成未来的果。因因果果、果果因因,自作自受。因缘十二支又可归纳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为三烦恼,烦恼即是惑道;行、有两支属业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支是苦道。由起惑而造业,有业则感苦果。在受苦期间又起惑,起惑又造业,造业又受苦。未来更有未来,周而复始,生生死死,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永无穷尽。如果不发心修行,则永远在这错综复杂的惑、业、苦中,因因果果、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轮转不息,而不得解脱。上述的十二因缘相互配合,环节相续,称为‘顺观流转门’。

佛说十二因缘法,又告诉我们,生死轮转的最主要由来就是无明。刚才我们顺观这十二因缘,知道了一切众生都是依此十二因缘而在六道中轮转不息,故名‘顺观流转门’。但只知流转,而不晓得解脱的办法,还是没有用的。这就需要逆观此因缘法十二支,谓之‘逆观还灭门’。缘觉乘人逆观十二因缘,明白了生死的根源是无明之故。于是就发修道离苦之心,修十二因缘法,从而证得辟支佛果,即缘觉果,因而了了分段生死,了脱了六道轮回的生死流转。无明是糊涂、是烦恼,先要把它断掉。无明灭了,则行灭,即不妄行了。行灭,则识灭,分别心也就没有了。没有妄行,则不造业,就不受果了,就不会动心识别有缘的父母来投胎了,如此则名色灭。既然没投胎,又怎能长出六根呢?所以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无有胎儿出生,则谈不上触尘了。触灭则受灭,既然没有这个肉身,何以受之?不受一切受,即正受、正定。不受就没有爱了。没有爱憎,也就没有取舍了,即爱灭、取灭。不取则不会得,所以‘取’灭则‘有’灭,无爱、取,则不作有漏业,即不会造业受报,不投来世胎,那么,‘生’就灭了。无生则无老死,没有生,怎么谈得上老死呢?从而忧悲苦恼、生离死别也就没有了。由此可知,无明灭了,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则无业,无业则无苦。缘觉乘人修此十二因缘法,破除无明,证得辟支佛果,从而了脱分段生死。

《心经》云‘是诸法空相’,十二因缘法也是无始以来幻化所显,性空本无。我们前面已经讲了,无明并不是一个具体的东西,无明当体是空,不是真有。既然没有,又怎么破呢?实际上无明无可破,一觉便了,所以‘无无明’,即没有一个实实在在的无明等你去破,无明当体即空,不要当成真有,只要一觉,无明就没有了。既然没有无明,那何须谈将其破尽呢?没有无明,则没有破,又有什么‘破尽’可言呢?所以‘亦无无明尽’,就连‘破尽无明’也没有了。下面‘乃至’两个字是超越、省略之词,与前面的‘乃至无意识界’相同。从无明到老死有十二支因缘,把中间的十支省略掉了,超越过去,其十支亦复如是。‘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诸法空相,根本没有老死。既然没有老死,又有什么‘尽’可言呢?这样,就把十二因缘法的‘顺观流转门’和‘逆观还灭门’都破了,一切都不可得。

《心经》是大乘法门,‘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就是要破缘觉乘的法执,指出他们所修持的十二因缘法都是空的,是根本没有的,了不可得,从而教他们回小向大。诸法皆空,佛法不可得,心性不可著,一切都不可得。正像《金刚经》所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是一个渡河的船、木排。我们渡过生死苦海要上岸了,就不能舍不得离开渡船,所以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连修道成佛的法都要舍,更何况世间的一切空相、虚幻之法,更要舍了。

同时,我们还要知道,成佛并不一定非要经过中乘的辟支佛、或者小乘的罗汉。我们凡夫只要了悟,诸法空相皆不可得,一切都是我的心性所显现,都是真性的作用。确认宇宙万有均是空相,不可执取,从而不著相,不取法,心性也不著,真心、真性也不可得,那么,你当下便成佛了。所谓成佛者,就是一点也不著相,随缘起用,饥来吃饭、寒来穿衣、困来睡觉,没有一点欲望心、没有一点求取心,处处都是方便别人、利益群生,而不为自己著想。这就是随缘受用,这就自在了。这样自在就是佛。并不是发什么神通,变化多端,神变、神用现前才是佛。我们要无所住著,一切随缘。倘若我们果真能一法不著,心果真是这样空,那么,你不要神通,神通就来找你了。虽然你得了神通,却又不著神通,就像平常人一样。只有这样一法不立,才是真正的佛法。

  1. 出自《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烦恼的话,自然就没有烦恼来扰乱自我。一切身心知见,及周匝世界,都是因无明而依如来藏幻化而成,所谓“无无明”是指断无明而除却一切产生的根源。知道我们的世界是因无明而生,却未必能够理解现世之中纷繁复杂的关系。

  2. 菩萨为了便于教化众生,不仅需要证得实智而“无无明”也需要了解这个世界中的一切而“无无明尽”。也就是说不仅需要知道因何而产生,也需要知道产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逆向的思维就是“无无明,义无无明尽”。

 扩展资料: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1、这句话出自《般若菠萝蜜多心经》,意思就是如果没有烦恼的话,自然就没有烦恼来扰乱自我。

2、这个是佛家的一种修养境界,也就是看穿看透烦恼,也就没有烦恼的意思。

3、“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扩展资料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

1. 无明缘行,"谓诸愚夫于缘生法不知唯行"。由于不懂得佛教缘生法,所以起惑造业。

2. 行缘识,"由引业力,识相续流,如火焰行,往彼彼趣,凭附中有,驰赴所生结生有身。"前支的思想行为,作为引导力量,使识凭附中有,而向与其相应的投生处转生。

3. 识缘名色,"于此趣中有名色生。"此"趣"指六趣中的诸"趣",善恶一共六道。此"趣",亦即"结生"一刹那之"有身",谓此"有身"于母胎中之心(名)、身(色)得到发育。

4. 名色缘六入,"如是名色渐至成熟时,具眼等根,说为六处。"即胎儿由心身之混沌状态发育至有认识器官的分工。

5. 六入缘触,"次与境合便有识生,三和故有顺乐等触。"六入,或六处与外境相合而生识,称为三和,触觉由此发生,此相当于幼儿的阶段。

6. 触缘受,"依此便生乐等之受。"由有触觉便生苦乐及不苦不乐等受,此相当于所谓童年阶段。

7. 受缘爱,"从此三受,引受三爱。"由有感受,引生贪爱。三爱,指对世俗世界的执爱,这相当于所谓青年阶段。

8. 爱缘取,"从欣受爱,起欲等取。"由有贪爱,便生出狂热的对世俗种种享受的追求,此相当于成年阶段。

9. 取缘有,"由取为缘,积聚种种招后有业,说名为有。"由贪爱执取等思想行为,必然招致后世果报,就此能招后世果报言,这些思想行为总称为"有"。

10. 有缘生,"有为缘故,识相续流,趣未来生。"由"有"产生后世之果报的思想行为,必然导致"来世"之再生。

11.
生缘老死,"以生为缘,便有老死。"此下二支为一个总的因果循环链条,每两支间顺序成为一对因果关系,而配合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又可以概括为两重因果:由无明、行两支作为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则成为现在果;由爱、取、有三支作为现在因,行、老死则为未来果。此称三世两重因果。佛教认为,任一有情生命个体,在未来得到解脱之前,均依此因果链条的力量在三世和六趣中间流转,永无终时;而人类社会中的一切不平等现状,也都可以从这一因果系列得到根源性的说明。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般若菠萝蜜多心经》



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无明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懂),所 以根本就是没有无明尽的。因为没有无明才会生出无明, 《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 死尽”。也就是说老死也没有尽头,因为它到了尽头他又投 小孩了,你说这怎么叫结束啊?有什么东西会结束啊?

这个世界没有结束的。就像我们过去学的《愚公移山》 一样的,愚公说:“我死了之后我的儿子会继续挖,儿子死 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实际上他讲的就 是这个道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今天这个人死了吗?他 没死,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当中——这个人就是没有死。

师父曾经给大家讲过菩萨的“慈悲喜舍”。你们知道为 什么把“慈”放在第一?为什么叫“慈悲”,没有叫“悲慈” 的?悲愍众生,是从心底发出来的。但是“慈”是人最先 应该做到的。“喜”就是欢喜心。“舍”就是能够舍弃。学 佛最重要的就是应该“慈悲喜舍”,这四个字对我们非常的 重要。

有了慈心(慈心就是心肠很软不瞋不怒的),经常能够 看见人家很可怜,这种慈一出来,那么接下来悲愍心就来 了。悲愍心就是感觉到每个人活在世界上都是很可怜的。 如果单单慈心是一种表面的,还不够深入,如果加上悲愍 心,那就是从里边出来的。大家听得懂吗?

“喜”是欢喜心。对众生都要欢喜,而且要慈悲加上 欢喜。你爱了人家了,你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非常美好; 因为你经常爱众生,所以众生才会爱你;因为你有欢喜心, 所以你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得好。 “舍”是什么?舍就是舍得。我们要把自己好的东西 舍给人家,把不好的东西也要把它舍去。也就是说好的东 西要舍去,不好的东西也要舍去。好的东西舍去是干什么 啊?是帮助人家。把好的品德、好的作风、好的习惯都全 部舍出去,去帮助人家,去爱护众生。不好的东西就是把 自己身上的错误、缺点、不该有的毛病、嫉妒人家的心等 等一切全部都要舍去。

菩萨的慈悲喜舍,一想就知道了。功德是在慈悲中, 也是在佛性里的。因为菩萨的慈悲喜舍,功德是在佛性里 的,就是说如果你心里很慈、很悲愍、法喜充满,另外你 还很舍、肯舍得,这个人实际上是佛性里出来的好东西。 那么这种就不是在修福了,而是在修功德(做功德)。所以 师父现在讲给你们听,很多人不知道什么叫佛,什么叫福, 什么叫功德。以为做了一件善事了、帮助人家了,就以为 是有功德。我已经给你们讲过很多次了,所有的功德,全 部都是由心底发出去做善事的。心底里是什么?就是佛性, 这才是功德。因为人的心底最底层的东西就是佛性。

菩萨讲“诸烦恼是道场,知如实故”。“诸烦恼是道场” 是什么意思?就是凡是人间所有的烦恼,全部都是帮助你 学佛的道场。因为没烦恼,你就没办法生出智慧。烦恼来 了,即有智慧。大家听得懂吗?“知如实故”就是你知道 了,犹如实际上你做到的是一样的。也就是我们所知道的、 我们所碰到的所有的烦恼,实际上这些都是存在的东西, 是实实在在有的,但是又犹如它是不实在的东西一样。这 些话很奥妙啊,不是说你们听听就能听得懂的。有道场就 会生出烦恼,所以就会烦恼不断,在人间身体是道场,所 以学佛后就会生出很多烦恼。

所谓烦恼,本身是空的。烦恼本来就是空的,烦恼本 身是无性的。什么叫烦恼本身是无性的?因为任何的烦恼 到了人间来,本来就是一个没有共性的,没有一个实质性 的东西的。烦恼飘忽不定,没有一个性——不定性。今天有 烦恼,明天没有了;明天没有了,后天又有了,所以是不 定性的。不定性的东西就是似有似无、非有非无。所以希 望你们不要怕烦恼,虽然烦恼太多,但烦恼它本身是空的, 因为你今天可以拥有烦恼,但是你明天这个烦恼又没有了。 不就是是是非非、空空荡荡,对不对啊?

因为烦恼是无性的,本来就没有定性的,不是说一定 可以有烦恼的。很多人为什么过了一个月、两个月,一点 烦恼都没有啊?他就天天起起床、吃吃饭、上上班,他没 烦恼啊。对不对啊?那是因为它没有性的,是没有定性的。 但是烦恼可以通过想象幻化而来。大家知道想象是什么啊? 很多人本来挺好的,没有烦恼的,但他可以想象烦恼。举 个简单例子,你们的老公前天晚上晚回来了,你们可以想 象他在哪里;你的老板今天给你脸看了,你可以想象他对 你会怎么样,接下来你自己心里就不舒服了,晚上觉就睡 不好了。你们听得懂吗?这种就是可以通过想象而幻化。 所以幻化的和想象的是菩提本身,因为它也是无性的。

菩提就是智慧,智慧在你身上本身也是不定性的。什 么意思啊?比如你今天突然之间很聪明,想出一件事情来, 你可以解决;但是你明天呢,笨得不得了,你想不出任何 实质性的定义,所以菩提本身也是无定性的。

接下来师父给你们讲,烦恼事实上和菩提是没有差别 的。哇,猛一听,烦恼是不好的东西怎么会跟菩提一样呢? 菩提是什么啊?是智慧。对不对?那么烦恼呢?因为烦恼 来了,你的菩提心就来了,你的智慧就生出来。你说有什 么不一样啊?因为你肚子饿了,你就要吃东西,那你有东 西吃了,你肚子就不会饿了。对不对啊?不是一样道理吗? 因为你很笨,所以你才会上人家的当;因为你过去没有碰 到过这些事情,所以你才会上人家当。当你碰到过之后, 你就会懂得这些事情应该怎么处理——你生出了菩提心,接 下来你下一次就不会再上当受骗了。这不就是等于你生出 菩提心了吗?

菩提心是没有定性的,也就是不会总是在几月几号出 现,或你的几岁会出现。比如你几岁会有什么麻烦,或几 岁会让你生出一个智慧,都不定性的。人的一生都会不停 地有麻烦,不停地有智慧来克服这些麻烦。所以菩提心和 烦恼就是在一起,所以烦恼事实上与菩提没有差别,“烦恼 即菩提”。对不对啊?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钱没了,就想办法去挣;挣来 的钱,又去花掉了;钱花掉了,又去挣了。对不对啊?所 以挣钱和花钱本身就是一起的。你需要钱你才要去挣钱。 你需要功德你才会去做功德。因为你身上有很多的毛病、 有很多的孽障,你想消除,所以你才会去做功德,所以烦 恼即道场。菩提就是道场,烦恼也是道场。

师父继续给大家讲,为什么烦恼和菩提是道场呢?大 家想象一下,如果烦恼来了,你是不是在心中就会有不开 心,会有芥蒂啊?这个时候你就开始学佛了,那么在你心 中就筑起一个学佛的道场。对不对?反过来讲,菩提也是 道场,因为你学佛了,你就永远会有智慧。对不对?你就 能克服那些烦恼。那么这些菩提是不是在你心里的道场里? 绕过来绕过去,就是“烦恼即菩提”,让你们明白这些道理。

所以,烦恼的实性和佛性是没有分别的。烦恼的实性 是什么?就是真正烦恼的根本的道理,和利益和佛性没有 分别。也就是说,因为你过去有佛性,但是你经过累世的 积累,那些不好的东西,你现在变成搞不清楚了,所以烦 恼来了。对不对?那么你有了这个烦恼之后,你这个菩提 心——就是智慧来了。那么为什么说烦恼又是佛性呢?因为 佛性是由心里的本质而来。人真正的本质是最内在的佛性, 而这些佛性让你充满着智慧,也就是菩提。明白了吗?所 以有了佛性才会生出菩提心、生出智慧,才能克服你的烦 恼。

无明来自老死。什么意思?就是你不明白世界上很多 事情,是因为你不懂人间就是六道轮回——有老有死。你老 了你不明白,你死了你也不明白。所以无明来自于老死, 皆无尽故。“皆无尽故”就是说一个人老了死了,又投胎了, 再从年轻的时候到老了死了再投胎了,轮回是没有穷尽的。 皆无尽故就是都是没有尽头的缘故,也就是说人不会完全 地灭亡。当人死了他的肉体没有了,但是他的灵魂继续地 存在于这个世界当中,继续在这个四维空间里面生存,所 以他没有死。就像很多人睡着了一样,但是他没有睡着。 所以根本就没有无明,也就是说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根本就 没有不知道,你本来什么都不懂,实际上你根本不应该懂 什么事情,你也不需要去了解什么事情,你就会很干净的。 本来这个世界就没有无明的(无明就是不明白、不懂),所 以根本就是没有无明尽的。因为没有无明才会生出无明, 《心经》里面讲“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 死尽”。也就是说老死也没有尽头,因为它到了尽头他又投 小孩了,你说这怎么叫结束啊?有什么东西会结束啊?

这个世界没有结束的。就像我们过去学的《愚公移山》 一样的,愚公说:“我死了之后我的儿子会继续挖,儿子死 了我还有孙子,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实际上他讲的就 是这个道理,是可以延续下去的。今天这个人死了吗?他 没死,他的精神还活在我们当中——这个人就是没有死。

大家想一想,观世音菩萨做妙善公主的时候,最后她 也要圆寂回天的,但是观世音菩萨死了吗?没有,她永远 不会的。释迦牟尼佛留给人间的是什么,是这么好的佛教, 他死了吗?事实上也没有啊,只不过他离开了我们这个地 方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举个简单例子,如果你们从农村 到澳大利亚来了,可以说你们离开了农村。很多小孩子可 以说那个人死掉了,因为他们一辈子都见不到你了,但是, 事实上你们在澳大利亚,你们没有死啊。

师父刚才说永远不会完全的灭尽,就是没有这个无明 要灭,也没有这个老死要灭。实际上无明我们也不想去把 它灭掉,所以老死我们也灭不掉它。比如无明生出来了你 把它去除灭掉了,但是过一阵子你这个无明习气又来了, 然后又把它灭掉了。这无明不就是跟烦恼一样的吗?生生 死死它永远不会穷尽的,也就是说从你生出来你就一直不 明白,一直到你死了你都不明白,这就叫无明尽。

恭录  无名烦恼是道场



这几句意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盘彼岸。 

此文应是出自《观音心经》(又称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详解《摩诃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简称《心经》,共五十四句,二百六十个字 ,有多种译本,其中以大唐玄奘所译为主。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梵文Prajnaparamitahrdayasutra,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略称《般若心经》或《心经》。 全经只有一卷, 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卷中的一节。 被认为是般若经类的提要。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

较为有名的是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摩诃般怀禅书法《观音心经》局部放大若波罗蜜大明咒经》和唐朝玄奘所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般若经》共有八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则由浅入深地全部概括了《大品般若》的义理精要,可谓言简而义丰, 词寡而旨深, 古来认为读此经可以了解般若经类的基本精神,收于大正藏第八册。 

心(梵hrdaya ),指心脏,含有精要、心髓等意。本经系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本经。

拓展资料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说缘觉乘的十二因缘法无我,希望缘觉乘人不再受十二因缘法的局限,发大乘心,向无上道。

十二因缘有,生下老相随。有身无明至,二相等头齐。身尽无明尽,受报却来期。智身如幻化,急急悟无为。

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有这十二因缘,才有妄识的生灭。

十二因缘又称十二有支,世亲造的俱舍论指出,刹那间越十二有支而成一次轮回。世间人每时每刻都处在这种生生死死的轮回之中。

大乘佛经把烦恼分为两类,一类是自己主观意识生起的识相引起的粗烦恼,一类是不动主观意识、好象是无缘无故生成的识相引起的微细烦恼。引起粗烦恼的生灭现象,叫做分段生灭;引起微细烦恼的生灭现象,叫做变易生灭。古人翻译时,把分段生灭译成分段死,把变易生灭译成变易死。

释迦牟尼指出:小乘人只能断粗烦恼,离分段死;观自在菩萨才能断微细烦恼,离变易死。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观音心经



我帮你查了下次。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是心经中的一句话。“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亦无无明尽可不可以理解为不执著于没有烦恼
“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这句话的准确白话译文是:没有无明,也没有无明的消失;不是你这样理解的。

浅析“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亦无无明尽”,“无明尽“ 应该是说“无明”到头了,止尽了,没有了,消失了, 从空性角度取审,万物本空,无明本不存在,也就没有无明尽这回事,但娑婆世界里,无明永存,本无却有,因为那是心幻心魔,那是宇宙阴阳交互,那是事物矛盾对立,是以亦又无无明尽也! 无明是不会止尽的,除非...

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心经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明是什么意思?
“无明”为烦恼之别称。不如实知见之意;即暗昧事物,不通达真理与不能明白理解事相或道理之精神状态。亦即不达、不解、不了,而以愚痴为其自相。泛指无智、愚昧,特指不解佛教道理之世俗认识。为十二因缘之一。又作无明支。俱舍宗、唯识宗立无明为心所(心之作用)之一,即称作痴(梵moha )。

无明尽是什么境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明",指痴暗的意思。为十二因缘中的一支。十二因缘又称"十二缘生"。是佛教"三世轮回"中的基本理论。这十二支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称"十二支"。据《俱舍论》卷九说,十二支的关系是:1. 无明缘行...

佛经中所谓的佛的无明尽是什么?
心经整篇讲的都是“心性”(可以这样来说:佛=心性=本觉)其实就是用有限的文字 来描述“心性”到底是什么样子 比如不垢不净 不生不灭 通俗一点说:我们的本性 如如不动。没有生灭 也没有无明 既然没有无明 就没有无明的起和尽,也就是“亦无无明尽”。也是个人的一些理解 错误在所难免 仅供...

...心经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就叫无明来 自老死。皆无因故,就是没有一个事情是能够让你实实在在 地做到的,因为你没有智慧。所以,尽未完全地灭尽, 什么意思呢?就是你没有把心中所有的东西都灭掉,那 你这个无明也灭不掉。也就是说,当你什么都不明白的 时候,老死就永远地随着你,叫“无老死尽”。师父跟大家讲,...

心经中的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呢?
心经是佛教经典经书之一,篇幅简短但蕴藏了丰富的哲理与智慧。心经中的经文是梵文的音译,所以意思比较难懂。普巴先生多年对佛教的研究,用《科学说心经》重新诠释了心经,在他的解释中,亦无无明尽 在全文中的意思是① 错误怎样消除?在生命的流程过程里面,不断地净化生命,提高生命的纯洁。② 在人生的...

何谓无无名亦无?
可是啊!如果心灵拥有智慧,就算眼盲,他也是拥有一盏明灯的人,那乎会照亮苦海航道,只要顺着乎逆流而上,总有一天会到达光明的彼岸--涅盘。在这样解脱的境界里,当然是没有黑暗,也就是无无明的存在了。啊!佛法的智慧是破除无明的慧日,愿慧日普照人寰,愿无明消逝无踪!亦无无明尽 无明是解脱的...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深入读《花开莲现》(心经解读),越发觉得《心经》太厉害了,全程渗透了辩证统一思想。明就是看问题看得很清楚、很透彻、很全面,不明就是对问题看不清楚、看不透彻、停留在表面现象。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任何生命必然有灭,有死亡,而从生到老的过程中间永远会是有烦恼...

邯郸市17619392921: 何为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
屠尝美丰: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人生的问题很多,但如果给以高度概括,那便不外'生死'二字了.通常人们关心生活,然而,生活只是生的一部分.哲学、宗教重视探讨生的来源及死的归宿.佛教作为生命的科学,人生的智慧...

邯郸市17619392921: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尽.这句话讲的是什么道理或者意思? -
屠尝美丰:[答案]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尽】整个意思是没有了不明白的时候就是到了没有不明白的尽头.以至于没有了老、死的时候就是没有了老、死的尽头.这个时候的修行可以说是完整圆满.

邯郸市17619392921: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
屠尝美丰:[答案] 这是佛经中的言语.中文大意为:无烦恼,包括无有漏的烦恼;甚至于了生死,包括轮回中的分段生死.这句话是指已经觉悟得度解脱成佛之境界了的意思.

邯郸市17619392921: 请教: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 -
屠尝美丰: 原本以为自己已经明白了,看了9楼师兄的留言,又糊涂了,汗.太深奥了

邯郸市17619392921: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 -
屠尝美丰: 就是说,不论愚痴、以及愚痴灭除,都与它不相干. 而这个它,就是从: 是故~ 空中---- 无色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乃至无无明也没有无明尽可说,开始说起的. 所以心经所说得这个主角,是空,可是不是空相,而是空性心.因为这个心,没有智慧也没有愚痴可说可得,它本来就自在,不是靠修行而得,而且从来就不了知三界世间怎麽了,是故称为空性.

邯郸市17619392921: 心经里的无明尽和老死尽是什么意思? -
屠尝美丰: 一、南怀瑾老师对“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的解读: 何谓无明?众生十八界不能放下,十八界盖覆佛性,佛性不明,名之无明,经云: “真如不守自性,一念不觉,而有无明.”真如人人有,但不守自己的岗位,...

邯郸市17619392921: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是什么意思?
屠尝美丰: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尽】整个意思是没有了不明白的时候就是到了没有不明白的尽头.以至于没有了老、死的时候就是没有了老、死的尽头.这个时候的修行可以说是完整圆满.

邯郸市17619392921: 心经/无无名亦无无名尽 无名尽是什么意思? -
屠尝美丰: 原文是无无明,亦无无明尽,这一段说明世尊善巧的教学,前四句讲十二因缘,末一句讲四谛.十二因缘与四谛是佛教最根本的教义,说明生死轮回之事实真相.十二因缘总共有十二条,谓之十二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

邯郸市17619392921: 心经中的亦无无明尽是什么意思? -
屠尝美丰: "心经是佛教经典经书之一,篇幅简短但蕴藏了丰富的哲理与智慧.心经中的经文是梵文的音译,所以意思比较难懂. 普巴先生多年对佛教的研究,用《科学说心经》重新诠释了心经,在他的解释中,亦无无明尽 在全文中的意思是① 错误怎样消除?在生命的流程过程里面,不断地净化生命,提高生命的纯洁. ② 在人生的过程里面,要远离错误,这就意味着要提高自己的素质,人生的方向正确,在正确的光明方向,聚集自己的正能量. "

邯郸市17619392921: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什么意思告诉我 -
屠尝美丰: 即是“乃至没有衰老及死亡,也没有衰老及死亡的穷尽.”大意应如此.满意请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