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的资料

作者&投稿:柏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出师表》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建安十二年(207年)十月,刘备三顾茅庐,始出。
诸葛亮对他纵谈天下形势,并建议刘备联合孙权,抗拒曹操,以益州为基地,兴复汉室,此后一直佐刘备。建安十三年即联孙权,在赤壁打败曹操,取得荆州,西取益州,建立蜀汉,拜为丞相。
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
创作背景: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
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此文是奏章,内容是诸葛亮出师伐魏前向刘禅陈述意见,提出修明政治的主张,因此全文以议论为主。由于诸葛亮要让刘禅知道创业的艰难,激励他立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大业,因而文中兼叙了自己的身世和追随先帝的原因以及以身许国的经过。
又由于诸葛亮对刘氏父子无限忠诚,披肝沥胆相待,因而言词充满着殷切期望之情。全文既晓之以理,又动之以情。具体地说,前部分重在晓之以理,后部分重在动之以情。总的是以议论为主,融以叙事和抒情。全篇文字从作者肺腑中流出,析理透辟,真情充溢,感人至深。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名世者甚众,以表传后者颇少。惟独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存之典册,而且粲然于文苑。 诸葛亮上《出师表》是在蜀汉后主建兴五年(227),率兵北伐之时。这时蜀偏居一隅,国力疲敝,又“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诸葛亮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一统天下的遗愿,“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平定了南方,有了较巩固的后方,并抓住了曹魏兵败祁山、孙吴兵挫石亭的时机,挥师北伐,拟夺取魏的凉州(今甘肃部分地区),向后主刘禅上了两道表文,“前表开守昏庸,后表审量形势”,即出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这里谈的是《前出师表》。 诸葛亮自刘备于公元207年“三顾茅庐”后,即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以完成统一大业。经过长期奋战,使寄寓荆州的刘备,一跃而为与魏、吴对峙的蜀汉之主,雄踞一方,到公元221年刘备即帝位。公元222年吴蜀彝陵之战后,刘备败逃白帝城,次年病死。刘备“白帝托孤”时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对诸葛亮无比信赖。诸葛亮回答说:“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刘备吩咐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刘禅继位,即后主。刘禅黯弱昏庸,亲信宦者,远避贤能,胸无大志,苟且偷安,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诸葛亮主张出兵击魏,侃侃陈词,力排众疑,申明大义以拯其愚,吐露忠爱以药其顽,既有政治家的眼光,又有军事家的头脑,且严守人臣下属的身份。 《出师表》前半部分是临行时的进谏,后半部分乃表明此行夺胜的决心。刘禅虽为蜀主,而蜀之安危成败,实系于诸葛亮之身,因而率众出征时,当促使后主保持清醒的头脑,具备正确的观点,采取得力的措施,才能保证前方顺利进军;同时表明自己忠贞死节之心,既是自勉自励,也是预防小人惑主。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三项建议:广开言路,执法公平,亲贤远佞。这三项建议,既是安定后方的措施,也是施政的正理。为了治愚医顽,作者在行文上颇费深思。 由势入理,起笔峥嵘。表文第一节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的建议,可是却从形势叙起,这能起振聋发聩的作用,又能激发继承遗志的感情。表文开笔即言“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深痛刘备壮志未酬身先死,深诫后人继承父业不可废,以追念先帝功业的语句领起,至忠至爱之情统领了全文。继而以“今天下三分”,点明天下大势,逐鹿中原,尚不知鹿死谁手;复直言“益州疲敝”,自身条件很差,地少将寡,民穷地荒;进而大声疾呼:“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大有危在旦夕之势,如不救亡存国,将会出现国破身亡的惨局,笔势陡峭,峥嵘峻拔。在凸显形势的情况下,垫以“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他们不忘先帝恩德,不改对后主的忠心,转危为安,化险为夷还是有依傍的,有力量的,有希望的。在这样的基础上,提出“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的建议,规劝不可“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表文将是否广开言路,从关系国家存亡的角度来谈,从关系忠于先帝的高度来说,使人闻之惊心,思之动心。如果表文只是一般地申述广开言路的意义,平平道来,那对一个昏聩愚钝的君主来说,显然是不会有多大触动的。 由主而次,肌理缜密。以情动人,更要以理服人。说理应主次分明,先后有序。表文主要是向后主进言的,因而首揭“开张圣听”,以打开进言之路。在打通了忠谏之路的前提下,再言执法公平、亲贤远佞两项。谈执讼公平,又先总提“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继而就宫中、府中两方面分述之。分述时,又切紧“开张圣听”的精神,宫中之事,向郭攸之、费、董允这些志虑忠纯之士请教,而且要“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则“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对于府中之事,向“性行淑均,晓畅军事”的向宠请教,“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也“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最后提出“亲贤臣,远小人”的问题。三项建议,既可独立成项,又相互关联。广开言路,是开的忠谏之路,而非为谗邪开方便之门。亲贤臣远小人,才能广纳郭攸之、向宠等人的良言,才能“昭平民之理”,不让奸邪得势,造成内外异法,赏罚不明。君主昏庸,主要就在于贪于私欲,蔽于视听,昧于事理,因而忠奸不分,贤愚不辨,是非不清,赏罚不当。诸葛亮针对后主宠信宦官黄皓,无视创业勋臣的毛病,对症施药,又说得委婉深曲,入情合理。所列三项,广开言路是前提,执法公平是关键,亲贤远佞是核心。严密的说理,再愚的人也会得到启发。 由近及远,思路开阔。表文为了说明亲贤远佞的利弊,以先汉的“兴隆”和“倾颓”的历史事实,作为前车之鉴,并以先帝叹息痛恨桓帝、灵帝昏庸误国为告诫,促使后主亲信贤臣,并以“汉室兴隆,可计日而待”为鼓励,由近及远,借古鉴今,成败并举,显得衢路交通,经纬成文。 诸葛亮因为后主是个“妄自菲薄,引喻失义”的昏庸之徒,理要说得明,语又不可用得重,既要循循善诱地开导,又要不失臣下尊上的分寸。因而以“形势”使对方震动,明示已临“危急存亡之秋”,如不励精图治,势必国破身亡;以“情感”打动对方,连呼先帝,声声热泪,其业系先帝首创之业,其臣为先帝简拔之臣,其将为先帝称能之将,怎不光先帝之遗德,竟先帝之遗业;以“措施”教之,告知治国理政的具体办法,切实可行,行必有效;以“事业”励之,告诫后主要完成“先帝创业未半”的业,使天下归一,汉室兴隆,促使他有远大的抱负,完成千秋大业。表文从各个方面规箴后主,情真理足,词婉心切,因而虽属奏章表文,却感人至深。 表文的第二部分,由叙自己生平而至言伐魏的意义,进而表明自己“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决心,也写得慷慨深沉,动人心魄。 由人到己,文势跌宕。表文从第一部分的进谏,到第二部分,忽以“臣本布衣”起笔,另入蹊径,别开生面。叙写自己二十一年来的情况,历数先帝之殊遇,——一是三顾茅庐使之出山效命,一是倾覆之际使之出任丞相,使之由布衣身份一跃而为极位重臣,由躬耕隐士一举而成三军主帅。这一节叙述,好像是逸枝衍蔓,与上下文联系不紧。其实,它与上下文貌分神合,明疏实密。这是因为:第一,追溯二十一年的殊遇,披露感恩戴德之情,说明以上进言纯属忠谏,叫后主听来觉得舒徐入耳。第二,以自身不负先帝殊遇舍命驱驰,作为后主不忘先人之业的榜样,进一步启发后主奋发图强。第三,二十一年不平凡历程,说明创业艰难,激励其不可半途而废,更不能前功尽弃。第四,写出先帝的榜样,不以孔明“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茅庐,事不分大小,悉以咨之,于败军之际,危难之间,仍委以重任,可见他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叫后主效法先帝知人善任。第五,表明自己二十一年如一日,竭忠尽智,今后仍一如既往,忠心不改,余力不遗,使后主托之以讨贼兴复之任,且可免因率师北伐,小人进谗而不予信任,坏了大局。诸葛亮的这段叙述,系进一步打动后主的心,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又是临别时的表白,实有深衷曲意。文章由进言转而为自叙生平,宕开了笔墨,使文势波澜起伏,更为可观。 由叙而誓,推上高潮。表文继叙二十一年遭际之后,续述白帝托孤后的心情、工作,进而表明北定中原的决心。前面的论世、进言、抒情,到此结穴,出师表文的特点由此完全挑明。追言托孤之事,交代这次出师的历史根源,“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说明这次出师的思想基础。“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指出这次出师的物质准备。在充分叙说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警拔爽截,铿铿振响,熠熠生光。《出师表》至此才径言出师,切入本题。前面的进言,是为了保证有出师的条件,中间叙事,是说明自身具有出师条件,至此两线归一,提出宜乎出师,也就如瓜熟蒂落,孕足而娩。 归纳前意,总绾全篇。表文结束之前,将出师与谏言两层意思拢合一起。一方面提出“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另一方面还提出“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诸葛亮主动领受任务,并表示如失职,甘愿受罚,以显示“平明之理”。最后还不放心,谆谆告诫,要后主“深追先帝遗诏”。先帝临终时训示后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最后又回复到“开张圣听”的问题上来,可见修明内政与北伐胜败的关系。这也就将前面两部分内容,沟通了内在联系。 表文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作结,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 “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惜诸葛亮此行未能如愿却先逝世,后人对此颇多惋叹。杜甫曾写道:“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宋代文天祥身陷囹圄,还高唱“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歌》)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状》),“《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总之,这道《出师表》,因其深情厚意寄翰墨,忠肝义胆照简编,一直为人所乐道。

《出师表》写于蜀汉后主建兴五年(公元227)。这时距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前后已历21个春秋。这些年来,诸葛亮先是忠心耿耿辅佐刘备,戎马倥偬,使原来偏隅荆州的刘备,卓然奋起,称帝一方,成为与魏、吴相抗衡的一霸,形成“天下三分”之势。公元223年刘备崩殂前,白帝托孤,对诸葛亮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诸葛亮“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一如既往,忠心辅佐后主。在公元227年,为了实现刘备振兴汉室、统一天下的遗愿,他“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先平定南方,然后拟乘曹魏兵败祁山、孙吴石亭受挫的有利之机,挥师北上,平定中原。临行前给刘禅呈上了这篇《出师表》。诸葛亮一世辅佐汉主,勤心理政,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临案作文,“率皆以明志达意为宗”“报先帝而忠陛下”,对两代汉主的一片忠心,贯注在这篇临别誓言之中。垂名后世,彪炳文坛。

此表在叙写事理方面,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志尽文畅。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分析了当今蜀汉偏居一隅,国内疲敝的严峻形势,郑重提出三项建议:一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作者从内外两方面立言,外势,“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形势严峻,刻不容缓;内情,“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从外势和内势两方面分析“开张圣听”不仅仅是品德的小事,而且是关系到一国存亡兴替的大事。二是赏罚分明,执法公平。先言“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然后就宫中府中分而述之。此项建议,着重从治体上阐述,条分缕析,陈述具体,使后主一目了然。三是“亲贤臣,远小人”。先摆出先汉“兴隆”和后汉“倾颓”的历史事实,从正反两方面将其提高为关系汉室兴衰的认识高度,使人闻之心惊魄动,深感一言九鼎之分量。这三项建议,其核心是“开张圣听”,没有它,更无所谓赏罚严明,亲贤远佞,表明了诸葛亮忠贞报国的情志和北定中原的决心,表现了他的“谨慎”的秉性和竭忠尽节的品格。文章结构绵密,层次井然,思虑完备,意脉贯通,丝丝入扣,故刘勰称之“志尽文畅”。

(二)剀切委婉。诸葛亮是刘禅的父辈,又是其臣子,故说理,陈情,既要明白切实,又要言辞委婉。“臣本布衣”以下部分,一字一句,虽凝聚毕生心血,珠玑络绎,涕零满目,但无不一一从胸中口中自然流露出来,感人肺腑,催人奋进。他另辟蹊径,转从自己说起。先自叙21年中先帝的知遇之恩和自己的知恩之报。刘备的知遇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顾频烦天下计”,“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使一介之隐士成为叱咤风云的三军之帅;二是临崩托孤,把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的重任全部托付给他。士为知己者死,诸葛亮由“感激”而“遂许先帝以驱驰”,后虽遭挫折,仍不避生死,“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知遇和感恩,实际是一物的两面,生动说明了作者与蜀汉的血肉关系。因而,作者在这里看重写出了他报效于蜀汉忠诚于汉主,是完全出于情和义而非迫于势和利。最后,过渡到这次北伐的根本动机是“报先帝而忠陛下”;末尾反复叮嘱后主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谆谆告诫,溢于言表。本文或以自己的忠心相示誓,或以内臣外将的忠勇相感染,或以国家兴亡,兴复汉室相鞭策,由此造成一种强烈的情感氛围,不仅以理服人,更注意以情感人;而对后主的劝谏、祈望,则曲折委婉,文章于“明白剀切中,百转千回”。

(三)平易精严。前人谓《出师表》“一字一句,都从肺腑流出,不假修饰”,这就道出了此文语言平易晓畅,亲切自然的特点,这在文章的第二、三节中最为突出。语言之整严精练,也十分明显,如“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等,均工整精练,具有一种整饬美。

表与章、奏、议一样,都创始于汉代。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篇》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请,议以执异”,所以“表”是汉代以来臣下向君主恳切陈请、表明心迹的一种常用文体。刘勰认为“孔明之辞后主,志尽文畅”“表之英也”。的确,《出师表》堪称是汉末以来表文的第一佳作。其真情实感代替矫揉造作,含情规谏多于颂功感恩。质朴诚挚,志尽文畅;而其忠诚志趣,更为后人钦仰。如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蜀相》);陆游:“《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正气篇》);郭沫若评论说:“说得具体切实,情词恳款”(《论曹植》);孙犁评论说:“前后出师师表,高瞻远瞩,文词质朴,情真意诚,叮咛周至,感动百代,成为名文”(《耕堂读书记》)。这些评论并不过誉,实际上都是出于对诸葛武侯的倾心崇敬和由衷的钦佩。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表的内容主要提到了自己受先主之恩,当以毕生精力报答,表达了自己北伐的决心。又对后主的执政提了几点要求

诸葛亮,三国时期的牛人,后来死了,死之前写了一篇文章叫出师表,也称“出师不要”,可能说话快了点大家把“不要”听成“表”了

《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这篇文章表现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托孤重臣的赤胆忠心和殷切希望,诸葛亮的人格魅力不仅在于其智谋出众,治国有方,更重要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这是统治者们最想看到的。《出师表》把这两点都表现得淋漓尽致,遂得以流传千古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90.htm


出师表的文学常识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227年)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夺取长安(今汉长安城遗址)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

出师表的主要内容
一、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我们蜀汉国力薄弱,处境艰难,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啊。然而侍卫臣僚在内勤劳不懈,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这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广泛的听取别人的意见,来发...

关于《出师表》的有关资料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

出师表作者是谁,主要内容是什么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诸葛亮的出师表。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与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

《出师表》的全文内容是什么?
建兴元年(223年)刘备死后,后主刘禅袭位,诸葛亮尽心托孤,被封为武乡候,主持朝政。 诸葛亮志在北伐,于是东连孙吴,南收孟获,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武侯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出师表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

出师表有关资料
又见于梁朝萧统(昭明太子)编的《文选》(也称《昭明文选》),篇名《出师表》。出师,是指出师伐魏。表,是臣子向国君陈述意见用的一种文体,也叫“疏”或“奏疏”“奏议”。上面说过,这篇表是建兴五年上的。后来建兴六年冬天,诸葛亮听说魏兵东下,关中空虚,他又引兵出散关(今陕西省宝鸡县)...

《出师表》的作者简介和写作背景
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出师表》讲的是什么?
两表是指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酬三顾指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其出山。一对指的是隆中对,诸葛亮推心置腹地谈出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向刘备提出了霸业的完整方案。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所提出的《隆中对》。是此后数十年刘备和蜀汉的基本国策,诸葛亮时年27岁。到了建兴五年,经过一些列重大变故,...

诸葛亮的出师表一共有多少个字?不算标点。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正文一共有627字,标题3字,共计630字。原文:《出师表 \/ 前出师表》(节选)两汉: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

中山市15523827602: 出师表(三国诸葛亮创作的的表文) - 搜狗百科
偶冉优芙: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 《前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建兴五年,蜀汉国力有所...

中山市15523827602: 谁知道诸葛亮《出师表》的内容呢? -
偶冉优芙:[答案]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中山市15523827602: 出师表主要讲的什么内容 -
偶冉优芙:[答案]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伐魏临行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折.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中山市15523827602: 出师表的写作背景 -
偶冉优芙:[答案] 公元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 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出师表》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公元223 ...

中山市15523827602: 诸葛亮出师表的内容是什么? -
偶冉优芙: 全文分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当时的严峻形势,劝勉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并提出广开言路、赏罚严明、亲贤远小三项建议(1-5段) 这部分分三层. 第一层(第1段) 刘禅昏弱,耽于安乐,亲信宦官黄皓(小人),所以,文章一开头就点明...

中山市15523827602: 《出师表》的内容意思是什么? -
偶冉优芙:[答案]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至于《三国志》裴注中的后出...

中山市15523827602: 诸葛亮《出师表》的内容 -
偶冉优芙:[答案]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 必能裨(bì)补阙漏,有所广益. 《出师表》原文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

中山市15523827602: 诸葛亮的《出师表》,他是在什么背景下写的?抒发了他什么样的情怀? -
偶冉优芙:[答案]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5年与226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5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

中山市15523827602: 《出师表》
偶冉优芙: 《出师表》出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