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魏国强还是弱

作者&投稿:甘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中的魏国强大吗?~

战国前期,魏国是最强的国家,号称天下霸主,没有一国能匹敌魏国
战国中期就是属于秦国,楚国,齐国三强并立的局面
而战国中期时,魏国已经不断衰弱
像楚国和齐国两大强国,也是在中期时,被秦国不断削弱,开始没落了
战国后期,属于秦国和赵国两强并存,主要指军力方面,像涉及民生经济方面的人力钱粮等,赵国要比秦国弱
在战国时期,基本就主要属于秦,齐,楚,魏,赵,韩,燕七国并立的局面了
历史称其战国七雄
魏国原来和赵国,韩国同属于晋国
而晋国是属于春秋时期的事了

在战国的上一时代,我们称为春秋时期
这里解释下魏国之前的历史来源,方便大家能够详细了解战国的历史
春秋时代和战国时代在中国历史上皆属于周朝时期
周朝,由周武王姬发建立
周朝的上一个朝代是商朝,商朝就是古代神话故事,李靖,哪吒出现的年代
中国第一个建立的王朝是夏朝,第二个是商朝,第三个是周朝
第四个是秦朝,秦朝开启了大一统中国的时代
在秦朝前,像东南沿海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都没有纳入中国版图
在秦朝后,秦始皇派大军远征,这些南方土地渐渐被秦朝占领收纳
话说回来,周朝时期共享国800余年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始,周朝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周朝时期分西周和东周
西周时期,共经历270余年,这时的西周统治者为周天子,那时候还没有皇帝的称呼和概念,最高统治者为天子,西周经历过几次迁都,最后定都于今陕西的西安
后来因为部分诸侯叛乱,联合犬戎(北方游牧民族)进攻西周国都西安,当时的西周统治者周天子(周幽王)被杀,后来其他诸侯为了制止叛乱,出兵讨伐将其击败,立周幽王的太子为王,称周平王,周平王后来向东迁都,从西安迁都到今河南洛阳,这里开始称东周时期
而当时周天子(周幽王)为什么那么容易就被杀害来源于历史著名的一个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是他的杰作,因为他为了博得妃子一笑,点烽火戏弄各地诸侯,一般点烽火就是有外族敌人入侵,各地诸侯会带兵来搭救天子,因此当真正发生状况点烽火时,各地诸侯不以为然,以为天子又在玩闹了,所以导致没有及时救援,周天子(周幽王)惨被杀害
东周时期,共经历540余年,东周初期因为周天子对诸侯们的控制力不断减弱,各地方的诸侯不断做大,互相攻伐,图谋发起吞并战争扩大实力,周天子已无力管辖
东周的540余年,分为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代阶段
东周(春秋时代),周朝天子势力衰弱,各地诸侯拥兵自重,划地分裂,各成一国,东周的版图,大大小小已分裂成数十个诸侯国家,最多时达到了上百个,春秋时的诸侯国,比如有秦国,晋国,楚国,齐国,吴国,越国,燕国等
秦国在春秋时代,国家还比较强的,但是后来国君昏聩,秦国一度沦为弱小国家
而我们说的魏国前身来自于晋国,晋国在后来遭遇了三晋分家
就是晋国出现了内乱,晋国的三大贵族瓜分了晋国土地,三大贵族分别立国
也就是后来的魏国,赵国,韩国
像当时的燕国和齐国也是在不断吞并周边的小诸侯国,不断壮大
吴国灭了越国,越国君臣后来暗中隐藏,积蓄力量,待时机成熟
越国人又起身反击吴国,并灭了吴国
历史上有名的越王勾践就是当时越国的统治者
越王勾践被灭国后,卧薪尝胆,一心复国,最终灭掉了吴国,光复越国
可好景不长,越国在后来被楚国所灭
这就是东周春秋时代大概演变
晋国被瓜分成三个国家后,历史称三晋分家,魏国成立后,国家并不强
当时的魏国统治者,礼贤名士,招揽天下人才
启用李悝进行变法,主张建立严峻刑法,并且开垦大片荒地,发展商业
变法后,魏国国内情况得到改善,魏国后来又启用名将吴起
吴起创立了春秋时最强大的魏武卒,魏武卒属于重装步兵,训练有素
春秋时代时,魏武卒曾以几万之众打败了秦国几十万之众,震惊各国
至此,魏国崛起,通过变法,国家经济民生大力提升,并且改革军队,创立魏武卒,一跃成为军事强国
从春秋时代后期结束一直保持到了战国时代前期
魏国成为了最强大的诸侯国,号称天下霸主,拥有最强的国力和军力
战国前期时,天下局势是魏国一霸,齐国,楚国,燕国三大国
而秦国当时经历几代君王昏庸乱政,已经沦为弱小国家
后来秦国的秦孝公上位,重用商鞅实行变法,秦国开始发展起来
而这段时间魏国并不把秦国变法放在心上
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和其他几国征战争霸中去了,让秦国得以机会变法稳步发展
魏国想要吞并当时三晋分家后的赵国和韩国
赵国,韩国在战国前期属于实力不强的小国家
而其余各国(比如齐国,楚国两大国)不愿意坐视魏国去攻灭吞并韩国,赵国
可又担忧魏国强大的实力,不敢妄动
考虑到魏国的魏武卒强悍,即便是当时仅次于魏国的齐国和楚国两大国也不敢硬碰硬
后面齐国依靠谋略,发动了历史著名的围魏救赵,围魏救韩等战役
魏国发兵攻击韩国,赵国,齐国就等待时机
让魏国先攻击韩国,赵国一段时间,让韩国,赵国全力抵抗魏军
一方面能打击魏军的士气,一方面也可以借魏军之手削弱韩国,赵国
当魏军精疲力竭的时候,齐国派大军深入魏国境内直捣魏国都城
魏国只能放弃作战,让大军回师救援
魏军经历长时间的作战后,又长途奔袭回师
齐国就在魏军回援的路上埋伏伺机而动
魏军回师被齐军袭击,仓促应战
至此魏国伤亡了几十万大军,国力军力开始由盛到衰
魏武卒也被严重削弱,国力损耗巨大
魏国从霸主地位陨落,其综合实力已经跌落和齐国,楚国相当
魏国被削弱后,地位,势力,实力不再,收缩力量不再轻易发动对外战争
因此证明了魏国也不再有强大的实力让列国惧怕
像其他国家(比如齐 楚)实力不弱,但前期和魏国相比,实力并不是魏国对手
被齐国埋伏重挫后,魏国国力大减,几乎和其余大国持平,势均力敌
当时也形成了战国七雄,魏,韩,赵,齐,楚,秦,燕和少数小诸侯国了
对于主要七个国家,谁也没有实力和把握去消灭对方国家
而后来秦国从战国前期开始变强,中期崛起成为一大强国
燕 赵 韩等国家也因为魏国衰弱,均得到一定发展
战国中期时,以秦,齐,楚为三强并立的局面
魏国在战国中期时,已经逐渐衰落,再也没有崛起过了
而魏国的信陵君,是活跃在战国后期的时代
当时秦国经历长期正确发展,秦国历代君王几乎无一昏庸
在战国后期已跃居最强国家
其余六国皆比秦国弱小,秦国之强大实力让六国惶惶不安
唯一还能勉强抵抗秦国的只有赵国了
赵国因为推行胡服骑射,军力较强,但国力上,也就是人口钱粮方面却比秦国弱得多
这就导致赵国除了军力外,在人口兵员,粮草储备,财力方面相比秦国都处于劣势
没有办法长期对抗各方面都强大的秦国
而战国后期的魏国,已处于比较弱小的国家了,实力不如秦,齐,楚,赵
那时的信陵君是魏国公子,公子是属于王室宗亲一类
与楚国春申君黄歇、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
信陵君礼贤天下名士,养食客,自成势力
战国后期时,秦国强大,魏国弱小
信陵君在秦国攻魏,攻赵时,竟两次击退强大秦军,享有很高的声望
唯有信陵君敢直面秦军,拯救国家,可当时魏国君臣畏秦惧秦之心遍布
魏国实力在战国时期也不断没落,信陵君的年代,魏国远不及秦国
因此信陵君再有抱负,也无从谈起
魏国已然没落,信陵君身在魏国,也只能无限哀愁
信陵君死后十八年,魏国被秦国所灭
魏国被灭四年后(信陵君去世22年),秦国一统天下
秦国君王嬴政在统一后称始皇帝,即秦始皇

战国时期,魏国是人才辈出,为各国输送了很多人才,尤其是给奏国培养了不少自已的对手,甚至好几个让魏国差点灭 国.魏国在整个战国时伐,出了不少名人,但始终没有多少人为自已所用,究其原因是君王变法不彻厎,人才没有晋升施展才华的机会,到自已人才流失严重.

弓虽!!!

魏国之所以在战国初期国势强大,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三家分晋,魏得晋国上地,且又地处中原,物华天宝、人才济济。法家李俚;兵家吴起;政治家西门豹、公孙座;大将乐羊、庞涓、犀首皆一时之人杰也。魏文侯、魏武侯是素有声望的贤明之主,颇有王霸之志,纵览英雄、量才使用 、思贤若渴。魏之强大是得人和也。

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战国时期最大的商业城市除了宋国定陶外,就数魏国大梁了。战国时,铁器以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与当世。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武装到了牙齿。可见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及兵器制作业的支持,以如此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大凡得地利者,必有山川之险固,兼得物产之富饶。魏地处中原无山川之险,却得地力之饶以充军国之资,魏之强大不能说未得地利也,不过,由于无山川之险,魏国在地利方面残缺不全只得其末未得其本。(关于此点后文还将详述)

魏国是战国中第一个实施变法图强的诸侯国。魏文侯重用法家李俚、西门豹制定法经,确立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极大的激活了生产力,魏国社会转型较早,所以在战国初期优势非常明显,正是因为魏文侯的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才奠定了魏的强盛之基。后六国君主,借鉴魏变法强国的经验,纷纷变法自强。从某种意义上讲魏国在战国初期率先强大可谓得天时,是一个根基深厚的老牌强国。

在军事方面,魏国较早的进行了军事变革。建立了以精锐武卒为核心的常备军。魏军内部等级森然、分工明确。且数量庞大。魏襄王时期,魏有武卒(重装步兵)二十万;奋击(轻锐步兵)二十万;苍头(裹头巾的待选新兵)二十万;厮徒(军工、勤务兵、辎重兵)二十万。车六百乘、骑五千匹。军事实力可谓雄厚。故苏秦语:魏乃天下之强国也。魏军精选武卒成为各代定制,魏武卒披重甲,持戈配剑,操12担之弩,负矢囊内装弩箭50枝,携三日口粮,半天能走一百里(荀子议兵篇)。可见魏军士兵正规化及军事素养极高,战斗力较强。

战国初期,魏联赵和韩并三晋之力,向外扩张。三晋合力,其人力物力占绝对优势且又占天下之枢,故所向披靡。诸侯莫甘当其锋。以至于后来得魏惠王追惜以往的强大发出了“晋国天下莫强焉”的感叹。 综合以上几点,战国初年,魏持人和,得物饶,仗变法之威,军力之盛、连三晋之势,兼弱攻昧,横行天下,终于在魏武侯时期,坐了中原霸主的宝座。

魏之强盛始于魏文侯,而终于魏惠王,历时三代70余年。魏惠王时期,魏倾其全力,力保霸主之位,但由于秦齐的迅速崛起。魏之霸业历经数次反复,尤其是齐国的强大对魏国构成了直接的威胁。魏由盛至衰的转折点当数前341年的齐魏马陵之战了。此役,魏大将庞涓中伏战死,魏军十万精兵全军覆没,魏太子申被俘。这之后,在秦、楚两强的接连打击之下,骄横的霸主魏国从此国运中衰、一蹶不振。以至于后来魏惠王凄凉的哀叹:东败与齐(马陵之战),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丢失河西之地);南辱于楚,失八邑,寡人耻之。

强大的魏国之所以衰落,愚认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自魏文侯、魏武侯之后,魏统治者忌才妒能、猜忌骨肉、刚愎骄盛、刻薄寡恩、轻视贤才,致使人和渐失,霸业逐废。

吴起、犀首乃魏之良将,屡建奇勋,却受魏主猜忌,一个南逃入楚,一个西奔入秦;公孙座临死举荐商鞅,而惠王不以为然;孙膑向魏王献兵书反遭刖刑;范雎出使齐国有功不赏,遭陷害下狱受刑,差一点惨死狱中。信陵君乃魏安厘王之弟,是战国末期优秀的贵族军事家,素有威望德才,曾率魏楚联军解邯郸之围两败秦军,反受魏王疑忌,数次被罢兵权忧愤而死。

魏国开国于中原腹地,四面强敌环司。其势犹如围棋里的“草肚皮”,围棋对弈中,非棋力过人者岂敢在腹心开局焉?立足中原而争霸天下者,非仗人谋,得人和不可。五百年后,立足于中原腹地而统一北方的曹操,曾言: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此语可谓道出真谛。魏中原上国,人杰地灵,人才济济,可为人才大国也。吴起、犀首、商鞅、孙膑、范雎、信陵、尉缭皆魏之贤才,魏轻视之、猜忌之、排斥之、迫害之、致使贤才奔他国而建功立业,骨肉受猜忌后含恨而亡。魏之所作所为足令天下有识之士寒心矣!“得士则强,失士则亡。”这句话与魏国盛衰兴亡相始终。

二、魏强盛时,蚕食天下,兼并中原但主要战略方向不明,忽东忽西,忽南忽北,甚至于越境灭国,盲目扩张毫无方略可言。魏在最强时的疆域态势在其他诸侯国中也算绝无仅有的,可谓怪异。为何如此说,魏国之形势可比为哑铃型或扁担型,一根扁担挑两头,两头重中间轻。魏国西部是晋西南的河西之地,东部则是以大梁为中心的中原腹地,北部地区则是以邺为首的河内之地;另外还有隔着赵国的飞地中山。而东部的中原地区与西部的河西地区,受韩国所阻,仅凭上党的崎岖狭窄的战略走廊相连,且迁都大梁后,东重西轻之势以成,一旦河西有警,魏国从中原地区调兵经上党山地驰援河西,道路崎岖,既远且慢,难以应急。尤其是秦强大以后,对河西之地志在必得,以河西之军难抗秦倾国之师,且中原为魏之根本又是四战之地,魏之精兵多被他国牵制,难以赴援,即使魏军千里赴援,秦军占地利之近,以逸待劳,魏军远来未必能占上风。此反客为主之道也。后魏惠王割河西七百里之地于秦,并非其智力不济,乃鞭长莫及耳。

再看孤悬于魏国本土之外的魏之中山地区,原为中山国,前406年为魏大将乐羊所灭,魏在此地设将驻兵以守御。此地南联赵境,北接燕国,孤悬于外,与魏联系必越赵境,陆路交通受制于人,一旦有变,难以控制。(按:后中山趁魏国马陵之败,无暇北顾之际杀魏守将复国)可见魏国是举国三分,没有一块完整的国土,东西南北不得兼顾,正所谓张仪所言的四分五裂之道也!

魏国地理大势之所以造成如此不利局面,主要是因为魏初盲目扩张,素无方略、贪利受地所造成的。魏国强大之时,正是六国不强之际,魏可谓是得其时也。魏国在夺取了秦河西之地后,对秦国已构成侧翼包围与高屋建瓯之势,如能趁秦国内部政理不修,国穷民弱之际,安抚各国,审时度势、鼓行向西,一举灭秦不是没有可能,即使不能灭秦,也可尽夺秦之泾渭平原,独霸秦川,之后魏对韩可造成四面合围之优势,韩国四面受敌,虽有三川之险,然其境不过千里岂能长久。韩与魏同赵与魏不同,赵与魏互为声援,唇齿相依。韩国对魏国而言则是将魏国一分为二,阻其东西相顾的腹心之祸。魏和韩势难长久,从长远来看,韩不灭则魏不强,其势然也。魏国如能削秦灭韩,使其国土东西相连成为一体。拥山河之险,控天下之枢,尽地利之饶、东向以争诸侯,既无西顾之忧,又可避免两线作战,魏国霸业可成。魏国计不出此,是为丧天时也。

三、三晋势分后,魏国轻外交伐谋,又地处中原骄横于世,树敌过多。魏自持强大,攻赵、伐韩、防秦、迫齐、逼楚。魏虽称雄一时,但无地利之险可为屏障,且四面受敌,一直未能摆脱内线作战的不利态势,魏国为维护霸主地位,两个拳头欲击天下之人,魏是四战之地、四战之国,岂能长久。尤其是齐秦两国相继崛起,对魏国已构成东西夹击之时,魏不合与齐,齐攻其东,魏不合与秦,秦攻其西。以魏国一国之力而与二强争衡,魏军穷于奔命,故此失彼,并力于西则东虚,并力与东则西虚,几个回合下来,魏国就招架不住,一败涂地了。这一点,倒有点同二战中的德国有些相似。

四、一个国家统治集团的野心往往同这个国家的实力增长成正比。有吞并天下的实力才能有吞并天下的野心。战国初年魏国虽说强大,但似乎还不具备整合天下的实力。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无论向那一方向扩张,都将面临强大的阻力,弄不好将使自身成为天下众矢之的,促成各国合纵之势。魏是典型的内线作战的态势。魏国地处中原腹地,无险可凭,地理大势是非常不利的。那麽,怎样才能摆脱这种不利的局面呢?魏国要想摆脱内线作战的局面,必须要审视度势,正确的确定自己的主要战略方向。从后来的历史来看,赵楚两国不会对魏国构成太大的威胁。魏国无南北之优,却有东西之患,齐秦两国的强大对魏国已造成东西夹击之势。魏国的主要对手应是秦齐两国,主要的战略问题应是向东用兵(攻齐),还是向西用兵(攻秦)的问题?

在确定了主要的战略方向及主要的打击对象之后,还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在打击主要对手的同时,要对次要战略方向上的次要对手进行安抚,必要时要不惜做出让步。从而使自己能够获得充足的战略回旋时间,避免陷于两线作战。二、在打击主要的对手的同时,要留有一定的兵力对次要对手实施严密的监视,并制定稳妥的紧急预案。不恃人不犯我,而恃我之不可犯。三、依靠武力扩张所得到的领土,必须要有充足的实力与决心保有它。实际上,在激烈的竞争中,往往是“拓土容易,守土难。”

在前408年秦国商鞅变法之前,魏国的主要战略方向应是向西用兵,不断的打击并消弱秦韩两国,以解西顾之忧。在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业已强大,控山河之险,急难图之,客观上,魏国已经丧失了灭秦的最佳时机。前408年后,魏国的主要战略方向应是向东用兵,重点打击齐国,灭齐后魏可西向与秦争天下,这样也可摆脱内线作战的不利态势。由此可见,面临内线作战又无战略纵深,战争持久力不足的国家,统治者如不能充分合理的使用力量与谋略,是无法在激烈的竞争中,驾驭国家的命运的。

四、由于战国初年,魏军纵横中原50余年无对手已成骄兵,魏统治者和领兵大将目光短浅,骄傲轻敌,在具体战役指导上,顾前不顾后,只知螳螂捕蝉不知黄雀在后。魏处四战之地、无险可守而倾其精兵锐卒伐韩攻赵,虚国远征,以犯兵家大忌,以至于孙膑伐魏引兵疾走大梁,攻其所必救。成功的调动了敌人,围魏救赵,败魏军于桂陵;退军设伏,斩庞涓于马陵。致使魏丧师辱国,霸业中衰。

其实齐魏两国军力对比,仍是魏强齐弱,魏国处置得当,并不见得非败于齐不可,如若,魏国把形势估计的复杂一些,在攻赵伐韩之时,保留一部分精兵于国内,作为战略预备队以防不测。齐军来攻,则闭城自守以敝齐军,齐军远来其意在于偷袭救赵,并无攻坚之意。大梁暂时无危险。魏军回援主力可兵分两路,一路循循渐进救援大梁以诱齐军(此其利有三:一,魏守军少,而齐军多,可为守军之外援,以坚其心;二可避免迅速回援中齐军之埋伏;三、可诱使齐军继续逗留魏境,为切断齐军退路赢得时间。)一路迅速直插齐军之后,断其归路,阻其粮道,齐军远来、势难长久,闻归路将被断,必引军自退,齐军若退,魏军前堵后追三路击之可获全胜。而魏军主将庞涓骄傲轻敌,战役指导上呆板机械,只知寻找齐军主力硬碰硬地进行决战,魏军将骄兵悍一味穷追猛打,不钻到孙膑的伏击圈里誓不罢休,怎能不败?

综上所述,战国中后期的魏国,失人和、丧天时、无地利、轻外交、少伐谋、在具体战役指挥上,简单机械。原先称霸的有利条件均已不复存在了。对魏统治者而言,昔日的荣耀已化为一场中原残梦,留下的只有一段无可奈何的回忆。魏国霸业被他国所取代,终是在所难免之事了。

魏,魏国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国家,属于战国七雄之一。由魏文侯于前403年为周威烈王册封为侯至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一共一百七十九年。它的领土约包括现时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和陕西、河北的部分地区。当时它西邻秦国,东有淮、颍与齐国和宋国相邻,西南与韩国、南面有鸿沟与楚国接壤,北面则有赵国。自魏惠王由安邑迁都到现时是开封的大梁后,魏国亦称梁国。

起源
----------------------------------------------------------------------------------------------------------------------------------------

传统上魏国的始祖是毕公姬高,周武王伐纣之后,姬高被封在毕,后代于是就以毕为姓。但是《史记》提到“其后绝封,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说明姬高的后人“绝封”,沦为庶人。“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就难以证明魏国一定是姬姓。

建国
----------------------------------------------------------------------------------------------------------------------------------------

公元前453年韩、赵和魏脱离晋国 (春秋时期),将其地三分而独立,晋国灭亡,史称“三家分晋”。

晋文公、晋襄公时,狐、赵、先、郤、胥等氏颇有权势,以后又有韩、魏、栾、范、荀氏等强大宗族。春秋中期以后,十余家卿大夫控制了晋国政局。经过激烈兼并,到春秋晚期只剩下赵、魏、韩、范、智、中行氏六家,称为“六卿”。

晋阳之战
--------------------------------------------------------------------春秋末期,范氏、中行氏两家被灭,晋国只剩下智、赵、韩、魏四家卿大夫,其中以智氏最强。专擅晋国国政的智伯瑶恃强向韩康子、魏桓子索得土地,在向赵襄子索地遭据后,于周贞定王十四年前455年攻打赵氏,并胁迫韩、魏两家出兵。赵襄子退居晋阳固守。智伯围困晋阳两年而不能下,引晋水淹灌晋阳城。危急中,赵襄子派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放水倒灌智伯军营,大破智伯军,擒杀智伯瑶。三家尽灭智氏宗族,瓜分其地。此战为日后“三家分晋”奠定了基础。

分晋
--------------------------------------------------------------------前438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城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命韩、赵、魏三家为侯国。前376年,韩哀侯、赵敬侯、魏武侯瓜分晋国余土,废晋静公,晋完全为韩、赵、魏三家所取代。

崛起
--------------------------------------------------------------------
--------------------------------------------------------------------

魏国的国力在头两位君主魏文侯及魏武侯之时达至顶峰。
魏文侯(?-前396年)中国战国时魏国统治者。姬姓,魏氏,名斯。前445年继魏桓子位,前403年与韩、赵两家一起被周威烈王册封为诸侯,前396年卒。

魏文侯被司马迁归于《史记·儒林列传》,被赞为“好学”。魏文侯经常向孔子的弟子子夏以及再传弟子田子方、段干木等请教。又任用法家的李悝为相,以“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为原则实行变法。魏国经过变法国势强盛,先后以乐羊为将攻灭中山国,以吴起为将攻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五城。以西门豹为邺令,以北门可为酸枣令,以翟黄为上卿,改革政治,兴修水利,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

衰落
--------------------------------------------------------------------
--------------------------------------------------------------------

到第三位君主惠王即位时,主要集中於经济发展,包括在黄河开发灌溉计划。但与此同时,魏国的国力却正慢慢的消退。由於这段时期的魏国不断东侵,其在东方的优势在一系列战争中多次受挫,包括公元前341年的马陵之战。在西方,秦国夺取了西河地区(一个位于现在陕西山西边界黄河西岸的畜牧和战略要地),此后更是不断受到秦国的侵扰。

桂陵之战
--------------------------------------------------------------------
战国中期,齐、魏、燕、赵、韩、楚、秦七雄并立,征战频繁。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8万精兵进攻赵国,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苦战了一年,眼看就要撑不住了,急忙向盟国齐国求救。齐威王正欲向外扩张,于是命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率兵8万去救赵国。

孙膑是兵圣孙武的后代,出生于齐国。他曾拜兵学家鬼谷子为师,与魏国大将庞涓是同窗好友。但庞涓做了魏国大将后,十分嫉妒孙膑的才能,将他骗到魏国施以膑刑(去膝盖骨),欲使其永远不能领兵打仗。后孙膑千方百计才逃出回齐国,并被齐威王重用。

孙膑终于得到一个向庞涓复仇的机会。但他并没有急于与庞涓在战场上相见。他劝田忌放弃领兵直趋邯郸,与魏军决战的计划,趁魏军主力出兵在外,国内防务空虚之际,直捣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迫使远在异国的魏军“释赵而自救”。等庞涓回兵时,中途予以截击,这样既救了赵,又能给魏国以沉重打击,是一举而两得。

田忌采纳了孙膑“批亢捣虚”、“围魏救赵”的战法,挥师直逼魏国军事重镇平陵(今山东定陶)。齐军攻打平陵的行动并不坚决,庞涓也不急于回救,继续竭尽全力攻克邯郸。直到魏军已占领邯郸,损兵折将急需休整时,孙膑才建议齐军挥师直捣魏都大梁,逼魏惠王十万火急命令庞涓统兵回救。庞涓接令后,不得不放弃邯郸,抛弃辎重,昼夜兼程回师。孙膑判断魏军回师必经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立即率齐军主力北上,在桂陵设下埋伏。当魏军经长途跋涉行至桂陵时,以逸待劳的齐军突然出击,大败魏军,庞涓只身逃回魏国(一说被俘后放回)。

马陵之战
--------------------------------------------------------------------
桂陵之战后,魏国虽元气大伤,但经过几年的休整后,魏国逐渐开始恢复对外进攻。公元前341年,魏国再次发兵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采用孙膑“深结韩之亲而晚承魏之弊”的主张,与韩结好却不急于发兵。待韩军五战五败,魏军也实力大损时,才于次年以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师,发兵救韩。齐军重施“围魏救赵“的战法,直驱魏都大梁。魏惠王像上次一样将攻韩的部队召回,以太子申为主将,庞涓为将军,率兵10万迎击齐军。

此次形势不同于桂陵之战,魏军是有备而来,气势旺盛。故孙膑决定因势利导,利用魏军求胜心切的弱点,诱敌冒进,再图取胜。齐军前锋与魏军稍一接触,即佯装怯战,掉头东撤。在撤退途中,有意造成军力不断削弱的假相。第一天造了10万人吃饭的锅灶,第二天减为5万人用的锅灶,第三天则只剩下3万人用的锅灶了。庞涓与孙膑交手,本来小心翼翼,害怕再次上当,但当看到齐军锅灶日减,以为齐军胆怯,三天中即逃亡了大半,这才壮起胆子,丢下辎重和步兵,只领轻车锐骑日夜兼程猛追,必欲全歼齐军,擒获孙膑。

齐军退至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此地道路狭窄,地势险隘,两旁树木茂盛,是个设伏的好地方。孙膑计算行程,判断魏军将于日落后追至,遂命士卒伐木堵路,并将路边一棵大树剥去树皮,在树干上写了“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挑选一万名弓弩手埋伏在道路两侧的山上,约定天黑后,见到火光就一齐放箭。

日暮时分,庞涓果然率军追到马陵,发现路旁的大树被剥去树皮,上面隐隐约约写有字,就命士卒点起火把来看,待他看清树上字后,这才发现中计,急令部队撤退。但已经晚了,两旁齐军看见火光,万弩齐发,伏兵四起。魏军措不及防,仓促应战,很快溃败,庞涓中箭,左突右冲无法突出重围,最后愤愧自杀。齐军乘胜追击,又大败魏军主力,俘获魏军主将太子申,歼灭魏军10万。

桂陵和马陵之战后,魏国一蹶不振,齐国则声威鹊起,称霸中原,孙膑亦名扬天下。孙膑“围魏救赵”和“示假隐真”的战法,成为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世兵家广泛推崇。

合纵
----------------------------------------------------------------------------------------------------------------------------------------
在公元前293年的伊阙之战中,秦国的军事力量打败了魏国和韩国联军。两国此后再也没有力量单独向秦国发起挑战。之后由於秦国不断的压迫,局势越来越严峻。这时,公子无忌出现,并於公元前247年与其他五国联军,对秦国的侵攻军迎头痛击。公子无忌又名信陵君,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不过,战后魏王对他开始猜疑,并免去他的要职。於是信陵君终日借酒浇愁,并含屈而终。信陵君死后,魏国无力抗秦,国土被秦国慢慢侵夺。

窃符救赵
--------------------------------------------------------------------
前260年,赵孝成王在和秦国的长平之战中,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老将廉颇,结果导致赵国的大败,40多万兵士被秦国坑杀。前257年,秦国的军队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的形势非常危急。赵国丞相平原君的妻子是魏无忌的姐姐,平原君赵胜多次向魏安厘王和魏无忌送信,请求魏国救援,魏安厘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得到消息后,派使者威胁魏安厘王,魏安厘王惧怕,就派人通知晋鄙停止进军,留在邺扎营驻防,名义上为救赵,实际在观望形势的发展。

平原君不断派使者前去魏国催促,并责备魏无忌不顾赵国和魏无忌姐姐的危亡。魏无忌为此忧虑万分,屡次请求魏安厘王出兵,门客也用尽各种办法劝说,但魏安厘王惧怕强大的秦国,始终不肯听魏无忌的意见。魏无忌估计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赵,又不想看着赵国灭亡,于是凑齐战车一百多辆,打算带着门客前去赵国和秦军死拼。

魏无忌带着车队路过夷门时遇见侯赢,于是把情况告诉了侯赢。侯赢劝阻魏无忌说,这样去就如同把肥肉扔给饥饿的老虎,一点作用都没有。并向魏无忌秘密献策,让魏无忌去找魏安厘王的宠妃如姬帮忙,让如姬从魏安厘王的卧室内窃出晋鄙的兵符,因为魏无忌曾为如姬报过杀父之仇,如姬是肯定会为魏无忌效命的。魏无忌听从了侯赢的计策,前去请求如姬帮忙,如姬果然盗出兵符交给了魏无忌。魏无忌拿到了兵符准备上路,侯赢又让魏无忌把屠夫朱亥带上,以便晋鄙在看到兵符仍不交出兵权的情况下让大力士朱亥击杀他。

魏无忌到了邺,拿出兵符假传魏安厘王的命令要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表示怀疑,不想交出兵权。此时的魏无忌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好让朱亥动手,用铁椎杀死晋鄙,强行夺权。

魏无忌统领晋鄙的军队后,精选士兵八万开拔前线。与此同时,楚国也派出春申君黄歇救援赵国,在楚、魏、赵三国的联合下,一举击溃秦国,解除了邯郸之围。

灭亡
----------------------------------------------------------------------------------------------------------------------------------------

秦王政即位后,对魏国的压力不断加大。最后魏国於公元前225年被秦国将军王贲攻破灭亡。

魏国君主列表及在位年份
----------------------------------------------------------------------------------------------------------------------------------------
#魏文侯(前424年在位,前403年成为侯爵——前387年)
#魏武侯(前386年——前371年)
#魏惠王(前370年——前335年)
#魏襄王(前334年——前319年)
#魏哀王(前318年——前296年)
#魏昭王(前295年——前277年)
#魏安厘王(前276年——前243年)
#魏景闵王(前242年——前228年)
#魏王假(前227年——前225年)

参看
----------------------------------------------------------------------------------------------------------------------------------------

《竹书纪年》

《战国历史年表》

category:春秋战国
category:山西历史
category:河南历史
category:陜西历史
category:河北历史

en:Wei (state)
ja:魏 (戦国)

参考资料链接内有相关事件及人物的详细介绍 进入候点开即可浏览


三国时期魏国国力并不弱,为什么却鲜有主动进攻?
三国时代,魏蜀吴是最强的,曹魏是最强的,东吴是第二,蜀汉是最弱的。然而,有趣的是,三国中最弱小的蜀国一直在攻击最强大的魏国。按照正常的逻辑,如果魏国不攻击你,蜀国将会很幸运。为什么蜀国的弱国总是欺负比它强几倍的魏国,而魏国却不主动进攻。魏国位于辽阔的中原,人口稠密,经济强劲。这是...

战国魏国强还是弱
魏国地理大势之所以造成如此不利局面,主要是因为魏初盲目扩张,素无方略、贪利受地所造成的。魏国强大之时,正是六国不强之际,魏可谓是得其时也。魏国在夺取了秦河西之地后,对秦国已构成侧翼包围与高屋建瓯之势,如能趁秦国内部政理不修,国穷民弱之际,安抚各国,审时度势、鼓行向西,一举灭秦不是没有可能,即使...

魏蜀吴三国中,当属曹操最有本事,为何魏国的人才却最先衰弱?
因为曹操死后魏国就没有了其他的有才之人也相继去世所以魏国没有了可用之人。在大多数的印象里都觉得魏国是最强大的对刘备步步紧逼最终逼死了刘备也成功成了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但其实相比蜀国曹操去世后曹丕才更是孤立无援所以魏国很快也衰败了。曹操在世时军事能力很强但他的儿子们大都重视文学。曹操...

魏国一开始的时候很强大,是七国之首,为什么魏国仅存在了百年?_百度...
魏文侯是魏国的第二位君主,他是一个有能力的君王,重用有才之人,为魏国积攒了很多有才华的人,再加上吴起的魏武卒,对外他们所向披靡,对内,魏文侯重用李悝 实行变法,使国家越来越强大,再加上他们的地理优势,秦国被他们打压的越来越弱。第二,魏国中期,战争频繁。在魏武侯统治时期,魏国的国力...

魏国前期作为战国时期超强大国 ,为什么最后会失去霸主的地位呢?_百 ...
直接原因 魏惠王雄心勃勃,为了称霸中原,将国都有安邑迁到大梁,看起来距离中原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是有一个潜在的风险是:大梁处在各国中心,历来不易防守,使得魏国捉襟见肘;还有就是,庞涓指挥的桂陵之战、马陵之战,直接导致了衰败。根本原因 根本原因,我认为在于魏惠王。魏国当年国力的强盛...

一超多强的战国时代,魏国为何能称霸中原60年?
魏国是战国初期政治比较先进,经济比较发达的封建国家,而且,作为三晋联盟的领袖,魏国变法国强,广略疆土,在战国初期一跃成为强国,并称霸中原,缘于多方面原因:魏国崛起: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

疆土很小的魏国,为何能并列战国七雄呢?
在战国初期一度称霸几十年,差点干掉秦国,最有可能统一战国的国家,在这个标题里面显得竟然是这么弱小。战国时期的政治态势可以说是,战国初期,魏国独霸天下;战国中期,秦、楚、齐三国争霸;战国后期,秦、赵争霸。魏国在战国时期,尤其是战国初期,都是很强大的存在的,魏文侯公元前400年左右开始任用...

三国中,为何只有魏国的实力是最强的呢?
与此相对应的是,魏国后期的人口则约为440万人。在三国这一历史阶段,人口数量决定着魏蜀吴三国的士兵数量。由此,在人口上,魏国同样可以称得上“三分天下有其二”。正是因为和魏国实力上的巨大差距,诸葛亮曾表示“益州疲弊”,并且长期保持和东吴的联合,以此抵抗曹魏。而对于曹魏来说,因为整体实力上...

为什么魏襄王魏昭王时期魏国实为强国但表现的像弱国?
魏襄王和魏昭王时期,为何魏国看似弱实则强? 一个关键问题往往被忽视,那就是两位君主在位期间的魏国,为何在表面上显得不如邻国强势,但实际上却保持着强大的国力。首先,我们得明确,许多回答常常偏离主题,忽略了魏惠王中期的漫长时期,但这个问题的核心其实聚焦在魏襄王和魏昭王两朝的微妙平衡上。...

战国七雄中最先变法成功,第一个称霸的是魏国,为什么没能一统天下呢...
当时魏国赏罚分明,主张农业的生产,招贤纳士,并且加强军队的整治富国强兵,使得魏国当时算是第一大国,无论是经济、军事都远远超过其他国家。在之后的一段时间,经济有些衰落,又伴随着其他国家的崛起,所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优势。而且魏国战略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战国初期,魏国攻打秦国,所以夺走了...

东兴市13810979939: 战国魏国强还是弱 -
封肿丽珠: 魏国.燕无人无兵的.

东兴市13810979939: 三国谁的实力最强?? -
封肿丽珠: 三国初期是蜀国,到后来刘备出征吴国失败,导致蜀国国力下降,关羽,张飞,黄忠大将都死了! 三国后期是魏国,魏国到后期是统一了三国的,虽然被司马世家取代,但是最强的始终是魏国!

东兴市13810979939: 放开那三国魏国强不强 魏国缺点分析 -
封肿丽珠: 放开那三国中,魏国一直是非常热门的,这首先是得益于魏国好用的武将比较多,平民阵容成型容易,其次战力方面因为血缘比较多,所以通常同水平的情况下魏国战力会占优.不过,在前期的时候要说魏国强还情有可原,到了后期,无限时的...

东兴市13810979939: 为什么三国里吴国这么差呢?就不能公平一点吗?
封肿丽珠: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啊、 大部分人都受三国演义的影响、 都去蜀国的、最多人就是蜀国了、 魏国人第二多、但是每个国还是都有高手的、 比如广东的智取陈仓、吴国就属于强国!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