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

作者&投稿:卷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白杨礼赞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象征含有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因素。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暗示性的,而《白杨礼赞》是明示性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战争风云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无暇揣摩品味迂回曲折意味深长的作品,作家们都用直率的方式表达个人和全体民众的意志、愿望。所以本文的特点,既运用有余韵的象征手法,又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在本文中,象征体是白杨树,象征义(或本体)是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同一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要基础。

1、首先要弄清楚象征与比喻、拟人的区别:
象征也是把事物形象化和人格化,这与拟人和比喻又有什么联系和区别呢?首先要认清象征是一种表现方法,即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象征义;而拟人与比喻则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象征与拟人的相同点是都把事物人格化,但象征的写法大都用在立意上,即把某种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描写的事物的形象中。通过所描写、刻画的事物,来表现一定阶级的本质或某种意义;而拟人则是用在语句的表现上,是为了把事物写得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虽然也是把物人格化,但所表现的还是拟人化的事物的本身。例如:山也笑来水也笑,只反映人物欢悦的心情,并不反映人的性格和品德、精神和思想、形象和气魄;并不寄寓别的更深的意义,也没有描绘山的形象,这山中也不寄寓另一个形象。

象征与比喻中的借喻,也有相同点,那就是都使事物形象化了。但借喻是建筑在相似的基础上;象征却是将所描写的事物赋予一定的意义,所以对托义的物必须做细致地描写和刻画,理解时应加以细心地分析。比喻就无须做描绘和刻画。

2.象征这个表现方法,是文学家们创造的。它的基本作用有二:一是把作家要说而不愿直说的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一是帮助作家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巧妙地告诉给读者。《白杨礼赞》和高尔基的《海燕》属于后者。这方法帮助《白杨礼赞》和《海燕》分别冲破了国民党和帝俄政府的“审查”。我们今天运用象征的写法一般说是属于前者,主要是为了增强文章的表现力,收到更好的文学教育效果。

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象征含有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因素。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暗示性的,而《白杨礼赞》是明示性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战争风云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无暇揣摩品味迂回曲折意味深长的作品,作家们都用直率的方式表达个人和全体民众的意志、愿望。所以本文的特点,既运用有余韵的象征手法,又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在本文中,象征体是白杨树,象征义(或本体)是北方的农民、北方农民中的战士、中国人民抗日的精神和意志。此二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相似性、同一性,这是象征用于本文的重要基础。

什么是写作手法,用来写作的手法都有哪些,看看视频的介绍

白杨礼赞主要是为了宣扬白杨的精神,所以用的是象征写作手法。

现代·茅盾《白杨礼赞》原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其实象征和比喻在很多时候都很相同。但是象征在比喻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含义。象征这个写作手法和诗词里的意象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比喻是两种事物有共同特别所以类比,为了是更生动形象。而象征是在两种事物相似的基础上,为了宣扬这个相似之处而使用。一般比喻是外形上的相似。象征是在精神层面。所以白杨礼赞主要是为了宣扬白杨的精神,所以用的跟多的是象征

白杨礼赞主要是为了宣扬白杨的精神,所以用的是象征写作手法。
现代·茅盾《白杨礼赞》原文: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
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的感想也许是“雄壮”,也许是“伟大”,诸如此类的形容词。
然而同时你的眼睛也许觉得有点倦怠,你对当前的“雄壮”或“伟大”闭了眼,而另一种的味儿在你心头潜滋暗长了——“单调”。可不是?单调,有一点儿吧?
然而刹那间,要是你猛抬眼看见了前面远远有一排——不,或者甚至只是三五株,一株,傲然地耸立,像哨兵似的树木的话,那你的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我那时是惊奇地叫了一声的。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不是平凡的一种树。
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呢,通常是丈把高,像是加以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呢,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是加以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无横斜逸出。
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
这是虽在北方的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二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它没有婆娑9的姿态,没有屈曲盘旋的虬枝,也许你要说它不美丽,──如果美是专指“婆娑”或“横斜逸出”之类而言,那么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却是伟岸,正直,朴质,严肃,也不缺乏温和,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当你在积雪初融的高原上走过,看见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这么一株或一排白杨树,难道你觉得树只是树,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象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白杨不是平凡的树。它在西北极普遍,不被人重视,就跟北方农民相似;它有极强的生命力,磨折不了,压迫不倒,也跟北方的农民相似。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的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那也是直干秀颀的),去鄙视这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罢,但是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这篇散文写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中国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濒于分裂的局面,中国共产党肩负着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1940年5月,茅盾离开新疆返回内地,受朱德同志邀请前往延安。
在延安参观讲学期间,亲身体察了解放区军民的斗争生活,看到了抗日军民团结战斗的精神风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皖南事变后,作者借礼赞西北高原上的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热爱和赞美之情,便写下了此文。
作者简介:
茅盾(1896~1981),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中国现代作家。191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6年后历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小说月报》主编、《民国日报》主编,为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加入左翼作家联盟。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文化部长、中国作协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蚀》(三部曲),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

象征


《白杨礼赞》本文的题目是“白杨礼赞”,阅读课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赞美白杨...
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借白杨直、生命力强、坚强、不动摇,赞扬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忠诚无私、尽职尽责、不怕困难、坚强执着的特点。 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的白杨,借以表达自己服从祖国需要;为建设边疆作贡献的志向及希望子女也能扎根边疆的心愿。

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
白杨礼赞主要是为了宣扬白杨的精神,所以用的是象征写作手法。现代·茅盾《白杨礼赞》原文: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

白杨礼赞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白杨礼赞>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象征含有象征体和象征义两个因素。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

白杨礼赞运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为突出白杨树的伟岸形象,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最直接的对比是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赋予两者不同的象征义(楠木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象征国民党政府),突出白杨树这个主角。其次是通过抑扬法来达到对比效果。文中第5段先说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后极力赞美它是树中的伟丈夫,欲扬先抑...

白杨礼赞和爱莲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既可以发表议论, 也可以记事, 都是为了表明作者的见解,说明寄寓的道理。往往是借一件事情或一种现象来表述作者对某些事物或问题的见解,跟现在的杂文大体相似。2.主要写作手法不同。《白杨礼赞》的主要写作手法是象征。《爱莲说》的主要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是托物言志吗
《白杨礼赞》借白杨树来象征北方广大抗日军民,这就是托物言志,采用的是象征手法。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科书教学设计与指导》中对本课写作手法的讲析。什么是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运用象征、起兴的手法,通过描绘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基本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

茅盾《白杨礼赞》是借白杨比喻什么
描写西北高原的雄伟景象,引出白杨树。文章开头点出白杨树“不平凡”后,不写白杨树怎样的“不平凡”,而是调转笔锋,先写“扑入”“视野”的高原风貌,运用化静为动的手法,绘出了一幅生机勃勃的高原风景画:初看,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细瞧,近处麦浪翻滚,远处连峰祈福。作者把自己置身...

白杨礼赞使用了象征还是托物言志
白杨礼赞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通过象征,来抒发自己强烈的感情,歌颂党和人民群众。在运用象征手法时,必须注意象征的事物和被象征的事物之间,在特征的表现上具有共同之处。如白杨树力象上游的形象,直的干,靠紧向上的枝枝叶叶,朴质的皮,以及倔强挺立的斗争性格,正和党领导下的北方...

白杨礼赞的最后一段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采用了借物喻人的写法,表达含蓄,意义深刻。第五部分为最后一段,斥责那些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再一次赞美白杨树。作者把“贵族化的楠木”与“极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进行对比,一“那”一“这"表现出界线分明的爱憎。结句再次点题,回应开头,简洁有力。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白杨树象征中国...

《白杨礼赞》的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诗文中的象征,一般是暗示性的,而《白杨礼赞》是明示性的。因为在当时的条件下,战争风云席卷中国大地,人们无暇揣摩品味迂回曲折意味深长的作品,作家们都用直率的方式表达个人和全体民众的意志、愿望。所以本文的特点,既运用有余韵的象征手法,又运用直抒胸臆的写法。在本文中,象征体是白杨树,象征义(或本体)是北方的...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白杨礼赞用了什么写法 -
诸志盐酸:[答案] 本文手法: 本文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精神和斗争意志.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白杨礼赞的写作手法是象征还是比喻 -
诸志盐酸:[答案] 其实象征和比喻在很多时候都很相同.但是象征在比喻的基础上,有更加深刻的含义.象征这个写作手法和诗词里的意象有很大的相同之处.比喻是两种事物有共同特别所以类比,为了是更生动形象.而象征是在两种事物相似的基础上...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白杨礼赞》采用了()的写作方法 -
诸志盐酸: 象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茅盾的《白杨礼赞》,运用的表现手法除了象征,老师上课的时候还说了托物言志.但是关于托物言志我们有争议.到底是运用了托物言志还是借物抒情.有谁知... -
诸志盐酸:[答案] 借物言志,有句话:“像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那段,表达了作者通过白杨树的精神,表明以后要团结奋进,勇往直前.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白杨礼赞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少一点 -
诸志盐酸:[答案] 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象征手法.作为一个文学家,茅盾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自然景观,发现白杨树的象征意义,然后托物言志,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具体事物,揭示...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白杨礼赞这两段文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白杨树而言是什么表现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
诸志盐酸:[答案] 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白杨的形象的赞扬!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白杨礼赞》作者怎样巧妙地运用比喻对比烘托和衬托手法的?RT阅读一塌糊涂.......哪位帮帮忙呀...... -
诸志盐酸:[答案] 对比.为突出白杨树的伟岸形象,作者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最直接的对比是把白杨树和楠木进行对比,赋予两者不同的象征义(楠木用作者的话来说是象征国民党政府),突出白杨树这个主角.作者正是通过对高原景色的描写...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白杨礼赞 作者用哪些方法从哪些方面写出白杨树的不平凡的最好能简略, -
诸志盐酸:[答案] 用象征的手法分别从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来写白杨树的不平凡的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白杨礼赞,本文作者不仅运用了象征手法,为了突出白杨树的特点,作者在文中还运用了对比衬托抑扬反问等手法,你能找出么?请各举一例,并且说说这样... -
诸志盐酸:[答案] 在写作上的突出特点,是运用.作为一个,以审美的眼光、动情的眼光来看待西北的,发现的象征意义,然后,任情驱使挥就成篇,是情理之中的事.象征是一种修辞方法,借助,揭示某种意义或表现某种精神品质.象征含有象征体和象征...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14755836883: 说说白杨树象征什么?《白杨礼赞》全文最主要的写作手法是托物言志
诸志盐酸: 第8段告诉我们赞美白杨树的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以及力求上进的精神.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