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怎么解释?

作者&投稿:前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学习的好处?~

1、提高素养,提升自身的品位。
2、是感知社会的触角,各个学科都是融会贯通的,学习文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一个人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触类旁通。
3、学习文学,也是一种美的享受,文学中所含括的智慧、人文精神是其他学科难以媲美的。
4、学习本国文学,当然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文化,何况作为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其文化更是渊源流长,传承这些文化精髓——文学是每一个华夏人的隐而不现但真真实实的责任。

扩展资料: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不同体裁,是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
文学以不同的形式即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作为学科门类理解的文学,包括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及新闻传播学。
文学是属于人文学科的学科分类之一,与哲学、宗教、法律、政治并驾于社会建筑上层。它起源于人类的思维活动。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是对美的体现。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离开了这样两个极具个性特点的独特性就没有真正的文学作品。一个杰出的文学家就是一个民族心灵世界的英雄。
文学代表一个民族的艺术和智慧。文学,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属社会意识形态范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个人感觉先看一些文学味道比较浓的历史书籍或者古典感觉比较深的文学作品,首先培养兴趣,利用里面比较有吸引力的情节使自己能够沉下心来看一些东西。慢慢习惯了自己就会对那种文学味道比较浓的东西感兴趣了。我们班有一个学理科的后来也比较喜欢文学方面的东西就是从看关于历史的东西开始的。

一、诗句翻译

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和文章的意义是难以确切解释和完全阐述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

这句话说明了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解读的多样性,读者在阅读作品时会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而这种理解和感受是主观的、因人而异的。因此,对于诗歌和文章,我们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应该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二、诗句出处

    1、【出处】

这句话出自汉代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是董仲舒在解释《诗经》时提出的文学观点。《春秋繁露》是董仲舒创作的一部儒家经典著作,它以《春秋》为纲,并参照鲁史《春秋》记载的十二诸侯国发生的大事,分类编排,以“推明孔子修《春秋》之意”为主要内容。全书共十八卷,每卷大旨列于题下,略述作者大旨,以归诸一义,明儒所谓“微言大义”(《四库全书总目》)。董仲舒在书中阐述了他的哲学思想,其中“大一统”和“天人感应”理论,为作者政治上的主张。他认为孔子修《春秋》的目的是为了“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以立人道”。

    2、【原文节选】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犹玉未理也。

或曰:谓玉未理,则美恶不生。答曰:理而未至,非也。

《诗》之至理,古今之极,吾子自未知之。”

    3、【节选译文】

“诗歌的意义是无法完全解释的,文章的含义也无法完全阐述,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虽然本身具有美恶,但还未被揭示出来。《诗经》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是古今之道的极致,但有些人却不知道这些道理。”

    4、【节选赏析】

这段话想表达的意思是,诗歌和文章的意义是难以确切解释和完全阐述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作品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虽然本身具有美恶,但还未被揭示出来。但同时,《诗经》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是古今之道的极致,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应该深入挖掘作品的意义和价值,从中获取启示和智慧。因此,读者应该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应该允许读者有自己的解读和感受。

三、使用场景

这句话适用于强调多义性和解读的多样性,尊重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有助于促进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交流和文化氛围的场景下。例如以下几个的场景:

1. 在文学评论中,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对作品的多义性和解读的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

2. 在教育领域,可以用这句话来强调对学生不同观点和看法的尊重和鼓励,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3. 在文化交流中,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对不同文化之间差异的理解和尊重,承认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的历史、价值观和表达方式。

4. 在人际交流中,可以用这句话来表达对他人观点的尊重和理解,承认每个人对事物的理解和看法都可能不同,有助于建立更加开放和包容的交流环境。

四、相关拓展

与“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一样表达了诗歌或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解读的多样性,强调创作意图和作品本身的意义是有限定的,而读者的理解和感受是无限定的名言名句还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汉代扬雄《法言·君子》

2. “诗无达诂,画无通神。” 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体》 

3. “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 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哈姆雷特》 

4. “艺术是无限的,无论如何解释都是有限。” 德国哲学家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5. “诗歌是流动的,解释是静止的。” 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

6. “音乐在乐谱上,感情在弦外。” 德国作曲家贝多芬《C小调第五交响曲》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的意思是:

它原是汉代的经生儒者,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古《诗》(即《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



“诗无达诂”,原作“《诗》无达诂”,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达”,明白、晓畅之意;“诂”,以今言释古语。它原是汉代的经生儒者,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古《诗》(即《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鉴于这些经生儒者的唯心倾向与实用目的,他们认为古《诗》的时代已逝,事过境迁,难以解释,因此根本不必忠于原作,而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随心曲说,加以引用。如《诗经·魏风·伐檀》明是一首愤怒抨击不劳而获的剥削者的“刺”诗,但董仲舒据其“《诗》无达诂”之说,割裂局部与整体的有机联系,化“刺”为“美”,认为“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这样冷嘲热讽的话,歌颂了统治阶级的“君子”“先其事,后其食”,是不会尸位素餐的。这样理解和运用“《诗》无达诂”,就把一部古《诗》肢解得面目全非了。
那么,对于“《诗》无达诂”的理论究竟如何理解呢?与汉儒经生随心曲说相反,后来的诗论家们则从文学欣赏的审美思维入手,把专指《诗经》的方法,化为“诗无达诂”,来泛指一般诗歌的欣赏原则。宋王应麟《困学纪闻》卷三:“董子云:‘诗无达诂’,孟子之‘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也”。指出了“诗无达诂”与孟子“以意逆志”的说诗方法的自然联系。说明诗歌的阅读与欣赏,应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而跨入语义学与美学领域,主要应该用心灵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诗有诗的特点。“诗无达诂”是根据诗歌的艺术特征,教人不要只看到语言文字与事物之间的有形的直接联系,更要看到它们之间那无形的间接联系。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有形的直接关系可以“达诂”,也应“达诂”;但无形的间接关系则常是反映事物之间深层结构中的心灵振荡,犹如捕风系影,很难一下子“了然于口与手”(见苏轼《答谢民师书》)的。因此,那神气浑融而发其自然精光的诗篇,就不能仅仅是训诂文字,牵合“事实”,而应该根据作品本身所提供的意象,按照自己的生活体验去驰骋想象。心灵的咀嚼回味一旦“顿悟”,就会豁然贯通,获得了美的享受。所以,“诗无达诂”并不是说诗歌不可解释、无法明白;而是说不能机械理解,“以辞害志”,望文生义地作呆滞板实的解释。阅读与欣赏诗词的思维活动应空灵一些,千万不可泥于字面,死于句下。据此发挥,于是在民族传统文化中逐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欣赏习惯。明谢榛《四溟诗话》卷一:“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清初叶燮《原诗》:“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妙,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又焉能一一徵之实事者乎?”后来沈德潜说得更为明白:“读诗者心平气和,涵泳浸渍,则意味自出;不宜自立意见,勉强求合也。况古人之言,包含无尽,后人读之,随其性情浅深高下,各有会心,如好《晨风》而慈父感悟,讲《鹿鸣》而兄弟同食,斯为得之。董子云:‘诗无达诂’,此物此志也。”(《唐诗别裁.凡例》)我们古代的许多艺术家、理论家就是以这种独特的民族方式来欣赏诗歌,来理解“诗无达诂”的理论真谛的。现略举数例以作说明。如陶渊明《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脍炙人口的佳句。苏轼盛赞道:“采菊而见山,境与心会,此句最有妙处。”(《东坡题跋·题陶渊明饮酒诗后》)所谓“境与心会”,就是宁静和谐的自然环境正与陶公纯静超脱的心境相融,自然与诗人的情感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了。这种“境与心会”的感触微妙复杂难以言传,连诗人自己也一时说不清,所以他最后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因而也为读者留下了一片艺术空白,使读者能够自由地发挥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饮酒》诗也因此获得了永恒的艺术生命。这就是“诗无达诂”的妙用。然而有人不这样看,他们硬作精确“达诂”之解。如“悠然见南山”,《文选》“见”作“望”。“南山”,丁福保确诂为庐山。依此之见,改为“悠然望庐山”,虽然“因人论世”,精确“达诂”,但却大煞风景,诗味全无。在诗歌的阅读欣赏活动中,一是表面“达诂”,实是“访”而不“达”;一是不“诂”不“达”,用心领会,却符合人类审美心理活动的规律,具有无穷的创造性,因而实是更高级的“达诂”。两相比较,相去不可以道里计。
又如李商隐的无题诗《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这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典故词语不难解释,但却常是“诂”而不“达”。人们在欣赏的同时,又感到它像蓬莱仙岛一样,可望而不可及。它意境朦胧,如梦似幻,不即不离,难以“达诂”;但却自有其美的价值,引导读者作无穷的联想与再创造。这类无题诗,多数通过表现爱情的方式来形象地展现古代的社会生活画面,感情极其细腻复杂,常是“只能意会,难以言传”。诗的末联明言:“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在身世浮沉的灵魂搏斗中,诗人悲愤郁结、万感交织,心音的颤动迸发为艺术的形象,这只能用心灵去体会,而难作“达诂”之语。这种感情太微妙太复杂了,以至于连作者也一时说不清楚,为什么读者却偏要自找苦吃、硬作解语呢?勉强“达诂”,可能偏离原诗意旨更远。诗歌欣赏就是这样,该清楚的地方则“访”之“达”之;该模糊的地方则不必诂、不必解。但有的人却硬为《锦瑟》诗勉强牵合了种种具体“事实”:有的说是爱情诗悼亡诗,有的说是表现与令狐楚家婢女相通的艳体诗,更有说它是纯写音乐“适、怨、清、和”具体声调的抒情诗……。人们聚讼纷纷,莫能定案。因此王渔洋有“一篇《锦瑟》解人难”(见《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的慨叹。明王世贞《艺苑??言》卷四:“李义山《锦瑟》中二联是丽语,……不解则涉无谓,既解则意味都尽。此知诗之难也。”这解与不解,似乎成了二律背反,矛盾难以克服。这是不明“诗无达诂”的道理所致。实际上,《锦瑟》一类的无题诗,是古代诗歌中的一种特殊的抒情珍品,它犹如无标题音乐,往往是诗人某种潜在情绪的启示和展现。它多是在非理性的潜意识领域活动,“心与境会”,随机触发,很难用任何具体的人和事来详加解说,因此无法“达诂”;一旦“达诂”,则“意味都尽”。人们只能捕捉意象,就诗论诗,感到诗的情致委婉缠绵,景象迷离仿佛,含意绵邈深远,辞藻瑰丽精当,闪烁着诱人的艺术光彩,启发了欣赏者的艺术联想。特别是中间二联“丽语”,意境是多么纯净,情绪又何等凄婉,在坚贞不渝的深切思念气氛中,人们又隐约听到了诗人心灵的哭诉与执著的追求。在阴森沉重的封建桎梏中,那久被禁锢的爱情,那被现实击得粉碎的理想,那哀感顽艳的悲剧形象,在如梦似幻的朦胧艺术境界中重新获得了抒展的自由!读者心中的体味,只知道诗人不仅爱具体的某人,而且把爱情加以升华,变成热爱人类、热爱人生的吟唱。
再如王渔洋的《秋柳》诗四首: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他日差池春燕影,祇今憔悴晚烟痕。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娟娟凉露欲为霜,万缕千条拂玉塘。浦里青荷中妇镜,江干黄竹女儿箱。空怜板渚隋堤水,不见?琊大道王。若过洛阳风景地,合情重问永丰坊。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桃根桃叶镇相怜,眺尽平芜欲化烟。秋色向人犹旖旎,春闺曾与致缠绵。新愁帝子悲今日,旧事王孙忆往年。记否青门珠络鼓,松枝相映夕阳边。
这一组诗,首首切题,典故也不难解释;但各种画面或故事一经组合,构成和谐统一的诗境之后,人们却感到题旨恍惚,难以“达诂”。诗人《莱根堂诗集序》曰:“顺治丁酉秋,予客济南,诸名士云集明湖。一日会饮水面亭,亭下柳千余株,披拂水际,叶始微黄,乍染秋色,若有摇落之态。予怅然有感,赋诗四章。”所谓触景生情,“怅然有感”,具体作何感想?谁也猜不透。而据梁章钜所见之本,题下原有后来被删的《自序》云:“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寄情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其所感慨,明朗一些,似乎与明清之间的鼎革兴亡有关。而具体说来,所“恨”为何?所爱者谁?虽然一时传诵,和者甚众,引起了明末遗民的情感共鸣;但各人情况不一,又各鸣其所鸣。后人不知此中奥妙,穿凿附会、勉强“达诂”者大有人在。后来,梁章钜似乎有点“悟”出此中消息,在《读渔洋诗随笔》(卷上)中说:“《秋柳》四首,……详味此诗,集于明湖而慨白下,别有寄托,非舍近就远也。其大意为南都而作,人皆知之。惟词旨惝恍迷离,但当以风格神韵取之,……若必字字按以时事,处处律以章法,则殊多不合:……然以意逆志,亦在离合之间。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他用“诗无达诂”之法来解诗,所论较为中肯。实际上,诗人的种种感慨,是往日情感长期积淀的结晶,早在潜意识领域中奔腾运行,一旦触景生情,有所会心,自然如万斛泉源,随地涌出,兴会淋漓,何暇细思!此时此地,悲恨爱憎,交织迸发,恐怕连作者也分辨不清酸甜苦辣的味道。再加以诗人的性格特点,恐怕也不愿把话说明点破,因而欲说还休,留下了艺术空白。既寄寓了感慨,取得了心理平衡;又便于读者的艺术联想,鼓励后人的艺术再创造。
于此可见,“诗无达诂”的说法,貌似荒谬,实是艺术欣赏的一个重要美学原则。它是文学事实的结晶,理论上有一定的科学根据。虽然古人不一定意识到,但今天考察起来,是基于人类思维的模糊性而提出的。生活是复杂的。文学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在纵向与横向结构上具有多层次性,决定了人们(包括作者与读者)的艺术思维,必然活动在一个无限广阔的领域,虽然经常转换角度,但仍然有的现象清晰,有的情景模糊;有的事物可作定量定性分析,而更多的事物则无法一下子明白表述。生活本身既有它清楚的一面,又有其模糊性。所谓“模糊”,并不是糊涂,而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必要形式。比如判断来人是谁,人们一般根据其高矮、胖瘦、走路姿势等,与平日积存的印象相证,就可得出正确结论。这里的高矮、胖瘦等并不是精确的度量,而只是大约估计的模糊概念。但它却很好地完成了认识事物的任务。可见,精确的认识也可能“诂”而不“达”,而模糊思维中却呈现了新的光明。生活中的“模糊”必不可免,当然以反映生活为任务的诗歌也少不了要有一定的“模糊”性。“诗言志”。诗歌是通过心灵的冲突来揭示生命的活力。而灵魂的秘密深埋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深层结构之中,包括认识自己,人们也是时而清楚,时而“模糊”。没有“模糊”,就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更谈不到有什么心灵的秘密。有了秘密,才会引人去探索。一般说来,科学的理性认识易精确,而艺术的感情评价多模糊,很难精确度量。这就为“诗无达诂”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根据。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是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所提,认为《诗经》的解释和理解因人而异,不可能做到全天下人对某句或某首诗都采用一个解释。所谓“诂”,即训诂,也就是对古文的解释,“诠”亦作此解。

这个词语后来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在艺术鉴赏中,又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的意思是:诗歌的解读和文章的诠释很难达到完全的通透和一致,因为这些理解取决于阅读者的背景、情感、知识和想象力等因素,是因人而异的。
这句话来源于汉代经生儒者对《诗经》的理解和诠释。他们认为,古《诗》的语言过于古老和含蓄,时代已逝,难以解释,因此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进行解释和引用。
这句话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观点,即强调读者应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去解读文学作品,而不需要追求一种通达的、标准的解释。因此,这句话也常常被用来支持文学的多元解读和个性化诠释。


什么是“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的意思是:它原是汉代的经生儒者,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古《诗》(即《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注释:“达”,明白、晓畅之意;“诂”,以今言释古语。拓展:鉴于这些经生儒者的唯心倾向与实用目的,他们认为古《诗...

什么是诗无达诂?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的意思是:它原是汉代的经生儒者,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古《诗》(即《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注释:“达”,明白、晓畅之意;“诂”,以今言释古语。拓展:鉴于这些经生儒者的唯心倾向与实用目的,他们认为古《诗...

艺术心理学,“诗无达诂,文无达诠”怎么解释?(转)
艺术心理学,“诗无达诂,文无达诠”怎么解释?(转)  我来答 1个回答 #热议# 国际油价为何突然跌破100美元大关?梦之缘文化 2022-07-31 · TA获得超过402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6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0.3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董仲舒的原话是“诗无达诂,易无达占,...

诗无达诂什么意思?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的意思是:它原是汉代的经生儒者,根据春秋时代“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古《诗》(即《诗经》)的一个方法或原则。注释:“达”,明白、晓畅之意;“诂”,以今言释古语。拓展:鉴于这些经生儒者的唯心倾向与实用目的,他们认为古《诗...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怎么解释?
与“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一样表达了诗歌或文学作品的多义性和解读的多样性,强调创作意图和作品本身的意义是有限定的,而读者的理解和感受是无限定的名言名句还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诗无达诂,易无达占,春秋无达辞。” 汉代扬雄《法言·君子》 2. “诗无达诂,画无通神。” 唐代张彦远《历代...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这句话怎么解释?
“诗无达诂,文无达诠,犹玉未理也。或曰:谓玉未理,则美恶不生。答曰:理而未至,非也。《诗》之至理,古今之极,吾子自未知之。”3、【节选译文】“诗歌的意义是无法完全解释的,文章的含义也无法完全阐述,就像未经雕琢的玉石一样,虽然本身具有美恶,但还未被揭示出来。《诗经》中包含着...

你是如何解读《诗经》的?
文/孤微醺西柚 历史滚滚长河中,文字里潜藏的生命激荡是否会泛起一丝涟漪,终究会有相似的灵魂一端凝望。董仲舒《春秋繁露》:“诗无达诂,文无达诠。”两者意思相差不大,前者的意思是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文无达诠”类比即可。很像《周易》中“仁者见仁...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无达诂”什么意思? -
孙钞樟脑: 楼主,这句话的典故是《诗经》从成书起,注解就众说纷纭.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的话,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有鉴于此,注释者权衡众说,选取自认为最贴切、最能反映原意的那一种说法,介绍给读者.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无达训”是什么意思? -
孙钞樟脑: “《诗》无达诂.”“《诗》”即《诗经》.“达”,明白、晓畅;“诂”,以今言释古语.此语最早见于西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篇.这是汉代的经生儒者,针对春秋以来“赋《诗》言志”,断章取义的情况,而提出的阅读与应用《诗...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无达诂”具体是什么意思? -
孙钞樟脑: 诗词没有通达的解释.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其中大学有科目叫《训诂学》也即这个字意也同! 诗无达诂,古代诗论的一种释诗观念,发展为对诗歌及文艺的一种鉴赏观念,实质指文学艺术鉴赏中审美的...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不达诂”是什么意思? -
孙钞樟脑: “诗无达诂”,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卷三《精华》.“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诗不达诂指诗词没有通达的解释.在艺术鉴赏中由于诗的含义常常并不显露加上鉴赏者的心理、情感状态的不同,对同一首诗,常常因鉴赏者的不同而会有不同的解释.所以,“诗无达诂”在后世又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来自百度百科)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无达诂是什么意思??我很急,帮帮我.. -
孙钞樟脑: 达就是通达,全面的意思.而诂的意思是.用通行的话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诗无达诂就是说 诗词没有通达的解释. 就这样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无达诂是什么意思?说完解释还要造句,谢谢! -
孙钞樟脑: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 其中大学有科目叫《训诂学》也即这个字意也同! 汉人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的话,意谓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无达诂”可用来说明什么呢?
孙钞樟脑: “《诗》无达诂”见汉•董仲舒《春秋繁露•精华》. 《诗》:指《诗经》.达:通达,通行不变.诂:原意是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以标准话解释方言字义,此处是解释的意思.本句大意是:《诗经》中的诗并没有通行的、一成不变的解释. 由于各个时代评论者的立场、观点不同,或所持的批评方法、批评标准不同,或审视的角度不同,因而历来对《诗经》中许多诗篇内容的解释颇不一致,甚至截然对立.现在这句话除了可供引用说明对《诗经》中的诗篇不必强求做一成不变的解释外,也可引用说明对其他文艺作品,亦应允许读者发挥合理想象或联想,做独到的理解和评价.

尉犁县17062056998: 请帮我解释下“作者不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含义. -
孙钞樟脑: “作者不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意思是:虽然写诗作文的人在写作的时候不一定就是表达这个意思,但是,这并不能决定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就一定不这样去解读.这句话揭...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无达诂"出自谁的什么著作?是什么意思? -
孙钞樟脑: 诗词没有通达的解释."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董仲舒《春秋繁露》

尉犁县17062056998: 诗无达诂味有别裁意思 -
孙钞樟脑: 诗无达诂:诗词没有通达的解释. "达诂”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出自董仲舒《春秋繁露》其中大学有科目叫《训诂学》也即这个字意也同!味有别裁:味道有别出心裁之意.合起来就是说,诗句没有标准的,确切的意思,味道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应该别出心裁. 满意请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