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中的瘟病指的是什么

作者&投稿:尉迟彬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黄帝内经》中得内经指的是什么?~

指内在的经脉及五脏六腑,归为内经,据传还有《黄帝外经》已失传、

  藿:
  1、豆类植物的叶子:藿食(以豆叶为食物。指吃的东西很粗劣。古代常以藿食者指平民,而以肉食者指贵族);藿羹(豆叶煮成的菜羹。指古代平民吃的粗菜);藿蠋(生长在豆叶中的大青虫)
  2、藿香的简称。如:藿藜(藿香和蒺藜。泛指野草)
  藿香属多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三角状卵形或心脏形,对生,边缘有锯齿,穗状花序顶生,花淡红色或青紫色,瘦果倒卵性。茎叶香气浓郁,可提取芳香油并可入药。

  葵:
  蔬菜名。我国古代重要蔬菜之一。菊科草本植物,可腌制,称葵菹。
  引伸:
  1. 〔向日~〕一年生草本植物,茎很高,开大黄花,花常朝向太阳,子可食,亦可榨油。简称“葵”,如“~花”,“~心”。
  2. 〔锦~〕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夏季开淡紫色或白色花,供观赏。
  3. 〔蜀~〕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有红、紫、白等色,根可入药。亦称“胡
  葵”、“吴葵”、“一丈红”。
  4. 〔冬~〕一年生草本植物,果实扁圆形。种子、根、茎、叶均可入药。简称“葵”。
  5. 〔蒲~〕常绿乔木,叶大,大部分掌状分裂,裂片长披针形,木材可制器具,叶可做蓑、笠及扇。简称“葵”,如“~扇”。

  薤:(xiè)
  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有鳞茎,鳞茎和嫩叶可食。一种蔬菜类植物,名为亚实基隆葱 ,它形成粗的基部,由于病害或昆虫袭击或不利的环境条件而没有正常的球茎。

瘟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统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就是现在所说的传染病一类,
瘟病学说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就提出,到明清时期至于相当成熟。

不算。传播快的、感染率高的


黄帝内经中的瘟病指的是什么
瘟病,在《黄帝内经》中被称为多种急性热病的总称,具备传染性和流行性,与现代意义上的传染病相似。关于瘟病的理论在《内经》和《难经》中已有阐述,并在明清时期发展至相对成熟的阶段。

黄帝内经中的瘟病指的是什么
瘟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统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就是现在所说的传染病一类,瘟病学说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就提出,到明清时期至于相当成熟。

瘟和疫的区别黄帝内经
1. “瘟”主要指一种症状,偏重于静态描述,是一个名词。2. “疫”主要指疾病的流行,偏重于动态描述,是一个动词。3. “瘟疫”是指具有某种特征的疾病流行,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属于主谓结构,例如“感冒型疾病的流行”。4. 清升好朝清朝的余师愚著有《疫疹一得》,在吴又可的《温疫论》基础上提出...

黄帝内经关于瘟疫的论述?
《黄帝内经》之《素问·本能病》篇说:“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而《吕氏春秋·季春纪》中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也就说是说,当气候反常,像夏天那样温度升高,湿度增大流行性传染病容易爆发。所以寒冷的冬天其实也是有利于杀死或控制病菌传播的,冷...

古代的瘟疫是什么发生的
1、总的来说,瘟疫是由于一些强烈致病性微生物,如细菌、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一般是自然灾害后,环境卫生不好引起的。应该是一些急性传染病 2、瘟疫在中国史料中早有记载。如《周礼?天官?冢宰》记载:“疾医掌养万民之疾病,四时皆有疠疾。”《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

黄帝内经关于瘟疫的论述
《黄帝内经》之《素问·刺法论》中说道:“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描述了瘟疫的传染性特征。紧接着《黄帝内经》又提出了防治瘟疫的方子:“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这句话对我们防范传染性疾病非常重要,瘟疫虽然可怕,但只要提升人体免疫力,瘟疫病毒就不能攻破人体防线。孟子曾说过,...

瘟疫的史料记载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

瘟疫是什么来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

古代发生过哪些瘟疫?是如何发生又是如何治好的?
现存最早的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也有记载。如《素问·刺法论》指出:五疫之至,皆向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素问·本能病》篇:厥阴不退位,即大风早举,时雨不降,湿令不化,民病温疫,疵废。风生,民病皆肢节痛、头目痛,伏热内烦,咽喉干引饮。指出温疫具有传染性、流行性...

古代疫情时,民众怎么做?
“季春行夏令, *** 多疾疫。”“果实早成,民殃于疫。”先民们早已总结出,季节异常、违背自然规律行事,容易爆发疫情。在古代中医典籍中,记载了大量瘟疫理论。 《素问·本病论》 中首次提出了“瘟疫”病名, 《黄帝内经》 则出现了“疠”、“温厉”、“疫”等九个概念, 《内经》 提出五...

鄞州区19465788503: 黄帝内经中的瘟病指的是什么 -
乌饱百吉: 瘟病是多种急性热病的统称,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就是现在所说的传染病一类, 瘟病学说早在内经和难经中就提出,到明清时期至于相当成熟.

鄞州区19465788503: 《黄帝内经》的所指的 邪气是什么 -
乌饱百吉: 六气淫溢,皆可成邪.《内经》中所谓的邪气,指得是四时不正之气,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任何一气的太过或非当令之时的出现,都称之为邪气.

鄞州区19465788503: 《黄帝内经·灵枢》中的“三气”指的是什么?
乌饱百吉: 三气指的是人体当中的邪气、浊气、清 气.外在的邪气通常由头部侵入,所以说邪气在上,邪气侵入经脉之后,风热之症多在 头部.水谷进入胃部以后,其精气上流注于肺部,浊气则滞留于肠胃,如果温寒不适, 饮食不加以调节,肠胃就会发病,浊气就往往驻留在中部,所以说浊气在中.寒气通常 由脚部侵入,所以清气在下.

鄞州区19465788503: 皇帝内经对温病病因方面的认识 -
乌饱百吉: 温病的发展大成时期是明清,内经中还没有“温病”一词,最早见于《伤寒杂病论》,仅有“冬伤于寒,春必病温”的观点.即为后世所说“伏气温病”,就是伏寒化温导致的春温.

鄞州区19465788503: 黄帝内经上说的煎蕨病是什么意思? -
乌饱百吉: 煎,火烤为煎,阳气因烦劳而亢盛,阳越亢越耗伤阴精,阴精越虚,阳气越亢,形成恶性循环,再遇上天气炎热的夏天,外界的热助长阳亢,就会导致阴阳离绝,而出现厥证.这种人大多体瘦,情绪易激动,眠差多梦.

鄞州区19465788503: 寒热病的《黄帝内经·灵枢》 -
乌饱百吉: 文章出自《黄帝内经·灵枢》的第二十一篇《寒热病》. [关于篇名] 寒热,即发热恶寒.本篇是指由外邪引起以发热恶寒为主要表现的各种证候.因为篇首即讨论邪气在皮、在骨、在肌等寒热证的症状及针刺方法,所以篇名“寒热病”.正如名...

鄞州区19465788503: 求这段译文在《黄帝内经》中的原文 -
乌饱百吉: 岐伯曰: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瘛疭,其色白,绝汗乃出,出则死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皆纵,目睘绝系.绝系,一日半死.其死也,色先青白,乃死矣.阳明终者,口目动作,善惊妄言,色黄,其上下经盛,不仁,则终也.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腹胀闭,上下不通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善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不通则面黑皮毛焦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善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而终矣.此十二经之所败也.——《素问·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鄞州区19465788503: 黄帝内经大概内容简介? -
乌饱百吉: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起源于轩辕黄帝,代代口耳相传,后又经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增补发展创作,于春秋战国时期(关于成书年代有周朝,秦朝,汉朝多种观点)集结成书.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的形式阐...

鄞州区19465788503: 黄帝(内经)主要内容有哪些?
乌饱百吉: 《黄帝内经》分《灵枢》、《素问》两部分,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在以黄帝、岐伯、雷公对话、的形式阐述病机病理的同时,主张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时主张养...

鄞州区19465788503: 黄帝内经:八风,经风与邪气 -
乌饱百吉: 《太素.阴阳杂说》第一节,论述“八风”与“五风”之对人体影响的不同个性,以及合而为病的共同性.但其原文论述(八风)“邪气发病”时,仅有“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脉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所谓得四...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