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作者&投稿:姚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徙木立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
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秦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卫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卫鞅)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商鞅在南门立木的原因是要取信于民,树立言出必行的形象,要知道一位合格的政治家没有民心是无法生存的,他的所作所为不过如此。此外,商鞅的法典过于严苛,如果没有奖励的刺激,民众就会暴乱。
个人见解,如有更好的想法请指教。觉得尚可请采纳。

为了顺利进行变法,商鞅在南门立木,说:“将此木背到南门者,赏金。”搬木头很容易,但有人怕是圈套,所以第一次并没有人敢去。于是商鞅加多了赏金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便将木头搬到了南门,商鞅守信给了搬木者赏金。这样,百姓就知道商鞅是守信用的人。于是,商鞅见时机成熟,便开始了变法。这就是著名的商鞅变法。

楼主好!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译文:
商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招募有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的人赏五百两银子。百姓对此感到奇怪,不敢去搬。又说“能搬木头的人赏一千两银子”有一个人搬了木头,就给了他一千两银子,用来表明没有欺骗(百姓)。最后颁布了那法令。
一词多义:具:就绪
词类活用:怪(形作意动)感到奇怪
特殊句式: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介宾后置)
商鞅简介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人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强。孝公死后,被贵族诬害,车裂而死。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少好刑名之学”,专研以法治国,受李悝、吴起等人的影响很大。后为魏国宰相公叔痤家臣,公叔痤病重时对魏惠王说:“公孙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为相。”又对惠王说“王既不用公孙鞅,必杀之,勿令出境。”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雄才大略,便携同李悝的《法经》到秦国去。通过宦官景监三见孝公,商鞅畅谈变法治国之策,孝公大喜。前359年任左庶长,开始变法,后升大良造。
周显王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这时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刑其太傅公子虔与老师公孙贾。秦孝公十六年,太傅公子虔复犯法,商鞅施以割鼻之刑。变法日久,秦民大悦。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前340年,率秦赵军败魏国公子昂将军,魏割西河之地与秦,将人民迁居至大梁,此时梁惠王大忿:“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商鞅因功封于商十五邑。
商君之法太过刻薄寡恩,设连坐之法,制定严厉的法律,增加肉刑、大辟,有凿顶、抽肋、镬烹之刑。秦国贵族多怨。赵良劝说商君积怨太深,宜“归十五都,灌园于鄙”、“不贪商、于之富,不宠秦国之教”,商鞅不听。前338年,秦孝公崩,惠文王太子驷即位,太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结果因未出示证件,店家害怕“连坐”不敢留宿,自是“作法自毙”;欲逃往魏国,魏人因商鞅曾背信攻破魏帅,亦不愿收留。后来商鞅回到商邑,发邑兵北出击郑国,秦国发兵讨之,杀鞅于郑国黾池,死后被秦惠王处“车裂之刑”于彤,灭商君之族。
公元前359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商鞅南门立木,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商鞅言出必行。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实现。这有利于他以后的变法实施。使百姓都相信他,支持他的变法。

建议看看孙皓辉的《大秦帝国》第一部,当时秦国国府朝令夕改,商鞅是为变法立威立信,还有就是南门是南市,人多,易于将消息传开。

直接原因——让国人相信朝廷言出必行,有法必依;
根本原因——推行变法,呵
·


商鞅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徙木立信,指通过某种手段树立典型,而使公众信服的行为。出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商鞅变法前南门立木是为了取信于民。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开始推行革新时,为了取信于民,他派人在城中竖立一木,并告知:“谁人能将之搬到城门,便赏赐十金。”秦民无人敢信...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为了顺利进行变法,商鞅在南门立木,说:“将此木背到南门者,赏金。”搬木头很容易,但有人怕是圈套,所以第一次并没有人敢去。于是商鞅加多了赏金量,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人便将木头搬到了南门,商鞅守信给了搬木者赏金。这样,百姓就知道商鞅是守信用的人。于是,商鞅见时机成熟,便开始了变法。

成语典故_商鞅立木的故事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商鞅起草了一个改革的法令,但是怕老百姓不信任他,不按照新法令去做。就先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下命令说:“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的,就赏十两金子。”不一会,南门口围了一大堆人,大家议论纷纷。 ( ) 有的说:“这根木头谁都拿得动,哪儿用得着十两赏金?”有的...

商鞅南门立木的背景
1、背景 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生怕民众不信任,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贴出告示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众人皆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商鞅想以此建立政策权威并取信于民,也称鞅徙木立信。2、布令原文 令行期年,秦...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 ,在国内建立起一种怎样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是...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 取得百姓对朝廷信任,在国内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是为推动新法实施,而且也对秦国树立了一种有赏有罚,威信的形象。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而言,“诚信“可以说是立国之本。中国自古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明训,...

商鞅南门竖木,这件事对当时的秦国产生了怎样的社会影响?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 取得百姓对朝廷信任 ,在国内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是为推动新法实施,而且也对秦国树立了一种有赏有罚,威信的形象。在当时孝公十三年(前356年)和十九年(前350年)商鞅先后两次实行变法,变法内容为“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商鞅南门立木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商鞅南门立木第一段作用是为了取信于民,以利于自己推行的变法顺利进行。以诚为本,说到做到,才能树立威信。以诚为本,依法治国,这样才能够取信于民,得信于民,才能够做到令行禁止,政通人和。故事来源:鞅变法的条令已准备就绪,还没公布,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于是在国都集市的南门竖起一根三丈高...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商鞅的妻子是谁历史名人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出生在卫国,算是个贵族后裔,姬姓公孙氏 ,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因功获赏,获得了商邑这个地方,于是又称他为商鞅。商鞅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历来世人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总 体上持批评的声音较多...

商鞅南门立木商鞅南门立木的故事
两年后,秦孝公巩固了君位,决定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全权负责改革。为了建立信任,商鞅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承诺能将其搬至北门的人将获得重赏。起初,人们对此表示怀疑,赏金从十两提升至五十两,仍无人敢尝试。直到一人挺身而出,成功搬运木头后,赏金如约给予,此事在秦国引起了轰动,...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鞅南门立木 - 搜狗百科
邱畏益肝:[答案] 商鞅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商鞅南门立木》. 这就是目的.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
邱畏益肝: 商鞅南门立木,是想让大家都知道他商鞅言出必行.他所说的话一定会实现.这有利于他以后的变法实施.使百姓都相信他,支持他的变法.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 -
邱畏益肝: 商鞅为了争取国家富强,主张变革不适合国家发展的旧的法规,为了取得老百姓的信任,保证变法成功,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这就是《商鞅南门立木》.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鞅变法前为什么要南门立木?
邱畏益肝: 商鞅变法时为了取信于民, 就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高的木头, 下命令说: “谁能把这根木头扛到北门去,就赏十两金子. ”但没人去做.商鞅知道老百姓还不相信他下的命令,就把赏金提到五十两.这时人群中有一个人说:“我来试试. ”他说着,真的把木头扛起来就走, 一直搬到北门. 商鞅立刻派人赏给扛木头的人五十两黄金.这件事立即传了开去,一下子轰动了秦国上下.后来,商鞅变法得到了群众的信任.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他的这种做法怎么看? -
邱畏益肝: 立木的目的是为了树立诚信,让民众看到他变法的诚意.虽然现在看来有点幼稚,但是在当时注重诚信的年代,效果还是很好的.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你对他做法有什么看法? -
邱畏益肝: 相当智慧的做法,首先借此他可以吸引人们的好奇心,把所有人的眼球都吸引过来,而且用金币来奖赏,更是提高了个人的诚信度.最基本的他已经在人民的心中留下了好印象了,对于他之后的变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秧为什么在南门立木而不在北门 -
邱畏益肝: 按照当时秦朝都城咸阳的地理位置来看,南门交通比较便利,应该是人流比较集中的地方,也可能是市集所在地.南门立木意在诏告天下,所以应该选择人比较多的地方.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什么 ,在国内建立起一种怎样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是为推动新法 ,而且也对秦国树立什么 -
邱畏益肝: 你好.商鞅南门立木,是为了 取得百姓对朝廷信任 ,在国内建立起一种诚信守法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是为推动新法实施,而且也对秦国树立了一种有赏有罚,威信 的形象.

自贡市15136472455: 商鞅为什么要在南门立木 你对他的做法有什么看法? -
邱畏益肝: 商鞅南门立木取得了老百姓的信任,不但为朝廷树立了诚信的形象,还为新法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