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

作者&投稿:轩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呢?~

在楚汉争霸之前,韩信已经离开项羽,投奔汉营。
秦朝颠覆后,刘邦被迫退守汉中。虽然他有野心,但不知道如何下手。
这时,萧何郑重向刘邦,推荐韩信,而刘邦从未把这个可怜的男孩放在眼里。然而,萧何的话让刘邦从此对韩信刮目相看。
萧何说:“如果国王想要这个世界,那么只有韩信能帮你实现你的愿望。如果你只想要汉中,就没必要提拔他!”
刘邦说:“我想要这个世界!”


刘邦召见韩信和韩信,分析刘邦的世界形势和对手项羽,的利弊,并从战略上指出要开辟两个战场。
为什么刘邦在50多岁的时候仍然赢得了这个国家?他没有运筹帷幄的智慧,也没有无所不知的天赋。
而他最好的一点就是可以在一个点上沟通,在一个点上做。
除了以外,是最主要的角色,他是一位具有真正指挥能力的将军。
刘邦利用章邯在关中,丧失民心和基础的机会,发动了决定性的进攻,并跨过了阻止他进入中原的堑秦岭的第一天。


次日,汉军势如破竹,中原诸侯投降。义帝被杀后,刘邦以国家反奸为由,下令天下诸侯联合讨伐项羽。
在彭城,之战中,虽然楚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项羽政权感受到了刘邦的威胁。
此后,项羽将刘邦视为其最重要的对手,楚汉霸权爆发。
此后,楚汉战争进入了战略僵持阶段,但项羽显然占据了上风。这时,刘邦想起了韩信,和韩信正式开始北伐。
韩信像上帝一样战斗,这使得北方的统治者很重要。


很快,就翻盘了的第二关就像狼性战士和那样迫在眉睫地追上了,率先投降,齐紧随其后。
然后是楚国—— 项羽大本营
短短三年时间,韩信经历了从一个小男孩到一个有着伟大战功的伟大将军,他的实力让刘邦和项羽惊叹不已。
他们知道今天的韩信才是能够掌控世界局势的人,他的团队将决定楚汉争霸的最终结果。
这时,韩信知道了这一点,他必须在楚汉争霸之前实现他的—— 齐王的小目标。


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同意了韩信的请求。项羽也向韩信,抛出了橄榄枝,他提出与刘邦和韩信分享世界。
三分球世界显然比齐王,更有吸引力,但韩信放弃了。除了对刘邦,的感激之外,韩信不相信项羽。
因此,对他来说,三分世界只是一个诱人的馅饼,这是他力所不及的。
韩信的缺点是他没有清楚地认出自己。将军生而为战,有战场才有立足之地。在战场上失去一个将军就像没有水的鱼。
只有死亡在等待着他们。项羽的建议没有错,而不想再战的韩信,终究没有意识到他对刘邦的价值。


他只是一个为战争而生的将军。

刘邦当初谈到刘邦将来是否会杀了韩信时,刘邦承诺有“三不杀韩信”:一,天不杀韩信,二,君不杀韩信,三,铁不杀韩信。君不杀韩信就是说刘邦自己不会杀韩信,铁不杀韩信就是说所有的兵器都不能杀韩信,因为当时所有的兵器几乎都是铁质的,刘邦是天子,有了他的这三条金口玉言,当时一般人认为,韩信是不会被杀掉的,刘邦当时也认为他能拿住韩信,并不想杀掉韩信。但是,吕后却非常想杀死韩信,吕后为什么要杀掉韩信呢?从具体原因上讲,是因为当年吕后被项羽俘虏,韩信不去救她,她恨之入骨,从广义上讲,吕后出身于官宦世家,极会玩弄权术,她知道象韩信这种具有超凡天才的人是不能留的,既然已经打败了项羽,汉王朝已经稳固,就应该杀掉韩信。
为了做到刘邦说过的“三不杀韩信”,吕后选择了刘邦不在首都咸阳的时候杀害韩信,这样就做到了第二条——刘邦不杀韩信。他让萧何把韩信骗进未央宫,先命令军士们抓了韩信,把他锁在一个大笼子里,这时韩信感叹道:“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其实萧何猜到了吕后让他叫韩信来的目的,因为那段时间韩信很谨慎,它决不轻易出门,只有萧何的话他才会听,因为萧何是他的伯乐,但是,萧何却怕死,他不敢不听吕后的话。
吕后让人用黑布把锁韩信的笼子严严地裹起来,使韩信不见天日,就自认为做到了第一条——“天不杀韩信”,然后她命令一群宫女拿着削尖的长竹签,围着笼子齐声往里猛刺,这样就做到了第三条——“铁不杀韩信”,而且,宫女是受皇后领导的,不属于兵士,也弥合了第二条,吕后这时说:“我就杀你个三不见”!韩信就这样被杀害了。
杀掉一个封了候的开国元勋不是一件小事,即使是皇后要杀也应该经过皇帝的同意,所以,我认为,吕后杀韩信至少是刘邦默许的。吕后的所谓杀韩信的“三不见”,只有第三条做到了,其他两条本人都不认同。
至于韩信当年为什么不去救吕后,韩信认为当时他所面临的战局比救吕后更重要!我认为:韩信不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思想的人,比起一般中国人,他太不“世故”,太不会处事,他的思想很像西方人,他不大明白中国官僚帝王的狭窄心胸,又比如,当刘邦问他:“你认为孤王能带多少兵哪?”韩信说:“主公可带十万兵”,刘邦很生气地问:“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回答:“那当然是多多益善喽”!由此可见,韩信是多么的不会说话!传统的中国人的为官之道,就是要“保官”,“升官”,起码要保命,表现在行为上就是下级对上级一味的逢迎,不敢出于公心坚持正确的意见,否则就会被认为是“犯上”,就会被“穿小鞋”,得不到提拔和重用,甚至丢官丢命,中国人从古至今,做官者的思想,行为,或者说本性,从上到下就形成了这种规矩,谁违反了这种规矩,谁就没有好结果,我们中国为官者不能容人的狭隘心胸,已经成为一种民族传统,但是,这种仕途传统哲学对于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却有害无益,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的历程是最长的,达两千四百年之久,在世界各国中,中国是最早进入封建社会的,比西方国家早一千多年,但是,当西方国家进入讯速发展的资本主义工业化革命阶段时,我们却仍在封建社会的长夜中,本应该走在世界社会进步最前面的中国,却由于我们的封建落后思想和处世之道,使我们落在了西方国家的后面。

在楚汉之争时,韩信先是投入项羽的手下,可不得项羽重用。于是韩信又转投刘邦的手下,在萧何等人的推荐下,被刘邦破格登坛拜为大将。

韩信后率领汉军北伐,一路上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连下魏代赵燕齐,潍水一战,韩信消灭龙且率领的二十万楚齐联军。这个时候,韩信已经控制了中国北方的大片国土,他的军队也因为屡次获胜,成为天下有名的劲旅。

在这种情况下,他要求当齐国的假王。刘邦先是大怒,后来在张良、陈平的劝谏下,索性封韩信为真的齐王。并派张良去立韩信为齐王,并征兵伐楚。

在这个情况下,项羽派武涉来劝说韩信背汉自立。而他手下的蒯通也劝说韩信自立。但是,韩信考虑再三,终究没有听从他们的劝告背叛刘邦。

到汉朝建国后,刘邦先是调虎离山,转封韩信为楚王,然后假借游云梦泽的借口,诱捕了韩信,并把他带到长安,降为淮阴侯。这个时候,韩信才追悔莫及。他趁刘邦出兵在外的机会,企图谋反,被吕后所杀,落得个悲惨的下场。

在楚汉相争的后期,韩信当时的军事实力确实已经很强大,已经达到了帮汉汉兴,帮楚汉亡的地步。在这个时候,韩信不是没有想法。他先攻齐国,害死郦食其,然后以齐国伪诈多变,反覆之国,要求担任齐国的假王。这实际上是对刘邦进行试探,看看风色。

这个时候,刘邦本来还是把韩信当成亲信对待,破口大骂。可是经过张良和陈平的提醒,已经意识到其中的奥妙。于是,为了稳住韩信,刘邦趁势拜韩信为齐王,并派张良去拜韩信为王。这一下,韩信所得过望,完全放弃了对刘邦的猜忌。

但是,韩信虽然被拜为齐王,他还是抱有观望的态度。他并没有听从刘邦的要求,亲自带兵来支援刘邦,打击项羽。这使得刘邦不能彻底打败项羽,最后只得以鸿沟为界,罢兵议和。

直到刘邦尾随项羽,被项羽打败的时候,韩信还是不来支援。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想见刘邦心里的绝望。在这个时候,他不得不听张良的计策,裂土封王,这才等到了韩信、彭越的援兵,在垓下打败项羽,灭了楚国。

我们可以从韩信的行动看出来,韩信并不是他口头说的,不背汉自立。而是有这方面的企图,被刘邦和张良用计策给稳定住了。如果不是张良的计策,韩信很可能就背叛刘邦了。

在当时,项羽劝韩信背汉自立,可是尽是空言,没有任何的实利。如果韩信听从项羽的话,他马上就成为双方共同的敌人。这样,他将面临十分困难的局面。这样一来,韩信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反而会受到损害。

而刘邦给韩信的都是确实的实利,他准确的抓住了韩信的心理,给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名利双收和空言实祸前,韩信当然会选择刘邦的一方。同时,韩信对刘邦还抱有一定的幻想: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这样,韩信最终没有背汉。但是,他虽然没有背汉,在行动上他已经与刘邦离心离德。他在旁边,坐观成败,使得刘邦对他忍无可忍。只是在当时为了利用他才隐忍不发。当天下已定后,当然对他鸟尽弓藏了。




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
而刘邦给韩信的都是确实的实利,他准确的抓住了韩信的心理,给他所想要得到的东西。在名利双收和空言实祸前,韩信当然会选择刘邦的一方。同时,韩信对刘邦还抱有一定的幻想: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这样,韩信最终没有背汉。但是,他虽然没有背汉,在行动上他已经与刘邦...

楚汉争霸正酣,韩信本可渔翁得利,为何选择辅佐刘邦呢?
他们知道今天的韩信才是能够掌控世界局势的人,他的团队将决定楚汉争霸的最终结果。这时,韩信知道了这一点,他必须在楚汉争霸之前实现他的—— 齐王的小目标。在张良等人的劝说下,刘邦同意了韩信的请求。项羽也向韩信,抛出了橄榄枝,他提出与刘邦和韩信分享世界。三分球世界显然比齐王,更...

历史上刘邦建立汉朝,那么他又是如何驾驭人才的呢?
公元前204年,楚汉争霸正酣,与项羽对峙于京、索之间,刘邦本人风餐露宿,军旅生活极为艰苦,但刘邦却先后几次派遣使者慰问萧何。一次、二次、三次...慰问,萧何非常感动,觉得刘邦认可他的工作,但萧何手下鲍生看出了不对劲,于是劝告萧何:汉三年,与项羽相距京、索间,上数使使劳苦丞相。鲍生谓何曰...

井陉之战中韩信是如何打败20万赵军的?背水一战一词饿来源
到了半夜时分,韩信迅速实施作战部署:一面挑选2000名轻骑,让他们每人手持一面汉军的旗帜,由偏僻小路迂回到赵军大营侧翼的抱犊寨山(今河北井陉县北)潜伏下来,准备乘隙袭占赵军大营,断敌归路,也即按照韩信的计划,不仅要击败赵国大军,还准备不留漏网之鱼。另一方面,韩信又派出1万人为前锋,乘着夜深...

韩信一生有多次称帝的机会,为何未能善终?
但是韩信尽管没有野心,却在政治上处理的相当差劲,而且很多次触及刘邦的底线。首先说刘邦和项羽激战正酣的时候,韩信却攻打已经投降的齐国,很显然这让刘邦大为震怒,但是仅仅如此也就罢了,毕竟后来取胜了,更让刘邦生气的是,韩信居然要求自称齐王,而刘邦当时不过是汉王,这就标志着韩信和刘邦平起平坐...

声东击西的典故是什么
声东击西的典故 楚汉相争时,有一年夏天,项羽的楚军和刘邦、的汉军在彭城相遇,刘邦大败。魏王豹本来已经归、顺了刘邦,现在看到楚军的实力强大,便想改投项、羽,于是他借口回去看望生病的亲人,离开了汉军,、投奔项羽,并宣布反汉。刘邦得知这件事,便派韩信率兵去攻打魏王豹。魏王豹得知汉军...

什么叫背水一战?
背水一战意思原本是指背水临近河水摆阵或布下的阵势。后来一般用来指,在不利的情况下和敌人作最后的决战,用来表示面临绝境,为求生路而作的决一死战。它的出处是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而韩信仅用了一万二千人马,就打败了赵国二十万大军。就因为他让士兵背水一战,激发了...

历史上韩信被杀,到底是罪有应得还是冤枉?
都知道,韩信是我国历史上的著名将领,也是大汉王朝的开国元勋。潍水之战中,正是他一举击破楚将龙且,全歼二十万楚军,才使得汉高祖刘邦在楚汉相争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其实,纵观韩信的一生,他虽然出身草莽,历经磨难,但始终都没有放弃过自己的追求。刘邦分封诸王的时候,还特意向韩信许诺:“...

那个能忍胯下之辱,还能打得三分天下的韩信,为何会以悲剧收场呢_百度知 ...
等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他就马上找到了刘邦,让刘邦任韩信为大将军,本着对萧何的信任,刘邦二话没说,就听从了萧何的建议,从此军中的大权就交在了韩信的手中,而那以后,韩信就如同老虎插上了两翼,开启了他开挂了一样的人生。 开了挂的韩信,那在后面的战事中可是出尽了风头,他带领着汉军一路上攻城拔寨,先是平...

如果韩信项羽兵力对等,韩信还能打赢吗?
韩信就不用说了,韩信是难得的统帅,虽然他前半生坎坷,后来结局也不好,但是他运筹帷幄,为刘氏汉朝清扫了大部分障碍,而且在亥下最后一次交战的时候正是韩信带兵死死的堵住了项羽。最后韩信和项羽两个人决战,项羽是被袭击,阵脚已乱,韩信和刘邦合围项羽,气势正酣,即便是这样刘邦和韩信也不能阻止...

望都县13095849817: 渔翁得利相似成语 -
蔺凤千咳: 渔翁得利 [yú wēng dé lì]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同“渔人得利”. 近反义词近义词 渔翁得利 成语接龙利令智昏 昏天黑地 地瘠民贫 贫无置锥 锥刀之末 末节细行 行远升高 高下其手 手零脚碎 碎心裂胆 胆大妄为 为所欲为 为蛇画足

望都县13095849817: 《战国策》 -
蔺凤千咳: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

望都县13095849817: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适用哪部古典名著 -
蔺凤千咳: 《战国策·燕策》http://baike.baidu.com/view/51793.htm

望都县13095849817: 《鹬蚌相争》中的〞激将法〞是什么意思 -
蔺凤千咳: 本指用刺激性的话使将领出战的一种方法.后泛指用刺激性的话或反话鼓动人去做某事的一种手段.激将法,就是利用别人的自尊心和逆反心理积极的一面,以“刺激”的方式,激起不服输情绪,将其潜能发挥出来,从而得到不同寻常的说服效果.激将法是一种很有力的口才技巧,在使用时要看清楚对象、环境及条件,不能滥用.同时,运用时要掌握分寸,不能过急,也不能过缓.过急,欲速则不达;过缓,对方无动于衷,无法激起对方的自尊心,也就达不到目的.

望都县13095849817: 七年级下册历史课本中所出现的成语典故有哪些 -
蔺凤千咳: 酒池肉林,老马识途,闻鸡起舞,乐不思蜀,破釜沉舟,草木皆兵,四面楚歌,望梅止渴,三顾茅庐,指鹿为马,一鸣惊人,矫枉过正,学富五车,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万事俱备只欠东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我就找到这么多,见谅啊,望采纳,O(∩_∩)O谢谢啦.

望都县13095849817: 求利字结尾的成语/话 -
蔺凤千咳: 末词为“利”的成语共有94个 1)百世之利 2)避害就利 3)不谋私利 4)不私其利 5)朝名市利 6)乘间取利 7)出师不利 8)除害兴利 9)除患兴利 10)船坚炮利 11)唇尖舌利 12)唇尖舌利 13)从中渔利 14)大吉大利 15)大利...

望都县13095849817: “重温经典”成语故事及历史典故短剧剧本征集 -
蔺凤千咳: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 时间:下午 地点:河边 主人公:鹬,蚌,渔民 开始时,一只大河蚌卧在河边,水潺潺的流过,...

望都县13095849817: 判断对错、填格言 -
蔺凤千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1、孙膑不但留下了和齐威王赛马的故事,还著有《孙子兵法》.(X) 《孙子兵法》为孙武所写,孙膑写的是《孙膑兵法》http://baike.baidu...

望都县13095849817: 触龙说赵太后 冯谖客孟尝君 出自哪一本书 -
蔺凤千咳: 触龙的故事出自《战国策》,那里面全是类似的文字.例如 苏秦以连横说秦(成语前倨后恭的出处) 冯谖客孟尝君(成语狡兔三窟、高枕无忧的来源) 赵且伐燕(成语鹬蚌相争、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渔翁之利的来源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唐雎不辱使命

望都县13095849817: 坐山观虎斗相近的成语 -
蔺凤千咳: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百科释义 “鹬蚌相争”是战国时谋士苏代游说赵惠王时所讲的一则寓言故事.当时赵王想要攻打燕国,苏代替燕王跟赵王说赵国和燕国争战不休,不过是“鹬蚌相争”而已,必定让秦国得“渔翁之利”.今天这篇寓言告诉人们,在错综复杂的矛盾斗争中,要警惕真正的敌人. 查看百科 英文翻译 Let off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