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传统节日的故事简介

作者&投稿:钟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主要内容有哪些?~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
、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习俗:

端午节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2.中秋节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3.春节

春节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吃年糕,“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稔。”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年糕的种类有:北方有白糕饦、黄米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有糯粑粑;台湾有红龟糕。汉代杨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贾思勰《齐民要术》记载了制做方法。
4.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隋书·音 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5.清明节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4天,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时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时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人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6.重阳节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重,称为“重九”,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称“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重阳节与除、清、盂三节也是中国传统节日里祭祖的四大节日。2012年12月28日,法律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唐代的《初学记》和宋代的《太平御览》等多种重要类书都转述了吴均《续齐谐记》里的这个故事,并认为九月九日登高喝菊花酒,妇女在胳膊上系茱萸囊辟邪去灾的习俗由此而来。
7.七夕节

七夕节,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发源于中国,是华人地区以及东亚各国的传统节日,该节日来自于牛郎与织女的传说,在农历七月初七庆祝(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改为阳历7月7日)。七夕节以牛郎织女的民间传说为载体,表达的是已婚男女之间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的情感,恪守的是双方对爱的承诺。随着时间演变,七夕现已成为中国情人节。《史记·天官书》和《汉书·天文志》中,也都有牵牛、织女双星的记载。晋代宗怀的《荆楚岁时记》里,说织女是天帝的外孙女,七月七日夜晚与牵牛在银河相会,已经为这个恋爱的故事勾勒出一个鲜明的轮廓。
8.中元节

中元节 ,俗称鬼节、七月半、施孤、地官节或斋孤,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地区七月十四)。汉代时,中元节是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 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道教认为中元节为地官诞辰,祈求地官赦罪之日,阴曹地府将放出全部鬼魂,已故祖先可回家团圆,因此又是鬼节,佛教中称为盂兰盆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祭祖先、荐时食等活动。祭祖先、荐时食我国南京及江淮地区又将中元节称为斋孤,旧时僧人在河边超度亡魂,将纸做的荷花灯放在河里,所以又称"斋河孤"。
9.除夕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农历十二月多为大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年三十夜。而十二月小月时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中“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
10.寒食节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寒食节起源,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关于寒食节起源于介子推在介休绵山被焚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汉桓谭《新论·卷十一·离事》,后陆续载于《后汉书·郡国志·太原郡》、《后汉书·周举传》、曹操《明罚令》、《晋书·石勒传》等典籍。
拓展资料:
中华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是"法制化的文明社会"的法律体制。是构成区域文明国家的基本框架。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人类社会"逐渐形成,逐渐完善的文化过程",是由猿到人类,文明进化发展得产物。中国的传统节日,承载着神话、传说、天文、地理、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内容。
文献记录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得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完成,后来得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一、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起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12个月才让他出来一次。

12个月过去了,连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怪物害怕的发抖。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2000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地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的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愤怒,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的火焰的仙娥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他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清明节

每年4月1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国公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祖国。他依据个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忘记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在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这件事,从而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

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另一个门客建议,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荒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四川,重耳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活,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朝祖先的墓地依旧延续至今。

四、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孩子们则买来陶土做的兔子爷。关于中秋有很多传说,这就是一个一位道士对唐明皇说,我可以让您升上月宫,随后他将自己的手杖抛向天空,手杖变成了一座大桥,皇帝登上了桥,随着道士来到了月宫,在那里皇帝见到了捣药的玉兔和奏乐起舞的仙女们,他记下了这些美妙的乐曲,回到人间后,她做了一段曲子,并提名为,唐明皇月宫游记。

五、腊八节

腊八节是农历的二月八号,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喝腊八粥,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扩展资料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

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同时也是中国人情感得以释放、心理诉求得以满足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和永远的精神支柱。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关于春节的历史,缺少上古时期的文献,古时候没有办法直接证实春节的来历,导致春节的起源传说有诸多说法,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春节源于“腊祭(天腊)说”、源于“天皇氏定岁说”、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源于“古代丰收祭祀说”、源于“舜继部落联盟首领位说”(有说舜继天子位,但“天子”之称谓最早始于春秋战国,于汉代才流行)等等。

据考,春节在起源上,是上古时代古人根据天象、物候确定四季循环演变而来的。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上古以作物成熟为时间标志,后来历法知识进步,根据天象与物候来确定四季循环的起点与终点,年成为一年四季的时间总称。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为一年的岁首 。

自古以来,人们都强调春节作为一年开端的意义。《盘古王表》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尚书·大传》中说:“正月一日为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故曰:‘三朝’,亦曰:‘三始’。”意思是说,正月一日是一年的开端,一月的开端,一日的开端;年开端之始,谓之岁首(农历新年、春节);民间俗称“过年”或“过大年”。

参考资料:春节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百度百科



1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起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12个月才让他出来一次。
12个月过去了,连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怪物害怕的发抖。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2000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地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的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愤怒,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的火焰的仙娥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他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清明节
每年4月1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国公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祖国。他依据个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忘记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在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这件事,从而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
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另一个门客建议,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荒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四川,重耳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活,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朝祖先的墓地依旧延续至今。
四、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孩子们则买来陶土做的兔子爷。关于中秋有很多传说,这就是一个一位道士对唐明皇说,我可以让您升上月宫,随后他将自己的手杖抛向天空,手杖变成了一座大桥,皇帝登上了桥,随着道士来到了月宫,在那里皇帝见到了捣药的玉兔和奏乐起舞的仙女们,他记下了这些美妙的乐曲,回到人间后,她做了一段曲子,并提名为,唐明皇月宫游记。
五、腊八节
腊八节是农历的二月八号,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喝腊八粥,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一、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起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12个月才让他出来一次。

12个月过去了,连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怪物害怕的发抖。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2000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地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的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愤怒,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的火焰的仙娥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他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清明节

每年4月1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国公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祖国。他依据个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忘记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在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这件事,从而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

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另一个门客建议,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荒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四川,重耳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活,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朝祖先的墓地依旧延续至今。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
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
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中秋节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
  中秋传说之一——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天上有十日同时出现,晒得庄稼枯死,民不聊生,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因此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小人蓬蒙看见了,他想偷吃不死药自己成仙.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后羿气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他拼命朝月亮追去,可是他追三步,月亮退三步,他退三步,月亮进三步,无论怎样也追不到跟前.
  后羿无可奈何,又思念妻子,只好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中秋传说之二——吴刚折桂
  关于中秋节还有一个传说:相传月亮上的广寒宫前的桂树生长繁茂,有五百多丈高,下边有一个人常在砍伐它,但是每次砍下去之后,被砍的地方又立即合拢了.几千年来,就这样随砍随合,这棵桂树永远也不能被砍光.据说这个砍树的人名叫吴刚,是汉朝西河人,曾跟随仙人修道,到了天界,但是他犯了错误,仙人就把他贬谪到月宫,日日做这种徒劳无功的苦差使,以示惩处.李白诗中有“欲斫月中桂,持为寒者薪”的记载.
  中秋传说之三——朱元璋与月饼起义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当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抗元.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起义.但朝庭官兵搜查的十分严密,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想出一计策,命令属下把藏有“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面,再派人分头传送到各地起义军中,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日晚上起义响应.到了起义的那天,各路义军一齐响应,起义军如星火燎原.
  很快,徐达就攻下元大都,起义成功了.消息传来,朱元璋高兴得连忙传下口谕,在即将来临的中秋节,让全体将士与民同乐,并将当年起兵时以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此后,“月饼”制作越发精细,品种更多,大者如圆盘,成为馈赠的佳品.以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在民间流传开来.
  九九重阳,早在春秋战国时的《楚词》中已提到了.屈原的《远游》里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这里的“重阳”是指天,还不是指节日.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中,则已明确写出重阳的饮宴了:“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晋代文人陶渊明在《九日闲居》诗序文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这里同时提到菊花和酒.大概在魏晋时期,重阳日已有了饮酒、赏菊的做法.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
  到明代,九月重阳,皇宫上下要一起吃花糕以庆贺,皇帝要亲自到万岁山登高,以畅秋志,此风俗一直流传到清代.
  重阳节的传说
  和大多数传统节日一样,重阳节也有古老的传说.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
  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恒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恒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恒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恒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恒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恒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恒景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避邪用法,让恒景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恒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恒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梁人吴均在他的《续齐谐记》一书里曾有此记载.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重阳节被立为才老人节.

摘自百度网友,谢谢。

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100
300字,整数三百!!!
已采纳

葵蔌
LV.1 1 分钟前
1春节
春节在农历中代表着新年到来,这一天里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起伏的大红对联,并燃放鞭炮,希望来年顺利。根据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只叫年的凶猛的怪物不停制造恐慌,天神将它囚禁在大山内部,每12个月才让他出来一次。
12个月过去了,连被放了出来,并开始为非作歹,人们讨论对付年兽的方法,有的人说年怕见红色,火光和噪声,人们张贴写着吉利话的红对联,放炮竹,并敲锣打鼓,怪物害怕的发抖。夜幕降临,所有的人家都点亮了灯笼,怪物被吓坏了,从此躲入深山,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二、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个习俗要追溯到2000年前,传说在天庭里,天地过着无聊又无趣的生活。当他听说地面上的人们生活的幸福美满时,他十分愤怒,于是他派出了一只浑身燃烧的火焰的仙娥到人间,在正月十五那天将人间烧毁。
一位好心的仙女下凡去通知人们这件事,有个聪明的人提出,每个人都要马上点亮一盏灯笼。仙女又说,应该把仙鹤关在一个笼子里,并将火熄灭,当仙鹤降临到人间时,他被逮了起来,并装入一个无法燃火的笼子里,人们点亮了灯笼,燃放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人间失火后非常高兴,他认为仙鹤已经成功摧毁了人间。事实上,人们举着灯笼游行来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日,人们悬挂灯笼,或提着花灯上街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三、清明节
每年4月1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国公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祖国。他依据个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忘记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在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这件事,从而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
但绵山太大了,他们找不到他另一个门客建议,放火烧山,介之推就出来了,重耳于是下令烧山,一场大火烧毁了这座荒山,介之推和他的母亲坚持到了四川,重耳分悲痛,他规定每年的这一天都不许生活,各家都要吃寒食。清明节不许开火的习俗已经不存在了,但插柳和清朝祖先的墓地依旧延续至今。
四、中秋节
中秋节是农历的八月十五。人们吃月饼,孩子们则买来陶土做的兔子爷。关于中秋有很多传说,这就是一个一位道士对唐明皇说,我可以让您升上月宫,随后他将自己的手杖抛向天空,手杖变成了一座大桥,皇帝登上了桥,随着道士来到了月宫,在那里皇帝见到了捣药的玉兔和奏乐起舞的仙女们,他记下了这些美妙的乐曲,回到人间后,她做了一段曲子,并提名为,唐明皇月宫游记。
五、腊八节
腊八节是农历的二月八号,这一天,每家每户都会喝腊八粥,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
0 1
追问
向网友提问
十分钟内有问必答
立即下载
一起从幸福出发的知道 退出 反馈 申诉
电脑版 ©2019 Baidu

求采纳


有关端午节的传统故事有哪些?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所以也有了纪念曹娥的故事。端午节简介。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祭龙祖、祈福辟邪的节日。因传说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

谁知道传统节日的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多种多样,是我中国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有哪些
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公国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了祖国。他依据各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重耳遗忘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到了绵山里。重耳的一个门客告诉他了这件事情。重耳带上侍从去寻找介之推,但绵山太大了,...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由来的短小故事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华民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4、端午节的由来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中,包含了丰富的民间传说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其中小年的故事讲述了皇帝因贪吃而被聪明的姑娘用枣糕和智慧教训,最终变为灶王爷,提醒人们节制和感恩。腊月二十三的祭灶活动,便源自于此,人们用美食祭拜灶王爷,祈求来年平安。元宵节源于天鹅的神话,人们通过挂灯笼和燃放烟花爆竹,智胜了...

传统节日的故事20个字
它的双眼被刺眼的红色逼得睁不开,又听到有人家传来响亮的爆竹声,于是浑身战栗的逃走了。从此人们知道了赶走年的方法,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恭贺对方渡过了年兽的肆虐。后来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 ...

我国传统节日的故事简介
每年4月1日是清明节,这天人们在乡间散步,在坟前摆上祭品,佩戴鲜花或者嫩柳条,故事要追溯到纪元前,春秋战国时期,金国王子重耳,被国公流放,在外漂泊,19年之后回到祖国。他依据个人的功绩奖赏并封爵,在他流亡期间依然忠心的人,在其中有一个叫介之推的人被忘记了,他背着老母隐居在绵山里,重耳...

传统节日的故事有哪些故事?
故事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晋国王子重耳被放逐19年后回国,封赏功臣却忘记了忠诚的介之推。介之推背母隐居绵山,重耳的门客放火烧山以逼他出山,介之推却坚持不肯出来,最终与其母一同遇难。重耳深感悲痛,下令全国每年这一天禁止生火,以纪念介之推。虽然现在不再禁火,但插柳和祭祖的传统依旧保留。四、...

关于民风民俗的小故事
一、贴春联——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君孟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君,在公元964年岁尾的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的一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的大意是:...

中国传统节日传说
拜年-(明)文征明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五月五日 (梅尧臣)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尝奈谗谤,徒欲却蛟龙。未泯生前恨,而追没后踪。沅湘碧潭水,应自照千峰。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中国传统节日 百度百科--中国民风民俗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铜梁县14773275141: 中国传统节日故事
弓哪柘木: 中国传统节日从远古走来,积淀了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历史渊源、奇妙的风俗、美丽的传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有关中国传统节日故事.春节的...

铜梁县14773275141: 关于节日的故事 -
弓哪柘木: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

铜梁县14773275141: 端午节的故事40字左右(介绍端午节简短)
弓哪柘木: 一、端午节的故事: 屈原眼看到祖国被侵略,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身死,人们为了纪念,就有了现在的习俗.二、端午节的由来1、我国的端午节,本是先民创立用于拜...

铜梁县14773275141: 清明节的来历的故事简短30字(有怎样的说明)
弓哪柘木: 一、清明节的介绍: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和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是祭祖和扫墓的时间.中国汉族...

铜梁县14773275141: 关于中国传统节日的故事 -
弓哪柘木: 端午节祭奠屈原春节,打年兽端午节,纪念大诗人屈原.农历七月初七,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寒食节:为纪念介子推,在农历三月三这天不吃热的东西,由于和清明节相差挺近,逐渐形成清明节祭奠先人!

铜梁县14773275141: 求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 -
弓哪柘木:[答案] 春节,是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节日.100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是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写照. 相传尧舜...

铜梁县14773275141: 节日的故事有哪些 -
弓哪柘木: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

铜梁县14773275141: 有关节日的神话故事有什么? -
弓哪柘木: 过年的传说中国古时侯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得很凶猛,一到除夕就爬上岸来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里的人们就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乡亲们又忙着收拾东西往深山里逃,这时,来了...

铜梁县14773275141: 关于春节的故事有哪些(关于春节的故事)
弓哪柘木: 春节,被国人称为百节之首.这个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是了解我们文化和历史的最好机会.习俗,之所以被称之为习俗,即自古以来就是如此,一代又一代人的...

铜梁县14773275141: 有关我国传统节日的典故故事 -
弓哪柘木: 端午节 纪念屈原 此说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吴均《续齐谐记》和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有唐代文秀《端午》诗为证:“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