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谛十六行相基本信息

作者&投稿:乾弦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佛教中,"谛"是一个基本概念,源自梵语"Satya",意为真实无误的真理。不论佛教派别如何繁多,其核心教义都建立在四谛这一基石上,否则可能会偏离正轨。四谛揭示了两种因果关系:一是集谛,即痛苦的因由,二是道谛,即解脱的途径。这是一个从现象深入本质的逻辑过程,即通过修行去除烦恼,消灭贪嗔痴,从而避免痛苦,跳出轮回的循环。


在北传佛教的《集异门论》中,四谛的描述如下:



  • 苦谛:体现为非常、苦、空、非我四种现象。

  • 集谛:关注因、集、缘、生的因果循环。

  • 灭谛:涉及灭、静、妙、离的解脱状态。

  • 道谛:阐明道、如、行、出的道路实践。


而在南传佛教的《小部·无碍解道》中,四谛的描述略有不同:



  • 苦谛:描述为有害、有为、烦热、变坏的苦谛特征。

  • 集谛:侧重于存续、因缘、合、障碍的产生原因。

  • 灭谛:表达为出离、离、无为、不死的解脱状态。

  • 道谛:指出离、因、见、增上是实现解脱的关键步骤。



扩展资料

佛学术语,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见十六行相条。 四谛又云四圣谛,四真谛。圣者所见之真理也。梵语Catv&amacron;ri-&Amacron;ryasaty&amacron;ni,巴利语Catt&amacron;ri-Ariyasacc&amacron;ni。




行相行相
行解的影像,被称为行相,这是从主语的角度进行解释,因为形象是基于行为的(形象依附于行为,所以从主语解释)。在佛教的教义中,四谛中的每个部分都通过展示、劝导和证明的方式,各自展现了三种行相,合起来共形成了十二种行相。另外,还有十六行相这一概念,具体细节可以在十六行相的条目中找到。

佛教中修行者的阶层、次第以及所得到的受用。
忍位有上、中、下三品之别:(1)下忍位,修四圣谛十六行相;(2)中忍位,渐次省略所缘及行相(减缘减行),最后仅留欲界苦谛之一行相,而于二刹那间修观。该一行相,即依观者之根机利钝,而残留四行相中之任一行相;(3)上忍位,系于一刹那间观中忍位之同一行相。至上忍位时,可得五种不生:(1)生不生,谓不...

减缘减行含义
减缘减行是修行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尤其是对于下忍位的修行者而言。下忍位的修行者需要通过上下八谛三十二行相的修习,直至达到中忍位。在中忍位,修行者开始使用缩观法,逐渐减少观行的范围和时间,直至仅剩一行二刹那的观行,称为中忍满。中忍位之前,观行尚未成熟,因此无法进行缩观;而中忍位之后的...

请问诸位大德!暖位,顶位是什么意思?
我只是依佛学词典,谈谈其名相的解释:内凡四善根有四位:暖、顶、忍、世第一位。一、暖位:当无漏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时名为“暖位”。暖位行者能具观察四圣谛之境,及能具修十六行相之位。即:观苦谛而修非常、苦、空、无我四行相,观集谛而修因、集、生、缘四行相,观灭谛而修灭、...

四种所缘什么意思?如何解释?
如所有性者:谓四圣谛、十六行相、真如、一切行无常、一切行苦、一切法无我、涅槃寂静、空、无愿、无相。所作成就所缘者:谓转依。如是转依、不可思议。十六行相中,空摄几行相?谓二。无愿摄几行相?谓六。无相摄几行相?谓八。净行所缘,复有五种。谓多贪行者,缘不净境。多瞋行者,...

手串佛珠15颗和16含义
此外另一种15颗佛珠是不计算佛头在内的佛珠手串,这种15颗手串佛珠的所代表的含义是真言行者身上应安布之十五尊。16颗手串佛珠的含义是十六心,而十六心是观察领悟乐儿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达到一定境界得到的十六种智慧,其中十六行相是对四谛各自产生的四个方面的理解和观念。

手串16颗珠子代表什么
108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 断除108种烦恼, 108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 (眼, 耳, 鼻, 舌, 身, 意) 各有苦、乐、舍3受, 合为18种, 六根各有好、恶、平3种, 合为十八18种, 总计36种, 再以过去、现在、未来3世合为108种烦恼。54颗,菩萨修行的54个阶位, 即是十信、十住、十行、十...

佛珠手链16颗是什么意思?
四善根: 指见道以前,现四谛及修行十六行相以达到无漏圣位的四种修行阶位,包括: (l)暖位 (2)顶位 (3)忍位 (4)世第一位。 (四)四十二颗 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阶位,即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和妙觉。已见上文,兹不赘述。 等觉:又作等正觉,即指在内容上与佛相等,而实际修行上比佛略逊...

佛教怎么划分派系的?
一则执笔者经验,往往向人谈佛,自五比丘十大弟子四谛十六行相二部二十部等等顺序谈来;听者不俟谈到马鸣龙树法性法相,便早觉索然兴尽,昏然欲睡了。若先从大乘谈起,到后来他反格外注重原始的教义了。一则现前中土,流行著的是大乘;譬如指示途径的人,就当从行者现前的脚下讲起;所以就先从大乘讲起了。 再说...

为何先述大乘再谈小乘?
为何先论大乘而后论小乘?一方面,基于笔者的经验,当与他人谈论佛教,如果按传统顺序从五比丘的十大弟子、四谛十六行相、二部二十部等展开,听众往往在尚未触及马鸣、龙树的法性法相时,便感到兴趣索然,昏昏欲睡。相反,如果先从大乘谈起,他们可能会更关注原始教义。另一方面,现今中国,大乘佛教更为...

华亭县17890013854: 十六行相的介绍 -
年昭百力: 部派佛教的修证理论.指观四谛之境时所产生的十六种行相.又称十六行、十六行观、十六行相观、十六圣行、十六谛、四谛十六行相.谓行者在观四谛时,内心于四谛各具四种行相以解了之.

华亭县17890013854: 佛教中四谛、五蕴、十二因缘. -
年昭百力:(名数)观四谛一谛各有四种之行相,合为十六行相.(参见:十六行相)┌苦:(观此身是苦)│空:(观因缘所生故空.) ┌苦 谛─┤无常:(观因缘假成,故生灭无常.) │└无我:(观因缘假成,故无我体.) │┌...

华亭县17890013854: 手串有十六粒的吗什么意思 -
年昭百力:[答案] 十六心是指小乘俱舍宗所说的观察领悟乐儿四谛十六行相之后,如果由此达到了一定境界所得到的十六种智慧,就叫做十六心.其中四谛是指苦、集、灭、道,为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十六行相就是对四谛各自产生的四个方面的理...

华亭县17890013854: 16颗佛珠的含义
年昭百力: 16颗有十六心的意思,那十六心是什么意思呢?十六心是指小乘俱舍宗所说的观察领悟乐儿四谛十六行相之后,如果由此达到了一定境界所得到的十六种智慧,就叫做十六心.其中四谛是指苦、集、灭、道,为佛教最基本的教义.十六行相就是对四谛各自产生的四个方面的理解与观念,总共十六种,固称16相.其中佛家通过这十六种智慧,提醒人好好修行消除烦恼以得到自在解脱.

华亭县17890013854: 什么是基道果? -
年昭百力: 基是所知之法的本基,道是能知的修行道路,果是修行的结果.大小乘关于基道果的定义各不相同,小乘的基是四谛十六行相,道是资粮、加行、见、修诸道,果是无学道阿罗汉果.大乘的基是世俗、胜义大双运,道是资粮、加行、见、修诸道...

华亭县17890013854: 16颗佛珠代表什么 -
年昭百力: 念珠是指以线贯串一定数量的珠子,用以计算称名称持咒数的法具.又称数珠、咒珠或诵珠. 在《牟梨曼陀罗尼经》中说:“梵语钵塞莫,梁云数珠.是引接普遍根机,牵课修业之具也.”在《本患子经》中说:“昔有国王名波流梨,白佛言...

华亭县17890013854: 谁能理解四谛 十二因缘 -
年昭百力: 这是佛陀在《阿含经》里所讲的 可以说是《阿含经》的精髓,属于小乘佛法,佛学入门的基础四圣谛,便是遍及众生界的苦恼,称为「苦谛」;这些苦恼的原因,称为「集谛」;若想解脱这些苦恼,便当断绝苦脑的原因,称为「灭谛」;如何...

华亭县17890013854: 我的佛珠只有16颗,没佛头的 开过光的,16颗是什么意思 -
年昭百力: 16颗有十六心的意思.【十六心】 小乘俱舍宗谓观察思悟四谛十六行相之后,进入见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所得之十六种智慧,称为十六心.四谛,指苦、集、灭、道四种真谛,为佛教最基本之教义.十六行相,即在修习观悟之过程中,对四谛...

华亭县17890013854: 小叶紫檀256颗什么意义 -
年昭百力: 根据藏经的记载,最上品的佛珠是1080粒,这种佛珠因为太长,只供极少数大德高僧和潜修者使用,或供名僧在大法会中作为装饰,此外极少人使用.上品的佛珠为108粒(密宗行者为110粒),中品为54粒,其余有42粒、21粒、14粒及净土宗...

华亭县17890013854: 佛家比喻“挑大粪”什么意思 -
年昭百力: 出自《法华经》信解品,须菩提、摩诃迦旃延、摩诃迦叶、摩诃目犍连等大弟子们,在未闻《法华经》前,只是一心谛观众生性空、涅槃无相、无愿无作(小乘依四谛作三空观,但念空、无相、无作,此三空观摄四谛十六行相.苦谛有四:一苦、二无常、三空、四无我;集谛有四:因、集、生、缘;灭谛有四:灭、净、妙、离;道谛有四:道、如、行、出.空摄苦谛空、无我二行,观众生为空.无相摄灭谛四行,观涅槃为无相.无作即是无愿摄所余十行,苦谛下二,集道各四,观诸有为一切无愿)之法性,于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就众生等菩萨法,心中并不喜爱欣求.听闻《法华经》后,自己比喻这种修行如同“挑大粪”.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