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及成果

作者&投稿:武妮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国内外区域地质调查现状~

区域地质调查一直是被高度重视的基础性地质工作,是一个国家主要的公益性、服务性工作。世界各国的小比例尺1:500万,1:250万,1:100万,1:50万基础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欧美发达国家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地质填图已基本完成,大比例尺1:6.336万,1:5万的地质填图,少数国土面积大的几个国家除外,有些已经完成,有些也基本完成。个别国家正在进行更大比例尺1:2.5万填图方向的工作。
由于地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地质现象的认识进一步深化,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矿产资源的依赖性更强,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欧美发达国家开始了第二轮、第三轮的地质填图及修编工作,并不断向社会提供第二版、第三版等多版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及相关图件。
20世纪末,世界经济的不稳定性主要受矿产资源的影响较大,各国更加重视地质填图找矿工作,有些发达国家设立了“国家地质填图计划”。如美国的国家合作填图计划、俄罗斯国土资源调查计划、英国的新系列填图计划、加拿大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澳大利亚的国家地质科学填图计划、印度的陆地地质填图计划等。各国地质填图战略也发生了重大变化,都高度重视南北极地和各大海域的洋底填图,把向海洋要资源变成了地质填图的新领域。
我国自1916年前中央地质调查所成立后,少数中外地质学家也做过一些零星的路线地质调查,对一些著名山系如秦岭、南岭、祁连山、天山及云贵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做过一些局部工作。对一些交通比较方便的地区如北京西山、江苏宁镇、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区还填制过少量的大中比例尺区域地质图,奠定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基础,锻炼培养了一批世界著名的地质学家。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资源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以及国家基本建设对基础地质的需要,从1953年起国家有计划地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
1953~1980年间先后完成了除台湾省外的全国区域地质调查942.8×104km2,编制出版了全国1:100万地质图、大地构造图、矿产分布图、内生金属矿床成矿规律图、地震等值线图、遥感地质图等一系列图件。
1956~1999年间我国除内蒙古、青海和西藏外,大多数省(区)完成了1:20万区域地质调查,完成陆地面积691×104km2,占国土面积的72%。
自1985年以来,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比重加大、速度加快,重点完成了一些成矿区带、重大地质实害区和重要经济开发区1:5万区域调查159.3×104km2,占国土面积的16.6%。
经过近40年完成的1:20万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由于地质理论研究滞后和技术手段落后,许多还不能用于国家经济建设中去。已完成的近160×104km2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虽然提供了新的地质资料,但还未形成整体全貌的区域资料。
我国的区域调查工作方法基本上是沿用前苏联的工作规范,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先后制定了不同阶段的1:20万和1: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技术要求。1991年制定完成了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1:5万工作方法指南,1995年制定出版了可适应计算机成图的《地质图色标标准及用色原则》,这些标准的制定保证了我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顺利进行,加快了此项工作大力开展。
几十年来全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为社会各行各业提供了可靠的基础地质资料。截至1997年共出版2896幅1:5万区域地质图,已向全社会公布。1994年全国各省区完成了“区域地质志”、“区域矿产总结”,对国家近30年来的地质调查成果进行了较完整的总结。1994年“中国区域地层数据库”顺利完成,实现了全国地层的动态对比研究。
当前区域地质调查正在拓宽服务领域,开展了一系列专题填图,运用了行之有效的新方法,充分应用RS和GIS及CPS等“多S”高新技术,全面提高区域地质调查的科技含量和调查质量与效率。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为社会发展服务,需要高效、快速、准确和全方位地提供基础资料。

(一)区域地质调查简史
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是近60年的事情,但地质思想的萌芽在远古就已经产生。如北宋沈括根据山崖上出现的卵石和螺蚌,推测此地为昔日之海滨;东汉时期就知道石油,而煤作为燃料始自汉朝等。以上实例说明我国古人很早就知道利用矿产了,但是这些科学思想在当时未能得到发展,甚至受到束缚扼杀以致淹没。
我国近代之地质科学活动是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欧美一些地质学者在我国进行过路线踏勘调查。
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实业部矿务司下设地质科,由创立祖国地质事业有卓越贡献的章鸿钊领导主持,随即着手培养我国自己的地质人员,为开创我国地质工作事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1916~1949年间随着地质机构的逐渐设立和地质人员的不断增长,我国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研究逐步开展起来。
当时全国地质调查主要集中在交通比较便利的内地,如冀、鲁、晋、鄂等省。较为正规的区域调查始于1916年,是从北京西山开始的,由叶良辅等人测制的1:5万北京西山地形地质图,后缩成1:10万地质图于1920年出版了《北京西山地质志》。王竹泉、谭锡畴、刘季辰、李捷等分别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地开展了大面积的概略地质调查,并相继编制出版了太原、济南和南京等幅的1:100万地质图。1928年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成立以后,先后出版了宁镇山脉地质图,1:100万江西地质图,1:25万湘、黔、南岭地质图,1:25万湖南长衡区地质图,1.20万四川西康地质图,1:20万四川省地质图,1:25万广西南岭地质图等。参与上述地质调查和研究的老一辈地质学家主要有:赵亚曾、丁文江、黄汲清、王曰伦等。
1936年李四光根据我国地质调查所积累的资料,首次进行了全面的概括和总结。在其著作《中国地质学》一书中,他由现在的山脉构造(地质长城)出发,依据其中的褶皱和断裂的干扰和排列,结合应力、应变分析和模拟试验,把全球性大地构造划分为东西褶皱带、山字型、交叉大断裂、南北向之字型或歹字型等构造体系。
1945年黄汲清根据各地质时代的海陆分布、沉积厚度以及岩相和厚度的变化、岩浆活动、褶皱、断裂和变质程度,划分出地壳活动地带(地槽)与稳定地带(地台)。将我国分为前寒武纪地块、加里东褶皱带、海西褶皱带、印支褶皱带、燕山褶皱带以及喜马拉雅褶皱带等各大单元。对我国大地构造作了第二次较系统的概括。
我国的1:5万区调工作发展较晚,最早的正规区调工作始于1952年地质部成立之时,自此我国区调工作纳入了国民经济计划,在国家层面上组织编制完成了东部地区1:100万区域地质图及说明书;1955年在新疆建立第一个中苏合作区调队,次年组建南岭、秦岭和大兴安岭3个中苏合作区调队,开展1:20万区调试点;1958年开始,我国分省(区、市)组建专业区调队,到1960年,全国建立了27个省(区、市)专业区调队,大规模的1.20万区调工作由此展开;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早期,地质矿产部把加强1:5万区调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进一步明确了1:5万区调工作的方针、任务和工作部署,迅速调整和加快了1:5万区调工作的步伐,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个1:5万区调工作高潮。即便如此,我国当时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与一些工业发达的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70年代后期,我国在区调工作中开始重视吸收国外先进的地质理论和新技术、新方法,并组织进行了少量探索性试验研究。如:1981年地矿部原区测局组织闽、浙、皖、甘四省地矿局区调队有关人员,在中国地质科学院李兆鼐、翁世劼的指导下,以总结我国火山岩区地质填图经验为基础,编写和公开出版了一部《火山岩区区域地质填图方法指南》,推广火山岩区双重制图法;安徽区调队在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张守信的指导下,采用了现代地层学理论和多重地层划分的概念,在沉积岩发育区测制了1:5万巢湖市幅地质图(组图)。1985年地矿部召开了全国性的现场经验交流会,对上述成果予以推广并要求扩大试点。山东省在1:20万区调修测图幅中,进行了变质岩区构造-地层填图方法试验。通过这些零星的试验研究,利用新的填图方法大幅度提高了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程度。以传统的地质理论和方法为指导填制的地质图件,无论在表达所获取的地质信息还是地质科学理论等方面,已越来越不适应地质科学发展和新一轮普查找矿形式的需要。我国地质前辈们深刻地认识到,系统地学习并引进国外的先进理论和方法,结合我国实际,研究和创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地质填图方法十分必要。为此,1986年,在原地矿部地矿司和科技司领导的支持和鼓励下,设立了“1:5万区调中地质填图方法研究”项目,并列入部“七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第16项,开展我国花岗岩、变质岩、沉积岩发育区的1:5万区调填图方法研究。项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是:把当代地质科学领域中的新理论、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运用到区域地质调查中,改革传统的区调填图方法。既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外有关先进地质填图方法,又包含我国的研究成果,通过选择典型的试验区进行填图实践和研究,突破了目前地质填图方法的技术难点,总结和创立了一套适合我国地质特色的花岗岩类区、变质岩区和沉积岩区地质填图方法,并以此填制出新一代的地质图,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区域地质研究的程度和水平。
(二)区域地质大调查现状
我国近几年已完成了青藏高原和大兴安岭地区空白区填图,实现了全国陆域中比例尺区域地质调查全覆盖;基础地质综合研究取得一批重要成果。现介绍如下:
1.1:25万区域地质大调查(亦称国土大调查)
围绕填补和更新一批基础地质图件,在我国中东部地区部署了1:25万区调修测工作。在1:20万区调成果基础上,通过利用新技术新方法,按照数字填图技术要求和工作方法,开展多目标的综合调查、修测,更新我国中比例尺基础地质图件。共部署了川渝滇黔、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中南地区基础地质调查及数据更新和数字区调野外示范等项目。
2.1:5万区域地质调查
在国家部分沿海重点经济区、中西部重要成矿带和重大工程建设区、重点城市(如:天津、重庆、长沙等)及国家急需的重点地带已完成了一批1:5万区域地质填图工作,面积达164万平方千米,占陆域国土面积的17%。
3.城市立体地质调查
在北京、上海、杭州、天津、南京、广州六城市开展了城市地质调查和1项物探方法技术研究及综合研究。完成了1:5万三维地质结构、工程地质结构、水文地质结构调查,总面积达2.18×104km2,1:25万工程地质结构调查,面积0.43 x104km2,1:1万工程地质结构调查,面积0.14×104km2,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面积2.53×104km2,等地质项目,均取得了示范性的成果。
4.区域重力调查
在东北大兴安岭北段、阿拉善、冀蒙相邻地区、秦岭、祁连山、东昆仑东段、北山地区、西南三江、南岭等重要成矿区带部署了 1:20万区域重力调查项目,总面积38.8×104km2。填补青藏高原1:100万区域重力调查空白区,总面积103×104km2。
5.区域化探
在大兴安岭、西藏、西昆仑、可可西里和青海三江北段的空白区域,部署1:50万区域化探5.9×104km2,1:20万区域化探41.2 x104km2。
6.多目标生态地球化学调查
在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沿海经济带和东北经济区的第四系覆盖地区,即:浙、苏、琼、吉、辽、黑、闽等沿海经济带、江淮流域(皖)、鄱阳湖周边地区(赣)、成都经济区(川)、洞庭湖区(湘)、江汉流域经济区(鄂)、沿江经济带(渝)、黄淮平原经济区(豫)、环北京经济区(冀)、黄土高原盆地经济带(晋)、黄河下游流域(鲁)、河套农业经济区(内蒙古)和珠江三角洲(粤)等第四系覆盖地区,部署了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评价项目,面积106×104km2。
7.遥感地质调查
现已完成1:5万高空摄影19×104km2,低空成像光谱数据0.3×104km2。配合青藏高原1:25万地质填图,在青藏高原羌塘盆地、藏西、西昆仑等地区展开前期遥感地质解译;配合典型成矿带1:10万地质填图和矿产预测工作,在滇西北、内蒙古北山和豫西南安排了1:10万遥感地质调查;开展了全国32个省(市、区)级国土资源遥感综合调查成果整理,建成了信息系统。还开展了“青藏高原生态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中国东部重要经济区带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长江流域基础地质环境遥感调查与监测”等基础地质环境调查,总调查面积近400×104km2。
8.区域环境地质调查
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吉林、黑龙江等省(区)开展了省级1:25万三北荒漠化环境地质调查工作,面积约5×104km2;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淮河流域、东南沿海和环渤海海岸带开展1:25万环境地质调查,总面积100×104km2;省级1:50万区域环境地质调查,共部署调查面积470×104km2。
9.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
区域综合地质调查和研究共包括地球生命起源、演化与地层对比研究,青藏高原新生代湖泊形成演化机制及其环境响应、中国典型造山带岩石圈结构及动力学研究、中国主要标准地层建立与新的地层学方法研究等项目,综合基础地质图件编制与更新,建立全国1:100万地质图数据库、1:250万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图及数据库(英文版)、1:500万中国地质图(中、英文版)、中国贵金属稀有稀土金属矿产图集的编辑出版等。

刘 松

陈宝国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摘 要: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 1950,简称地调所) 在新中国成立前总领和规划全国的地质调查工作,在中国的地质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地调所进行了大量野外地质调查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地质人才的培养方面,为新中国输送了一批优秀的地质学者。本文从地调所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介绍了其区调概况、在地质理论方面及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 地质调查所 区域地质调查 地质学 科学技术史

一、地调所成立背景及发展沿革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其前身是 1912 年初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实业部矿政司地质科)由民国北京政府工商部矿政司于 1913 年 9 月设立,因专业人才缺乏,1916 年 7 月才真正开始了全面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工作。该所先后由北京政府农商部,南京国民政府农矿部、实业部、经济部直辖。1950 年全国地质科学机构进行了调整重组,地质调查所之名从此成为历史。

二、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概况

1. 准备时期 ( 1913 ~ 1915)

1913 ~ 1915 年,这段时期可称为中国早期区域地质调查的准备时期。由于缺少地质调查人员,这一时期的地质调查主要是丁文江、翁文灏、章鸿钊等几位奠基人及其地质研究所学员进行的野外调查。此期间简单区域地质调查情况见表 1。

这一时期,中国近代地质科学和地质事业在中国刚刚起步,学科分化不细,受经费紧张、技术落后、地质人才缺乏等条件限制,地质调查所没有条件开展系统的、大规模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因此,地质调查所开展地质调查的主要目的是勘探矿产资源和积累地质资料。

表 1 1913 ~1915 年区域地质调查简表

2. 草创时期 ( 1916 ~ 1927)

1916 ~ 1927 年是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的创业阶段。这一时期是北洋军阀统治中国最黑暗的时期。地质调查所几经改制,勉强维持,地质资料一片空白,此时期野外地质调查规模很小,每年有 2 ~5 个地质调查队在野外工作,每个调查队由 2 ~3 名地质学者组成。野外调查队一般是由一位经验丰富的专家带领一两位年轻的学者,或是几位年轻学者组成调查队到各调查区域调查地质矿产情况。其调查任务主要是应工商部、省实业厅及一些煤矿公司的要求来进行。其调查区域和内容大多在华北、华南和东北各地考察矿产资源和地震灾害情况,且以煤田地质调查为主。主要区域地质调查见表 2。

表 2 1916 ~1927 年区域地质调查简表

3. 大发展时期 ( 1928 ~ 1945)

1928 ~ 1945 年是中国早期地质调查的大发展阶段。

进入 20 世纪 20 年代后期,地质调查所已经发展成为国内研究和调查能力最强的地质调查机构。无论从人力、物力还是技术上都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进入30 年代后,地质调查所经济情况开始好转,不但政府的拨款增加,基金会和社会的资助明显增多。同时随着地质科学的进步,越来越多的青年人进入地质学领域,涌现出一批新的地质学家,如李春昱、孙健初、王曰伦、尹赞勋、赵亚曾、田奇隽、计森荣、潘钟祥、杨钟健、谢家荣、王竹泉、裴文中、贾兰坡、李善邦、侯光炯、马溶之等。他们为促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5 年地调所迁到南京,所内环境优美,学术氛围良好,组织机构完善,科技人员不断充实加强,各学科涌现的权威专家和周口店 “北京人”的发掘,为地调所赢得了较高的声誉。

随着人才储备和科研能力的增强,这一时期地调所小规模的区域地质调查明显增多,同时也开始组织大规模的野外考察活动。如翁文灏、黄汲清、朱森、李春昱、杨曾威调查热河北票附近地质构造 ( 1928) ; 赵亚曾、侯德封、李春昱调查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 1928) ; 王竹泉、黄汲清调查热河阜新煤田地质 ( 1928) ; 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区地质调查 ( 1929 ~1931) ; 赵亚曾、侯德封、李春昱调查开平盆地及其附近地质 ( 1929) ; 谭锡畴、李春昱调查四川地质 ( 1929 ~ 1931) ; 王竹泉、潘钟祥调查陕北石油地质 ( 1932 ~1933) ; 孙健初调查绥远及察哈尔西南地质 ( 1930 ~ 1933) ; 黄汲清、王曰伦领导的南岭地区地质调查 ( 1936 ~1937) ; 叶连俊、关士聪1940 ~1941 年到甘肃西秦岭进行的地质矿产调查; 1941 年程裕淇等在西康开展区域地质调查; 1942 ~1943 年黄汲清、杨钟健、程裕淇、周宗浚等到甘肃、新疆进行油田调查等。这些比较重要的野外地质调查成为当时区域地质调查发展的标志。

此期间地质调查所组织了两次大规模的地质调查———西南地质大调查和南岭地区地质调查。这两次调查称之为旧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两次野外考察。1929 年,由丁文江领导的对中国西南地区的地质考察工作,几乎动用了所中的全部骨干力量、配置了良好的野外考察设备。历时一年的野外考察成果丰富,考察队采集了大量地质标本,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1943 年建立西北分所后,由王曰伦领导有计划地开展西北地质矿产的调查。首先开始甘肃省比例尺 1∶ 20 万的地质填图,同时路兆洽、陈梦熊进行了靖远、景泰地区的煤田调查; 毕庆昌、何春荪等进行了陇东地区的煤田调查; 1945 年,组织了以王曰伦为队长的祁连山地质矿产考察队,主要有李树勋、黄劭显、陈梦熊、刘增乾等,自西宁经门源、俄博等地进入河西走廊,成为我国第一个横跨祁连山的地质调查队。

当时外有战争的困扰,内有所长的数度更换,经费紧张,生活艰苦,野外治安险恶,要冒着生命危险去考察。在这种情况下,地质调查所的学者们仍励精图治,积极组织野外调查。调查主要局限于西南、西北各省,地质调查工作还是取得了较大发展。表明地质学者的爱国主义笃诚与艰苦奋斗的作风,对于发展地质学具有重要的意义。

4. 停顿时期 ( 1946 ~ 1950)

1945 年抗日战争胜利,地质调查所迁回南京。这时北平分所恢复了工作,接收中国台湾地质调查所,设立了长春办事处,地调所又增加了一批新生力量,刘东生、楚旭春、姜达权、李广源、张咸恭、沈永和、周慕林、刘秉俊、章元龙、沈其韩、朱福湘、程伯容、张瑞锡等在这一时期入所。因内战爆发,经费困难,野外地质调查几乎陷于停顿,不得已转入以室内研究为主。这一时期所中学者只做了为数不多的小规模野外调查,主要对北京和西北地区进行了局部的地质考察,主要的区域地质调查有: 1946 年 4 ~ 11 月刘增乾、张尔道、刘乃隆、乔作栻调查酒泉、张掖、高台间祁连山、合黎山地质矿产 ( 与玉门油矿合作) ; 1946 年 12 月黄劭显、乔作栻测绘甘肃成县黑峪乡银洞湾重晶石矿区地形地质图; 1947 年 4 月至 1948 年 2 月乔作栻、靳毓贵、王瑗负责开采银洞湾重晶石矿,并调查矿区外围地质 ( 与玉门油矿合作) ; 1948 年 5 ~11 月王曰伦、乔作栻、靳毓贵、王瑗调查青海东北部地质矿产。

三、地调所在地质制图及地质理论方面取得成果

从 1913 年成立到 1950 年结束的近 40 年间,地质调查所在地质学一些重要领域取得了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重要成果。

( 一) 地质图的绘制

1. 分区地质填图

分省或分区地质图多见于地质调查报告中,是全国地质总图填制的基础,尤其是中比例尺 ( 1∶ 20 万、1∶ 25 万) 地质图的覆盖程度与工作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地质工作总体水平的标志,具有重要的地位。

1913 年底由丁文江与梭尔格绘制的 《1∶ 10 万井陉煤田地质图》、《正太铁路沿线部分地质图》,是中国人进行系统的地质填图的开端。在大比例尺地质图绘制方面有特殊意义。

中国测制第一幅详细地质图件是 1∶ 10 万北京西山地质图,附在 1920 年出版的由叶良辅主编的 《北京西山地质志》中。

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详尽、准确,而且采用了科学的绘图程序的地质图,是由丁文江率领地质调查队填绘的 1∶ 20 万地质图。还有王竹泉的 1∶ 10 万大青山全区地质图; 正太铁路沿线地质图 ( 王曰伦,1∶ 40 万) ; 胶济铁路沿线地质图 ( 谭锡畴,1∶ 10 万) ; 浙江西部十一县地质图 ( 赵亚曾、刘季辰,1∶ 50 万) ,等等。

2. 全国地质总图绘制———1∶ 100 万与 1∶ 300 万地质图

编制大区域小比例尺地质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大比例尺地质图是绘制小比例尺地质图的基础。地质调查所始终把绘制 1∶ 100 万地质图作为主要的工作,并制订计划实施。

但由于地质资料缺乏、人员少、技术落后等各种原因,1∶ 100 万地质图的编制十分缓慢。1924 年谭锡畴主编完成了 《北京—济南幅地质图》; 1926 年王竹泉等编制完成了《太原—榆林幅地质图》; 1928 年李捷等编制完成了 《南京—开封幅地质图》。

为了加快制图进度,1936 年,专门成立了由翁文灏、黄汲清负责的中国地质图编撰委员会。主要任务是编制 1∶ 100 万小比例尺的地质图。因战争的爆发制图工作不得不中断。

1945 年春,地质调查所继续 1936 年制定的地质图绘制计划。利用长期积累的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资料,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先后有朱夏、王超翔、秦鼐、姚瑞开、陈梦熊、楚旭春、宫景光、曾鼎乾等人参加制图工作。

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地质调查所在 20 世纪 40 年代末完成了 1∶ 100 万的区域地质图和 1∶ 300 万的中国地质总图的编绘,这不仅填补了国际地质学界的空白,而且为以后的研究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依据,更为 1949 年以后大面积地质普查工作奠定了基础。

( 二) 矿产资源勘探

中国近代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最重要的任务就是矿产资源的调查,也是中国地质学者开始最早、投入最多的一项研究工作,因此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最多。地质调查所在煤、铁、石油以及其他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资源的调查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尤其重视煤、铁等矿产资源的勘测。仅在 1916 ~1921 年,这 5 年间所发现的铁矿就有 1 万 t 之多。地质调查所对所有北方的重要煤田做了科学的调查研究,第一次对中国煤铁储量做出了比较可靠的估计。据统计,仅经地质调查所调查过的煤田就有 200 余处,其中新发现的有10 多处,1949 年以前全国开采的煤矿中,有 80% ~ 90% 都是经地质调查所的学者调查勘定的。其中既有 20 世纪 20 年代初期翁文灏、谢家荣等人的矿产地质理论研究成果,更有对玉门油田及白云鄂博、攀枝花、淮南煤田等许多重要矿藏的发现。特别是在 40 年代初期,地质调查所的学者通过对西北部进行的多次石油地质调查,提出了陆相地层生油论。在铁矿资源调查方面也作出了重大贡献,发现有六七处铁矿。地质调查所 1923 年印行的翁文灏的 《中国铁矿志》,反映了对中国铁矿生成年代和开采利用情况的综合性调查研究成果。所中先后 7 次编印了 《中国矿业纪要》,对江西的钨矿,湖南的锑、铅、锌和汞,贵州的汞、锑均有专题报告,详述了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的储量、地理分布以及矿业情况,是中国近代第一套详细系统的矿产资源分布资料。此外,在云南昆明、昆阳、呈贡等地发现丰富的磷矿是一个重要的贡献,其意义不只是找到一个大型的磷矿床,而是为此后在其他地区沿着同样的地层层位———寒武系下部寻找磷矿,提供了一条线索。

( 三) 地层、古生物及古人类学研究

在地层研究方面,由于古生物学的发展,中国古生界各系地层的存在及其在中国东部的大致分布得到确认,在生物地层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的划分和对比。1920 年叶良辅发表 《北京西山地质志》,建立了北京西山的地层系统; 1924 年刘季辰发表 《江苏地质志》与 《浙江西部之地质》,建立了江苏与浙江两省的地层系统; 1931 年赵亚曾、黄汲清合著 《秦岭山及四川之地质》,建立了秦岭及大巴山的地层系统; 高平、徐克勤所著《江西西部地质志》,谭锡畴、李春昱所著 《四川西康地质志》,及叶连俊、关士聪的 《甘肃中南部地质志》,多对该区的地层、古生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由于丁文江等人的重视,地质调查所从 20 世纪 20 年代即开始了古生物学研究。为了弥补古生物学研究的不足,1920 年地质调查所邀请美国著名古生物学家葛利普( A. W. Grabau,1870 ~1946) 来华领导古生物及地层研究。丁文江请他担任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学研究室主任,并兼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学教授。实践证明这种智力引进的方式是十分有效的。不仅加强了与西方学者的合作,还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古生物学者。古生物学研究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十多年的时间里发展很快,尤其是杨钟健、孙云铸等人的脊椎与无脊椎古动物学研究领域硕果累累,并在短期内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裴文中、贾兰坡等古人类学的研究更是产生了广泛的学术和社会影响。周口店 “北京人”的发掘与研究工作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最重要的科学成果之一,被誉为中国科学界获得的第一枚世界金牌, “北京人”的研究 “划地成方,记石具数,搜罗鸿博,记载精详,其工作之精细,为世界所少见,故其记录之成绩,殆可为世人研究之模范。”

“北京人”的发现使 “现在国际科学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中国地质调查所工作的重要。”

( 四) 造山运动与大地构造理论

章鸿钊、翁文灏、丁文江都十分重视造山运动的研究,完成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1926 年,翁文灏先生分析研究了当时所知的中外地质学者野外调查和室内研究成果,对中国东部、盘山以东的华北地区的区域构造特征和构造运动时代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一些重要结论,其中他所创立的 “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纠正了李希霍芬等人的错误之处,“是对中国地质学的重大贡献,其影响是深远的”。燕山运动的发现是 20 世纪中国和太平洋区域地质学的重大成果,它使 “环太平洋构造”这个全球概念,获得了完整而现实的内涵。“燕山运动”一词为国际地质学界接受和认可,至今沿用。1929 年,丁文江在 《中国造山运动》一文中首次引进 “造山旋回”概念。1936 年章鸿钊提出震旦运动,并发表 《中生代晚期地壳运动之动向与动力之探讨并震旦方向之新认识》的论文,把构造作用与地质动力联系起来。

黄汲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于 1945 年发表 《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采用地槽 -地台说,对中国大地构造特征进行初步总结,提出多旋回构造理论,并编绘了一系列大地构造 - 古地理图。他的这一理论,在有关中国地质构造领域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影响。

( 五) 土壤调查与研究

地质调查所自 1930 年开始接受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委托,从事中国土壤调查与研究,并成立了土壤研究室。在此之前, “就现代土壤科学来说,在我国不论是学科理论、研究方法和专业人才都还是空白”。

所里从美国聘请了潘德顿 ( R. L. Pendleton) 和梭颇 ( J. Thorp) 等土壤学家来华协助土壤调查工作。先后在山东、河北、陕西、甘肃、广西、广东及江西等省展开展了我国近代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土壤资源分布调查,发表了大量的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出版了《土壤季刊》、 《土壤专报》和 《土壤特刊》等杂志,发表了大量调查报告和研究成果。为中国早期的土壤研究取得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仅 《土壤专报》上就刊出了 2000 多个土系和 18 个土类的分类系统,同时还编制了土壤图上百幅、采集土壤标本上万个、撰写调查报告和论文上百篇。在此基础上,1935 年,梭颇编制了 1∶ 750 万的 《中国土壤概图》,1936 年他编写的 《中国土壤地理》 一书集中反映了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成绩。对很多土壤科学问题,作了有创建性和开拓性的研究,且培养造就出中国第一代土壤学家,为我国土壤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 六) 地震考察与研究

我国是个多地震的国家,地质调查所对此项工作非常重视。1920 年,翁文灏关于甘肃地震的地质调查与研究,在国际上率先将断层与地震灾害联系起来,开辟了地震地质研究的方向。在考察与研究地震的同时,还向社会普及地震知识,1929 年翁文灏出版了《地震》一书。该所开创了中国最早的地震考察工作,并建立了当时世界一流水平的地震研究室──鹫峰地震台。作为当时东亚唯一的地震观测机构,其成立之初就备受国际学术界的重视。

四、地调所在地质人才培养方面的贡献

地质调查所在中国地质学界,乃至中国学术界的声望,使它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地质人才,堪称是中国地质学界高层次的科研机构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人才是科学发展的首要条件,与那些具体的科研成果相媲美,甚至价值和影响远超过这些成果的是,地质调查所不仅聚集了当时中国地质学界最杰出专家的绝大部分,还不断地培养造就出一批又一批优秀人才。中国地质学四大奠基人中,除李四光外,其余三人均是地质调查所的创办者。被当时中国学术界誉为地质学界 “领袖人才”的谢家荣、王竹泉、叶良辅、李捷、谭锡畴、朱庭祜、李学清等人,是地质调查所自己培养的学者,并长期在地质调查所工作。

我们还可以从所中人员的社会任职和获得的学术荣誉上见到其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1949 年以前,中国地质学会 25 届会长中有 18 任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如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谢家荣、叶良辅、杨钟健、尹赞勋、孙云铸、黄汲清、李春昱等。在1948 年中央研究院首届院士中,地质学领域有 6 人,其中有翁文灏、黄汲清、杨钟健、谢家荣 4 人正在或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新中国成立后,曾在地质调查所工作过的科研人员当中,就有 49 人先后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地质调查所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培养了基本的研究队伍。

五、结束语

中国早期较大规模的地质调查基本上是由地质调查所完成的。地质调查所不但组织了几百次的地质考察、绘制了中国东部地区的地质图、出版了中国大部分地区的区域地质专著和矿产资源的考察报告,还开拓了许多地质科学的基础工作。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区域地质调查虽取得了丰硕成果,代表着当时中国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水平。但在区调发展史上其工作仍是开创时期,为新中国的区调工作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地质学史上重要的一部分。其在人才培养、科学工作管理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不仅对地质学,对其他自然科学的研究都很有意义。相信其区域地质调查历程,也是其他成功的科学曾经经历的,对其他科学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参 考 文 献

[1]李星学 . 难忘的中央地质调查所 . 见: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 .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 1950) 的历史回顾: 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82 ~183

[2] 李庆逵 . 前地质调查所土壤研究室的工作回顾 . 见: 程裕淇、陈梦熊主编 . 前中央地质调查所 ( 1916 ~1950) 的历史回顾: 历史评述与主要贡献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6,151 ~153

[3] 丁文江 . 我所知道的翁讠永霓 . 独立评论,97 号,1934

[4] 黄汲清 . 一百万分之一中国地质图出版了 . 科学通报,1951,2 ( 5)

[5] 翁文灏序 . 中央地质调查所概况———二十五周年纪念,1941

[6] 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二十五周年纪念记略 . 地质论评,1942,6 ( 1 ~3) : 87 ~98

[7] 翁文灏 . 抗战时期几种地质工作的商榷 . 地质论评,1940,5 ( 4) : 271 ~276

[8] 丁文江 . 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 . 申报,1935 年 12 月 6 日

[9] 章鸿钊 . 中华地质调查私议 . 地学杂志,1912 ( 1,3,4)

[10] 章鸿钊 . 中国地质学发展小史 . 上海: 商务印书馆,1936

[11] 孙圭荣 . 地质科学史纲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1984

[12]《中国区域地质志》丛书 . 北京: 地质出版社

[13] 程裕淇 . 中国区域地质概论 . 北京: 地质出版社,1994,9




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财务分析指标
对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分类,便于按照不同类型单位进行财务指标分析对比。根据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单位性质,结合单位财务分析的需要,将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分为:区域地调机构、专业调查机构、科技创新机构、技术支撑机构和公共服务机构等类型。一、基本指标 1.收入结构 收入结构是指单位收入的构成,以当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机构设置
国家土地督察局:下属多个区域局,如北京局、上海局等,负责地方土地督察工作。部属事业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下设多个中心,如天津、沈阳、南京等地调中心,进行地质研究和调查。其他专业机构,如航空遥感中心、海洋地质调查局等,涵盖水文地质、环境监测等多领域。其他支持和服务机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全国地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中国地质调查局直属的国家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主要承担全国地质环境监测网的建设、运行和管理,承担地质灾害的监测、预报、预警以及相关调查研究工作,开展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信息化建设与服务。 一、单位沿革及职责任务 197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国务院、中央军委...

李春昱个人简历
1942年至1949年,他任经济部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领导着重要的地质研究工作。这一阶段,他的领导力和专业素养得到了广泛认可。1950年,他成为中国地质工作计划委员会委员,继续在地质领域的决策层发挥着重要作用。同年,他还担任了东北地质矿产调查总队总队长,负责区域地质资源的调查和管理。直到1951年,李...

地质学与民国社会:1916-1950目录
首先,导言部分引导我们进入这个历史时期,揭示了近代地质学在中国社会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地质学作为一门科学,其学科特点不仅关乎自然规律的探索,也紧密联系着社会的实际需求,为国家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在第一章中,详细回顾了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发展历程。自1913年至1916年,这个机构作为中国...

曾鼎乾个人履历
曾鼎乾,一位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诞生于四川华阳(现位于新都区木兰镇石马村一组)。他的父母,曾科进与陈君起(1885-1927,是一位烈士),对他的成长有着深远影响。1940年,曾鼎乾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在中央地质调查所任职期间,他担任了技正一职。新中国成立后,曾鼎乾的事业...

台湾历史断层概述
(中国台湾中央地质调查所,台北 968信箱) Shin-Nan Cheng Yeon-Tien Yeh (中国台湾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所,台北南康1-55信箱) 摘要 为说明历史地震与伴同地震发生的断层之间的关系,对有关地震数据予以了重新研究。利用蒙特卡洛算法,根据仪器记录的历史地震的P-S波走时差——对缺乏现有地震记录的历史地震的震源参数予以...

(三)地质调查机构的一般规律
虽然各国地质调查机构所属的部门不同,但其性质和定位具有相似性。绝大多数国家的地质调查机构都具公益性质,是地学研究和信息机构,为政府管理与决策、社会经济发展和公众提供及时、公正、可靠的地学信息。 图3-7 21世纪国家地质调查机构的核心任务 (引自E.F.MElewaut,2004) 图3-7描绘了21世纪地质调查机构的核心任...

杨敬之初入岗位
1948年底至1949年初,面对人民解放军的逼近,国民党政府要求地质调查所等机构撤离南京。然而,杨敬之坚决支持所领导,与大多数员工团结一致,坚守岗位,保护所内财产与人员安全。最终,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原中央地质调查所的资源、资料得以保全,成为新中国地质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关键部分,同时也是中央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的核心力量和技术支持,致力于开展一系列地质研究活动。这些研究包括矿床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成矿规律、成矿预测、矿产勘查新理论新方法、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产资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及重大矿产资源...

靖西县19477365922: 什么是区域地质调查? -
敞柏恤立: 简称区调,又称区域地质测量.是指在选定地区的范围内,以地质填图为基本手段,进行的综合性基础地质调查工作.调查区范围一般按经纬度以国际分幅为单元进行划分,按工作详细程度可分为小比例尺(1:100万、1:50万)、中比例尺(1:25万、1:20万、1:10万)和大比例尺(1:5万、1:1万)区域地质调查.

靖西县19477365922: 青藏高原上是不是矿产很少 -
敞柏恤立: 不是 中国在青藏高原发现大量重要矿产资源 中国地质调查局12日在北京宣布,历时7年、投资3.4亿元的青藏高原地质调查获重要发现,青藏高原新发现600余处矿床、矿点及矿化点,包括铜、铁、铅锌等目前中国非常紧缺的重要矿产资源. 中...

靖西县19477365922: 中国遥感事业的成就表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特点~请具体一点~ -
敞柏恤立:[答案] 中国遥感技术应用现状 1957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升空标志着人类进入了太空时代,从此人类以崭新的角度开始重新认识... 该项工作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 * 地质矿产资源遥感调查 中国的矿产资源丰富,遥感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遥感技...

靖西县19477365922: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及工作流程 -
敞柏恤立: 1.4.1 研究目标 通过对宝鼎盆地晚三叠世含煤岩系岩石学、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及聚煤作用的研究,分析内陆断陷盆地含煤岩系煤炭资源形成条件; 建立深部煤系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以及精细聚煤作用模式; 提出煤炭资源赋存规律,揭示不同...

靖西县19477365922: 谁有小学四年级上册雅鲁藏布大峡谷 同步练习答案 -
敞柏恤立:[答案] 雅鲁藏布大峡谷 【概况】 雅鲁藏布江下游,江水绕行南迦巴瓦峰,峰回路转,作巨大马蹄形转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峡谷.... 利用地球化学调查成果,圈定了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结合带的确切位置,科学地解释了大峡谷的地质成因.并初步查明了...

靖西县19477365922: 地质学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呢?
敞柏恤立: 发展时期(公元1840~公元1910年)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各工业国家都开展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地质学从区域地质向全球构造发展,并推动了地质学各分支学科的迅速建立和发展

靖西县19477365922: 区域地质调查1: -
敞柏恤立:[答案] 1:5万比例尺的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是我国开展的大比例尺填图工作,是全国范围的基础地质工作.主要目的就是查清图幅内矿产、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基本信息,为找矿做好铺垫.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