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 虞世南 赏析

作者&投稿:俟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蝉 虞世南 译文~


唐诗《蝉》古诗诵读赏析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诗的关键是把握住了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到了艺术上的契合点。

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这一句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

“垂緌”暗示显宦身份(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份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次句“流响出疏桐”写蝉声之远传。梧桐是高树,着一“疏”字,更见其枝干的高挺清拔,且与末句“秋风”相应。“流响”状蝉声的长鸣不已,悦耳动听,着一“出”字,把蝉声传送的意态形象化了,仿佛使人感受到蝉声的响度与力度。

这一句虽只写声,但读者从中却可想见人格化了的蝉那种清华隽朗的高标逸韵。有了这一句对蝉声远传的生动描写,三四两句的发挥才字字有根。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这是全篇比兴寄托的点睛之笔。它是在上两句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诗的议论。蝉声远传,一般人往往以为是藉助于秋风的传送,诗人却别有会心,强调这是由于“居高”而自能致远。这种独特的感受蕴含一个真理:

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正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的那样,“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人格的美,人格的力量。

两句中的“自”字、“非”字,一正一反,相互呼应,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格化的“蝉”,可能带有自况的意味吧。

沈德潜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唐诗别裁》)这确是一语破的之论。清施补华《岘佣说诗》云:“三百篇比兴为多,唐人犹得此意。同一咏蝉,虞世南‘居高声自远,端不藉秋风’,是清华人语;骆宾王‘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是患难人语;

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是牢骚人语。比兴不同如此。”这三首诗都是唐代托咏蝉以寄意的名作,由于作者地位、遭际、气质的不同,虽同样工于比兴寄托,却呈现出殊异的面貌,构成富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

本诗与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李商隐的《蝉》成为唐代文坛“咏蝉”诗的三绝。实际上,咏蝉这首诗包含着诗人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

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

扩展资料:

《蝉》原文:

唐代: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响亮的声音从挺拔疏朗的梧桐树枝间传出。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发声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创作背景:

李世民夺位李渊后,虞世南任弘文馆学士,成为重臣,但从不傲慢,踏实勤奋,使得李世民对其称赞有加,深得赏识,于是常邀他参加一些典礼活动。一天,李世民起了雅兴,邀请弘文馆学士们共赏海池景色,谈诗论画,李世民询问大家是否有新的诗歌作品,虞世南便诵读出该诗。



诗词中以蝉为表象,状物抒情,借物言志的很多。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停晚”,是借蝉声喧染寒秋冷落凄凉的气氛,为离别增加了凄美;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保,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表达了诗人满腹愁绪,宁受清贫而饮露西风的心志。还有唐朝的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务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清人诗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也都是借蝉抒怀,寄托对远人的思念,或自我表白,或托物言志。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清白、与世无争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已坎坷不幸的身世。
  在众多的咏蝉之作中,尤其为世人称道的是初唐时期的虞世南诗人的咏蝉《五绝》。唐太宗屡次称赏他的咏蝉诗句,赞扬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清代诗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对他的诗做了极高而贴切的评价“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对虞世南的这首小诗印象最深,大概是因为它是小时候读的《诗词百首》读本的第一首,放在第一页,印象也就格外的深一点。居高声自远的道理可能早已是寻常巷陌里的常识。荀子在他的《劝学篇》中就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代这首小诗应该是儿童启蒙的选作。总会有人在高处,高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声音可以传播很远,同样如果有点不足之处可能也会传播很远。可谓“高处不甚寒”啊!
  这首诗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据史料记载,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出身望族,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隋炀帝即位时官至授秘书郎,隋炀帝虽喜欢他的才学,却不喜欢他的刚正不阿,所以并未加以重用,入唐以后他虽年过花甲可是唐太宗却十分看重他的品格,加以重用,评价极高。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流响出疏桐”句承接上句,从字面上看,蝉饮的是清露,因而鸣叫之声才显得是那样清脆悦耳,高亢洪亮。“桐”指梧桐,是世人公认的佳树,蝉在“桐”间鸣叫,就写出了蝉所栖息的环境是那样好,这种非好的环境不栖的习性则非其他寻常虫类可比,显出了“非良梧不栖”的清高品格。而且“疏”字本身也是“少有的”之意,那么,什么样的梧桐才是“疏”呢?只有在梧林中傲岸不群、俊逸挺拔者才能高出同类,显出“疏”来,因而这里写“疏”并不是诗人的本意,诗人的本意是要借“疏”写高,为下文“居高”做铺垫。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直接点明了“声名”能远播于外的原因,即并非是借秋风所传送,而是自己本身所处位置极高之故。居高自能致远,时人常认为声音能传得远是借风之力,而诗人却一反常情,非常坚定地否决了常理,而另出蹊径,认为是位置极高才使声音远传,并没有依借其他象秋风之类的外在自然之力。虞世南深得唐太宗推崇而久居高位,一般人看来这是他依借唐太宗的喜爱才能取得如此佳绩的。而对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诗人自己内心中有着不同理解,因而认为自己只所以能位居高位,是因自己傲岸的高洁本性本身辐射出的品德之花、人性之光,而非借助其他外力之故,这是诗人对自己人格的高度自信和肯定。诗的后两句实际上是对诗歌本身的议论,对前两句蝉的习性的议论,更是对自己品格的议论,是自明心志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豁然开朗,诗人表面是咏蝉,其实是在以蝉自比,歌以言志:即便当上了高官也要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要甘于淡泊名利,最重要的是不要为物欲所侵蚀,坏了自身多年的修为;官居显赫的人,只要自身清正廉洁,不避清寒,站得高,立得正,他的名声自会远扬;古人云:“政者,正也,已不正焉能正人”所以已身正,并不需要靠官高位显,凭借自己的权力地位等外物去传扬。这其实就是在赞美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虞世南当上高官,完全是凭自己的真才实学,绝非靠投机钻营所致,他绝不为跑官给当权者送礼,也不为巩固自己的官位而谨小导慎微,该发言时就发言,该说“不”字时就说不。他之所以声名远播,既非官高位尊所致,也非是借着什么权势在后面给自己撑腰,更不是靠做秀呀炒作呀等手段可以达到,他的名声来自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来自精思不懈的好学精神,来自刚正不阿的为人原则,来自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形象地将蝉人格化,暗喻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美,虽是自赞,却丝毫不着傲骄之痕,不染世俗之色,反显出一种雍容典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堪称绝妙。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每读此文,有感沉郁顿挫,笔挟风雷,心湖波澜顿生。非常之人定有非常之能,象孙子、韩非子、司马迁等历史名人,遭受命运的坎坷和世事无常的洗礼,其雄心未泯、壮志依旧,退而著书策,从而传承千古;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时的困苦使生命的剑刃磨练的更加锋利,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仰望其人其事,感慨万千。真是潜心琢璞玉,居高声自远。
  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即便是一个普通的人,谁不想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呢?谁也不愿留下骂名吧。可是名声的好坏完全在于自己的德行品质如何?“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以为这里的“居高”应该是人的品格的高洁,情操的傲岸高尚。只有具备人格的魅力才能名声远播。为官,就应该造福一方百姓,做人,就应该实实在在,真诚坦荡,多行善事,名声好坏,自有评说.

诗词中以蝉为表象,状物抒情,借物言志的很多。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停晚”,是借蝉声喧染寒秋冷落凄凉的气氛,为离别增加了凄美;李商隐的《蝉》“本以高难保,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表达了诗人满腹愁绪,宁受清贫而饮露西风的心志。还有唐朝的雍陶的“高树蝉声入晚云,不唯愁我亦愁君。何时务得身无事,每到闻时似不闻”;清人诗人朱受新的“抱叶隐深林,乘时慧慧吟,如何忘远举,饮露已清心”,也都是借蝉抒怀,寄托对远人的思念,或自我表白,或托物言志。古人误以为蝉是靠餐风饮露为生的,故把蝉视为高洁、清白、与世无争的象征,并咏之颂之,或借此寄托理想抱负,或以之暗喻自已坎坷不幸的身世。
  在众多的咏蝉之作中,尤其为世人称道的是初唐时期的虞世南诗人的咏蝉《五绝》。唐太宗屡次称赏他的咏蝉诗句,赞扬他的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清代诗人沈德潜的《唐诗别裁》对他的诗做了极高而贴切的评价“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我对虞世南的这首小诗印象最深,大概是因为它是小时候读的《诗词百首》读本的第一首,放在第一页,印象也就格外的深一点。居高声自远的道理可能早已是寻常巷陌里的常识。荀子在他的《劝学篇》中就说“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在古代这首小诗应该是儿童启蒙的选作。总会有人在高处,高处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他的声音可以传播很远,同样如果有点不足之处可能也会传播很远。可谓“高处不甚寒”啊!
  这首诗是诗人高尚人格的写照,据史料记载,虞世南(558——638)字伯施,浙江馀姚人。为初唐四大书法家之一。他出身望族,生于南朝陈武帝永定二年。隋炀帝即位时官至授秘书郎,隋炀帝虽喜欢他的才学,却不喜欢他的刚正不阿,所以并未加以重用,入唐以后他虽年过花甲可是唐太宗却十分看重他的品格,加以重用,评价极高。
  首句“垂緌饮清露”表面上是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实际上处处含比兴象征。“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栖高饮露,故说“饮清露”。“垂緌”暗示显宦身分(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这显贵的身分地位在一般人心目中,是和“清”有矛盾甚至不相容的,但在作者笔下,却把它们统一在“垂緌饮清露”的形象中了。这“贵”与“清”的统一,正是为三四两句的“清”无须藉“贵”作反铺垫,笔意颇为巧妙。
  “流响出疏桐”句承接上句,从字面上看,蝉饮的是清露,因而鸣叫之声才显得是那样清脆悦耳,高亢洪亮。“桐”指梧桐,是世人公认的佳树,蝉在“桐”间鸣叫,就写出了蝉所栖息的环境是那样好,这种非好的环境不栖的习性则非其他寻常虫类可比,显出了“非良梧不栖”的清高品格。而且“疏”字本身也是“少有的”之意,那么,什么样的梧桐才是“疏”呢?只有在梧林中傲岸不群、俊逸挺拔者才能高出同类,显出“疏”来,因而这里写“疏”并不是诗人的本意,诗人的本意是要借“疏”写高,为下文“居高”做铺垫。
  后两句“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直接点明了“声名”能远播于外的原因,即并非是借秋风所传送,而是自己本身所处位置极高之故。居高自能致远,时人常认为声音能传得远是借风之力,而诗人却一反常情,非常坚定地否决了常理,而另出蹊径,认为是位置极高才使声音远传,并没有依借其他象秋风之类的外在自然之力。虞世南深得唐太宗推崇而久居高位,一般人看来这是他依借唐太宗的喜爱才能取得如此佳绩的。而对外界对自己的看法,诗人自己内心中有着不同理解,因而认为自己只所以能位居高位,是因自己傲岸的高洁本性本身辐射出的品德之花、人性之光,而非借助其他外力之故,这是诗人对自己人格的高度自信和肯定。诗的后两句实际上是对诗歌本身的议论,对前两句蝉的习性的议论,更是对自己品格的议论,是自明心志语。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
  读到这里我们不禁豁然开朗,诗人表面是咏蝉,其实是在以蝉自比,歌以言志:即便当上了高官也要不断地进行道德修养,要甘于淡泊名利,最重要的是不要为物欲所侵蚀,坏了自身多年的修为;官居显赫的人,只要自身清正廉洁,不避清寒,站得高,立得正,他的名声自会远扬;古人云:“政者,正也,已不正焉能正人”所以已身正,并不需要靠官高位显,凭借自己的权力地位等外物去传扬。这其实就是在赞美一种品格,一种境界。
  虞世南当上高官,完全是凭自己的真才实学,绝非靠投机钻营所致,他绝不为跑官给当权者送礼,也不为巩固自己的官位而谨小导慎微,该发言时就发言,该说“不”字时就说不。他之所以声名远播,既非官高位尊所致,也非是借着什么权势在后面给自己撑腰,更不是靠做秀呀炒作呀等手段可以达到,他的名声来自踏踏实实地做事做人,来自精思不懈的好学精神,来自刚正不阿的为人原则,来自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全诗虽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却形象地将蝉人格化,暗喻出了自己独特的人格美,虽是自赞,却丝毫不着傲骄之痕,不染世俗之色,反显出一种雍容典雅、从容不迫的风度,堪称绝妙。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每读此文,有感沉郁顿挫,笔挟风雷,心湖波澜顿生。非常之人定有非常之能,象孙子、韩非子、司马迁等历史名人,遭受命运的坎坷和世事无常的洗礼,其雄心未泯、壮志依旧,退而著书策,从而传承千古;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一时的困苦使生命的剑刃磨练的更加锋利,披荆斩棘,百折不挠地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仰望其人其事,感慨万千。真是潜心琢璞玉,居高声自远。
  常言道: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即便是一个普通的人,谁不想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一个好的名声呢?谁也不愿留下骂名吧。可是名声的好坏完全在于自己的德行品质如何?“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我以为这里的“居高”应该是人的品格的高洁,情操的傲岸高尚。只有具备人格的魅力才能名声远播。为官,就应该造福一方百姓,做人,就应该实实在在,真诚坦荡,多行善事,名声好坏,自有评说.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体裁:【五古】 类别:【】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注释】
(1)绥: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形状与其有些相似.
【简析】:
古人以蝉居高饮露象征高洁,作者以比兴和寄托的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操。
本诗与骆宾王、李商隐的《咏蝉》同为当时咏蝉诗三绝。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诗人高洁清远的品行志趣,物我互释,咏物的深层意义是咏人。关键要把握住蝉的某些别有意味的具体特征,从中找出艺术上的契合点。垂?ruí音近于“锐”),是古代官帽打结下垂的带子,也指蝉的下巴上与帽带相似的细嘴。蝉用细嘴吮吸清露,由于语义双关,暗示着冠缨高官要戒绝腐败,追求清廉。蝉居住在挺拔疏朗的梧桐上,与那些在腐草烂泥中打滚的虫类自然不同,因此它的声音能够流丽响亮。诗的最后评点道,这完全是由于蝉能够“居高声自远,而不是由于凭借秋风一类外力所致。这些诗句的弦外之音,它们所隐喻的深层意义无非是说,做官做人应该立身高处,德行高洁,才能说话响亮,声名远播。这种居高致远完全来自人格美的力量,绝非依凭见风使舵,或者什么权势、关节和捧场所能得到的。实际上,咏蝉包含着虞世南的夫子自道。他作为唐贞观年间画像悬挂在凌烟阁的二十四勋臣之一,名声在于博学多能,高洁耿介,与唐太宗谈论历代帝王为政得失,能够直言善谏,为贞观之治作出独特贡献。为此,唐太宗称他有“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辞、书翰),并赞叹:“群臣皆如虞世南,天下何忧不理!”从他不是以鲲鹏鹰虎,而是以一只不甚起眼的蝉来自况,也可见其老成谨慎,以及有自知之明。谢谢看完,记得点赞哦!

1;气质高雅;
2;不食人间烟火,清高;
3;不愿借别人的名气、光环,靠自己实力处世;


达州市19435461099: 分析虞世南写的《蝉》这首诗的寓意是什么? -
蓝胜十一:[答案] 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达州市19435461099: 蝉 虞世南 (古诗鉴赏题目)蝉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1. 诗从整体上看运用了什么表达手法?说出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出.2. ... -
蓝胜十一:[答案] 蝉 虞世南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注:垂绥,指蝉.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像下垂的冠缨.A.首句写蝉的形状与食性,含有象征意义.古代常以“冠缨”指代贵宦,诗人将“贵”与“清”统一在“垂绥...

达州市19435461099: 蝉 虞世南 (古诗鉴赏题目)
蓝胜十一: 【年代】:唐 【作者】:虞世南 【作品】:蝉 【内容】: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这是初唐名臣虞世南的一首咏物诗,咏物中尤多寄托,具有浓郁的象征性.句句写的是蝉的形体、习性和声音,而句句又暗示着...

达州市19435461099: 虞世南—《蝉》这是首咏物诗,表达含蓄,寓意深刻.启示是: -
蓝胜十一:[答案] 虞世南借蝉咏怀,表明自己立身高洁,不需任何凭藉,自会扬名.情景交融,显得十分和谐自然.这两句用的是比喻,蝉声远传不是借藉于秋风的传送,这里所突出强调的是诗人的人格美,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

达州市19435461099: 蝉古诗虞世南诗诗意(蝉古诗虞世南诗的诗意)
蓝胜十一: 《蝉》虞世南诗意:《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这首诗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蝉》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首托物寓意的诗.作者托物寓意,一、二句以蝉的栖高饮露、蝉声远传暗喻人的清朗俊秀、高标逸韵;三、四句分别用一“自”字、“非”字,正反相生,充满张力,表达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全诗简练传神,比兴巧妙,以秋蝉高洁傲世的品格自况,耐人寻味.

达州市19435461099: (一)诗歌鉴赏蝉 ◇虞世南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1)这是一首咏物诗,从 等三个方面写出了蝉的特点.(2)这首诗表面上是... -
蓝胜十一:[答案] (1) 蝉声响亮而高远,古往今来,那“知了,知了”的鸣唱,曾使情感丰富而细腻的诗人们写下了诸多优美动人的诗篇. “秋蝉鸣树间,玄鸟逝安适?”(玄鸟,即燕子)(《古诗十九首·明月皎夜光》) “鸣蝉厉寒音,时菊耀秋华”(潘岳《河阳县...

达州市19435461099: 虞世南《蝉》写出了蝉的什么特点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 -
蓝胜十一:[答案] 这首托物寓意的小诗,是唐人咏蝉诗中时代最早的一首,很为后世人称道.托物寓意这个最明显的,比喻拟人写着也没错的 ... 表现出一种雍容不迫的风度气韵.唐太宗曾经屡次称赏虞世南的“五绝”(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诗人笔下的人...

达州市19435461099: 诗歌鉴赏中虞世南的《蝉 》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 -
蓝胜十一:[答案] 蝉作者: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夏天蝉在山林高唱首句“垂緌饮清露”,“緌”是古人结在颔下的帽带下垂部分,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好象下垂的冠缨,故说“垂緌”.古人认为蝉生性高洁,...

达州市19435461099: 虞世南蝉赏析 -
蓝胜十一: ?这是一首托物寓意的小诗,写蝉餐清风饮晓露,栖于梧桐树上,声因高而远,而非是依靠秋风,寓意君子应象蝉一样居高而声远,而不必凭借、受制于它物.表达出了诗人对人的内在品格的热情赞美和高度自信,表现了一种雍容不迫的气韵风度.

达州市19435461099: 古诗赏析.(6分)蝉【虞世南】 &n... 古诗赏析.(6分)蝉【虞世南】                            蝉【李商隐】垂緌饮清露,... -
蓝胜十一:[答案]小题1:垂緌 小题2:虞世南笔下的蝉是人格化了的蝉,他借蝉来表达对人格美、志行洁的热情赞美.而终生不得志的李商隐,闻蝉之声而兴,以蝉之高洁自警,感叹身世之沦落飘零. 小题1: 试题分析:首先要理解本诗中诗人是以蝉自喻.“垂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