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见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作者&投稿:单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不认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于苏轼的《题西林壁》。
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
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其他有关于描写庐山的诗句:
1、望庐山瀑布(唐代: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译文:香炉峰在阳光的照射下生起紫色烟霞,远远望见瀑布似白色绢绸悬挂在山前。
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恍惚以为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登庐山五老峰(唐代:李白)
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译文:五老峰坐落于庐山的东南,耸立如青天削出,就像一朵盛开的金色莲花。
登上峰顶可以揽取九江的秀丽景色,我将在这里巢居于云松。
3、湖口望庐山瀑布泉(唐代: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译文:瀑布从高高的庐山上落下犹如万丈洪泉,远望长长的半山腰,紫气弥漫。
飞流而下的瀑布奔腾着流过层层杂树,飘飘洒洒穿过重重云烟。
红日映照,恰似彩虹当空;天朗气清,如听到风雨声。
庐山到处是秀丽景色,水汽与烟云融为一体,更显出气象万千。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如下所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该诗大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4、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四川人,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

原文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是: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作品鉴赏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题西林壁



不见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是北宋诗人苏轼的《题西林壁》一诗中的其中一句。全诗为: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苏轼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医药、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不识庐山真面目(3张)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见庐山真面目。诚缘就在火山屏。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下一句诗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文如下:《题西林壁》作者:苏轼 (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出处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作者:苏轼【宋代】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全诗
2) 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3)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4)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5) 西林寺:位于庐山西麓的一座寺庙。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4. 扩展资料:“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描述了游人从不同角度观察庐山得到的各...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什么古诗?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原文: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释义:正面看庐山,庐山是一条绵延不绝的山岭,侧面看庐山,庐山是一座险峻挺拔的高峰。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庐山总会呈现出不同的...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什么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采纳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下一句是什么?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上一句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苏轼的《题西林壁》。全文如下:《题西林壁》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俗话是?
俗语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来自于苏轼《题西林壁》。全诗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诗是什么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
1、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出自于苏轼的《题西林壁》。 原诗: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2、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知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
楚废大蒜: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2、“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全诗如下所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该诗大意:从正面、侧面...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 -
楚废大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朝诗人苏轼的古诗作品《题西林壁》的第一二句,其全文如下: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 -
楚废大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自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创作背景 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什么 -
楚废大蒜: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面的诗句 -
楚废大蒜: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面的诗句是:只缘身在此山中.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全诗如下: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 -
楚废大蒜: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出处 题西林壁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宋代】赏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一句是? -
楚废大蒜:[答案] 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后面一句诗是什么 -
楚废大蒜:[答案]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下句是什么? -
楚废大蒜:[答案] 只缘身在此山中

长沙县14718336605: 不识庐山真面目下一句是什么急! -
楚废大蒜:[答案]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