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学《孝经》所得

作者&投稿:狄寿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刚刚兴起国学热的时候,到处都是吟诵《三字经》、《弟子规》的朗朗书声。我的一位领导说:“《三字经》和《弟子规》都是教人做奴才的东西,你们以前没有读就算了,千万不要叫你们的孩子去读。”他全盘否定了这些含有宣扬封建礼教内容的国学经典。

于是,当我看到《孝经》这本小册子,就以为是如同“二十四孝”之类的东西,懒得去看。

关于二十四孝,鲁迅先生在《二十四孝图》中,批判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将“肉麻当作有趣”一般,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最恐怖的当属“郭巨埋儿”,鲁迅先生因为这个故事而对行孝产生了恐惧心理。

我曾把这个故事当笑话讲给九岁的儿子听,他问:“那一罐黄金,能够吃多久呢?吃完了又这么办呢?”孩子的思维非常直接,他知道我在讲笑话,是肯定不会做出这种灭绝人伦的事情,他无所畏惧,所以仅仅提出了疑问。

是啊,用完了怎么办呢?再埋一次儿子,并期待再从地下掘出一坛黄金吗?可恶的郭巨,身为人子,不思如何提高自己的养家能力,却把尖刀挥向自己的儿子。这样省下来的口粮,他母亲吃得下吗?如果真的要减少人口省口粮,自杀省下的口粮岂不是更多?埋儿奉母,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是给自己那不可救药的无能、懦弱和自私度上一层虚伪的金灿灿的外表罢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听了黄向军老师的国学课,讲到《孝经》时,黄老师给与了极高的评价,说《孝经》所讲的“孝道”,是“人类正向健康生活的总模型”,是“建设个人的家庭生活,并帮助个人融入社会生活,是为个人全面生活保驾护航的。”

我才从一堆国学书中,找出这本薄薄的小册子,认真读了起来。

《孝经》据说是春秋时期孔子编纂的伦理著作,是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一部。它以孔子与其学生曾参谈话的形式,对孝的含义、作用等问题加以阐述。它以“孝”为中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指出“孝”是诸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

整部《孝经》共十八章,从“开宗明义”到“丧亲”,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章到第六章。先是提出孝为德之本,阐述了孝的三个层次,进而对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人等各个社会阶层的人如何实行孝道进行了规范,并总结出“故天子至于庶人,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第二部分:第七章到第十一章。孔子对孝的意义和内涵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实行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切从本心出发,以孝治理天下、国家和家庭,理顺父子君臣的关系,就能够“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并且指出“不孝是大乱之道。”

第三部分:第十二章到第十四章。这一部分主要阐述了孝的外延,即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

我认为“广扬名章”是整部《孝经》的画龙点睛的章节,提出:“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一个人的所有美好品德都是在家庭内部形成的,这些立身处世的能力, 有助于他在社会上建功立业,成为后世的典范。这是整部《孝经》的意义所在。

第四部分:第十五章到第十八章。这一部分主要是讲行孝的几个细节,包括谏诤、感应、事君、丧亲四个部分。

认真读完《孝经》,我对儒家提倡的孝道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过去,我所接触到的孝道,是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官方儒家的孝道。那是统治阶级用权力驯化了的儒家,是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的,代表了封建礼教所提倡的道德标准。包括《三字经》、《弟子规》等儿童启蒙读物,都渗透着这样的思想,要求身处高位的人循规蹈矩,修身立德,成为身处低位的人的典范。就是说上梁一定要正,下梁才不会歪。但是,当上梁不正了,他封建专制的地位和作风就发挥了反作用,由不得下梁对他有一丝丝的违背,否则就是忤逆。这样的道德标准,极大地不平等,极大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抑制了人性的自由,造成了许多社会矛盾和家庭矛盾,是应该摒弃的道德标准。真正应该提倡的,是真正的儒家学说,是真正的孝道。

《孝经》所讲,就是真正的孝道。

首先,孝有三个层次,分别是事亲、事君和立身。一个人,实行孝道的最高层次,是成就一番事业,为人类的进步做出巨大的贡献。以前总听到“忠孝不能两全”这句话,实际上是不成立的。只有孝,才能移孝做忠,忠于国家,忠于事业,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当然了,当把主要的精力用于尽忠时,事亲方面肯定有所欠缺。这既需要理解,也需要合理地安排“家理”。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老先生,为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多年没有和父母联系。当父母最后知道他的工作之后,母亲告诫他的兄弟姐妹们:“三哥的事情,你们要理解。”他以对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巨大贡献,报答了父母的养育之恩,是对父母最大的孝。

其次,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亲情是天生的,难道不是吗?每一对父母,对延续自己生命的孩子,有一种天生的亲爱;每一个子女,从小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难道不会对父母感情深厚吗?难道不会懂得行孝反哺父母吗?行孝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只要因势利导,就能够“顺天下”。当每个人在家能把家理好,在外能把工作做好,有本事有志向的人,还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我们的社会,不就和谐了吗?

第三,实行孝道,要身体力行,用行动来说话。“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榜样的力量无穷大,要别人行孝,就必须自己把孝道实行好。只要自己能够行孝道,用无声的语言,来教育别人,让他人也一起行孝道,这才是真正应该建立起来的道德标准体系。

第四,实行孝道,最重要的还是从家庭做起。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孩子成人在家庭,成才在学校,成功在社会。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基本是没办法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孩子。只有把家管好了,建立和谐家庭,让每一个人在家庭中获得温暖和爱,获得勇气,具备良好的品格,才有能力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在社会这个大熔炉中,不至迷失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初心,追逐自己的梦想,筑梦未来,构建和谐的社会。

第五,孝道,是有智慧的孝道,而不是愚孝。父母尊长如果有不对的地方,作为子女、下属,一定要指出来,让他们改过,而不是一味地顺服盲从。只有通过上下互动,共同进步,才能使家、国、财产、名誉、道义不受到损害。

最后,实行孝道,必须有始有终。父母生养了子女,子女要反哺父母。生的时候要供养,死的时候要居丧。父母的丧礼,要悲伤、要有一定的礼仪,棺椁衣衾、簠簋、宅兆、宗庙,还要依时祭祀。“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事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养老送终,由此而来。现在移风易俗,数代之后,普通民众,谁还记得先祖谁谁;唯物主义者更是连尸骨都不保存,也不为自己修坟筑墓。其实,移减的是有形的仪式,不变的是心中的纪念。关键是子孙后代的哀戚,以及对生活对事业的追求和渴望,才是实行孝道的意义。

可以说,《孝经》是一部在古代指导家庭伦理关系的经典,每个人只要认真读懂它,就能很好地处理家庭关系、社会关系,就能够事亲、事君,立身。这样一部经典,放在当下,还是非常有指导意义的。

在当代家庭关系中,最为人脑疼的是亲子关系。许多父母都说:现在的孩子真难管,管紧了怕束缚太多,管少了怕缺少管教。在《孝经》中,对亲子关系,做了很多重要的阐述。

在圣治章,孔子说:“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父母子女之间,亲情是天生的,尊敬也是天生的。所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爱需要学习,礼法也需要学习,只要源于爱和敬,没有不成功的。“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甚至,圣人还说:“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慈子孝,是人的天性,这种天性,放到社会上,就是君臣之义了。可见,家庭教育是多么重要!一个人,只有在家庭中得到爱,得到成长,才能带着满满的正能量,走向社会,在社会中,理顺各种关系,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一番事业。爱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力量。亲情是天生的,爱需要学习。要学会爱,学会表达爱,学会付出爱,也要学会看见爱,接受爱。这样,才是一个勇敢的人,有爱的人。

现在的亲子关系,为何经常出现剑张弩拔的状态?就是因为焦虑,因为短视,看不到未来。不可否认,当下的生活压力,让成年人更加注重培养下一代的生存能力、赚钱能力,所以不计一切地打造一个成为人中龙凤的孩子,从小抓智育,从小培养才艺,怕孩子不能考好高中,不能上好大学。仿佛只有考到好大学,才能走上一条无忧的赚钱路。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和权利,学习是孩子的任务和权利,孩子还有自己的兴趣,如何在天性、任务、权利和兴趣之间找一个平衡点?有人说,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工作就是爱好。如果孩子能够把个人兴趣,发展成为孩子的工作和事业,那就是父母对孩子最大的祝福了。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让孩子成长成为他想要的样子,而不是由父母的好恶来控制和打造。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孔夫子已经在两千多年前,给我们指引了道路,一切从爱出发,遵循天性,才能成其德教。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人一直受到原生家庭的PUA,妈宝男、扶弟魔,等等,不一而足。这些人认为,父母生养了我,就是莫大的恩惠,一定要听从父母的话,在思想上行为上受父母控制,在经济上被父母攫取,甚至连婚恋也无法自主。一句话,就是愚孝。

可是,孔子却说: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人非圣人,孰能无过。父母如此,长辈如此,领导如此,天子也如此。既然有过,就要改过。作为子女,就有必要对父母的错误进行谏诤。而不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是父母说的,领导讲的,长辈提的,就认为是对的,不可违背的,一定要盲从的。当子女、下属指出错误,就一定要进行思考分辨,看看究竟是不是错了,错在哪里,及时更正补过,才不会造成严重的后果。

在国家的社会保障机制没有建立起来之前,中国人自古就有“养儿防老”的思想,养老一直依靠自己抚养长大的孩子。所以,千方百计地要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甚至于要求子女不离开自己,不许子女外出工作。换句话说,就是为了自己拥有安稳的老年生活,束缚了孩子展翅高飞的翅膀。孔圣人说过: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是讲父母年纪大了之后,尽量不要长期在外地。如果不得已,必须告诉父母去了哪里,为什么去,什么时候回来;同时还要妥当地安置、赡养父母,这是起码的为人常识。一些人就曲解这个意思,认为只要父母健在,就一定要守在家里照顾父母。如果这样,孔夫子还提倡修齐治平干嘛呢?而且,不外出工作,哪里来的钱奉养父母?

古人云:“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古早的圣人们都讲得这么清楚,我们多了两千多年来的历史积淀,反而想不明白这些道理,做出一些反人性的事情。

整部《孝经》是“十三经”中最短的一部经典,才两千多字。却是非常经典独到地讲解了一个人的社会生活目的、家庭生活方式,着力于打造一个自由、严肃的和谐家庭,让每一个心中有梦的人能够快乐地放飞自我,以立身扬名来回报家庭的哺育。

人们常说,子女是父母的复印件,你想要子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就必须先成为什么样的人。只有父母自己努力创造美好生活,子女才懂得自己去创造属于自己的天地。只有把家理顺了,才能立身扬名,名扬后世。


是以形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中的是以形成于内是什么意思
所以由于形成于内心的强大(宽容,仁慈,慈悲,)而名声显扬于后世了。

何为“扬名于后世”
内孔子说:“是以行 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唐玄宗《御注》解释:“修上三德于内,名自传于后代”。三德,是上面说的“孝、忠、顺”三种美德。这三种美德也可以说代表了圣贤所有的美德。这里讲的“内”,指内在的品质。就是能够将圣人之美德内化于心,从而令自己的美名自然而然立于子孙后代。

大学中庸孝经全文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 矩之 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 者不可以...

文言文呀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

孝的文言文全文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

孔子经典句子
5.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 以行 成于内 ,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 《孝经》6.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 孔 子 《论 语》7. 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

关于善孝的文言文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

祭母文言文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

孔子的教育名言
是 以行 成于内 ,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 《孝经》 99、 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 《论语》 100、 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丘 《论语》 孔子的教育名言 2 一、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

《孝经》全文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红古区15230775847: 是以形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中的是以形成于内是什么意思 -
邗克妇复:[答案] 所以由于形成于内心的强大(宽容,仁慈,慈悲,)而名声显扬于后世了.

红古区15230775847: 曾子孝经全文
邗克妇复: 《曾子孝经》全文:“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 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谏诤章第十五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

红古区15230775847: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的意思 -
邗克妇复: 《孝经·开宗明义章》提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意思是: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如果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要求我们做到自...

红古区15230775847: 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的故事 -
邗克妇复: 《三字经》: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这里说的是孔子勤学的故事.孔子说过,“人有生而知之者,有学而知之者,有学而不知者”.即使是生而知之者还是要学习,有的人天分很高很聪明,但是不认真求学问,倚仗自己的天才胡作...

红古区15230775847: 孔子名什么,学什么,是我国春秋末期的什么什么什么,儒家的创始者.现存的什么一 -
邗克妇复: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商丘夏邑).春秋末期一直到今天的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

红古区15230775847: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谁的名言? -
邗克妇复: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凤翔郿县(今陕西眉县)横渠镇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一. 世称横渠先生,尊称张子,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三十八位.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

红古区15230775847: 庄子对孔子的评价 -
邗克妇复: 庄子一书中,对当时的诸子学说加以不少之批判,尤其对孔子及其学说批判特别多,特别辛辣;有抑扬、有褒贬、无孔不入.到底庄子是反孔?抑或尊孔?殊难判断.然而后世学者对于儒道两家的思想,常以为相互对立. (注一)的...

红古区15230775847: 孟子和孔子的思想区别 -
邗克妇复:[答案] 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为孔子思想作出新的诠释,在基本遵循孔子论述的前提下,努力提升儒...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他认为,学诗是一个人能够成为仁人君子的必备条件或先决条...

红古区15230775847: 《温病条辨 ·自序》 翻译 -
邗克妇复: 树立德业、建树功绩、著书立说,这是圣贤们做的事,我吴瑭是什么人,敢来著书立说?原因是我十九岁时,父亲病了一年多,以至于病死,我愧恨的心情难以言表,悲哀伤痛得想死,以为父亲的病不懂得治,还有什么脸面活着,于是就购买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