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中庸孝经全文

作者&投稿:春贵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有《大学中庸孝经》的书~

  《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即“灾”)必逮夫身。
  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人者,未之有也。

  《中庸》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论语》
  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
  贫而无谄,富贵无骄。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君子周而不比(勾结),小人比而不周。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不迁怒,不贰过。
  君子周急不继富。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古之学者为已,今之学者为人。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可与人言而不言,失人(错过人才);不可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躬自厚而薄责人,则远怨矣。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友便佞,损矣。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大德不逾闲(遮拦阻隔之物),小德出入可也。
  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孟子》
  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充足)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
  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生亦所所欲,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使内心震动,坚韧本性),曾(增)益其所不能。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子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庄子》
  1.何思何虑则知道,何处何服则安道,何从何道则得道2.凡人心险于山川
  3.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仁义存焉
  4.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5.彷徨乎尘垢之外,逍遥乎无事之业
  6.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
  7.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8.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
  9.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10.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1.天地一指,万物一马
  12.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13.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
  14.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老子》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
  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
  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
  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
  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不尚贤, 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
  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迭
  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居善地,心善渊与
  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
  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
  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
  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
  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
  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

  其实个人觉得,找些名句意义不大,最好还是买一本四书五经名句赏析,但可能有些枯燥;也可以看看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之类的,比较容易看进去~~

大学、中庸、孝经全文内容分别为:

一、《大学》内容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在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 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 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 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 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艹彖}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瑟兮亻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如初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间兮”者,恂忄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 也。“有斐君子,终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于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要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 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早:“顾讠是天之明命。”《帝典》曰: “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 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 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 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正在其心者,身有所忿忄,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 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 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 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 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 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出成 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康诰》 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 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

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 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

《诗》云:“桃之夭夭, 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 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

《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 倍,是以君子有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 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矩之 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 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 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 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 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 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 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 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 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 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 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 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 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 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 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 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 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二、《中庸》全文: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 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 慎其独也。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 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 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 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护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 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 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 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子曰:“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 吾弗能已矣。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君子之道费而隐。夫妇之愚,可以与知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 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 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诗》云:“鸢飞 戾天,鱼跃于渊。”言其上下察也。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 地。

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诗》云:‘伐柯,伐 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 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 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 余不敢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忄造忄造尔!”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 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 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 小人行险以徼幸。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诗》曰:“妻子好合,如 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子曰:“父母其顺矣 乎!”

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 遗,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诗》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显,诚之不可掩如此夫。”

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 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 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 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一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 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 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 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 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 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

燕毛,所以 序齿也。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 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 郊社之礼、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 其政息。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 身以道,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

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 贤之等,礼所生也。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 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 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 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 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 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 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 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 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 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 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 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 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 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

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 侯也。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合,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 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 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 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 人之道也。

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 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 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 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 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 参矣。

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 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著 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 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故至诚无息。不息则久,久则征;征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博 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 悠久无疆。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 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 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 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 鼋、鼍、蛟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

《诗》曰:“惟天之命,于穆不已!”盖 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 亦不已。

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 三千。待其人然后行。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是故居上不骄, 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 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 其身者也。”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 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 焉。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 今用之,吾从周。”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 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 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质诸 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 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诗》曰:“在 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于天下者 也。

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 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这所以为大也。

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 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以有别也。溥博渊泉,而时 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 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 所倚?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诗》曰:“衣锦尚纟”,恶其文之著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 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 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 内省不疚,无恶于志。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诗》云:“相 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诗》曰:“奏假无言, 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于钅夫钺。《诗》曰:“不显惟 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 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

《诗》曰:“德如毛。”毛 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三、《孝经》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全书共分18章。

各章内容分别如下: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

《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

《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

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

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guǒ】、衣、衾[qīn]而举之,陈其簠簋[fǔ guǐ]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bǔ】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扩展资料:

十三经:儒家的十三部经书,即《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 《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_孝经 百度百科_大学 百度百科_中庸



一、开宗明义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6]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二、天子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三、诸侯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四、卿大夫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五、士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六、庶人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七、三才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八、孝治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九、圣治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十、纪孝行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十一、五刑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十二、广要道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十三、广至德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十四、广扬名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十五、谏诤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十六、感应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十七、事君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十八、丧亲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yǐ],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guǒ】、衣、衾[qīn]而举之,陈其簠簋[fǔ guǐ]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bǔ】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拓展资料: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指出孝是诸德之本,认为“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孝经》首次将孝与忠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联系起来,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差别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求“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求“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要求“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要求“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要求“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参考资料:孝经-百度百科



书名:《大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诗》云:“瞻彼淇澳,菉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
“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僴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
《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诗》云:“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云:“缗蛮黄鸟,止于丘隅。”
子曰:“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诗》云:“穆穆文王,于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

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于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后嫁者也。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
一人定国。尧、舜率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率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故治国在齐其家。《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
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毋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
《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曰:“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菑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菑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孝经》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

士章第五

资于事父以事母,而爱同;资于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爱,而君取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盖士之孝也。《诗》云:“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

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顺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爱,而民莫遗其亲,陈之于德义,而民兴行。先之以敬让,而民不争;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恶,而民知禁。《诗》云:‘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遗小国之臣,而况于公、侯、伯、子、男乎?故得万国之欢心,以事其先王。治国者,不敢侮于鳏寡,而况于士民乎?故得百姓之欢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于臣妾,而况于妻子乎?故得人之欢心,以事其亲。夫然,故生则亲安之,祭则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灾害不生,祸乱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诗》云:‘有觉德行,四国顺之。’”

圣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于孝乎?”

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则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于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内,各以其职来祭。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于孝乎?故亲生之膝下,以养父母日严。圣人因严以教敬,因亲以教爱。圣人之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性也,君臣之义也。父母生之,续莫大焉。君亲临之,厚莫重焉。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以顺则逆,民无则焉。不在于善,而皆在于凶德,虽得之,君子不贵也。君子则不然,言思可道,行思可乐,德义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观,进退可度,以临其民。是以其民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诗》云:‘淑人君子,其仪不忒。’”

纪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事亲者,居上不骄,为下不乱,在丑不争。居上而骄则亡,为下而乱则刑,在丑而争则兵。三者不除,虽日用三牲之养,犹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

广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则子悦;敬其兄,则弟悦;敬其君,则臣悦;敬一人,而千万人悦。所敬者寡,而悦者众,此之谓要道也。”

广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见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为人君者也。《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顺民如此其大者乎!”

广扬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行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感应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长幼顺,故上下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虽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也。宗庙致敬,不忘亲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庙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至,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诗》云:‘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丧亲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丧亲也,哭不偯,礼无容,言不文,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无以死伤生。毁不灭性,此圣人之政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陈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踊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

以上为《大学》、《中庸》、《孝经》三书的原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咯的士的士的士的士的

到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网站,有诸子百家的著作。要什么有什么~


中华经典诵读:大学中庸孝经内容简介
本书聚焦于《大学》、《中庸》和《孝经》这三部经典,精心设计了内容和形式。在体例上,力求兼顾功能性和实用性,使得学习过程更为多元化。排版方面,我们注重美观与易读性,采用原文、注音、注释和译文并行的方式,使得内容既保留原汁原味,又便于理解,适合不同层次的读者阅读和学习。

中华经典诵读:大学中庸孝经图书信息
中华经典著作之一的《大学中庸孝经》由享有盛誉的出版社——中华书局发行,这是它的第一版,出版日期为2011年8月1日。这本书的印刷形式为平装,共包含222页,专为中国读者设计,使用的是简体中文。它的开本尺寸适中,为32开本,方便阅读和携带。本书的ISBN号码是7101081231和9787101081237,是国际标准书号...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大学中庸孝经 - 搜狗百科
颜启蛾贞: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 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帮忙翻译一下大学 中庸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
颜启蛾贞: 《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高尚的德行,在于关爱人民,在于达到最高境界的善.知道要达到“至善”的境界方能确定目标,确定目标后方能心地宁静,心地宁静方能安稳不乱,安稳不乱方能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方能达到“至善”. 出自:春秋...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孝经》简介 -
颜启蛾贞: 孝经》出自孔子故居墙壁藏书中.据传孔壁藏书为孔子裔孙孔鲋于秦末时所藏,汉武帝时鲁恭王扩建宫舍,推倒孔子故居墙壁始被发现.《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求《大学》、《中庸》的原文及译文.谢谢 -
颜启蛾贞: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孝经·开宗明义章全文.谢谢 -
颜启蛾贞: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闲居,曾子侍座.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训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历史:四书中《大学》《中庸》主要内容是什么 -
颜启蛾贞: 《大学》分为“经”一章,“传”十章.认为,“经一章盖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其传十章,则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也.”就是说,“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大学》为“初...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谁有孝经全文 -
颜启蛾贞: 地重孝孝当先 一个孝字全家安 孝顺能生孝顺子 孝顺子弟必明贤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谢世即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选贤臣举孝廉 尽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独讲吃穿 孝道贵在心中孝 孝亲亲责莫回言 惜乎人间不识孝 回心复孝天理还 诸事不顺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动天 孝道贵顺无他妙 孝顺不分女共男 福禄皆由孝字得 天将孝子另眼观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里有孝语 孝妇面上带孝颜 公婆上边能尽孝 又落孝来又落贤 女得淑名先学孝 三从四德孝在前 孝在乡党人钦敬 孝在家中大小欢 孝子逢人就劝孝 孝化风俗人品端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大学 - 中庸怎么样? -
颜启蛾贞: 《大学·中庸》内容简介:《大学》提出了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还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因而具有由“内圣”而“外王”的重要意义.《中庸》强调“诚”,把“诚”视作思想体系的最...

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9831669221: 大学中庸有多少篇 -
颜启蛾贞: 《大学》十篇 《中庸》三十三章,计一百三十二章. 第一章 共五篇 第二章共两篇 第三章 共一篇 第四章共两篇 第五章 共一篇 第六章 共一篇 第七章 共一篇 第八章 共一篇 第九章 共一篇 第十章 共五篇 第十一章 共三篇 第十二章 共四篇 第十三章 ...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