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题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的技巧有哪些?

作者&投稿:牢羽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有哪些答题技巧?~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4.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6.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7.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诗歌的语言精练,具有跳跃性,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读懂呢?首先要大胆想象。想象是诗歌的重要特点。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因此,阅读诗歌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中的景物和形象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理解诗歌。而要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语言节奏明显,讲求韵律,而诗歌音律节奏反映了作者情感的波动。再有,诗歌的形象、情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读透的,要反复吟诵,反复品味,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中心意思要从两方面着手: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这首诗是谁写的,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才能加深对诗歌内容和中心的理解。 2.要充分感受和理解形象的意蕴。诗歌总是依托一个事物来表明志向,抒发情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意蕴、中心及情感。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7-04 12:53
可不可以再详细地介绍一下最后4,5,6三点?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7-04 15:18
4.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就是解释关键词在这个句子的情境中的意思,对这个句子的表达有什么影响,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说明文分析一句话,要写出这句话表现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的什么特征,体现了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最后一句一般都要写上,不要漏了)。
6.记叙文分析一句话,先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再写出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怎样的人物特点。

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七)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 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 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性等。

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概括主旨;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准确、简明、规范。易混术语区分(一)“方式、手法”的区分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 :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 :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三)描写的角度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1,表达方式,常用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

2.写作手法,考生要清楚,狭义的写作手法即“表达方式”,广义的是指写文章的一切手法,诸如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先抑后扬、象征、开门见山、托物言志等。

3.修辞手法,常用的有比喻、拟人、反复、夸张、排比、对偶、对比、设问、反问等。

4.语言特点,一般指口语的通俗易懂,书面语的严谨典雅,文学语言的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充满感情色彩的特点。分析时,一般从修辞上进行分析。感悟,多指发自内心的感受、理解、领悟等。 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内容角度);平实、生动说明文(语言表达角度)。

5.说明方法,一般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画图表、摹状貌等(一般是三个字)。 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程序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考生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等),逻辑顺序(先结果后原因,层层递进等)。

6.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中学要求掌握的有道理论证、事实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归谬法。

7.论证方式,立论和驳论。理论论据,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简明,语句简洁、明了,一般有字数上的限制。 得体,文明礼貌,人性化。 有何作用,回答文章中某一内容的作用或好处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结构方面的,如过渡、呼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活泼等。思想内容,基本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旨。 思想感情,作者或作品中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倾向,如善恶、好恶、褒贬等。 诗歌的语言精练,具有跳跃性,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怎样才能读懂呢?首先要大胆想象。想象是诗歌的重要特点。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因此,阅读诗歌时要展开想象的翅膀,与诗中的景物和形象融为一体,这样才能理解诗歌。而要反复吟诵品味。诗歌语言节奏明显,讲求韵律,而诗歌音律节奏反映了作者情感的波动。再有,诗歌的形象、情感也不是一下子就能读透的,要反复吟诵,反复品味,才能体会诗歌的意境。理解诗歌中心意思要从两方面着手: 1.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这首诗是谁写的,当时的背景是什么,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只有了解了这些背景,才能加深对诗歌内容和中心的理解。 2.要充分感受和理解形象的意蕴。诗歌总是依托一个事物来表明志向,抒发情感的,只有通过反复朗读,才能读出诗歌的意蕴、中心及情感。
句子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分析:
  1、对上文(或全文):照应上文、首尾呼应、总结上文(或全文);
  2、对下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
  3、对上下文:承上启下(过渡)。
  根据阅读短文的感受谈自己的看法或体会:
  1、用第一人称;
  2、采用1+2或1+3的形式,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自己的看法或体会,再用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如题目有相关要求,还要注意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
  根据语境,补写心理活动:
  1、必须用第一人称;
  2、必须仔细研读具体语境。
  提炼中心、主题:
  要注意体会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以及蕴涵在文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一些常用词语,如概括主要内容,一般用:本文记叙了……,描写了……,介绍了……,通过……,等等,如概括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一般用:表达……、抒发……、赞美……、歌颂……、揭露……、鞭挞……、讽刺……、说明……、揭示……、反映……等。
  说明文中词语作用的认识与辨析:
  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答题方式:①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
  ②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 ,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 ,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
  文段(各种文体)中指代词指代对象的判断:
  1、常考的指代词有:这、那、这些、那些、其他、以上、如此、此……;
  2、一般是往前找;
  3、找到之后,将找到的内容放在指代词所在句中读一读,看是否适合。
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1、结构上:承接上文、开启下文、总领下文(引出下文)、承上启下(过渡)、照应前文(开头)首尾呼应。
  2、内容上:开篇点题、抒发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画龙点睛
  3、写法上:气氛渲染 、托物言志、以小见大、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为后文作铺垫、欲扬先抑、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象征、托物言志作用:使表达委婉含蓄、深沉感人.
  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间地点,揭示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展示人物的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等等。

词语的比较(选词填空):
  1、比较词义,尤其是意思相近的词,一定要仔细辨别两个词在程度、适用范围、感情色彩的方面的区别。
  2、选好之后应该将相关句子多读几遍,反复体会。
  语句作用、含义分析题:
  1、句中用了关联词“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表转折关系;用了关联词“不但……而且……”之类,这类关联词表递进关系,两者用意都在于强调后者。
  3、评价、赏析一句话: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先评写作特色、语言特色,如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语言或生动或优美或讲求对称或准确严密……再评思想内涵,即阐明这一句表达了什么观点,给你什么感受、启迪、教育……
  4、分析一句话的含义也可从分析关键词入手,着重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5、说明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的特征和说明文语言的特色(准确、生动)。
  6、记叙文语段中分析一句话,要紧扣住文章所渲染的特定气氛、表达的感情、人物形象的特点等。
提问人的追问 2010-07-04 12:53
可不可以再详细地介绍一下最后4,5,6三点?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7-04 15:18
4.体会关键词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就是解释关键词在这个句子的情境中的意思,对这个句子的表达有什么影响,表现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5.说明文分析一句话,要写出这句话表现了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的什么特征,体现了说明文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最后一句一般都要写上,不要漏了)。
6.记叙文分析一句话,先看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效果,内容上有什么作用,再写出这句话体现了什么样的气氛,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了怎样的人物特点。

(一)什么是中心思想
作者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个目的,或说明一个问题,或宣传一种思想,或表彰一个人物,或传播一个经验„„这种目的,就是中心思想。
(二)中心思想的表达方式
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具体内容表达出来的,因此中心思想一般包括两部分内容,前一部分叙述主要内容,后一部分写出要表达的思想。
例如《草地夜行》这篇课文通过写老红军战士把一名小红军战士送出草地,自己却被草地夺去了生命的事,表现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
一般写人记事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叙述谁的什么事情,来歌颂或赞扬什么精神。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叙述董存瑞舍身炸暗堡的事,表现了董存瑞机智勇敢,不怕牺牲,热爱祖国的革命精神。
一般的写景状物文章的中心思想多是通过描写什么景什么物,来抒发作者的什么感情。 例如《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中心思想是:描写桂林山水的秀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三)概括中心思想的步骤 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大体可分四步:
第一步,先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拿到一篇文章后,要通读一遍,大体知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对该文有了初步的了解与认识,这是初步的统观全文。
第二步,精读课文,分段,概括段意。这一步要边读边想,作者是根据什么来安排材料的,可以分为几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一步是通过概括段意,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统观全文,整理自己的感受。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之后,要整理一下自己读文后有什么感受,有什么体会:如我们应该向文中的主人公学习什么呢?这篇课文中使我受到了什么教育呢?去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这就是中心思想后一部分内容。
第四步,组织语言,概括中心思想。组织语言时,可以回答两个问题:[主要内容]本文通过叙述了(介绍了)„„[中心思想]表现了(赞扬了,抒发了)„„这就形成了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四)概括中心思想的方法
根据中心思想的不同表现形式,有的明显,有的暗含,可以有以下几种体会中心思想的方法:
1.题目揭示中心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由题目可窥探文章的中心思想,因此阅读时要认真审题。 例如:《爷爷的俭朴生活》,这个题目已经明确地告诉了我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即:通过写爷爷生活上的几件小事,表现了爷爷勤劳俭朴的好作风。
2.中心句揭示中心
作者为了说明自己的写作目的,往往在文章中的某一个部分,或开头,或结尾,或其他关键地方,用一句话点明中心。
例如,《我爱故乡的杨梅》这篇课文的第一段写“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这句话点明了中心,这篇课文就是通过描写杨梅树,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又如,《养花》这篇课文的结尾段写“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这就是养花的乐趣”。这句话是在篇末点明了中心。
再如,《落花生》这篇课文中间有这样一句话:“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用的人。”这句话是在篇中点明了中心,这个中心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不要做只求表面的人,要做对人民有用的人。
在读课文中,只要认真找出这些中心句,就能帮助我们总结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了。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②段的论证过程。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⑤段画线句。4.在我们初中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一些“因学习而美丽”的正面事例,请选取一例加以概述。(30字以内)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试题(二)少年得志的编剧于正,这一回跌了个大跟头。北京市...

初中语文阅读题题型总结 以及针对各种题型的答题方法、要点。是初中啊...
对于这种题目,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故事,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的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中学语文阅读理解在考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中学生在这方面失分很多,学生语文考试成绩的差异主要就集中...

初中语文所有阅读理解知识点
但还有一些题目无法用简单的重组文章语言的方法来回答,那就需要把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组织起来进行表述。 4、还有一些题目是以选择题形式出现,所以我们要了解这类题错误选项设置的规律(如断章取义、偷换概念、范围不清、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偶然必然已然未然有意混淆),把选项和原文中的相关语句进行一对一的比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
阅读理解的困难之一,主要表现为对文章中一些关键词语的正确理解。它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意义明显的,可以在上下文中找到解释;另一种情况是意义隐晦的词语,虽然在语言环境中有具体的内容,但作者并没有把它用文字明确地表示出来,需要应试者调动自己以往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归纳和分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在解答这些题...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怎么解题?各种提醒解题思路get起来
篇一:概括类问题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回答此题的关键是看文章的标题,文章的标题往往就是全文的线索;其次是关注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语,这个词语一般也就是文章的线索。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文段)的内容。首先要明白文中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四个要素,然后根据“(何时、何地)谁干什么...

初中语文阅读技巧以及常考题型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中,主要考察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本文中,我整理了这三类阅读理解的答题技巧,有需要的同学们抓紧时间收藏吧。说明文答题技巧 1、说明方法作用的答题模板(必考题)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举例子,具体有力说明了+说明对象+特点 作比较,将XX与XX作比较,突出强...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
语文的阅读理解题在考试中占据着重要的分数。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 散文 阅读理解题以供大家学习参考。 初中语文散文阅读理解题(一) ①他一直不是个好学生,惹事生非,自由散漫,不学无术。老师们看到他就摇头,同学们也不待见他。为了让他少惹事,老师们对他说:“张星,这次考试,你可以不参加。”“张星,...

高中语文阅读理解题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

语文阅读理解如何归纳大意
语文阅读理解方法概括 VIP专享文档 2018-06-12 3页 一、如何给文章取题 1.内容取题:找不到线索、文眼,事物、形象的特点(写一件事)谁做什么事(徐悲鸿励志学画)2.文眼取题:找议论、抒情句、过渡句(关键词),表现人物性格、心情词语(一件事)3.线索取题:一个事物、情感线索(多件事)4...

求中考语文阅读题主要题型及答题思路与技巧
7如加点词语有什么作用?思路:(1)确定、回答词语在语境中的(表层)含义;(2)词语对表达中心或阐明观点的(深层、比喻或引申)作用;这类题主要考语言的准确周密性和形象生动性。又如词语顺序是否可以颠倒?8议论文中代词的指代对象 :这种考题在各种文体的阅读中都较为常见。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

凤阳县18914213449: 语文阅读题如何回答文章中心思想我只要套路,我记得是先概括文章内容,通过对……的描写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但是我有点记不清出了,有没有记得清楚... -
牛戴竹路:[答案] 1、 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

凤阳县18914213449: 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例如:概括文章内容(意思等)答:通过.事,表达了.揭示了...中心我问的是格式 -
牛戴竹路:[答案] 一、记叙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1.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2. 找主题句? 找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 3.文章内容(中心)? 方法:看题目、人物(事物)、事件,进行综合、概括. 格式:此文记叙了(描写了、说...

凤阳县18914213449: 概括文章大意 方法请问,初二阅读题,概括某短文大意或主要内容,这类题解题格式是什么?用不用写表现了……的思想感情?反映了……? -
牛戴竹路:[答案] 概括内容的格式是什么怎么样.就是对象做了一件什么事.再完整点就是加上时间和地点.总结起来就是在什么时间,主人公在什么地点做个一件什么事.概括内容不用写感情哈.

凤阳县18914213449: 在语文阅读题中,怎么找全文的主旨和线索?点明中心,深化中心,总结全文,升华中心,突出中心有什么区别?怎样判断是否推动情节发展? -
牛戴竹路:[答案] 点明中心——把文章主旨提出来深化中心——在中心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总结全文——一般用在文章结尾,概括全文的内容作一个总述,较好理解升华中心——意思与深化中心相同突出中心——一般是通过一句话,一件事,侧面...

凤阳县18914213449: 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
牛戴竹路:[答案] 1、看文章的题目 例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从题目知道文章是围绕“炸”而展开.舍身的意思是舍弃自己的身体,从而知道题目的意思是董存瑞为炸暗堡而献出自己的生命.它也点明了文章的中心——歌颂了董存瑞忠于革命事业不怕牺牲的精神.还...

凤阳县18914213449: 语文阅读理解的主旨怎么找 -
牛戴竹路: 推断语文阅读的主旨,我告诉你一些小技巧吧.不过方法是死的,人是活的,要能熟练使用这些技巧,还得通过大量的练习. 1、注重标题 推测作者主旨的时候,一定不能偏离文章的题目.若文章的题目是“母亲”,那就一定是写母亲的,就算...

凤阳县18914213449: 怎么概括文章中心思想 -
牛戴竹路: 中心就是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思想就是通过这件事所表达的感情或受到的启发.把这两点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行了.

凤阳县18914213449: 怎样把握文学作品阅读题中有关主旨的把握? -
牛戴竹路:[答案] 文章的主旨是指作者在文中表现的中心意思,也就是作者的观点、态度.理解文章的主旨要求学生能从宏观上理解和分析文章的内容.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是中考阅读理解的考查中常常出现的考点,它是初中学生一定具备的阅读理解能力. 应该如何把...

凤阳县18914213449: 在语文阅读中如何概括阅读题目中要求概括的内容 也就是说如何概括1段文字或文章等 -
牛戴竹路:[答案] 首先你要找到文章的中心句(一般在文章的句首或句尾),其次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先概括较长的句子出来,然后将一些修饰词去掉,这样可以将句子浓缩一下.最后你可以根据题目在修改.这是我的经验之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