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者,当涂高,这则预言为什么会让汉朝皇

作者&投稿:塞穆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这题有办法求证吗?~

给个思路你自己证明下:

这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是袁术称帝的时候说的,袁术说涂高有路的意思,袁术字公路,代汉称帝的就应该是他袁公路……就是袁术想的个称帝的借口,三国演义都是假的,这句话也不知道有没有……

“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的出处,一般公认的是《春秋谶》,这部书早已失传,里面有一句话:“汉家九百二十岁后,以蒙孙亡,授以承相。代汉者,当涂高也。”按照它的说法,刘邦建立的汉朝至少要延续920年,最后由“涂高”来代替它。
两汉加起来只有405年,《春秋谶》的前半部分预言就错了,不过这不影响它后半部分的传播,尤其在汉朝还没有灭亡的时候,大家对它更相信大于怀疑。《春 秋谶》是一本什么样的著作?作者是谁、成书于何时?这些已经不知道了,不过单从书名就可以判断出这部书的性质:一是它属于“谶书”这一类,二是它用来为 《春秋》作谶的,三是它应该成书于谶纬这类书兴盛的秦至汉初。
“谶”通常与“纬”相提,它们都是为经书作注的,形成了所谓谶纬学。具体来说,“谶”是用隐秘的语言假托神仙圣人来预决吉凶,“纬”相对“经”而言的, 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也就是依傍、比附经义的书。谶纬学其实就是神秘预言学,从产生时间上看“谶”先于“纬”,秦始皇时就出现过“亡秦者胡也”的谶 语,汉代虽独尊儒术,但皇帝们都很相信谶纬之学,刘秀还利用这一学说为夺取政权服务,谶纬学在汉代很流行。
汉武醉言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本不会出现“代汉者”预言的流行,这句预言被提及,正是汉武帝本人。
一次,汉武帝临行黄河和汾河,兴致一起,命人在船上设宴,君臣一边赏河景一边开怀痛饮。
汉武帝上过太学,被称为”文化程度”最高的皇帝之一,他现场作了一首《秋风辞》:“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萧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辞成,当场奏唱,大家听了一片赞美之声。这时汉武帝突然话题一转,对大家说:“汉有六七之厄,法应再受命,宗室子孙谁当应此者?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
意思是,别看咱们现在挺乐呵,可我们汉朝也有“六七之厄”,到42代的时候江山就不在了,那时候“代汉者,当涂高”。
看来汉武帝已经知道了那句神秘预言,把它与“六七之厄”相提并论,一般对这类负面信息帝王身边人都尽可能予以屏蔽,不让领导听到、看到而烦心,汉武帝熟知这句预言,这说明它在当时已经相当流行了。
此时群臣纷纷进言:“汉应天受命,祚逾周殷,子子孙孙,万世不绝,陛下安得此亡国之言,过听于臣妾乎?”
大家这么一说,汉武帝也觉得这话跟眼下的风景不太协调,于是说“吾醉言耳”,不过随后又说:“然自古以来,不闻一姓遂长王天下者,但使失之,非吾父子可矣。”
王莽代汉
西汉末年王莽建立了所谓新朝,走的是禅让的路子,他也上过太学,文化程度很高,同时是谶纬学的爱好者,为了代汉他也搞了一堆谶纬作依据,但奇怪的是却没有提到这句话,也许是觉得自己跟这句话扯不上关系。
如果王莽成功,新朝得以延续,“代汉者,当涂高”就会成为一句过气的预言或一个笑话被大家遗忘,但王莽失败了,汉朝宗室刘秀建立的新朝廷仍称汉朝,王莽的新朝不被世人承认,汉朝仍然继续,这反而为“代汉者,当涂高”这句预言的反向注脚,大家对它更加坚信了。
王莽派到蜀地当太守的公孙述是个大野心家,他也对谶纬学深信不疑,他翻了不少谶纬书,在其中一本《录运法》里找到一句话:“废昌帝,立公孙。”又在《括地象》里找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还认为自己的手相与众不同,有“龙兴之瑞”,所以动了做皇帝的念头。
公孙述觉得自己找到的这些依据虽然“铁证如山”,但更希望大家都支持他,所以多次给刘秀这边写信,“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
对于公孙述发起的这些“谶纬战”刘秀很反感,决定予以回击。
刘秀给公孙述写了封回信,其中道:“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
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
刘秀的意思是你说的那些不对,“废昌帝,立公孙”指的是人家汉宣帝,到于你说的手相问题,据我所知王莽的手相更好,他为何失败?你说的不行,我给你说一个,“代汉者,当涂高”听说过没?这说的是有资格取代汉室的是个姓“当涂”、个子很高的人,你符合这样的条件吗?
不过既然是“文战”,刘秀还挺客气,在信封上写着“公孙皇帝”,但公孙述拒不答复,他索性直接称帝,后被东汉朝廷消灭。
东汉末年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对野心家来说机会又来了,“代汉者,当涂高”被更多地提起。董卓死后,有个女巫找到董卓的旧部、凉州军阀李傕,对他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
她的理解是,“当涂”是在路上,在路上又特别高的自然是阙了,“阙”与“傕”同音,“当涂高”指的就是李傕,不过李傕并未听从。
有人也是这么理解的,并且有了行动,这个人叫阙宣。初平四年(193年)阙宣在徐州聚众数千人,自称天子,要给刘汉王朝争天下。徐州牧陶谦见他势大,一面谎报朝廷他在进行讨伐,暗地里却与之联合,阙宣参加了与曹操争夺徐州的战斗,但后来跟陶谦翻脸,这个“皇帝”被陶谦杀了。
下面一个就是袁术了,他比阙宣的知名度和实力都大得多。汉室被董卓裹挟至长安,后又传出汉献帝遇害消息,割据在扬州的袁术萌生出自己当皇帝的念头。
袁术认为“代汉者,当涂高”其实很好理解,这个“涂高”就是指他自己,袁术字公路,“术”是城邑内的道路,“公路”指的也是路,而“涂”被他理解为“途”,也是路的意思,所以“涂高”就是他袁术。
这种理解也很牵强,但袁术认为一定是这样的,而且根据“五行终始论”,汉朝属于火德,取代汉朝的一定属于土德,袁姓就属于土德,是有资格取代刘汉统治的姓氏,这一条又成为上一条的佐证。
这时候河内郡人张炯又帮袁术弄出来一个符命,以兆袁术的天子之应,袁术更觉得皇帝非他莫属了。
建安二年(197年)春,袁术不顾众人的反对在寿春正式称帝,设置后宫及百官,改寿春为淮南尹,一切与真皇帝并无两样,只是实力不济,两年后被曹操消灭。
汉魏禅代
曹操死后,曹丕继任为新魏王,离取汉室而代之只差一步了。曹丕没有马上动手,他要做足舆论准备,那段时间各地不断有易世的“祥瑞”出现,一会儿这里发现一条“黄龙”,一会儿那边发现了白雉、麒麟,都预示着新天子即将诞生。
但既然要代汉,就不能回避“当涂高”这个已广为人知的话题,一定得把自己跟这句神秘预言扯上关系禅让的事才算圆满,这件艰巨的工作交给了太史丞许芝。
许芝查阅无数典籍,最后写出一篇2000多字的长文,核心内容是对“代当者,当涂高”进行了新的阐释,他首先从一些谶纬书中查出几句话,比如“汉以魏,魏以征”、“代赤者魏公子”、“汉以许昌失天下”等,印证曹魏代汉、尤其由曹丕来实施是有依据的。
至于“涂高”的解释,许芝认为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子,台上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有空阙的地方,所以这种建筑称“双阙”,它们都很高大,而“魏”字的意思就是高大,《周礼》有“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淮南子》有“魏阙之高”,许芝认为“当道而高大者魏”,“涂高”真正指的就是曹魏。
许芝的解释仍然没有跳出牵强附会的范畴,说服力依然不够强,但相对于阙宣和袁术,这个理解要靠谱得多。许芝上书不久曹丕即禅让为皇帝,建立了魏朝。
历史上对“代汉者,当涂高”这句话的理解有很多版本,也许这些都不是它的本意。它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呢?
由于文献缺失,看不到《春秋谶》里的其它内容,无法了解这句话被提出的上下语境,所以很难揣测了。
谶纬学著作本身就神秘难懂,这句话也许是一句隐语,与它的字面意思毫无关联。当然还有一种情况,这句话在传抄过程中或许被漏掉了关键的字或者被抄错了,所以才让人这么费解,这也未可知。

原话:“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也。”……这句话里的数字合29,就是汉武帝喝高了开吹:俺老刘家会出29个皇帝,论当皇帝这行,俺老刘家最高,别的家伙都出不了这么多。


代汉者,当涂高什么意思?此谶言出自何人之口
后来的历史,证明公孙述不是代汉之当涂高。大汉王朝的历史,在刘秀这位皇帝手里,光荣地恢复了,所以后世的汉朝皇帝称刘秀为汉光武帝。而“代汉者,当涂高!”这一谶言,很早就出来了,且流传甚广。但在刘秀之世, 却没有应验, 是这则谶言本身就是一个假谶言?还是当代许多人错解了这则谶言?建安元年,...

“代汉代者,当涂高也”是什么意思?
代汉代者,当涂高也的意思是指有能力替代汉朝的,往往是权势显赫、地位崇高的人。解释如下:这句话出自中国古代文献,是对历史变迁的一种描述和预测。“代汉代者”,指的是取代汉朝的政权或者人物。“当涂高”,其中“涂”通“途”,代表道路或途径;“高”则象征高位、崇高的地位或权势。整体上看,...

“代汉代者,当涂高也” 是什么意思?
“代汉者,当涂高也”这一说法意味着汉朝的统治气数已尽,即将被新的力量取代,而这个新的力量象征着权力和地位显赫。对于“当涂高”的解读,历史上有过多种猜测。起初,袁术自认为是这一预言的应验,企图通过夺得象征天命的传国玉玺来证明自己的合法性,甚至僭越称帝。然而,他的行为极端迷信,最终导致...

代汉者,当涂高,这则预言为什么会让汉朝皇
但既然要代汉,就不能回避“当涂高”这个已广为人知的话题,一定得把自己跟这句神秘预言扯上关系禅让的事才算圆满,这件艰巨的工作交给了太史丞许芝。许芝查阅无数典籍,最后写出一篇2000多字的长文,核心内容是对“代当者,当涂高”进行了新的阐释,他首先从一些谶纬书中查出几句话,比如“汉以魏,魏以征”、“代...

为什么“代汉者,当涂高”是指曹魏代汉?
成为曹魏代汉这一历史事件的隐晦符号。综上所述,“代汉者,当涂高”这一神秘预言,经过历史的沉淀和解读,最终与曹魏政权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成为了一段历史解读的有趣线索。每一个解读者都试图从中寻找自己的历史定位,而“当涂高”这一概念,也因此在历史的舞台上留下了独特的印记。

代汉者,当涂高也的介绍
(《后汉书·袁术传》),另外当时有女巫道人还对李傕说:“涂即途也,当涂高者,阙也。傕同阙,另极高之人谓之傕。”当然目前认为契合度完成度最高的还是许芝那句“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三国志·魏志·文帝纪》)让曹丕心花怒放。另外生拉活...

代汉者当涂高也。什么意思?
意思是说汉王朝气数已尽,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代汉者当涂高也”出自《后汉书》。《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作),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的195年历史。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此书综合当时流传的七部后汉史料,并参考袁宏所...

三国谶语:代汉者当涂高,谁才是涂高?
许昌气见于当涂高,当涂高者当昌于许。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今魏基昌于许,汉征绝于许,乃今效见——《三国志.魏书·文帝纪》 蜀汉和魏居然持相同的观点,这其中不得不令人深思,稍后会谈到陈寿这样写的动机。 这句话的杀伤力在哪里呢?后来邓艾围城,姜维还在外,南中...

“代汉者 当涂高也”是谁做的预言\/谶语?
就是二百一十年;六七之厄是什么?汉武帝自己说了,六七四十二——那岂不是把东汉都算上了?事实的确是,到了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六七之厄”的谶语。那么《汉武故事》里这整句话的意思岂不是说,汉朝国运四百二十年,代汉者当涂高……这明显是东汉末年人追叙的啊!

“代汉代者,当涂高也” 是什么意思?
“代汉者,当涂高也。”意思是说汉王朝气数已尽,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当涂高”。“当涂高”三字意思隐晦,又想谜语。谁是“当涂高”呢?于是就有人费尽心思去猜测。首先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的是哪个无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术。后来听说孙坚在长安得到传国玉玺,就更以为汉王朝...

马山县18348326901: 代汉者当涂高到底什么意思,为什么成为蜀汉投降的理论 -
啜叙瑞健: 全前面还有一句:汉有六七之厄……代汉者,当涂高也 六七为十三,西汉十三帝出王莽,东汉十三帝出董卓,然后就是代汉,所以蜀汉觉得天命已绝,再打也没用了

马山县18348326901: “代汉者,当涂高也”之谶何解?
啜叙瑞健: “代汉者,当涂高也”《春秋谶》语. 涂高:本来解释是魏.《三国志》:“魏,阙名也,当涂而高,圣人取类而言耳”.魏, wèi 名词,阙宫门的台观.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其下常悬挂法令. 三国时代的孙坚为了怂恿袁术自立为帝,解释成了公路.“涂假途也,乃'路'之意!”涂,即途.途,即路.

马山县18348326901: “代汉者,当涂高也”与袁绍字公路有什么关系 -
啜叙瑞健: 术是城邑内的道路,涂通途,道路的意思,袁术字公路.袁术名字里有路之意,加上他有野心,所以自认为是“代汉者,当涂高也”中的“涂高”.经过旁人一怂恿,袁术就自立称帝了.

马山县18348326901: 古代的谶言(预言)有哪些?比如唐三代而亡,女主武氏代之. -
啜叙瑞健: 1. 亡秦者,胡也. 2. 刘秀当为天子. 3. 公孙病已当立 4. 桃子子,得天下 5. 陈胜王,大楚兴 6. 千里草,河清清,十日卜,不的生 7. 桑弧箕服,实亡周国 8. 代汉者,当涂高

马山县18348326901: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的好词佳句,急用谢谢 -
啜叙瑞健: 《三国演义》第五十四回 吴国太佛侍看新郎 刘皇叔洞房续佳偶孔明见了鲁肃,鲁肃说了荆州一事,孔明生气地说了一大堆理由,把鲁肃反驳得哑口无言,只好拿着孔明取了西川再还荆州的文书告辞了,见了周瑜.瑜第一个反映就是:你上当了...

马山县18348326901: 曹操为什么被叫做魏王 -
啜叙瑞健: 曹操消灭袁氏残余势力后,占领了邺城,把邺城当来作了自己的统治中心.可能曹操认为占领邺城是自己一生取得的一个重大胜利,所以便有意突出邺城的地位,那么魏郡的政治地位也相应地被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自,魏郡是曹操的福地,于是曹操便把“魏bai”当成了他的政治代码了.后来,汉献帝策封曹操为魏公、魏王,都是曹操这个想法的反映.最后,曹丕代汉称帝,“魏”自然而然地成了这个国家的国号. 希望对你有帮助du 补充: 魏,表面意义,曹操曾受封于邺城,为战国魏国故地.暗里则是为了应谶“代汉者当涂高”.古代天子、诸侯宫门上巍然高出的楼观称zhi阙或观,因其巍然而高也称魏阙.当涂高者,涂意指路,高指高大,意思便是当着大道的高大建筑物dao,魏阙便是如此.

马山县18348326901: 唐太宗讲的话有人认为一语泄露天机 泄露了什么天机 -
啜叙瑞健: 自古有句话“善易者不占”,古人其实是很害怕泄露天机的,世外高人经常把“天机不可泄露”挂在嘴边.盛唐唐太宗曾经让李淳风占卜,李淳风算出将有一人篡位,唐太宗追问之,李淳风便说“臣不敢泄露天机,事物皆有定数”.唐太宗就没有追问.后来事情发生了才知道是谁.其实李淳风指的是“武则天”.如果李淳风把武则天供出去的话,世界上就没有“武则天”这号人了,早就被唐太宗下令斩了.

马山县18348326901: 伊索寓言300字读后感 -
啜叙瑞健: 因为那就不叫自信了.否则,什么事情都变的很糟糕的.有一句话说的好,"效率就是金钱".过了几天,富人就开始吃喝嫖堵,把钱财都花掉了.不过他死前却在神像里藏了很多金币,大家不妨来听一听吧,他就把狼给杀了.而兔子却高傲,自大,又...

马山县18348326901: 玛雅人的三大预言? -
啜叙瑞健: 在百度上找到的:玛雅人说2012年12月21日的黑夜降临以后,12月22日的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玛雅人的预言,2012年12月21日世界末日 也许..大家可能不会相信.因为开始我也是这样的..但是.后来,我看了下...

马山县18348326901: 成语“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法正确吗 -
啜叙瑞健: 都可以,看你具体的应用了!词 目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 发 音 jī bù kě shī,shī bù zài lái 释 义 失:错过.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 出 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词 目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发 音 jī bù kě shī,shí bù zài lái 释 义 指时机难得,必需抓紧,不可错过. 出 处 《旧五代史·晋书·安重荣传》:“仰认睿智,深惟匿瑕,其如天道人心,难以违拒,须知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示 例 你们应该去,应该马上去,~啊!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